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五戒與社會秩序的維持

2012/12/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般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族群而獨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態,雖與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離喧鬧,同居靜處,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或說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但只要是生存在這世間,還是會面臨日常生活的壓力、經濟的壓力,以及老、病、死的種種過程。今佛教立足在這二十一世紀的人間,多元訊息萬變的社會,無論北傳、藏傳、南傳佛教,都有著深刻廣泛的社會需求,出家眾與一般居士的互動也甚為頻繁。主因來自佛法教義受到社會民間肯定之外,嚴謹的戒律學處,所堅持的善行,如五戒的人間正行,正是立足在世間人類倫理與道德之上,順應著社會人情國法而存在的。

佛法導以人心向善,五戒的人同正行,是佛陀為在家學佛信眾,優婆塞(在家學佛男眾),優婆夷(在家學佛女眾)所立,也是出家五眾弟子,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乃至受菩薩戒行者,所共同遵守的根本戒法。因為五戒,是通往一切善法之門,亦是成佛的基石。所以,三世諸佛同以五戒為根本。所謂五戒,如佛陀在《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中,為在家弟子開示: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當持五戒:一不好殺禽畜蠕動之類,無所克傷,以己況彼不加刀杖,心念為仁,口不及殺。二不偷盜,食殆人財,欺同秤尺,如圭銖分,不得侵人,心存於義,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婦女,不觀花色,不聽好音樂,心修體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語,藉入人罪;時而後言,言必誠信;心不漏慢。五不飲酒,縱情酗醟,心管好嗜,口無味嘗,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勸人。是名為我清信士之戒也。」

從經文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所說五戒與中國固有思想文化,儒家所講五常:仁、義、禮、智、信,有著非常明顯相近之處。因此佛說五戒,是建立在人類和樂相處的倫理準則之上,為在家學佛弟子應受持。五戒與五常:不殺生為仁、不偷盜為義、不邪淫為禮、不妄語為信、不飲酒為智。此純淨善良風氣,不僅出家、在家佛弟子皆應遵守,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富強,社會人民要能安居樂業,都必須從五戒做起。

一、不殺生、仁懷慈心

不殘害一切有生命眾生,不管是人(乃至墮胎)、動物、弱小昆蟲等。或以刀杖加害,令人身心痛苦,或口食眾生肉,都無慈心。此不殺生戒,其中以殺人,或殺父、殺母、殺賢聖者的七逆罪最重。父母養育我們色身,賢聖者啟發我們慧命,恩重如山, 皆應孝順。如《梵網經》菩薩戒中說:孝順是至道之法,所以孝名為戒。孝順至理之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德,然我們從今日社會倫理來看,此一美德有漸為後人淡忘的趨勢,這是我們現今社會教育應反省的地方。此經又舉出,當看世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或以嗔報嗔,以打報打者,若殺生、報生,都不名為孝順之道,是犯重戒之罪。

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故不得殺害一切眾生。孟子有句話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不忍為一己口腹之慾,傷害食取一切眾生之命,況佛門行者,為圓滿菩提道,更慮憫念一切眾生,不食眾生肉,使一切眾生能得安穩,速離痛苦及怖畏。在《大智度論》中,佛為優婆塞弟子開示,殺生得十種罪過。

「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佛法說,一切事中,人命最為第一,故五戒中亦最在初。上文所就,殺業有十種過失,應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戒慎恐懼之心。殺生之人,今生、後世將受種種身心的苦痛。我們應常思惟,人人自愛身惜命,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故殺眾生命,必結來世冤仇,人類將永遠得不到安穩與和平。德國慈善家史懷哲(AbertSchwei tzer)曾站在人道立場說:「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所以,如果能以仁愛之心,不殺害一切有靈性的動物,乃至憐憫愛護所有眾生。進一步人類有情生命界也能懂得珍惜自然界的生態,不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環境,有情與無情若能和平共處,那麼,天地間的天災人禍相對地就能減少,人間的仇恨鬥爭也能消彌於無形。

二、不偷盜、義懷正道

對於他人一切財物,乃至一針、一草,或偷、或劫,不與而取,或用不正常手段,如榨取、強奪、霸佔等,皆名為偷盜。《大智度論》中談到,人命有二種。

「人命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若奪財物,是名奪外命。何以故?命依飲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奪,是名奪外命。如偈說:一切諸眾生,衣食以自活;若奪若劫取,是名劫奪命。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應劫奪。」

內命是指我們的五蘊色身,外命是指我們依之生存的身外之物,名為外命。由劫奪他人資財,讓物主受大懊惱,自己雖暫時得以受樂,但此盜罪遇失甚重,如劫人外命。此不善行為,是一切國家法律所通治,佛教亦說,偷盜者未來將墮諸惡趣,受大痛苦。所以,佛法經論中常說,今世無智之人,不識罪、福二世果報,無仁慈心,見他人能以力相侵,便強奪他人錢財,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這樣的偷盜行為,令社會人民不得安樂,此不正義之財,是一切善人行者所不為。所以,如果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懂得益己、利人之道,生意買賣,致利於合宜的交易,朋友往來能互守信用,絕無欺騙偷盜的行為,知道什麼叫合理與正義,這樣我們的社會自然能安樂,每個家庭也都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體懷正念

在家人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與第三者發生不正當的邪淫行為,名不邪淫。所謂邪淫者,在佛教所說,如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為世間法或國家法律所守護,若任意傷害侵犯者,即名邪淫。或以個人勢力、財力,乃至種種誑誘行為,使他人就犯,亦名為邪淫。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今的社會,色情書籍、光碟,或危害身心健康的資訊網站太過氾濫,無知的青少年,或有亂倫、強暴等不幸事件發生,不但造成自己的身心傷害,也造成他人終身的痛苦,這不純正的社會邪風,亟待人們的反省和改善。在《勸發菩提心集》中指出,邪淫之人,身處世間,常有十大過失及痛苦。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傷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鬥爭。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喜愛。八者、種怨家業。九者、身壞命終,死生地獄。十者、若出為女,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由上十種罪惡指出,邪淫不淨之人,縱情恣藥,未來果報將墮極大苦趣。或今世生在人中,作為女人,恐與多人共夫的命運;若作為男人,恐妻子多不貞潔。或同為夫妻,不能和睦相處,如同怨家共聚,得不如意眷屬。因此,所謂持戒的用意,不是為了持戒而持戒,也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受了戒不得不持戒的想法。而是要善知因果業報,有因必有果的三世輪迴。由自心明白因果業報的真理,才能真正遠離不清淨的行為,以維持自己健康幸福的人生。一個人若沉迷色慾之中,就如吸毒一樣難以自拔,應以智慧多觀察其苦。佛就邪淫的過失,不僅妨礙道心,並障礙修行得解脫,也危害社會家庭和樂,及影響自己來世身體的健全。所以,佛制在家弟子,必須遠離邪淫過患,如果夫婦之間能貞潔守禮,一般家庭的糾紛就不容易發生。

四、不妄語、信懷篤誠

言必有信,誠實無欺,知則言知,不知言不知,見而言見,不見言不見。不妄說自己所不知、所未見之事。語言是人類彼此傳達事物,了解實情真相的工具。孔子認為,言而有信,是為人立身處事的根本。故《論語》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牛和馬與車身的連接處。這是一種譬喻,說明一個人說話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他是如何與人交往。就如大車少了接連橫木的軏,車子要如何拉得動呢?可見言而有信,是立身行世非常重要的條件。《大智度論》中談到,妄語有種種過失。

「妄語有何等罪?答曰: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閉塞天道、涅槃之門。觀知此罪,是故不作。」

此中所說,妄語之人,心無慚愧,不得善法之利。自己不懂關閉了天道之路,也關閉了成就聖道的涅槃之門。三世諸佛,能成就無上涅槃,都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綺語之人。所以經中說,實語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如當年世尊嚴厲呵責幼小無知、不知慎口的羅睺羅,妄語覆心,道法不入,就如覆蓋的瓶器,無法注水。身處世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言一語,都須謹慎,或父母、兄弟、姊妹、朋友等,都能以誠心、誠信相待,相互信任,這就是世同安樂之道。

五、不飲酒、智懷慧心

所謂酒者,佛教經典中,約分為三種:穀酒、果酒、藥草酒。無論是幹、是濕、是清、是濁,或有酒味、酒色、酒香,只要飲用能令人心動放逸者,都名為酒。佛制弟子不得飲酒,乃至不可販賣酒,或勸人飲酒、不入酒家,或自身親手過酒器與人飲酒,皆不被允許。因為喝酒會使人神智昏昧,在無知狀態下,犯種種的過失。例如,根據台灣在2010年5月,由「內政部」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從2005~2007年間,平均每年因酒後駕車,而發生死亡人數超過800人,酒駕致傷人數超過18,000人。這些酒駕車禍用掉的保健醫療資源超過30億。因此酒後駕車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已不再單純是嚴重的交通問題或是安全問題,而是全體國民應該認真看待的嚴重社會問題,因為車禍而造成許多無法彌補的家庭悲劇,都是讓人心酸難過的事情。

台灣有位針對「酒後駕車防制工作」的研究者曾平毅先生指出,今就許多醫學研究指出,飲酒的量越多,飲酒的時間越長,對腦部損傷更為嚴重,甚至於退化達到失智現象,永久無法恢復正常狀態。

若從醫學的觀點,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相當明確。腦部病理組織檢查發現,使用酒精者腦部神經元細胞數目會死亡流失,腦部神經元細胞間突觸(synapse)數量減少,但這些觀點,卻一直被忽視。故佛制不得欲酒,如在《大智度論》談到,酒醉之人有如狂人。「酒失覺知相,身色濁而惡,智心動而亂,慚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歡毀宗族,如是雖名飲,實為飲死毒。不應嗔而嗔,不應笑而笑,不應哭而哭,不應打而打,不應語而語,與狂人無異,奪諸善功德,知愧者不飲。」

以上五戒,可分為二類:一是性戒:前四條,殺、盜、淫、妄,從性質本身來說就是罪惡,是產生罪業果報的真正原因,不管是不是佛法中所製定,只要一有違犯,未來必受痛苦果報。這四條戒,同時為全人類社會共同普遍承認的罪行,並非只有佛教才規定禁止。二是遮戒:遮有遮止、預防等意。五戒中,酒戒即為遮戒,如我們的社會並沒有認為飲酒就是罪惡,唯佛陀所製定的禁戒。主要為遮止我們的行為,避免觸犯前面四條重罪,以防止我們在行為上發生嚴重過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開願法師:念經需要持五戒嗎

問: 請教師父,誦經人是不是必須持五戒?有人說如果...

星雲大師《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各位貴賓、各位護法信徒: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

犯五戒後能懺悔嗎

問: 請問受五戒,如果犯戒的話,是否要在佛前求懺悔...

如何讓自己持戒更圓融

問: 弟子沒有受戒前盡量按照五戒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大安法師:破戒後如何補救

問: 破戒後,有補救的辦法嗎?破戒後認識到自己的錯...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僧團為簡別出家者是否有資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宣化上人《皈依三寶要守戒》

今天你們各位都正式皈依三寶和皈依戒,本來在佛教裡,...

本煥老和尚戒期開示

各位新戒: 恭喜你們步步高陞,為什麼這麼講? 你們剛...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推薦】錢是別人的,但消的是自己的福報

這次去普陀山,偶聽道慈方丈開示,說到一兩黃金四兩福...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麼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麼,佛者覺悟,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有...

佛經中講邪淫的果報

佛在《善生子經》上講: 【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

慧律法師《貓咬死老鼠與人打死老鼠有何不同》

有一位信徒這麼問我:貓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業?還有...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

聖嚴法師:向佛菩薩祈禱有用嗎

是的,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事實上,從靈驗的程度及靈...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

善男子的三種具足

有一段時間,佛住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

放生的八大利益

(一)放生是功德最大的有為善法 現在是五濁惡世,一般...

禪師巧勸吝婦:有捨才有得

有位居士向禪師訴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嗇,不但對慈善事...

如何掌握給亡者助念和開示的時間

問: 法師說,給亡者開示時,不要死板地每隔兩個小時...

出現重大惡報的初期徵兆

人生的命運取決於自己的善惡因果,最可怕的因果報應是...

佛法對知識分子有什麼幫助

問∶ 知識份子走近善知識、走進佛法有什麼幫助嗎? 慧...

西方三聖的形象

念佛法門雖分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持名念...

佛陀出世必做的五件事

云何為五? 一者當轉法 輪, 二者當度父母, 三者無信...

【佛教詞典】四正斷

(名數)【又】一斷斷,於所起之惡法斷之又斷,故名斷...

【佛教詞典】不綺語

【不綺語】 綺語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的...

【視頻】淨界法師《在生滅中找到不生滅的本性》

淨界法師《在生滅中找到不生滅的本性》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