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惡報應」對身體的影響

2012/09/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說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候一到,一定會報。」好些人對此俗語不以為然,說什麼那是迷信,世上無鬼神,有啥報應呢?其實不然,善惡必有所報,這是從古至今,人們通過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而總結出的一種人生現象。趙朴老說得好:「佛教沒有造物主,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一切事物皆由緣起、蘊含於無始終、無邊際的因果之中」,「佛教講自淨其意,強調主體的自覺把個人的解脫與度眾生結合起來。」現代行為醫學研究表明,「善惡報應」不是來自什麼神靈,而是來自人的良或惡的行為,導致出體內心理生理截然不同的變化,也就出現兩種不同的「報應」結果。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的專家跟蹤調查了加州阿拉米達具7000名居民,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對2700多人進行了14年跟蹤調查,三所大學得出了相同結論並向世人宣佈:善惡影響人的壽命。

人生在世,都想活得有聲有色,健康長壽。因而注重飲食營養、體育鍛煉等,然而卻忽視了「行為」這一自我保健方式。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故提出「仁者壽」的科學觀點,強調「大德必得其壽」,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得好:「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這是做人之道,更關乎生命的壽夭。美國科學家在以「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為課題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樂於助人且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常存善念,助人為樂,清心寡慾,淡泊寧靜的人,即使終日勞作,粗茶淡飯,也得自由自在健康長壽。特別是把自己畢生精力奉獻給社會慈善事業,被譽為「護理學之祖」的南丁格爾女士,她拋棄優越的家庭生活,自願當一名護士到戰火紛飛的前線去為傷病員服務,從無私奉獻中感受到美好的人生,享年102歲。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世界級大善家特裡薩修女,她一生忘我地投入到為傳染病人服務中去,日夜操勞,直到走完87年的人生之路。古今許多高僧大德,他們以宏揚佛教文化為己任,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在無私無我的生命旅途中享盡天年。

誰能說這裡邊沒有善惡報應的因果關係呢!就物質世界的抗衡定律來說,世間萬事萬物都在抗衡中生存,在利己利他之間保持著和諧的平衡。破壞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損害他人危及社會,也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倫理道德的非議,法律的制裁。所以說,只有利人利己(善有善報)和損人損己(惡有惡報)才符合客觀規律。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凡是貪得無厭、損人利己、貪污受賄、盜竊搶劫殺人害命者,其犯法犯罪行為有的雖一時僥倖沒有敗露,但這些人心中並不踏實,社會輿論的壓力、國法的威嚴,使他門惶惶不可終日。長期處於惡劣的應激狀態,必然造成精神崩潰,引發心身反應,不良情緒的刺激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紊亂,生命節律失衡,臟腑功能夫調,氣血運行障礙,機體免疫力下降,於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癌症等病接踵而來,致人於死地。美國著名心血管專家威廉斯博士早在1958年就對500名醫科大學生開始進行追蹤研究,經過25年後,他發現其中對他人「敵視情緒」強或較強的人,死亡率達96%,在這批人中患心臟病者竟然是他人的5倍。巴西醫學家馬丁斯調查了583名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的髒官,與清廉者對比,經過長達10年的考察,結果發現,貪官一組有60%的人生重病或死亡,而清廉一組生病或死亡的只佔6%。你說,這不是「惡有惡報」嗎?

經常以慈悲為懷,樂於積德行善助人為樂,並不求回報者卻恰恰得到了健康長壽的回報。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有以善為本思想高境界的人,情緒愉悅,大腦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調節正常,「生物鐘」運轉有條不紊,人體可分泌有益的激素的酶類,促使各臟器充分發揮生理功能,血液循環暢通無阻,新陳代謝加快而促進體內廢物的排出,有利於體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科學家門認為,樂善好施有助於增強肌體免疫力。哈佛大學進行了一次實驗,讓學生們看一部紀錄一位美國婦女終生在加爾各達救助窮人和殘疾人經歷的影片,隨後對這些被感動的學生進行唾液分析,發現他們兔疫球蛋白A的數量比看紀錄片前增加了。美國心理學家傑爾曼和他的學生在歷時長達70多年中,對加利福尼亞州各中學865名男生和672名女生,每隔5至10年反覆進行詳細的心理測試,到1991年,這些被測試的學生中有一半男生和1/3女生在世。通過對死亡者的心理特徵與其壽命的對照研究表明,那些從少年時代就表現出性格誠實、遵守信用及責任心強的人,比之於不夠自覺、不夠踏實的同齡人要多話之2-4年。

由此可見,注重道德修養,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自我保健中的重要基石,正像《黃帝內經》中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古代聖賢說的名言,現代科學家通過對「善惡報應」研究所取得的詳實資料中揭示的科學機理,很值得我們每個人對「善惡報應」去深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瑜珈習者的飲食長壽觀

民以食為天,惟病從口入,吃本來是求得健康益壽的樂事...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問: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心平法師答: 談起抱怨...

順著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種福報

《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妙蓮老和尚《因緣果報》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

傳喜法師:事事皆有因

比如說這個人造多了惡業的,我們不知道了,但是命運當...

能做到這五件事,病人便能早日痊癒

往昔,佛陀行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日,世尊...

宿世業報

舍衛國有一個近二百歲的貧窮老翁,聽說佛陀能夠知道現...

當今社會人們的嗔心毒火

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仗著自身的心智優勢,成了這個星...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生氣時不妨先做這三件事

俗話說氣大傷身,但很少有人能在怒火沖頭的時候做到心...

蓮池大師警策大眾的八條重要開示

一、我未出家時,對於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的事,即使別...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義與價值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組成,那麼我們的生命究...

靈山只在汝心頭

憶念三寶的修行非常重要。我們時刻憶念什麼,心就會和...

鬼附身真有這麼一回事嗎

是的,鬼道眾生也是六道中的一道,鬼的種類很多,譬如...

安住清淨本性,破除自我設限

我們無量劫來,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個人成...

龍施女得佛授記因緣

過去,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及五百位諸大菩...

信屬般若慧,疑為諸罪根

眾生疑惑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的疑惑是從二元對待的思維...

到市場買菜去

有兩個禪寺,同在一個城中,相距不遠。每天清晨,兩個...

為解脫而行佈施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佈施,應當是為了得解...

宋代高僧圓照宗本禪師

好,各位有緣,阿彌陀佛。話說北宋的時候,杭州太守想...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做個好人收益大、成本低

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生活,人們常常產生做人難的感覺,...

五逆十惡也能感應道交

為什麼這些五逆十惡的人,十聲乃至一聲佛號就能往生?...

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

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

如何對治修行中的退轉

當我們已經在三界當中,我們不產生停留,我們不會因為...

【佛教詞典】十種空相迴向心

十迴向位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之菩薩,以一切善根觀其所...

【佛教詞典】四法跡

四法跡者,謂無貪無瞋正念正定,無貪無瞋能令增上戒學...

【視頻】本源法師《學佛問答系列》

本源法師《學佛問答系列》

【視頻】慧律法師《斷滅見的壞處》

慧律法師《斷滅見的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