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497—569)是齊梁之際著名大居士,又稱「善慧大士」,「傅翕」,婺州義烏縣(今浙江義烏)人。傅大士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十六歲取劉氏女妙光為妻,生兩子,一名普成,一名普建。傅大士在二十四歲時得到天竺僧達摩大師的的指引,發願精進修道。在道業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傅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詩偈頌文來闡釋佛理禪意,勸導世人看破世間的功名利祿,盡心修證佛法,才能最終得到大解脫。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他的《十勸頌》。
傅大士的《十勸頌》分別從不同方面勸告世人勤修六度,淡泊名利,廣行善事,嚴持戒律,做一位品行高潔,如法修持的佛弟子。頌文如下: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裡。
勸君三,人身難得大須慚,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吃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實,朝三暮四不為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吃肉之人真羅剎,今身若也殺佗身,來生還被佗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娘妻子徒勞泣。
《十勸頌》第一頌勸人要精進修道,趨向菩提,永脫三途六道之苦。
傅大士勸人常念涅槃彼岸的美好,在乎日多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頌文中的波羅蜜漢譯意思是到彼岸,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而言,彼岸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若要趨向菩提佛果,廣修六度萬行是必備的基本條件。六度中的佈施是就是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使他們順利度過困境。佈施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不論哪種施捨都應當施無望報。
持戒就是要受持佛所製定的一起戒律;忍辱就是對別人有意或無意施加給自己的侮辱不加辯解,默默忍受;精進就是自己對於修學佛法勤奮用功;禪定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功。佛教戒定慧三學認為,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有了禪定的基礎,才可以產生大智慧。如果一個人能夠嚴格按照六度的要求來修行,就一定能夠成就菩提佛果,自然就能夠出離五濁惡世。
第二勸頌文要求人莫求財利。
佛教主張一個有真正信仰的人要淡泊名利。認為名利是障道的因緣,人一旦為名利所縛,就會增長貪心。人若帶著貪慾的心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財利。很多時候,因為你所追求的目標很高,便難以達到你所期望的財物。就算你絞盡腦汁求得了你夢寐以求的財利,但往往會因為各種不利的原因,導致你的財利喪失殆盡。
佛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為五家所共有:一為火燒,二為水漂,三為國王官吏所巧取豪奪,四為強盜土匪所劫奪,五為不肖子孫揮霍殆盡。一個愛財如命的人,即使他處心積慮地儲存了一些錢財,但隨時都有可能被五家中的任何一家所吞噬。退一步來說,就算你在世時的財產不被五家所奪,在他臨命終時,仍然無法帶走一分一毫。所以勸君二中說:「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裡。」
第三勸要求佛教信徒要珍惜人生,精進念佛,親近三寶。
佛門中常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我們能夠有幸得到人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所感召而致。如果我們不去好好珍惜難得的人生時光不在今生努力行持,會失去趨向菩提的機會。一失人生,萬劫不復。所以,我們在現世應當抓住可以修道的寶貴時光,一句佛號,念念不令間斷。當你念佛念到日久功深,就一定能夠感應現前,臨命終時,蒙佛接引。一個信佛者不僅要誠心念佛,還應當禮拜親近佛法、僧三寶,如此才能夠善用人生,修學有成。
第四勸勸人要充分利用年輕時光,多做善事,為自己集聚福德資糧。
佛教是以出世為旨歸的宗教,但同時主張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所謂人世的事業就是要以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精神以及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來幫助處於苦難中的人。具體來說就是要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要善待他人,多為別人考慮。廣行佈施,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有人認為,佈施是富人幹的事情,我自己本身是個窮人,怎麼來為別人做善事呢?其實,佈施不一定都是物質上的。對於那些因遭遇;人生的不幸,精神極度沮喪的人來說,你若能夠推心置腹地開導他們,使他們能夠從低迷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就是最大的善事。一位居士曾給我講起令她深感內疚的一件事。她的一位好友結婚以來,一直受到丈夫的非人虐待。她的好友曾找到她,向她訴說了自己結婚多年來所受的磨難,並向她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位居士當時工作比較忙,也沒有把朋友的事放在心上,只是隨便的安慰了她朋友一下。
時隔不久,這位居士接到她那位好友自殺的消息,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朋友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她為此十分內疚。她對我說,假使自己平時能夠多給她談談心,耐心幫助她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她一定不會自尋短見。但是,事故已經釀成,誰也無法挽回,後悔也沒有用了。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平日的生活中盡己所能地做善事,不要等到錯過了做善事的機會而再後悔。在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伸出你的手,幫人一把。一個甜蜜的微笑,一句溫馨的話語,在關鍵的時候也能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對你來說,這只是舉手之勞,而對於受助的人來說卻是終生難忘的恩德。
有人會說,我現在還年輕,行善的事等以後再說吧,殊不知人生無常,也許在你還沒有來得及做善事的時候,或因各種原因永遠失去了做善事的機會。這不是很可惜嗎?所以,台灣著名慈善家證嚴法師曾說:「世上有兩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順,一是行善。」
第五勸勸人要常思地獄之苦,勤加修持,免受輪迴之苦。
佛教經典中經常論述地獄的各種痛苦的相狀,令人對此望而生畏。特別是在地藏經中更提及了名目繁多的地獄。如《地獄名號品第五》所云:「仁者,鐵圍之內有如是等地獄其數無限。更有叫喚地獄、拔舌地獄、糞尿地獄、銅鎖地獄、火象地獄、火狗地獄、火馬地獄、火牛地獄、……剝皮地獄、飲血地獄、燒手地獄、燒腳地獄、鐵屋地獄、火狼地獄,如是等地獄。
其中各各復有諸小地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號各各不同。」經中不僅敘述了各種地獄,還對每種地獄的苦相作了描述,如云:‘‘仁者,地獄罪報其事如是:或有地獄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獄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獄鑊湯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獄赤燒銅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獄使諸火燒趁及罪人,或有地獄一向寒冰,或有地獄無限糞尿……仁者如是等報,各各獄中有百千種。……若廣說地獄罪報等事,一一獄中更有百千種苦楚,何況多獄。」
作為一個修行者,在想到地獄之苦時,應當生起畏懼之心,要將這種痛苦視為自己所面臨的去處,這樣你才會努力修行,遠離苦海。我們現世為人,是由於我們前世的福德因緣所感召,如果自己不去珍惜,還有可能輪迴六道。即使你眼前富貴,可以任意而為,但人生短暫,也許你還沒有享盡富貴,就已經魂歸黃土了。
第六勸人戒殺素食。
頌文云:「第一莫吃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佛教認為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人有可能投胎為畜生,有的畜生會投胎為人。我們若食眾生之肉,就有可能引起怨怨相報。再者說,我們所食的眾生,有可能是自己的前世或多生父母親友,若食親眷之肉,可謂殘忍之至。對此,《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所以,一切眾生都與我們有著很深的因緣。我們應當救拔眾生的痛苦,怎麼能夠食他們的肉呢?食眾生之肉會有無量罪過,所以佛教讓人戒殺素食。
第七勸人要誠實待人。
傅大士勸人在平時做事時要謹慎,盡可能做到待人處事不犯過錯。在與人交往時,要做到以誠相見,不能做虛心假意,兩面三刀的人。如果你對人耍心眼,別人就會漸漸遠離你。一個人對人是否誠實,天長日久,別人都會感覺出來。所謂「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先秦時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喜歡花言巧語欺騙別人的人,很少有對人仁慈的,這樣的人最終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不信,我們看看歷史上的那些喜歡花言巧語逢迎上司的人,他們最終都不會有好的下場。乾隆皇帝的大臣和砷就是這樣一個人。
和砷(1750一1799)是清滿洲正紅旗人,字致齋,生員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襲輕車都尉世職,授三等侍衛,因善於逢迎高宗皇帝的心意,受高宗賞識。四十一年授戶部侍郎,旋擢軍機大臣,在任二十餘年。歷任步軍統領,戶、兵、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後晉文華殿大學士。曾充四庫館、國史館正總裁。累封至一等公。精明敏捷,辦事幹練,善體高宗之意,倚為腹心,晚年尤甚,政令傳宣多由其手書口傳。專擅弄權,令各省奏摺皆用副折送其先閱,各地進貢珍品多人其家。嘉慶四年(1799)高宗死,為仁宗數二十大罪,賜死,查沒金銀珍寶極多,時有「和砷跌倒,嘉慶吃飽」之諺。和砷雖然憑著自己溜鬚拍馬的本領,在乾隆之朝得寵一時,但最終落得被賜死的下場。活生生的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第八勸講述了吃肉之人的罪過。
頌文云:「吃肉之人真羅剎,今身若也殺佗身,來生還被佗身殺。」本勸頌文與第六勸有相似之處,本勸告訴我們,如果你現世殺生或食用眾生之肉,那麼不管這個眾生是不是你的前世親眷,他們都會對你心懷怨恨。等到他們投胎為人,你轉生為畜生時,他們也會宰殺你來食肉。這樣怨怨相報,永無休止。所以,一個修道者在乎日盡量做到少食肉,切記不能殺生,要知道,你若殺生害命,就會遭致來世的短命之報。
第九勸勸人對僧人要生起恭敬心,不能以酒肉來勸告僧人,增加自己的罪過。
戒殺素食是戒規對僧人的基本要求。僧人之所以戒殺素食,是為了培養僧人的慈悲心。佛教徒食肉有諸多過患,如《楞伽經》中云:「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陸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
戒規中將不飲酒作為基本的戒條。僧人不飲酒是為了培養清淨心。飲酒的過患有很多:酒因為能亂性,會使飲酒的人意亂情迷,做出違反戒律的事情,再者飲酒的人常會帶有酒氣,誦經念佛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因此,佛制將飲酒戒作為基本的戒條。
傅大士在本勸中奉勸世人,不能將酒肉勸僧人食用,若不聽勸告勸僧人食肉,將來會受地獄的苦報,五百生中沒有手腳。
第十勸勸人修行要把握當下,抓住機遇。
頌文云:「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人黃泉,父娘妻子徒勞泣。」佛陀住世時曾問他的弟子生命在幾間?其中一個弟子回答說:「生命在呼吸間。」佛微笑著點了點頭。其實,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天災人禍等種種災難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一個人的生命。2008年4月28日發生在山東膠濟鐵路的火車相撞事故,頃刻間造成了72人喪生的慘劇。原本還在談笑風生的旅客,頃刻之間就與家人陰陽兩隔,給活著的人帶來了無限的傷痛。對於我們修行者來說,不要以為自己現在還年輕,待到老年以後還來得及學佛。
殊不知,人生無常,也許你還沒有來得及學佛修道,就有可能因各種意外事故而命喪黃泉,再想修行已經沒有機會,所以修行也應當把握當下。有則佛教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已經學佛多年的年輕人,一次慕名到青龍山想請求明智和尚為他剃度出家。明智和尚告訴他,等考驗他一年以後再為他剃度。這個居士誠懇地對明智和尚說,您還是現在就給我剃度吧,等到一年以後,說不定那時你已經不在人世了,或者我改變了出家的念頭,那時再想剃度也來不及了。明智和尚覺得這個居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給他剃度。
傅大士的這首《十勸頌》分別從不同方面勸人要精進修行,看淡名利,嚴持戒律,多行善事,做一位心懷慈悲,戒行高潔的學佛者。我們現代的學佛者若能按照《十勸頌》的要求來行持,一定能夠在道業上得到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