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人的一天--從供養開始

2014/02/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學佛人的一天--從供養開始

「供養」是佛弟子一天當中出現頻率極高的行止,舉凡早課前以香、燈、花、果供養三寶,或早午齋前合掌供養三寶,乃至對眾生行「財供養」(財布施)、「法供養」(法布施),「供養」幾乎可以說是學佛人每天的固定「行程」了。

一、供養即是修福

或問:「學佛人好好念佛修行就好,何必廣修供養?」道源老法師針對這個疑惑,曾如是回答:「須知一切行門皆由福報所攝持,設若沒有福報,不但找不著一座清淨的念佛堂,甚至於連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辦道呢?三寶是最大的‘福田’,廣修供養可得最大的福報,所以應當念佛與供養合一。」學佛講求福慧雙修,只修慧而不修福,菩提路上的障礙與枝節必多,若欲道業興隆,修福必不可偏廢,而供養三寶可得最大福報。

正因供養三寶對學佛人如此重要,所以《菩薩戒本經》的第一條就列有「不供養三寶戒」。會性老法師對於此戒曾有所解:「‘不供養三寶戒’是通於在家、出家;不論出家、在家人都要供養三寶,而在家人更要時刻不忘三寶,這是學佛的根本,非常重要。」又說:「平常得到新鮮、或新出產的穀類、水果、瓜類、蔬菜等好吃的食物,一定要先奉獻供養三寶後,自己才食用,乃表示自己的誠意,以至誠恭敬心供養,即表示念念不忘三寶。於有佛堂處,先供養禮拜後再食用,若在外不便亦應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作如是觀後才食用,若不如此做,則得‘失意罪’。」由此可知,供養三寶的最終目的,在於使自己「時刻不忘三寶」,而這樣的正念與誠心,正可感召福報。

關於供佛,雪公也認為「心誠」最重要,老人家說:「禮佛供養在於心誠,誠則蘋蘩蘊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誠,鐘鼎玉帛,珍錯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佛菩薩是徹悟並開啟自性清淨心的聖者,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原不需吾人供養,吾人之所以主動供養,乃在於對世出世間大智慧、大覺悟者的一片恭敬與誠心,而由這顆至誠之心出發,即能獲致無量福報。

二、供養三福田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說多少供養如是三福田者,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多受利益。」何謂「三福田」?即「功德福田」(指佛、法、僧三寶)、「報恩福田」(指父母、師長)、「貧窮福田」(指貧窮困苦之人)。佛弟子能常供養這「三福田」,便能於無量世中獲得大利益。

特別強調「供養父母」。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若能恭敬供養,非但能報答其恩,且能自然獲福,故名「報恩福田」。雪公曾說:「佛在世時,供養三寶當然功德很大,佛不在世,家裡父母就是二尊佛,因眾生皆是過去眷屬,未來諸佛,皆有成佛的資格,對眼前的父母都不管了,還管什麼。」由此可知,若欲廣修供養,應先從供養父母做起。雪公還曾告誡學子:「你們要先孝養父母,趁著父母健在趕緊盡孝,別說大話要愛國愛社會。往生三福,孝為第一,瞞心昧己貪取不義之財供養父母也是不孝,菽水承歡,站住人格,可以揚名聲顯父母,如果你做得不好,別人就在後面罵你‘三字經’。」可見,不論世間法或出世法,孝養父母都是做人的最基本之處,而論供養,當然也應以供養父母為先。

《佛說末羅王經》上說:「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若有人從平地堆積珍貴財寶,高度到達第二十八層天,並全數布施給需要的人,他所獲得的福報還不如恭敬供養父母的人。在這親情澆薄、倫常敗壞的年代,聖言的開示值得吾人再三玩味。

三、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前文所說的「供養」,都偏於外在,其實,論到供養的真正內涵,佛典有另一番詮解。《大般若經》云:「諸欲供養佛世尊者,當修三法:一者發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學此三法者,乃得名為真供養佛。」真正的供養佛,不在供品的豐盛與昂貴,而在於是否能謹遵佛的教誨,如法修行,續佛慧命。《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何以故?曰:「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因為十方諸佛都是依照佛法修行而成佛,所以對於佛法都相當恭敬、尊重,眾生若也能依法起修、斷惑證真,對於十方諸佛而言,就是最真實的供養。

時代的演變,已促使許多學佛人重於形式而偏廢實修,衍生的亂象,便是著重排場而置了生脫死於度外。表面上,佛門看似一片榮景,實質上,依教修行者已居於相對少數。面對「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吾人是甘於做個掛名的佛教徒,或是老老實實謹遵佛敕,真修一回呢?這是在論及「最真實的供養」之外,值得吾人警惕、省思的課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錢財乃五家所有

過去,有一位仁慈的國王,以平等心愛護人民,卻不曾出...

學吃虧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懺公師父常常講一個觀念,他說:我們修行人有三個重點...

不孝父母,學佛一切皆無意義

想想父母未生我們以前,我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

結夏安居的意義與供養安居僧的功德

何為結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

至誠供養得生天道

佛陀時代,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好樂佛法,並因聽聞佛陀...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問: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知義法師答: 這個...

樓宇烈:我學佛法幾十年的體會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別是想了解禪宗,但對於禪宗大...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很多朋友問我,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這確實是很...

最適合在夏季食用的7種水果

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以及誘人的味道是水果能...

心若有迷,便要至誠念佛,即能喚起心性覺醒

【原文】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

怎樣修行才不被外境所轉

問: 我最近一個朋友介紹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其中說...

念佛放光是何種境界

念佛發光,乃屬魔境。勿以為是,久則自息。當教彼一心...

當下是我們唯一擁有的一刻

如果我們花許多的時間擔憂昨日發生過的事,以及明天將...

【佛學漫畫】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

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問: 什麼是懺悔?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大安法師答:...

國王慈心斲釘求法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於娑婆世界作大國王,名為毗楞...

心清淨了,智慧就來了

大家知道《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他法力高強,一個筋...

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

心念決定業力的強弱與方向

業力的形成是由心念決定的。心念是邪惡的,不管做什麼...

每日積陰德的方法

怎樣積陰德?人生要得幸福善報,就一定要積德行善;善...

淨土問題回答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

愚癡無知,實在苦惱

以前在印度有一間古寺,寺裡住了一百多位修行者。鄰近...

焦芽敗種

人有善良的人,也有兇惡的人。有仁慈有德的人,也有奸...

【佛教詞典】母駝

【母駝】 p0527 瑜伽五十八卷二十一頁云:問:何緣故忿...

【佛教詞典】劍輪法

(修法)為降伏惡魔使用刀劍之法。以秘印秘咒行之。大...

【視頻】妙境法師《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妙境法師《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視頻】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變(淨界法師)

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變(淨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