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委屈的時候不掉眼淚

學誠法師  2015/08/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委屈的時候不掉眼淚

我們的人生,從出生到死亡,歷經了種種坎坷,遭遇了種種磨難,飽嘗了種種辛酸,承受了種種痛苦。我們的家庭、事業也常有種種的不如意。我們與周邊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相處,也時常會被他人所誤解、冤枉,甚至遭受種種莫名的指責、詆毀。

孩時吵架,父母上來一陣呵責,即刻兩眼淚橫;在學校,我們勤奮好學,挑燈夜戰,卻時常榜上無名;到單位,我們盡職盡責,勤勤懇懇,卻總得不到賞識,反常挨領導批評;甚至一出家門,奮勇助人,竟也遭人訛詐。如此種種,實在令人委屈、無奈。當這些不順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輕者以淚撫傷,重者憤起反抗,報復於人。

但流淚又有何用?只會徒增悲傷。如果不從此學會忍受委屈,只會一點點積蓄內心的怨恨,等怨恨的力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終將一爆而發,傷人傷己。我們常認為自己受到傷害,就一定要報復對方,才能彌補傷痛。可是一陣慘烈報復過後,我們的傷口難道就好了嗎?沒有,反而是自己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讓自己傷得更慘。結果彼此關係漸行漸遠,最終或與家人分崩離析,或被領導炒魷魚,或與朋友反目成仇。如果說開始受點委屈時,學會忍一忍事情便會過去;如果委屈過不去,內心怨恨不斷增加,那便是造惡的開始,真正痛苦的開始。

我們這一生從生到死,時苦時樂,但總是苦樂參半。那當我們委屈的時候怎麼該如何處之呢?《道德經》說:「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就是說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積滿,陳舊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貪多反而會迷惑。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我們自身業力召感而來的,業又是由煩惱而引發的。內心的貪婪、瞋恚、愚癡等煩惱推動著身口造業,造業的當下會感得苦果,並且以後還會有苦的隱患,還會有更大的苦報,還會增長更多的貪、瞋、癡。

當我們感覺委屈時,其實已經是被煩惱所驅使,往昔所造譭謗、詆毀、責罵等惡業,就在當下感果。我們之所以受到委屈容易流淚,那是因為陷入在自我的情緒之中,是對自我的強烈執取。原本期望得到對方的肯定和讚歎偏偏沒有得到,反而受到一些自認為不合理的批評、指責和傷害。所求不能滿足,而反遭傷害,正是我們之前造的惡業感果。

因此認識這個道理後,真正該怨的反是自己。如是因,如是果,得知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便不再陷入情緒,徒增悲傷。便不再助長瞋恨之心而將自己推向地獄火炕。佛陀告訴我們「忍辱第一道」,正是要調伏我們內心的嗔恨,並要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導對方改善,如此度人更度己,不是更好嗎?菩薩行六度尚且要修「忍辱」,何況我們呢?

當境界來臨時是包容還是委屈,並不是外在行為上的區別,而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心裡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對方。如果心裡一直在計較、反抗,外表卻隱忍不發,就會覺得委屈受傷。所以無論是對外在的排斥還是對己的逼迫,其實都是自我執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長我們的善心、感恩心和歡喜心;要時常感恩對方對自己的幫助,思維對方的善意用心;要時時處處代人著想,不損惱於人。即便看到了他人過錯,也不要改變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煩惱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所謂「委屈求全」,若真「求全」,便無有委屈。所謂「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虛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師所云「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放下對自我的執著,痛苦便自然離去,委屈的烏雲便不驅自散,萬丈光芒自會照亮心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推薦】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其實那是消災免難

我們不論學一門技術,或者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要面對...

世間的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

經常這樣去想,就不會怨天尤人

有時我們認為是冤枉的業,是法律不公,或者處理你這件...

佛陀讓眾生知苦樂法,走解脫之路

我等眾生憍慢、剛愎自用、愚癡顛倒還自以為是。佛陀有...

念觀音菩薩能不能使命不苦呢

有一個居士來問我,他說:我覺得我的命非常的苦。命苦...

道香應自苦修來,法遠禪師的修行故事

寫這個故事之前,躊躇了一下,因為這種故事不一定有人...

度眾生苦,一切要從利他的角度出發

我們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過去業報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修行若不...

人際交往的六不合七不交

一、六不合: 1、不與私慾太重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看不...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五個好處

念佛,乃種植善根福德因緣,其功德不可思議。今天能來...

六根的結到底在哪裡

這以下兩段:第一個,委示顛倒處所合所結喻;第二個,...

念佛應該要不急不緩

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我們要心存感恩,這個特別重要!今天的人愛怨天尤人,...

燒香沒有固定時間,請問這樣是否不好

問: 我沒有皈依,但我這十幾年來,每天只要在家,一...

白衣上座講經,出家人應該慚愧

這裡有位法師提出二個問題: 問一、末法時代白衣在上座...

為何有些人積集善業到最後是痛苦的呢

看看這個《法句經》的兩段,把這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與師父相處時的禮儀

不少人在初學佛時,常會不知如何與法師相處,擔心自己...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依於妄念,調修法身 故於妄念起者任其起(《圓覺經》云...

三季人的故事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

在盡責中求滿足 在義務中求心安

淨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四個要點發菩提心、樹般若見、...

在「眷屬愛」與正見之間做出抉擇

做為一個有情眾生,有些生命上的需求,是絕對不可少的...

唯識要義解說

一、唯識之義 唯識者,據《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

婆羅門向佛索債的因緣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一日,帶領比丘們進城化...

【佛教詞典】生復有生

【生復有生】 p0476 大毗婆沙論三十九卷四頁云:問:生...

【佛教詞典】碧岩錄

《碧岩錄》,十卷,是佛果圓悟禪師(1063~1135)於宋...

【視頻】准提咒(佛光山唱誦)

准提咒(佛光山唱誦)

【視頻】自在觀音(奕睆居士/妙吉祥兒童合唱團)

自在觀音(奕睆居士/妙吉祥兒童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