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與人生

圓瑛法師  2012/08/21  大字體  護眼色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佛教即是佛之教法。佛是何許人?乃是大覺悟之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為皇太子,具偉大之人格,犧牲王位尊榮,發心入山修道,打破一切環境,解除人生痛苦。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二字,譯能仁;牟尼二字,譯寂默。當佛未出家時,觀見世間老病死苦,遂生感觸,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而為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此種發心,即是孫總理所說三種仁,謂佛教為救世之仁,佛能之,故曰能仁。佛既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六年,寂靜宴然,參究人生真理,安坐不動,靜極光通,因定發慧,默契無言大道,故曰寂默。又佛字覺義,覺則為佛,不覺即是眾生,不覺就是迷,佛與眾生,乃在一心迷悟之分。眾生雖迷,佛性本具,故佛成道時,說大地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猶如古鏡本具光明,只因塵垢障蔽,不能發現;人人若肯擦磨心鏡,個個都可作佛,而釋迦是已成之佛。教者,我佛教化眾生之學說,綜四十九年,所說不出為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說,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戒定慧三種,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其宗旨純粹,義理淵博,能指迷啟悟,有益人生,故得成為佛教。現在佛教講畢,接講人生。人生不出因果二字。由因果中間,含有善惡、苦樂、身心、生死八字,而因果實為人生之主要,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隨之轉變。人生無非依因感果,無因必不成果。譬如世間無有種子,哪得結實,必先種其因,然後收其果,人生之定理,亦復如是。任從哪種學說,不能推翻因果,若撥無因果,即是外道論議,世間邪說,違背正理。

按佛教以惑業為因,苦報為果。惑即迷惑,如貪、嗔、癡等心。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如殺、盜、淫等,此惑、業二者為因,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今試舉一例,若有一人,存貪財之迷惑心。不了愛財須當取之有道,必定依著貪財之第六意識而指揮眼根,去看哪裡有財,再指揮身根,去竊取或搶劫,此即依惑造業,因也。若被人發覺,報告官府,被捕治罪,而受苦報,果也。此即人生不出因果之明證。

上約苦因、苦果而論人生,若善因、善果,可以類推。更有進者,此約現世因果論,尚有隔世因果,不可不知。試問我們現前身心,即是人生果報,畢竟見因從何來?若謂從父精母血,結合所成,此即不明之來源。要知我此身心之苦果,乃從前世惑、業之苦因;所受之報,由夙生自己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結合,而得受生,非僅父母精血而已。若是執精血所成,世間許多無子之人,豈無精血耶?以此推究自明。更復當知人生苦樂、窮通、壽夭、得失,並非有哪個可以主宰,完全由自己業因使然;《楞嚴經》云:「循業發現」是也。若明此理,對人生之境遇,可以隨緣而安,對人生行為,自能謹慎,集中一種心力,造成一種殊勝業力,招感將來殊勝之人生樂果,自是可能之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家裡供奉的佛像一定要開光嗎

很多人問我,家中供奉的佛像是否一定要舉行開光儀式,...

佛學常見辭彙(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

鞋匠變國王

有位國王每天聽取大臣們報告政務,處理各項國事,忙碌...

在《六祖壇經》中參悟人生三重境界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

佛學常見辭彙(十九畫-卅三畫)

十九畫 【勸門】 勸誡二門之一。見勸誡條。 【勸誡】...

為什麼要皈依

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標準便是皈依。正如入黨需要...

星雲大師《談迷說悟》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各位護法居士: 我今天要和各位...

【推薦】別讓想像破壞美好的一切

太虛大師說我們所有的步驟,都是為了人生改善,後世增...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老中醫詳解米飯的功效

米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很多人不知道,米飯除了能夠充飢...

宏海法師:淨土三篇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下...

佛像經書可以下載到手機嗎

問: 佛菩薩像和經書下載到手機裡可以嗎? 正如法師答...

父親往生淨土的故事

我們全家學佛修淨土法門,緣起於父親往生西方淨土的真...

聖嚴法師《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

念佛鬚髮長遠心決定心

念佛法門,最圓滿最方便,大家要真信切願修持念佛,不...

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問: 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

證嚴法師: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

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

歷代高僧大德開悟頓徹詩100首

1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台,時時勤拂試,莫使有塵埃。...

做人和學佛都要有真誠心

做人和學佛都要有真誠心,至誠才能感通啊!如果帶著虛...

修正自己的習氣,不再被業所轉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

如何正確閱讀佛經

一:保寧勇禪師示看經警策文 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

【佛教詞典】授記品

(經名)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六品,依跡門三週說法中...

【佛教詞典】摩利支天

摩利支,梵名 Marīci。又作摩裡支天、末利支天。意譯...

【視頻】真空妙有二偈(大安法師2021正月初三開示)

真空妙有二偈(大安法師2021正月初三開示)

【視頻】普壽寺動漫:近賢遠愚

普壽寺動漫:近賢遠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