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妄想紛飛該如何放下

學誠法師  2017/11/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妄想紛飛該如何放下

覺得死更容易,是不知道死後還有來生,所以才以為死能解決一切問題。但事實是,如果不去改變和對治,問題就會永遠存在,死亡只是換個樣子重頭再受一遍苦,甚至更苦。——學誠法師

網友:師父,自己妄想紛飛,該怎麼辦?怎麼放下?

學誠法師:人隨時隨地都妄想紛飛,若能察覺到這一點,已經是內心相對清明之時。可以靜坐數息,令心安靜下來,把自己「置身事外」來觀察妄念而不隨之起伏;也可誦念佛號或思維法義,讓散心凝聚到正念上。

網友:請教法師,什麼是「妄念」?怎麼才能放下「妄念」呢?

學誠法師:妄念有粗有細,先慢慢放下過多的慾望、猛利的嗔恨、否定因果的武斷,讓自己心中多一些思考、進步的空間,生活中多一些平和、淡然的愉悅,生命中多一些敬畏、高尚的信念。

網友:師父,如何修行能把這些污垢淨除,使我們的內心恢復圓滿,滅盡一切痛苦?請師父開示!

學誠法師:人內心的煩惱很多,執著很重,所以修行不是簡單一個方法就可以的,它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不能心急,也不能把修行想得很容易。初學者必要的次第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網友:法師好!在工作中,如果對一些人寬容可能就會影響到自己和另一些人的工作成果。那寬容是對是錯,還是應該確保最後的成果?

學誠法師:寬容不代表不處理事情,明白嗎?

網友:阿彌陀佛!師父好!最近達成自己的目標後,變得有一點點膨脹、焦躁。自己的脾氣還莫名變得易怒了。波動是察覺到了,但也僅僅是察覺到了,可怎麼對治呢?

學誠法師:目標的達成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新的開始。要知道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否則人就會失去方向,心無處安放。

網友:法師好!請問,在工作生活中,因為責任感,而使得自己很累,這是否是一種執念?如何看待責任和執著二者的關係呢?

學誠法師:責任感是要盡到自己那一份力,執念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什麼樣。俗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就是既要盡到責任,又要放下執著。

網友:師父好!我畢業三年了,本來按既定路線走可以過得很好,但三年來我每一個選擇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看著同學事業蒸蒸日上,而我還在摸爬滾打,有時心裡好恨自己,越來越不自信!求點化!

學誠法師:人生永遠不知道「如果當初那樣選擇,我現在會怎樣」,這都是自己的幻想而已。接受當下的因緣,做好現在的事情。如果覺得選擇錯誤,要「痛定思痛」,去深刻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選,自己所求的到底是什麼,錯在哪裡,然後改過。一味後悔,是沒有意義的。

網友:弟子近期學修過程中發現,日常工作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一些世人公認的「某大家」們寫的文章,但弟子自心越來越覺得這些人說出來的話都不圓滿,不願意看。但是同時又不免擔心,弟子對待這類文章時的心相是在起慢心。請師父指點,感恩!頂禮師父!

學誠法師:之所以覺得別人的話不圓滿,是借了佛菩薩的光,以佛法的理論來評判的。但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並不是自己的境界。善於學習的人,既能把握佛法的宗旨,又能從別人的心得中看到閃光點,學到東西。

網友:法師好,您曾經說過:有死的勇氣的話為什麼不想著改變呢?可是有的時候自殺比改變更容易,您知道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缺點有多困難嗎?看著自己的缺點帶來的四面楚歌、坐困愁城,生活自然就無望了,死就更容易一些了。

學誠法師:覺得死更容易,是不知道死後還有來生,所以才以為死能解決一切問題。但事實是,如果不去改變和對治,問題就會永遠存在,死亡只是換個樣子重頭再受一遍苦,甚至更苦。不是要看到改變的結果了才能有希望,希望就在當下,在因地中。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執著於眼前的境界了,不能用因果的、流動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網友:頂禮法師!如何區分「是非不分、善惡不明」與「觀功念恩」?是不是只看到一切人事物正確的一面?還是說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是因為自身內心存在執著、偏見、成見?需要把錯誤的地方非要看成是正確的地方嗎?

學誠法師:「看到過失」與「觀過」是不同的。觀功念恩對治的是「觀過」,即偏見與煩惱,而不是非要混淆對錯。看到別人的過失而不觀過,內心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同情難過,想幫他改善,就像慈母看見孩子生病一樣,恨不能自己替他痛苦;提醒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對方看成另一種老師;深知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能夠包容對方過失,內心不會從此給他貼上標籤。觀過,內心的狀態是排斥、對立、厭惡、嗔恨,內心就像熱鍋上的水,極不平靜。一般人的毛病是容易去看別人的缺點和過錯,看到後就牢記在心,卻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形成偏見蒙蔽自己,還自以為對,所以尤其需要「觀功念恩」的功課去糾正這種壞習慣。

網友:法師您好!善惡各有果報,順序是怎樣決定的?善有種類之分嗎?惡有種類之分嗎?不同種類的善惡能相互障礙平衡嗎?比如,我因某些事情感得患病的惡報,但我感恩父母的善行能改變這個惡報嗎?它們是互不相干,各是各的業報嗎?必須通過懺悔才能改變既有的惡報嗎?

學誠法師:業感果的順序,是重業先感果,其次是近業,再次是串習得多的業,最後是造業的先後順序。善惡業分別感果,不能抵消。惡業必須懺悔,在懺悔改過的基礎上造善業,才能減輕業障。

網友:師父,我總是愛生氣,有時會受不了別人的一言一行。雖然告誡自己不要生氣,但總是做不到。喜歡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別人對我不好或做不到我就很失望難過。我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反觀自省,多看看自己做得怎樣,不要總要求別人。

網友:師父,我看到賢二機器僧的回答,「孝順,是內心對父母的感恩和愛,既不在於表面為父母做了多少事,也不在於要事事服從。」那您的意思是孝順從內心孝,不在於表面?

學誠法師:重要的是,你要先確認內心的愛和感恩,而不是以「內心孝」為理由不管自己的行為,否則是表面也沒有,內心更沒有。

網友:師父,請問如何培養自己的利他心?謝謝!

學誠法師:深信因果、知恩報恩、自他不二。

網友:請問法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學誠法師:善惡有不同的層次。通常來說,對現在(今生)和未來(來生)都有益,能感召好的果報的行為稱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能感召惡報的行為稱為惡。佛陀指出最粗重的十大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癡,反過來就是善業。

網友:頂禮法師!我小時候不吃肉、蛋、奶,近半年五葷也不吃。可最近生病了,乏力體虛,提不起精神來。家人勸著要吃點肉,我也開始糾結要不要吃點肉補身體。希望法師幫忙開導。

學誠法師:吃肉的人也會生病。你可以去看看中醫,也可以多了解一些素食營養的知識。

網友:法師,我現在對因果起了質疑。單位裡的小人、壞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孩子學業有成,身體強健,每天樂呵呵。而好人卻身體糟糕,家庭不睦,鬱鬱寡歡。我不再相信因果了。

學誠法師:你所理解的,很可能是「假」的因果觀。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哪一個因,對哪一個果;感果有什麼特點、條件……如果這些都不清楚,何談「相信因果」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女人為什麼有貧富貴賤和美丑

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闍國的王妃。...

變化的只是我們的感覺

有個人在市場上買了一個青花瓷瓶,價錢還算公道,做工...

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

問: 關於臨終往生是否需要正念,是否平時具足信願持...

想受戒但要為家裡做肉食該怎麼辦

問: 本人想持五戒,可是家裡吃活的東西,我得去做。...

迷亂由主,悟則必勝

佛陀說,我們修止觀的人就像熱湯一樣,魔王冤親債主活...

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 請教法師,什麼叫功夫成片?經論中有沒有明確的定...

家屬能為亡者助念,是否對臨終者更有利

問: 很多家屬請助念團去助念,多數情況是自己不念,...

宣化上人:如何能令人生信心

弟子: 佛教徒很清楚明白,信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沒有...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聞此極難信法能生信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

很少吃的幾種好食物

人的探險精神如果用在飲食上,一定能獲得更多的健康。...

世間的四種佈施與供佛無異

出自《佛說處處經》 佛欲度世去。諸比丘白佛言。諸在世...

惟賢長老《人生的真諦》

人生由於名利等引起煩惱、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麼,...

去市場買肉,該怎麼做才如法

問: 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

虛雲老和尚論《西遊記》

世上流傳的《西遊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

「香光莊嚴」是有何含義

問: 請法師開示下面一段話的含義: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戒邪淫七步曲

一、知苦回頭 佛法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展開來就是知苦、...

真正的擁有

佛陀成道前是釋迦族王子,名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年滿八...

閉關念佛的種種用心禁忌

關中精進,成績不著並不可怕,可怕處在於諸邪纏身,不...

參夢老和尚為朝五台山的弟子開示

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沒有? 那我們朝...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

諦觀無常契真心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

打坐中如何觀想

問: 打坐中如何觀想? 惟賢長老答: 在打坐中要做到...

聖嚴法師《何謂解脫》

何謂解脫?一般可分為身的解脫及心的解脫。例如我們因...

吉凶禍福不是定論,隨時可以轉變的

遠離一切妄執吉凶,常見斷見,我我所見,如是有情來生...

【佛教詞典】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全一卷。譯者佚名。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又稱觀阿彌...

【佛教詞典】茶湯榜

禪林中,堂頭和尚請眾用茶時,為通告眾僧,於僧堂之外...

【視頻】阿彌陀佛傳(漫畫版)

阿彌陀佛傳(漫畫版)

【視頻】姜堰古壽聖寺

姜堰古壽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