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對治自己的缺點毛病

如瑞法師  2019/03/28  大字體  護眼色

對治自己的缺點毛病

我們大家都熟悉奔貢甲的修行,他是強盜出身,但他醒悟過來之後便出家修行。他的實際修行經驗就在於,懂得了自己的缺點毛病在哪裡,肯去對治。

奔貢甲有一次去應供,看到居士們在準備好吃的,都在袋子裡。也是一種習氣的驅使,他的貪心一下子生起來,就想去裡面拿。轉念一想:沒告訴主人啊!但最後還是戰勝不了自己:不行,我還得偷!

當他把左手伸到袋子裡的時候,又馬上覺悟到:我是出家人,怎麼還能做強盜呢?右手立刻去把左手抓住,大聲喊:「抓賊啊!快點抓賊啊!」這樣把人們都喊來以後,大家問:「賊在哪裡?」他指著左手說:「你看,就是它!」

他為什麼這麼做?不僅自己真正地去對治,還要敢於把自性的、內心裡的煩惱都表白出來,讓大家幫助他來對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好好地思惟思惟,如果所有的惡你都不去做,那麼一切的善還不好修嗎?最後才能達到自淨其意的。

佛法是心法,念念從心起,就看這個念到底是什麼念了。是善念,是惡念?怎麼來把握?怎麼來對治?就是要來檢點你的一舉一動,有沒有偏離佛的教。

戒律是用來對照的,它像一面鏡子:我說的話符合不符合佛的教?我所行的事符合不符合佛的教?修行人從早晨忙到晚上,我們不做士農工商,都在做的什麼?就是看護好自己的身,看護好自己的口,看護好自己的意。身口意三業,還是以心為本啊!

師父們,居士們,大家要好好地思惟,得一回人身實在不容易!遇到了佛陀這麼好的教法,還是往內心裡迴光返照一下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瑞法師文章列表

佛教徒不可欺騙蒙蔽共同財產

所謂欺罔共財,就是欺騙蒙蔽共同的財產。比如兩人合夥...

學佛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

能夠學佛,是人生的最大幸事。佛菩薩告訴我們很多做人...

【推薦】為何越修行習氣卻越嚴重

我們的習氣應該怎麼對治呢? 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

【推薦】金瑞珍銀樓失金復得的真實事蹟

我有一個信徒開一家金飾店,叫金瑞珍銀樓,她先生受菩...

習氣難調

畢陵伽婆蹉尊者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受到人天恭敬...

菩薩十八重戒之盜三寶物

《優婆塞戒經》: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有時候,我們考慮問題只是考慮自己。曾經有這樣的故事...

在家菩薩的不偷盜與不妄語戒

第四有盜心,即內心作種種籌量,意圖非理侵損他人財物...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契理契機,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想給...

在五濁惡世裡,眾生的身心障礙特別大

現在我們談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三乘呢?...

如何看待師父的「不清淨」顯現

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是末法時期,...

黃瓜--廚房裡的美容劑

黃瓜,廚房裡的美容劑 別名: 花瓜、胡瓜、王瓜。 性...

水牛含淚下跪求饒

一群目瞪口呆的屠宰場工人,拒絕宰殺一隻跪地求饒的大...

嗔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的過患最大,它的果報是什...

凡夫外道對緣起的五種邪見

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

湛山倓虛大師傳

自稱湛山老人的倓虛法師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虛雲和...

居士以在家老實念佛為本

凡修行人,當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

盲目放生的常見弊端

佛教提倡放生的本意,一是減少眾生殺業,二是培養自己...

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

往生西方極樂與行德積善有關係嗎

問: 尊敬的法師請問,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平時做...

化解冤親債的六個方法

1、吃素戒殺並迴向冤親債主 吃素是斷殺戒殺的開始,從...

發財最快的8字咒

雨寶陀羅尼經比較長,我們只念咒心就可以。雨寶陀羅尼...

比丘為塔作棖因緣

過去在竺叉尸羅國有一座塔寺,波斯匿王時期,門柱被火...

兩個念頭,酬償兩次生死

為什麼要無住呢?它的理由是說,我們一念的清淨的本性...

【佛教詞典】修諸功德願

(術語)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佛教詞典】千佛

(術語)謂過現未三劫各有一千佛出世也。單言千佛者,...

【視頻】漂浮尸體的慈悲

漂浮尸體的慈悲

【視頻】本源法師《比丘應空閑獨處》

本源法師《比丘應空閑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