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精進佛七開示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3-1)前 言

修淨土宗的人,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所謂:千念、萬念,就是為了要達到臨終的正念!

臨終正念的整個內涵,如果從天親菩薩<往生論>的解釋來看,除了持誦「阿彌陀佛」聖號之外,「禪定、智慧、大悲」這三種心應該要現前;如果你的佛號,是一種散亂心、顛倒心、自私自利心,那就不能產生感應道交,所以要先做好準備。

正 文

這三種心從淺到深,是先成就「禪定」,一種明瞭寂靜的心態;主要是保持正念正知----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當然,剛開始可能還要帶一點強迫----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所以佛號的背後,必須帶一點堅持的力量,就是:「我一定要這樣做,非成功不可!」這種堅持來自於我們心中的願望,有一種想要改造生命的願望,因此而對阿彌陀佛生起歸依的心情。那麼這時候,因為我們的堅持,表層的妄想也就自然退掉了。

所以剛開始念佛,基本上不強調對治妄想,因為表層的妄想,只是一時因緣所成就的,它的體性很脆弱,禁不起佛號的堅持;慢慢地,心中會出現表面的風平浪靜,這時候心會感到寂靜;但是,我們的正念,同時也會去觸動到內心深處所謂的「深層妄想」,這個在<楞嚴經>叫做「堅固妄想」。

「表層妄想」:可能只是我們今生跟某人、某事,一時的接觸因緣所產生的。

「堅固妄想」:它是經過我們多生多劫串習、累積而成的,特別堅固。所以會發覺在念佛的時候,經常會生起某種念頭,次數很多,把它趕走了,它又莫名其妙出現了,永遠揮之不去。這種念頭就要小心了,這個在我們臨命終時,會是一種障道的力量。

徹悟禪師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也就是:不只是念佛,你的佛號要有一些對治力,對於深層妄想要有對治力。當然這個深層的妄想,所謂堅固的妄想,每個人都不太一樣,大方向我們可以規納成三類:

第一個、跟「貪慾」有關。

第二個、跟「瞋恚」有關。

第三個、跟「愚癡」有關。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自己,每個人在過去無量的生命當中,生起的想法、造作的業緣不同,所以留在心中種種痕跡、串習的,也就不同。如果你是貪慾心重,平常沒那麼嚴重,一打佛七,貪慾煩惱就現前,那表示貪慾煩惱潛伏在你的內心深處,現在把它逼出來了,這反倒是一個對治的大好時機。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貪慾的範圍很廣,主要最根本的是:貪求男女的美色。我們過去接觸了很多男女的美色、不斷的貪求,形成內心一種強大的貪慾功能。

貪慾的本身,它的生起過程,是我們去緣男女假相,而產生一種「顛倒想」。什麼顛倒想呢?就是我們一直認為色相是一種清淨、美妙的東西,所以才產生貪愛。但是貪愛的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所以佛陀在對治時,就從顛倒想來對治。

當我們看到男眾的假相、或是看到女眾的假相,佛陀教我們要觀想:他(她)是──「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

(一)男女色身,它的「內相」是不淨的。

當我們把這層漂亮的皮膚剝開來、把肉也剝開來,看到身體裡面的結構:心肝脾肺腎、大小便溺、膿血屎尿…全是種種不清淨的東西。世間上最臭穢的東西,大概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所以說「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

(二)內相不淨,表現在外,形成一種「外相」的不淨。

「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它會透過我們身體的九孔:兩個眼睛、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兩個耳朵、大便處、小便處;這九孔白天、晚上流膿流血,不斷地流出不淨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外相也不乾淨。

我們根據佛陀的法語開導,依教起觀,順著教法的方向去觀察,看到男女假相的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美妙,而是一個種種不清淨的東西,所匯集而成的臭皮囊,這時候我們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來。

我們講過:煩惱是一種虛妄相;當你在迷惑時,一切就跟真的一樣─「夢裡明明有六趣」;但是覺悟後─「醒後空空無大千」,醒過來之後,什麼也沒有。所以凡夫跟聖人,就是一念「迷」跟「覺」的差別而已。

在你起顛倒的時候,什麼都跟真的一樣,覺悟之後,剛剛怎麼會這麼想?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當我們依佛法的引導,觀察男女的假相,是不清淨的,慢慢地,把這種顛倒想法消滅了,這時候的佛號,就不容易受到干擾--─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所以破除貪愛的煩惱,就是修「不淨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有些人過去生所薰習的念愛煩惱很淡薄,但是脾氣很大、看誰都不順眼;平常因為有戒律--聖人教理的攝持,還表現不出來,隱藏在內心深處。但是打佛七的時候,正念的力量,把它逼出來─真妄交攻,所以有些人愈打佛七、脾氣愈大。如果他不迴光反照就很危險,他的功德會被他的瞋心火破壞掉。所以為什麼要正知?就是觀察,發現自己有問題,就要趕快吃法藥。怎麼辦呢?用慈悲的觀照來降伏我們的瞋心。

「慈悲觀」在古德的教授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寂天菩薩的:「自他交換」。

所謂「自他交換」,主要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過去的業力,在三界中不斷的投胎,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所以都有自己的定位,一出生就有他的定位──你有你的位子、他有他的位子;你是做母親的、他是做兒子的、這個人是做媳婦的…各式各樣的定位,這個定位在今生是沒辦法改變的;然而經常站這個位子,站久了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我相的執取,就會站在這個定位去看所有的人,跟別人產生一種人相、我相的對立。

也就是: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自我反省,就站在自己的位子,然後跟別人產生對立,對立之後就會產生磨擦、產生瞋恚。

古德說:「所有的瞋恚心,都是依止對立心生起的。」你不想對立,怎麼辦呢?交換一下位子:「自他交換」。你要多站在他的角度來想,他也不是故意要跟你抗拒,他也是不得已的;他站這個位子、你站這個位子,角度不同嘛!角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思想也就自然不同。

寂天菩薩的觀念認為:其實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傷害誰。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所求的是什麼?就是求安樂嘛!你看一隻螞蟻,它生存為了什麼?就是找吃的、找睡覺的地方;一隻狗也是找吃的、找睡的地方;都是為了追求安樂,只是定位不同而已。

他想追求安樂、我也想追求安樂,這一點是相同的,只因為角度不同,所以才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要經常跟別人的位置對調一下,這樣我們對於眾生的行為,就會多一些的寬恕與包容。

從「自他交換」當中,我們會設身處地,多替別人想一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為了追求快樂,也可能會像他這樣做,只是今生所站的位置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看別人,看久了,容易產生偏差、產生對立,就會跟眾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同時也跟大悲心、菩提心越走越遠。

佛陀說:你要跟別人換個位置,不是說因緣上,是指心態上換個位置;透過「自他交換」我們更能了解眾生的處境,擴大自己的包容心、擴大自己的慈悲心,對自己有很大的受用,能夠經常保持心平氣和──其實這世間沒什麼大不了的事,角度不同而已。

「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當這兩種觀照在心中運轉起來,我們過去心中那些堅固妄想、揮之不去的煩惱,就像太陽出來一曬,冰塊也就慢慢溶解掉了;這時候你的佛號,就更加有力量了。

憨山大師說:「有些人念佛不調伏煩惱,佛號只聽念、煩惱只聽長。」意思是說,一個人平常也不對治煩惱,就一路念佛,佛號不斷的增長、煩惱也不斷的滋生,等到臨終時,心隨妄轉,佛號就被煩惱打敗了。為什麼?憨山大師說:煩惱是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煩惱是無始劫來養成的,佛號是今生偶而才栽培的,當然不是它的對手!

假設我們今天只是念佛、不對治煩惱,等到臨命終,堅固妄想現前──「輕者障道,重者墮落。」輕微一點,你就沒辦法往生;如果煩惱重一點的話,就會引導你墮到三惡道去。

結 勸

其實我們平常不太有時間靜下來,去對治堅固妄想,大都是表層煩惱生起了,再用佛號壓一壓罷了;現在才把山洞裡的賊逼出來,所謂危機就是轉機,正是你清除心中垃圾的好時機!所以應該要好好的依止佛陀教法,如實的觀察,好好熄滅心中的煩惱、心中的顛倒,這有助於我們培養臨終的正念。

(3-2)前 言

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第一個是「打得念頭死」,第二個是「建立阿彌陀佛」。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散亂的心中,把佛號給建立起來─「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注意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跟著自己的佛號走,這時候就把佛號的力量建立起來。接下來,就要開始對治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障礙,也就是要「打得念頭死」。所以整個禪定修學,主要的工作是:一方面培養佛號的正念,一方面破除心中的煩惱障礙。

正 文

關於破障法門,前面已講過破除「貪、瞋」煩惱的方法,現在講破除「愚癡」煩惱的方法。

三、多癡眾生因緣觀:

所謂「因緣所生法」的意思是說:我們來這世間,會遇到很多人、碰到很多事,這一切都是「事出必有因」,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所以佛法對於諸法的生起,叫做「因緣所生」,一定有它過去的業力。

也就是每個人都是帶著過去業力來投胎,業力會變現很多的人事,讓我們自己來受用,所以說:「萬般皆是業」。但是當業力把我們的生命變現出來之後,這當中有兩個重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諸行無常:這是一種無常、變化相

我們可以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小時候的身心世界,跟現在的身心世界,肯定不一樣,是一種動態的生命現象。生命就像一條水流,永遠沒有止盡的時候,不斷的變化、不斷的變化,我們要把它認清楚。好比你認為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那是你的想像,那是昨天的情況、不是今天的情況,因為生命是動態的-- --「諸行無常」。

第二、諸法無我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它的變化沒有主宰性,你沒辦法控制它;是往好的方向變、還是往壞的方向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前面說過,事情的出現不是我們要它出現;如果這件事是我要它出現的、是我決定的,那就可以控制它;問題是它要出現,也沒經過你同意、也不必經過你同意,因為它是業力的顯現,源頭是「業力」,所以就隨業力而轉變。

簡單說:整個生命的因緣觀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是變化的,而且沒有主宰性。

這個問題,本來很簡單,你把它想通了──其實生命就是來還債的,就是這麼回事。但為什麼會把生命弄得這麼複雜呢?就是我們這念心跟生命現象接觸時,產生很多個人的想像,我們認為它應該要這樣才對,把個人的情感加諸在事情上----希望變成這樣、希望變成那樣…不幸的是,它從不聽你使喚,因為它背後是由「業力」來推動的;結果弄到最後自己也傷痕累累,心有千千結。

如果諸位曾經看護臨命終人,就會發覺很多人的心態,不是很平靜;一生在塵勞中打滾,臨命終時,都是心有千千結,你想要幫他助念,佛號卻都進不去他的內心,這是很嚴重的事情!生命本來很單純,就是業力的顯現----「生滅變化,虛偽無主。」是我們自己產生很多想像,然後傷害自己。

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人生呢?就是:「多癡眾生因緣觀」。又如何觀察因緣才會比較圓滿呢?在我們歷代祖師的傳承當中,觀察生命因緣最有影響力的,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他是以三個角度來看人生:

第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生命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主要理由:因為它無常變化;好比你前生可能是個男人,結果今生變成一個女人;那你說前生男人的相狀,跑到哪裡去了?根本找不到!就像你做了一個夢,在夢境裡,做了很多很多事、碰到很多很多人,但是夢醒之後,覓之了不可得;然後又做另外一個夢,你又把這個夢當真的一樣;醒過來,又做另外一個夢…所以人生你沒辦法去掌握,一切都是「緣生緣滅」,沒有實體。

「我說即是空」,對於這個「空」,很多人方向弄錯了!佛法的「空」不是空掉外境,而是空了我們內心的這些妄想!你不要多事,去捏造很多的想像出來,用平常心去面對就好了。佛法的第一個基本觀念:「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思是說:碰到事情,要先空掉你心中的妄想。

第二、「亦名為假名」

當我們把心空掉之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所以菩薩面對人事問題,首先第一件事:心不要亂動!你心要動的話,事情就很複雜,會產生很多罣礙、很多痛苦,所以先不迷惑、不取著、不亂動!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法,而且這些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萬般皆是業」,是我們過去的業,所顯現出來的。

那麼從消極的角度來說,從「空觀」保持「不動」,單是這樣是不夠的!菩薩來到人世間,不只是消業障,這樣太消極了,應該從生命當中去歷練、去增長福慧,所以「假觀」是什麼呢?「歷事練心」!

正確的人生觀,對我們非常重要!

人生不是來受用的,如果你面對人生的態度,是來享受的,第一個、你不會進步,第二個、你的痛苦會很多。末法時代苦惱比快樂多,你卻抱著來受用的心情,心住在外境----心隨外境而轉;你想要快樂、你又作不了主,是外境在作主,所以生命永遠處在被動的狀態。菩薩的心情應該是:人生是來歷練的!這樣的觀念才對。

歷練的人,是站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不是站在「外境」。「云何應住?」我的心不住在外境,是住在自己的菩提心----把一切人事,都當作增長福德、智慧的因緣,假借外在的人事,來啟發心中的智慧與慈悲。所以菩薩道,基本上不考慮得失的問題,那是一般世俗的眼光,要緊的是:這個過程走過去,留在心中的,是不是能夠幫助我智慧增長、慈悲增長?是從內心的成長,來衡量人生的得失;所謂「歷事練心、稱性起修」,所有的經歷都是----法法銷歸自性!

而這個「假觀」就是「借假修真」;人生是一種有為的假相,但是如果你能好好利用,它也能啟發你的智慧、啟發你的大悲;雖然人世生滅變化,留在你心中的智慧、慈悲,卻是真實的功德,所以叫做「借假修真」。

透過假相的歷練,創造真實的慈悲、智慧功德,這個就是「假觀」。大乘佛法對於人生,不認為人生是快樂的,也不覺得人生應該放棄,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歷練」就是增上的力量!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要我們放下心中的執著妄想;「亦名為假名」,從「假觀」當中,去歷事練心,增長諸波羅蜜功德。

第三、「亦名中道義」

這是保持「中觀」,也就是把前面「空觀」的「無住」,跟「假觀」的「生心」,保持一種平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對外在的執著,追求內心的善念、正念。

大乘佛法「空、假、中」的人生觀,最簡單的區分,是把外在人事這部份,所謂:成、敗、得、失等等,都是採取看破放下、隨緣的態度;但是對於內心這部份,必須主動積極去經營;將人生用在改造內心、增長善念。所以我們常說:「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從內心世界來說,應該要主動積極,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是從外在環境來說,成敗交給業力,這部份不要太在意,因為你掌握不了因緣的變化。

簡單說「多癡眾生因緣觀」,在因緣當中,有「內因緣」和「外因緣」;內心的因緣----這部份你要很小心謹慎經營,外在的因緣----你要盡量看破放下。大乘佛法對於人生的態度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

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人生,這樣走來,心中就不會背負很多煩惱。不像有些人臨終時,心中很多「結」解不開,佛號根本進不去他的內心。如果能夠以「空假中」三觀來看人生,人生是沒有罣礙的;在沒有罣礙的歷練當中,得到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

你看有些人,走過一生的經歷,到了晚年傷痕累累;有些人一生走過來,滿載而歸。同樣的人生,不同的心態、想法,產生不同的結果,問題就在於你如何去面對人生,對你就會有不同的影響。

結 勸

大乘佛法啟發我們:面對人生,心不要住在外境,要安住在內心----抱著一種歷練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一種執著、受用的角度,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不是要去改變別人、改變環境,先改變自己的心態,生命就會產生變化;就在一念間:一念「迷」,心有千千結;一念「悟」,生命便充滿了智慧光明!

(3-3)

問:師父曾提到是我們先主動、才能感應佛陀的救拔;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每天夜裡入定觀察,哪個眾生得度、因緣成熟,就會主動去救拔他呢?

答:學習佛法的因緣,有兩種差別:

第一種,是生長在「佛住世」的時候。

比方說你跟釋迦牟尼佛,同時出生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真實的跟你生活在一起,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因緣,佛陀有無量的大悲心跟廣大的方便力,的確可以主動救拔你;只要你有善根,他可以作種種的變現來度化你。總之,他就是有辦法啟發你的善根、讓你的善根成熟。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跟佛陀生長在同一個時代、遇見佛。等到佛陀的五蘊生命體結束了,這時候佛陀所留下來的本願功德,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二種,是生長在佛陀入滅、沒有佛住世的時候。

等到佛陀離開了之後,在法界當中留下他的本願功德、留下他的名號。就必須去憶念他的聖號、啟動他的本願,跟他感應道交,才能產生救拔的力量。

所以到底佛陀是主動、還是被動救度?那得看情況,你要是生長在佛世,特別幸運、又有善根,絕對可以遇佛,得蒙拔度。我們現在是生長在沒有佛住世的時期,只剩下「阿彌陀佛」聖號、「釋迦牟尼佛」聖號、「觀世音菩薩」聖號…所以跟佛在世是有差別的。

問:請法師開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夠破除黑暗?

答:適當的觀想,的確能幫助我們修行;比方說,我們可以觀想「阿彌陀佛」金黃色的光明,從頭頂灌進來,充滿整個身體;之後身體裡面的煩惱障、業障,就像污濁的黑氣,從腳掌排出來,流到大地,然後變成大地的肥料;此時我們的身體充滿了光明、慢慢的擴大,最後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結為一體。這也可以,這在古德經論當中,是有這樣說法。

不過,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觀想」叫做「助行」,可以幫助念佛;它只是一個甜點,不能當正餐吃。我們的整個佛七,是以「信、願、持名」為「正行」,這個我們要弄清楚,就是以佛號的聲音來攝心;偶而的觀想五分鐘、十分鐘,然後回到佛號當中、再聽自己的聲音,偶而去觀想三、五分鐘可以,有加分的效果。總之,你在念佛的時候,要很清楚什麼是你的正行、什麼是你的助行。

問:師父說:「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為什麼不是成敗交給「阿彌陀佛」?

答:你要把成敗交給「阿彌陀佛」也可以,「阿彌陀佛」會替你安排的。這句話,主要用意是說:我們只能重視「因地」的努力,不要太在意「結果」。

當然,如果你對「阿彌陀佛」歸依心很強,反正盡力而為,結果都交給「阿彌陀佛」,也是可以。不過因為這句話是比較通俗的,沒有念佛的人也可以適用,「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非淨土法門人也可接受;而你說「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彌陀。」這句話針對修淨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適合。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今天提到對治心中的煩惱要起觀,譬如:貪心重的用「不淨觀」、瞋心重用「慈悲觀」、愚癡重用「因緣觀」。弟子的問題是覺得自己瞋心比較重,是否在止靜的時候,可以用慈悲觀對治?

答:我們念佛法門,在整個求往生的正念當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增長你的善根。

第二個:破除心中的障礙。

這兩個都有需要。什麼是障礙呢?就是心中的煩惱。我們修行人都知道,「真」、「妄」勢不兩立,「善根」跟「煩惱」這兩個很難相容。所以你看煩惱重的人,佛號念起來,就是很躁動不安、心靜不下來。因為煩惱是躁動相,所以不把煩惱先調伏下來,你的佛號永遠就是一種躁動的。因為佛號是從那裡來的?當然是從內心生起來的;佛號依內心而住,所以沒有把內心處理好,就會在一種躁動之下念佛。

我們都知道,以<阿彌陀經>的標準,臨終的時候,佛號必須「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在這種條件之下,佛號現前,才有用的。不是每一句佛號都能感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是有條件的。必須在一種寂靜的心、一種充滿願望的心、一種不顛倒的心之下,把佛號現前,這個佛號才有真實的功德。所以調整內心,當然很重要!如果你覺得瞋心很重,可以對治,否則你的瞋心不斷的累積,等到臨終的時候,你的佛號在瞋心的障礙之下,是不能往生的。

所謂「往生」,佛法說是「帶業往生」;但是古德有註解:是帶「業種」往生,不能帶「現行」往生,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好比你的瞋心很重,但是你瞋心的功能是在「種子位」,已經被你調伏成種子位了、是在睡眠狀態,雖然還沒有斷掉它,但是已經不容易活動了,這樣可以!

總之,臨終的時候,不能讓煩惱起現行,這個很重要!有人說:「淨土法門不用斷煩惱!」它不要求你斷煩惱,但是它要求你必須調伏現行煩惱,煩惱不能活動,是有標準的,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達到臨終正念。

蓮池大師說:「一心不亂」,所謂「一心」就是佛號現前;「不亂」就是要有觀照力,不為煩惱所亂,也就是一種對治力。蓮池大師說:臨終的時候,煩惱肯定會去擾亂佛號,所以為什麼我們平常要修:「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就是培養不為煩惱所亂、訓練自己有方法調伏煩惱。

「一心」是看你念佛的功夫,「不亂」是看你對治煩惱的功夫;這就是蓮池大師解釋的:「一心」─佛號清楚分明的現前,「不亂」─不為煩惱所亂,這個就是臨終的正念。

總之,臨命終的時候,佛號必須在一種寂靜、明瞭的心中現前,這樣才可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就是我們的目標。

問:請法師再進一步說明「因緣觀」,因為跟「空、假、中」有關;雖然聽得懂,卻轉不過來?

答:大乘菩薩在看人生,離不開「空、假、中」三觀。

一、空觀:照見五蘊皆空,看到生命的總相;不管是好事情、壞事情,它們的共同相,都是「自性空」、都是沒有實體;所以空觀是照了諸法的總相,每一法的本質,都是沒有實體,都是「緣生緣滅」,道理一樣。

二、假觀:是看諸法的別相;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也就是名言、相狀、作用。

從比較高的標準來說,對於人、事,都必須同時看到「空假中三觀」----「即空、即假、即中」,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做到。因為我們觀察「空觀」,什麼事就都不想做了;修「假觀」就會主動積極;「空、假」二觀對凡夫菩薩來說,很難平衡,怎麼辦呢?就要用「對治」的方式來幫助。

比方說:這段時間,你的心很躁動、很難安定,這時候就要加強「空觀」;觀想沒有什麼好躁動的,生命都是緣生緣滅,什麼都帶不走,生命只是一個過程,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所以心很不安、躁動的時候,應該用「空觀」來化解心中的情執。

你會感到躁動,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仁者心動」,你的心肯定是向外攀緣,一定是被外境轉了;當把你所執著的東西空掉,你的心就會恢復平靜。

反之,如果你覺得這段時間,心很沉悶、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也不想拜佛、也不想作功課、什麼都無所謂,那就要加修「假觀」;思惟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拜佛有拜佛的效益;拜佛能夠消業障、念佛能夠增長善根…所修的一切善行,無非是成佛的資糧。

「空、假」二觀,就像兩帖藥,要能夠善加運用;法門都是治病藥方,你現在身體是熱病,當然要瀉嘛;你現在身體很虛,當然要補嘛;就是「巧妙存乎一心」,時機用得對,就是妙法;時機弄錯了,就成了障道因緣;所以「空、假、中」三觀,各有它的功能,但是使用的時機,要合乎「中道」----太過執著了,用「空觀」對治;什麼都無所謂,用「假觀」來提心力,這就是佛法的調心之道!

問:憨山大師說:「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無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滅,能所雙亡。」請問能、所雙亡,是不是口不念佛、耳不聞佛號,那麼這時候佛號還在嗎?

答: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不管修禪、修智慧、修大悲,所有的修持方法,都是在打基礎,就是:把心調好!

把心調好之後,做什麼呢?「把佛號現起來!」好比蓋大樓,一定要打地基;但是打地基不是目標,是為了建大樓;我想沒有一個人,地基打好之後,什麼事都不做了,那你打地基做什麼?佛七期間,我們不談其他宗派所謂的正念真如、恢複本來面目,我們不談這些;就淨土宗來說:「千念、萬念,就是追求臨終的正念!」雖然你能夠念到能所雙亡、諸相叵得、內心寂靜,這都不是我們的目標,這個叫做「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下,你必須把佛號現前;如果你把佛號丟掉了,那也就失敗了!

凡夫憑什麼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我們這念心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間的橋樑,就是靠這句「佛號」!如果你把這個橋樑拿掉了,那你心中就只有你自己,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彼此間就失去了橋樑。所以,在打佛七當中,我們會調整自己的妄想,達到禪定的心;明天開始要起觀,來增長自己對生命的抉擇;然後生起大悲心把胸量擴大。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把佛號顯現出來而做的準備。

淨土宗----法法都銷歸這句佛號,「萬德洪名」是不能丟掉的!這個大家要很清楚。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傳承,淨土宗是以「阿彌陀佛」為本尊,所以這個佛號是不能丟掉的!

你可以把佛號安住在一種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中,讓佛號變得更有力量,可以,但是:「絕對不能把佛號丟掉!」這是佛七的整個修學原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

1.一心不亂: 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即是一心不亂。修...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

覺得極樂世界很陌生,該怎麼辦呢

問: 師父您好,弟子愚癡,雖然非常想去西方極樂世界...

歧路指歸

歧路指歸重排流通引言 時當末法,去聖時遙,人心陷溺...

淨土易往,但穢土難離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但古德說,淨土易往而無人。無人去...

北宋高僧四明知禮法師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介紹的)的祖師爺要穿...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沒有障礙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沒有障礙的,即便是鐵圍山、須彌山或...

不信佛念佛,自恃聰明者可悲

有些人信佛,但是並不常常念佛。有些人信佛,平常不念...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事怕有心人

高峰自敘悟由,而曰:不信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

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

孝順父母可改變諸事不順

第一篇:原理為什麼孝順父母,可以解決工作、姻緣、資...

道源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今天要與諸位講的是地藏菩薩...

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原文】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雲乎?若欲懺...

果一老和尚改變了我的一生

東林寺前方丈果一上人(1922-1994) 我與東林寺的緣 一...

斌宗法師《傳授在家菩薩戒開示》

前言 這次貴社社長德欽法師,暨李炳南老居士等,發心...

邪淫後身體的苦痛

生於此世間,受此身體,而行淫行,獲得諸多煩惱,諸多...

最富的時候

一位打工仔,外出闖蕩多年,睡過街頭,撿過垃圾,挨過...

思想不改變,生命的歷史就不斷重演

為什麼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懺悔...

菩薩戒四條淺說

本文就菩薩戒中說四眾過戒、不隨喜讚揚戒、愛恚讚毀戒...

20種五穀雜糧的藥用價值

一、小米: 小米能益腎和胃、除熱補虛、安神健胃。小...

蓮池大師警策

傷足自規(四條)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

慧律法師《強烈的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

憂患可以使人拚搏生存

《孟子》裡說:舜帝原來在歷山耕田,30歲時被堯起用,...

美好人生,從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著最為豐富的詮釋。認識自己的心,把握...

【佛教詞典】經分別

巴利名 Sutta-vibhavga。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經...

【佛教詞典】無明支

【無明支】 p1046 成唯識論八卷八頁云:此中無明,唯取...

【視頻】淨界法師《誦金剛經的感應》

淨界法師《誦金剛經的感應》

【視頻】海濤法師《慈悲甘露施食儀軌》

海濤法師《慈悲甘露施食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