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這個是徹悟禪師非常重要的法語。就是說,你明白一佛乘的道理以後,你就知道,所有解門的學習,其實根本就是要明白你一念心性眾生本具。你了解業果也好,你了解空性也好,你了解涅槃也好,這都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的根本還是你要迴光返照,要知道到底是誰變現的?就是那個心性——這個是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成佛的因地,這個根本沒有找到你就沒辦法成佛。那麼從修行的角度,一切行門,就是淨化我們的妄想,開顯真如本性。
所以一佛乘,諸位,你學完《法華經》以後,該拜佛還是拜佛,該持戒還持戒。但是你的好處在哪裡呢?你知道這些因果是個過程。你怎麼樣?你不再追求因緣果報。諸位,因果跟真如這兩件事情,在凡夫位是相互衝突。你看古德講一句話,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
比方說兩個人修佈施。一個人他沒有聽《法華經》修佈施,他就想,欸,我透過佈施,我要創造來生的富貴,我受夠了貧窮。所以說他今生願意犧牲精神體力,大家在打佛七的時候他去掃廁所,去廚房。為什麼呢?他就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資糧力,讓來生快樂。你鎖定這個產生執著以後,六根方動烏雲遮,你所有真如之門就關了。就是佈施本來不只是這樣子而已,結果你把佈施操作成變成一個小糖果。這不是佈施本來的意思,但是沒關係,佛陀也滿足你。
那麼另外一種人,他知道說欸,不能這樣想,我不能發這個願。我透過佈施,要成就我無貪的善根;我透過持戒,要成就我防非止惡的善根;我透過忍辱,來成就安忍不動的善根。那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真如之門為你打開了。
諸位,你要想一個問題。當你追求因果的時候,真如就關起來,你有所得心嘛。你說欸,我不追求因果,那麼真如就要回報你,真如之門跟因果之門,剛開始是衝突的。因為你今天追求因果,一定會產生執著,一定的!就是六根方動烏雲遮。那事實上是我們自己把這個法門操作壞了,這個佈施法本來不是這樣操作。當然,佛陀剛開始也沒有講清楚,因為佛陀是更以異方便,你只要願意踏入佛門,都好。
所以,當我們了解一佛乘以後,就知道重點核心在哪裡。我們重點就是,因果是生滅的,它總會過去;但是你今天在真如當中栽培善根,那叫做生生世世受益。諸位,你百千萬劫會因為你聽聞《法華經》而受益。但是你佈施享受的話就幾生而已,就沒有了。所以學《法華經》有什麼好處?你會知道,哦,原來蓮花的成長最重要是裡面的蓮子,那個花總要凋謝的;不管它長得多麼的燦爛,青黃赤白,最終的結果就怎麼樣?華落蓮成嘛,還是蓮子最重要。
就是說諸位,我們學佛過程當中,你喜歡佈施也好喜歡持戒也好,這個都是過程。重點是你在真如當中栽培了什麼樣的善根,你死掉以後,你在一念心性栽培什麼善根這是關鍵,因為它對你的生命是永恆的影響。就是因為你今生的修行,對你未來的生命產生永久性的改變,這才是重點。而不是說,讓你產生幾生的快樂而已。所以一佛乘的思想就是這兩句話: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這個是它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