佛弟子文庫

修行的重點,要從我法二執去對治

淨界法師  2025/07/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的重點,要從我法二執去對治

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源。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則何塵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斷惑之門,斯為要矣!

我們修行人,想要突破三界的塵勞,三界的生死,你要知道這個途徑,不能盲修瞎練,你要知道怎麼出去?出三界主要的途徑?下面做一個比喻,「將施妙藥,先候病源。」比如說我們現在吃藥,吃藥你要知道你是什麼病?你的病在哪裡?你是肝病呢、胃病呢?才知道你要吃什麼藥,先候病源。這句話是說,要了生死你要知道要從哪裡下手?「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如果我們對第七意識的行相,這種我法二執。細,就是仔細地推求,去尋查;冥心的體察,這個冥心是靜下心來,好好地體會觀察我法二執的行相,好好地對治它。

「則何塵而不出」,這是以果報來說。我們一切的塵勞,一切的生死,乃至於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哪有不出離的呢?這是就果報來說,有這種功德。因地來說「何病而不消」,一切的煩惱病哪有不消除的呢。最後做一個結勸,「斷惑之門,斯為要矣!」我們要斷煩惱,整個關鍵就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我相隨,你要破壞你生命體裡面執著一個我,還有我們認為一切的境界都是實法。

我們凡夫是這樣認為,這一期的生命體當中有一個我,有一個主宰者,有一個受用者。然後這一期生命當中有我所——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眷屬,這是我的什麼什麼什麼,就是法執。這樣子的話,你有我和我所,就引生很多的貪煩惱、嗔煩惱出來,貪瞋癡慢疑都出來。那麼貪瞋癡慢一出來,你就造有漏業,你就流轉生死了。

經典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切的業障,我們眾生的業障從哪裡來呢?一切業障像大海一樣,深廣無涯,皆從妄想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內心攀緣執著產生的,我們內心有毛病,「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地方,「斷惑之門,斯為要矣!」修行整個下手處,不管你修行哪一個法門,你是拜佛、持咒、念佛等等也好,你一定要把這個我法二執給降伏,乃至於破壞。

我們講往生極樂世界好了,你說我修淨土法門我不去斷惑,沒錯。但是你一定要臨終正念,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第六識不能貪戀娑婆世界,你的意——你的第七意識不能夠顛倒,不能產生執著。對不對?你如果臨終正念失去了,不能往生,你顛倒了。印光大師說,比如你走到房子裡面去,太陽照不到你,不是太陽的過錯。你自己執著了,顛倒了,跟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了,不能往生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

我們怎麼能夠保持臨終的正念呢?蕅益大師講,你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你不要存僥倖心理說,平常無所謂,我就盡量地攀緣,盡量執著,到臨終就是總會有人幫我助念。如果說你平常過著放逸的生活,我法二執的勢力很強大,你對你的眷屬,對名聞利養很在意,可能臨終別人幫你開示,不見得有效果。

所以我們在平常就經常要保持正念,平常我們不敢講說都不執著,凡夫的境界,無住,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一個人內心他能夠安住在畢竟空境界,是一個聖人的境界,他不管怎麼樣,內心是安住在萬里無寸草的境界,那是聖人的境界。但是我們做不到無住,怎麼辦呢?至少要把它看淡一點。就像蕅益大師說的: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份得力。」

蕅益大師說,你修行那麼久了,每天拜《八十八佛》,每天念佛,每天讀誦《金剛經》、讀誦《法華經》,對佛法也有信心,修了幾十年了。你怎麼知道修行是不是有得力呢?學佛以後跟學佛之前是不是有進步呢?「世情淡一分」,你如果學佛以後,對整個世間的名聞利養,這種眷屬,看淡了,「佛法自有一份得力」。你能夠淡一分,有一份得力;淡兩分,兩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你對整個娑婆世界的活計——這種財色名食睡,能夠輕一分,往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我們修行,你說你要我完全無住,這怎麼可能?我心一定要有所住,對不對?有念頭就有所住。你要有所住的話,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我們下手處。的確是這樣,我們一個修行人心不能無所住的,不可能。但是你有所住,怎麼辦?你就念佛,你心就住在佛號上,最好。

有時候我們要思惟一下,煩惱都自己找的。你的心住在外在的境界,你說你是我的眷屬了,這個東西是我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覺悟,這個境界是因緣有,眾生的心也是生滅的。你把你的心住到他的境界上,你看看,你有問題;他是無常的,他一改變,你說你怎麼對我這樣子?就痛苦了。但是你不能怪他,因為他本來就是無常的,這諸法的實相就是這樣,你有所住,你的心住在他的境界上。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你已經非住了,你心裡就住在一個不合理的地方了。痛苦是你自找的,你是要住在這個外在境界上,怪誰?所以我們一個修行人內心有所住,欸,我們念佛、念佛、念僧,多好,佛法僧不會虧待我們,這句佛號不會虧待我們。沒有事心就住在佛號上,念佛,我思惟摩訶般若波羅蜜,沒有事,我就拜《八十八佛》,讀誦大藏經典。我整個內心就「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整個身心世界就投到佛法境界裡面去。

其實我們修行人,人情世故隨便應付一下就好了,這是因緣所生法,大家見見面,合掌令歡喜就算了。

真正的重點,你內心的佛法——佛,佛號;你的法,你經常安住在你的法義——不淨、苦、無常、無我四念處,安住。這個真正能夠帶你到安樂的境界去。外在境界能夠讓你得到快樂嗎?你看看世間的有錢人,他不見得快樂。如果說外在的財富能夠得到快樂,那些有錢人是最殊勝了。有錢人的苦惱很多,他很多地方有所住,他心住的境界很多。他所住的境界,對不起,都是無常的,任何一個因緣改變,他的心就是要轉,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應該把心住在心中的法寶,住在我們的佛號上。這樣子的話,雖然我們不能夠常游畢竟空,但是這種住,它能夠帶你到畢竟空的境界上去,它能夠使令你現生就得到安樂。這是很容易體會的,比如你今天,真正一個修行人,你每天有個定課,每天拜個《八十八佛》,然後打坐一下,你念佛,或者讀誦大乘經典。你感到,哎呦,你把世間的這個內心的住——執著降低了,你感到內心真的是很安樂。這個事我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你那個住降低一分,內心就安樂一分。

當然你出了佛堂,一看到這外在的色聲香味觸,又開始住了。所以我們的體會,我們相信佛的話是沒有錯的,真的,「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這個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所以我們講,「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是自己找的。怎麼辦呢?這個地方就說,「斷惑之門,斯為要矣!」你要知道修行的重點,要從我法二執去對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別人修行有困難時,應適當拉他一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

檢視自我,清楚專注地活在當下

午後的陽光穿透深色窗簾,投射在雲來寺的會客桌上,照...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誦經念佛應注意之事宜

所謂佛法,並不離世間法,其目的無非在使心淨心。人之...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

如果以前有過殺業的話,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

聖嚴法師:忙人時間最多

在座的居士們,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還能夠安排時間...

聖嚴法師《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六度萬行 即是福慧二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

目錄 : 序言 第一難,貧窮布施難 第二難,富貴學道難...

【大藏經】【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為何用大地來形容十地菩薩的內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義:一、能生萬物;二、住持不動;...

兩個人同時布施,為何差別那麼大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這個是...

《大吉祥經》中的38種吉祥事

根據《大吉祥經》的義註:古印度曾發生了關於什麼是吉...

學以致用,慚愧懺悔

我們修行,要修什麼?最主要的是修對治自我的貪著。不...

善用時間十訣

(一)事先要有安排 每天應做的事,應有事先的計劃,否...

藥師佛十二大願變相圖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被稱作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

長與幼

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

不可思議的佛號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雖然只是一個聲音,寫下來...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定蒙彌陀垂慈接引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

往生者病重時與命終之後助念有何區別

問: 請問助念的問題,往生者病重期間與命終之後助念...

永明延壽大師開悟的故事

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禪師,他從禪歸淨土,他知道禪不容...

本煥老和尚:文殊智慧的啟迪

本人於1937年由揚州高旻寺出發,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

常用佛語的背後義理

你的業障重啊! 常聽佛教徒講業障,聽久了實在讓人害怕...

素食提升智商,高考中榜撫慰天下父母心

愛因斯坦說:吃素可以讓智慧不被蒙蔽。 富蘭克林說:...

從頭到腳的飲食營養秘方

俗話說:吃什麼補什麼。但你知道大腦、心臟、肺、頭髮...

【佛教詞典】逮夜

(雜語)又曰大夜,宿夜。謂物故之次夜,荼毗之前夜。...

【佛教詞典】華胎

又作含華、胎生、宮胎。願往生西方之人,以疑惑佛智之...

【視頻】妙境法師《相貌莊嚴的迦旃延尊者》

妙境法師《相貌莊嚴的迦旃延尊者》

【視頻】慧律法師《妙法蓮華經(十二)見寶塔品》

慧律法師《妙法蓮華經(十二)見寶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