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會做一個懂得體貼別人的人

2014/08/1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學會做一個懂得體貼別人的人

人無論能力大小,懂得體貼別人的人就是最棒最好的人!

一個人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裡,做一個腿腳勤快,懂得體貼別人的人,總會有好的人緣,有好的福報。不要以為自己生來就是來世間享福的,沒有人一生下來就低賤,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高貴,人的高低貴賤其實都是自己修來的!有的人生下來家裡就貧窮,但是窮富沒有永遠的界限,要相信「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我們人窮,志不能短!父母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財富,但是卻給我們一雙勤勞的雙手,即使腦子笨也不要緊,那就做一個靠勞動吃飯的人吧,最起碼我們不會為了一日三餐發愁!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做一個心地善良,懂得體貼別人的人!沒有人欠我們的,沒有人無條件的對我們付出,對我們好!別人給與我們的幫助與恩惠,我們都要報以感恩的心態,即使別人富可敵國,我們卑微的猶如一隻螞蟻,那也要懂得感恩與體諒別人!

「厚德載物」,不要企圖天上會掉下大餡餅,我們要想到,天上即使掉不下餡餅我們靠自己的勞動也能夠填飽肚子,為什麼天天祈望天上掉下什麼呢?天上也許能夠掉下什麼,但是白白掉下的東西,我們敢撿起來就吃嗎?我想這個社會應該不會有人那麼傻!

懂得體諒別人吧!他該做的沒有做,也許是累了;懂得體諒別人吧,能夠堅持著做就自己堅持做,沒有特殊原因一定不要麻煩別人;懂得體諒別人吧,今天做不完的,我們還有明天;懂得體諒別人吧,因為體諒本身就是一種功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人生如夢,但可以選擇自己的路

每個人出生時,赤裸裸地離開母親身體,那種痛雖然徹骨...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

改變自己的九條建議

一、不沉湎於過去,只活當下 電影《功夫熊貓1》中一句...

以「五心」面對緣起的危機

我們用佛教的緣起法來分析危機的必然,絕不是在幸災樂...

世間的人情冷暖瞬息萬變,如何去因應它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

只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

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受多少艱,無論經歷多少...

有些事需要破格處理,結果才會更好

世間萬事都有一定的格局,有時候格局也不是一成不變,...

現在偷的每一個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

最近單位在搞各項突擊檢查,大家都忙得手忙腳亂的,因...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罹難陀,聰慧多智,...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大藏經】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沒有定的不淨觀是沒有力的

我們不要得少為足。有的人得了一點點修行的好處,就以...

「我見」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見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知見,當然以我見為根本。這...

【推薦】為何不能低下心來向別人學習呢

人首先要能夠謙卑自己。眾生為什麼會有種種的苦惱呢?...

淨土五經一論的內容

淨土五經分別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

憶念三寶遠離怖愄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

雙德雙福遇佛成道緣

在舍衛國的某個村莊中,住著一戶貧窮人家,女主人懷胎...

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淨土行人要從孝養父母開始

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文化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主流文...

我不施捨錢財,錢財就會捨我

【原文】 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

出家人穿著衲衣有多種功德

衲衣,就是用世人丟棄在糞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壞破碎的衣...

五濁惡世唯有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大家觀自在,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間也稱這天...

改變你的磁場

人的磁場是看不見的,但這種力量是巨大的,就像萬有引...

要破執著,必須先破你的分別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要先「離一切相」,才有資格談「即一切法」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我們不淨觀,第一個觀,觀我...

【佛教詞典】園觀

(術語)園者園林,觀者高台也。法華經譬喻品曰:常處...

【佛教詞典】若青

【若青】 p0885   集異門論十九卷三頁云:若青者:謂...

【視頻】界詮法師《修行從不做妖不做怪開始》

界詮法師《修行從不做妖不做怪開始》

【視頻】昌臻法師《發菩提心的重要》

昌臻法師《發菩提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