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布施供養,廣結善緣

寬運法師  2016/07/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布施供養,廣結善緣

佛教非常重視結緣,不但結緣還要結善緣要廣結善緣。但是怎麼做到,才能算廣結善緣呢?其中布施很重要,其實布施就是結緣。

在「六度」裡頭,非常的強調布施,第一個度就是布施,你布施多了,這個緣自來就會愈好愈多。所以我們佛教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就是不論是金錢、物質、佛法,乃至精神上都給予眾生安慰。能夠幫到別人就是讓別人得到好處,這個都算是結緣了。「六度」裡頭所以強調的是第一是布施,就是在「四攝法」中講的第一個還是布施。

當然佛教還有比布施更好的,那就是供養啊。「供養」就是布施的高層面了,因為我們布施總有點啊給人家,經常說「施比受更有福」。就是我高你低的感覺,有同情心在裡面,有施捨的意思,那供養就不一樣了。供養是我布施給你供養給你,你在上面我在下面,就是你高我低你尊我卑,所以我們佛家處處講求「內心謙下,外形於禮」,唯有內心謙下了,我們才會消除貢高我慢,才不會有這種分別心。因為計較啊我們經常都是,因為你多我少,你有我無,你短我長,所以起煩惱。或者心裡頭總覺得人不如我,我比別人優勝,這些都是一個憍慢心。對我們修心都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啊,我們布施的時候有優越和驕傲的感覺,供養就失去了很大的意義。只能做為一種福德,那個不能做為功德。做為功德的話,我們這個可以累積下去,我們不但能消除我們這種貢高我慢的心。

我們還可以啊把這種布施推廣,只有捨真正的捨才會得。捨得,捨得。很多人就是不捨得。覺得我自己辛苦了這麼久,怎麼拿去給人家呢?就是不捨得。其實大家要知道,布施是出於我們的心,我們布施的金錢也好物質也好,或者其他的也好,都是因為我們講求三輪體空。就是沒有布施的自己,也沒有布施的中間物,也沒有布施的對像,那我們這樣做的話就是心無罣礙啊。我們有罣礙我們老是在記住,我對別人做了什麼,如果你沒有罣礙的話,那你慢慢慢慢的你心裡頭就很坦蕩啊。很自然,那你的心無罣礙,這就是我們佛教啊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當然布施以前也有個笑話啊。這個笑話是怎麼樣呢?從前有一個人他生前非常的吝嗇,可以說是一毛不拔呀。從來也沒想過布施,生前只想佔人家的便宜。所有的好處都讓他自己拿走了,也就是說一生裡面,從沒有便宜過任何一個人。有了便宜都是他自己佔盡了,一般人啊總會捨一點施一點。他真的是一毛不拔呀,最後他死掉的時候去見閻羅王。閻羅王就問他兩句話,他說你喜歡「吃人家的」?還是喜歡「吃自己的」?當然了他是本性難移啊,想都沒想就說了,我喜歡吃人家的不喜歡給人家吃。說完他就投胎去了,這麼一轉世啊轉到哪裡去呢?轉到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裡去了,他的父親是一個佃戶。什麼是佃戶呢?就是沒有一文錢一分地,投身到這個家庭以後他終於明白了。

但是回答閻王爺的時候啊說錯了話,原來是「吃人家的」,就是投胎轉世的佃戶人家。窮得什麼也沒有,給人家去做工啊做勞役去賺錢,而大戶都是給人家吃的。當然給人家吃的也不能吝嗇,有的時候該施捨就施捨,該寬容就寬容,所以啊人家說以後他就知道了。再轉世就給人家吃,所以我們今天也是如此,如果說我們想著吃人家,那我們將來可能轉世的時候受影響。

如果我們給人家吃,那可能是將來轉世得到好處啊。否則的話你後悔就已經太遲了。佛教講的是因果呀,如是因如是果,布施就是培養我們捨的心。把我們的心量放大,我們心量放大了,財富自然就會來到啊。我們經常說,不求名,名自至不要利,利自來。世間的財富其實都是五家所有,是「官府所有」;官府可以把我們的財富拿走我們就沒了。二是「不肖子孫所有」,不肖子孫把我們的財富可以敗掉。很多人你看死後子女都打官司都是爭來爭去。三是「盜賊所有」,你看經常有小偷啊強盜把我們的財富都劫走了。劫走你看看他們還造了業,但是我們又無益啊。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啊,當然了我們也知道,還有水災、火災,這些個災難都能把我們的財富來掠走,所以我們今天啊要怎麼樣啊?能施捨的盡施捨,我們都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要享有就夠了,不要有更不要佔有,佔有有多累呢?所以我們今天,苦心積攢有的時候都是沒用的,子女好過我,留錢幹什麼?子女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把多餘的布施出去,給他們良好的教育,讓他們自己能夠創業興家呀。那你看那有多好呢?他們自己還能靠自己的實力有了成就有了作為,那你看培養了社會上有高尚道德的人。總比他們自己好吃懶做吃喝嫖賭,要好得多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供養正法法師等於供養十方諸佛嗎

問: 請問師父,有人說,供養弘揚正法的法師,這個功...

念頭一轉,福報就可以變為福德

有些初發心的菩薩很執著,會產生很多疑問,佛陀既然讓...

以身濟子的母鵠

佛言:在久遠的過去,有一位菩薩,身為鵠鳥,生有三隻...

最殊勝、最有效果的供養

一直以來有善士發短信、郵件和打電話表示願意供養我,...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就是用法來作...

魯迅與佛教之緣

和僧人結緣 魯迅是周家的長孫,極受重視,家人擔心養...

懂得付出才能收穫快樂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善生長者,一個偶然的機...

修布施就要這樣子來修

佛教不但在理論上博大精深,而且具體表現在實踐上,是...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當死亡到來時,除了佛法的功德,其餘的都帶不走

你思惟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餘的都帶不...

【推薦】依止真實信心念佛,才會把光明顯現出來

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

略述禪者悟後是何光景

悟前與悟後,從事相看並無甚區別。人人鼻直眼橫,個個...

在病患中發明心地

念頭未起,靈然清淨,本無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

令人心酸至極的微瞬間

:網銀是我爸幫我弄的,用的時候,發現驗證信息是女兒...

兩土世尊度眾生的分工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

做一片無法被擊沉的淨葉

一個年輕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燈寺的釋濟大師說:我只是讀...

【佛學漫畫】修行還有職業病?

修行探索生命真相,本來就是每一個生命的本分事,它並...

學禪行者須注意的五法

略說發心學禪行者,應須注意五法:一、聞。二、厭。三...

身口意的十種缺陷

人的身有殺生、偷盜、邪淫三種;口有妄語、惡口、離間...

聖一老和尚《地藏經略說》

前言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識: 今日地藏經法...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

目犍連尊者一念嗔恨的果報

這是目犍連尊者在修行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

你要做三件事情: 內觀真如、離相清淨、借相修心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完全讚歎、完全訶責,都不中道。...

修行人是境遇愈壞愈好

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只有三五個人。人多才...

西方淨土的欣慕行

釋尊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為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

【佛教詞典】五戒二十五神

(名數)五戒一一各有五神。護持五戒者。見灌頂經一。...

【佛教詞典】佛祖忌九拜

禪林中,二祖忌(達磨忌及百丈忌)及三佛忌(釋尊涅槃...

【視頻】夢參老和尚《慈悲喜捨細說》

夢參老和尚《慈悲喜捨細說》

【視頻】護生卡通:為之震撼永不殺戮

護生卡通:為之震撼永不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