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略談禪的理論與實踐

2013/12/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略談禪的理論與實踐

一、禪定在佛教中的地位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離不開禪定的實踐。禪定的實踐又須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和具體方法的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又離不開一個「信」字,沒有正確的信,所謂解、行、證都無從談起。反過來,「信」又須有後三者的不斷鞏固與加深。由此可知,信、解、行、證四者是相輔相成的;而禪定一法,又是信、解、行、證不斷鞏固與加深的基礎。

首先,一個人的「信」如果沒有禪定的涵養,就會因凝聚力與悅豫情抱的不足,而不能產生因信仰而生起的精神力量。因為信仰不僅是信佛及真理,更重要的是通過禪定的修養,得到符合真理的體驗,從而將動的智慧轉化為堅固的信念,並依此自覺地塑造一個完整的人格。

第二,「解」是思維活動,它是最容易流蕩的,故分別知見越多,修行禪定就越困難。所以「解」如果沒有禪定的攝持,便會落於狂解,不能深刻地洞觀宇宙人生的真理,也不可能以其所解指導人生實踐。因此,只有在禪的悅可於心的悟解中學習佛法,方能產生一種有力的增上種子,真正領略「解」中的樂趣。

第三,講信講解,其目的就是要應用於實踐。戒律是禪定的基礎,慧解是禪定的理論指導,而真正的實踐之道便是「禪」。由禪而悟,由悟而證,這是佛法的根本要求。慧思禪師說:「一切佛法從禪生。」可知禪在佛法實踐中的重要性。什麼是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及禪、教、律、密、淨等,無一不是禪的實踐方法的不同表現,其目的都是要求行人通過禪的寂靜而悟證真理,圓成佛果。

第四,從證的角度來談禪,更能顯示禪的重要性。佛陀在成道之前,就是在菩提樹下端坐思維安般禪而豁然大徹大悟的。佛陀從自證中開示了許多契理契機的教法,從而建立了佛教。佛陀一生除了用大部分時間來闡述禪的修習外,在臨入涅槃時還順逆出入四禪八定。佛陀的果證,充分說明了禪定與證悟的密切關係。

《大毗婆沙論》對禪的重要性作了如下的論述:

若有比丘,不肯坐禪,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辯說為能,不知詐言知,不解詐言解,不自覺知,高心輕慢坐禪之人,如是論師,死入地獄。

由此可知,禪在佛法實踐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沒有禪,信、解、行、證都無法成立。

二、禪定的名義

禪是印度梵文禪那的略稱,譯為靜慮,是制心一處,思維觀修之義。另有「三昧」一詞,中文意譯有正定、正受、 調直定、正心行處等,取「定」之義,即與禪那合稱為「禪定」,內含有止觀、等持等義,其中以持心平等到達不動寂靜的相應狀態為正義。《普勸坐禪儀》中說:

禪那者,定慧均等之義,以不偏止,不偏觀,寂靜審慮,平等住故,名為靜慮。

所以禪定即是修習者的內心遠離一切妄想執著後的明朗思維觀照,故止一切妄執即是寂靜心,觀諸法真理而斷惑即是審慮的真智。

雖然佛教有關禪定的名義沿用了印度其他宗教原來的術語,但在內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一是印度其他教派的禪法缺乏系統性;佛教禪法則從預備修習到最終的證悟,有完整的禪修系統。

二是其他教派主張通過禪定的修行,達到與神相應,進入神我世界,故一旦禪定壞滅,就會退為凡人;佛教則以緣起中道的正見為指導,徹底破除我法二執,解脫二種生死而得大智慧,究竟圓滿菩提。

三是其他教派的禪法一般注重身體的苦行及生理的變化,有的則以身心樂受及獲得神通為主;佛教則主張禪定境界應以安禪適悅為主,而呵斥不必要的苦行,同時也否定其虛妄的快樂,重視中道現量。佛在律中禁止對眾宣說修禪獲得神通之事,以免受神通的誑惑而失去證悟涅槃的究竟利益,因此神通只不過是修禪的副產品,不能過於執著,更不可著意追求神通。

由上可知,佛教禪定的名義雖與印度其他教派相同,但內容實質是完全不同的。佛陀以自悟自證的高度智慧反照於禪的修習,故能如此深遠微妙。

三、禪定的基本原理

佛教認為一切眾生在本質上與佛都是平等的,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由於眾生在意、智、情的三方面有所偏執,囿於私慾,故不能完成與佛一樣的圓滿人格。所以佛陀在初成道時就感嘆地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無師智 ,一切智,自然顯現。」這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性原是與佛一樣,充滿著一切智慧的清淨功德,但由於無明覆蓋了本淨的自性,使我們不能從本來清淨的性體上獲證妙用,隨逐生死之流漂蕩不休。故《止觀坐禪法要記》說:

本自不動,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觀之有?眾生迷蕩,去本日遠,動靜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眾苦。令彼離苦而獲安穩,當用止觀以為其藥。

人有流蕩散亂之「動」,故用止法來凝聚之;有閉塞暗鈍之散,故用觀法來開發之。凝之又凝,無散而不止;開之又開,無昏而不破。於是即照而寂,即寂而照,天然妙性便由此而全體顯現。

梁肅在《天台止觀統例》中說得更為明白:

夫止觀何為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者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復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之明,駐動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因謂之行,果謂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聖人有以見「惑」足以喪志,「動」足以失方,於是乎止而觀之 ,靜而明之,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絕待以照本。

雖然佛教各宗之間的理論認識及修禪之法不一樣,但根本的目的無一不是要證悟真如佛性,而最終圓滿無上的人格。

總之,佛教禪定的前提是眾生具有清淨的本性智慧,而修習禪定是藉寂靜的止觀力來消釋一切覆蔽於自性上的無明妄執。一旦豁破無明,親證自性,再加保任磨練,則習氣漸消,智光徹露,於是解脫一切繫縛,具足大智慧、大光明、大神通等無量妙用,成就斷、智、悲三德而圓證三身的果位。因此禪定不是目的,借禪定的修習以達到斷惑證真才是目的。

四、禪定的分類

佛教的禪定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人劃分的五種禪,二是以法劃分的四種禪。

(一)五種禪:

1、外道禪:不正信因果,心外求法;對神我、神通、氣態等身心變化有種種不正確的執著,欣上界的禪悅和厭下位的粗動,滿足於虛妄的禪定悅樂,不知心生法生的道理,故屬外道禪類。

2、凡夫禪:雖能正信因果,但只為現世的身心利益或為來生的生滅快樂,不知解脫生死,耽著禪味,故屬於凡夫禪。

3、小乘禪:知三界實法之苦,深明生空之理,修四諦等解脫之道,最終以證得偏真涅槃為果,故屬於小乘禪。

4、大乘禪:能發大菩提心,自利利他而修大乘禪法,空人法二執,逐漸圓顯中道正智,因為恆住中理而修,故屬大乘禪。

5、如來禪:超越一切異見,融攝一切萬法,在一切諸法中,平等而證,更無差別。因其一切圓證,故屬如來禪。

(二)四種禪:這四種禪的分類,是智者大師根據佛陀一生所說禪法的內容收攝歸納,可視為一切禪法的總集。

1、世間禪:指凡夫、外道以及大小乘人共修的禪法,是一切禪法的基礎。它的修法純屬相對意識,可達到不同層次的相對寂靜狀態,由於各人修禪時的出發點不同,其結果也大不一樣。由四禪定、四無量心、四空定等十二門禪而組成。在四禪前還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地定的次第過程。

2、出世間禪:指從相對意識過渡到絕對精神的禪法,其主要目的是斷除三界的見思煩惱,證達超越時空的虛靈明覺境界,脫卻外界一切的誘惑,歸返於永久持續的寂靜狀態。此禪為大小乘所共修,內容有觀、練、熏、修的四方面。

①觀禪: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觀修的禪法。

②練禪:依九次第定的順序練習。

③熏禪:通過燻熟自在性的練習,能順逆自在地出入禪定,即獅子奮迅三味。

④修禪:進一步在九次第中修治禪定使之精妙,即超越三味。

經過四方面的訓練修習,便能離諸煩惱,自在地證入涅槃。

3、亦世間亦出世間禪:此禪既通於世間禪,又通於出世間禪。從淺處講,是與凡夫外道等共修的;從深處講,則從小乘乃至如來禪,都攝在其中。因為此係禪法的不定性及修習者的悟解不同,可獲得不定的結果,故又稱為不定禪。一般分為三類:

①六妙門:分為數、隨、止、觀、還、淨的六個法門,又有十個層次的不同悟證,而於一一門中,又具互攝互轉的功能,因其法微妙能使行人通至涅槃,故稱為六妙門。

②十六特勝;這是由十六法組成的特殊修法,其次第勝進的功能特別微妙,故稱為十六特勝。內容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心受喜、心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③通明禪:行者在四禪、四空定及滅盡定中,通觀身息心三者,從而開發三明六通,故稱為通明禪。

4、非世間非出世間禪:此禪系最高的悟證之道,是不可思議的實相禪法,能夠超越一切對待而證悟一切平等的圓滿大覺。其修法內容有九種大禪、百八三昧,念佛三昧、 般舟三昧、禪宗的參悟、天台止觀的實相禪等。修這一系的禪法,要有相當的見地方能體會,否則,精神素養不足,中道見機未圓,絕對無法進入正修。

五、禪定實踐的四大綱

佛教的修持經過歷代高僧的禪定實踐,基本上形成了參禪、止觀、持咒、念佛四大綱,其中除了方法上的差異外,在原理、目的等方面都逐漸趨向融合。

(一)參禪:參禪最重要的是明根本,直下承當,時刻返照。如果已眼未明,還湏參訪善知識,以開智眼。如根本已明,但定慧力量不足,則須用方便法修習。方便法很多,基本不外看公案、參話頭、默照觀心,乃至修止觀、持咒、念佛等,久久修習,處處消歸,不生一切異見,則因緣時節到來,必有證悟現前。如百丈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只要親證本性,即是圓成佛道。

(二)止觀:教家都有觀法,但目前以天台止觀最為流行。修天台止觀首先要明解圓理,要認識性德本具及修德功用,然後即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如此方合佛法宗旨。在具體的修法上因人之根機不同,分為二種止觀:一是圓頓止觀,這是圓頓根機的人,直接依現前一念不可思議之境,起一心三觀之修,直悟性體,便起妙用。但圓頓中亦有三根不同,故又立十乘觀法與十境差異。二是漸次止觀,這是圓漸中根之人,無法直接起觀,故須從次第的三止三觀下手,漸次悟證性體。三是不定止觀,這類人根機不定,故依六妙門進修,即能獲得相應的悟證。

天台圓頓止觀可與參禪融通,也可與念佛禪、無相密相應。

(三)持咒:這一類禪法是借佛菩薩的三密來轉換自己三密的方法。持咒特重咒音的準確,故須有上師傳授,並要注意思想修養,否則如見地不純,就易發生偏差。

(四)念佛:念佛是以果地覺境而為因地修心為方法。重點雖在於信願,但理性的認識及下手功夫的要妙,也不得不注意。如以凡夫情見去修念佛禪,往往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念佛禪一般分為三類:一是持名念佛,淺的是事持,誠心即可,深的可入理境,如「即持名即實相」之法,也可與一心三觀配合,成實相禪。二是觀想念佛,這是借境換心的方法,有觀西方勝境與觀佛像兩種,形象思維較好的人,可作此觀。三是實相念佛,深明理性,直契佛源,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時體究,悟證實相。此即與般若智慧融合的念佛方法。

以上四大法門中,前二種,以自力修禪為主,後二種則以自他兩力加修為主。無論哪一種修法,當達到真境觀前時,都是一般無二,故法法圓融,歸源無二,只是證顯本來面目而起其無量妙用而已!佛教禪法從本性上建立方便,然後又從修習中不斷地深入,最後完全呈現自性的本態,功德圓滿,智慧無缺,這就是所謂成就佛果,究竟道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胸懷越大,擁有的幸福就多

虛懷禪師以話鋒犀利、談吐幽默而著稱。 他曾開導過一...

關於開悟的三個誤區

今天我們簡單地說一說開悟與不開悟的問題。到禪堂裡打...

找到那個真的我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我,但要認識哪個我呢?昨天的我和今...

入禪之門第六講:生活禪

今天是最後一講。我說過多次,禪是修的、證的、參的,...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

禪宗是佛法的根本

有人認為有情世界不能離開禪還好懂,因為他是有情,但...

修行應發三種心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

天寧維那十六歲,功夫相應付飯債

清朝末年,江蘇常州天寧寺有位冶開老和尚童真出家。這...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你跟著妄想走,如何能感應道交呢

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那我們如何念一...

凡夫念佛十疑

《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

為什麼修行人要精勤修習孝養父母之道

母親具備了十種德行 一名為大地於母胎中,為子女所依托...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怎樣理解

問: 修行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這句話要怎樣去...

紅薯的保健與妙用

紅薯,又稱甘薯、蕃薯、山芋等。紅薯中含有多種人體需...

佛教的心理調適

一、三寶為依怙 輪迴三界中的我等眾生,悉是煩惱具足的...

賬災濟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過嗎

大家看過《影塵回憶錄》就知道,有位朱子橋老將軍,他...

學習做更好的溝通,使人際更圓融

有時我們在溝通時,會不自覺地用一些『否定式』、『命...

淨界法師:修淨土的人不要想著你造的善業

這個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這個第八識的...

父母子女乃是相互的債主

人是帶業來的,來這娑婆世界,受輪迴生死煩惱苦、受五...

一人學佛,帶動全家轉運

爸爸和兩個弟弟經常出狀況,我不是替他們還賭債,就是...

富樓那尊者的四種辯才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聖嚴法師《結了惡緣怎麼辦》

我們要廣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因為一旦與人結了惡緣,...

妙湛老和尚法語開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於平常處見禪境。 3、為人要真...

素食護地球

《增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

佛陀開顯出哪些自性的功德

佛陀迴光返照,用清淨的智慧來觀照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時...

【佛教詞典】半跏趺坐

兩足放在兩腿上,叫做結跏趺坐,又叫全跏坐,若只是一...

【佛教詞典】三結

(名數)一見結,我見也。二戒取結,行邪戒也。三疑結...

【視頻】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

我問師父(合儒法師答疑)

【視頻】大安法師《獨角仙人》

大安法師《獨角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