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二卷。竺佛念譯於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376~378)。又稱菩薩瓔珞經、瓔珞本業經。或單稱瓔珞經、本業經。乃敘說菩薩階位及其三聚淨戒等之因行。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瓔珞本業」乃華嚴系統之用語,故本經與華嚴之教相相合之處甚多。尤以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無垢地、妙覺等五十二位菩薩行位而有名。
全經分八品:集眾品、賢聖名字品、賢聖學觀品、釋義品、佛母品、因果品、大眾受學品、集散品,以闡述菩薩之階位及修行。在大眾受學品敘說「三聚淨戒」,以八萬四千法門作攝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作攝眾生戒;以十波羅夷作攝律儀戒(此十波羅夷與梵網經之十重戒相同)。本經受梵網經之影響甚深,其三聚淨戒之內容,均屬大乘戒。特點在於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一得永不失;即使犯波羅夷戒,亦不失戒體。並主張戒以心為體。
考據本經於印度並無史實之根據,於我國,自「法經錄」以來之一般經錄,皆載為姚秦之譯經家竺佛念所譯,然「出三藏記集」之譯經部分則無本經之名,而將之列於失譯雜經錄之中;「歷代三寶紀」載本經除竺佛念譯之外,尚有宋代智嚴所譯。而近代有學者根據譯者之不確定,並經由內容之檢討,主張本經乃我國所譔述。[菩薩戒經義疏卷上、梵網菩薩戒本疏卷一、古今譯經圖紀卷三、大唐內典錄卷三、開元釋教錄卷四、卷五、卷十二] p5227
上篇:菩薩比丘 下篇:菩薩聖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