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017/09/05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二講)

上一講給大家主要講了一下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和名號的內含,光觀世音三個字就把這位菩薩從因地的發願,從修行的正在進行時的艱辛,和最後不舍本願,整個法界來啟動他的度生事業全部含藏在他的名號之中。我們現在也是在講他《普門品》的經題,講了觀世音以後,我們再看一下出處。因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章節他不能稱之為一部經。雖然通常我們也稱他為《觀音經》,但是這一品是出自《妙法蓮華經》,這在佛教裡是重中之重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呢?《妙法蓮華經》在我們讚歎的時候,稱之為純圓獨妙,就是有別於一切經典,諸經之王,所以相對於楞嚴經,我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對於妙法蓮華經,我們可以放在一代時教的大背景下,做一個簡介。大家知道釋迦摩尼佛當時成道以後,他有一個想法,就是想立即成佛取滅度。為什麼呢?很為難,相對於我們娑婆世界的忍土,娑婆世界又叫堪忍,大家都願意受這個苦,受這個生老病死,然後還美滋滋的不肯出離。在這種情況下,佛證到這種解脫自在的境界,一定要舍棄現前所有世間的一切,粗淺的講,誘惑,甚至微細處,一切世間的情形必須舍去,盡情的拋棄以後,才能夠把諸佛菩薩所證的這種清靜無染顯現出來。在這個上面,至少從現象界來講他是牴觸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就要講出離心呢。所以,佛當時不想講法,就是說獨自去入滅,然後到佛的常寂光土,就是絕對的純淨土去享受諸佛菩薩這種法樂。後來也是大梵天王,帝釋天,來請法。

為什麼呢?當時佛說講法之難就形同說如入賊國勸人不盜,整個這個世界都是偷人的小偷呀,你到這麼一個國度裡面偷人習以為常,不偷就很怪,你勸大家不要偷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舍悲願。因為這是一大緣起,只要有人請就必須要說。就像我今天,我也不敢貿然來這裡講法,有諸位成就,我就必須來。穿著這個衣服不來有過失,戒律裡邊也不容。所以大家其實都是在各自成就。

一開始講,他覺得大家都可以。講諸佛所證的純粹境界, 把佛的境界講出來,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與會的法會的包括阿羅漢都聽不懂,不要說凡夫了。在這種情況下,沒辦法,又曲折迂迴講了小乘。從《阿含經》開始,講接地氣的,所以叫做《阿含時》。後來慢慢覺得,大家被佛法味道慢慢的熏,就像點香一樣味道熏得差不多了,有佛法的正常思維了,可以學佛了,依著佛法修行的也多了,開始講方等經典、方等會,像《維摩詰經》、淨土的經典都是從方等會上講的。方等會的主要內容是,原來講的法有局限性,還有更為開闊的,在原來的基礎上向上學,這是方等的一個功能作用。

講方等一類的經典,後來大家學大也罷學小也罷,因為方等經典就是從小向大,開始學了滿身的執著。本身學佛是為了放下執著,可是大家學得執著越來越多。這時候,又講般若經典,《金剛經》、《心經》、乃至三十卷的《大般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都是在般若時候講的,最後講了畢竟空。完了以後,所有眾生覺得根基到了,緣份成熟了,包括普門品裡,含藏在這個內容中。講了一部《妙法蓮華經》和《涅槃經》,開權顯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連堤婆達多這樣的人,害佛害了一輩子,五逆重罪都造了,將來還是要成佛 。是整個一代教法裡面,最後末後一著。所以說,他叫做純圓獨妙,最圓滿,最究竟。

因為從剛才講的《華嚴經》、《到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開始講,有大法有小法,法華經只講大法。有偏法有圓法,就是有偏頗的,有圓滿的,法華經只講圓法。有頓法,有漸法,法華經只講頓法。有權法,有實法,就是有權巧施設和真實究竟的,法華經只講實法。所以有機緣,去讀一讀法華經,一部法華經,讀一遍就非成佛不可。這是我們在介紹法華經,一共有二十八品,普門品是法華經的第二十五品,全稱《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所以他能夠從二十八品中脫影而出,形成一個獨立的章節,而且流傳了這麼久遠,也是有甚深的因緣。所以為什麼說觀音菩薩對我們這個世界有因緣,我們要善於仔細觀察整個現象,就是我們現實人生有好多,用心仔細觀察他的緣起,就是某一件事的發生就預示著一個大的事情。

或者所有傾向的步調都可以展開,為什麼呢?因為在中國南北朝的時候,大約五胡十六國的末年,當時北梁有一個國主特別有名,叫做沮渠蒙遜。這個國君有一次生了一個很嚴重的病,治不好, 就跟我們現在常說業障病治不好。當時有一個翻譯佛經非常厲害的叫曇無讖,來到北方聽說了以後,他就去找這個國主。為什麼古德說,不依國主法事難立, 皇帝弘法比任何人的力量都大,一呼百應。聽我的固然好,你必須聽。所以《普門品》觀音菩薩借著這股力,果然這個沮渠蒙遜這個國主一誦《普門品》,他讓他讀《普門品》,一誦《普門品》好了,這個怪病就好了。從此以後,以此因緣,就拉開了整個普門一品在我們東土單行獨盛的局面。千百年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為什麼說從《妙法蓮華經》中脫穎而出,一直在單獨的老在流通,大家很相應,這是曾經歷史上的一個緣起。包括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能夠隨手翻開《普門品》,都是得益於至少他的效果顯現出來,叫做宣傳非常好。為什麼?其實顯現裡面隱藏的甚深因緣就是我們跟觀音菩薩緣份深,逃不脫,他在發願力的時候 已經就把我們全部都攝受進去了,注定我們現在讀這部《普門品》。大家都婦孺皆知,這是因和果同時並進而且顯現出來的法界因緣。所以說這個我們大概介紹一下,《法華經》的背景和《普門品》為什麼如此流行。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一下經題裡面的重中之重,就是何為普門。因為我們每學一部經典一定要知道經題是提綱挈領的,就是如果你把經題弄清楚,那經文貫的時候就像拿一部鑰匙去開法界這些經綸一樣,暢通無阻。什麼是普門?我們常說題綱則眾目張,就跟漁網一樣,你只要把漁網的綱提起來,所有的孔就張開了,挈領則襟袖至。疊衣服的時候亂成一團了,你不會疊,那你把它的領子這麼一提,整個襟子袖子自然垂下來 一疊就疊得整齊了。所以說一部經題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來講是有必要的。我們下一部就知道它是怎麼樣一個內容,普,普遍的意思,顧名思義,門,什麼內含?就是能通,能達,能夠到達。從字面上來講,普門就是說,能夠普遍的能夠通一切的時間。這是一個,另外一切空間之門。

大家試想一下,我們這些受苦難的眾生,除了時間和空間還有依托處嗎?對不對?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世間來看,一道門只能通向一個地方在某一個時間,他不能夠同時通達普遍一切時和處的這樣一道門,沒有。特別是在佛教中,我們常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從地獄、惡鬼、畜牲、人、天、鬼、畜、乃至聲聞、阿羅漢、菩薩、圓覺、佛,這是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一道門,十重門,你要進入地獄的這個時空法界,去感受他的情形,就用什麼開啟呢?就用五逆十惡,就是天天殺生,天天邪淫,打妄語、造惡、五逆、背逆父母等等這些惡事做的多了,必然就形成一個鑰匙,巨大的力量牽引著你去地獄裡面去享樂,享地獄之樂。如果你要進入天界的時空,成為其中的一員,必須要用五戒和十善來進行開啟,每一個法界的情形必須有它固然形成的行為來引導和呈現。這兩者都在三界之內,不管地獄也罷,天道也罷,它屬於有漏的煩惱之門,不能夠通往無漏的清淨之道,所以不能稱之為普門。我們在講普門,普通的普,能通為門。

再如果修行佛法,修行佛法我們從術語上講叫做出三界,了生死,證到阿羅漢的話你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還有辟支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經文裡面講到的緣覺、辟支佛,他們這個稱之為空門。剛才叫做有門,六道輪迴呀,有業力有牽引,這個叫做空門,就是能夠證到諸法皆空的道理。但是,阿羅漢、聲聞和緣覺,辟支佛對於生死的煩惱不能夠徹底的解脫,所以不能夠稱之為普門。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包括甚深的菩薩來講,上有佛道可乘,下有眾生可度,執著於這兩條,還落到空和有的兩邊,不能夠圓融空有相濟,當然術語上來講也不能稱之為普門。論究竟,唯有佛的智慧福德悲願具足,能夠無礙的出入六道二乘菩薩九法界去渡眾生,所以只有佛門才是普門的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普門。

所以我們上一節講了觀音菩薩正是以正法名如來,果後行因,具足了如來的圓滿功德,才能夠自在無礙的在全身忘我的去十法界普門示現,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普門的意義。那麼說到普門的話,大家要對普門有一個概念性的了解,還要用心性去悟,這就是普門,其實就是無礙,就是圓融;其實就是有求必應,就是分身散影;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在我們下面的經文裡也會講。如果細分的話,你看比如說弘誓普門,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渡,所有眾生誓願度,所有菩薩都是這一個,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從修行的普門來講,六度法門,所有的菩薩都要修。一門開,百門皆俱。比如說我們去放生吧,放生裡面就具足了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 都俱足了。佈施裡面而且是究竟的佈施,為什麼? 財施,我們去放生的時候首先你要出錢,其次給他說法,大悲神咒加持,三皈依,這叫法施。最後今天把它從危難當中救下來,免得它被蒸了煮了炸了上了餐桌,叫無畏施。就放生一法,所以說,任何一個修行法門,只要你一門開,百門都在,只要你一門深入,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常說學要廣學多聞,行要一門深入 ,這叫修行普門。當然還有斷煩惱普門,神通普門,供養普門,成就眾生普門等等。

我們試著可以從慈悲和說法兩方面來再體悟一下真正普門的究竟圓滿,為什麼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這個修飾詞如此的重要和決定性呢?說到慈悲呢,慈悲是佛教的專屬名詞了,諸佛菩薩都是以智慧之身,而現慈悲之相,本意慈就是撥苦,把你痛苦撥出來。悲就是給你快樂。但是還有三種層次的不同,我們現在凡夫並不是沒有慈悲呀 ,剛才說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示現女相?就是婦女她有這種慈悲心、同情心,心軟呀,一說就上當,為什麼?她的同情心就是一說生起共鳴,比男的來得容易。當然從慈悲來講這是一種情懷,從修道來講有時候會障道,為什麼?我們的慈悲叫做愛見慈悲,凡夫有慈悲呀,但是它是帶著親和疏,這種情見的慈悲,自私心所顯現出來的,它有了一定摻雜的染污和分別,不能夠平等普遍的對待一切眾生。

比如說父母對子女吧,有慈悲吧,一輩子心思都在他身上,他舍得嗎?打罵都舍不得,慈悲呀。學生對老師的崇敬,包括法師在這兒講法也是呀,大家說相應有緣,講的也聽著順,理解得也透,可能別的不太相應,他覺得聽起來木木的等等。不能夠平等的對待三寶 也是有的。男女之間的情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情人眼裡出西施,那也是一種慈悲呀,你想對他好呀,這就叫與樂。其實這是有親疏遠近,好壞合不合意的分別,這就是凡夫的特性。 甚至親兄,父母親尚達不到無分別之相,就算父母親跟我們是最近的,能不能?不能!父母親跟我們還是有隔閡為什麼?有礙!所以說,親兄弟還要明算帳。那麼這種我們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只能叫做愛見慈悲。比如說我們對親人就心疼,對不認識的人可能就不一樣 。可能對人比較心疼,可能說這些天有天災人禍,覺得哪裡的人又遭災了,覺得同情,可是對牛羊這些畜牲可能就覺得它是一盤菜。大家一定要知道普門澈通九法界,六道,不光是人。那我們對畜牲鎖定,就畜牲而言,自己養的寵物百般疼愛,街上流浪的髒兮兮的你能平等嗎?對不對?那對畜牲裡邊,寵物就算了,野生的吧,對貓呀狗呀,老虎,獅子,可能覺得這是珍惜保護動物,北極熊快沒了,熊貓是國寶,可你對蒼蠅、蚊子跟它們不一樣。為什麼?時時刻刻離不開愛見,有親疏有情見,所以這個叫愛見慈悲。

再一個慈悲高了一些,就是二乘 ,就是聲聞和圓覺,叫做法緣慈悲。他們知道萬法是因緣所乘,而且因緣所成又是空性顯現,但是他只能知道人空,不能證法空,這種局限導致他們只知出世,我一定要解脫,不知入世救其他的眾生,縱然救只能夠隨緣渡化,不能夠普遍的普渡九法界的眾生,因為菩薩比他還厲害,他怎麼渡?所以從這點來講,這叫做法緣慈悲,比愛見慈悲強一點,可以還達不到我們普門慈悲,叫做無緣慈悲。 什麼叫做無緣慈悲?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於這兩句話呀,說實在的,我們都聽,簡直有時候說罪過話,都膩了,誰都會說,聽過法師講幾句法的都會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撥苦與樂等等這些。

好好悟這句話,什麼是無緣境界?什麼叫同體悲心,就是在諸佛菩薩看自己跟眾生是一體呀,那麼一體來講,眾生的快樂和痛苦和自己息息相關,連息息相關這個詞都是多餘的,只想著渡化眾生,不考慮自己利益的得失,沒有人我分別,終日渡眾生,又沒有洋洋得意的成就感。所以這就是說,自然而然的狀態,所以物我同根,就是上一節給大家講的悟了,悟到打通了,宇宙跟我本來就是一樣的,那人和我就是我遇到的諸位,跟諸位遇到的我是一體的呀,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呀,就是入的不二法門。這在經文裡面,所有的經典核心內容就在闡述普門,所以把普門含義懂了以後,以後無論從事從理,整個佛教的經典論著都是一目瞭然的。所以說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正是觀音菩薩慈悲普門的核心代表,他就有這個本事。這是我們講的慈悲普門, 記住啊,我們現在在講普門的內含,利用慈悲這個概念來講一下普門。

再一個,我們再講一下說法普,剛才在給大家講《法華經》的時候法華經講的是純圓獨妙,難道其它經典就沒用嗎?不是的!佛法本來都是圓滿的,講的清楚很高深微妙。我們的宏觀宇宙微觀世界,一切現象本質都能夠說得透講得透,都可以。但是聽能聽得透或聽不透是兩碼事。我們一般都說 我們在說法的時候,也分好幾層。比如說有門外人,那你只好跟他說你修修福報,多做做功德,去培福做善事,當然入到甚深處還不能離開這個。可是我們一般都講外圍,能提點因果輪迴就不錯了,但願他能夠相信吧。慢慢入門了,就要開始講我們在輪迴,身處在因果之中 ,有可能會解脫,需要解脫,要了生死。登了堂的人就要給他講說,不但要了生死出世,還要入世渡眾生。最後入了室的人,才能給他講第一義諦,還要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面說,為上乘人說,為大乘人說,這要登堂入了室才能夠得著。

對於凡夫二乘的說法,因為不能分別眾生的根性,我就是一個凡夫僧呀,所以我在講法的時候,只能就是揣測著對方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是學理科的,文科的,是隨信行的,還是隨法行的,隨信行的就是說講信仰他覺得相應,或者講道理他能弄得明白,這都是大概依著人的溝通層面來進行揣測然後進行說法,凡夫嘛,二乘也不圓滿。只有佛菩薩,他能夠隨著眾生的根性,你今天往這兒一坐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根性,什麼根性相應的講什麼法,講完以後他能讓你空有結合,能夠全熟圓融,而且能夠引小向大,達到圓滿的功效,這才叫說法普門。在同一個法會中,他能說各種不同的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我在這兒講法,你自己由於根性不同,聽到的都是覺得佛講的是針對我一個人,能達到這種功能作用,這才叫說法普門。

而且他說法是超越語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的人都能夠聽懂他的意思,達到他所需要的修行方法,而且有時候還互不相知。難道佛菩薩只管東方不管西方嗎?大家想想,我也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到歐美是一個什麼示現渡化,不知道,肯定有,否則他不普門了,對吧 。普門品給我們介紹的,他是普門渡化,一定是遍滿整個星球整個法界,東西方國土。我們也管不了那麼多,因為我們是凡夫,只隨著他的一音在那兒說法,我們隨著自己的類在得解即可。我們對普門,說法普門,隨順眾生,演種種法生起嚮往就可以,然後去修,要得這個境界,所以這就叫我們講的普門。跟諸位講了普門,也不知道聽得,從慈悲和說法兩個方面來講是有差別相的。真正入到普門境界裡面就沒有差別了。

接下來內容裡面有好多說,一心稱名,他就能夠來救度,就能脫離苦岸,整個這些東西,常說的(感應)。講完普門,再有一個概念就是感應,整個普門的內含就是感應法門。一旦佛法說透了唯有感應。為什麼說要信要解要行要證呢?信,就是要打開感應的心理。行,就是要不斷的讓感應升級。解,要有足夠的激情相信有感應這麼一回事。為什麼要感應?怎麼感應的?能感應得上嗎?要說服自己。證,就是直接一目瞭然。正在感應,我們現在每天都在感應當中。為什麼說大家都生活在佛法中呢?整個佛法的一個大框架就是感應。但是從本來講,物我同源,身佛平等,由於我們眾生迷了自性,有貪瞋癡,有自然的分別局限,有了彼和此,這樣根深蒂固了。

因此,我們現在就需要普門來說教,讓我們聽了以後不斷的回歸成就。但是我們一般的聽到感應的作用的時候呢,說實話,還是偏向於迷信靠攏,你在那一合掌念念叨叨的在那發願,神叨叨的幹什麼呀,或者覺得我這一下子,佛菩薩就來救助了,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天方夜譚。其實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說的這個感,就是自己用心去生起這種強烈的意願來應,就是佛菩薩用它打開法界本有的心性來進行回應。那說白了,即然佛菩薩跟我是同一體的還是自己感自己應,佛菩薩來應,還是他來見我們感而自然來應,它是相互勾鎖的作用,不分彼此的。但是立足於我們凡夫的本位,我們想從凡到聖,從迷到悟,從染到淨,做一個溝通其中建立起橋樑就是我們講的感應法門,普門的內涵。但是一般我們沒有心理的體驗,或者沒有宗教情懷,對於佛法不了解的人覺得感應是一種玄而又妙的東西。可能有,我也不確定,我也不得罪,反正你們說有就有吧,我也不信。這種宗教現象,這對感應的理解就非常的狹隘。

其實呢,從我們的現實人生來想想,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感應中,如果沒有感應,我現在說法你們怎麼聽得懂呀?我在感,你們在應。有溝通。電視台發射塔無線接收信號,這是不是感應?手機一開機與移動聯通的信號台一對接,這是不是感應?包括人與人之間說一句話,你怎麼表達呀?我要說漢語,你必須聽得懂漢語,那我說漢語為感,你聽得懂為應。我的眼神,人為什麼說暗送秋波,眉目傳情呢,這也是感應。所以說包括一切。相互的了解, 就像中秋節皓月當空的時候,佛門有講,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全部都要感應。包括現在看電視拿著遙控器得按,錄視頻的時候拿筆一按,這也是感應。所以說我們的感應是無處不在的。但是一個問題是,我們身處其中,沒有反觀,不具備觀音菩薩反觀。我為什麼要聽聲音的精神?這是其一。其二,我們的感應往往在同一個維數空間之內容易忽略不計 ,而且習以為常。大家想一想,佛法的感應,像普門的感應,他是講大感應的。我們的感應只在人道裡面感應。可是佛法象普門裡面,他是十法界的感應。

我們現在頂多信個神呀,鬼呀,或者只能在六道裡面的感應。可是佛菩薩的感應是出六道,免輪迴,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感應。所以他可以用十法界,就是十個維數空間裡,相互超越,互相來往。而且出入無礙。這其實就是把感應用到極致,把他的功能全部發揮出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感應之中,身在感應之中還不信感應。我說著話,你眨著眼,來回進行溝通,進行寓意,進行概念化的處理等等第六意識分別,全都是感應作用。可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看不見觀世音菩薩呢?感不到十方三世諸佛國土呢?他為什麼不來應呢?為什麼?諸位知道,我們都坐過飛機嗎,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特別囑託一定要把手機關掉,因為有干擾,一干擾飛機就會錯亂,地面的情形就認不清,落的時候就會有危險。我們現在之所以沒辦法感應,特別是和聖者感應,就是因為我們妄想、疑情、分別干擾。所以他的應常常在,而我們的心不能感,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所以佛教一開始(教育)的時候說你要誠,你要敬,你要信,用此來邁進第一步。

一旦我們在身心世界中,清淨安和,住到寂靜的禪定以後,就能夠接到不但人的層面,整個法界的信號全部能接收到。而且一切高層的低層的都能夠影現到我的意識世界中來,這不就叫盤活了嗎?所以你看其實一代佛法講的就是感應,整個人生宇宙的實相就是感應,感和應稱之為緣和因,一大因緣緣起就是整個法界,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對感應這個詞,這是今天講的除了普門以後進一步對他進行演繹。要理解整個感應,整個打開心量用最大的視野去接受和捉摸這個感應的內涵,不是佛教把他宗教化了或者神秘化了,他是非常合理的。我們現前境界就是這樣的存在狀態和溝通方式。如此的直白如此的真切我們每天都不知道,還要這樣的去弘揚去勸相信,就好比本來你就吧捧著金碗,還要告訴你相信這是碗可以盛飯還很值錢,可以不要討飯了,還要這樣婆婆媽媽的去勸要信要信,就是因為我們有干擾。每天的分別妄想在人世間,哪裡能一念離得開貪瞋癡財色名食睡?所以感應是佛門的一個特別的法門。

在天台的智者大師的時候,他把感應分為四種情況,就是有冥有顯,冥就是暗地裡暗中悄然間。顯就是讓你明確的感知到。他講到有一種叫做冥感顯應,意思是這個眾生好像這輩子沒做過什麼好事善事,可是他的福氣很大,為什麼呢?這個眾生他這輩子沒有怎麼修善,但是他在過去或者是怎麼樣的情形中他培了很大的善根,可是他在過去或者是怎麼樣的因緣他培了很大的善根,他雖然在冥的時候,就是培善根的時候不知道,可是他在應的時候福報很大,得心應手,一輩子過得非常的順暢,這屬於冥感顯應。還有一種叫顯感冥應,這是我們現在信佛遇到的一個最大的挑戰和往往出問題的環節。什麼叫做顯感冥應?有的居士問法師,我沒害人呀,為什麼這輩子我那麼倒霉呀?不順呀,受不了。或者他也做了一些超度等,他覺得效果不太明顯,我就說你不知道有件事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嗎?

你怎麼不想想,你受到的果報有可能是你做的善事,那個善事沒有散失絕對功不唐捐,可是本來你的違緣逆境更大,殺身之禍,可能只動了一刀子就好了,把這個業消了。這是諸佛菩薩暗中,雖然你有顯感,但是沒有讓你明顯的感受到這種應,叫做冥應。早就無形中給你化掉了。這個就麻煩,有的人因為不懂這個理,退失了信心。也是他來學佛的時候帶的心特別功利。再有一種最好的,就是顯感顯應。這個就是現世的因果,小時候讀書特別用功考上清華北大,將來的選擇就多,我的發揮就大,我的福報也大,這是現世的因果。所以說青少年時候多吃些苦,老了以後享福是真福,這叫顯感顯應,就是明著的感應。再一個叫冥感冥應,你自己做了些暗事,但是業也消於無形之中,諸佛菩薩自會暗中相助,六道鬼神天龍八部來護持,但是你自己也不知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吉人自有天相,又說傻人有傻福,你看他傻乎乎的,可是他走到哪兒就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他什麼不懂就指點一番,下面自然人就給他搞定了,有福氣的人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常說,但凡你只要去多種因多做善事,這是我們在講感應,在講普門。這四種原則取決於我們善根的深淺。普門同時就具足了這四種感應。普

門僅從事相上來講的話很淺顯,求什麼得什麼。從道理上講,極為高深,為什麼?是諸佛菩薩所行境界,不可思議境界,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普門品》這麼簡單,誰讀都能明瞭。想要什麼就求觀世音菩薩,常念常恭敬。可是為什麼他卻列在法華經裡面,這樣純圓獨妙的一部經典中呢?而且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講的是集門,就是說還是在末後十四品講的是本門是根門,他居然把《普門品》列在根本之中,把這麼簡單的現象列在根本之中,為什麼?就是這是諸佛菩薩才能所行的境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地藏經》裡也有,地藏菩薩可以示現成河池泉井,山川河流,都可以示現。大家想想,這都是諸佛菩薩所行境界。所以佛門有句話說,眾生業力,諸佛菩薩神通道力,皆屬於不可思議。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挖掘開發,一直到像普門品這麼自在後就叫解放解脫,盤活了呀。我們所說的空性並不是說你把這個東西抹掉了,什麼都沒有了,叫做空掉了。是就在這事相上越微細,越面面俱到,恰恰體現出來你越心無罣礙,這樣來理解佛法。

我在講普門品時常說,《普門品》和《心經》兩本經是互為註解。《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是就緣起上專說性空。《普門品》有求必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是就性空處只講緣起。只有緣起性空瞭然於心,才能夠把所有能量發揮出來。這是我們講的感應普門,要有必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吃透,觀世音菩薩的內含,普門是甚深的何義。品,就是類聚。這一大段什麼內容,把他別列出來聚在一處整合,佛門裡面叫做品。這就是我們講的經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意思。

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講講普門品的翻譯者。大家知道,經文是釋迦牟尼佛用印度話在天竺講的,我們現在翻譯過來,完全得益於歷史上這些譯者的嘔心瀝血,包括這位鳩摩羅什法師,就是最為出色的一位。當然這裡講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我們一般講的翻譯佛典,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誰呀?是唐玄奘唐三藏法師,我們俗稱唐僧。常說吃了唐僧肉益壽又延年,大家都說唐僧肉好吃,不知道最可貴的是唐僧的精神,寧向西天一步死,不退東土半步生。所以魯迅大師說,這位大師唐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我這裡罪過的講,大德們都是平等的。玄奘法師的叫新譯,羅什法師的叫舊譯。可是佛教內部來看,也不是說是共識吧,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是文本多,而且是直譯。羅什法師翻譯經典是意譯,所以他的文本特別流暢文字優美而且簡捷明快。還有一個特別有意義的,他們的區別,玄奘法師是在譯法上,羅什法師是在教法上,就是內證境界上。我們不敢罪過的比喻大師,可是至少留給我們的可能要更勝一籌。因為比如說我們中觀吧,他就是三論宗第一代祖師。玄奘法師是唯識宗,剛好空有兩門。

羅什法師小時候是龜茲國人,龜茲國就在新疆庫車一代。小時候就特別聰明 ,有什麼事給他說了,再不用說他就一目瞭然,學經典什麼的,所以當時的名氣就很大了。在西域很有名。大家送他一個外號叫童壽,兒童的童壽命的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以很小的年齡就具足了老人家的德行,從小就辯才無礙。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印度人。到了一個國家,國王的女兒就是羅什法師的媽媽就看上鳩摩羅炎,因為他太有才。古時候印度對法譯呀,辯才呀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就非要把女兒嫁給他,就生了鳩摩羅什法師。可是因緣怪得很,那時候非要嫁給他,可生完兒子後她又看透了,她要出家,這鳩摩羅炎反而不願意了,不讓她出家。結果她帶著羅什法師就出家了,往東走,走到現在的西域國度。

當時在東土的時候還是在南北朝 當時的皇帝(苻堅)。中國的歷史上秦朝(嬴秦、苻秦、姚秦)。當時的皇帝(苻堅)就派他的大將呂光攻打龜茲,聽到羅什法師的聖名就要把他請回來。當時羅什法師就跟龜茲國講了東土要來打了,他要什麼你就答應他。可是龜茲國主呢(呂光) 要羅什法師,他就不答應,就打了。然後就把羅什法師說是請,可是用戰爭的手段請,中途東土苻堅發生了政變,被姓姚的奪取了天下,呂光一聽就不回去了,在半路上自立為王,羅什法師就在西域路上待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對他的漢語水平產生了無比巨大的作用,對他後來翻譯經典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等到姚秦,姚萇的兒子姚興繼位後聽說羅什法師在這裡就去迎請。當時呂光的兒子已經繼位了,就把呂光的兒子打敗後,就將羅什法師請到現在長安逍遙園的西明閣,開始了一代經典的翻譯。所有的大乘經典,我們現在的宗派所依,法門所循,都是大部分是羅什法師翻譯的。當時翻譯的經典(的情形)盛況空前,當時(國力的)翻譯水平要比現在高得多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一個小插曲,首先當時的皇帝就逼迫說,羅什法師這麼有本事一定要讓他娶妻,給他好多嬪妃,成天被女人圍著。他的弟子就對他失去信心,當時他就當眾端了一碗針,鐵針,當著眾人的面吞下去,說你們對我失去信心誰有這個本事,有資格對我產生懷疑,神通一顯就震住了,大家都沒的說了,繼續翻經事業,要不當時就有點兒亂。後來羅什法師一生的任務完成了,在他走的時候,就在諸菩薩面前發誓說如果我翻譯的經典與佛義無違,那麼讓我的舌根不爛。果不其然,言行相符,荼毗了以後,舌根沒有爛,廣長舌。以這種不爛的舌舍利說明一生所譯經典一點無謬,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現在羅什法師的舍利還在陝西長安的草堂寺,他的舍利塔非常精美。我去過,那裡有一個漢白玉雕的。古人的心性和工巧真是我們現代人不能比,非常精美磨的光滑了。雖然看上去斑泊的很,但一看就是拿得出手的貨,不像我們現在都是豆腐渣。從這點來講,後來到唐朝時,有一個很有名的律師,道宣律師,終南山的淨業寺祖師,律宗的祖師。他很有本事,一直打座在終南山的天人應供台。

這個地勢是對外面的情形一覽無餘,但外面誰都不知此處很險。有次下雪了,護法的無法上來送飯,他的德行高,感得有一個天將來給他送飯,渾身散發著光明給他送飯。送飯的時候他就趁機問這個天將,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呢?這個天將就告知說 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所說法的譯經之師,這就說明他也是諸佛菩薩又一次示現來成就釋迦牟尼佛乃至他的弘法事業,向東土震旦佛國傳遞的任務。後來唐太宗在逍遙園草堂寺還吟過一首詩,秦朝朗現聖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對羅什法師很崇拜,十方流沙來振錫。十方就是當時(連印度來的沙門等)譯場集聚了三千人,振錫就是錫杖,說法的意思。法正正確確的往東土來流,在佛門裡有一個叫做分瓶瀉水,就是一點都不落的,一個瓶子向一個瓶子倒水一樣,這樣的來翻譯佛法。十方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翻經。最後讚歎文成金玉知無朽,就是他的知見他所翻譯的經典沒有一點點毛病,聽了不枯燥,特別引人入勝。口吐蘭芳尚有馨,就是我們現在還在受著他翻譯經的恩澤。最後一句比較感慨,堪嘆逍遙園裡事,空餘明月草青青,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已經到了唐朝了。這是我們說的姚秦三藏法師羅什法師譯,算給大家交代一個譯者,有一個了解就可以了。

大家知道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佛說的都叫經。其中講戒律的拿出來叫律典,所有後代祖師們演譯,稱興發揮。講解佛典形成的著作都叫論,精通這三方面的法師,全部稱之為三藏法師。當然我覺得現在能精通一藏半藏的,精通一部一個小小藏的,也可以去分享佛法。只是照著祖師們諸佛菩薩說,不要自己杜譔就可以,那也算個法師。但是一定要精通這三藏的,才能稱之為三藏法師。這是羅什法師。因為他所處的時期,是秦國的姚興當政,所以叫做姚秦三藏法師,這是對於經題和譯者我們做一個大概的介紹。

整個這部普門品,我們現在入正文,分為兩大部分,大家要曉得在佛門裡有兩個專業的詞語,大家了解一下,一個叫長行,一個叫偈頌。偈就是一個偈子,吟唱了一個偈子。頌就是歌頌的頌。長行和偈頌往往會同時出現在同一部經典中。長行就是沒有規律的散落的一句又一句的句子。偈頌一定是五個字或七個字,就像詩一樣。五言詩或七言詩。一般偈頌部分其實是對長行的複述。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為了便於記憶,因為那個年代沒有文字,沒有紙進行記載,當時阿難第一次結集經典的時候,沒辦法記載都是口口相授,所以就是講完一段話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編成五言或七言的一段偈頌,為了好記不讓佛法流失散亂。整個《法華經》也是《普門品》也是一部分是長行,一部分是偈頌。兩大部分長行裡又分兩大部分,我們主要介紹長行,偈頌部分由於時間關係不細講了。長行裡面第一部分,無盡意菩薩問佛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得名叫做觀世音」。第二問又問佛說,「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以何方法為眾生說法」,這是第二問。這兩個話題構成了《普門品》的主幹內容。所以說第一句話「爾時無盡意菩薩」就入正文了。那麼時間關係,第二講到此。第三講開始我們就隨文入觀,入正文貫文。這部普門品的真義,從文言中體現。今天我們講的一個是觀音菩薩的名號,再一個是普門和感應,這幾個關鍵詞希望諸位能記住並去琢磨,這《普門品》其實真是一代佛法的核心,所以才能選入法華經進行闡述。作為佛法的末後一著,所以我們要對普門要有足夠盡情的理解,特別是信受,第二講就到這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觀:觀音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

古佛應世名震十方,尋聲救苦娑婆緣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音大...

憨山大師《觀音讚》

大悲觀音像讚 我聞大士本無住。但在眾生心想中。眾生既...

妙境法師: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三惡道眾生的苦惱是很多很多的,他們很難念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念《大悲咒》不受十五種惡死,得十五種善生

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

重修東關橋觀音靈感記

福建省永春縣,山川秀麗,民風淳樸,自古被稱為世外桃...

觀海聽濤,返聞聞自性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們來到了這個,...

想要長相莊嚴,就要多誦大悲咒

誦大悲神咒功德不可思議。那天有人問師父一個問題,說...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工窮力極本來面目現

看那無思無為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

植物也是生命,難道不是殺生嗎

當我向別人闡述為什麼我們要吃素的時候,最常遇到的反...

修持以淨心為要,處世以慎言為先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問: 請師父開示,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心無片瓦

我很喜歡《楞嚴經》裡的一個故事。 是說有一位月光童...

玉琳國師前生是個苦惱的和尚

玉琳國師的前生是個最苦惱的和尚,相貌長得相當丑,也...

廣修福德,相好莊嚴

《大方便佛報恩經》說:「佛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

在家供佛,何業不消何福不生

供養佛菩薩像。或西方三聖佛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

放棄爭執,一切隨它去

日照禪師是南方人,經常周遊名山大川。他很喜愛樹木花...

拜懺時怎麼做才能感應到三寶的加持

問: 拜懺時怎麼做才能感應到三寶的加持,才可以滅罪呢...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

日用而不知

玄沙師備曾說∶我們好像是全身沒入大海里,卻伸手向人...

聞信彌陀名號的人,當下就得十方諸佛護念

得到佛的護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途佛法得佛的護念的...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

極樂世界的漏盡比丘

漏盡比丘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證得人我空了,沒我的觀念了...

迴向的意義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

【佛教詞典】川施餓鬼

(行事)為水死之人,追福,於河中浮船,或在河岸築壇...

【佛教詞典】一切世間最尊特身

乃毗盧遮那如來不思議法身之尊稱。尊特,尊貴特殊之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在生活中觀「成住壞空」》

夢參老和尚《在生活中觀「成住壞空」》

【視頻】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大悲寺)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大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