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領

2014/10/24  大字體  護眼色

淨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領

徹悟禪師是淨土宗十二祖,大師早年參禪得悟,歸心淨土後,便專志開示念佛宗旨及真實踐行。《徹悟禪師語錄》篇篇鞭辟入裡,見地超卓。其中有一段開示尤為精闢:「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以十六字綱宗為核心,大師進一步演繹為淨宗修持八大要領: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徹悟禪師語錄》)

此段開示十分重要,可以作為我們淨業行人修學念佛法門的指南針。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就是為了生死。不要迴避生死問題,也迴避不了。修學念佛法門,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實益。無量劫來,我等在六道中流轉,死後所積累的枯骨,堆起來高過於須彌山。阿羅漢證果後有宿命通,觀察累劫在地獄中受苦次數之多,嚇得毛孔裡面流血。所以我們要發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懇切。生死心若真切,就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具體體現在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修學佛法的通途菩提心。《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應發真正菩提心。對淨土宗而言,「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語)。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發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報,則此人與五逆十惡之人本質上沒有區別,其墮地獄遲速,僅隔一步之遙而已。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淨土宗修行方法極其簡易,即深信切願持名。這句彌陀名號,猶如金剛王寶劍,威力無窮,能斬斷煩惱葛藤,魔障絲蘿。真信切願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預知末世眾生,不能自力斷惑了生死。《無量壽經》中記載法藏菩薩在因地時,經過五大劫思惟,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用這句名號救度障重眾生,生彼淨土。宋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印祖說:「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有人認為我文化不高,沒有辦法,只好念念佛,這種想法,完全錯了!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彌陀一佛功德,圓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無欠無缺。何以故?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永明延壽禪師,一代宗匠,大善知識,日課佛名十萬聲,豈是只會念佛的下根人?宋代長蘆宗賾禪師舉行念佛蓮華勝會,夢見《華嚴經》中普賢、普慧二大菩薩要求入會參加。以此證知,念佛法門,諸聖冥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上根利智的行門,一生成佛的捷徑,大家不可三心二意,亟宜腳踏實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這裡提出兩個條件,一攝心,二專注。如何攝心?印祖開示:「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將六根收攝在一句佛號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鏡,將日光聚成焦點,就能點燃鏡下的白紙。其消業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專注?就是全神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必須懇切至誠,若心不懇切至誠,就無法專注。若猶湧妄波,則可用記數念佛方法,從一至十,或從一至五,從六至十,終而復始,定可止妄而專注於佛號一境矣。其他尚有觀想、記數、隨息、追頂等念佛方法。印祖說,觀想雖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細,很難得益。隨息,隨得不好,也會成病,追頂亦然,唯記數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養神,末世眾生,不用記數之法,欲得念佛專注一心,大難!大難!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修心就是修念頭。妄心就是貪瞋癡的念頭,於順境上起貪,於逆境上起瞋,於五塵中庸境上看不破,處處執著,即癡。因貪瞋癡,起惑造業,因業感受苦報。故念佛人,一定要對治貪瞋癡三毒煩惱。如何對治?就用專心念佛來戰勝它,佛念一起,煩惱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號似洪爐,煩惱似片雪。片雪近洪爐自消。如提不起這句佛號,煩惱就會反客為主,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戰勝它,是為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學佛之人,一定要戒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這是一切戒法的基礎,四重戒法不持,學佛法得不到真實利益。《觀經》淨業三福,特別強調要嚴持淨戒,「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威儀即戒法細則),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齋戒清淨。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會失,未得者,永遠不得,故應嚴守此四重戒法,作為入道之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念佛的人,不要圖安逸,貪享受,應助人為樂。凡有義舉善事,當仁不讓,勇於擔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須知吾人無始劫來,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應該懺悔、念佛和修種種苦行,以消除業障,增長善根。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為淨業行人所追求的目標。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從事相上達到一心不亂,心佛融為一體,但猶不明理性。理一心是從事一心基礎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別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亂屬定,理一心不亂,則由定發慧,證念佛三昧。念佛能達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卻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則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念佛法門為什麼要談瑞相?因為念佛一法,是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等覺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其餘權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況凡夫。釋迦如來在方等會上說《無量壽經》,是說十萬億佛土之外的他方佛,與會大眾未能徹底無疑,釋尊對阿難說,欲見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面向西方頂禮。阿難面西頂禮,起立抬頭,見到阿彌陀佛巍巍金身,現在其前。證明佛語不虛,西方確有阿彌陀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現生見佛者,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是往生之後才能見佛。為使大家增長對念佛法門的信心,就必須將臨終往生者的種種瑞相加以記錄,編輯成書,前人所編集的《淨土聖賢錄》以及《近代往生傳》就是這方面的先例,啟人信心,影響頗巨。但由於過去新聞媒體傳播不暢,文化事業不發達,僅有極少數往生者的事蹟被記錄下來,大多都未予記載。

經中說,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凡是臨終者頭頂最後冷卻、四肢柔軟,面帶微笑,應視為往生西方的瑞相證驗,可以展轉口頭宣揚,或譔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長念佛人求往生的信心。此八種事,要痛快詳細地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追求臨終正念,在唯識學有三個重點

那麼臨終的正念,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是所有人努力...

遇到橫禍突然去世能往生嗎

【以前曾經有佛弟子請問佛:要是遇到橫禍,突然去世,...

聖嚴法師《對自己的良心及奉獻負責》

一個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般人大多是為了自己而...

惟賢長老《念佛與悲智兼修》

我昨晚上聽到你們都在念佛,念得很久、很誠懇,這是很...

極樂在現前一念心中全體具足,為何卻感覺不到

問: 西方極樂世界在現前一念心中全體具足,可弟子卻感...

慧律法師《修行人的通病》

諸位法師、諸位新戒子:   大家阿彌陀佛!這一次三...

你跟著妄想走,如何能感應道交呢

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那我們如何念一...

信願的力量要敵過貪戀塵勞的愛力

只要將猛,不怕賊強。若果希求心切,繫念心專,則貪戀...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業的四種對治力

如果我們造下定、不定業,是否只能被動地感受果報呢?...

四種養生補血的乾果

桑葚幹 四種乾果讓你養生補血,桑葚幹是目前水果及其...

【推薦】妄談自己證果及神通感應的嚴重過失

妄語戒有大妄語跟小妄語,我們先看大妄語,第一個。 【...

所謂的善惡,都不是本來面目

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靠語言文字的佛法產生觀照,所以叫做...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

吝嗇鬼伊利沙

有一個人名叫伊利沙,富有萬貫家財。但他生性吝嗇,從...

聖嚴法師:愛情為什麼會變的這樣恐怖?

問: 有的人和情人分手,會帶著刀子去談判,想要殺人...

中國三大處世奇書最精華30句

《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併稱為修身養性...

聖嚴法師:是夢?是醒?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尤其當生命充滿著歡喜和快樂的時...

佛教素食漫談

隨著因氣候變遷而不斷引發的生態危機的不斷出現,當今...

造業容易,等要懺悔滅障,就要付出百千倍

在馬鳴菩薩造的《大乘起信論》,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佈施持戒...

精神生活的富足來自獨處

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

【推薦】大悲咒的世間和出世間功德

大悲咒的出世間功德 一、 能往生十方諸佛國 引三條理證...

梨打痢頭

從前有一個患了滿頭疥癬的人,他的家人為他買了一頂華...

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

有位大學教授給大學新人的信中曾說:想拓展人文視野,...

【佛教詞典】三千性相

世間有三種,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和國土世間。每一種...

【佛教詞典】涅槃山

(譬喻)對於生死之河而譬涅槃於山。千手經曰:南無大...

【視頻】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

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

【視頻】慧律法師《受菩薩戒後,能不能煮葷》

慧律法師《受菩薩戒後,能不能煮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