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菩薩做了這麼多的修學,其實最終就是成就三種智慧:一個是後得智,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加行智。
第一個,後得智,就是菩薩的善巧。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菩薩對於已經善根成熟的眾生,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就安樂果報而已),要跟他講到一種出世的解脫之法。那麼出世的解脫之法,怎麼宣說呢?
就是「說寂滅法」,其中有兩種寂滅法。我們前面也說過了,一個人放不下,有兩種情況:有的人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結果他往生產生障礙。面對這樣的眾生,你怎麼辦呢?如果他放不下,這當中有很嚴重的貪愛執取,那你要下重藥。要講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就是帶有苦諦的空性,就是滅色取空,斷滅性的空法。因為這個人他有堅固的貪愛,所以你要用苦諦的空性來對治他。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來自於責任感。他其實對子女沒有貪愛,他是責任感而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直接講「緣起性空」,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生就是因緣的開合,你其實得不到什麼結果。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真正的結果。
所以,他這種執著是來自於貪愛,還是來自於責任感,你先判斷。所謂「種種教詔」,就是你要透過判斷,然後再跟他講不同的寂滅法。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根本智。度化眾生以後回到佛堂,我們怎麼辦呢?「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我們自己修止觀的時候,是「觀諸法性,無有二相」。這個法性就是二空真如,也就是一念的「自性清淨心」。
其實,我們要在空性跟緣起當中抓到一個平衡點,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它是沒有對立的。就像虛空,它本身沒有相狀,但是它能夠包容一切的相狀。就是,菩薩對於真空跟妙有,你要想辦法抓到平衡點,這是你的根本智,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觀照即空即假即中。
第三個,加行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當我們走出佛堂、修學六度萬行的時候,就是無所得。我們前面說過,其實你說權位的菩薩內心真的無所得嗎?未必。他是對人天果報無所得、對涅槃無所得。
「我今發心,不為人天福報,二乘涅槃,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微細的有所得。只是他這個「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們也認為他是無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報、不求涅槃。也就是說,前面的權教菩薩是放棄了因緣果報的回饋——我佈施,我不求因緣回饋我富貴;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緣給我尊貴的果報;我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無上道」,他是用功德來轉換無上菩提,是這個概念。
整個菩薩道的修學,到最後收尾到三種智慧:後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所以你看菩薩是這樣子:他一開始是開出六度的修學——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他一個一個慢慢修學;他六度走過以後,你看這個菩薩,越到晚年他的心是越往內收攝。其實,收到最後他得到什麼?就得到一念中道的智慧。就這樣子。一開始是「一心萬行」,到晚年的時候,你看一個人到晚年他的心越來越收攝,最後是「萬行一心」,收歸到一心真如的智慧。
《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