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淨界法師  2019/05/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法」可以讓你成就一種資糧力,但是這個資糧力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以下,蕅益大師提出了五種發心,產生五種不同的結果:

一、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

有些人他學戒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弘護正法、續佛慧命,是想要作一個律師;他學經的目的,也不是依經典來調整自己,是想要作一個法師,追求假名,或者是追求利養。這種情況為什麼是「三途種子」呢?因為你因地發心有問題,所以當可樂的果報出現時,一定會讓你產生放逸;也就是,你在修這個善業的時候就已經夾雜毒藥了。

所以,他這個「三惡道」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呢?是在第三世出現的,印光大師說的「三世怨」。一旦夾帶「名利心」去修學善法,你的三惡道果報會在第三世出現,「第一生」以有漏心修學善法,「第二生」成就安樂的雜染果報,然後產生放逸,帶動你的煩惱和罪業,「第三生」就直接墮到三惡道去,這便是三途種子。

二、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

這個「執著取相」,當然比追求名利心稍微好一點,這種人比較清高。是什麼人呢?大部分是學佛以後,他也不太看經典,全心在行門上拜佛、持咒。一個人老是在行門上用功,而不能夠「依教起觀」,觀照自己內心的我執、法執相貌,不懂得去調伏自己的心性,只是在行門上用功,很容易「心外求法」,然後就招感「人天魔外」這種因緣。

這兩種發心,以佛法來說,都是邪惡的發心——追求神通、追求感應、追求名聞利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講嚴格一點,像這樣的人,越是用功越糟糕,因為你方向錯了,應該往北開,你往南開,有時會越走離目的地越遠。

三、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

「出離生死」不是不好,問題在「一味」。就是說:你對眾生沒有悲憫心,完全只考慮自身的解脫,這樣頂多變成二乘的果報,因為胸量狹小。

但是這個地方已經是「正」,所以在發心的時候,要分別「邪、正」,然後「大、小」,最後是「圓滿、不圓滿」,有這六個差別行相。這地方,是一種正確而狹隘的發心,在佛法當中,佛陀承認這種功德,所以我們講「三乘」。其實小乘的功德,佛法是承認的,不像前面兩個是應該要排除的。

四、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

菩薩的發心,是「上求佛道」,希望自己往聖道邁進;但是又能夠隨緣盡分地「度化眾生」,這種菩薩的功德,叫作「大」,但畢竟不圓滿。

而什麼叫「圓滿的發心」?

五、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

前面的大乘的發心,在受戒的時候,當初是怎麼得戒體?就是「緣境發心」嘛!緣十法界的有情、無情,發起增上心: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上求佛道。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誓度一切眾生,這是下化眾生。當你有這樣的發心時,應該說已經成就大乘的種子,但是不一定圓滿。

要圓滿的話,除了「大悲願力」以外,還要多一個「般若波羅蜜」的觀照。什麼叫「般若波羅蜜的觀照」呢?就是「自覺聖趣」,這是一種智慧,就是你能夠「迴光返照」!

經上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五陰身心剎那、剎那生滅,「五陰」從什麼地方來呢?是從一念的清淨心而來的,所以我們「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之後,看到本來無一物的清淨本性。

那麼,諸佛的功德莊嚴又是從什麼地方來?也是從清淨本性來的。所以,當每一個眾生都「攝用歸體」的時候,看到一切法「如」的本性現前,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不二」的本體。然後,從這個清淨的本性產生大悲心——「光明發輝」——「從空出假,依體起用」——生起同體大悲心。

所以,你這個發心必須要「徹其源底」,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而產生菩提心;依此菩提心,迴向淨土,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才叫作「圓滿的發心」。

前面的大乘發心,多少是有點「心外求法」;心外有眾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最後是完全——「法法消歸自性」,把人生當作是一種歷練;生命的目的,只是在開顯自性的功德,這叫「稱性起修」。他的立足點是向內、回歸自性。

《修道宗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戒,不要拘泥於戒相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個妃子,人稱末利夫人。她皈依佛教,...

佈施多而福報少的原因

《菩薩本行經》裡面談到,若有眾生不能以至誠心去佈施...

佛法貴在誠實,貴在恭敬

佛法貴在誠實,貴在恭敬,所以我們印光大師、弘一大師...

學佛信佛需具備哪幾種心

修行者的發心可謂千差萬別,每一個人的學佛目的不同,...

地藏菩薩最初是怎麼發心的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

修行要經多長時間才能圓滿

凡位菩薩的觀照,第一個階位是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疾病的原因

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過去的妄念或惡業。所以說...

內心的安住跟平常的生活怎樣協調

問: 請問師父,那種安住跟平常生活怎麼協調?我們安...

抱定這一個死句啃,不問開悟不開悟

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更差一程路。這些話同你們講,實...

知足是內在的覺醒

常念知足。就是內在的覺醒,知道萬法因緣生,不妄求,...

持咒必須有正知正見,若為求神通便是魔見

虛雲老和尚在世時說,那些持咒的人,利用持咒來破除妄...

陳海量居士:可許則許

序 今年已經是勝利後的第二年了,這和陳海量老師著述這...

六根門頭無人用

我曾經一再強調,過堂也好,上殿也好,要聽二磬。但發...

生活處處是佛法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去做...

二十六刀的故事

在《觀音靈感錄》中有一個公案,也挺有意思。 清代有一...

咬定青山不放鬆

今天和大家談一談清代畫家鄭板橋的《竹石》。詩中寫道...

佛為什麼允許酒醉者出家

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喝醉酒的婆羅門來...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涼方為道,退...

肉食重金屬超標原因何在

一對夫妻到北方某海濱城市去旅遊,吃了一隻2斤多重的螃...

穿千佛衣如法嗎

蓮池大師談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雲千佛衣,此訛...

初學佛是否只能尊奉一位老師

問: 現在法師眾多,初學應該如何選擇,是否只尊奉一...

七難、七不淨,四無常

1.凡人皆有七種不淨,因而對自身不必過於執著,有這樣...

【佛教詞典】虛堂錄

(書名)門人妙源編。其末有云:祖翁在世,語錄二帙,...

【佛教詞典】八識二無我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視頻】《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