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把八識成四智菩提

淨界法師  2014/08/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把八識成四智菩提

大般涅槃當中,到底它是產生了一個多大的作用,所謂的四智菩提,我們來看第一個釋名:

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

那麼這個四智菩提,雖然我們是有本具的這種生起的這種無漏種子,但是因為被所知障所障礙了,所以菩薩修這個無分別智,還有菩提心的關係,把這個所知障給破壞了,把這個菩提的種子生起了,叫名得「菩提」。那麼生起以後輾轉相續,盡未來際,不失不亡,叫「四智相應心品。」

那麼這個四智菩提本身它是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我們知道小乘的聖者,他的心只有出離,所以他這種出離心的引導之下,他對第六意識是全盤否定的。因為他的心,只有不斷的呵責第六意識,他認為所有的過失——「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他起了單向思考,第六意識被他不斷的呵責、不斷的對治,第六意識就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大乘菩薩對第六意識一方面呵責,一方面鼓勵。

諸位你要修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對第六意識——對你自己的心,雙向思考:該呵責的、該對治的對治;該鼓勵的、該引導的要引導,你對你的內心一定是兩套方法,否則你的結果是不妙的。所以大乘佛法,它能夠用無分別智呵責它,一方面用菩提心來引導、來鼓勵它,所以它最後的結果有四智菩提。這個四智菩提:它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意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這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了。

好,我們來看看這個身為一個佛陀,他在一念的不生不滅的這種寂靜的心中,他是如何產生這四種力量。我們先看第一種力量——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大圓鏡智」:是把第八識轉過來叫大圓鏡智。第八識本來是充滿了業力,充滿了不自在,但是這個轉成智慧以後,那就是一種自在了。那麼它這個自在力表現在哪個地方呢?就是離諸分別。它本身不起任何的虛妄的分別,就是它不帶名言,但是它能夠緣所有的行相,微細難知,它能夠緣很微細很微細的行相。

大圓鏡智——佛陀那個寂靜的心,他可以同時知道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今天總共下了幾滴雨?佛陀清清楚楚,這個大圓鏡智不可思議!那麼它呢也不虛妄、也不顛倒,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它在了別境相的時候,它不起任何的顛倒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它能夠支持所有的善法的現行、它能夠執持無量無邊的無漏的種子、它能夠現出種種的身土智慧,各式各樣的影像,而且是「無間無斷,盡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其實大圓鏡智,是整個後面的三種智慧的依止了——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都要依靠大圓鏡智,它是所有佛陀一切智慧的根本。這個大圓鏡智是成就什麼?成就法身的。法身,佛陀的清淨法身,是大圓鏡智成就的,是智慧成就的——「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

好,我們看第二個「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平等性智是在因地的時候,轉第七意識而成平等性智。當然凡夫的第七意識是一種我執,在整個平等的緣起的生命當中,捏造一個自我的概念,所以跟眾生產生了對立了。那麼佛陀修習菩提心、空正見以後,就把這種對立的第七意識轉成了平等,就是「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所以佛陀他生起作用的時候,他沒有所謂的親疏的差別,就是誰準備好了,佛陀就給他相應的功德,就像月亮,它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的,你把水準備好了,月亮就出現了。所以這個佛陀因為他有這個平等性智的攝持,他的心是平等的。

「大慈悲等恆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佛陀在平等的當中,有一種大慈悲的願力,他能夠隨順眾生的需求,示現各式各樣的受用的身土影像差別。當然這個地方,第七意識的平等性智所加持的不是一般的有情,是十地菩薩,這個是報身。

那麼妙觀察智: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是依止平等性智才能夠生起的,佛陀的無住涅槃也是因為有第七意識的報身,才能夠建立起來,「一味相續,窮未來際。」所以這個平等性智是成就佛陀的報身,他有無量的功德莊嚴,這叫報身。

佛陀跟我們有密切關係的就是第三跟第四——「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這兩個結合起來成就佛陀的化身。我們先看「妙觀察智」:

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那麼佛陀在度化眾生,他分兩塊:一個是度化地上菩薩,比方說他的平等性智,現出千丈的盧舍那身,到實報莊嚴土度化十地菩薩;另外一塊,就是度化這些六道輪迴的眾生。那麼六道輪迴眾生是誰負責呢?就是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妙觀察智負責判斷,該怎麼做,成所作智是付諸行動。

我們來看,佛陀度化眾生之前,他一定有一個妙觀察智的啟動,就是他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佛陀要度化眾生,啟動度化眾生之前,他要觀察每一個眾生的自相。比方說佛陀要來到娑婆世界,他先想一下這娑婆世界的根性是什麼:他的煩惱的厚薄、他的善根的淺深、他的生命的果報體有什麼特色……比方說娑婆世界耳根特別利,所以佛陀就盡量創造很多的音聲,來引導我們。因為我們六根裡面接受訊息,耳根是最強大的功能。所以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他一定要先觀機,眾生有什麼需求,那麼這件事情誰做的呢?妙觀察智。那麼觀察每一個法的差別的自相,再觀總相,總相當然一切法空了,每一個人都是……不管你是喜歡耳根、你是喜歡眼根,每一個人的本體都是空的,這個共相,這第一個:觀眾生的差別根基。

第二個:觀察法門的差別。他一方面觀察一切法的總持之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夠讓眾生得到利益、才能夠產生功德珍寶。那麼透過這樣觀察,他也能夠在大眾當中去觀察:是現出什麼樣的色身,能夠滿足眾生的需求,有各式各樣無邊的這種神通色身的相狀的差別,他才能夠「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所以佛陀來到眾生的世界,他要先觀機、觀法,才能夠產生利益的,先看看眾生的需求,這個是佛陀的一種觀察智的判斷。那麼佛陀觀察完以後,是誰來完成這件事情?看第四「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前面的妙觀察智,是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那麼這個地方是轉前五識,前五識是負責我們的根身,五根身的。就是說,佛陀透過對我們眾生的觀察以後,他就利用「成所作智」,來成辦他心中的觀察。他到了十方世界,示現種種變化的變化身或者應化身,現出不同的身口意三業,來成就他因地的本願力,來成辦這個利他的事業,這個是「成所作智。」當然這個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的結合,是顯出一種應化身。

不過應化身,在唯識學提出兩點,佛陀有兩種情況,不同的應化身,第一種:佛陀主動的來到我們眾生生活的世界,所謂的穢土,陪著我們成長,比方說釋迦牟尼佛,他採取是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在整個大般涅槃當中,他看因緣成熟了,在兩千五百年之前,他投生到印度,示現了八相成道。他跟我們走過一段以後,留下很多的法讓我們代代的學習,就是選擇在眾生的穢土來示現,這是第一種選擇。

第二種:佛陀選擇不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他自己另外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然後把有緣的眾生,接到他的國土去教化,比方說阿彌陀佛。他就是以他的願力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把我們接到那個地方去教化,離開了我們原來生活的環境,到他的地方去接受他的教化,這個是淨土的示現,這兩個都可以。

這兩種都是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決定的,所判斷、所成就的。

好,我們看最後的偈頌:「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這個地方是天親菩薩讚歎佛陀這個菩提心,有涅槃跟菩提兩個結合,說這種菩提心——具足大涅槃跟大菩提的菩提心,是純粹的「無漏界」,它是完全沒有障礙了,不但沒有障礙,它有「不思議善常」,它有不可思議的這種善法的妙用,它就能夠有這個恆常的功德,相續恆常的功德。因為他佛陀的這種妙用,是時空無盡的——時間無盡、空間無盡。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佛陀的那個明瞭的大般涅槃當中,一方面他有無量的福德,有波羅蜜的福德成就大安樂,他也有這種清淨無漏的智慧,所以他是解脫,所以總而言之那是種寂靜的法身。

所以這個地方,天親菩薩特別讚美佛陀的法身,因為法身是根本,有法身,自然就有報身跟應身。也就說凡夫只有安樂身,沒有解脫身;二乘人有解脫身,沒有安樂身,所以佛陀是兩個身都具足。蕅益大師有一個譬喻,譬喻得好:他說凡夫,以種樹來說,凡夫是有花無果。凡夫因地的時候,用攀緣心哪,什麼事都想做:佈施也去做、持戒也做、忍辱也做、懺悔也做、放生也做……但是他沒有好好的去把它做一個引導,最後得到一個快樂的果報,結果被無常破壞了,結果:生命沒有結果——空歡喜一場!就是有花無果——這個樹只有開花,但是沒辦法結水果,因為他沒有真實的發心。

二乘人是一花一果——這棵樹它只結一朵花,也剛好結一個果,剛好是剛剛夠一個人,他一個人用功,剛好。他發了出離心,修行最後大涅槃了,他自己離開了——一花一果,自受用。

菩薩的樹,是多花多果。因地的時侯,緣無量的眾生而發心,最後水果呢,是滿樹的水果。他不但自受用,他也可以他受用,跟一切眾生分享。

這是三種樹,當然這三個樹,都依止我們的心地而發展。就是說你可以選擇,你的內心是可以成就這三種樹的,因為你的心就像大地,你可以選擇:用你的生命去創造一個無花果,或者是創造一個一花一果,或者多花多果,然後你最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些問題,念佛到位了都能解決

問: 法師,您講煩惱即是菩提,是諸佛菩薩才能夠到的水...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過程當中八個「勿」

【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

超越輪迴導歸淨土的路

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源。若細意...

唯識學裡的二種色法

在《唯識學》上,色法有二種:一個叫業果色,一個叫定...

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發之...

云何念父母恩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

如何學習唯識

問: 請開示學唯識的學習方法? 惟賢長老答: 一是把...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爾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罹難陀,聰慧多智,...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大藏經】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在家人從朝至暮的修行方法

一、修行功夫貴恆常 很多初發心的人來問:老和尚!弟...

在娑婆打滾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難

有了信心以後要發願,淨土的願是二個:第一個厭離娑婆...

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但種未來的福田

佛說:一切世間人們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就像影隨...

南山律祖道宣律師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一時紛起,形成了一個眾芳競...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

如何看待《無量壽經》會集本

《佛說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曾被翻譯過多次。現存五個...

為何法供養功德最大

問: 經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請解釋一下。 答:...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問: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大安法師答:...

業難盡情難空,求生極樂得解脫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文昌帝君自述,由於他遇佛得...

認識因果律改造命運

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與我們幾...

沒受戒念佛能往生嗎

問: 在家修行沒有受過居士戒,如精進念佛能否往生西...

途中珍重

靈訓禪師在廬山歸宗寺參學時,有一天動念想下山,因此...

極樂世界之美

在這個世界上 ,恐怕沒有一個人不願享受幸福安樂,也...

觀不淨相,生大厭離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

以對待小昆蟲的心態檢討自己的慈悲心

譬如說我們持不殺生戒,有時候一些小動物我們看到了實...

女眾入寺應注意的事項

梵語優婆夷,中文意譯為清信女,即在家學佛的女眾。不...

【佛教詞典】僧兵

(雜名)明嘉靖癸丑,倭兵入犯蘇淞海濱。其兵民御之,...

【佛教詞典】華林二虎

馬祖道一之法嗣華林善覺有大空、小空二隻老虎為侍者,...

【視頻】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

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