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初入佛門的四點意見》

濟群法師  2011/10/29  大字體  護眼色

有幸到丹霞山參加學佛夏令營,能夠在這七天內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感到很高興。學佛夏令營近年來在台灣等地很盛行,台灣的佛光山、圓光佛學院等各個道場,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如小學生夏令營、中學生夏令營、大學生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廣到教育界。但在大陸舉辦類似的夏令營還屬首創,因此我們大家珍惜這次機會,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通過這次夏令營,能帶動起國內知識青年學佛的風氣。

學佛夏令營的舉辦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禪門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對於一個初學者,想進入佛法的殿堂誠非易事,為此,我給大家提供四點意見: 

一、從無心進入佛法

大家來這裡來參加學佛夏令營,雖然人是到了,對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還有牽掛之心,或是對家庭的牽掛,掛念父母妻兒;或是對學業的牽掛,暑期作業還沒有如期完成;或是對事業的牽掛,公司的發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帶著這些牽掛來的,那就很難保證你在這七天時間沒會有多少收穫。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既然到這裡參加夏令營,至少在這期間必須把家庭、學業、事業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牽掛之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專心地學習佛法。

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廟裡來學習佛法,不能對寺院生活妄加評論,因為我們對寺院的生活、規矩還不了解;更不能對出家人妄加評論,我們要以恭敬的心去對待所有的師父,只有從恭敬中才能增長自己的功德。如果你們因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評論,就會在無意中產生罪過,結果只會和你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相違背。

另外,我們到山上來是為了學習佛法,不是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飲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維摩詰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文殊菩薩帶領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一直講論佛法,過了中午還沒飯吃,這時就有人提議:到你家裡來,怎麼到這個時候還不招待?維摩詰說:你們是為法來,不是為食而來。同樣,你們到山上參加夏令營,也要懷著這樣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學到佛法。

進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還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觀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與他成長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係,解放以來,我國的文化教育,從基礎的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與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離。現在,你們既然到山上來學習佛法,我希望你們暫時把這些觀念放一放,待學習佛法之後,可以再用你們的思想去比較,然後決定如何取舍。

無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觀念空掉,用空靈的心境來學佛法,就像一個杯子,如果裡面盛滿水,勢必無法再往裡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裡添水。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牽掛心以及固有的觀念去掉,便學不到佛法。 

二、從信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體係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佛法的信仰,解是對經論的理解,行是依理論產生實踐。佛法與哲學的區別也正在於此,哲學但有理論,而佛法既有哲學的理論,又有科學的實證。

但佛法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學佛須先有信仰。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高深的佛法理論,一時難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講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現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來世,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只有以信仰來接受。平時,我們已經習慣於依賴自己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坐飛機時,我們感覺不到飛機的運動,其實飛機跑得很快;坐船時,我們看到兩岸的青山在移動,其實是船在跑。正因為我們的感覺常常是錯覺,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需要靠信仰的力量來接受佛法。佛經裡面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也就是說,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論》曰:「信如手」,我們的生活是靠雙手來創造,同樣的,佛法的學習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假如我們沒有信仰,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益,就只能入寶山而空手歸。所以在佛經裡有這樣一句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佛法的信仰與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強調的是「信者得度」,但學佛僅僅有信仰還不夠。沒有解和行,照樣得不到佛法的益處。信仰只是我們學佛的契入點,要進一步修行乃至了脫生死,還需要通過解和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三、從疑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學習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並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還多少要保留一點懷疑的成份,只有帶著問題來學習,我們才能夠學好佛法。

我們來到丹霞山,會看到很多出家師父在大殿念經或在禪堂坐香,作為一般遊客,隨便看看也就走過去了,不會有進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們到這裡來學習佛法,就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思考:這些師父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拋棄紅塵?為什麼要拋棄物質享受?他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正因為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

又如我們學習教理,肯定會對許多問題搞不明白,這就需要向法師們請教,對佛法的認識才能提高。在學習教理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佛教的許多觀念與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沒有,可是佛法講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這樣認為,那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只有勤於提問,勤于思考,我們才能學到更多。如果我們固執己見或對人云亦云,那是學不到佛法的。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禪宗的修行就提倡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說,你的懷疑有多大,你所能夠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麼都不懷疑,麻木不仁,馬馬虎虎就過去了,那就什麼也不懂了。所以禪宗祖師叫人參話頭,起疑情,其中有個問題是「父母沒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我想你們誰也沒有想過。而禪師們就將此類話頭作為修行的途徑,一直參,一直參,甚至參到臉也腫了,腳也腫了,渾身都腫了,突然間碰到一種條件的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這就說明,只有通過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沒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並不矛盾的,懷疑是為了更好地堅定自己的信仰。 

 

四、從悟心進入佛法

凡夫為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原因就是迷。

迷也就是無知: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前,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死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從來都搞不清楚。正因為我們的迷導致了生死流轉,所以要解脫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徹底的覺悟。佛就是覺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覺悟和智慧才能進入佛法。

佛法在哪裡呢?可能有人會認為在寺院裡、在經教中。其實這種答案只是對了一半,佛教裡有部經典叫《金剛經》。經中講:一切法都是佛法。禪宗祖師也有過類似的開示:「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無非中道」,祖師還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道在什麼地方?佛法在什麼地方?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呢?就要有一顆智慧的心。

禪宗裡有許多祖師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開悟的,並不是在大殿裡念經念開悟的,也不是在佛堂裡拜佛拜開悟的。有位祖師叫靈雲禪師,有一次他在房間裡用功修行,出來時看到外面的桃花開得火紅一片,剎那間就開悟了,他當時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這是見到桃花而悟道,還有位比丘尼是因見到梅花而悟道,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

同學們到這裡來參加夏令營,在這七天的時間裡,無論是從出坡勞動中,還是從坐禪誦經中,或是從課堂聽講中,都要能夠用你們的智慧去觀察思考,只有這樣,你們才可以進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以上是我給大家提供的進入佛法的四點方便,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次夏令營生活,能夠如願以償,法喜充滿,謝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神通為何不能保人平安

有一信眾問我:聽說佛陀的弟子大目犍連是被外道殺害的...

斌宗法師《八苦》

諸位,講這個題目,當先從一切苦講起,迫惱身心謂之苦...

為什麼要戒殺放生

問: 為什麼要戒殺放生? 方海權答: 欲知世上刀兵劫...

倓虛法師出家後的第一次講經

(一)抱愧得很 出家人,當一個法師,說起來也很不容易...

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時節》

每年的元旦都要說幾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講經...

財施與法施

求陀那與安息羅比丘結伴到舍衛城托,在回只園精舍的路...

聖嚴法師《多聞與所知障》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說不能做。聰明人和知識分子尤其...

【推薦】如何看待夏蓮居的《無量壽經》會集本

問: 印祖是否見到了夏會本?有無文字記載?許多大德都...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正見對於修行非常重要

學佛是為了追求解脫。那麼,怎樣才能解脫?解脫與正見...

弘法佈教可從六方面構建

對於在家信眾的教育,首先應建立相關教育制度。關於此...

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裡

問: 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裡?如何跨越? 濟群法師...

濟群法師:四觀化解嗔恨心

平時遇到事情時要勤修以下四觀(不必全觀,觀其中之一...

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在政治哲學上,如果想立功創業,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這...

大乘佛教修學的三個次第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

四依法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法四依的最後一依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說的三藏...

惡人所造的惡業是否可帶業往生

問: 帶業往生,善人得往生,惡人以前所造的惡業是否...

有十種行人多墮在邪僻

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波羅蜜...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聖繼昌禪師是一位有修有證,品行正直的高僧...

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區的靈鷲山精舍裡,為天、人、龍...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這樣賺錢花錢必能增加福報

佛陀告訴我們,佛法是難行之法,難行還是要行。佛陀對...

無意義的懸想是一種自我損耗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

雲鶴教授談行善的體會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錢,一個人如能勸人改過遷善、啟...

聖嚴法師《業障病》

業障病又分為外病、內病兩種。 外病是由於福報不夠,...

【佛教詞典】殑伽神

(神名)又作恆伽天。印度恆河之河伯也。祖庭事苑七曰...

【佛教詞典】幻者

(術語)一切諸法無實體如幻,故曰幻者。圓覺經曰:諸...

【視頻】《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喬安舞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喬安舞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喬安舞演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喬安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