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初學淨土法門從哪兒入手

宏海法師  2018/09/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問:法師,對於初學者,尤其是想修淨土的人請您給一些建議。

宏海法師答:學佛講「解行並進」。「解」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佛法不管是從名相詞彙上或者義理上熏習的過程。這個熏習的過程,就是慢慢了解的過程,最好再配合著你有一些「行」的體驗,當這種體驗慢慢積累得有點兒感受的時候,再返回來聞思法義,你會感覺這個風光是不一樣的。這跟我們先教條地學習一些佛教知識,然後再模仿牽強地去找那個感受,它是不一樣的。並進肯定比一瘸一拐走得好,所以我建議大家真正想發心學佛,初入門時不管多少都需要安排一些定課。

我們也不要想、也不敢說一口吃成個胖子,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發心很勇猛,甚至想要去閱藏,恨不得一下子把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經典都得瞭然於心,這種心態其實是挺危險的,也是不現實的。真正能夠通達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師,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根器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我了,包括很多的大法師自己也說,佛說的經典裡面,有些他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的。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能夠抉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契合當下時代環境的,能夠最好、最簡單、最快得利的一個法門長期專修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大家能夠以「淨土為歸」的話,那我們該怎麼學呢?一定是從「信願行」入手。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此國太苦、彼國極樂,願意往生;老老實實持名念佛,執持名號。這就是淨土化繁為簡最精練的修學訣竅,就這三樣。你只管念,但是你念,一定是建立在信願之上。

具體來講,從解門上一定是一門深入。最好能夠把淨土五經一論及淨土宗祖師大德的著作熟讀,來建立淨宗正信正見,如是方可獲得真實利益,不致走錯路頭。等到你對淨土的信心已經很堅固了,念佛行持上也有了功夫了,這時候你可根據個人情況旁涉其他大乘經典,以廣見聞。

當然對於淨土經典和論著的學習,一定也要立足於對淨土法門的修學。也就是說,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本位,要怎麼樣成功?因為學了要致用的,學這麼多經典,怎麼學?能不能學對?確實學習佛法、學習佛教的義理,是需要悟性的,它跟知識也沒多大關係。那我們學修淨土用功方法體現在哪裡呢?諸佛諸祖從中總結出來千古不變的鐵案,唯一的修學原則就是——「信、願、行」三資糧。

對於初學淨土者,最最主要就是以培養堅固信願為要務。信有事信與理信二種。「信」《佛說阿彌陀經》中:「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從事上信這「二有法門」,相信有佛有淨土,這也叫仰信。

我們在學習《阿彌陀經》這部經典時,就會發現,最後講到的四個菩薩很有意思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大智慧,才能承擔淨土門,它就是表「信」的;第二個菩薩是阿逸多菩薩,翻譯過來就是彌勒菩薩,將來發願當來下生,就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在龍華三會樹下成佛,那麼他就表的是「願」的。最後是乾陀訶提菩薩(即不休息菩薩)和常精進菩薩,這兩人作為同修道友,他們有一個特色是精進不懈怠,可以為了度一個眾生,生生世世隨行六道,不生疲厭心地去度化,那就是表大「行」的呀,一心不亂之行。所以說,《阿彌陀經》裡面四位菩薩當機者,就是表「信願行」的。

《無量壽經》裡面,它的核心內容除了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及後面的「五惡五痛五燒」給我們陳述得特別到位,中間最主要的是什麼?是四十八願。這部經典的第十八願是核心眼目,「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一句話是「至心信樂」,表的「信」;「欲生我國」表的是「願」;「乃至十念」完全表的是「行」。所以說這部經還是表的「信願行」。

在《觀無量壽經》裡邊我們可以了解到,韋提希夫人跟頻婆娑羅王他們平常也會請佛陀王宮裡來應供,有時候六齋日還受個八關齋戒等等,這些善法修行他們也會隨緣做。可是直到後來他的家庭發生戲劇化的悲劇,人世間最慘莫過於殺父殺母,韋提希夫人當時已經絕望了!可是不把她逼到絕路上來,她發不起來厭離心,不想求生極樂世界,這也是願力的一種襯托,所以在這種心境下才致使她發願「願生無憂惱處,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學過《觀無量壽經》後你就知道這部經典把厭離娑婆發願往生的思想發揮到極致。

《念佛圓通章》唯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就是表念阿彌陀佛這一個單純甚深之「行」的。包括《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了十六妙觀和淨業三福,就是非常有操作性,讓你去具體實施的行門,都是表「行」的。

具體「行」門的話,雖然這三部經典裡面都講到,也有十六妙觀,也有三輩往生,可是最後落腳處,《阿彌陀經》裡邊只講執持名號。《無量壽經》的宗旨是一向專念,「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在《觀無量壽佛》裡面,後來的註釋講到說「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就是雖然有十六種觀法,最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部具足了,還是持名妙行。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每日堅持念佛號這是必須的功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製定一個數量要求,越多越好,以數量求質量,不可自瞞自欺。

對於上班族的中青年人來說,時間上實在不允許你安排定課,你在早晚固定的時間把心調到最清淨最虔誠地狀態,最保底最保底你早晚用慈雲懺主傳的十念法。一呼一吸為一念,隨著自己的肺活量,既不拉長也不憋短,每一念也可以是數遍佛號,乃至只能念一聲亦可,或六字或四字,念滿十念即可。剩下的時間隨自己的因緣散念,不管是正心打坐攝心,或是上、下班途中,哪怕是在做飯的時候等等這些時候,只要不影響工作或安全,你都可以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你也不要管它打不打妄想,打妄想也繼續念,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要從數量當中慢慢念出功夫來。因為我們修淨土主要的功夫是從信願上入手,要生真信切願,還要常常地聞思淨土的經典,當你越來越能感受到阿彌陀佛為我們所發的那些大願,慢慢你內心的信願生起來,念佛號的感覺也會越來越不一樣,心也不容易散了。

那麼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每天做完了功課一定記得迴向,把今天的功課能夠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同證無上菩提,這樣的話就是簡潔莊嚴,比較圓滿。

最後還想強調一下的就是,不能光說我做了多少功課,還要保證功課的質量。功課的質量取決於你的心,你的心是否「誠」,虔誠的誠,不是沉重的沉,好多人越做功課越沉重,覺得遙遙無期或者懷疑有沒有效果。所有的弊病都出在我們的心不夠誠。印祖給我們開示做功課時「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

很多時候潦草粗率是我們做功課的一種常態吧,馬上要上班了,早飯還沒來得及做,或者洗漱地超了時了,哪記得說早上要先上香,念十念,很多時候是粗率的呀,而且一旦進入到潦草粗率中,他會越來越潦草,走著走著,最後就走的沒邊沒沿兒了,這個至誠懇切的心,就跟到三九天的水一樣,即刻就凍上了。你心誠的話就不要說專修做功課了,隨意在哪裡行走,只要把這個心念提起來當下就是道場,當下就可以做功課,念念都在精進勇猛,所以在這個心態上還需要常常的調整。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中陰身應跟哪種顏色的光走呢

問: 弟子看有些書上說,人死後因為業力的牽引仍然會在...

阿彌陀佛光明的力用

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

真為生死而念佛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真為生死...

煩惱為何不能克服呢

問: 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為什麼不能克服呢? 淨界法師...

【推薦】有婚外情該怎麼辦

問: 我看到一位女同事有婚外情,我是佛弟子,我該怎...

廬山蓮社西方發願文

【原文】 惟歲在攝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大安法師:護法與附體

問: 護法能讓進道場嗎? 大安法師答: 第一天我看到...

業海茫茫,誰為眾生擎起慈航

有人說,世上最美的微笑,是拈花一笑,那麼,世上最美...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十住位的「住」是什麼含義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於理,名之為住。謂此位菩薩已歷經...

臨終的時候,拼的就是決心了

佛陀對我們面對五陰魔鏡的一個很重要的開示。他說 然彼...

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

佛弟子們都會問的27個問題

1、問:家人不支持,反對我學佛怎麼辦? 師答:那是你...

佛陀的慈悲觀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他以深廣的慈悲心,救護一切眾生...

倓虛大師記憶中的弘一律師

記得弘老來時,是在舊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氣尤其...

幫助弱者

在這世上有很多弱者,他們需要幫助。佛在世時,特別關...

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

【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

絕症富翁的三帖藥

有一個富翁得了絕症,他覺得自己將不久人世,心中很難...

皈依三寶是離開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

我們能夠知道理體三寶裡面的清淨本性,那麼我們生命,...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須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離世間證菩提,怎見如...

學佛要怎麼學

第一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問: 師父慈悲,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

吃素50多年的心臟外科醫生

一個素食主義者的生活秘密是他敏銳的頭腦和令人難以置...

聖嚴法師《關於「夢」的問答》

問:每個人都會作夢,有些夢似乎比其它夢更的意義、更...

【佛教詞典】毗俱胝菩薩

(菩薩)尊稱毗俱胝天女曰菩薩。...

【佛教詞典】分位攝

分位攝者,謂樂位蘊界處即自相攝,苦位不苦不樂位亦爾...

【視頻】懺雲法師《十大願王略釋》

懺雲法師《十大願王略釋》

【視頻】天因法師《進入寺院所應注意的事》

天因法師《進入寺院所應注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