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什麼是「造作等流果」

淨界法師  2020/12/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什麼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

前面的「領受」是約外在的果報,這個「造作等流」是約你內心的狀態,就是等流習氣。你過去生殺生,除了讓你到三惡道乃至於壽命短促以外,你來生看到螞蟻,莫名其妙地就有一種衝動,想要把它殺死。為什麼?你也不知道,這就是等流習氣。

這個等流習氣很重要,佛教界論斷三世因果都是以等流習氣來論。你怎麼知道有來生?只要證明有前生就一定有來生,因為你有前生,肯定生命就相續,不可能到今生突然停止。那麼怎麼知道有前生呢?就是從這個等流習氣。

佛教界在解讀前生的論述中說,一般世間的醫學家,是認為物質創造了精神——你為什麼那麼聰明呢?因為你的基因比較好,遺傳基因好,就是物質影響到你的心態。佛教不同意!佛教認為心靈創造物質,而不是物質創造心靈。

佛教界舉一個例子。一對雙胞胎,是兩個心識、兩個生命體同時住在一個DNA,一個受精卵。佛教就問醫學家說,同一個DNA發展出兩個生命體,這兩個嬰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環境的學習,但是個性顯然不同: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喜歡光明,一個喜歡黑暗。你怎麼解釋這個內心的差別?

如果我們是今生才開始,生命只是個偶然,那麼我們所有的功能都是要經過學習才有的,那麼為什麼同一個DNA的兩個生命體,他們兩個出生沒幾天,沒有經過很多環境的學習,就有不同心識的差別作用:一個好動,一個好靜?

可見,在今生之前,一定有一個生命體。他經過很多的經驗,把這個心識遺傳到今生來了。否則這兩個是同樣的DNA,同樣一個基因,怎麼創造兩個不同的生命體出來?

如果物質能夠創造心識的話,同樣的物質應該創造出同樣的心識。其實不是這樣子。

所以,佛教認為是先有心靈才有物質,是心靈主導物質。內心當中因為造了不同的業,才創造不同的果報出來。

所以,這個「造作等流」是論斷三世因果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為什麼這人一出生,就特別喜歡打坐?這人特別喜歡拜佛?這一定有前生的因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大虧變大福的因果故事

目前的社會,婚姻的變化是很普遍的,很多人都因為自己...

如何看待生死的真相

問: 佛法如何看待生死的真相? 惟覺長老答: 生死事...

聖嚴法師:如何看待墮胎

問: 最近有一個年輕的媽媽,把生下來的孩子掐死後,...

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五種法處所攝色

這個獨頭意識所感知到的法處所攝色有五種,這裡只列出...

看看您的六根是如何被欺騙

眼 我們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覺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有...

佛說不敬、非議或辱罵老師的果報

阿難問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對他們的老師或和尚,...

求地藏菩薩卻「事與願違」的背後

我們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們對佛法有沒有疑心?...

做這四種善事會招致惡果

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做四種善事,...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紀念本煥長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

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可從這四點來判斷

歲月靜靜流過,無論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遭遇,我們都應...

沒有任何敵人

有個心理學家以寬恕你的敵人為題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講。...

自他二力的淨土法門

其他法門,依靠自力修行,要成就很難。好像我們要游過...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

聰明的理髮師

很久以前,有一個智慧大臣請一個理髮師修面。理髮師給...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

如何是念佛止觀

念佛止觀就是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何為止?就是遮止...

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戒,能降服粗重的煩惱。比如很多人有抽煙的習慣,想戒...

不經中陰身,頃刻做菩薩

如果我們都沒有接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都是很昏迷...

請您做胎兒的觀音菩薩

請原諒我的冒昧,雖然我們素昧平生,但是當我知道在您...

行善的回報實在是太豐厚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有一戶林家,祖先有一位老婆婆喜歡行善...

聖嚴法師:苦與樂只是主觀的感受

行菩薩道的人,心中沒有任何度眾生的念頭,也不計較自...

暴富並沒帶來幸福

世人哪裡知道,暴富之後,不僅沒有帶來預期渴望的那種...

如何面對中年失業

最近幾年來,失業率逐年上升,很多人都說與經濟不景氣...

子女夭折該如何對待

少子夭折,人情於此種境界,每起怨尤,生懈怠。須知人...

【佛教詞典】小乘五部

(名數)佛滅後百年阿輸迦王時,上座大眾之根本,以大...

【佛教詞典】集諦體相

復次如是集諦總有四種行相,所謂因相、集相、生相、緣...

【視頻】懺雲法師《晚課止靜開示一心》

懺雲法師《晚課止靜開示一心》

【視頻】大安法師《安世高還債》

大安法師《安世高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