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執身不動
在《楞嚴經》當中,佛陀講到持戒的次第,第一個先持聲聞戒,比丘的四重、比丘尼的八重,使令我們身口七支能夠執身不動。這個「執身不動」,它的動力點,當然主要是從業果的思惟。我們剛開始持戒是害怕這罪業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執身不動。我不敢犯戒,為什麼呢?犯戒會破壞我的功德。
執心不起
那麼進一步就是,從菩薩戒的心地戒當中,「執心不起」。所以菩薩戒,它每一個戒都有止觀的力量。所以你看,我們過去講菩薩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律儀,一定是怎麼樣?受菩薩戒你要先成就菩薩種性。菩薩種性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空正見。所以這菩薩戒的每一個戒法都是止觀的力量,執心不起,他念念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開始不隨妄轉。當然,剛開始你先從事相上持戒,再求心地上的持戒。
當我們大小乘的淨戒成就以後,這個時候在世間當中就沒有這個相生、相殺的業報。淫心斷就沒有相生,瞋心斷就沒有相殺。乃至於偷盜跟妄語都不現前,就沒有這種負債跟欺誑的問題。那麼我們也就不用再來世間來償還過去的業障。
所以,這個殺盜淫妄基本上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業果相續,你有這個業就產生來世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