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現實中的一種生活富足狀態,又是人內心的滿足性感受。老子沒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認為,有一種合於天道、順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無禍無咎,安於平和舒泰(所謂「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就是幸福。
遵循常道 平和舒坦
根據道統萬物的理念,人們要獲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應遵循天地間的常道。「無遺身殃,是謂襲常。」不願招致禍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識常道而任意妄為,自會引來凶險,失去幸福。
慾望是幸福的天敵
在生活中,人們把慾望的滿足視為幸福的獲得,老子則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認定慾望是幸福的天敵。因為奢欲貪得銷蝕了人的滿足感,使「慾望的滿足」永難實現,從而使幸福淪為水中之月;同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奢欲貪得促使人背離天道,沒有滿足,恣意妄為,人生災禍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慾望破壞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兒還能帶來幸福?
縱容慾望會失去幸福
從表象上看,人是為了幸福才追求慾望,然而,天道運行與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縱容了慾望,卻從根本上失去了幸福,這是人類的誤區和不幸。古典小說《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機敏,大都生活富足,遺憾的是他們作了慾望的奴隸,慾望控身不自由,是慾望毀滅了他們的生命和幸福,使他們淪落成一個個可憐的人兒。當代社會的腐敗案例,從來沒有生計困窘的成因,無一不是貪慾在驅使,貪慾使人墜入身心受控、沒有幸福的無底洞。生活的邏輯一再告訴人們:慾望的確是幸福的天敵。
以「無慾」來獲取幸福
慾望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張從慾望的反面入手,以「無慾」來獲取幸福。他要人們「無知無慾」「見素抱樸」,認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慾望,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對慾望生成難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但老子認為,人應該自覺地抑制慾望,「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安於平和舒泰。在老子看來,消除了貪慾,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閘門。
剔除奢欲 知足知止
老子論及幸福時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是一種無慾、知足、知止的長久幸福觀。他叮囑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本來平坦易行,但人們好走捷徑,往往弄巧成拙。其實,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