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普賢行願品》

濟群法師  2011/11/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章 請轉法-輪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慇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法輪。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當時長期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於他。這個輪寶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見到這個輪寶,馬上就歸順他。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做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法-輪。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法-輪。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苦修六年,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佈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復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里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陀走來,相約採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陀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都不自覺地站起迎接他,頂禮他,並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這種局面,才對他們說道:"你們不要用凡夫淺顯的智慧輕率地衡量我的道業成就了沒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心悅誠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諦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法-輪的內容是四諦法門,即苦、集、滅、道。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離不開四諦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禪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不能離開四諦。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諦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諦,是真實、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四諦,又稱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諦裡面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諦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諦。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裡來的?苦集二諦就解說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除煩惱,證得真實;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證得真理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真理。

四諦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麼程度?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才能夠治好。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做他的病人。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諦;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諦!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諦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苦諦),病根(集諦),健康的狀況(滅諦),治病的方式(道諦)。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諦法門,首先是苦諦。苦諦是說眾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歷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寫到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闢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三苦:一、依苦受說苦苦;二、依樂受說壞苦;三、依捨受說行苦。總之,不論是苦受、樂受、捨受,結果都是苦的。寬廣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先依苦受談苦苦,一共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懷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卻,但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剛落地時,呱呱大哭,這哭聲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來到這個世界,不適應,不習慣,因此發出哭聲。人誕生之後,伴隨著生命未來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疼腦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從來沒有哪一個人說過:他最喜歡生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詩人楊萬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游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光;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是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裡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就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起,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要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寫美人高士,極盡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在一個院子裡,一天到晚吵得雞犬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與情人、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恆的話題之一。寫情人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彆緒的,多得很。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當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卻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裝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慾望、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場;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面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瞋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煩躁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紅樓夢》裡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陰熾盛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於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陰熾盛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再來說說壞苦。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一般不易察覺得到。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有一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去打工,到了那裡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三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高興得沒辦法!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有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把錢搶走了。此事成了該城電視台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事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鬆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你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人會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籃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莫過於看世界超級球星,美國公牛隊的主力隊員喬丹的投籃表演,只見喬丹靈活、機智、迅速躲開三個隊員的封鎖,轉身彈跳,一個反手投籃,那球便穩穩當當地進入籃圈,真令人讚不絕口,拍手稱快!當比賽從電視上結束,睡在床上還回味喬丹精彩的動作。對於一個籃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如果硬性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脹,痛楚不堪。還有,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簡直是在受罪,是不是?

上面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令人快意的事,何嘗不是這樣?比如洗澡、親友見面、走路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有一共同的特點是:一是時間短暫,二是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為的快樂,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只是因為人有了某種慾望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慾望,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產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慾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慾望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慾望,而縱欲的結果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慾望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為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依捨受建立。行苦本身並不是苦,只是因為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係,才有了行苦。什麼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恆,就無法去面對絕症和死亡;當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失敗;當我們希望愛情永恆,就無法面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恆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歷著成、住、壞、空,週而復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曇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面對著這許多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當個人的慾望和追求未能實現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慾望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為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志和慾望的支配。

佛法認為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只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只是揚湯止沸。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諦。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諦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為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於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處事,服務於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習氣、為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裡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麼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麼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瞋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麼修行。我們只有把自己的貪瞋癡,把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為濃縮到極小的範圍,或者說捨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說道諦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菩提的八種途徑。《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聖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要把它們一個個地講清楚,半天也講不完。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諦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慇勤勸請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沒有窮盡,虛空界也沒有窮盡。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像極微塵那麼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裡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剎的每一個佛剎裡頭,念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佛陀在成佛。動一個念頭,就有這樣多的佛成佛。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圍繞著一切諸佛,勸請一切諸佛,來轉法-輪,說法救度眾生。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請法師、善知識說法,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慇勤勸請轉妙法輪"。請佛轉法-輪不是嘴上說請,心裡沒有表示;也不是心裡想,語言上沒有一個虔誠地表示。真正的虔誠,自己要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投入,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用盡種種方便,想盡種種辦法,非常熱情地去請轉妙法輪。請佛陀給我們說法吧,請佛陀不要入涅槃!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他觀察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發現根機太差。他悟道的真理太高深了,他覺得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說法,人們恐怕不能理解,他就準備入涅槃了。這個時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說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後,來到我們人間。他說:"佛陀啊!請您慈悲慈悲吧!請您不要入涅槃吧!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後,眾生怎麼辦呢?"他在佛的面前慇勤勸請佛陀說法,救度眾生。最後佛陀慈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常常勸請一切諸佛、善知識、高僧大德們為眾生說法,勸請他們說法的熱情不斷,盡未來際。因為我們只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請佛為我們說法,人類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請法的功德非常大。

第九章 請佛住世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住世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世,是世界;住世,請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離開娑婆世界。因為只有佛陀留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為眾生講經說法(轉法-輪),我們才能聽聞正法。聽聞正法後,必然有許多的眾生可以解脫煩惱,出離三界。

我們為什麼要請佛住世呢?原因是佛陀的出世,是非常難得的!要有諸佛出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會提出:剛才在上面才說過,法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麼請佛住世,就可請可不請了,這樣行不行啊?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佛陀不出世的話,我們凡夫就沒有認識真理的能力。法,雖然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和真理,但是,如果認識不到它的意義和重要性,它的存在與不存在,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因此,只有佛陀出世,才能指示我們如何認識真理、如何了生脫死和斷除人生痛苦,使我們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們請佛住世的原因就在這裡。

佛陀的住世關係到眾生在流轉生死中能否出離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暗中的明燈,像大海的航標燈,像天上的太陽。如果世界沒有太陽出現,那麼,整個世界將是一片黑暗,眾生就無法生存。佛陀的出世與太陽的出現,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因為萬物的生長靠太陽,那麼,眾生要脫離苦海,跳出三界,了脫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請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不僅為自己,也為一切眾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在佛陀的心裡,並沒有一個眾生是他所度的,他絕對沒有這個想法。《金剛經》說:"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此,佛陀雖然度了很多很多的眾生,完全是出於慈悲心的感應。這是佛陀的願力和胸襟,我們對任何事件都不要著相。也就是說:雖然自己做了許多好事,用實際行動幫助了無數眾生,但心裡卻沒有一個念頭覺得是在幫助別人,不會認為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對眾生有何功勞。

佛陀在世時,由於眾生的懈怠,有些人就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有的人覺得,反正佛陀存在,縱使不好好修行,到時聽聽佛陀的開示、點化,有可能一下就開悟了。佛陀感到他該度的眾生已經度了,如果對這些依賴心強的眾生,不示寂的話,那麼這些眾生就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就不會精進地去修行。

涅槃就是寂靜,指斷絕煩惱相累,寂然常住,處於一種清淨的狀態。涅槃是圓滿的寂滅,它是學佛修行的最終理想境界,是宇宙萬物的實相,是絕對的真理。但這種境界不是用語言和思維所能夠表達和把握的。眾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達到這個境界。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剎數的佛,到了該要入涅槃,現涅槃相的時候,我就要向這麼多的佛,勸請常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請他們不要入涅槃。我們不僅要請求諸佛住世,而且要勸請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善知識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

避免誤入歧途

有很多人自以為很聰明,認為學佛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幾本書看看,學一學,也能學好的,善知識可有可無。也許有少數的人根機比較好,有可能學好。但更多的人假如離開了善知識對他的幫助,難免會誤入岐途。

社會上有假冒偽劣產品,佛法也有冒牌貨。這裡要提醒大家,每一個學佛的人,在修學佛法時,要認清真假佛、法、僧!認清"偽劣產品",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出家人有冒牌貨,喇嘛、活佛也有冒牌貨。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女的,她們頭上戴個帽子,頭髮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著紙筆,走街串戶,到城市、鄉村挨家挨戶去"化緣",聲稱自己是九華山、五台山下來化緣的,說是要蓋寺廟什麼的。許多人信以為真,乖乖地接過她手中的筆,在她的所謂的"隨喜功德"本子上,簽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聲"阿彌陀佛",詐騙了你的錢,你上當受騙,自己還不知道。不知你們有沒有碰到這樣的事?有!看來這種冒牌的現象很普遍,各處都有。

在漢傳佛教地區,許多人因為對密宗的無知,對西藏來的活佛有一種盲目式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們這種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後手上拿著一個鈴,在你的頭上晃來晃去,手在搖著鈴,口中念念有詞。"咿哩哇啦"地說一些人們聽不懂的話,說這是為你灌頂,傳給你一個什麼咒語之類的東西。有很多人就上當了。有些人被騙了不知道,還說很有加持力。

這幾年從台灣傳來"清海"的"觀·音·法門",也是冒充佛法的。清海是越南的一個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個佛教徒。後來,她到印度學了錫克教之類的法門,得到錫克教的真言,然後她就到處給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許多佛弟子也在跟著學。因為她宣稱自己有一套即刻開悟的方法,能夠讓你馬上開悟。有很多人一聽即刻"開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拜倒在她的腳下。

清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強大的魔力。其實,這種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這種魔力能破壞、干擾人體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腦失控,不由自主地跟著她跑。清海的魔力主要表現在,給你印心的一瞬間,她的眼神對著你的眼神,你就掉進她的魔網裡去了。進入她的魔網中的人,要是沒有一定的功夫,想出來那是非常困難的。有很多學佛的人,往往喜歡追求特異功能,追求什麼奇特玄妙的東西。這種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時間,電視天天在播放:奧姆真理教幹了多少壞事,殺人、綁架、放毒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還有,像美國一個叫盧勝彥的人,他也稱自己是什麼活佛。再如我們國內,有許多氣功門派,這個稱自己是佛,那個稱自己是菩薩。學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會誤入岐途,走入深淵。所以,學習佛法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如果在學佛的知見上,沒有善知識的正確引導,邪正不分,邪見人給你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你還搞不清楚的話,那就慘了!

善知識的重要

佛經裡講,有一次,阿難問佛陀:"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錯了!不是一半。善知識在修學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財童子為了修學佛法,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這裡是在趙州祖師的道場,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就體現出善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能夠請善知識住世,弘揚佛陀的正法,把世間上的眾生,帶上光明、正確的修學佛法道路;如果我們能夠成就這方面的因緣,我們的功德簡直無量無邊,像虛空那樣大,比你出幾塊錢的功德要大幾萬億倍!

修學佛法的第一步,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我們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話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我們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學習、去修行,才能斷煩惱,證真實,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識,你去親近他,那就要誤入岐途,走向毀滅的深淵!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勸請諸佛、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善知識不要離開我們,不要入涅槃,請他們常住在世界上,為一切眾生轉法-輪,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經文的意思跟前面還是一樣的,不再重複了。

第十章 常隨佛學願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學佛與佛學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人裡面,有的人偏重於信仰,有的人偏重於聞思。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視聞思,不太注重經教的學習;偏重聞思的人,雖然注重經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會出現迷信現象,是非不分,淪於盲修瞎練。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學佛要信仰,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信仰的基礎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們學佛是為了解脫煩惱,證得涅槃,得大自在,靠的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中講:"有信無智長愚蠢。"這句話告訴我們,光有信仰而沒有智慧,就會增長愚癡。真正學佛的人還是要從聞思經教入手,聽聞正法。依經教引發如理思維,樹立正知正見,然後依法修行。

有的人說,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麼多佛理幹什麼?其實,要念好一句"阿彌陀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見有許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終日妄想紛飛,念到後來越念越沒信心,一旦遇上氣功師,三言兩語就能把他帶跑了。這與缺乏經教的聞思,沒有正知正見,盲目念佛很有關係。目前,中國大陸盛行淨空法師的錄音帶,修淨土宗、念佛的人,可以多聽淨空法師講的磁帶,這樣才能更好地念佛。

有的人學佛偏重於學術上的研究。這種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也是不可以稱為學佛的,他們把佛學當作世間眾多學問中的一種,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做所謂"客觀"的研究,他們以為研究佛學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會失去"客觀"。因此,他們在研究佛學上,始終與做人分開。結果,有很多的學者研究佛學幾十年,雖然在佛學研究上,發表過許多"高見",但佛法還是佛法,自我還是自我。煩惱、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過來,研究過去,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學佛,喜歡追求神秘玄妙的東西。希望出現特異功能什麼的,他們學佛後喜歡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有些人過分追求神奇的體驗,這種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實,神通只是學佛修行的副產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學會做人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

向佛菩薩學習

我們現在學佛法,比釋迦牟尼修學時方便多了。因為佛陀把自己證悟成佛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和盤托出。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否照他所說的話去實踐、去修持、去證悟。《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學佛。學佛,就是以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行為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照樣去做。

譬如我們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以觀音菩薩作為我們修學上的典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許多人都念過,《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圓滿的宏偉願力和悲心!可是當你念《普門品》的時候,你想的是什麼呢?你想的是:觀音菩薩,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順利,找一個理想的職業、伴侶,發財......是不是這樣呢?大家在求觀音菩薩保佑的同時,是否想過自己應該向觀音菩薩學習呢?是否想過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邊的話去做,去學習觀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就得從菩薩做起,以觀音菩薩的行為來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為菩薩、成為佛。

有的人喜歡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曾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你在念地藏王的聖號時,想的是什麼?是擔心有一天下地獄了,能得到菩薩的關照;還是想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為眾生下地獄,代眾生受苦,讓眾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呢?你想過為眾生去死、去受苦,給眾生帶來幸福和歡樂嗎?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見自己喜愛的人快要死的時候,心裡痛如刀絞,恨不能為對方去下地獄。這樣的慈悲,在熱戀的情人中或許是有的。但這不是菩薩精神,因為一旦換了環境,這種慈悲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可是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為眾生建立一方淨土,讓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淨土裡面去,讓眾生在你的淨土裡邊得到幸福和安樂呢?也許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要有這種胸襟、願力和氣魄,那我們才能向佛學習。學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意義所在。

如果學佛僅僅停留在求佛、菩薩加被,求佛、菩薩保佑的層面上,一天到晚總想得到佛菩薩幫助,這樣學佛是不會有出息的,你永遠都是可憐的被保佑的對像。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以佛、菩薩、古代聖賢、高僧大德及諸善知識為學習的榜樣!像近代的幾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都是我們學佛的楷模。我們要學虛雲和尚的苦修;學弘一大師的嚴持律儀;學印光大師的精進念佛。

釋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堪忍"兩個字,就是忍受苦惱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毗盧遮那,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幾種說法,大家習慣用的是"遍一切處"四個字,即佛光遍照一切地方之意。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稱作娑婆世界呢?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它的真正含義,也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彌陀經》裡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生活在這種世界上的眾生,有很多痛苦和煩惱,原因是這個世界本身太污濁了!這是稱為五濁惡世的原因。五濁惡世的內容如下:

一、劫濁:劫,是時間單位,人類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即世界有形成時期、安住時期、毀壞時期、消失時期。就安住時期而言,有種種自然災難,像地震、火山爆發、颱風、洪水、冰雹、泥石流等。這些災難隨時都危及到人類生命的安全,給人們的生存帶來痛苦和不安。

二、見濁: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自以為是,結果造成了思想的混亂。佛教中說有五種惡見:即身見,執五蘊身為我;邊見,執我為常一不變,或人死如燈滅;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的存在;見取見,執以上的這些觀念為正確;戒禁取見,在錯誤認識、錯誤信仰的前提下,持各種牛戒狗戒。像有的人本來是為了求解脫,但沒有明師的指導,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門下,結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脫反而不得解脫,猶如傷口又撒上了鹽巴。見濁的可怕可見一斑。

三、煩惱濁:指人間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捆煩惱的亂麻把自己的身心緊緊地捆住。我們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的煩惱,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樣,永遠也沒有停止過。

我們煩惱些什麼呢?沒飯吃的人煩惱,山珍海味吃膩了的人也煩惱;富貴之人煩惱,貧賤之人也煩惱;有事煩惱,沒事煩惱。如《紅樓夢》裡,賈寶玉的心情,"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不僅是描寫賈寶玉一人,我們每個凡夫都是如此!所謂"無故",就是沒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沒有原因,莫名奇妙地自尋煩惱;有時候心裡煩惱,但又講不出煩惱的原因。這兩句描寫賈寶玉吃飽了飯,沒事幹,在女兒鄉里鬼混,看看花、玩耍一番,心裡空虛無聊,坐在那裡感到心煩,做出一些裝瘋賣傻的事。對賈寶玉人生的煩惱,寫得實在恰當!其實,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體會和感受。煩惱濁,使我們無處逃避。

四、命濁:就是人命無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還能夠起得來。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四十二章經》裡,佛陀問他的弟子:"人命幾何?"弟子們有的說"飯食間",有的說"數日間"。佛陀都不同意。正確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生命就完蛋了。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飯,筷子掉在桌下,在撿筷子這一瞬間,一口氣上不來就死了。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可見,生命無常,人生短暫。

五、眾生濁:眾生,指有情的生命,從低級的螞蟻、蚊子,到高級的人類,每一個有情,都是一團貪瞋癡煩惱。就人類組成的社會而言,存在各種污濁現象。爾虞我詐,弱肉強食;人與人之間,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鬥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騙。諸如此類的丑惡、污濁的現像在各種不同的社會中,有權有勢者表現得特別明顯。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我們要向教主本師釋迦如來那樣,從剛剛發心求成佛的那天開始,一直勇猛精進,一點也不懶惰,一點後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為了尋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從中國到印度,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尋求佛法。我們今天能讀到經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無數的高僧大德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百來個人去取經,能夠活著回來的沒幾個。因此,我們要珍惜佛經和佛法!

禪宗二祖慧可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慧可,從小愛讀《周易》、《老子》、《莊子》等道書,後因接觸佛教,發心學佛。他雲遊到嵩山少林寺,聞聽達摩西來在此面壁,便來拜師,尋求真理。達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對他的求見視而不見。許多天過去了,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動不動。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裡,大雪紛飛,寒風剌骨,雪花飄飄,灑滿他的全身,他成了一個雪人。

直到此時,達摩方才開口說道:"你這樣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什麼心願?"慧可畢恭畢敬地答道:"唯願老師慈悲,打開甘露之門,普度眾生。"達摩淡然說道:"諸佛為求真理,不惜犧牲一切,你憑這點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嗎?除非天下紅雪。"慧可聞言,便毫不遲疑地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下了自己的右臂,頓時,鮮血染紅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變成了紅雪。慧可把斷臂放到達摩的面前,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誠,這就是佛教裡講的斷臂求法。達摩為這種捨身為法、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動,把衣缽傳給了他。後來慧可成了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慧可斷臂求法的做法,對我們來說,自然無法倣傚,但他這種為追求真理,不惜犧牲的精神,卻很值得我們學習。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人生道路上,要達到預期的目標,障礙、困難很多,要靠勇氣去闖,要靠耐性去忍,斷臂是勇,立雪是誠,二者兼備,才是智慧的表現。

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個羅剎,羅剎說自己懂得佛法,但現在肚子很餓。釋迦牟尼佛為了從他那裡聽到"諸法無常,是生滅法"這兩句話,當時就捨身了。古代的許多高僧大德聖賢,為了尋求真理,聽聞佛法,不惜捨去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所以,我們要向諸佛、菩薩、古代的大德聖賢學習!學習他們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為佈施的精神,學習他們捨身忘我,不惜生命尋求真理的精神!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佛陀為了尋求真理和佛法,不惜佈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來當紙;把身上的骨頭,取出來當筆;把身上的血刺出來,當作墨。用自己的皮血骨,這種特殊的"紙墨筆"來寫各種經典。所寫的經典有多少呢?堆積起來,竟然有須彌山那麼高大。前面已經說過,須彌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瑪拉雅山一樣。試想,這麼多的經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夠完成的。這就是說,積如須彌山這麼多的經典,是古代無數的高僧大德、先賢聖者們,用他們無數的生命和鮮血,為後人留下的。因此,我們現在能夠讀到佛經,應該懷有一種感恩之心。

"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佛陀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來寫經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重法故",為了尊重佛法的緣故,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況生命以外的王位呢?當然更能夠捨棄了。放棄了王位,那王位所擁有的城邑、聚落,該享受的王宮、金殿、花園、樹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裡了。

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只要早上能夠聽到真理,晚上死了也無所謂,絕不感到遺憾、後悔。反過來說,有的人活了幾十年,佛法的夢沒做過,──也許有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學習佛法,尋找人生的歸宿,是不是?社會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貪圖享樂,這種人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考慮過生存意義的問題,他們不懂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這種人活著跟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俄國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為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名言:"一個人臨死的時候,當他迴首往事時,他不應該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後悔!也不因自己碌碌無為,虛度光陰而感到羞恥!"這句話是本書的靈魂所在。人家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的,相反,我們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的呢?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奉獻,而不是索取!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這樣才不枉來到人間一趟。

佛陀的事業

"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諸佛成佛之後,他是怎樣傳播真理的。眾生的根機不一樣,因此佛陀說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對機說法才行。有的人悟性差,跟他講禪宗的公案,浪費口舌,講得再多,也是對牛彈琴,聽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非常強調對機說法,契機契理,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讓對方能夠理解接受你講的道理。所以,在弘揚佛法時,必須要對機說法,假如法不對機,弘法的效果就會很差。

佛陀做了許多難行苦行的事,最後到了成佛的這一生,在菩提樹下成就了無上菩提。成佛後,為了度化眾生,方便善巧為眾生說法,然後示現種種神通。神是難以揣測、無法理解的意思。通就是通達,沒有妨礙的意思。有的眾生,只有通過神通的力量,才能夠接受佛法。那麼,為了說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經常顯神通。

南傳佛教的巴利文《沙門果經》中說,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獲得各種神通。所謂神通,是說不可思議為神,如意自在,隨心所欲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門果經》說:獲神通的人,可一身變多身,多身變一身。有時隱身,穿牆透壁,橫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這些神通,頗似吳承恩《西遊記》裡邊描寫孫悟空的七十二變。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在顯示神通時"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果對方是國王,為了對機說法的需要,佛陀就會以國王的身份出現,為他說法,他才能夠容易接受你的說法。在《普門品》中描寫了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各種各樣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為不同的眾生說法。

學佛的人,有很多人經常關心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觀音到底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體是無相的,法身無相,應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說,心想事成,隨心所欲,憑自己的想法決定自己的形象,比孫悟空還厲害得多。

"處種種眾會",佛陀常常到各種法會中為人說法。"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剎利,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說是王或是王種。所謂的王種是因為他們世代做王。婆羅門,也是梵語,譯成中文,是淨行兩個字,是印度國西天竺地方四大族的一種。長者,是對道德高、年紀大的人的尊稱。居士,在中國來說,主要是稱呼在家修學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把從事商業階層的人稱為居士。

天,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龍一類的動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飛行的神鬼,專吃人的;四是乾闥婆,帝釋中作樂的神;五是阿修羅,六道眾生中的第一道,他們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羅道中去了,他們常常同帝釋戰鬥,很厲害!六是迦樓羅,一種大得了不得的鳥,它的左右兩隻翅膀張開,可伸到三萬六千里遠的地方,很凶狠的!七是緊那羅,也是帝釋裡的樂神,頭上生角;八摩睺羅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是什麼意思呢?人是世間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羅等。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開始了傳播佛法的事業。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懷,有時在大菩薩的法會裡說法。有時在聲聞、辟支佛的法會道場說法,乃至到轉輪聖王、小王、眷屬、國王、婆羅門、長者、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許多的法會道場裡去為眾生說法。佛陀在種種的法會道場裡邊,對機說法,勸化他們,讓眾生早日得度。佛陀說話的聲音又婉轉又好聽,說法的聲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動一樣,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機,為他們演說種種妙法。佛陀自成道後,為眾生開示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現涅槃,才算功德圓滿。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以上所說:佛陀從出家修學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場,說法度眾生,種種難行苦行,我也要樣樣跟隨佛學習。我們用普賢的十大願王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普賢菩薩;如果用佛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我們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說,我無所謂,我隨便,那你就無所成就,隨波逐流,你願意到生死流轉裡邊去浪蕩,那就去吧!哪一天,你實在受不了了,再來學佛。佛教同樣歡迎。反正眾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也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這段話進一步告訴我們,我們不僅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學習的楷模和典範,同時我們還要以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包括上面所說的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善知識......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但要跟隨他們修學,而且還要曉得佛本身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覺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就有無窮無盡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學,所以說"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學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於念念中,我皆隨學",我們常隨佛學,永遠也沒有停歇的時候。懶惰的人也許會說,學佛太難了,太漫長了,挺煩惱的,幹嗎要學佛呢?還是自己學自己吧。你要是自己學自己,你就永遠在六道輪迴中流轉。所以,學佛是長時間的,沒有窮盡的時候。要有"念念相續,無有疲厭"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學,要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雄心壯志的精神在裡邊。

第十一章 恆順眾生願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色、有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眾生比佛重要

恆順眾生,是《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個大願的一切內容,都是為恆順眾生打基礎。佛教的重點不是佛,也不是菩薩,而是眾生。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怎麼說呢?如果一個人,他永遠想當眾生,那麼佛、菩薩對於他來說,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佛菩薩,永遠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幫助別人。一個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這種人永遠都是可憐的眾生。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話,那麼眾生對於他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因為,成佛要建立在度眾生的基礎上,離開了眾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選擇眾生,眾生對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當眾生,就選擇佛、菩薩,佛菩薩對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間,你到底選擇哪一種呢?

恆順眾生的原則

恆順眾生,恆就是永恆、永遠不停止的意思。恆順眾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順從眾生,順從他們的意思。當然,順從眾生有一定的原則,主要是指順從眾生的善性,而不是順從其惡性。對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們才順從;不利的事就不能順從。譬如有人說,我要去殺一個人,對方力氣比我大,我一人殺不了他,我需要一個幫手才能殺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薩嘛,應該順從我。你要不要隨順他呢?不能隨順他。對!又如,有人想不開,要尋死上吊,需要一根繩子。他說:你是菩薩,就行行好吧!佈施一根繩子給我。那你就不能順從他。所以,隨順眾生,還是要講原則,不能是非不辨,善惡不分。

隨順眾生,就是根據眾生的需求,無條件地給他們利益和快樂。記得台灣佛光山上有四個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這四條,就是隨順眾生的具體體現。假如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常常懷著這樣的念頭,隨時準備為眾生服務,不帶任何的私心雜念,那這人就是菩薩了。一個人具有菩薩的心願和菩薩行為,這個人便是菩薩!

通常我們到賓館裡去,那些服務小姐,就會熱情地走上前來問道:"請問先生、女士你們有什麼需要?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只管吩咐就是。"在賓館裡能聽到這樣的話,但為什麼我們走到馬路上,就聽不到這樣的話呢?這是為什麼?這個道理很簡單,她是為了賺錢,對你熱情,對你好,因此,這就談不上行菩薩道,恆順眾生更免談。如果是乞丐在賓館門前多站一會兒,那服務小姐對他的態度會怎樣呢?我想她板著臉趕他走時的語言,一定是不耐煩、不入耳的。

《普賢行願品》裡所說的"眾生",不僅指人類,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眾生。對於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我們要給眾生帶來安樂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將三缺一,請你參加,雖然能給另外三人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沒有意義!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癮發作時,非常痛苦,他需要你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為他提供方便,對他來說當然非常開心,但是沒有利益!像這種隨順、慈悲就是瞎順從、假慈悲。所以,對眾生的隨順,建立在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安樂的前提下去慈悲他們;而不是無原則的亂慈悲、瞎恆順。

以眾生為中心

恆順眾生,一般人難以做到。我們總是希望別人隨順我,自己卻不喜歡去隨順別人。因為有情的特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強烈的我執遮住了我們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順從自己,根據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順從自己的願望,去做一些事情。這樣的一對夫婦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為強烈的我執,只懂得讓對方尊敬自己,順從自己;而自己難以去理解對方、尊重對方、隨順對方。

一個自我意識較強、個人主義突出的人,他的群眾關係和家庭關係就不和睦。通過學佛,要我們去隨順別人,就覺得難受、彆扭。這種難受和彆扭就是菩薩行的開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是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學會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須向自己的煩惱、慾望、執著、個人主義等不良行為唱對台戲,那樣才能改變自我的生命。

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的第九大願"恆順眾生",就是要改變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把"以自我為中心"改變為"以眾生為中心",去為眾生的利益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與普賢菩薩的精神相應。

平等饒益眾生

我們隨順眾生,到底順從哪一些眾生呢?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剎海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順從他們,給他們帶去安樂、利益。我們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佛、菩薩那樣,平等地對待他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妻子隨順丈夫,丈夫隨順妻子,兒子隨順父母,弟子隨順師父......這些都不太難做到,因為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歡的人,要隨順他們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隨順兒女的現象十分突出,小寶寶要什麼買什麼,有求必應,父母在兒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愛心能擴展到你的冤家、仇敵身上嗎?你能做到隨順他們,有求必應嗎?恐怕很難!至於豬、狗、貓、雞以及蟑螂、老鼠、蒼蠅、蚊子等動物,就更難隨順了。

一提到老鼠、臭蟲、蒼蠅、蚊子,很多人說,那是四害啊!幹嘛要隨順它呢?人類認為它們是四害,其實,站在它們的角度,它們認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把地球折騰的不像個樣子:到處發洪水,天氣冷熱不定,環境污染嚴重,耕地日益減少,森林遭到破壞,許多動物遭到捕殺,甚至許多稀有珍貴動物面臨滅絕!人類不僅破壞、毀滅大自然良好的生態生存環境,而且還破壞、毀滅人類自己,比如戰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這一切的罪惡,不是蚊子、蒼蠅所能夠造成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禍首。因為一切丑惡現象,和一切罪惡的根源來自於人類的貪瞋癡。所以誰是大害?人總是站在人的角度,帶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有色眼鏡,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與你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人和事,對你來說何嘗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場上,同一條街,開了兩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覺得他是你的大害嗎?會不會?肯定會的。可見害與不害,是相對而言的。有損於你的利益,你覺得是大害;倘能給你帶來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就是要學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對所有的眾生都要一視同仁,用佛的胸懷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過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樣高。甚至你比它還要可怕!它只不過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訴訟於法庭,那你肯定要判處死刑!蚊子呢?無罪釋放。現在歐美國家大談人權,比起那些不講人權的國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來,還是落後的,因為佛教講的是眾生權,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應該相互尊重。

"隨順眾生,種種差別"。眾生的種類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萬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是從受生的方式,說明眾生的差別。有情受身的四種方式,在第五願隨喜功德中,已經向大家作了詳細的說明。"或有依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眾生生存的環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風所構成的物質環境,有生存在水裡的,有生存在陸地上的,有生存在虛空中的。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是進一步說明眾生的差別。先從外在的形相開始說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濕、化等;色身的種類不同,牛、馬、豬、人等;形狀不同,各種動物長相都不一樣;相貌不同,有美有丑;壽命長短不同,烏龜能活上千萬年,而有些眾生壽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動物,才從娘胎裡落地就死了;種族不同,人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等;民族也不一樣,回族、藏族、苗族、漢族等;名號不同,張三、李四稱呼各異。

其次從心理活動看:"種種心性",指心理活動和心理素質不同。"種種知見",對世間的認識不一樣,觀念不一樣。"種種欲樂",欲就是慾望,某種慾望得到滿足後的快感就是欲樂,有情的欲樂千差萬別,就人類而言,有的人喜歡當官,有的人喜歡當作家,有的人喜歡當演員,有的人喜歡炒股票,欲樂不同也。"種種意行",由于思維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一樣,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薩心腸,對人心地善良慈悲,樂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殘,對人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像希特勒這個千古罪人,就是一個殺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數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滅整個地球,征服整個人類。

再從生活方式看:"種種威儀",威儀,指一個人的儀表,外在表現出來的一種形象、氣質,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種種衣服",人類穿的衣服種類不同,或者說各類眾生它們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樣,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麗,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遜色多了;"種種飲食",飲食習慣不同,四川人愛吃辣椒,北方人愛吃面食,江浙一帶人愛吃甜食等等;馬、牛、羊也是雜食動物,它們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獅子、狼等,是肉食動物。眾生的飲食習慣不一樣。"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眾生居住的環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天龍八部,上一講已經向大家作了詳細的解釋,這裡不再多講。無足,如蛇、蚯蚓之類的眾生。二足,像人、鳥類,二隻腳的眾生。四足,是獸類,如虎、熊貓、狗等,用四隻腳行走的眾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蟲之類的動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態的眾生。無色,指無色界的眾生。關於無色界,有的說沒有粗色,細色是有的;有的說細色也沒有,僅有心識活動。有想,如人類及一般天趣的眾生。無想,是無想天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如是,指前面所說的各類眾生,我們應該順從他們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種種方法,服侍他們,用種種物品,供養他們。雖說他們不是我們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們恭敬、供養他們時,如同恭敬供養我們的父母,恭敬供養佛陀一樣。

《梵網經》裡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從六道輪迴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很多眾生,曾經跟我們有過父母、兄弟、姐妹眷屬的關係。只是因為大家改頭換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識。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死死生生,不知生過多少次?死過多少次?我們無始以來流過的血,比四海的水還要多,我們的尸骨堆集起來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只是因為改頭換面的關係,天天碰在一起,也是誰也不認識誰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門口,看見裡面正在大辦喜事,賓客滿堂,無比開心。這個高僧站在那裡,笑了又笑。這家人感覺莫名其妙,上前問道:"師父,是不是來化緣的?"師父回答:"不化緣。"這人說:"既然不化緣,站著笑什麼?"師父念了一首詩偈:"眾生實在苦,六親鍋裡煮,牛羊為上座,孫子娶祖母。"意思是說:眾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實在可憐、可笑。你們現在鍋裡煮的那些菜餚,就是你前生的六親眷屬。你請來的這些賓客,在過去生中,是你家養過的牛、羊,如今卻變成了你們家的親朋好友。你娶的兒媳婦,是婆婆轉生的;因為婆婆對孫子特別的愛!死了之後,一念之愛,她轉生又來這個家,結果呢?做了孫子的媳婦。通過這個故事,從輪迴上來說,人類真是無知可笑,可恥可憐。因此,無始以來,許多眾生跟我們都有過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所以恆順眾生的對像,像上所說種種類型的眾生,我們都要隨順他們。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見到有疾苦的眾生,我情願做他們的醫生,為他們治病,服侍他用藥,這是對身病而言;對患心病的人來說,看見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煩惱的時候,我們要用佛法的道理去開導,讓他開心,幫助人家擺脫心理負擔和障礙。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們要給他指引方向。比如說,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樣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訴他正確的路線,免得走錯路。從廣義上來說,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惱。他們看不見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們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最佳的歸宿,思想很空虛,覺得活著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像台灣的三毛,還有顧城之類的人物,他們活得很痛苦。因為他們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價值的時候,生命對他們來說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他們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像這樣的人不少啊!像社會上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都比較有思想,但他們活得很累、很痛苦。當我們看見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們應該以佛法的道理去開導他們,我們情願做明亮的燈光去照亮、去驅散他們心中的陰雲,使他們擺脫痛苦,從迷茫、困惑的黑暗間走出來。

我認識一位居士,他曾經搞過文學創作,二十幾歲發表過小說、詩歌。他曾經活得很痛苦,曾想過自殺。後來,他從《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這篇文章後,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對佛法感激不盡!從1994年開始,他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他把這篇文章複印了幾十份,在朋友中流通。他說自己受益了,應該讓與自己同樣受苦的人也能受益。並來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昨夜,我流著淚,在一條彎曲的小路上尋找;尋找光明和人生的歸宿。但是,一點兒希望也沒有,我在痛苦和絕望中倒下。今天,我順著濟群法師指引的正法,我帶著微笑重新走在那條路上。雖然這條路崎嶇又漫長,但我始終把佛陀的話,當作我修行的目標。我要沿著師父指引的正道,繼續走下去,永遠走下去。"他在信中還這樣寫道:"我曾把皈依三寶的心願,悄悄地告訴給小河,每朵浪花都載著我虔誠的祈禱,在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樹葉在跳動,那是我的心,在尋找皈依三寶、善知識的彼岸。"有的人說,佛法太消極了!佛法消極不消極啊?太不消極了!說它消極的人,其實是對佛法最大的誤會。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積極的!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碰到貧窮的人,我們要用經濟去幫助人家。或者傳授給他一種謀生手段,使他學會謀生的方法,這也是一種佈施。這種佈施比起你直接給他一二百元錢的好處、作用要大得多。還有一種人,雖然他們經濟很富有,但思想卻很貧窮。金錢上他們是富翁,但精神上他們卻是乞丐。這種人什麼也不缺,他們富得除了鈔票以外,剩下的還是鈔票。但是,他們往往生活得並不一定幸福。有些人從表面上看,他們活得很神氣、很氣派,而他們的內心卻是十分空虛和苦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那些有錢的人。有錢的人,只能從別人羨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點點人生的樂趣和滿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錢人要為錢所累;有地位權勢的人,要為權勢所累。我們學佛的人,要用佛法去開導他們,啟發他們生命內在的智慧,使他們活得愉快充實。

一個人活在世間,財富僅僅是生存的一種需要,並不是人生尋找追求的目標。其實,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金錢。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懷、良好的待人處世方法等,這些都是財富。

學佛行菩薩道,要慈悲一切眾生,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用菩薩的心腸和行為為眾生帶來利益和好處,隨時為眾生服務,使他們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隨時要想道:眾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這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的意義所在。

眾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是什麼緣故呢?普賢先問一句道:對佛陀隨順,當然是應該的,但是為什麼對眾生,要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根據他們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去隨順供養他們呢?大家要曉得,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如果能夠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諸佛;如果能夠使得眾生生歡喜心,就等於令一切諸佛生歡喜心。因為佛陀把眾生看成和自己一體,把眾生看成是自己的獨生子一樣。佛陀對眾生是多麼的慈悲!

佛經中記載的"舉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說法的時候始終保持微笑。什麼是舉身微笑?舉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僅在臉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時候,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在笑。因為只有渾身放鬆、心態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種佈施,能夠讓人歡喜。你對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對你笑一笑,肯定不會錯的。反過來,你跟人家板著臉,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別人,別人也瞧不起你。我們說話做事都要讓眾生歡喜,才會使一切諸佛歡喜。

我們學習了《普賢行願品》的這個法門,要把尊重三寶的觀念,推廣普及到我們人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對待眾生,你就是佛菩薩!反過來講,你只懂得尊重如來,只知道給寺廟上供,給菩薩叩頭,但社會上人際關係搞得不好,大家對你意見很大。然後人家說,你這個學佛的人跟我們不學佛的人沒有區別,這樣,你對如來有沒有貢獻?對三寶有貢獻嗎?一點貢獻也沒有。不僅沒有貢獻,而且在作踐、糟踏三寶。使別人斷絕對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過。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庭、工作、社會中,處處要以佛、菩薩的道德行為,來嚴格要求我們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樣,為人處世,處處都體現出我們在學佛上的修養,讓大家感受到佛法的偉大和慈悲!

我過去不太注重對《普賢行願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剛經》、《心經》,重視佛法哲理內涵上的體悟。然後用佛法的智慧去觀察人生、觀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貫穿到現實生活修行中去。這次要講《普賢行願品》,才進行了學習,每讀一次,都為菩薩的同體大悲精神所感動。以後,我要經常讀誦它。我希望學佛的人把它作為功課,時時用普賢的境界來觀照自己的行為,那麼,每一個人都是菩薩了。

離開眾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的特點是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無私忘我。菩薩同體大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把眾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眾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把眾生的困苦、生死、快樂跟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同體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體大悲比較難,同體小悲,每一個人都有。一般人對自己的子女、親朋好友、戀人、自己寵愛的動物產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對你的冤家仇敵,你最痛恨的人,還有那些十分討厭的眾生,像老鼠、蟑螂之類的動物時,你對待他們,是否能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寶寶一樣呢?甚至把他們的命運跟自己聯繫在一起,把他們視為同自己一體,對他們產生同體大悲的心,能做到嗎?這恐怕比較難。但是對於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是要學習普賢菩薩這種同體大悲的精神!

我曾經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兒子要做手術時,她說:老天爺啊!為什麼要把這個痛苦、不幸的災難降臨在兒子的身上啊?如果兒子不用做手術,病就能夠好的話,那麼我寧願替兒子去受這份苦!如果他的病馬上就能夠好,我情願死去,也不感到後悔。這是什麼精神呢?這就是同體大悲的精神!但遺憾的是,這種同體大悲的心,只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如果學佛的人,大家都懷有這位母親對兒子那種同體大悲的心願,去對一個村莊的人,然後把這種同體大悲的心願,擴展到一縣、一省、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和宇宙,才談得上大悲。

我們不僅要對我們喜歡的人產生慈悲,而且要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產生慈悲。不僅對有情生命產生慈悲,而且對無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產生慈悲心。修學菩薩道,眾生為什麼在修證中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為有了這樣深切廣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長和圓滿,才證得了佛陀的果位。我們要想成佛,就不能離開眾生,離開眾生就免談成佛!因為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礎之上,離開了眾生就等於離開了佛。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曠野,是空曠荒野,沒有人住的地方。磧,是小石塊。大樹王,是指那種特別大的樹,是各類樹裡邊最大的樹,所以稱為王。繁茂,泥土的樹根紮得很深,枝、葉、華、果長得茂旺,根深葉茂的意思。這是用譬喻的方法來說的。在空曠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其中有一棵樹特別大,遇上乾旱天時,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這棵樹會枯萎,樹葉紛紛飄落,到最後剩下樹幹,這棵樹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葉、花、果,就會生長得特別茂盛。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眾生就像樹根,諸佛菩薩就像花果。沒有樹根,樹就會死去,哪來的花與果呢?如果花果離開了樹根,就不可能長出花果來。所以佛與眾生的命運是緊緊相連的,佛不能離開眾生。要成佛,必須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眾生,普度眾生,使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為眾生做利益他們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段話含有總結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眾生,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成佛,功德圓滿!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段經文對成佛下了個結論,菩提屬於眾生,菩薩不能離開眾生。就像蓮花不能離開污泥,離開污泥就不能長出蓮花,清水裡是長不出蓮花的。同樣道理,離開眾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話,一切菩薩都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普賢菩薩講到這裡,向法會的聽眾,叫一聲道:善男子啊!你們聽了上邊所講的種種學佛的意義,應該明白透徹行菩薩的意義了,應該照我上面所講的種種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對待一切眾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夠常常隨順眾生,使大悲心漸漸增長至圓滿完善。能夠用大悲心去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隨順眾生,就是對諸佛最好的隨順。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樂有情,就是對如來最好的供養。"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對眾生的隨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遠、永遠,天長地久有盡時,隨順眾生無絕期。

第十二章 普皆迴向願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什麼是迴向

我們每天講完經都要帶領大家迴向。什麼叫迴向呢?迴向,對於學佛的人來講,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轉來歸向某一種目標,就叫做迴向。迴向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喜歡往生西方:"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吾身,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是往生淨土的迴向。有許多人念經念佛之後,他的迴向,要求佛、菩薩保佑兒子平安、考上大學、媳婦生一個男孩,保佑生意興隆等等,當然這也是迴向,只不過是小迴向。一個人的心量小,迴向也小。有些人因為比較自私的關係,他說我好不容易花錢做了一些好事,幹嘛要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別人呢?那不是太不划算,太可惜了嗎!如果你捨不得把你的功德迴向給別人,出於一種自私的心態去做好事,去迴向,那你的功德只有一點點。反過來說,你的心量無限,你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好事,迴向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身上,那麼你的功德也就無限的大!所以迴向有大迴向、小迴向。

如何迴向效果好

如何迴向效果才更好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從第一大願禮敬諸佛到第九大願恆順眾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轉來,歸向到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身上。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不僅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將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迴向到哪裡去呢?記住:不是迴向給自己,而是迴向給一切眾生。

一定要發願,願把自己的種種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願眾生常常得到安樂,沒有種種的病痛和苦惱。眾生如果有不善的念頭,要去幹壞事,願他們都做不成。眾生如果修善業,要去做好事,願他們立即就能辦到。如果眾生造下了惡業,要墮落到三惡道裡去,願惡道之門關閉起來,不讓眾生進去。願為眾生打開人道、天道、佛、菩薩、聲聞、緣覺等涅槃正當大門,讓眾生走入光明大道。假如眾生,因為無始以來,積累了許多的惡業,招感極大的苦果,我願意代替他們受罪。我願眾生脫離苦海,我願眾生登上涅槃的彼岸,早日圓成佛道!我們倘能用普賢的心量,去迴向所作的功德,那麼,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將會像虛空一樣廣大。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所修迴向,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盡未來際的。這一段經文,同前面各大願的歸結處相同。

第十三章 受持利益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佈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功德無量

這一段經文主要的內容,是說修習普賢十大行願的殊勝果報。修學普賢十大願王到底有哪些利益和好處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2能消除業障,遠離邪魔。

3能於世間無所障礙,諸佛稱讚,人天禮敬,受到眾生供養。

4像佛、菩薩那樣,具備三十二相。

5出生高貴,不墮惡道,遠離惡友,制伏外道。

6能解脫一切煩惱,得大自在。

7臨命終時,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馬上見到阿彌陀佛及各位大菩薩,蒙佛授記,最終成佛度化眾生。

這裡把修學《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殊勝果報,作一個簡單的歸納和總結。以下講解經文的內容。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對法會裡邊聞法人的稱呼。菩薩摩訶薩,是指大菩薩。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大菩薩,就要修習普賢的十大願,只有這十種功德都具備了,你才能成為一個大菩薩。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對一個初發心,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人來說,能夠遵照普賢十種大願去修行,把這十大願變成自己的願望和行動,那麼,就能夠"成熟一切眾生"。成熟一切眾生的意思,是說按十大願去做,才能使你的發心得到落實,為眾生帶來利益。"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習十大願,才能與圓滿佛果相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講過,就是無上正等覺,是佛的果位,是最高的覺悟,所以叫無上菩提。如果學佛的人按普賢十大願王去修行,既能普度眾生,同時也能夠圓成佛果。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就是"自覺",學習佛陀度眾生的精神和行為就是"覺他"。自覺和覺他兩者相結合,"則能成滿普賢諸行願海"。我們只有這樣去修行,才能夠成就圓滿普賢菩薩的十種行願之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所以說,學佛行菩薩道的人啊!你們要知道這十種大願的種種意義和道理,能夠使得一切眾生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佈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不管善男人,還是善女人,把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化成極細小的微塵,像那麼多的七寶,拿去佈施供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菩薩。世界的寶物多得不能用數目來計算,怎麼只說七種呢?的確,世界上的寶物很多,但我們要挑選寶物裡邊最好的七寶,即金、銀、珊瑚、硨渠(白玉)、瑪瑙、赤珠(紅色的珠)、摩尼。摩尼,是梵語,譯為如意珠,這種寶珠又光又潔淨,污穢染不上去,放在污水中,污水也會變清。如意寶珠,你要什麼就會有什麼,它出在龍王或摩竭魚的腦子裡,是一種極其稀少的稀世珍寶,人得到它,毒藥、火燒不能傷害性命。所以,這裡特地提出"上妙七寶",別的寶貝,與七寶相比,就不能相提並論了。

我們拿世界上像微塵那麼多的七寶,去佈施供養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和佛、菩薩,還有再把人天最勝的安樂,像人間的富貴榮華,天宮的種種快樂,用來佈施給前面所說的那麼多的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供養一切世界上的諸佛、菩薩。並且這種佈施、供養不是一天兩天的,而是要經過佛剎極微塵數劫那樣長久的時間,並且沒有間斷。按理說像這樣大的功德,當然是大得不得了了。但是比起你聽聞到普賢十大願所得的功德,比起上面所說的佈施眾生、供養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那怕大到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可見聽經、念經、讀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實在是大得不得了。所以,能夠聽聞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品的人,所得到的功德,超過其它任何功德。

消罪業離魔障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如果有人用非常虔誠懇切心去相信普賢的十大願,並把這十種大願,領受記住,受持讀誦。那怕只受持讀誦、書寫一個四句的偈,就能夠滅除五無間業的苦刑。持是把握住,看書叫做讀,誦是不看書。持在這裡是記住的意思。

古代印刷業不發達,佛經的流通靠人書寫。現在印刷業發達了,你可以出一些錢,或者大家都出些錢,印刷幾萬冊,這跟書寫的功德也是一樣的。因為你出了錢,讓別人去印刷,等於替你書寫,哪怕只書寫"一四句偈",普賢這本經書裡面的內容這麼多,到底哪四句呢?一句就是一句話裡邊有七個字,四句話有二十八個字,這樣的四句話二十八個字,組成一個最短但意思、結構、內容最為完整的句子,稱為一個四句偈。像《普賢行願品》裡四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還有下面要講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餘。"如果大家工作學習忙,沒有時間把整個《普賢行願品》全部讀誦,只要讀誦、受持任何四句,就能夠滅除五無間業。

五無間業,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在這五逆罪中,大家有可能做到的,有二點。對於居士來說有可能辦到的,就是把你的父母給殺了。但我的意思,是指你有機會犯下這種罪業,不是要去殺你的父母!阿羅漢在世間實在太少了,要去找一個來殺,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所以這種罪業是不容易犯的。破和合僧,是出家人的事,跟在家居士沒關係,主要針對僧團,出家人另立山頭、鬧分裂。出佛身血,佛陀早已入滅,你想出佛身血,也沒有這種條件。有人會說,如果把寺院裡的佛像砸了,算不算出佛身血呢?當然也有這種意思在裡面,但嚴格來說還談不上。

假如有人曾經犯下五無間業的罪,他死了之後,就要到阿鼻地獄中去受五無間業的苦報。五無間指的是:一時無間,凡是到這種地獄裡去的眾生,日日夜夜受刑罰,沒有一分鐘的時間,讓你停歇,每時每刻都處在受刑狀態;二形無間,到阿鼻地獄去的人,非常痛苦!你一個人在受刑罰時,你會感到千萬個你在受苦;三受苦無間,到這個地獄去的眾生,種種苦刑都讓你嘗盡,受苦時間沒有停歇,接連不斷;四趣果無間,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也不管天神地鬼,凡是造下了墮落地獄的罪業,就一定要受到這種苦報;五壽命無間,落到地獄去的罪人,受罪的時間是一萬劫,每天每夜,都在受苦,千死千生,萬死萬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永無間斷,苦不堪言!我們十分幸運!倘若我們曾經造過這些罪業,現在只要讀誦《普賢行願品》一個四句偈,就能滅除這種果報。這樣重的罪業都能夠消除,其他罪業就可想而知了。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所有世界上的各種病痛,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各種痛苦和煩惱的事,以及無始以來犯下像佛剎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一切惡業,如果受持讀誦、書寫《普賢行願品》一個四句偈,都可以完全消滅清除。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法力無量無邊!希望每天都能念一遍。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荼,若毘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魔是一種惡鬼,專門擾亂修道人,破壞別人做善事。魔軍,是惡鬼手下的兵。夜叉很凶狠,會吃人,身體很輕靈,在空中飛行得很快。鳩盤荼、毘舍闍也是惡鬼,鳩盤荼吸人精氣,毘舍闍要噉人的氣。以上這些惡鬼,在《西遊記》裡描寫得比較多,大家一定不陌生。

如今是末法時代,世界上的妖魔鬼怪特別多。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邪教,五花八門的氣功流派,這個自稱活佛,那個自稱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多煉氣功的?許多人裝神弄鬼,有真本事、真功夫的不多,很多都是鬼神附身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災難、各種瘟疫之類的病也特別多,還有許多人,心腸也特別壞!危害社會、國家、人民的事,什麼都幹得出來。如日嫖夜賭、吸毒販毒、搶劫殺人、賣淫強姦、貪污盜竊、倒賣槍支彈藥等等丑惡現象。這些丑惡事情很多都是惡鬼幹的,也是妖魔鬼怪在傳播一些病毒和不良的信息。如何擺脫這些不良的信息,避免受他們的危害呢?聽聞佛法,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這些鬼神、夜叉、羅剎等妖魔鬼怪,看見我們就會感到害怕!這是為什麼呢?以正壓邪,邪不勝正!這些邪魔惡道,看見學佛的人,就會敬而遠之,它們乖乖地躲開我們,靠邊站去。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這些惡鬼們,它們不僅害怕我們,而且有時候,它們還會發心來擁護你,在關鍵時刻,保護你的安全。你說佛法有多麼厲害!佛法不僅讓人變好,而且惡鬼也變好,真可謂法力無邊。

現在許多人買保險,什麼人身保險、這樣那樣的保險,最常見的,是坐飛機買保險。不過這些保險,都算不上真正的保險。因為坐飛機,飛機出事了,保險公司最多給你一筆錢,人都死了,保險還有什麼用?所以最好的人生保險,還是學佛,多行善事,諸惡莫作;或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或受持《普賢行願品》,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險!

招感殊勝的果報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要是有人讀誦普賢十大願,不論走到什麼地方,沒有任何阻擋和妨礙。因為你的業障滅除了,妖魔鬼怪都讓開了,不來干擾你,所到之處當然沒有障礙,就像空中的月亮,本來被雲霧籠罩著,現在月亮從雲霧裡出來了。諸佛菩薩看見我們按普賢的十大願去修行,佛、菩薩會稱讚我們,為我們高興。那麼,你說世間上的人,看見我們要不要讚揚呢?不僅天上的人,還有世間一切的人,看到我們都要尊敬我們。因為按普賢行願去修學,遵循這樣崇高的道德規範,試想這個人的道德情操有多高尚?不用說,大家心裡一定都清楚,那一切眾生,看到這樣的人,都會去供養他們。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讀誦受持十大願的人,能夠善得人身。善得人身的意思是說,你將來出身的家庭好,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相貌長得莊嚴,能生在一個有佛法的社會裡,從小遇到很多善知識跟你在一起,將佛法的道理傳授給你。這是善得人生。反過來說,就是不善得人生。通過學佛,我們的行為會為未來的生命負責,會深信因果,那麼,未來的生命中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如果不相信因果,幹了壞事也無所謂,造下許多罪業,對自己未來的生命不負責,那在將來的生命中,就不善得人身。

學習《普賢行願品》後,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去修學,這樣就能圓滿普賢菩薩的所有功德,就能夠像普賢菩薩一樣。等到修學的功德完全圓滿了,我們也能夠像普賢菩薩一樣,成就微妙莊嚴的色身,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的好相。三十二大丈夫相,從看相學的角度來說,是世間上長得最莊嚴、溫和、慈祥、端正,五官、手指、眉毛,全身從頭到腳,每一個部位都長得非常地圓滿,找不出任何缺陷,所以稱做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勝族,即貴族,指大戶人家。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的人,這一世沒有受到像上面所說的那種好報,到了下一世,無論生在人道、天道,都會投生在大富大貴的人家中,不會生在貧窮下賤之中。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就是全能、全部的意思。制伏,是壓住的意思。外道不合佛法的教義、教規,是不合真理的法。佛法以外的法,都叫外道。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永遠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去,並能破壞一切惡道,使得三惡道裡的眾生,越來越少,直至惡道徹底消除。遠離一切不善的朋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魔鬼要跟你鬥法,鬥神通,鬥不過它,那就完了。所以我們在德行和修行上要有所成就,這樣才能壓邪。如果功力不夠,德行不夠,你想度它,結果是反而被它度化了。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獅子,是獸中之王。摧伏,用威勢降伏。堪受,可以接受。修學普賢十大行願的人,能夠破除一切煩惱,得大自在。學佛、行菩薩道的最終目的就是斷除煩惱,得大自在。不能自在的原因是我們的煩惱沒有斷除。煩惱是什麼呢?這兩個字大家經常掛在嘴邊,而且每一個人都有深切地感受和體會,但要把它的意思說清楚,恐怕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煩,是擾也;惱,是亂也。煩惱,是擾亂內心不得安寧、不得自在的因素。眾生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佛經上說有八萬四千種。這八萬四千種煩惱,又名"八萬四千塵勞"。不要以為這只是用來嚇唬人的形容詞,這個數目是一個精心歸納總結出的正確數目。如果你想知道個究竟,請查閱《教乘法數》的第八百六十八頁,就可以一目瞭然。

人世間的煩惱從哪裡來的呢?是因為"我執"造成的。"我執"又分"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是我們對五蘊和合的色身,不明瞭它是隨因緣暫時和合的一種假相,而執有獨存、不變的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法我執"是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認為有真實不變的實體相、差別相。眾生由二執產生煩惱,因煩惱而造業,由惡業招感生死苦果。

學佛修行是為了解脫煩惱,如何解脫煩惱呢?要從破除我法二執下手,佛法中的許多重要義理,都是為了破除我們的執著。如"緣起性空"這一思想,萬法緣起,自性本空就說明了宇宙和人生都是由某些因素或條件的暫時聚合,任何事物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譬如說人身,便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積合而成,缺一不可。在這種積聚中,沒有我的本質存在。色身(肉身)滅亡了,我也就消失了。人死了,受--感覺沒有了,行--行為也不存在,人也就不是人了,我還算什麼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是五蘊因素暫時的湊合,隨時都有可能離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這裡聽經,這個法會裡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法會由聽眾、法師、經書三者因素組成,缺一不可。講完經之後呢?大家各走各的,這個法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說明,大家能夠坐在一起,是因為條件暫時和合,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它的自性是空的。

說到煩惱二字,引出以上的話題,目的是讓大家懂得,產生煩惱的根源來自我法二執,同時通過"緣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明白外界事物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合的一種表面的假相。我們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要守住自己這顆清淨心,讓自己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觀照一切法空,將我法二執連根拔除,斷除煩惱,得大自在,了脫生死!

修學《普賢行願品》,能夠消除一切煩惱。菩薩的最大特點,是破除我執,改變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無我,放下自我,當下就能證得菩提!如果一個人,沒有煩惱,放下自我,這人就像"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獅子,是獸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獸,而不被群獸所降伏。這意思是說,修學普賢行願之後,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間的一切人,而不被世間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因此,你就有資格接受一切人對你的恭敬、禮拜和供養。

往生淨土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人到臨死的時候,身體的一切功能逐漸失去作用。如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舌頭不能動,嘴不能說話、吃東西,身體動不了,思想停止活動,一切親人都要離棄了,哪怕是國王,到臨死時,一切威風權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光著屁股來的,走的時候,兩手空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盡管有些人活著的時候,威風凜凜,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當官也好,作皇帝也罷,活著時前呼後擁,很得意!可是當面臨死亡時,你還神氣得起來嗎?讓你神氣,你也神氣不起來了。一個死人值錢?還是一頭死豬值錢呢?如果把死人和死豬同時扔在外面去,撿的可能是豬,不會是人。想到人死還不如一頭豬,活著的時候,就要對任何事情不貪著,淡化功名利祿的追求,不要活得太累,知足常樂,這樣呢,煩惱痛苦的事就自然減少,那我們就會活得輕鬆愉快!

《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在無限的空間中,在無限的時間中,在無限的宇宙中,產生了一個有機體的泡沫,這個泡沫持續了一會兒便破滅了。這個泡沫就是──我。"可見光陰迅速,人生短暫,諸法無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整個物質世界,人生所有的一切,像露珠一樣,很容易消逝;像閃電一樣迅速即滅。整個世界和人生如夢、如影、如泡沫、如露珠、如閃電,迅速無常。如果大家都能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用佛的智慧去指導我們的修行,那麼,大家就能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得大自在!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輔相大臣,是輔佐國王的文武大臣。宮城內外,指宮城內外的一切,在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國王是多麼的富有!象馬車乘,國王所有的大象、馬、象車、馬車;還有珍寶,國庫裡秘密藏放的金銀、寶物之類的東西。伏藏,是藏在地裡的礦物。這一切的一切,到了臨死時,沒有一件東西,能帶得去。

平常的人,雖然沒有象國王那樣富有,但每一個人家裡或多或少總有一些值錢的東西,像存摺、金銀首飾之類的東西,還有兒女、妻子、丈夫、孫子、媳婦......,這些都使人貪著留戀。但是當人要死的時候,哪一樣能夠隨自己走呢?有的人,一生都在為錢拚命奮鬥,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佛教裡告訴我們要修佈施,佈施如救火。我們的身體從出世開始,就在無常的烈火中燃燒,這個色身每時每刻都在無常變化,隨時都在走向死亡。活著的時候,有錢捨不得拿去佈施,拚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時也就是在消福!當你的福報享完了之後,你就會提前死。所以,人活著時,要惜福,有錢要捨得佈施,要為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善業。一個人離開世界時,什麼東西都不能帶走,只有業力跟隨自己一起走。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把四個老婆叫到自己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模樣不如二老婆,富翁平時很少過問她。二老婆年紀稍微小一點兒,模樣比大老婆長得好看一點,平時偶爾也跟她在一起。三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輕漂亮一點,對她的關照要多一點。小老婆嘛年紀最小,模樣長得最好看,平時這個富翁最喜歡小老婆。他對小老婆說:我快要離開這個人世了,孤孤單單一人走,感到很傷感,平時我對你最好,如今我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嗎?她說:我知道你對我最好,但我這麼年輕,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富翁問了三老婆,三老婆說,你最愛小老婆,她都不願意跟你走,我憑什麼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後問二老婆,二老婆說:你平時對我的關照不如她們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幹!最後大老婆說:她們幾人都不願意跟你走,我們好歹結髮夫妻一場,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你一人走,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還是讓我跟你一起去吧!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故事中的三位夫人,代表著一個人的美好的東西,但臨死時這些東西,都無法讓你帶去。反過來說,大老婆是最丑的東西,她代表一個人的業力,我們平時不太注意,雖然從來不愛去理睬過問,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只有業力隨你一起走。除了業力,還有一種力量,它就是願力。

支配我們生命流轉有兩種力量:業力和願力。業力把眾生送到六道輪迴中去,接受果報。我們能不能選擇誰做我們的父母,選擇你喜歡的家庭呢?我們沒有能力選擇。所以,眾生處在生死流轉的業力之中是非常被動的。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發願!發願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去修行,把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作為我們自己的願力。所以說,當一個人臨死時,什麼東西都能夠捨離、放下,惟有普賢菩薩的行願,我們不能放棄,不能丟下。不管業力把我們送到哪裡,但惟獨此行願能夠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跟淨土宗的關係非常密切。淨土宗有五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其中之一就是《普賢行願品》。所以修淨土宗不少人把《普賢行願品》作為功課去讀誦。一個人將來在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個人的發心和願力的大小有關。你的心量大,發心大,品位就高,相反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這些大菩薩的相貌,都長得很端正莊嚴,功德也很圓滿,這些大菩薩都圍繞著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品位有九等之分,品位最高的,可以立即見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經過個十二大劫,蓮花才能夠開放,才能見到佛。修學十大行願的人,品位一定很高。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能夠馬上見到阿彌陀佛及各位大菩薩。

往生的人,看見自己從蓮花裡生出來,承蒙佛的大恩大德,親自為自己授記。授記之後呢,不是坐在那兒享福。"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這就告訴我們,成佛、菩薩後,不能忘記眾生,不能離開眾生。得到佛的授記,就像到那裡進修,拿到一張文憑,然後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個世界有痛苦,就要到那兒去度眾生。度眾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要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還有慈悲心,隨著眾生的心意,為了眾生的利益,給他們說法。自己成佛覺悟以後,讓更多人也成佛覺悟。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經過漫長的時間度眾生之後,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場。菩提道場是佛陀悟道的處所。在成佛之前,還要通過最後一關,就是降伏魔軍。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過魔軍的破壞和干擾。魔,其實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譯,指阻礙人做善事的魔。《維摩經註》卷四說:"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可知魔即佛智慧的殺手。常人心中往往湧動著種種慾望,包括權利慾、情慾、貪慾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作用,都屬魔礙。戰勝魔軍,實際上就是戰勝自己。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戰勝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就是戰勝自己的過程。

成佛之前,魔王會帶著一幫人來干擾、破壞。但是沒關係,這時你的功德和智慧、功力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了,很快就能夠降伏魔軍。成佛後,要轉妙法輪,為眾生演講佛法,使得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上的眾生,都能聽聞佛法,使他們都發菩提心。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們,使他們修學成就。像這樣的教化,不是一兩天,而是長久到沒有窮盡的時候。"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普度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一個,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這段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向我們做了一個總結。"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有機會聽到了普賢的十大行願,很幸運!但聽到之後,還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沒救了。相信接受以後,按照普賢菩薩的行願去受持讀誦,同時還要"廣為人說",廣泛地宣傳弘揚普賢行願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如果這樣做了,功德到底有多大呢?只有佛能夠知道,除了佛,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聽了上面所說這十大行願的功德,不要產生懷疑,千萬不要有一點疑惑的想法,以為不會有這樣大的功德,應當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假的,沒有錯的。相信了之後,就要真實地領受十大行願。並且能夠去讀,在讀的基礎上,能誦、能背下來,能記住,然後書寫,到各個地方去,為許多許多的人宣傳、演說。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法會聽聞而且相信十大行願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夠相信接受,然後再依十大行願去行持,並逐漸達到圓滿,這個人所獲得功德,有無量無邊的多。這種人能把眾生從煩惱的苦海里邊,一個一個地解脫出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 略說前七願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講到這裡,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進一步用偈頌的方法,"重宣此義",再把前面的內容,向大家作補充說明。普賢菩薩在沒有說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觀察法會裡十方世界的各類眾生,然後根據眾生的根機對機說法。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總結和歸納,這不是簡單的重複,它還包含著許多新意,是長行中沒有講到的。下面介紹偈頌的內容。

在講偈頌之前,把普賢行願的十大願王向大家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在這十大願王裡邊,有兩個願是核心。這兩個願,就是八、九二願。兩個願中,"恆順眾生"願又是核心的核心!從第一願禮敬諸佛開始,到最後普皆迴向第十願,整個內容是圍繞"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兩個大願服務的。

"常隨佛學"是上求,"恆順眾生"是下化。《普賢行願品》的思想精髓,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眾生,這是《普賢行願品》的眼睛。如果再精闢、再核心,就剩下二個字--下化!下化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靈魂所在!我們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是為了恆順眾生!學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以眾生為核心。修學佛法主要還是為了救度眾生。

在下面偈頌的內容裡,從偈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到第七願"請佛住世",僅僅是把前面的內容作了一些歸納和說明。從它的意思上來看,基本跟長行部分相類似,甚至更簡單些。但在"請佛住世"以後,從"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也就是從偈頌的第八願開始,用大量的偈頌來說明"常隨佛學"和"恆順眾生"這兩個部分的內容。

我開始也搞不清楚,後面大量的偈頌,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我看了很多的註解,像諦閑法師的註解、演培法師的註解。他們都把這些偈頌的內容,又分為十個願。我對他們的註解,總覺得不太恰當,然後自己琢磨琢磨,發現後邊偈頌的內容,其實主要還是總結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常隨佛學",還有一個就是"恆順眾生"。說穿了,這兩個願--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賢十大行願中,"恆順眾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普賢行願品》必須要圍繞著這個核心去學,才不會出偏差。

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兩個偈頌,主要是對禮敬諸佛的內容總結和歸納。"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人獅子,指佛陀。獅子是獸中之王,那麼佛是人中之王。當然,這是從道德上來說的,因為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為眾生的精神領袖,因而尊稱為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餘"。面對十方三世諸佛,我要用我清淨的三業去禮拜。當我們拜佛時,口念著十方三世諸佛的名號,心中觀想這些佛,我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諸佛。清淨三業,就是在拜佛的時候,心要專一,不能有妄想雜念。拜佛時,心裡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怎麼拜呢?要借助普賢菩薩行願的威力和思想境界來拜。拜的時候觀想:十方世界三世諸佛面前都有一個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無數的佛,在接受我的禮拜。"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就是說,每一個我,同時可以變化成千百億個我,化現出無量無邊的化身來,並且用所現出的化身去禮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讓一尊佛漏掉我對他的禮拜,每一尊佛都週遍禮拜到。禮敬諸佛的意義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時對佛陀產生懷念之情,依教奉行,不要忘記佛陀的大恩大德。

稱讚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總結稱讚如來的內容。"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天氣晴朗的時候,太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我們會看到空中有無數的微塵在不停地運動。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許多的微塵,每一個微塵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圍,還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圍繞著。因為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都不會是單獨的。"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無盡法界,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諸佛。

有的人會認為,佛陀已經入滅了。其實佛陀並沒有入滅,佛陀離我們並不遙遠。南朝善慧大師有這樣一首詩: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翕,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人,隱居本地松山雙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請他講《金剛經》。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與佛同時起床。站著坐著與佛常相隨,說話沉默與佛相一致。佛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如同身體連著影子一樣。想知道佛的去處嗎?這說話的聲音就是佛。這首詩的道理告訴我們自性是佛,修道者當從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尋求反而一無所獲。所以,我們跟佛是融為一體的,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過佛,佛跟眾生是一張紙也不相隔的。只要功夫修到家了,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顯現。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我們面對這麼多的佛,要用不同的語言和聲音去稱讚諸佛。在長行裡已經打過這樣一個比喻:我們現在讚歎如來,要超過辯才天女的五百個舌頭,要超過她用五百音聲去稱讚如來。就像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一樣,雖然只有一個人在一處地方說話,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時都能聽到播音員的聲音。我們在讚歎佛的時候,要借助這種方法去觀想。用最美好、最美妙的言詞去稱讚如來。這種稱讚並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直要接連不斷地讚歎到所有未來的一切時劫。未來的時劫是永遠沒有窮盡的,那麼稱讚也就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讚佛的意義在哪裡呢?因為如來的功德極深極大,無法用數目來計算,所以用"甚深海"來比喻佛的功德勝過大海。因為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不讚嘆佛的功德,我們會去向佛陀學習嗎?稱嘆如來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向佛學習。

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三頌總結廣修供養的內容。如何供佛呢?"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是最好的意思。用最好的東西拿去供佛,是相對而言的。就是根據家裡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你認為這種東西,在你生活範圍以內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飯,沒有條件吃饅頭,如果今天吃饅頭,那饅頭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所以再貧窮的人,也有最好的東西去供佛的。妙華鬘,用最美麗的花,最鮮艷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穿成串,用花環(花鬘)去供養佛。伎樂,指吹的、彈的、敲的、拉的各種樂器,如笛子、古琴、揚琴、二胡等。塗香,現在社會上很多女士們,很講究化裝。把你從街上買回來的塗香,像洗面奶、粉底霜、香水、口紅之類的美容化妝品,先拿到佛的面前供養後再用。佛怎麼會打口紅呢?問題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你對佛的那份供心。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每天在佛面前燒香,不要燒得太多,燒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帶見那裡的人燒香,一燒就是一大把,那真叫"燒香"。他們把大把大把的香點燃,往香爐一扔,就像燒廢紙一樣,這不是燒香,而是在"燒廟"。這樣燒香,把整個寺院熏得烏煙障氣,濃煙滾滾,把菩薩熏得直流眼淚。本來,來看望佛菩薩,應該高興才對,結果大家摸眼流淚,這種燒香方式不好。燈燭,就是點油燈、點蠟燭,現在人都喜歡用電燈,其實,點蠟燭感覺很好。因為蠟燭的光柔和,不刺眼,在柔和的蠟燭光下看經、念佛,能使自己浮燥的心靜下來,這是我的體會和感覺。不過,點蠟燭要避免著火,特別是打坐入靜時,要小心!不要著火了,跑來找我算賬,那就麻煩了。還有古代點的那種油燈,青油裡面放一根燈草,在這種燈下念經、念佛感覺也特好,給人一種寧靜、柔和、輕鬆的感覺。還有各種音樂、傘蓋、最好的衣服,各種供養的物品,堆積起來,這些供品像須彌山那樣高,我完全拿來供養諸佛。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我要深信十方世界,都有諸佛的存在,我以普賢的胸懷和願力,能夠供養一切如來。

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個頌總結懺悔業障的內容。"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犯下各種各樣數不清的惡業。佛教把人的行為稱為善業、惡業兩種。前面講過十善,十善反過來就叫十惡。人造下許多的惡業,主要是表現在身(行為)、口(語言、說話)、意(思想、心理活動)三方面。身所造下的罪業,如殺人(殺生)、盜竊、邪淫(不正當的男女關係的行為)。語造下的惡業,如妄語、說假話騙人,使別人上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譬如社會上一些詐騙犯,就是用妄語騙取別人的錢財,這就是妄語。妄語還包括兩舌、惡口、綺語。兩舌是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製造成矛盾,使人家關係不和。惡口是用一些粗暴的語言,去傷害人家。綺語是說一些男女之間淫穢的,亂七八糟的,不堪入耳的話,去挑逗別人,像那些淫穢錄像、淫穢小說之類的東西都屬於綺語的範疇。語言上所造的惡業,最大的妄語是什麼呢?比如說,有人本來沒有證到阿羅漢的果位,騙人說自己證到了阿羅漢的果位。本來沒有神通,說自己有神通。騙取別人的相信,坐在那裡接受別人的禮拜供養。小妄語,如人家問你石家莊怎麼走?明明是往左走,你偏說往右走,這就是小妄語。另外還有方便妄語,在佛教裡講這個妄語沒有罪過,甚至有的時候這種妄語,還有很大的功德。

譬如在戰爭年代,日本鬼子進村,搜捕地下黨員,把全村的老百姓都趕在一個地方,槍口對著大家,說到:"有誰知道共產黨的下落,如實報告,皇軍大大有賞!如果有人知道不說的話,讓你們統統死啦!死啦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說實話,不打妄語,那就很糟糕,這時就必須要打妄語。這種方便妄語不僅無罪,反而功德很大!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和尚在山上的寺廟裡修行。一天,一個獵人追殺一頭野豬,經過寺院的門口,向老和尚打聽野豬跑的方向。老和尚明明看見野豬往左邊走的,卻告訴獵人說:野豬往右邊跑了。老和尚雖然打了妄語,但卻沒有罪過。又如到了別人家裡,問你吃過飯沒有?本來沒有吃,但不好意思麻煩人家,就說吃過了,這也是方便妄語。以上這些妄語,只能給別人帶來好處,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些妄語說得好,功德是很大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殺生,對於在家居士來說,這個問題是學佛修行普遍關心的話題。像老鼠、蟑螂、蚊子、蒼蠅、螞蟻之類的動物,經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這類動物的確讓人討厭,有時令人很頭痛。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當它們影響到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如何處理好它們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弄不好,就會造殺業,對待老鼠,我們可以把剩下的飯菜,吃不完的東西,天天給它們留點在外面,這樣它就不進來了。對待以上幾種眾生的方法,殺生肯定是不行的,可以預防、搞衛生。把家庭衛生搞好,適當噴一些藥物,讓它們不敢進來。如果預防以後,還會進來,也不能去傷害它們。

殺生有兩種:一種是有意殺生;另一種是無意殺生。有意殺生,是故意殺死眾生,這種殺罪很重。無意殺生,就是不注意,無心傷害了眾生的性命,如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一隻螞蟻,除草、挖地時無意鋤死許多螞蟻、蟲之類的眾生,這種殺罪就輕。但盡管是無意的,我們對它們要產生同情心,要對自己的過失表示內疚、自責,給它們迴向,希望它們來生變人,或是請佛、菩薩超度它們往生西方,這是殺戒方面要注意的問題。盜,沒有經過人家的允許,背著人家,乘人沒注意的時候,把別人的東西拿走,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盜。這種直接偷取的行為是盜竊。另一種情況,看見人家皮包裡的巨款,見錢眼紅,起心想把他的錢拿走,這也是盜竊,還有社會上許多做生意的人,偷稅漏稅,也屬於盜竊的範圍。常聽那些偷稅漏稅的人講,不偷稅漏稅,做生意賺不到錢,理由好像很充足,其實和盜竊沒什麼兩樣。

意業,主要表現在思想意識、心理活動方面。人的行為、語言受思想的支配,每做一件事情,或好或不好,是通過思想產生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無始以來,犯下的惡業很多、很多,無法用數字來統計。大到戰爭、殺人,小到相互嫉妒,勾心鬥角,相互欺騙......社會上一切丑惡現象的產生和根源,無非是由貪瞋癡所引起。人類只要有貪瞋癡的存在,你隨時都有可能造下惡業。我們學佛以後,要懺悔自己的業障,懺悔以後呢,我們的罪業才能消除。懺悔,就是對自己犯下的過失表示痛恨,保證以後不再幹壞事。懺悔的意義,就是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使自己少犯或不犯錯誤,清洗自己的人格,用佛法的戒律去清洗我們的靈魂和行為上的污穢,經常打掃身上的缺點、毛病,使自己的行為更加規範,做一個高尚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這個頌是對隨喜功德的總結、歸納。十方一切諸眾生,指各種各樣的眾生。二乘,是聲聞和緣覺。有學,指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他們煩惱沒有斷盡,還需要修學。無學,是證得四果的聖人,即證得阿羅漢果,不再修學了。我們對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乃至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一切如來、菩薩,對他們所做的一切好事,都表示歡喜讚歎。在讚歎人家做好事時,要發自內心為人家高興,不能口是心非,讓別人感覺到你說的是實話,而不是虛偽的奉承。不然,就變成了風涼話,這不是隨喜,而是在向人家潑涼水。所以說話要講究藝術。這也是比較重要的,同樣一句話,說得好,能讓人家感到高興;說得不好,會給人家帶去煩惱。

隨喜功德的意義,主要是克服嫉妒的心理。同時可以改變狹窄的心量,使人的心量開闊。大凡不能隨喜的人,往往嫉妒心較重,而且心胸狹窄。這種人活得比較痛苦,因為這種人看見別人能力比自己強,日子過得比自己好,他心裡就難受,無緣無故對人家產生厭恨、不滿,他對任何好事都看不順眼,他巴不得別人不如他。這種人往往自尋煩惱,因為你對人家的不滿情緒,不能造成對他的傷害和打擊。其實,一個人在跟別人過不去的同時,實際上往往是跟自己過意不去。

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這是對請轉法-輪的總結和歸納。眾生生活在無明的暗夜之中,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給茫茫黑夜中的眾生帶來光明和希望,佛陀給黑暗中困惑、迷茫的人指明了人生的路途。佛陀是黑夜中的一盞燈!所以,把佛陀比喻為世間燈。

我們為什麼要勸請十方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呢?因為只有佛法住世,眾生聽聞正法後,才能破除無明,斷除貪癡,"遠離顛倒夢想"。最後了脫生死,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這個頌是對請佛住世內容的總結和歸納。佛陀說法要有人請,為什麼非得眾生請,他才肯說法呢?因為只有通過請,三番五次地勸請,才顯得佛法難得可貴。眾生也才懂得珍惜。佛陀如果隨隨便便地說法,效果一定很差,因為輕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就不會去珍惜,所謂來得容易,去得也快,道理就在這裡。

我經常碰到社會上一些人,有時在火車上,一些人閑得無聊的時候,見你是一個和尚,感到很好奇,他會隨便問一些問題。你跟他說了半天,他一笑了之,因為他不懂得佛法的可貴,他不知道珍惜。他對人生與佛法的問題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認識,效果當然很差。相反,帶著人生的問題尋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講佛法,立竿見影。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生的問題!佛法是人生最佳的歸宿!佛陀說《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每次都有人請,請過之後,他才說的。只有通過請,佛法才顯得貴重。聽聞的人呢,才容易接受,才能珍惜它。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佛陀假如要入涅槃了,我們要至誠懇切地勸請:佛陀啊!請您大慈大悲,哀憐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吧!不要離開我們,不要示現涅槃相吧!請求您長久地住在世界上吧!微塵數那樣長久的時劫,請求您不停地為眾生說法吧!使眾生永遠都能聽聞佛法,讓成佛的種子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界所有的眾生心靈裡,都栽上成佛的種子,讓法界生靈早日得度,了脫生死!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這一頌,總結修學前七願的意義。修學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的七種願行,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到底為了什麼呢?

社會上有的人賺了不少錢,這些錢幹什麼用呢?要派得上用場,這很重要。有人把錢拿去吃喝嫖賭,貪圖享樂,甚至拿去幹壞事,這些錢就白白地浪費掉了。同樣,我們修學佛法,積累了許多功德,這些功德應該把他全部佈施給法界眾生!要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眾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給每一個眾生,同時迴向佛道,成佛後繼續度眾生!《普賢行願品》雖然有十種行願,說透機關,道破天機,其實最根本、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普賢行願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八個字是十大行願的核心和靈魂所在!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是兩碼事,同時又是一碼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成佛不能離開眾生,諸佛、菩薩與眾生本來就是一體,沒有眾生就沒有佛、菩薩。佛、菩薩就像樹上的花、果一樣,而眾生就像樹的根和水,樹離開根和水,樹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禮佛的一剎那間,十大願王都具足了

十大願,是總說的。我們昨天跟大家講的是總相;十願裡...

諦閑法師《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一 緣起 山僧,今日受吳璧華居士請,講普賢行願品;因...

縱使業障太重,普賢菩薩都會暗中摩頂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略釋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

成佛的十種廣大行願

如果要成就如來就是佛這樣的功德之門,那你應該怎麼做...

普賢菩薩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

歷代普賢菩薩感應四則

李靖箭射文殊普賢 唐朝雁門關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父母和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問: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

心中的陷阱

許多人都覺得世事難測,處處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

受戒時如何得到戒體

問: 受戒時候,如何得到戒體? 濟群法師答: 受戒必...

為什麼要給佛像開光

問: 佛教為什麼要給佛菩薩像開光 濟群法師答: 供養...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淨土法...

念阿彌陀佛的利益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優勝持往生咒;亦勝...

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問: 無法參與道場或團體修行的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

信佛後遇到大病苦,應該如何應對

問: 請問法師,對於一些信佛的人,信後遇到一些大的...

《地藏經》的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是什麼意思

問: 《地藏經》裡的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

如何去認知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樣的人才能往生呢?在淨土法門如何去認知多善根多...

臨命終的三個憶念

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一切惡行,沒有比放縱自己慾望更大...

修行必須下苦功夫

若人發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

淨土法門的難信與仰信

淨土法門就由於這樣的至簡至易、至頓至圓,又是從佛的...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

佛陀對弟子的態度

佛陀平常對於自己弟子的態度,不但慈愛、坦率,尤其難...

【佛教詞典】六種授記

(名數)一種性未發心記,與上之第一同。二已發心記,...

【佛教詞典】護念經

(經名)佛說阿彌陀經之異名。信此經者,一切諸佛所護...

【視頻】妙境法師《如何幫助度過修止的難關》

妙境法師《如何幫助度過修止的難關》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