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何為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慈舟法師  2019/02/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何為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

禮者、身禮拜。敬者、語意恭敬。諸者、不定之詞。或禮過去佛、或禮現在佛、或禮未來佛、皆約事相說。若約法性佛、則無三際之分。然禮法性佛、不離事相佛、禮事相佛、亦不離法性佛。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依勒那法師有七種禮、賢首宗之圭峰大師加三種禮、成十禮、判五教、機有利鈍偏圓、故拜法不一。

(一)「我慢禮」慢者不敬意、為色身障、不五體投地、名我慢禮。

(二)「唱和禮」雖五體投地、而身不端肅、意業不敬、人呼拜某佛、我即應聲而拜、如碓上下、名唱和禮。上二非儀、為當戒者。

(三)「恭敬禮」五體投地、運心觀想、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三業虔誠、屬小教之禮。

(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自他相、觀自本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能禮所禮、自他相空、屬始教之禮。

(五)「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而普運身心、隨法性身、普遍起用、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能禮稱性起用之身亦多、稱體起用理事不礙、屬終教之禮。

(六)「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以吾心中眾生、禮吾自性中佛、身相空處、即法性身、亦屬終教之禮。

(七)「實相禮」實相無相、於無相會得實相、即頓教之禮、會不得實相者、即始教之禮、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能所無能所。

(八)「大悲禮」觀大地一切苦惱眾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消災祈福、由大悲心攝一切眾生於悲心故。

(九)「總攝禮」除去初二、攝前六種禮為一觀故。

(十)「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剎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是為普賢菩薩之禮。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故曰普賢。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別智知妙有事、法身無邊、智亦無邊、以稱性之智、禮稱性之佛、依正轉成光明藏、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

又者、第三恭敬禮、文外有義、有病不能五體投地、可開方便、支高凳拜。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坐拜者、隨臥處合掌點頭觀想拜佛、虔誠作觀、與五體投地等無有異。除老病無開緣、五體投地、禮敬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又起敬信善。佛為眾生福田、種福又能增慧、後七種禮皆不能離恭敬。

「二者稱讚如來」

佛之名號、德行所成、故念佛號、即是稱讚如來德行、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讚佛、以一切經中皆稱讚佛之功德故。稱讚如來、有讚因佛、讚果佛之分、稱讚萬德洪名、是讚果佛、如雲人人具有大方廣、即是稱讚因佛。稱讚如來、除惡口障、得辯才果報。

「三者廣修供養」

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就財供養說、財物為眾生受用物難捨能捨、得大富報、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法供養功德最勝無比、如下釋中廣明。廣修供養、除貪煩惱障、得大富饒果報。

「四者懺悔業障」

惑業報三障、雲懺業障、不雲懺惑報障者、因起惑不造業、但責心、罪即除、名責心突吉羅。報障已到果上、隨業受苦、不及修懺。懺悔業障、如息火、要須釜底抽薪、業障懺除、惑障報障、不除而除矣。懺悔業障、得依正具足莊嚴果報。

「五者隨喜功德」

嫉妒為眾生通病、故隨喜心難發。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用功者宜起覺照、如遇善不發隨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當痛責對治、諺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即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即無功德、而成妒障。隨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屬報。

「六者請轉法輪」

學佛法人、要常時請人說法、請法即是請轉法輪。請轉法輪、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果報。

「七者請佛住世」

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請、乃究竟即佛。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即因無人請佛住世、而有請佛滅度之魔王。佛如宏鐘在架、恆順眾生、默然允許及阿羅漢諸大弟子覺悟、請佛住世、佛已允入滅於先、為不二語、故仍涅槃。

請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則在於佛。若無究竟即佛可請住世、有分證即佛、乃至相似即佛、觀行即佛、名字即佛、皆應勸請住世。凡能說法利生之人、無論是何等佛、皆應請彼住世。請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後難、得增長福慧報。

「八者常隨佛學」

佛為眾生榜樣、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業威儀、動止語默、皆有規則、我輩既為佛弟子、即應隨佛學。常隨佛學、即迴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塵合覺。

「九者恆順眾生」

我與眾生、同共一體、故應隨順眾生之善法、隨順眾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見、故與眾生互相殘殺、互相偷盜、互相淫慾、互相誑騙、互相吞啖。一切眾生本性本善、違背本性、故成眾生。若能恆順眾生本性、即可返妄歸真。恆順眾生、除我執障。

「十者普皆迴向」

於前九門所有一切功德、普以迴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普皆迴向有三、稱眾生迴向、名迴向眾生、即回自向他。稱諸佛迴向、名迴向諸佛、即回因向果。稱真如迴向、名迴向真如、即回事向理。

以上略釋十大行願、向下廣釋。華嚴經中、隨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圓融、互攝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無盡。經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學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將一門具十之義、特列總別十門之相、俾一覽便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念佛與十大願王

念佛與迴向 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為的是常隨佛學,這與...

普賢靈感,遇難呈祥

沖法師系交洲人,立志到印度求法,禮拜佛陀聖跡。即發...

【推薦】依止普賢之德修學的加持力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

縱使業障太重,普賢菩薩都會暗中摩頂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 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

普賢菩薩難滿眾生願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來普賢菩薩過去在一個寺院裡做行堂...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薩就會給你七分的感應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

普賢十大願的精神

普賢菩薩作為法王之子,在《普賢行願品》中,發大弘願...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世俗忍辱觀與佛教忍辱觀

忍辱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

淨土法門的十種信念與八大要領

徹悟大師(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十二...

照見五蘊自性本空

能觀的菩薩在觀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得到什麼效...

「相隨心轉」要如何轉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很重要了相隨心轉。那麼相由心...

聖嚴法師:拜求觀音菩薩的感應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所以向諸位介紹偉大的觀世...

念佛是修行的捷徑法門

淨土法門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盡攝...

因為這一幕,屠夫從此不再殺生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殺生,即是施與一...

「善惡報應」對身體的影響

說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候一...

蓮池大師警策

傷足自規(四條)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

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清朝有一位東瓜和尚,名沒有傳下來,不知什麼名字,喜...

福報要省著點用(南懷瑾老師的故事)

福報,是佛家用語。福報是果,因在於修。福報不是憑空...

趙朴老的養生信

在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趙朴初先生的書信中,有一封...

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問: 每天茶飯不思就是不開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

三界中到底是誰在流轉

我們講到五蘊的主人,藕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他曾經...

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

【佛教詞典】解三洪

明末清初臨濟宗僧。蘇州(江蘇)嘉定人,俗姓葛。號解...

【佛教詞典】趣憍醉

【趣憍醉】 p1326 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頁云:趣憍醉者:謂...

【視頻】崇慈法師《大雄寶殿為何叫大雄》

崇慈法師《大雄寶殿為何叫大雄》

【視頻】阿彌陀佛聖號(四字四音)

阿彌陀佛聖號(四字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