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八種方法使淨土法門成就

方海權  2017/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八種方法使淨土法門成就

在過去好多祖師大德,為眾生示現一生勤苦辦道,一生成就,從今走上永恆的快樂,證到佛心。而我們所學到的淨土法門,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來修學就能夠即刻成功。

在華嚴經裡,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以及華嚴海會一切大眾和未來世現在這些眾生,必須修學普賢行的十大願王,迴向必須生到極樂世界。使我們眾生不再受歲月的蹉跎,現生就能完成成佛的大願。

所以祖師大德以言語為我們道破,在長夜黑暗之中看到月光的歡樂無比,而為我們塑造了容易成功的妙行,使我們一生中受用無窮。

在這八種悟道之中:

第一種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作為我們學道的通途。我們學佛,學佛法是為一生之中了生脫死,而後救度百千萬億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做為我們學道的通途。

第二種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做為我們淨土的正宗。藕益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好多修淨宗的人都聽過祖師說過的這句話:

能否往生,全憑心願有無。品位高低,全憑持名深淺。

但是好多人漏了祖師所說更切要的一句話,他說: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大家人都明白有信願,就能生到板樂世界去。持名持得越深,品位就會越高。但是怎樣才能代表我們信真願切,其實祖師已經說明了,非持名妙行,就是說非持著阿彌陀佛名字不可。才能證明我們有信有願。

在過去大家喜歡參禪的時候,把那些只會說說,沒有去行的人稱作口頭禪。而我們一生幸運的認識到佛法,而且聽到一生成佛的淨土法門。希望在極樂世界蓮國之中證明這點溫馨。但是無實修的話,那就成了口頭淨土了。

所以,從今而後不再猶預,讓心內堅定的信念成為生命中彼此的選擇。故此祖師對我們說以深的信願,持佛名號,做為淨土的正宗。

第三種是以攝心專注而念,做為我們下手的方便。祖師教導我們都攝六根,用眼耳鼻舌心意來專念著佛的名號。做為下手方便。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對阿難尊者說:

此方真較體,清淨在音聞。愛得三摩地,須從音聲入。

文殊菩薩已經為我們這個時代人點明了,此方即是我們所處娑婆世界。要得到真心,佛心,證到佛三種心出來,開發如來藏,必須從音聲著手。這世界的人在六根眼耳鼻舌心意裡,最靈敏的是耳根,即是緣耳,耳能聽十方,東西南北,上下左右,以及任何方向,一個人在跟我們說話,樓上的人說話我們聽得明,在樓下說話也聽得明。

但是我們的眼就沒這樣靈敏。舌也沒這麼靈敏。鼻也必須近處才能聞到,遠了也無能去分別。這身體要有接觸才會明瞭。在意識之中也無耳根這樣廣大。所以菩薩為我們說明以耳根做為入道的方便。

其實說起來就是口念阿彌陀佛給耳聽,當耳聽到時心必然在記。在這時候佛名號在心明明瞭了,心歸一處,自然會舍掉無量煩惱,而得大清涼。

第四種說到的,以折服煩惱為我們修心的要務。通常,每一個修道之人最先入手是斷除煩惱。倘若沒有斷除煩惱,就是有天大神通,也會失去一切意義。如阿修羅王一手就能遮月,造成月食。但是煩惱未斷,身心無法感到安樂。故須折服煩惱是做為修心的要務。

第五種之中,是以堅持四重戒法。佛臨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說佛不在世時,以什麼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戒為無上功德本,能生一切諸善法。我們念佛法門的人,如果不持殺盜淫妄,就是有甚深禪定功夫,也是會轉輪生死的。所以戒法相當切要,必須持得非常莊嚴,在這一生中就能超出六道輪迴。

第六種之中,是以種種的苦行做為修道的助緣。佛在最後一部經典中對我們說:依義不依語。在現今社會中,眾生愛做到苦行是相當困難的。其實祖師對我們說,種種苦行助道是會讓我們的心堅固,不退轉。解義出來也即是要我別執著享受快樂,也就是這樣。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必須做一些有利於眾生的事,有利於使我們道心堅固的事,所以祖師才說這種種苦行來堅固我們的道心。

第七種之中,是以一心不亂,做為我們淨心的歸宿。修煉念佛三昧,三昧譯做正受正定。我們這心能一心不亂,在修煉一心不亂,以期功夫成片。當我們念十聲佛名號成片,百聲乃至千聲不起任何念頭,而完全心放在阿彌陀佛的時候,慢慢地就成片。所謂成片,就和種田一樣,一片連著一片,成一大片綠綠油油的,這時就會成一心不亂了。

第八種裡是以種種瑞相做為往生的證驗。通常修道的人都是相當執著,感應和境界而障到聖道,但是境界有善惡分別。當善境界來時,我們心神一分散即刻消失了。當惡境界現前而我們要他消失,卻在面前難以消失。使我們感到相當煩惱。

在我們這地區有一個人,喜歡讀金剛經,抄金剛經,一次在家裡抄金剛經的時候: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孤獨園,與大比丘眾、、、。這樣抄下去,當他抄到心歸一處時,精神相當集中。驟時,周圍的環境變成了祗樹給孤獨園。他自己內心感覺到相當歡喜,沒想到佛陀大慈悲加持著他,使他人身在佛講經的場所,祗樹給孤獨園,而且看到了種種的景色。在這一念之中生到了歡喜心,即刻祗樹給孤獨園隨即消失去了。

他恢復了原來在家中抄經的現場。他這瑞相是一件好事,所以作為他辦道的信心,也是如來給他的信心,但是他不執著。

楞嚴經佛對我們說:不作聖解,名善境界,若作聖證,即受群邪。

當善境界也好,惡境界現前也好,我們不作聖解,不可認為我己經超凡入聖了。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離超凡入聖還是遙遠的事,我們不過是一個凡夫之人。倘若認為是聖證,即即受群邪。而沒有這樣想的時候,名就是善境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方海權文章列表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和「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衝突嗎

問: 《佛說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

阿彌陀佛聖誕日的由來

永明延壽禪師是宗門下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也是淨土宗...

膽小的人如何通過念佛來改變

問: 弟子生來就膽小,經常想些事情給自己害怕,請問...

遇到逆緣要如何應對

我們剛開始初發心學佛時信心都很大,非常精進。時間久...

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剛開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從善念要提升到一...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練心志

寺中有一個小和尚,從小就在這裡出家,是寺裡的眾僧把...

星雲大師《如何處貧居富》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我們又...

臨終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禪宗怎樣參無門關

講到參無這個法門,當年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

不知道空性,則不可能了解心性

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釣魚捉魚的惡報事例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可曾饒過誰?釣魚、捉魚、販魚的...

不能忍,煩惱就會更多

我們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意思就是「堪忍」,如果我...

在盡責中求滿足 在義務中求心安

淨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四個要點發菩提心、樹般若見、...

執持名號有三個次第

一、執持名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二、一心不亂:...

人生旅途的每一處驛站

人在旅途,往往要考慮:今夜宿何處? 大多數人會把駐...

有夢想就要立即行動

海倫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可是她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

淨土法門的修行一定要依照聖言量

問: 我聽元音老人講,修淨土法門行者念南無阿彌陀佛結...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復憶昔念佛時,遇一禪人教雲,念佛...

執持禁戒,塵業不侵

執持淨戒 執持淨戒就是能夠完好無缺地守持戒律,按照戒...

印光大師:念佛人為什麼還要遭受橫死

有一天,印光大師收到一位周頌堯居士的來信,信的內容...

婆羅門女栴沙謗佛因緣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時,有五百位六神通具足的大羅漢比丘...

供養出家人洗浴的功德

《賢愚經》記載著有關洗浴供養的因緣故事。 有一位天人...

【佛教詞典】蒲室集

凡十五卷。元代僧笑隱大欣撰,延俊等編。元代刊行。輯...

【佛教詞典】三種諸行流轉差別

【三種諸行流轉差別】 p0213 瑜伽八十七卷十七頁云:復...

【視頻】東林祖庭重光

東林祖庭重光

【視頻】大安法師《凡聖同居》

大安法師《凡聖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