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破繫心外無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計情。二、問答解釋。
問曰:或有人言,所觀淨境,約就內心淨土融通,心淨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
答曰:但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無字寶篋經云:‘善男子,復有一法,是佛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生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減。’佛告羅侯羅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說正法義不?’爾時十方,有九億菩薩,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當為眾生流通不絕。’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為兩肩荷擔菩提,彼人即得不斷辨才,得善清淨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又云:‘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諦明義,淨土無妨是心外法也。
二、問答解釋。
問曰:向言無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為當直將人約法,作如此判,為當亦有聖教來證?
答曰:依智度論雲,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墮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繼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發菩提心,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濟運。為斯益故,多願生也。又彼論雲,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附樹,羽成有力,方可捨林游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又阿難白佛言:‘此無相波羅蜜,在何處說?’佛言:‘如此法門,在阿毗跋致地中說,何以故?有新發意菩薩,聞此無相波羅蜜門,所有清淨善根,悉當滅沒也。’又來但至彼國,即一切事畢,何用諍此深淺理也。
《安樂集》
【譯文】
破除心外無法的邪知見,分二部分來說,一、破除此種情見。二、回答問題。
問:有人說,所觀的淨土境界,是心內的淨土,所以要融通淨土,只要心清淨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沒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這只是說的法性淨土,理上是空虛圓融的,體上是不偏局於某處的,這叫做無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夠資格進入此境界。所以無字寶篋經中說:‘善男子,還有一法,是佛所覺悟的,就是所謂諸法沒有去處,也沒有來處,沒有因,也沒有緣,沒有生起,也沒有滅亡,沒有思慮,也並非沒有思慮,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佛陀問羅睺羅說:‘你有沒有受持我所說的這個正確法義?’
這時十方世界中,有九億菩薩向佛陀說:‘我們都能受持這個法門,我們一定會為了眾生,而使此法門流通不絕。’世尊就說:‘這些善男子,是兩肩荷擔菩提的人。這些人馬上就能獲得不間斷的辯才,能夠善巧清淨諸佛的世界。他們命終的時候,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及諸聖眾,出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能夠往生淨土。而中下根器的人,由於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緣,求生淨土,到了淨土之後,還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國土之中。’經上又說:‘如果從因緣追溯根本的話,就是心之外沒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諦來分別說明此義理的話,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二、回答問題。
問:剛才說無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能得入此淨土,中下根器的人沒有能力入此淨土,這是直接將人與法配合而作的判斷,還是有經教上的證明?
答:大智度論說,新發菩提心的菩薩,根機和理解力都還很軟弱,雖然說已經發了心,但大多還是要發願往生淨土,為什麼如此?譬如嬰兒,如果不靠父母養育的話,很可能會墮落井中,或遭遇火燒蛇咬的災難,或者缺乳而死亡。所以必須要靠父母的摩抱、洗浴等養育,才能長大成人,而接繼家業。
菩薩也是如此,如果能夠發菩提心,又都發願求生淨土,以便親近諸佛,增長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夠承繼菩薩的家業,在十方世界中救濟運度眾生。為了這些利益,所以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小鳥的翅膀尚未長成,是不可以逼它們高飛的,必須要依靠樹木,等到羽毛長成而有力量之後,才可以捨棄樹林而在空中遨遊。新發心的菩薩也是如此,必須要先發願求往生佛國,等到法身成就之後,就能應眾生之感而利益眾生。阿難問佛陀說:‘無相波羅蜜的法門,在什麼地方講說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法門,在不退位的菩薩中說,為什麼?因為有的新發意菩薩,聽了無相波羅蜜門之後,所有的清淨善根,全都沒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淨土,一切該辦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諍論這個道理的深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