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2021/06/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闡述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真如門講性空,生滅門講緣起,一念心性在般若真空中隨染淨緣而生一切諸法,這是佛法的重要綱領。眾生執著一切法為實有,因而被重重煩惱裹挾,就要以般若空性的智慧來對治,四念處就是一劑對症的良藥。省庵大師《四念處頌》以偈頌的形式闡發四念處的法義,對我們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序

佛垂涅槃,囑諸比丘,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今時丁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豈唯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嘆耶!餘山居無事,讀涅槃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置諸座隅,日以自警,並不忘遺誡雲。

譯白:

佛陀將入涅槃時,囑咐眾比丘弟子,依四念處修行,與依佛修行沒有兩樣。今值末法,有正念的人少了,有誰修學四念處法門呢?人們不僅不思其義,甚至都不識其名,真是令人嘆息啊。我隱居山中無事,讀《大般涅槃經·遺教品》,取其中的意思,並以偈頌的形式表達出來,希望歌詠的人正念得以增長,妄心得以息滅。將這些教誨放置在座位一角,每日溫習以自我警醒,並不忘佛陀的遺訓。

略解:

智者大師《四念處》云:「人於五陰起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我倒,於心多起常倒。」四念處即五蘊通過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門的修學,破四倒見為四正見。《大般涅槃經?遺教品》云:「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可見四念處對於佛子而言是必修之課,沒有四念處的智慧觀照,所修之法恐會落於偏邪之處。省庵大師作《四念處頌》,希望眾生提起智慧觀照,從而捨妄歸真,可謂悲心切切。

二、觀身不淨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粘皮裹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迴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譯白:

所謂身,就是眾生的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色身。一念顛倒之心生起,就有了虛幻假合之身。這個身體膿血交織,腥臊遍佈;皮膚像紙一樣包裹著血肉,筋脈像藤一樣纏繞著骨頭;毛髮像一叢叢草一樣覆蓋著皮膚,大量的蟲寄生在體內互為鄰居。身體內所藏的只有臭穢,外部只是用衣物來裝飾。四大假合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實有的,六根怎麼會是真的呢?口裡說話就是風在響動,身體活動就是氣在因循,勉強給人安立男女之名,主賓之別。人生百年,到頭來也不過是葬於三尺黃土之下;時流萬古,最終也只是一堆塵土罷了。無論貴賤賢愚,都只能徒自迴首傷悲。這樣生生世世無盡循環,誰能識得本來的自己呢?

略解:

欲界眾生愛慾深重,由此染緣感得的四大假合之身極為脆弱,如《維摩詰所說經》云:「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眾生身體是因緣之法,易衰易變,內外皆是臭穢不淨。《大智度論》中說,此身有五種不淨相:(一)種子不淨。眾生的淫慾之身,由貪愛煩惱而生,父精母血和合,是為種子不淨。

(二)生處不淨。身處母胎,生髒之下,熟髒之上,是為生處不淨。(三)自性不淨。此身外相、身器、內含共有三十六種不淨之物(發、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尿、屎、垢、汗、淚、涕、涎、唾、膿、血、黃、白痰、髀、肪、脂、腦、膜),如何粉飾都不能使其潔淨,是為自性不淨。

(四)自相不淨。皮膚包裹之下,膿血遍佈,九孔(眼、耳、鼻、口、大小便道)常流,是為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死後身體腫脹潰爛,骨肉縱橫,被禽獸食啖,是為究竟不淨。眾生色身由四大構成,有一大不調,就有一百零一種病產生,色身確實是眾苦集聚之處。當諦觀種種不淨之後,就會對此色身深生厭離。對娑婆世界的厭離,正要從厭離自己的身體開始。

由於眾生對色身有很深的貪著,然而色身最終難逃生老病死之相,總會令眾生被苦繫縛。維摩詰居士示疾,告知眾生身為大患,眾苦結集。比如當疾病或死亡現前時,眾生往往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心理,甚至會出現過度恐懼、過度反應的狀況。調查發現,很多癌症病人最終並不是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對癌症的恐懼。

眾生身體是生滅心感得的因緣法,過度的恐懼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速病情的惡化,當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反而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龍樹菩薩說:「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因緣。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願。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大智度論》)透過四大假身而回歸真如法身,正是修行的落腳之處。

三、觀受是苦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併。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慼慼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譯白:

眾多的苦是從哪裡生起?都是從受而來。剛領納了順與違之受,又面臨著取與捨之受。有興盛出現就有衰落跟隨,沒有榮耀也就沒有恥辱。怨恨從親愛裡出現,悲哀從歡樂裡產生。東晉時期王家與謝家這樣的豪門現在什麼地方?三國時曹氏與劉氏的政權早已泯滅。悲與歡皆是幾場夢幻,勝與敗不過一局棋罷了。事情總是與自己的期待相違背,貧窮和病苦則總會併肩而來。財神千呼萬喚也不出現,窮鬼前推後搡也不離開。憂傷又有何用?鬱結在心而愈發不平。要知道,無求時卑下也是高貴的,知足時有缺欠也是盈滿的。如果體悟到空性的智慧,憂愁和欣喜從哪裡產生呢?

略解:

所謂受,就是領受、領納。眾生的眼、耳、鼻、舌、身諸根,對色、聲、香、味、觸諸塵之境,識即生其中,從而分別塵境,生髮苦樂之受。釋迦本師開示眾生有三苦:(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三)行苦,由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眾生逢順境便覺得快樂,逢逆境便覺得痛苦,然而釋迦本師開示,所有的受都是苦的。不但逆境之苦是苦,順境之樂也是苦,因為這種樂是無常的,都是凡夫的業識心的感受,樂極便會生悲。由此可知,一切眾生、一切諸受無不是苦。

龍樹菩薩說:「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知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大智度論》)

眾生期待以外在的五欲六塵獲得身心的快樂,這是甚為顛倒的,妄求多求最終只能增加痛苦。然而苦受的體也是虛幻不實的,其性也是空的,所以應少欲知足,知足則能常樂。要捨棄虛幻的生滅之苦,追求常住的涅槃之樂,是釋迦本師為一切眾生指示的光明大道。

四、觀心無常

妄心無住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一家門戶別,六個弟兄多。擾擾各馳競,紛紛總不和。青黃俄改換,動靜屢遷訛。臭別香隨到,甜來淡又過。炎涼易翻覆,好惡每偏頗。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譯白:

眾生妄心沒有安住之處,那麼它的體和相是什麼樣的呢?就像風中閃爍的蠟燭,又像水上搖晃的波浪。六根門戶有別,六識弟兄眾多,隨著六塵競相馳逐,根與塵總不相和,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諸如此類。青黃之色須臾即改頭換面,是眼識無常。動與靜屢屢遷流變化,是耳識無常。臭味才去,香味即至,是鼻識無常。

甜味來時,淡味已過,是舌識無常。炎熱與清涼翻覆易變,是身識無常。好與惡總會偏向一方,是意識無常。境相息滅後,心向哪裡安住?情識消泯後,世智亦無處安立。掀翻財、色、名、食、睡五欲的魔窟,搗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巢穴,劫賊歸順於聖王的教化,飛鳥掙脫了網羅。何時能悟入自性常住之理,使各種虛妄消磨盡啊!

略解:

所謂心,是指眾生遍緣六塵的緣影心,又名妄心,即第六分別識。眾生迷失真心,依此妄心而迷惑造業,無始劫以來,流浪生死,難得出離。然而以智慧觀照,此妄心念念是生滅無常,境生則生,境滅則滅。

龍樹菩薩說:「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客塵煩惱所染。」(《大智度論》)因而應捨妄歸真,求證本自具足的真如之心,享受自性常住之法樂。

五、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閑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譯白:

一切法都是從緣而生的,本來就沒有「我」 的存在。因緣是有生有滅的,眾生的念頭思慮就會有高低的變化。本來想要獲得一些東西,沒想到反而失去了一些東西。本來想尋求閑適,沒想到偏偏遭遇繁忙。雖然怕冷可是冬天卻遲遲不走,雖然怕熱可是夏天卻總是很長。貧窮時回憶富有時的快樂,年老時追思少年時的強壯。

有誰會憎惡順境的安樂,又有誰會喜歡逆境中的危險呢?要知道,自在才能作主人,一切事物的遷流都是無常的。離開六根,念頭根本無從生起;沒有六識,對一切境界都不會執著。從內至外什麼都沒有,中間有無盡的奧藏。六根之窗不執著外境,本有的覺性堂堂顯露。待到煩惑斷盡,就究竟成佛了。

略解:

所謂法,是指想、行二陰,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眾生背覺合塵,妄執有我,既執有我,便有我所。「我」字當頭,就會以自我為中心,順於我則生喜心善心,逆於我則生瞋心恶心,甚而不重道德,違背仁義,小則家庭矛盾,個人紛爭,重則國家衝突,世界紛擾。統而論之,深重的我執是眾生煩惱痛苦的根源。

釋迦本師生大悲心,教眾生修習妙觀,以空性智慧觀照諸法,了達所謂的「我」虛妄不實,了不可得,則我執照空。龍樹菩薩說:「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大智度論》)既然無我,則自性智慧得以顯露,諸惡不生,眾善奉行,從而人心趨善,國運趨盛,世界不平而自平,眾生由妄歸真,入無生忍,可謂善莫大焉。

六、如理正觀,轉變業力

以上分別觀身、受、心、法為別相念,將其總攝而觀為總相念。總相念,即以一觀觀四境,則觀身不淨,受、心、法亦不淨;觀受是苦,身、心、法亦是苦;觀心無常,身、受、法亦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亦無我。於一境用四觀,則觀身不淨,亦是苦、無常、無我;觀受是苦,亦是不淨、無常、無我;觀心無常,亦是不淨、苦、無我;觀法無我,亦是不淨、苦、無常。

眾生一念心性不可思議,天台家以一心三觀的理念對其進行了精闢闡發,如湛然大師說:「夫三諦(真、俗、中)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由是立乎三觀(空、假、中),破乎三惑(見思、塵沙、無明),證乎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乎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始終心要》)

四念處正是修慧觀極為重要的路徑,最終走向圓滿菩提,如蕅益大師說:「四念處者,佛法之總綱,偏圓權實靡不由之,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途也。」(《靈峰宗論》)既然了知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業隨心轉的道理,眾生趨吉避凶、趨利避害便有下手之處,即通過斷惡修善來轉變因果業力。

《雜寶藏經》記載,往昔有一位羅漢,帶著一位小沙彌,他知道小沙彌七天以後壽命就盡了,於是就讓小沙彌回家看看,到第七天頭上再回來。小沙彌聽從師父安排,就趕回家去。半路上,小沙彌見到很多螞蟻隨著水漂流,很快就要死了,於是他就生起了慈悲心,脫下袈裟裝上土來擋水,又把螞蟻放到高處乾燥的地方,這些螞蟻就得救了。到了第七天頭上,小沙彌又回到師父身邊。羅漢非常驚訝,入定後一觀,才知道是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救螞蟻而獲得了延壽的果報。明朝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通過斷惡修善而改變命運的事蹟,也是值得傚法的榜樣。

然而在一切世出世間善法之中,最殊勝的當屬念南無阿彌陀佛。質而言之,念佛本身就是一種殊勝的修觀之法,如蕅益大師說:「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靈峰宗論》)佛號為光明,對治眾生內心的無明暗冥,能夠使眾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更重要的是,通過信願念佛,能夠感通佛力,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生死輪迴之苦。蕅益大師又說:「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仰靠阿彌陀佛慈悲願力,轉五濁為五清,轉苦空無常為常樂我淨,轉罪惡生死凡夫為萬德具足的諸佛,可謂法界中最為殊勝的轉化。

綜上所述,四念處對於眾生修行成佛非常重要,應勤修習。省庵大師在《序》中說:「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願我等諸蓮友都能勤修四念處,覷破虛妄因緣之法,時時以信願念佛莊嚴自心,必能在今生圓滿轉妄歸真、轉凡成聖的無上大願!

《淨土》2020年第3期    文/西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三寶歌》淺釋

大家都很熟悉《三寶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動都是在《...

做命運的屈服者還是創造者

第一種、命運的屈服者。 他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心隨境轉,...

分分秒秒觀照當下一念心

過去有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在深山裡的道場打坐用功。他...

星雲大師《心理的病態》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身體有病,就要醫生給看。我們...

一切唯心乎

云何是心?曰十法界是。云何是十法界?曰地獄,鬼,畜...

心地的耕耘

秋天,來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黃,農人聚集,慶祝豐收,...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持名念佛為往生淨土之要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聖賢。...

享清福最難

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

臨終助念必須謹記三大要點

臨終關懷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世間法,陪伴臨終人度過生...

本願念佛,不是信了隨緣念念就能往生

傳統大德們怎麼弘揚,我們怎麼去做。所以說寧信古人不...

摩利支菩薩的功德利益

摩利支菩薩,梵語Marici,也作摩裡支菩薩、摩利支天、...

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

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

汝母去得甚好,就是你母親走的很好啊,此殆汝母往昔善...

佛法不怕你煩惱重,怕的是你沒有善根

如果我們看過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比丘尼僧團有一...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利益

藥師佛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

理一心不亂 西方即在目前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何...

寧可割肉補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

在佛門中有副著名的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

不論哪部經,你都不要去執著

佛說法是對緣的、對機的,不是佛想說法。大家看每一部...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 前面是講人,這裡講...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一般人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逃避它。可是聰明的人卻研...

學禪的人,一定要走得乾淨利落

其實佛教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都落實到最小的時間單位...

凡事都能讓一步

佛經中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兩個商隊準備出門經商,但...

【佛教詞典】經讚

即讚歎經典之偈頌。現存之梵文經讚中,有法華經讚(梵...

【佛教詞典】三種睡眠

(名數)睡眠之起,有三種之因。即食,時節,心是也。...

【視頻】為何會有突然閃現的惡念(大安法師)

為何會有突然閃現的惡念(大安法師)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如來壽量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_如來壽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