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5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丙三、衣食自然。

佛陀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它不可能停止的,是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的。

那麼主導這個水流的力量有兩個力量,所以為什麼這個水流有時候跑到人天去,有時候跑到三惡道去,是誰來主導這個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過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惡的業力,它會主導這個水流是往人天的方向跑,還是往三惡道的方向跑?但是業力的影響,它是一個表層的影響,它不是主要的因素,它畢竟是一個枝末的因素。

第二個最主要因素,就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思想,我們善惡的思想,思想是這個水流的主要的力量。

在大乘佛法的因緣觀裡面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今生之所以富貴,因為我們過去生有佈施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貧窮,因為過去對於財富喜歡自己佔有,不喜歡跟人家分享,有慳貪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莊嚴,因為過去有忍辱的思想。所以我們的思想,是深深影響著我們生命的水流。

那麼身為一個凡夫,這個水流有一個特點:就是說它有一種等流性,它有一種習慣性的力量。所以當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改變的。你看看經典裡面有講到,很多人是前生喜歡生起什麼思想,你今生還是生起什麼思想,你前生是慳貪的習氣,你今生還是慳貪;他前生喜歡佈施,他今生還是喜歡佈施,這個水流它是有一種等流力量的。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真正的改變,否則我們那個水流不可能改變的!你昨天是怎麼回事,你今天還怎麼回事;你今天是什麼相貌,你明天還是什麼相貌。我們從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觀察,可以擴充為前世、今生、來生的觀察。因為你今天是從昨天來的嘛,明天從今天來的,那麼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把它擴大起來,就是前世、今生、來生了。

所以我們最有可能的改變就是遇到佛法以後,產生一種自我的覺悟、自我的觀照。所以當我們遇到佛法,我們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創造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思想,沒有其它的選擇。

當我們學佛以後,我們進入一種矛盾的狀態,我們過去有一種等流性的思想,我們學佛以後,有一種覺悟的思想。所以我們學佛人經常是怎麼樣?真妄交攻。有些事情是我們喜歡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我們往往在我喜歡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產生衝突。我喜歡做什麼,那是過去的習氣了;我應該做什麼,這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當你的生命從一種我喜歡做什麼,而提升到我應該做什麼,你的生命開始進步了。如果你一天當中,你都活在我喜歡做什麼,那你大概生命沒什麼變化了,你前生是生死輪迴,你來世還是生死輪迴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智慧的觀照,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現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強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因為我現在是拜佛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去拜佛。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不斷的跟自己的習氣抗拒,跟自己過去所殘留下來的等流習氣,做一種抗拒、做一種轉變,你必須克服你過去的思想。從淨土宗的思考來說,我們最大的障礙,這個思想裡面,無量無邊的邪惡的思想,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貪念娑婆!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障礙。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救不了我們?阿彌陀佛花了很多時間,去準備這句佛號,他花了無量劫的時間,把所有的功德攝持在這句佛號,讓我們來憶持,但是我們卻不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啟發起來,因為我們思想有障礙,我們貪念娑婆。所以我們必須透過觀照力,把貪念娑婆的思想,轉成一種欣求極樂的思想。

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改變,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不管你是什麼宗派,都不能夠否定諸法因緣生的真理,淨土宗也不例外。如果我思想不改變,我也可以往生,那這樣淨土宗就不是佛教徒了,那表示諸法是他生,離開一念心,有一個外在的主導者,來主控我們的生命,那這跟上帝的思想是一樣了。外道的感應道交是向外攀緣的,是你說了算,我的生命是你決定的,我要到天上去、我到地獄去,是某某人決定的——諸法是他生。佛教徒沒有這種思想,外道才有這種思想。

佛法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這是所有大乘佛法,每一個宗派的一個共識。你不相信諸法因緣生,你就不是佛教徒了。那麼因緣是什麼?就是你的思想。所以我們自己的思想準備好了,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照耀我們。你自己要站起來,阿彌陀佛才能夠對我們產生救拔的。所以轉變我們的思想,是變得很重要了。那我們思想應該怎麼轉變呢?我們從經典上學習,你必須生起三種的觀照:

第一個,觀照真如。真如本性在我們心中已經沉睡太久,所以禪宗常說:主人翁啊,趕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們內心當中,經常是認賊做父——把妄想當做我們的本來面目。其實妄想只是過去我們不斷的去造作,留下的一種習氣而已。所以當我們不斷的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斷的憶念我本來無一物,那麼這個妄想,它慢慢慢慢就會消失掉了。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的假相。所以當我們不斷的觀照真如的時候,它就能夠慢慢的熄滅妄想的力量,對我們臨終的正念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觀照名號的功德。一個淨土宗的人,當你把佛號現前的時候,你是百分之百的皈依,你要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你要訓練你自己,對於名號是百分之百的皈依。淨土宗沒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你就失敗了。我要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求生淨土,是還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始的妄想,你這種決心是不決定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師談到信心,他都加一個要發起真實的信心,蕅益大師說真實的信心,印光大師說要生起決定的信願。

為什麼要強調真實,為什麼要強調決定呢?因為淨土宗重視這個東西嘛,他感應道交的關鍵在這裡啊!感應道交跟你念佛的數量是沒有關係的,跟你的皈依的心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從一種我想要往生,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你才有希望,淨土宗的決心是沒有百分之九十九這回事。

當然這個地方信心的栽培,你只有不斷的觀照,沒有其它的方法,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佛陀也不可能送給我們。你透過不斷的如理作意、如理觀照,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我們提出了前面幾點,它能夠消除災障、增長福報、增長我們的善根,臨終的時候能夠感應彌陀的接引,你不斷的生起觀照,誒,你就熟嘛。你對每一件事情,你不斷的去思惟,就會產生一定的力量,這叫爍爍熏習。所以信心是從我們點點滴滴的觀照,栽培起來的。透過對名號功德的關照,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產生堅定的信心。

第三個,要對淨土莊嚴的觀照。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念佛的目的,不是要消業障,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的。

淨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是怎麼思考的?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看《彌陀要解》,他的整個淨土的規劃是:我們想要求生淨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須靠佛號的幫助。所以他是怎麼樣?他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很多人念佛他沒有目標,說:誒,念佛幹什麼?他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這種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念佛,你把佛號,只是成就人天福報,你不可能求生淨土,因為你沒有往生的願力嘛。

很多人對於淨土的莊嚴,是非常的陌生的,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你陌生的地方,不可能,因為你陌生,你怎麼可能產生意樂呢?諸位很多是從外面移民而來的,你來美國之前,你對美國一無所知,你會來到美國嗎?不可能嘛,你一定活在過去的等流性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國的功德:這個地方自由,依報環境也特別好,你一定思惟它的功德,才能夠突破過去,移民到這個地方來嘛。

改變不是容易的了,如果你對淨土的莊嚴是非常陌生,而你對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來生只有去一個地方,當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們對於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不合乎唯識學的思考,不可能。一定是熟悉,你才能產生好樂。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對淨土的莊嚴,不斷的去了解思惟,慢慢慢慢培養我們,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產生往生的願力。所以當我們的生命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過去怎麼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改變不了過去,往者已矣啊,佛法是重視未來,你看看,佛教徒是重視未來的,來者可追了,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我們必須要透過觀照真如、觀照名稱的功德、觀照淨土的莊嚴,來為臨終的正念做好準備。你三種準備,都準備好了,臨終你佛號提起來,當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為你的心態準備了,阿彌陀佛的功德隨時跟你感應道交。

所以淨土宗你不要向外追求了,阿彌陀佛這一部分,他早就準備好了,你準備好了沒有?問題是你準備好了沒有?眾生心垢淨,是菩薩影現中,這句話很重要,你準備好了,佛陀他隨時準備跟你感應道交,他比我們還急。問題是他做不了主,他不可能改變我們,他比我們還緊張了,他的大悲心重嘛。

我們應該透過學習,慢慢的慢慢的透過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來修正自己的思想,這時候你再憶念佛號,你真實的百分之百的感應道交,現世消除災障,臨終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這個課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準備。

好,以下這一段是講到觀察淨土的莊嚴,來啟發我們的願力。

前面我們是講到兩科,淨土的莊嚴,包括它能夠遠離惡道,第二個,它的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到衣食的受用。衣食受用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為我們一個凡夫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怎麼樣?穿衣吃飯嘛,那麼極樂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它的描述。看經文: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隨念願 三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說明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受用衣服跟飲食的情況。說設我得佛,國中的天跟人,這兩道的眾生,他心中生起一種希望,什麼希望呢?他希望穿某一種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閑的衣服,或者是運動的衣服等等。這些衣服是怎麼產生呢?隨念即至。就是說你心中想要什麼樣的衣服,它馬上就心想事成,馬上出現。這些衣服的整個格式呢,相貌是:如佛所讚,應法妙服。這個衣服是正如佛陀所稱嘆的如法的莊嚴的服裝,它自然在身。這段經文的關鍵在自然二個字,就是你不用去造作、不用去追求。假設在追求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去裁縫(決定布料的大小)、染治(決定顏色)、浣濯(穿過以後還要去洗滌的),那麼不取正覺。他的意思就是說呢,我們一般的凡夫,當然我們往生淨土的很多是凡夫往生和,帶業往生的。

這段經文,對於法身菩薩可能幫助不大,但是對我們生死凡夫,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有穿衣吃飯的習慣。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說,我們大概一生當中,福報特別大的不講,正常人的福報,你大概把你一天當中八個小時的時間,大概就是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你為了解決今生的穿衣、吃飯、住宅的問題,你大概把你這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間都犧牲掉了。我想我們很少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吧,你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美好的受用嘛。哪一個人說,我為了工作而工作,當然也是有,少。

智者大師把我們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他講出一個偈頌,描繪得很透徹。他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了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為了追求衣服、飲食、住宅的快樂,他說是諸欲求時苦,就是人生的受用,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很辛苦的。因為你要追求,別人也得追求,這要競爭啊,你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神體力。一個有成就的人,除了他的智慧之外,別人在休息的時候、在放鬆的時候,他必須要努力的去讀書、工作的,付出的比別人還多,所以他是諸欲,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辛苦的。等到你中年之後,你的目標達成了,你是不是高枕無憂呢?未必!得時多怖畏。福報大的人他不一定安定,因為他知道那個福報得來不易,但是要失去是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報是不安穩性的,你隨時會破壞,可能你今天睡著了,明天起來你財產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為我們生命是怎麼樣?諸行無常嘛。娑婆世界的生命是動態的,我們是活在動態的生命,不像佛陀是大般涅槃,是靜態的,佛陀是昨天是這麼回事,今天還這麼回事,明天還是這麼回事。佛陀的生命是一條線的,是常樂我淨;我們凡夫是怎麼樣?生滅變化,虛偽無主。變化不可怕哦,生命的變化不可怕,可怕在諸法無我。其實諸行無常不可怕,最可怕是那個無我。就是它要怎麼變化,不是你說了算,你做不了主。

所以我們一個娑婆世界的人,是對明天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不知道你明天會變怎麼樣,你只知道你會變化,但是往好的方向變、往壞的方向變,你完全沒有說話的餘地,諸法無我,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性。所以你得到了快樂,你不見得安穩,你心中是得時多怖畏,你看福報越大的人,很多是要靠安眠藥才睡得著覺了,他壓力比我們大。所以你得到以後,你在快樂當中,你是帶有怖畏的,不管你福報多大,你死亡到來時,你總有一天要失掉它。

生命的受用都是暫時的,人生只是個過客嘛,所以失時懷憂惱,你失掉的時候,你是憂愁苦惱。福報越大的人,死亡到來,他是痛苦比我們這些沒有福報的人更厲害,因為他失掉的比我們更多。因為人生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你什麼也沒帶走,我什麼也沒帶走,過程不一樣,結果是一樣。

所以當福報大的人失去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非常憂惱的。所以智者大師的結論是:一切無樂時。我們一切都沒有快樂,你看追求的過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時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時候是憂惱的,人生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它每一個快樂,都夾雜很多的障礙,你看你追求的時候,快樂夾雜著辛苦;得到的快樂,夾雜著擔憂怖畏;你失掉的時候,憂愁苦惱。你這個追求的過程,得到以後、失掉以後,你找不到完全百分之百的安樂。

但極樂世界不同啊!所以阿彌陀佛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眾生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費很多時間,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擔憂、很怖畏,所以說阿彌陀佛就規劃他的國土,他的衣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你沒有追求你就不會產生執著,就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的衣服,你覺得你要換個衣服,它自然就消失掉;吃完東西,這個東西也自然消失掉了。這樣子,就減少我們很多內心的起心動念,這叫衣食自然。這個地方把極樂世界的衣食的受用,把它描繪出來。

我們看丙四的身心安樂。前面的每一願,都是在描繪所受用的這些依報環境,這個地方的願是講到正報的身心。極樂世界你得到的果報體,是怎麼回事呢?樂如漏盡願。看經文:

丙四、身心安樂(樂如漏盡願 三十九)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就描繪說,當我們因為臨終的時候信願行三資糧,去感應彌陀的本願,然後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會得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是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一個五蘊身心。那麼這個五蘊身心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這段經文就知道,你在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啊,這個果報體是所受快樂,就是你色身跟內心,它所感受到的快樂,假設比不上漏盡比丘的話,是不取正覺。

在《無量壽經》裡面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的快樂呢,這個漏盡比丘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你一個人世間的國王跟轉輪聖王比起來,那是一個國王跟乞丐的對比;轉輪聖王跟諸天的天王比起來,那也是國王跟乞丐的對比;那麼天王的快樂跟阿羅漢的滅盡定的快樂比起來,又是國王跟乞丐的對比;那麼阿羅漢的滅盡定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比起來,又是國王跟乞丐的對比。

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怎麼樣?它是一種漏盡,就是安穩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它是不安穩的,所以我們娑婆世界叫做快樂,我們沒有資格叫做安樂。安樂只有什麼時候安樂,就是你修行佛法,你在拜佛的時候、打坐的時候,產生內心那個法喜,那種安定的法喜,你才有資格叫做安樂。你說:誒,我喜歡吃面條,我吃了以後很安樂。不對!那叫快樂。那怎麼叫安樂呢?那是一種躁動相呢!因為有貪愛的煩惱在活動呢,對不對?

所以極樂世界它為什麼叫漏盡比丘呢?就是那種快樂是一種寂靜相,它隨順於涅槃相的一種快樂,它不像娑婆世界那種貪瞋的、煩惱的相應的快樂。我們娑婆世界叫做身心快樂,極樂世界叫做身心安樂,安穩性的快樂。安穩性的快樂它是不障道的,娑婆世界的快樂是障道的,因為你快樂的過程當中是夾帶煩惱的——障道。所以你看我們娑婆世界常說一句話,佛陀說啊:富貴求道難。當然富貴沒有錯了,我們佛法說外境都沒有錯,問題是你在富貴的時候,你產生的快樂會產生貪愛的心,凡夫所有的問題就在這裡了。你帶一點貧窮,你有出離心。

但是富貴求道難這句話,到了極樂世界不成立,不能成立,極樂世界是富貴還是可以求道。因為他那種快樂是寂靜相,阿彌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飲食、住處,給你身心很多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又不會引生你的煩惱,就這樣子的,就這種寂靜的安樂。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觀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它是一個美好的安樂相貌,而且本身又是一種解脫相。

我們娑婆世界很難安樂道跟解脫道具足,很難哦!你要是快樂你就放逸;你追求快樂,你就必須要犧牲你的解脫;你要解脫,你就必須要減少飲食、減少睡眠,好好的克制自己,就要犧牲安樂。娑婆世界你要在跟快樂跟修道當中,選擇一個,這是事實了,不管你福報多大,你選擇了快樂,你就犧牲了解脫。因為你快樂,你肯定放逸嘛,你放逸的話,你就沒辦法都攝六根,你就沒辦法修行了。

只有極樂世界,它能夠把安樂道跟解脫道結合在一起,它可以讓你在快樂當中,念念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是很特別的,是我們娑婆世界做不到的。所以從這一願,我們可以看到:他除了身心的快樂,還能夠安穩的修道,這叫做身心安樂。這個地方是講正報,身心世界沒有老病的障礙,而且內心當中,經常保持一種安穩的快樂,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第五的聞法歡喜。前面是講到極樂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報身心是怎麼回事。這一願是講聖道,你到極樂世界不是享受快樂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當然是聽聞佛法是重要的因素。那麼我們看這個地方,極樂世界他在學習佛法的相貌是怎麼回事呢?它是隨願聞法。看經文:

丙五、聞法歡喜(隨願聞法願 四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對於極樂世界的觀察,我們看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的,而且它的國土、住處,都是七寶所成,經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樂,這些都是屬於有為的受用。這里正式講到無為的聖道修學。極樂世界的人,當他吃飽喝足了以後,他開始做些什麼事呢?就是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他現在的心中希望聽聞,或者是他心中需要聽聞哪些佛法,那麼他的志向、他的希望啊,他馬上能夠得到自然得聞。很自然的,在整個極樂世界的五塵當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塵,耳根所聽到的音聲等等,都能夠很自然的聽聞到他所相應的法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得很清楚,說極樂世界的五塵叫做勝妙五塵。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是業感緣起的,是有漏的業力,因為在我們以前造業的時候,心中是有貪愛的心,貪愛當來的果報了。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因為希望透過持戒,讓來生得到尊貴身;我們為什麼要佈施?因為透過佈施,讓來生有福報,所以心中是有貪愛的。所以這個貪愛的因地種下以後,我們來生得果報的時候,這個五塵就引生放逸。

諸位看看止觀的書就知道,每一個修止觀的人,都要息諸緣務,都要都攝六根。你看打佛七,你眼睛不能亂看,你一旦亂看,你的佛號就念不好了;你耳朵不能亂聽,亂聽的話,你佛號也念不好了。所有的止觀都要都攝六根,沒有一個例外。你看禪宗,到了禪堂以後,那個話頭一提起來,經行的時候,你眼睛亂看,那個糾察師,啪!打下去,看什麼看,哪一個磚塊是你的?對啊,哪一個磚塊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那個攀緣心,都攝六根嘛。

極樂世界你不用都攝六根,很奇怪,極樂世界的修行,它是:你眼睛看看這個花,誒,你看這個花以後,你智慧增上;耳朵聽聽這些音樂,聽一聽,誒,道業增上。因為極樂世界的整個佛法,是放在五塵當中,所以極樂世界是不用都攝六根,很奇怪,自然得聞,它是勝妙五塵嘛,殊勝微妙的五塵。你眼睛看一看以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聽聞這個音樂以後呢,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古德說,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等於是進入佛的大般涅所變現的一個國土,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你還要都攝六根嗎?不可能嘛!對不對?所以極樂世界,他是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修學,我們娑婆世界修行,是很不自然,強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強迫就是不自然嘛,我們不能隨心所欲。我很想要看這個東西,不能看;我很想要聽這個聲音,不能聽,你肯定要把六根,收攝,要迴光返照。

但極樂世界的國土,它所提供的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當中,讓你聽聞佛法,讓你增長善根。我們娑婆世界當然也可以聽聞佛法,但是你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是非常不自然,你要勉強自己的。

接下來看具足五通,這個五通牽涉到我們整個果報的妙用。阿彌陀佛當初規劃國土是認為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之後,當然有些人他是不喜歡到處跑了,你可能只待在極樂世界,但是有些人喜歡到十方世界去遨遊的,阿彌陀佛也考慮到這一點諸位的需要,所以他提供這個果報體,除了能夠身心安樂、道業增上,他給你具足五通,有方便於你能夠親近十方諸佛,這是果報體的功能特別強大。看經文: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無礙願 九)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就是假設我成佛之後,國中天跟人,這兩種眾生,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他能夠具足神足通,假設他不能夠在短暫時間,一念頃就是很短暫的時間,這個神足通,它的最低的程度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不取正覺。這裡的五通,它是以神足通做代表了。我們可能要用對比的方式,大家容易了解。

在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禪定生起的,一個阿羅漢,不是普通的阿羅漢,一個大阿羅漢哦,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比方說目犍連,比方說舍利弗尊者,他們的神通,能夠飛越到一個佛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聽法的時候,他打一個妄想,他說佛的音聲到底可以傳到多遠,他用神足通飛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他還聽到佛的音聲,結果他飛不回來,後來因為憶念佛陀的功德,他才飛回娑婆世界。所以一個阿羅漢的神足通,只能夠飛越一個佛國,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他提供的果報體表示什麼呢?他這果報體可以提供你遨遊百千億億諸佛國者。

這個神足通,這個五通的意思,在古德解釋四十八願,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規劃這五種神通的果報呢?他說有二層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堅固我們的菩提善根。古德解釋說,因為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預先知道眾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預先知道眾生的樂果,而欣求樂因。你從神通當中,你在極樂世界,你看到了某一個人造業,結果當下墮落到三惡道去;你也看到某一個人在佈施、持戒的時候,沒多久他往生到天界去了。這時候,你對因果的因緣道理,更加的深信不疑。當然我們對佛陀是有信心,他說的話,我們相信,但是你從實際上的印證,你的信心更加堅定。所以有神通的人,他能夠看到眾生的善因招感安樂的果報,惡因招感痛苦的果報,能夠加強你的菩提心,對你修行的動力是有幫助的。

其次,他能夠親近十方諸佛,積集福慧資糧。有人批評極樂世界是狹隘的思想,說:誒,你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國土你都不去,你單單往生極樂淨土,你這不是自我設限嗎?益大師說:你說的不對,你的想法是不對的。蕅益大師他反駁這些錯誤的思想,就是用這個神足通,他說你生極樂世界就生十方世界嘛,因為它的果報體,提供你遨遊十方世界。表面上我們到極樂世界,好像:哦,只親近一尊佛陀。好像:誒,十方佛陀,你應該都全部皈依呀?你要廣泛親近十方諸佛啊,你怎麼只有選擇阿彌陀佛呢?那是我們一個前方便嘛,我們先到極樂世界去,但是極樂世界的神通力,是可以提供你到百千億億諸佛國。

所以蕅益大師說生極樂,就等於生十方世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你表面上生到極樂世界,但是你的果報體,是可以到十方世界參學的,你喜歡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這個《阿彌陀經》也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到吃飯的時候,還回來吃飯、經行。那你供養十方諸佛,當然十方諸佛跟你說法嘛,他也不會白白受你供養嘛。

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的所緣境是開闊的,因為它果報體特別強大,它的五通,我們今天只是舉出神足通,那其它的神通力都不得了,那個果報體的那種功能,那是不可思議的。當然我們娑婆世界也有一點觀念,你說我從台灣坐飛機,但是坐飛機要坐十幾小時了,那神足通那不得了,一念即至。

所以具足五通,對於我們增長善根、親近諸佛、修學法門,提供了很方便的一個果報。我們看第七的壽命久遠:

丙七、壽命久遠

壽命久遠對我們來說,相當相當的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這個下一課再來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光明徹照十方願

第十二願光明徹照十方願。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的:若我...

感應上了就很容易,感應不上就很難

這就不是世間人的經驗常識了。比如跑步,不快跑就已經...

二六時中該怎麼念佛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

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 哪裡個是...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大安法師:念佛機在什麼時候放呢

現在製造了很多念佛機,是好事,也是壞事,何以故呢?...

怎樣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問: 怎樣修法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慧律法師答: 很...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會到來

淨土宗的祖師徹悟祖師,也叫夢中禪師,在前半生之中示...

如何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

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問: 師父,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慧廣法師...

寺院普佛有何含義

普佛是一種祝願、薦亡迴向的佛門儀軌,以禮敬諸佛、懺...

大安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

問: 我們常常聽到依止一位善知識修學佛法,應該是百...

成功需要永不倦怠的心態

職場中有一種心態是令人尊敬的,那就是實習生的心態。...

溈山禪師警策文

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問: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慧律法師答: 那是錯的,妄想...

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妙法

念佛免災減災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

聖嚴法師《在網絡的虛幻中體驗真實》

佛教是非常重視實驗、實證和親身體驗的,是從生活與心...

積攢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為什麼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古代刑法中...

「無禪無淨土」會怎麼樣

第四個偈子: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

忘恩負義的樵夫

從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不覺天色將晚,急忙收拾...

【佛教詞典】二種法性

出自地持經卷一。法即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

【佛教詞典】提點

(職位)禪林之職名。司金谷者。庫司知事之外有此職。...

【視頻】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視頻】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

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