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這一講我們講普門品第七講。上一次我們講了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從聖人來講有三位,包括菩薩為四位,還有天道的六位,然後人間五族。就是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道內四眾就是修行佛道專修佛法的,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比丘就是剃度出家,在四十二章經裡講到,「辭親割愛,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他的意思就是乞士的意思,上乞法資法身,下乞食資色身,一輩子就是要修行了脫的。比丘尼,就是乞士女,像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是佛教史上有史以來第一個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般我們稱之為在家的居士。信佛。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能夠受持五戒「殺盜淫妄酒」,對居士來講是邪淫。這樣就算優婆塞優婆夷。
再來童子二身,指的童男童女。我們講到天龍八部,一般我們認為天龍八部都是金庸小說裡寫的,都會武功,一出來都是見首不見尾的,這樣的一種高手。其實在佛教裡面,真正的天龍八部出自於佛教。除了人以外,六道之中篤信佛法,並且發願來護法的一些眾生。比如說這裡講的應以天,天就是我們說的二十八層天裡所有的眾生。天道的眾生,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共有二十八重天。
那麼龍族,為什麼叫龍族,龍的天敵就是佛門裡還有一種護法,叫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老來吃龍族,後來佛出面給調停了一回。後來龍族告到佛那去,大鵬金翅鳥,以後出家人下午做晚課的時候,就會施食給他供養,慢慢減少吃龍。龍為什麼投生為龍呢,如果一個眾生喜歡佈施,佈施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他破戒,戒體不清淨。
我們在佛門裡,一種叫戒,一種叫乘。就是你對戒體行為上守持得清淨不清淨這是一,其二呢你對佛法的道理理解得透徹不透徹。有的人是戒急乘緩,戒急乘緩的人一般就是執著重,而且心性比較愚頓。雖然他戒律比較清靜,可是對於佛法的智慧老是打不開,有時候就淪為小乘根性也是有的。有的是戒緩乘急,就是你很聰明,理解佛法很厲害,但是你的戒律跟不上,行為不到位,往往這種業果一輩子造下來,下輩子就投身到龍族裡面了。可以行雲布雨,甚至也有神通,身形非常大,但是墮到畜牲道,戒律不清淨,這是天龍。
夜叉就是急急鬼。前面講到羅剎,夜剎,都是在海邊或須彌山腰,等等這些都有。乾闥婆就是香神。身體散發香味,像敦煌的飛天這一類的就屬於這種情形,叫乾闥婆。阿修羅,諸位都曉得,就是嗔恨心重福報像天一樣大,但是沒有天的道德,所以又叫無德阿修羅。迦樓羅就是這裡講的大鵬鳥,他們專吃龍,在佛門裡面下午施食的時候往往會說,「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羅剎鬼子母也是有典故的,在二十二諸天裡,托著小孩,她專門出來吃小孩。原來印度有一個牧女,她跟五百人一塊出去,後來弄得她被迫流產了。她就發了個惡願,要吃掉所有當時印度王舍城內的孩子。後來就天天去吃,還生了五百個兒子。天天吃小孩的時候呢,被佛把她最小的孩子給扣了。她生了五百個兒子。扣了以後,她就找佛來交涉。
佛就問她說,「別人的兒子全被你吃光了,你有五百個兒子現在少了一個兒子你就著急成這樣,別人的兒子你這麼活生生的給吃了,這能行嗎。」佛就這樣跟她交涉。後來她說「我不吃這個,那我的習氣就這樣,我沒吃的。」跟大鵬金翅鳥一樣。佛說從今以後,比丘到中午念供養,佈施給你吃飯,你不要再(吃小孩)。我們在殿堂裡面供二十二諸天的時候 有時候也會有羅剎鬼子母。因為她皈依了佛,後來做了護法,都有典故。
特別是大鵬金翅鳥,它的翅膀展開有三百六十萬里。想想它的身形有多大。我們現在到廟裡面,看佛後面有背光,或者莊嚴的話呢,上面往往就是一個大鵬金翅鳥,這也是天龍八部之一。
緊那羅又叫樂神,跟敦煌的飛天一樣。吹著笛子,反彈琵琶,在帝釋天,頭上有角,好像人一樣,漫天飛舞,這樣作為一種莊嚴。摩睺羅伽,人的身子蛇的頭,像大蟒蛇一樣。總共這八類的異道眾生。有天,有人,有非人,稱之為人非人等。應以這些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這是天龍八部。我們大概做個介紹。最後一個就是執金剛神,護法。
這段經文講到這裡。其實,所有的眾生遠遠不止這些。這只是各種國土各個法界,各種眾生有情,各種族類,整個我們一大法界裡面不可思議的眾生組成的代表而已,而且全部是有情。我們不要忘了,菩薩可以示現成無情而為我們說法。所以這些包括金剛經裡講的,有想,無想,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一切眾生,皆為能感,皆能得應。觀音菩薩這樣大做佛事,所以從這點來講,這一段給我們講了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這樣來遊行,這樣來說法,這樣來行方便之事。
對於這一段話,我們也要從理上來嘗試著理解一下,為什麼他能夠有如此的本事。因為我們凡夫大家知道心性打不開。就是本來我們的心也可以遍到整個法界,但是由於我們有貪染,為什麼我們現在只呈現出來人的情形,人的境界呢。就是我們所有的這種貪著和執著,眼光,視野就鎖定在人的層面。所以我們就真的成為一個人的生命載體,而且處處自我保護,始終逃脫不了人的軀殼。為什麼,所有執著就只限於人的範圍,人的本能,念念的束縛著我們。但是我們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的遍法界心。就是我們本來做為一個眾生也罷,佛也罷,我們常說,「佛是成佛的眾生,眾生是沒有成佛的佛」。就是從本來的體性上面我們是平等的,都具足的。但是由於我們現在的念頭在染,就沒辦法打開像這樣的一種觀音菩薩這種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的,好像一種功能一樣。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我們本來是具足這種功能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視野被狹隘在這裡了,我們的遍法界這個念打不開。
諸位想想,為什麼打不開呢。我們有在就有不在,有能就有不能,有可就有不可,所以就永遠都有個可能性,那就有個不可能性。比如心經裡面講到,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以後,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就等於是說六凡法界他是空掉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德,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等等。這是四聖法界,十法界一空到底以後他才能夠隨意的把心緣到哪裡就在哪裡。我們仔細想想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非常深妙。如果說對於觀音菩薩要生起真實決定的信心,這個理論也很重要。就是我們要嘗試著,為什麼說菩薩能夠這樣,不動道場起心動作呢。
佛門裡有一句,「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就是說諸佛菩薩他的這個畢竟空,這個智慧,這個解脫,這個了斷。就是不執著,不束縛,不是離開這些事相,而是他把整個法界盤活。盤活了以後他的心就打開了,就是遍法界心,每一念都在整個法界是全體具足的。好像我們現在每個凡夫都有念頭,眼睛閉起來試著嘗試一下。比如說我念,大家都在北京,那我念一下天安門的情形,那天安門廣場就呈現出來了,我也去過上海,我念一下黃埔江畔,我曾到過香港,我念一下維多利亞港灣。都會念,念頭一動情形立馬顯現。但是我們現在就只念人的時候其它的就被屏蔽掉了。什麼意思呢,就是念這兒就念不了那兒,他把本來的無礙的身心視野給有礙了,自己隔絕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覺得說感應法門只能同法界的互相感應,十法界橫的能感應,縱的感應不了。在這種情況下,覺得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一旦你把心性打開,始終他就在這兒,他不是說在這兒就一定在不了那兒,他是整個法界的打開,沒有分別,一體同觀的都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眾生只要能感到哪裡他就能應到哪裡,而且不是說天天跑在這,你這兒感了我趕緊到這兒。而是說整個無處不在,在應的時候就是不動的,在不動的本位下,你有感他就應,這就叫動。
所以說,以不動座中起身動座。動的這個作用來赴感,隨感。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所以說一旦具足這樣的一種心性,境界打開以後,我們一個凡夫不具備這樣的境界,那反映在我們凡夫不具足這種境界這種事業中,就會覺得他怎麼可以隨意的顯現而幫助我們,進行開發無處不現身的這個功能。這就是得益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段話,其實為什麼說,成佛之後又示現菩薩,屬於果後行因呢,這段話,看上去從事相上來講,你想要什麼,他就示現個什麼給你,其實裡面是悟到了,包括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極深的般若義理。
我們一般覺得的說,凡夫的局限思維打不開的時候,覺得說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整個法界其實是一大緣起,是都有可能的。可是當我們覺得不可能的時候,首先把它否定了,不可能的時候這個格局就建立起來了。我們只有可能到我們這個份上,比我們再擴展再宏觀的,我們覺得不可能,當然這個宏觀包括宏觀的擴大和微觀的收縮,他都是無礙的。在這種情況下,這才是真正所謂的神通妙用,叫做圓通大士。又圓了又通了,圓融無礙。這一段話我們應該如是理解,理解後再具足真實的信心,然後才能夠說發自內心的,沒有摻雜的真實的對觀音菩薩生起信心。的確觀音菩薩可以有求必應,這個不是額外加給他的什麼了,而是他不斷的放棄放棄放棄,捨離捨離捨離。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法界整個直觀,原來清淨無染的遍法界心打開。就這樣,很簡單。所以,從這點一來講,他才能夠示現這麼多分身逐類的來示現說法。這樣的,一直到天龍八部,執金剛神,都可以來說法。
我們想想,常說諸佛菩薩示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度眾生,他到哪裡呢。就算住在常寂光土,他也必定要倒駕慈航來度眾生。如果佛菩薩不以度眾生為事,他不稱其為佛菩薩。所以他念念就在我們這個國土,就跟我上一講講到的,我們就要修得像菩薩就是把我們包圍著,不經意間可能我們就當面錯過了。特別有的人好朝個山拜個海,到處去,其實這些名山道場不可能沒有聖人。就是我們的恭敬心不夠,達不到,老覺得活生生看到的,一個個都跟我一樣。那我是這樣的,他肯定也是這樣的,我這麼貪瞋癡,滿肚子花花腸子,我就是凡夫。可是我還有信仰,覺得不對可是我還控制不住,我就是這樣,那我所見的人肯定也是這樣。生不起恭敬心。
他看上去跟你一樣,可能比你毛病還多,萬一他心裡是灑脫自在的呢。你的念念的起心動念,他都悉知悉見呢。他悉知悉見的時候,你只顧自己起心,只顧自己造業,他就在慈悲的暗中加持。一旦你回過頭,覺得我應該對他生起信心,有可能是菩薩示現。這樣不斷的慢慢淘練的,把所有的人都盡可能的,當然我們也一下子做不到,盡可能的都當做觀音菩薩的時候,你想想你的心是什麼狀態。一切人都是觀音菩薩,你的心就被打開了。為什麼,不分別呀。都是觀音菩薩同樣的,你的心熏習的種子,種的業力,全是出世間清淨無染的業力。為什麼維摩經裡面講「平等心是諸佛菩薩淨土,若淨國土先淨其心」。好好去悟。
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把他的道理弄懂以後,還得體現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事相上來顯理, 並以理來融事。這才是比較正知正見的佛法的修行實踐。記住,以事顯理,以理融事,這叫做「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普門品的甚深法義。
再看下面這一段,「所以說於危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佈施,我們講到施的話,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這裡講的就是無畏施。給你救難,危難之際顯身手。
那麼對於這個施,財施是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就是給錢。佈施給他東西物資,也有內財和外財。內財比如說,手足,頭目,燃指供佛,燃臂香,出家師父有的頭頂上燃香疤,這都是捨身捨肉來供養佛菩薩,這叫內財。以前說大覺世尊為了流通法寶,「折骨為筆,以髓為墨,以皮為紙」,來流通法寶。所以他們這些捨的都叫內財。我們一般通常意義上對於佈施的理解就是外財。給件衣服,臥具,田地。甚至釋迦摩尼法王子把國家,王位,做為太子全部捨棄,這捨的都是屬於外財。
法施就是為眾生開顯微妙法義。你的心對佛法的領悟力很好,你能悟到這兒。沒有悟的你要把他帶,不斷的給大家講,這是怎麼怎麼回事,為什麼說因果,怎麼個方法是輪迴,要有足夠的證據讓他明白原來如此,恍然大悟,這就叫法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無畏施就是觀音菩薩在危難之中施與無畏,「是故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就是講的我們的觀音菩薩。
接下來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無盡意菩薩,我們來看這段經文,要供養觀音菩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這段講無盡意聽了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由,在娑婆世界怎麼度眾生,生起無比歡喜隨喜讚歎。我相信諸位同修都有過,我們人有時候二六時中也是心力不定。就比如說供養吧,佈施吧。人是感情動物,有時候聽法聽得相應了,或者覺得說某個善知識他的行為,長期的苦行感動了以後生起供養心了,這時候心力就特別足。就是滿分的去,發自肺腑的虔誠的這樣的去做供養,這個我們常說真是功德圓滿。那有時候心力也不足,不足的時候就會覺得半推不就,礙於面子,當時的場景大家都這樣,我也湊一份吧,等等都有這些情形。為什麼,人之常情。無盡意菩薩也是聽了觀音菩薩如此的神通妙用以後呢,才在這裡當場就把脖子上的寶珠瓔珞。
瓔珞是什麼意思,瓔珞在印度裡面,你看我們現在看印度人挖出來的一些,我們去印度的博物館裡面,古時候很會做首飾。像黃金做的那些脖子上掛的項圈。瓔珞就是我們現在大家去廟裡拜的時候,佛菩薩脖子上掛的都屬於瓔珞。印度人很會做這個。但印度當時都是空心的。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有這麼個情節,就是韋提希夫人,他的夫君被兒子阿闍世王給困在冷宮裡面不給他吃喝,快要餓死了。韋提希夫人就拿著瓔珞裡面掏空了以後,把葡萄漿液給灌進去。偷偷的帶進去,又倒出來給他的夫君吃。所以這個瓔珞裡都是空心的。那在當時的印度帶瓔珞是司空見慣的。
那麼當場,你看佛講法的時候呢,無盡意菩薩就把身上的寶珠瓔珞解下來,價值百千兩金要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居然不肯受。那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麼呢。後來無盡意白觀世音菩薩說你要慈憫我們這些眾生,包括佛也當時進行勸告,就看在旁邊聽法的眾生的面子上,你也要受這個供養,受這個佈施。那麼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叫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我們講到財施,法施,無畏施,佈施麼。為什麼這裡明明是供養他財寶而又作法施呢。
說到法施我們要講講佈施。大家跟佛門有接觸,一般我們講六度裡首讚的就是講佈施。為什麼說到佈施呢,首讚歎佈施呢。就是因為說我們在修法的時候,或者生生世世輪轉中,如果說你的資具福報都不夠的話,這輩子流離失所,沒有穩定的身心,很可能法就修得不相應。而且佛為了讓弟子們免除事業很難成就,所以首讚佈施,要培養福德。但是佈施也是一門學問,這就是我們常說,為什麼說佈施也是一門學問呢。你會不會佈施呢,學佛學了這麼久。我們常說,佛門裡動不動說你做點兒功德,你出點兒淨資吧。
在佈施裡,分物資佈施,有兩大條件。一個,當然我們講是如法如律的,是要有以捨,就要有捨心。二一個呢,以利,有利益別人的心。什麼叫做有捨,有捨心就是你有犧牲的。這個東西你就是不求回報的奉獻,出來供養或者救濟別人。比如說被別人借了錢了,你也不指望他還,後來他的經濟實力也沒有了,估計他也償還不了了。在這種情況下,說算了吧,我就反正要不回來,我說佈施,這不能算佈施,沒有捨。比如丟了東西了,或者在某種情況下勉為其難的把這件東西給他,這都不能算作佈施。一定要有純粹性的捨心,我犧牲了這個東西,這叫做以捨。以利是什麼呢,你捨的這個東西一定要可以利益別人。佈施的時候如果把毒品給了人家,這能利益別人嗎,害了他了。給他點麻醉什麼的,抽點兒煙,這個不能利益的話,就沒有利益。佈施一個要以捨,一個要以利,具足這兩大這才叫佈施。物資佈施上的兩種條件。
再一個佈施有三種情況不同,一個是心,一個是田,一個是事。什麼叫心,我們說田有兩種,一種是悲田一種是敬田。佈施就是說,你到底是出於恭敬供養師長,父母,三寶,這是其一。第二個是出於憐憫,施捨給這些遭了災難的,或者有窮苦啊病苦啊孤寡啊等等,這都叫做悲田。出於恭敬去供養的這叫屬於敬田。我們求福田麼,種福報麼,這是有區別的。如果你的悲心和敬心特別重,那麼在這個區別上與你的悲心和敬心比較淡泊,功德就有差別了。這是第一個,心不同,功德差別不同。
在田上面,恭敬的供養算福田,也是有差別的。供養父母功德最大,供養父母就比供養師長的功德大。供養三寶,更是如此。所以在敬田裡就有區別。就是如果你去供養的時候,「一切凡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供養凡夫就不如供養阿羅漢,供養阿羅漢就不如供養菩薩,供養菩薩就不如供養佛。這是在敬田上是有差別的。在悲田上也有差別,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少壯不努力,年輕時不好好幹活,來要錢。那麼你出於憐憫給他點兒,他伸手要了,你可以給他點兒,這也屬於悲田。但是你給他施捨就不如說一個老年人或者缺胳膊少腿殘疾或者喪失了生存勞動能力的,來的功德大,在悲田上這也有差別。這一個叫心,看你的悲憫心和恭敬心重不重,有沒有全部發出來,這是其一差別。其二你供養中悲田和敬田是不是一個比一個該供養,該佈施,也有差別。
在你發的心也一樣,悲田和敬田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東西的多少就有差別功德。事不同麼,發心為重。但是這時候你供養的東西越多必然是功德越大。因為你拿東西多的時候用的心力比拿東西少的時候要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佈施,也是一門學問,你會不會佈施,能不能如法如律的佈施,這是有講究的。
當然在佛法裡面,「以心法為要,以發心為要」。所以如果一個窮人竭盡全力的供養十塊錢與一個富人可能供養十萬,可能他們倆的功德在心力上說不準是等同無二的,回報也是一樣的。看上去好像有錢多錢少,但是有沒有看他的自己的實際情形,這是我們對佈施的一個認知。也有一些不如法的佈施,我們也常常在進行著。仔細這麼一講的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行過特別如法的佈施。比如說有一種佈施叫隨置,就是隨緣到跟前了,剛好有一個很窮的人向你伸出手來跟你要點錢了,你這個人呢也不壞也沒有惡毒的瞪他一眼就走,就半推半就的給他一點兒,又礙於面子不好意思,這叫隨置。這種佈施就不是圓滿如法的佈施。
再有一個叫怖施,怖畏的怖恐怖的怖,為了恐怖而去佈施。比如說害怕自己的財產有損失,害怕對方要來損害自己,乃至我們說為了逢凶化吉等等,在這種心態的驅逐下而去做佈施,也不是清淨的佈施。還有為了報恩,以酬謝的心去佈施,為了求報,讓別人為我效力,讓他為我賣命,然後我贈送他給他東西等等這些。再一個祖上流傳下來的,家裡有習慣性的,年年到了哪一天要做個功德。雖然我不信佛,我也礙於奶奶啊姥姥的面子,她已經不在了,我也依著她這樣去做,這也屬於習先,就是祖先有這個習氣,自己因他去施,祖上流傳下來的。再一個為了求得天神的保護乃至為了沽名釣譽,這是最要不得的。我們現在好多時候去行佈施沽名釣譽,當然為了揚善發心去做這種倡導的除外,你比如說為了揚名,比如說做慈善事業吧,為了讓自己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利益,甚至為了給自己積累一些資本人脈等等,這些而進行刻意的炒作宣傳這樣的話,這都屬於不如法的佈施。盡管你拿了錢。
所以說真正我們說的佈施,最最如法的就是三輪體空。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沒有我給人家佈施東西,沒有人家在接受我佈施,也沒有人家在接受我給他東西後的執著。一切自然而然,這種情況下佛門常講的三輪體空。所以為什麼這裡說觀音菩薩在受供養的時候,無盡意菩薩給世尊說,「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明明珍寶是財物,為什麼說法施呢,就有這個原因在。就是為什麼呢,無盡意菩薩供養觀音菩薩的時候不執著這個財寶瓔珞,觀音菩薩在接受供養的時候也不執著這個財寶瓔珞。他們根本就沒有著這個珍寶瓔珞這個相,三輪體空。所以雖然有一個人棒著一捧的這個金銀財寶,另一個菩薩也接納過來了,但是他們兩個人呢心照不宣,已經把供養能供養所供養,供養物根本沒著這個相,最清淨無染,自然的一種三輪體空的一種清靜的佈施,圓滿如法的佈施。所以這裡叫做法施,為什麼,三輪體空,般若,空性,他是佛法的顯現。再一個,後面你看麼,觀音菩薩這種接受佈施,他真是屬於菩提心的接受,是為了給眾生機會的接受,給你培福呀。
身為法師的我也是,別人頂禮的時候,別人供養的時候,供養法師。當然這很難做到,還是要盡量做到如律如法的作意,就是說他供養來,我們冠冕堂皇的告訴他,給你個機會,這個道理是這樣講,心裡也一定要這樣觀。就是說他在供養的時候你特別歡喜說,哎呀,他是為了學佛,他是為了恭敬三寶,他今天又得了一些相應的福德智慧,又積德了積功累德,這樣的去隨喜讚歎他,這個時候再去接受(佈施)這就是法施了。
所以這裡你看這裡,為了憫念眾生而供養,勸觀音菩薩為了憫念當場的這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接受這個瓔珞。在這種情況下。才算做法施。出於菩提心的接受佈施供養,再一個 佛告觀音菩薩了,他才接受,為什麼,出於他對世尊的恭敬心。佛告觀世音菩薩,你應該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那出於對世尊的恭敬心,現身說法。佛法從恭敬虔誠中求,這是菩薩現身說法,兩個人演戲呀。我們在讀普門品的時候就要讀到這個,領解這個法味。為什麼這裡叫做法施,因為佛法就要恭敬虔誠中求,依教奉行。佛是他的導師,佛說什麼,他依教奉行接受了。最後分做兩份,分供兩佛,這是平等法,不貪著法,做佛田法,迴向法,就這麼一個場景。這一段的一個佈施,裡面就有甚深的法義。
這裡為什麼說一份奉釋迦摩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因為當時是法華經的法會,多寶佛原來在他的國土曾經發過誓,他講法華經,在他滅度以後,只要有佛在他的國土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我這個塔,我的真身舍利住到這個塔裡面,這個塔就到他跟前去讚歎他,去聽他講法華經。所以釋迦摩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多寶佛塔就現前。而且後來多寶佛塔打開了,釋迦摩尼佛上去坐,兩尊佛共同坐在這個塔裡面。現在我們到廟裡有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形象,普陀三寶其中一寶就是一尊多寶佛塔,裡面併排坐兩尊佛,一般都是雕的法華經裡面的情景,按照這個經文裡面的情景雕出來的形象,兩尊佛併排坐在一個塔裡面。那麼觀音菩薩把瓔珞分供兩佛,佛佛道同,暗喻他的平等。那麼我自己也沒有執著,說這「金子趕緊拿給我了,我帶在脖子上,我受用了」,不貪著法。反過來,我再去做福田,並且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把所有眾生的福利供養佛再迴向一切眾生。
所以在這裡講說當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把財寶當做法施。這裡我們要有一個自己的認知。這段經文就講到觀世音菩薩怎樣去用如理如法的佈施,如理如法的供養,如理如法種的福田, 如理如法的三輪體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希望我們在讀普門品的時候也要隨著自己在生活中怎樣做一個如理如法的供養者,真正把佈施的功德福田和所得的因果相續的善法利益,相應的果報受用,都應該依照這種如法如理的佛講的去做。這是這一段經文。
講普門品只講長行,下面的謁頌就跳過去,不講了。最後還有段經文,「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整個一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呢,就到此結束了。
我們在學習普門品的時候,我想有幾個要點。第一個從理上來,一定要把觀音菩薩普門的內含,普門之所以稱之為神通妙用,就是因為他普,無礙的內含。再一個,我們要對感應法門時時生起正念,受持。從理上通了以後,包括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性,心地法門上起這種本來的這種自在的妙用,把這些理論都心裡領解了以後,再從事相上認認真真的去修這個法門。
最後一段經文,當機者是持地菩薩。持地菩薩顧名思議,地就是大地,穩穩的安住的意思。就是這段經文,講完了以後,你聽完後受用安住在這個法義上面,這叫受持。如果你安置不到這個法義上的話,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意,普門示現神通力者,你聽不懂呀,聽不懂,當知世人功德不少,你的功德就得不了。所以從這點來講,為什麼說聽完普門品,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像觀音菩薩一樣,能得一個普門自在。所以很有意思,這裡的當機者就是持地菩薩,就是要你把這個法義穩穩的持在我們的心地中,心地法門。整個普門品一品講的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說,我們學了普門品以後,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如此的神通妙用,如此的有求必應,婦孺皆知。我對觀音菩薩也生起信心,也有事的時候就去求一下,沒事了就拋諸腦後,錯了。 我告訴諸位,說一千的普門示現,道一萬的有求必應,但是我再再的在經文中講到的,大家別忘了,有一句提示,每次講完一個功德,都會有這麼一句提示,他的前提條件始終為一個最簡單高妙的修行方法,本品中始終提示的,諸位要「常念常恭敬觀世音菩薩」。要念,相信觀音菩薩,保持這樣的心態,持名也是有一個心態的。否則我們就不能像普門品中要求的這樣常念常恭敬。說到這裡,我們就覺得為什麼這裡要常呢。常要念,常要恭敬,說明我們的念和恭敬是特別難常的,一不留神一會就沒了。
簡直有時候大家捫心一下,我信佛,我信佛,我信佛我要念念念我信佛。否則一轉眼一個妄想上來,起心動念,起來的話馬上就跟佛念就隔開了。一隔開就是凡夫念,就是現前的境界,那念的就是現前的境界。就不普了,門就通不了了,只通人道的門,通不了九法界十法界的門。所以說常念常恭敬,就是念念不捨離。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感應,或者有的時候說,怎麼不像普門品裡面說得這麼玄呢。可是說得這麼玄,他是一個本來真切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是走得太遠,迷得太久了。在這種情況下,要調心態,要去除一些不好的心,比如說不善心。你念觀音菩薩是不是跟善法是相應的,你不能念觀音菩薩說我心裡想著把誰給害死,這是不可以的。你跟觀音菩薩的心不相應,說是念他,背其道而行,不是真念,不是真恭敬。
第二個不至誠,這個至誠是最難最難做到,我們對於一個人也罷,一種理論也罷,生起真切的完全全盤的滲入到我的骨髓中這樣的一種接納特別難。凡夫有個什麼特質呢,就是見不到的我不信,一定要我親眼見到了才信。可是得普門品的利益一定要信了以後你才能得到這個利益。所以這樣一方面是我見到了我才信,可是這個佛法的意義需要你首先生了信心之後好好去做,就能得感應。這樣的話,難度就非常之大。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竭誠盡敬,就是要誠懇。每一起心動念觀世音菩薩從來就在我前方當下此處,是法界心。我每起的一個好心觀音菩薩隨喜,我的壞心,觀音菩薩憐憫,幫助我加持,讓我轉惡為善。起心動念去做業的時候觀音菩薩百般的調養,甚至說一旦業力犯得不行的話,她加持你,讓你從正在進行的苦惡的這種業力中脫離出來,生厭離心,生疲厭心,回頭浪子等等。
一切這種體現都是觀音菩薩的加持,就在我們悄然不覺之中。,所以從這點來講,要至誠,不要有疑心,不要有求驗證心。不能說今天我帶著試的心,我今天念一會觀音菩薩,念著看我明天有什麼果報。我要發個願,今天我買個彩票,我念一夜的觀音菩薩,明天我就中獎了,這種本身就跟觀音菩薩的心背道而馳,不至誠,不善,有疑,驗證。從這點來講,為什麼要求自己的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呀,一心就是要信心,不要疑心。對於菩薩的這種慈悲,有求必應,有溝通能力,沒信心,就沒有溝通能力,信心就是溝通能力。鐵定的信心,不是要疑心。再一個就是要恭敬心,不能夠輕慢心。我們每一個身口意都依託給觀世音菩薩,我的心一動他馬上必知。這樣時時刻刻用觀音菩薩的心來框正自己的身心,而不是抱著這種做買賣呀,試試看呀,討價還價,這本身就是種輕慢,沒有恭敬。
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我們在這方面特別需要警醒。我認識一個來北京打工的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他家裡面跟兄弟房屋靠的近,出入水路可能有點爭執吧。自從他來了法源寺 無意中也是認得我,他就頭一次給我說,說你幫我求求觀音菩薩,把我這事給我辦了,我給他上三百。五六年了,每次逢年過節給我打電話,說上三百,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就升成六百了。過了段時間又升成一千了,現在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到現在國慶節,五一,端午節都給我打電話,師父你替我求觀音菩薩。
我說好,我替你求著。反正我答應他,我也去動一念,說觀音菩薩加持他,讓他早日滿願,有信心。但是他每次說把我這事給我辦了,然後我拿三千,已經漲到三千了,我拿三千塊錢到法源寺去把這個人情給酬了。我也不知道這能行嗎。所以這種輕慢心,不過我有時候接電話,我還是滿他的願。我說好好好,反正他給我打一回電話,他能多念幾聲觀音菩薩,他說求你吧讓觀音菩薩給我求求,師父幫我在面前求求,是一個方言,保定方言,特別濃。所以說這樣心就得不到感應,做買賣麼,所以說這是一個,輕慢。
再一個要決定心而非散心。決定心裡面一個意思就是說不是念菩薩心散亂,要念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的信心,誠心,恭敬心,不是一樣一樣的。難道說把心給捏出來一個形狀,是信的,是誠的,是恭敬的嗎。是在這個決定,你比如說帶了前面的所有幾種心帶去,口裡念,心裡想。決定就要念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當成一種修行法門來念。
再一個心就是始終心。始終這也是一種決定心。不亂變題目。為什麼菩薩始終我就相應觀音菩薩,等我臨危的時候,或者違緣,煩惱現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觀音菩薩。家裡面供著觀音菩薩,每天上香。洗好臉,上香,供水,就跟菩薩常在一樣。始終都是這輩子盡形壽這樣。從這一點來講的話,我們說這是一個真正的決定的觀音菩薩的修持者。觀音法門。
所以諸位普門品學習了以後,進一步對我們已經熟知熟見的觀世音菩薩,半個亞洲的信仰,這樣的一種緣分,我們都能夠深信起來。再一個以佛弟子的這種純的赤子之心,常念常恭敬,把觀音法門呢,包括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也很好。特別是大悲咒,好多這種不好的業障病呢,都是念大悲咒或者加持大悲水,都能夠得觀音菩薩的靈感。這樣都能夠成就,能夠免除,所以說學普門品,經文講到這裡。
最後調我們的心,剛才講到的幾種心,慢慢的去向這靠攏,主要一個還是對佛菩薩這種不可思議,升起沒有夾雜的這種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求菩薩的感應呢,就決定能夠真實得靈感。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古人來講呢,記載這麼多的感應事蹟,沒有一個不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所顯現,跟普門品裡所描繪的一模一樣。特別是做為西方,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在極樂世界,應化道場在普陀山,做為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這裡也有,為什麼,普門品裡面講到也是執持名號呢。他暗隱了一個淨土法門就是要發願,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兒修行。往生到極樂國土呢,跟觀音菩薩做為把手同行的同修道友,何等殊勝。學習普門品也可以開我們淨土法門的知見,比如說一多自在,一門深入,再一個有求必應,我們只要一心一意的求往生。那麼其它世間的這些如影隨行,自然而得,不要刻意的把一句非常無上的名號功德,而用來求一些世間的皮毛,末尾的一些東西,去捨本逐末。
所以這次對於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講解,希望鞏固我們對菩薩的信心。特別是能夠有相續的,支撐我們對於菩薩名號,乃至包括念佛求往生的一種行持上的一種激盪。 希望對名號法門甚深的功德在普門品裡也講得很清楚,只要你自己去悟,自己去領解。希望我們諸位在佛法的信心上又能圓滿幾分。信心最重要,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只是修的一個信。對普門品的講解就到此為止。希望諸位能夠繼續的精進行持,信心不退。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下面我們合掌。每一次的對於聞法也罷,共修也罷,都要做一個迴向。迴向最重要,回自向他,回因向果,一塊兒來念迴向,把這次的講解聽聞普門品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與其同生西方淨土中。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