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2講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從因緣建立的,說諸法因緣生。佛教在解釋因緣,佛陀是習慣把因緣分成三塊來看,就是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我們看經典,佛陀在解釋因緣,是分成三世的因緣來觀察的。

那我們現在是叫做現在吧,那我們現在對望過去,就是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因緣,我們叫做承受果報。佛教徒對於承受果報,你看佛陀的開示,只有讓你看破、放下,佛陀不把心思放在這一塊。說我很痛苦,我要幹嘛幹嘛,佛陀說你這浪費時間。所以下等人是活在過去,你活在過去不能改變啊,你能重回到過去,去改變你自己嗎?不可能嘛!你能夠回到昨天嗎?當然不可能嘛!

所以下等人活在過去,中等人活在現在,上等人是活在未來。你真正是能夠把握的是你未來嘛。你說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業力就能改變嗎?不可能。所以說佛教徒埋怨是沒有用,打妄想也沒有用,該來會來。你說我這件事情到底做了以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整天打妄想,它不會因為你打妄想而改變,你會成功就成功,你會失敗就會失敗,你打妄想是白打的,你用打妄想的心來好好持咒念佛,創造一個善業力更好!所以佛教徒對於今生的成敗,盡心盡力,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教徒把今生的成敗是要放下,因為這個是跟過去是有關係的。

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你做不了主的,但是未來,你是可以做主的。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錯用心,我們花太多的時間想要去改變過去,所以把你的生命浪費掉了,你忘了你應該是要去創造未來的,所以你把心思放錯了,你把心思放在一個你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地方去了。我們再講一次,過去跟現在這一塊,你不要費心了,該來就來,該走就走,該是我的業我承當,不該是我的業,我緊張也沒有用。所以我們對於過去只有一句話:概括承受——認命。只要你今生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不要把今生的成敗得失看太重,因為這個前生都注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的生命有一半的使命是來還債的,這一點你要認識,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打太多妄想,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但是,你說:佛教徒很消極,遇到什麼事都認命。你說對了一半,佛教徒對於過去、現在這一塊是很消極,但是他對創造未來,那可積極了!你積功累德,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在著眼未來嘛。你一個人,你注意反省一下,你的心老是在想過去,這不吉祥,不吉祥!你看一天當中所想,都是跟昨天前天有關係的,這不吉祥。一個人你要經常想來生、想未來,你就有希望。

所以佛教徒要把心思放在未來這一塊,淨土宗是活在未來。你看淨土宗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什麼?

我今暫做娑婆客,

不久蓮池會上人。

他把今生當做客人,我們現在把它當真,到臨終的時候走不開。所以淨土宗的人,是時時刻刻是把心活在淨土的,他把今生當做通往淨土的一個跳板,他的心態是這種心態。你看我今暫做娑婆客,是不久蓮池會上人,我今天要回家,我暫時住在這個旅館,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回家的。

所以在心態上的因緣觀,過去生叫創造生命,過去的思想創造今生的你,你這塊你就不要費心了,但是,轉化生命就要注意了!你今生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你的生命,這一點是你要注意的,因為這會影響到未來了。所以我們看這個地方,那前面的過去創造今生這一塊,這個我們就不談了,了解一下就好了,認命了,但是問題在哪裡呢?在於你怎麼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創造你來世的未來。我們看,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凡聖之別。就是聖人之所以成聖,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關鍵就在這個:

流轉門、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命

丁一、總說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什麼叫流轉門?它的生命的內心世界是:

[觸]、作意、受、想、思。

觸就是接觸,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作意,然後產生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然後這種感受當中,你又打了很多的妄想,在這種妄想以後,就產生一種思,就是造作,你就開始去造作了。

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觸的環境決定的。就是說:誒,我回到家的時候,我就開始放逸;我去佛堂我就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做不了主的,你的心由外境決定的,叫觸。你接觸到三寶的因緣,你的善根就現前;你到了染污的環境,你就放逸,這些完全就觸決定的嘛!

但是聖人他不是這樣,身為一個修行人,他是以作意,再觸、受、想、思,作意就是智慧的觀照。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點來自於他迴光返照,他不向外攀緣。

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緣,你就跟過去的業力結合,外境是怎麼產生的?那是過去的業力嘛。你一去攀緣外境,你就糟了麼,那你被阿賴耶識cacth,抓的死死的,你肯定活在阿賴耶識。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後又繼續造業,構成一種惡性循環:惑、煩惱、造業,造業之後得果報,得果報之後又起另外一個煩惱……就是一種輪迴性嘛。

為什麼我們今天一生又一生在娑婆世界流轉,到現在還是這副德性呢?就是我們活在一種生命的等流性、輪迴性,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那你怎麼可能改變呢?問題是你不想改變嘛,問題啊!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諸位知道什麼情況嗎?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它情況,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是說法讓你了解,讓你自己改變啊。佛陀能夠進入到你內心,去改變你的妄想,不可能嘛!佛法的整個主軸思想在自覺啊,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問題在這兒了。所以你看佛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以覺,佛者覺也,用覺悟來做根本?因為所有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為他覺悟,才去佈施;因為他覺悟,才去持戒;因為他覺悟,才修忍辱……他整個生命的波羅蜜的發動力,來自於覺悟!

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就是啟動這個作意,去觀照。你說:誒,我不受戒,我照樣能夠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相信!我相信你不受戒,在某一個條件之下,你會做善事、你會起好念,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外境當中,都做好事,不可能!所以受了戒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你沒有受戒是我想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我想要!我想要就是說你做不了主了,外境決定的。沒有受戒的時候,你可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的話,我是會罵你的,就是沒有受戒嘛。

受戒人不可以這樣,受戒人那是自我要求了,你對我怎麼樣,那是你的事,我只對我自己負責。他就迴光返照,你罵我,我認為說這是我的業,我該還還你,但是我要讓這個業stop!停止了,不能再相續下去了。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點來自於他在每一件人事上,多了一個迴光返照,憶念他的戒體,就是不忘初心嘛。

所以受戒是怎麼樣呢?把你一個我想要斷惡修善,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其實,淨土宗也是這樣,你不能老是活在我想要往生,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什麼?表示你大概不會往生,因為你是有條件的嘛。你要假設你的環境,臨終的時候環境很好嘛,你要假設有人幫你助念嘛,你要假設外境沒有人刺激你嘛……所以我們淨土宗的人,很少培養心力,我們的整個功德,完全取決於外境來決定嘛,你做不了主。

《楞嚴經》講一個沒有經過那種心靈訓練的人,你永遠是活得很被動,因為你活在觸,你接觸什麼環境,你就起什麼想法,那就是佛陀說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訓練自己,我遇到事情,你要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自我反省,自覺、自省、自調,你經過觀照力,你才能夠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其實,我們現在善根足夠用了,諸位知道嗎?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我們聽聞很多的佛法,我們參加很多的共修,我們平常做很多定課,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諸位知道嗎?佛陀常常告訴我們叫金剛種子,善根是不會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麼惡業,它都不退失的。那我們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罪業,那可也造了很多善根,那些善根哪去了呢?在睡覺!在阿賴耶識睡覺,唯識學講種子,在那個地方睡覺。你現在必須把它喚醒,我們現在不是說要趕快去再造作善根,當然這個很重要,更重要就是說:你要把你心中原有的善根把它喚醒,就是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我們現在很少人去喚醒自己的善根,遇到事情直接反應,你平常的習慣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你栽培的善根,對你一點都沒有用嘛。

我們現在要習慣遇到事情慢一點,所以《楞嚴經》說不迷、不取、不動,修行人不要反應太快,諸位知道嗎?反應太快不好,因為反應太快你肯定跟你過去習氣走。如果你想改變的話,遇到事情先不要反應,先觀照一下,把你的善根提升起來,先迴光返照:你今生到底的目的是什麼?你是要求往生的。你有這個迴光返照,你才可能把你的善根啟發起來的。我們現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沒有拿出來用,都在睡覺,所以你看妄想做主――都是小人得志。

所以現在,我相信諸位善根,以你們的善根求生淨土綽綽有餘,重點就是說:我怎麼把我的善根啟發起來?你只要記住這四個字:迴光返照,就好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對錯,你要告訴你自己:觀照你的內心,向內心中求,你的善根就啟發起來了。善根只要你觀照它,它就起作用;你一不觀照它,它就消失掉,你要向外攀緣,它就消失掉。

所以說佛陀開示了很多法藥,但是我們吃進去以後,我們沒有把它拿出來用,問題在這。你的戒定慧的善根,平常用的時間很少很少,我們會急著去栽培善根,聽聞佛法,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去使用善根,使用善根比栽培善根更重要。你一天當中,你一生當中聽經的時間很少,但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怎麼去使用這些你已經栽培的善根,才是重點。

那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就是作意。不斷的提醒自己:向內安住,所有的因緣法,都是你內心變現的。這當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向你的真如的佛性中,向內觀照,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當中,天台宗提出空、假、中三觀:

一、空觀——發明真空體性:觀想你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的本性是本來清淨的,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二、假觀——發明隨緣妙用:向內觀照:假觀,觀察你的內心,你只要念頭一動,就有隨緣的作用,那麼開顯你心性的功德――信願持名、佈施、持戒、忍辱等等,這個假觀。

三、中觀——發明空有不二:那麼中觀是把空觀跟假觀做一個平衡,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我們可以這樣講,空觀主要是在空掉過去的想法。佛陀告訴我們,我們過去的想法大部分都不能用。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個是怎麼樣?大死一番。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沒有經過佛教訓練的人,過去的想法都叫顛倒想。你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是好人不表示是個道人;你可能會生起善念,但是善念不表示正念。所以佛教徒是什麼?先空掉過去。那麼假觀呢?是創造未來。憶念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殊勝,把這個妄想破壞以後,重新建立一個念頭,就是假觀,由這個假觀的因緣,來啟動我們的信心,啟動我們的願力。所以在內心當中,是有這個空觀來否定過去,有假觀來引導、創造未來,這是整個一個觀照,主要是空、假、中三觀,其實主要是空、假了,因為中觀其實就是空假的平衡,就是一個安住真如,正念真如,第二個是順從本願。

丁二、別示  分三:戊一、受用與造業。戊二、一心具足二門。戊三、一心修三觀。

戊一、受用與造業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我們看看附表,我們在生命當中,如何啟動我們的善根呢?我們看這個附表第一。首先我們把生命的現象作一個解釋,說生命是怎麼回事呢?有三個主題,唯識學分成異熟、思量、了境,就是我們的三種心態創造出來:

第一個,異熟,就第八識。

第八識它能夠把過去的善惡的種子,把它成熟,把它轉化成你今生的五蘊的身心――你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身心、你是一個女人的五蘊身心,都是從你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事出必有因,你過去肯定有這個善惡種子,你才會有今生的身心世界的果報。

第二個,思量。

那麼第八識把這個果報變現出來以後呢,第七意識的思量,它把今生世界產生一種堅固的執取,而執著有一個自我,你是一個女人,就以女人為自我;你是一個男人,就以男人為自我;你是一隻螞蟻,你就以螞蟻為自我。那麼我們在生命當中,不管你變現什麼果報,我們肯定會在果報當中,產生一個自我意識,這個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作用,當然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了。

第三個,了境。

第六意識呢,第六意識就是說:當這個果報也變現了,自我意識也產生了以後呢,它開始去明瞭外境、去受用外境。那麼它受用外境的過程當中,它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它活在一種直覺性的受用。什麼叫直覺呢?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就一昧的追求;當外境的罪業因緣顯現的時候,你產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這叫直覺性的反應。那你的生命又從第六意識,又回到第七意識,回到第八意識去了。我們從第八識而來,你又回到第八識去,叫做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形成一種生命的輪迴的力量,那就很糟糕了,你永遠活在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到生老病死,又產生另外一個無明。所以我們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怎麼樣?是活在你的直覺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一天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在加強你一種輪迴生死的力量。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跳脫不了自己的妄想?因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來,那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妄想是你自己栽培的,你把它變這麼大了。所以如果我們繼續選擇說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根據過去的思想來思考,那你要離開三界很難了,因為你不想改變啊,問題啊!

第二個選擇,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開始我現在不管外境怎麼樣,選擇迴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調整。誒!生命產生變化了,你開始擺脫阿賴耶識了。我們照另外一個情況,你看修習止觀,進入到一種覺悟的佛性,開始向內。你的因緣,是從十二因緣當中,開始怎麼樣?逆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我們以前生命叫做:順生死流嘛,對不對?你只要你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你就怎麼樣?逆生死流。你的生死力量慢慢淡泊、慢慢淡泊。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一念心性有二個開關,你的心同時具足一心二門,叫不二法門。你遇到事情,你習慣性把所有的生命是向外攀緣,活在外境,就觸,你啟動了生死的門,生死之門打開了,你的來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生死輪迴,沒有第二種情況,因為你自己把這個生死的門打開了。第二個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選擇迴光返照,你打開了解脫之門、菩提之門。所以這二個門在心中是同時具足的,一心具足染淨二門,看你要把哪一個門打開。

佛陀不能主動救拔我們,我們要知道,佛陀只有唯為說法令解脫。你看宗大師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

佛陀不能把功德輸送給你,佛陀也不能夠用他的甘露水洗你的罪業,你看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你在痛苦當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手把你的痛苦拔掉,他也不能把功德送給你,那佛陀出世幹什麼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他的真理宣揚出來,你自己聽了以後,你自己自我反省,自我開啟你解脫之門。所以佛陀只是一個增上緣,你的生命要不要改變,是你自己說了算,是你自己決定的,看你要不要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當我們啟動善根的時候,我們開始往空觀的清淨心,往假觀的莊嚴的淨土心,往那個方向跑。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你的生命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個,你選擇向外攀緣,活在你的直覺性的想像,你打什麼妄想,你就住在這個妄想跟它跑,那你就是輪迴性;你遇到妄想的時候,你迴光返照,不隨妄轉,憶佛念佛,你就啟動了解脫之門。這一部分佛陀不能幫我們,所以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

戊二、一心具足二門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好,我們看附表第二,附表第二就講得更清楚了,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的時候,這個了就是包括了受用跟想像,這個明瞭包括受用果報,第二個產生很多善惡的想像。那麼我們這一念心,你可能會產生流轉門,就是隨順妄想,就是所謂的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唯識學把這個妄想的產生,分成兩種:

一、唯識所現

唯識所現在《楞嚴經》叫做循業發現。什麼叫循業發現呢?比方說一盆水,我們的善業強,我們看到是水,善業強嘛;鬼道眾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所以唯識所現就是說你的心識當中有善業,你看到的生命,生命是美好的;你有罪業,你看到的外境就是痛苦的。你看我們同一個家人在住,一家人哦!吃同樣的飯菜、住同樣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這怎麼解釋呢?這跟你內心的善惡業有關係。所以唯識所現,這部分你不能做主。

二、唯識所住

但是唯識所住,你不能住在你的妄想。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產生一定的感受跟想像的時候,第一念不能怪你,所以佛法不責怪你第一念,所以佛陀制戒是從第二念制起。因為第一念是你過去的等流習性,從這個地方制你,強人所難,所有的戒律都是從第二念開始製定的,第一念邪念不犯戒。但是你妄想產生的時候,你沒有產生迴光返照,繼續的、相續的安住在這個地方,開始制罪,第二念開始制罪,就是唯識所住。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你說我修到沒有妄想,那是騙人的了,那可能你沒有發覺妄想,你連發覺妄想在哪裡都沒有發覺!我們是做到怎麼樣呢?不隨妄轉。不是說你沒有妄想,等覺菩薩都還有點微細的妄想呢,只有佛不打妄想。我們是帶業修行,怎麼會沒有妄想呢?阿賴耶識在那個後面,不斷的釋放妄想呢!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臨終打妄想的時候,你自己能夠迴光返照,不隨妄轉,這叫正念分明。正念分明不是沒有妄想,是你自己能夠做到不隨妄轉。所以唯識所現是不可避免,當業力要顯現果報的時候,顯現妄想的時候,不可避免,但是你不能住在那個地方。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啟動自己的觀照力,從止觀當中,從空觀憶念真如,啟動自己真如的力量;假觀來順從本願,來啟動我們來世的往生。在修行當中,安住是很重要,我們講《金剛經》: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其實安住力比調伏力更重要。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諸位參考一下,這個公案是我們在讀佛學院時,我老和尚說給我們聽的,他親自看到的一個因緣。說在過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這林居士他事業做得很大,到晚年以後,他修了淨土。一個人修了淨土以後呢,就開始思考來生的問題了,因為年紀大了,今生也活的差不多了,他已經不再思考今生了,開始為來生準備,他就開始要念佛了。他把他的財產拿了一部分,買了一個很大的地方蓋一個道場,叫頤園。他不但是買道場,他自己也每天參加共修,當然他共修也很精進了。後來他晚年生了一場病,就往生了。臨終的時候,因為他平常跟很多人結緣嘛,所以他結了很多善友,臨終很多蓮友幫他助念,他自己也迴光返照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助緣也特別好,內因、外緣都具足,所以他正念現前,臉色非常的紅潤安祥。

但是後來發生什麼事?因為他娶了兩個太太,他跟大老婆基本上沒什麼感情,但他跟小老婆感情特好。那麼在臨終的時候,他小老婆剛好現前,他小老婆沒怎麼學佛了,就哭啊,說:哎呀,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那麼因為林居士平常對於小老婆的感情,沒有對治,平常沒有觀照,所以他那個種子,是一種堅固的執取種子,都在的。諸位要知道,有種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結合,他肯定起現行。所以這小老婆她的哭泣的聲音,那種帶有感情的哭泣的聲音,就喚醒了林居士對這個小老婆的愛著,結果他當下就心念一變,這個相貌就改變了,臉色就不好看了,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兒子沒多久做了一個夢,夢到說他投胎變一隻小狗,他還把那個投胎的環境,後來他是投胎到香港去了,那個地方還描繪得很清楚,他兒子循著那個地方去找,還找到這隻狗,把它要回來。說這隻狗是白色的,頭上有個黑點,後來他兒子就把它送到諦閑老法師的道場去放生。

那麼這個公案是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但是也栽培了很多善根,問題是:你臨終是善根起現行,還是妄想起現行?這部分我們做不了主。但是你今天就是說,關鍵點你知道安住真如。妄想不可怕,但是你如果堅固的住在妄想,它就變成很有力量。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怎麼樣擺脫妄想的執取跟干擾,就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剛開始啊,其實在修行當中,先修空觀哦,你要先做到不隨妄轉,然後再能夠憶佛、念佛,這才堅固。

戊三、一心修三觀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我們看第三段,附表第三,一心三觀,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怎麼樣去喚醒我們的善根——空、假、中三觀。

第一個,我們看第一段,這是《楞嚴經》的一段經文,我先念第一段,大家請合掌:

附表三,一心三觀

真妄不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安住。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一定要安住真如。這個地方他先講這個真,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實二個是同時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說:阿難,你還不了解,我們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空中飄浮的灰塵,它是不斷的上上下下,不斷變化的。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魔術師所變化的虛妄之相,它是虛妄的假相,是不真實的。那麼這個虛妄又不真實的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因為你的業力的和合,所以就有這樣的外境來刺激你。所以外境你不能怪它,因為你過去造這個業,業力和合的時候,它就出現這個妄想;當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妄想就消失掉了。所以它的相狀是妄想,但是它的本質卻是我們的妙覺明體,妙覺之體,妙明之體,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也就是說妄想你要不執取,它當下就是真如;你要執取,它就變成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一念不生全體現。所以妄想跟真如兩個是同一個東西――你起煩惱,你就變成魔王;你要回到佛堂,憶佛、念佛,你就變成佛陀,同樣一個東西。那麼問題就是怎麼轉?我們怎樣把妄想轉成真如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是指五陰身心,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妄想是因緣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假相,妄想跟你過去的生命有關係,是你生命點點滴滴的一個累積了。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孩談戀愛,談了三年,準備要結婚的時候呢,突然間這個女孩,嫁給另外一個男眾了,這個年輕人就受不了,就生病了,沒辦法接受。生病以後,因為他是心病,醫生也看不好了,後來有一位行腳僧就走過他的門口,他的父母親看到很高興,就把這位出家人請到他們家裡面,希望這位出家眾,為這個年輕人開示。這位行腳僧他一入定一觀察,哦,原來是這麼回事,他就對年輕人說:你先睡一覺,你很辛苦了,睡一覺吧。

這位年輕人睡覺的時候啊,在夢中就出現一個影像:他發覺他跑一個到大海的岸邊,海邊的一個沙灘,這個沙灘有一個女眾的浮尸,這個女眾可能是跳海自殺,這個尸體被海水打到岸邊來。然後他看到有一個人向這個尸體這邊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尸,充滿了悲憫的心,講了一些祝福的話就走掉了;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尸,也產生悲憫心,講了一些祝福話,把他的夾克脫掉,就蓋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個人走過來的時候,看到這個女尸,不但起悲憫的心,還挖了一個洞,把女尸埋好,恢復原狀以後,又講了很多祝福的話,他才走掉。這個年輕人醒來之後,這個禪師就跟他講說:你看到了喔!他說:你是第二個人,你當初看到這個女尸的因緣,你把你的夾克脫掉,蓋在女尸身上,所以她陪你陪了三年,她現在嫁給第三個人,那個幫她埋尸的人,你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麼樣呢?你今生跟什麼人結什麼緣、做什麼事,事出必有因,我們是看不到過去而已了,當然我們也沒有需要看到過去,反正認命就得了,你知道又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啊。知不知道不重要啊,你不知道要認命,你知道你還能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

所以這個的因緣假相,它會不斷的出現,但是假相不見得會干擾我們,你一執著,它就干擾你;你不執著,它自然會消失掉。今生的因緣到底會不會產生障礙,是你決定的,唯識所現的時候,你要對它產生唯識所住,這個年輕人要沒有遇到這位禪師,這個年輕人就糟糕了,他活在自己的妄想,他總是憤憤不平:為什麼她會這樣子?他走不出他的妄想,誰都救不了他。

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妄想,你住在這個妄想,我告訴你:佛陀救不了你!我們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你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才能夠去受用彌陀的光明,這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知道,今生所出現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過去有關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那在這個假相當中,我們怎麼去安住呢?

看下一段,這一段很重要哦!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殊不能知,佛陀說啊,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輪迴啊,是因為他不知道在這個生滅去來的身心假相當中,它的背後的本質是如來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動的、周圓的,具足四種功德: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那麼在真如佛性當中,去看生命的去來、迷悟、生死,都了無所得。

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嚴經》,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個叫因緣假相,一個叫真如佛性。因緣假相是變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動的,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那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過去的因緣,所以把我們牽著走,造成一種生死輪迴的惡性循環。過去造了一個業力,業力變成假相,又活在假相當中,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告訴我們什麼呢?把心帶回家——從因緣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這句話很重要,我再把它念一遍: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楞嚴經》的人生觀,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的假相。說:誒,我臨終的時候,我憑什麼能不隨妄轉?跟你心中安住的點有關係,你是不是安住了。我再講一次,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是後來才有的。我在新加坡,有一個人,他特別喜歡他的小兒子,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他肯定過去生結善緣嘛,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就是永遠也放不下,後來我告訴他說:其實你本來沒有這個小兒子,你本來沒有的。你本來有嗎?你本來沒有。我們本來都沒有這些東西的,我們要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楞嚴經》講到一個觀念,我們怎麼看人生呢,才能夠不會被它所轉呢?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了。

《楞嚴經》在看今生,是認為今生的生命,是沒頭沒尾,你本來沒有,後來也沒有,就現在有而已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嘛。你今生生命本來就有的嗎?不可能嘛,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嘛,因緣有嘛!那麼因緣有它是有時間性的哦,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東西,你本來是沒有,你本來是清淨本然,那是因為你造了很多業,業力去熏習真如,它虛妄顯現嘛。

所以我們今生的生命是怎麼樣?本來沒有,死亡以後也沒有,後來也沒有,所以生命是什麼?沒頭沒尾。那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生命是讓你來歷練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當真,那你臨命終要往生就很難了,因為你跟今生的因緣,咬的死死的,你臨終要把它拔開來,談何容易呢?如果你對今生的因緣假相還是咬的很緊,還是堅固的住在那個今生的假相,我告訴你臨命終你要拔開它,你拔不開的。你說:誒,我平常咬的很緊,臨終自然會鬆開,沒有那回事情呢!你要慢慢鬆開對今生的執取呀。

所以在《楞嚴經》當中,它的人生觀是認為:你本來就沒有煩惱,從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當中對治煩惱;從本來就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從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叫稱性起修。這句話你們聽懂嗎?

我再講一次,如果你認為本來有煩惱,再對治煩惱,那你會很辛苦了,那這個是事修沒有理觀,你不是它的對手。你不能站在煩惱是真實的,你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那你糟了,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智慧的觀照很重要,這叫善巧,般若波羅蜜,就是善巧力啊。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這就安住真如嘛。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來看妄想,它是緣生緣滅的嘛,你理它幹什麼呢?你今生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你本來有的,都是因緣的假相,你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未來總有一天也會變成沒有。所以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讓你從過程當中積功累德,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如此而已了。

所以你不斷地這樣正念真如,經常把心帶回家,對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鬆脫,慢慢的鬆脫,你臨命終才可能正念分明。放下你心中的執著是慢慢來的,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所以你要不斷的迴光返照,你本來無一物,從本無一物當中,建立你的生命觀,這就是所謂的憶念真如。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

一、憶念真如佛性

二、憶念彌陀名號的功德

三、憶念淨土的莊嚴三種憶念達到臨終的正念。

那麼啟發我們心靈的力量,第一個最重要就是憶念真如,你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告訴你自己。憶念真如只有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諸位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生命的原點是什麼?以《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從真如佛性而來,我們從本來無一物的空性而來,我們也回到空性而去。當然,你說:誒,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我們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的,當然我們是從前生的業力而來,但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

我們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知道嗎?你知道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是本來無一物的,我們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你一個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你很難修行,你在這個因緣當中,你轉不出去的,問題在這個地方,你轉不出去,你找不到家嘛。嚴格的標準,你還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這個人修行是還沒有上路啊,你還在市區中打轉,你還找不到高速公路——入道多辛苦啊!

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才能夠生命產生根本的反轉,你才能夠在因緣假相當中,做到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情。當然佛法也不是說:啊,我因緣假相是假的,那我把它就把否定。不對!不能執著,也不能否定,叫就路還家,該來讓它來,但是你把它當做歷練的對像。佛法不能夠否定因緣,你逃不掉的,問題是你面對因緣的時候,你怎麼樣調整你的心態,這就轉識成智了。

好,我們回到講義,轉化生命。

所以說我們今天講到心靈的力量,主要是有兩塊:第一個,我們了解到我們是由過去的因緣所創造的,我們也了解到我們同時在創造未來。但是第一件事情,佛法要面對因緣之前,先把心帶回家。我們不能馬上去處理因緣,因為因緣太複雜,業力太強。我們是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以後,再重新面對因緣。你要先回家,否則你一開始就面對因緣,你肯定被因緣帶著轉了,這個力量太強了。你要徹底的了解,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然後這只是一個因緣的暫時假相,你才有辦法去處理。

所以空、假、中三觀,第一個肯定先修空觀,消滅你的執取,你才有資格修假觀——面對因緣,借假修真。

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在跟阿難尊者對話時,佛陀不斷開示:阿難尊者啊,你不要老是活在現在的因緣。他經常問你: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從什麼地方來?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時,那是什麼?我們現在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嘛,你要先跳脫今生,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找到家,你才能夠真實的安住,才能夠不隨妄轉,這叫正念真如。

你生命的態度是在平常就要建立起來,你不是說:誒,我到臨命終時再來想,不可能!你平常沒有這樣的作意,你臨命終生不起這樣的想法的。如果你不憶念真如,你臨終的時候,所有任何一個妄想都可能影響到你,都可能干擾到你。因為你把今生當真了嘛,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只要隨便一個妄想就把你帶走了,你的佛號就完了,佛陀不能救一個起顛倒的人。

所以你肯定要把今生是怎麼回事,你徹底的了解了,我從空性而來,我也將往空性而去,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和合虛妄的假相。你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我本來沒有這個想法。幾十年後,我釋淨界的色身也沒有了,我這個釋淨界的想法也沒有了,跑到哪裡去了,跑到空性而去,我從空性而來,也將往空性而去,所以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一定要建立這樣的人生觀,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你才能夠不隨妄轉。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塊——心靈的力量,或者講真如的力量,這是我們第一件要做的憶念真如。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真如佛性清淨的佛性,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但是我們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我們習慣跟著妄想走,這是不對的。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憶念它,它就產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要你憶念它,它才能夠產生作用的。如果你不憶念它,真如變成永遠在睡眠狀態,那就很可惜了。那你的心中就妄想做主了,你活在妄想,你生命就活在完全的不確定,你到底能不能往生?很難講,就看你臨終的因緣,你完全做不了主,你的生命你講的都不算了。

所以我們要從生命的被動轉成主動,就我說了算,那你肯定要把心帶回家,你回到真如本性,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你自己——操之在我。外境干不干擾歸你,我要不要安住,我要不要住在這個外境——歸我!你就必須要做到這一點哪,就印光大師常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覺照真如。當然這個地方真如對我們來說,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須試著踏出第一步,其實它對我們永遠不生疏,它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只是我們一路以來,都忽略它的存在。你不斷的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想:誒,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我本來沒有這個因緣,但是本來沒有這個因緣,我還得要去面對它。

但是你先思考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再來面對的時候,你的心是平靜的,它不是執取的。

我很喜歡這個杯子,這杯子有沒有錯?沒有錯呢,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但是我要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杯子,是暫時的因緣顯現的。你看這個心態就不同了,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杯子,但是我也不排除這個杯子,我必須用這個杯子來修行,來喝水。所以你必須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去建立你的人生觀,你不會執著,但是你也不用排斥,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不會被妄想所干擾,被妄想所cacth,就是做到不隨妄轉。

所以臨終的正念不是沒有妄想,我跟你保證,你臨終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過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個都放不過你的,臘月三十算總賬,你平常對某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對某件事有什麼樣的執取,它肯定都起現行,你對治不了,你只有告訴你自己:這些都是本來沒有的,都不是你本來有的,你只有一個方法:把心帶回家,沒有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當然這個地方,有些人會比較生,但是如果你掌握這樣的方法,對你來說,你會很快的從妄想裡面跳出來,如果這個方法你沒有用,你就從事相對治妄想用佛號來對治,那你肯定入道多辛苦。

所以只有事修沒有理觀,那你到最後,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因為你念佛只有今生幾十年的因緣,你妄想是無始劫打的妄想。很多的修行是要掌握方法的,不能硬幹的,我跟你保證,你不正念真如,你就是直接用佛號對治妄想,你會修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很差。你會覺得對治一個妄想,它出現一個,對治一個……你疲於奔命吶。你如果不用正念真如的方式,就表示你跟阿賴耶識宣戰,你跟你無始劫來那個大倉庫宣戰,你能夠調伏阿賴耶識嗎?不可能嘛!我們過去有多少的生命,我們打了多少的妄想,你今生幾十年的小小的功夫,就敢跟阿賴耶識宣戰,那你肯定是失敗的嘛。

佛法是要有善巧智慧的,但是你觀察本來無一物的時候,你的心跟真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完全不同,那看外境完全是一個假相!那你完全從被動轉成主動了,所以這一道方法憶念真如是很重要!它可以讓你達到不隨妄轉,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那這樣的基礎建立了,我們後面才講到說:憶念名號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我們佛法是先破壞再建立了,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你一定是擺脫過去,你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跟過去的妄想糾纏不清,你沒有所謂的未來可言,你根本沒有資格談未來,那就不是你說了算了,那你過去是什麼習慣你還怎麼做了,那你活在過去的等流性,你哪有什麼未來可言呢?那算命先生肯定把你算的死死的。

所以你正念真如,你才能夠擺脫過去。一個人不擺脫過去,你沒有資格講開創未來,不是你做主的了。擺脫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正念真如,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喚醒,安住在真如,觀察這人生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輕輕的走過去,就好了,不要太多的停留跟執著,該面對的面對,該做什麼做什麼,不要排斥它,但是也不能執著它。你要利用這個假相,來創造未來,積功累德。

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先講到如何發揮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力量,就是真如的力量。有關法力跟佛力,我們後面的課再來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光明徹照十方願

第十二願光明徹照十方願。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的:若我...

感應上了就很容易,感應不上就很難

這就不是世間人的經驗常識了。比如跑步,不快跑就已經...

二六時中該怎麼念佛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

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 哪裡個是...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大安法師:念佛機在什麼時候放呢

現在製造了很多念佛機,是好事,也是壞事,何以故呢?...

怎樣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問: 怎樣修法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慧律法師答: 很...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會到來

淨土宗的祖師徹悟祖師,也叫夢中禪師,在前半生之中示...

如何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

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問: 師父,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慧廣法師...

寺院普佛有何含義

普佛是一種祝願、薦亡迴向的佛門儀軌,以禮敬諸佛、懺...

大安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

問: 我們常常聽到依止一位善知識修學佛法,應該是百...

成功需要永不倦怠的心態

職場中有一種心態是令人尊敬的,那就是實習生的心態。...

溈山禪師警策文

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問: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慧律法師答: 那是錯的,妄想...

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妙法

念佛免災減災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

聖嚴法師《在網絡的虛幻中體驗真實》

佛教是非常重視實驗、實證和親身體驗的,是從生活與心...

積攢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為什麼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古代刑法中...

「無禪無淨土」會怎麼樣

第四個偈子: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

忘恩負義的樵夫

從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不覺天色將晚,急忙收拾...

【佛教詞典】二種法性

出自地持經卷一。法即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

【佛教詞典】提點

(職位)禪林之職名。司金谷者。庫司知事之外有此職。...

【視頻】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視頻】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

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