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慧律法師《淨土聖賢錄易解》

慧律法師  2010/01/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宋 齊玉

齊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吳興縣),年輕時就出家,每日可以記誦數千字。剛開始參學於祥符寺的神智法師,然後又依止慈辯法師,學習一心三觀的要旨。最後出來居止在苕溪(浙江天目山)的寶藏寺,每到年終的時候,就擴大地建立淨土念佛法會。稍後又遷居於橫山,建立丈六高的佛像,率領僧俗二眾修行。到了夜半的時候,開示大眾說:

‘我輩尚未念佛修行時,造作種種不善惡業,所犯的罪過無量。犯一吉羅小罪,尚且要受九百千歲地獄的痛苦,何況犯五篇七聚的重罪呢?唯有一心精進憶佛念佛,則念念之中,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此才能出離地獄,成就莊嚴的清淨國土。況且父母生我育我,令我出家修行,只希望我們能夠度脫生死,以報答父母重恩。如果還破戒而墮陷在地獄之中,那麼我們又如何作人,又何以為人子弟呢?’

大眾凡是聽聞到這些開示的人,無不傾心虔誠懇切懺悔,全身撲倒在地至心禮拜,有的精進禮懺而傷了額頭、有的則因大聲念佛而沙啞失聲。

北宋徽宗宣和六年(西元一一二四年),遷居到上竺寺,常常中夜頂著佛像來經行。有一次有一名僧人違犯規矩,齊玉責備他說:‘你無知,真是畜生!’但是接著就後悔說:‘他雖然不好,但是以畜生來呵斥他,實在是有辱三寶。’齊玉由於此事而對著佛像悔過三年。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一一二七年)秋天,告訴首座和尚修慧法師說:‘床前多寶佛塔現前,但這不是我所期願的,我所願的是親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們可以為我集眾念佛。’首座和尚因此鳴鐘集眾,前來助念的僧眾達到百餘人。齊玉突然抬頭更加虔誠恭敬而說:‘佛來了!’接著正身端坐,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蘊齊

蘊齊。字清辯,俗姓周,浙江錢塘人,年幼時即考試經典而得剃度出家,從法明會賢法師之處傳受天台教觀。曾經得到傳染病,百藥不治,因此專心課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夢見一位女人,以鑿子剖開他的胸膛,更換他的心,並以手按摩之,所患的疾病即立刻痊癒。自此以後從前所看過的經典,無不通達明瞭,隨手下筆就成文章,文詞語句也都非常古典高雅。蘊齊多次擔任蘇州、杭州諸寺院的方丈,晚年歸隱於江蘇常熟的上方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正月,集合大眾諷誦《阿彌陀經》,稱念佛號而往生。火化後,獲得許多舍利子,建紀念塔於上方寺。(佛祖統紀)

宋 道言

道言。浙江會稽人,是靈芝元照律師的弟子,專門修習淨土法門,臨命終的數天之前,見到兩位神人,身長一丈多,告訴他說為何不繫念阿彌陀佛。道言於是集合僧俗大眾,稱念佛名三天三夜,法會將要結束時,自己陞座說法,並代為大眾懺悔。到了天亮的時候,就在座位上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肇

元肇。俗姓陸,明州人(浙江寧波市),早年學習戒律,閱讀大藏經,並持誦《法華經》一萬部。又刺血,書寫《法華經》一部,律宗諸疏三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金兵攻破明州,元肇當時住在湖心寺,金兵強迫他到北方去。走到南徐(江蘇丹徒縣)的時候,元肇告訴左右旁邊的人說:‘我將往西方歸去了。’此時突然聽到笙樂歌聲在空中響起,元肇則望著西方念佛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思淨

思淨。俗姓喻,浙江錢塘人,在德藏擇瑛法師之處學習《法華經》。既已悟得法華的宗旨大義之後,又專心從事極樂淨土的觀想,一心一意專精念佛,每日課誦《觀無量壽佛經》。

北宋徽宗大觀初年(西元一一○七年),在府城北關(山西祁縣南九十里)創立精舍,供齋飯僧三百萬,然後擴建精舍為寺院,接待供養十方僧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九年),遇到戰亂,思淨法師直接前往賊敵的營帳,願以自己的身軀代替全城民眾的性命,這種德行令盜賊們感到驚心恐懼,因此為之稍微收斂。

思淨一向善於繪畫佛像,每次畫佛像時,必定先在清淨的室內念佛,專注觀想很久之後,才下筆畫佛。有一天,正在畫丈六的佛像,忽然見到佛光,經過很久之後才消失,大眾看到之後都瞻視禮拜,世人因此稱呼思淨為「喻彌陀」。

有人問思淨為何不參禪?他回答說:‘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南宋高宗紹興七年(西元一一三七年)冬天,端身正坐憶想阿彌陀佛。經過七日,突然起來燃香供佛,然後回到座位,端坐而往生。命終後經過七天,頭頂仍然還有暖氣,異香不散。(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宋 如湛

如湛。俗姓焦,浙江永嘉人,母親夢見寶塔,而後如湛出生。幼年考試《法華經》而得度出家,首先依止車溪擇卿法師。後來又參訪慧覺玉法師於橫山,晝夜精進體悟參究,終於完全地通達天台教觀。最初主持湖南車溪的壽聖寺。每日講經之餘,課誦《法華經》一部,佛號兩萬聲。

如湛擔任住持的時候,曾經有人請求為知事人,可是不被如湛所採用,那人因而懷恨於心,私藏刀刃進入如湛的屋內,但是卻見到高官滿座,因此惶恐驚懼而退出。第二天晚上又進入寺院,則看到一片昏暗,找不到路。又有一天夜裡,再度進入,見到如湛分身十餘人,都是同樣一個形體,因此驚異害怕地逃走。後來,這個人私下地把此事告訴他人,人們也都以此事而認為如湛的修行功夫,已到了神異不可測的境界。

如湛很少睡眠,每到夏天的月份,常常坐在草叢裡,口中誦念《法華經》,袒露身體佈施蚊子。弟子們都認為如湛的年歲已高,應該稍微休息一下,如湛說:‘這些飛行的昆蟲之類,那裡能夠得知一乘的妙法,我所期望的是讓它們吸我的血,並聽聞到我讀誦的經典,以結下往生淨土的因緣。’後來的人命名那個地方為「餵蚊台」。晚年時,辭去寺院的事務,閑居在小茅庵裡,日日熏修淨土法門。南宋高宗紹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九月,依舊念佛如平日,正身端坐而往生。火化,得五色舍利子,曾著有《淨業記》、《釋觀經疏》等書。(佛祖統紀)

宋 宗利

宗利。俗姓高,浙江會稽人,七歲時,受業學習於天華寺。受具足戒之後,前往蘇州,依止神悟處謙法師,進入普賢懺室修行懺法,設定期限為三年。有一天,忽然夢見已經過世的母親,前來感謝他說:‘承蒙你精進懺悔的功德,我已經往生善道了。’又見到普賢菩薩,從虛空當中而過。修習懺法的功德圓滿之後,又前往靈芝寺,拜謁大智律師(元照),乞求增受戒法。

宗利曾經在禪定之中,神遊西方極樂淨土,見到寶池蓮華、七寶行樹等境界。不久又到新城的碧沼寺,專修念佛三昧。經過十年又游化於天台、雁蕩、天封等地,皆積極建立淨土道場。晚年返回天華寺,建立無量壽佛閣。南宋高宗建炎末年(西元一一三○年),進入道味山,題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一相庵」。

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西元一一四四年)正月,告訴弟子們說:‘我見到了白蓮華遍滿虛空之中。’過了三天,又說:‘佛來了!’接著即書寫偈頌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台坐斷乾坤窄。’然後端身正坐而往生。往生那一天,道味山附近的人,見到很多奇異的僧人遍滿山上,不知道從那裡來的。(佛祖統紀)

宋 道琛

道琛。俗姓彭,溫州(浙江永嘉縣)樂清人。年十八歲時,受具足戒,最初專門學習戒律威儀,後來在法明寺追隨道淵法師,凡是幽深微妙的義理,一聽便能理解領會。不久之後主持廣濟寺,接著遷移到廣慈寺。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主持資福院,賜號「圓辯」。道琛一生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大略如下:

有人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是應當要發願往生淨土,還是當下這個心念即是?如果還要求生淨土,那為什麼叫作唯心淨土?如果當下這個心念即是淨土,為什麼經典說過十萬億佛土呢?’

回答:‘應當要知道,十法界、四種國土,不論是清淨或穢濁,都離不開我們的心,但這只是直下具足(直具)而已。如果要達到全部具足(全具)則應當是週遍十方的,週遍於眾生與諸佛,而各各的眾生與諸佛,也都是互相週遍。因此隨便舉出一法,都是法界的全部。任何一法都是互相容攝具足,也各自圓滿具足;相互圓融無礙,也相互含攝不離。彼此混同和合,而不雜亂無序;又彼此清晰有別,而不隔離斷絕。「一」與「多」互相圓融自在,但彼此之間也不相牽連罣礙。若是如此,那裡還有娑婆釋迦或極樂彌陀,能離開我們的心性之外而獨自存在呢?

因此《止觀輔行》說:「學佛的人縱然知道自己內心具足三千性相,卻不知道我的心性也遍在三千性相之中。而且各各的三千性相,也是一樣互相週遍含攝。」如果不知上述事事無礙之理,而隨順凡夫的情執,則自然會生出內心與外物,二元對立的分別知見。因此應當要觀照一切法的理體,本來沒有四種自性,心佛與眾生,三者也沒有差別。

現在更以譬喻來顯露它的義理,例如在帝釋天的宮殿上,有一個具足千顆明珠的寶網,其中所有明珠的形影,都映現在一顆明珠當中。因此一顆明珠就具足眾多明珠的影像,而其他各各的千顆明珠,也是一樣互相映現。

如今,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就是千顆明珠中的一個,彼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也是千珠中的一顆。所有十法界的眾生,隨便舉一法界,也都是千珠中的一顆。既然我這一顆明珠能映現一切法界眾多的明珠,則在我自心的明珠之外再也沒有所謂的一切眾珠。那麼同樣地,在我心性之外,也沒有其他所謂的心外的淨土。這是由於什麼緣故才這麼說呢?因為阿彌陀佛也是一個明珠,既然隨舉一法即全收一切法,我心的明珠即具足一切法,那麼難道在自心之外還有其他的淨土嗎?在本性之外還有其他的諸佛嗎?所以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問:‘如果是這樣,只能說唯心而已,為何還要說淨土呢?’

答:‘我們應當要知道,自心的體性的確不是生滅的因果法,一切萬法都在一念間唯心所現本自具足。但是眾生迷惑和覺悟程度既然有所差別,那麼因果的生滅法也就清楚分明而毫無差錯了。阿彌陀佛是證入佛果的究竟覺悟境界,而我等仍然尚在因地的迷惑顛倒裡。既然貪戀和嗔恨的愛憎分別心念,仍然會時時不斷地生起,因此我們應當隨順佛陀的勸化,厭離娑婆求生淨土,以取捨分別來達到唯心淨土、不取不捨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說,從究竟涅槃的體性上來說「唯心」,而從眾生迷惑顛倒的事相上則要稱讚「淨土」了。’

問:‘那麼如果有欣求厭離的取捨分別,難道不會造成虛妄執著的過失嗎?’

答:‘應當知道,圓教的學人,「捨」則把一切的垢穢捨得究竟無染,三種國土九法界都捨盡無餘。「取」則求取一切的清淨善法直到了止於至善的究竟之處,直取上上品的常寂光淨土。因此《妙宗鈔》說:「取捨若到了極點,與不取不捨,也沒有什麼不同。」實在是因為常寂光淨土,並不曾離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等三種國土,十法界也都是在四土之中。

如果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以及一切智、道種智來觀察,則無量三千世界的森羅萬象,三種國土九法界皆須捨除。但是如果以佛眼觀之,則一切法當下即是究竟真空虛靈寂靜,並非離開三土九界,別有一個常寂光淨土,也不是在常寂光淨土之外,另外有一個娑婆世界。

如同古代大德所說:「即使是懂得即心是佛,仍須假藉修行而證得。」乃是這個意思。若是了解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依循這一念三千圓融深奧的妙法,十萬億國土的遙遠,都不能成為障礙。何以故?以心性具足一切法故,以心性遍於三千性相故,以互相圓融互相含攝故,所以可以如此。’以上約略地提示其中的大要,如果要深入證得這個義理,必須要努力除去情執妄想。

道琛有一天在禪定當中,見到一位老僧坐在禪床上,看著道琛說:‘我就是四明法智法師。’道琛驚喜而恭敬作禮,問說:‘道琛對於天台家的法相,未能透徹通達,乞求大師慈悲垂示指導教誨。’老僧點頭表示答應。道琛出定之後,心地豁然開朗,智慧辯才日日突飛猛進。從此以後凡是談論研究天台教觀的人,都追隨遵從道琛的說法。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創建淨土繫念會,在每月的二十三日,集合僧俗二眾共修念佛,參與盛會的有萬人之多。紹興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眾諷誦《觀無量壽佛經》,晝夜不斷。不久大眾都聞到異香滿室。道琛說:‘佛來接我了。’隨即沐浴更衣,書寫偈頌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薩住)。’又令弟子們誦《法華經》(安樂行品),尚未誦完,即忘我灑脫地往生,停留龕柩滿一個月,仍然面貌如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子元

子元。平江昆山人(江蘇昆山)茅姓人家的子弟。母親柴氏,夜裡夢到一尊佛入門來,第二天天亮就生下子元,因此把他命名為「佛來」。後來前往延祥寺出家,學習天台的止觀法門,有一天在禪定中聽到烏鴉的叫聲,忽然大悟。從此以後息心專念於極樂淨土,自己號稱「萬事休」。平日在一切的逆順境界之中,都不曾起心動念。

子元非常仰慕廬山遠公蓮社所遺留下來的風範,平日多勸人歸依三寶,受持五戒。教人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明五戒,普遍地廣結淨土因緣。為了欲令世間人清淨五根、得五力,出離五濁惡世。因此集合經藏的精要言詞,編輯成晨朝懺悔儀軌,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期願往生極樂淨土。後來到淀山湖(江蘇青蒲縣西三十里)創立白蓮懺堂,集眾同修淨土功業。著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眾生淨土的入道要義。又作勸人發願偈說:

‘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雖然獲得聰明,但是心思散亂而難以出離三界之苦。不如念佛好,現世不求名和利,只要行、住、坐、臥不愚癡魯莽,則是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再加上堅持戒律的力量,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如是各個精進行持,就算是一千人來修行也絕不錯失一個。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說,阿彌陀佛願力弘深親自慈悲攝受的,並且是一切諸佛共同護念,所有諸天樂於護持的。這樣子憶佛念佛的人,與佛則不相遠離,將來必當坐於菩提道場,成就無上正覺,轉大法輪,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譬如貧窮人家的女子,胎中懷著轉輪聖王,諸天鬼神時常關愛護持,而貧女並不自知腹中有貴子。同樣地,現在念佛的人,其意思也是如此。若能時時憶佛念佛,不久當成佛,這是諸佛菩薩所愛念護持的。而那念佛的人也不自知自己將會往生淨土成就佛道,卻希望在後世再來投生這個世界為人。

就好像窮人的家裡,地底下有無量的寶藏,寶藏神常守護著,不令它有所損失。而窮人卻不自知家內有寶藏,每日辛苦地到別人家去找工作,以求取衣服飲食的滿足。現在念佛的人也是一樣,自己不知道念佛的人,具足如來藏的清淨自性,自己認為我沒有成佛的份,反而要從別人身邊求取智慧。

又譬如病人的家裡,自己有真正的仙丹妙藥,由於不了解妙藥的特性,不能自己治病,每天在床上枕邊,受無量的痛苦。現今念佛的人也是一樣的,不知道念佛的心,能息滅貪瞋癡,能為眾生的大醫王,是具足一切的大寶藏,能夠利益濟度一切人,能為大法王,遮蔭保護一切眾生。而卻自己自認為是凡夫,不能夠往生淨土,因此自己奉持齋戒,卻只期望後世能夠再生為人,以為要經過如此輾轉不斷地修行,才可以往生到極樂淨土。

現今常常見到有很多的修行人,時常作前面那種無知的說詞,不稱讚阿彌陀佛的大願,又不合於淨土的經典,邪知邪見障蔽真心,究竟難以出離三界。這個並不是他人來障礙我們修行,而都是自己障蔽自己的本心。今世如果不能得生淨土,一旦錯失機會,就是錯失了百世的機會。

奉勸諸位修行的人,應當相信我佛釋迦如來所說。佛陀從沒有不實的言說,怎麼可以認為念佛得生淨土是虛誑的妄語呢?只要自己精勤用功,一心求生淨土,就如同藉著風力鼓吹以助長火勢,這樣用力不必很多而卻能夠快速地究竟成就佛道。

期望大家要有念佛的心,迴向發願要超出三界。如果今世遭逢珍寶卻不知道要取寶,遇到食物卻仍然讓自己長時飢餓痛苦。如此豈是真正的大丈夫,這樣也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我今日大略地勸勉讚揚,希望能輾轉傳給眾人,代我廣為流通,作為如來的使者,這樣才是真正的諸佛之子,真正名為報佛深恩,普願大眾如說修行,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奉詔到皇宮的德壽殿,演說開示淨土法門,皇上賜號為「慈照宗主」。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鐸城的倪普建居士住宅,告訴徒眾們說:‘我化度的因緣已盡,此時應當要走了。’然後合掌辭別大眾,接著突然往生。二十七日,火化,得舍利子無數。曾經集結《彌陀節要》流行於當世。(蓮宗寶鑒)

宋 妙雲

妙雲。字慈室,俗姓楊,浙江明州人,受業學習於清修寺的久法師,通達天台宗的教觀。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繼承住持清修寺,接著經歷了慈溪(浙江寧波)的南湖寺,最後退居在浙江奉化縣溪口的吳氏庵。

有一天,妙雲前往告別吳居士,回來之後即沐浴趺坐。告訴侍者說:‘我有一瓣名香,珍藏了有三十年之久,準備臨命終時焚香供佛,用來報答佛恩,現今正是時候,我將要走了。’等到香木的雲煙正熾盛的時候,即起身稟白佛陀陳述他的祈願,希望能夠歸於淨土,然後合掌,就座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睎顏

睎顏。字聖徒,明州奉化人(浙江奉化),幼年考試經典而得度出家,追隨清修寺的久法師,受教學習天台的觀法。睎顏的文章詞句高雅優美,後進的學者都非常愛慕敬仰。晚年,自己覺察仍有餘留的習氣尚未淨除,因此居住在桃原的厲氏庵,專志念佛十多年。

睎顏曾經告訴別人說:‘淨土之道,豈有一法可得,但於修行當中,不見一法,則上品的常寂光淨土,自然無可證而證得。’自己命名居住的小屋子為「憶佛」。有一天步行在菜園裡,見到許多昆蟲正在吃菜葉,因為害怕會傷害眾生的性命,所以不再吃蔬菜,只買海苔,以供給早晚所需的食用。臨命終時,預先告別僧俗二眾,沐浴更衣,面向西方作觀想,過一會兒忽然說佛來了,然後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道因

道因。字草庵,俗姓薛,浙江明州人。十七歲,受具足戒。追隨明智中立法師學習佛法。不久之後週遍遊學於各個講壇,屢次參訪禪宗門庭。等到讀四明法智大師的《十不二門指要鈔》,有所省悟,因而遙向空中禮拜四明法智為師。曾經主持永明、寶雲、廣受、治平等寺院。晚年主持延慶寺。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西元一一六七年)四月十七日,告別徒眾說:‘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為適合我的心懷,我現今將要走了。’乃命令弟子讀誦他所著述的彌陀讚:

‘無邊的剎海含容了虛空,剎海虛空全都位在淨土的蓮華宮。淨土蓮宮廣大週遍於一切的剎海和虛空,廣大的虛空剎海獨獨顯露出阿彌陀佛的金容。阿彌陀佛本來不生不滅,難以尋覓無可執取,就如同水中的月影。既是絕百非離四句的清淨妙法身,而又如此不離事相地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如是地令人敬仰讚歎。我的本性與阿彌陀佛本來不二,但是因為妄想覺知暗中地生起,而忽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圓滿有了不同。只要從今日起掃盡空、有二邊的塵垢,本然一體的佛與眾生這對父子,如今兩人必然又再相逢。誓願修習三福,並勤於六念觀想,令身口意業毫無瑕疵染污。我今以此心來稱念阿彌陀佛,如果不見彌陀我心終不滿足。’

讚歎完畢之後,隨大眾念佛數百聲。又令大眾諷誦《觀無量壽佛經》,到「上品上生觀」時,即停止念佛而坐著往生,過了三天,頭頂和雙腳仍然都還有溫暖。(佛祖統紀)

宋 有朋

有朋。字牧庵,浙江金華人,天生記憶力強。參拜於車溪擇卿法師,日夜慇勤地叩問請教,後來完全地體悟擇卿法師所傳的道法。有朋主持仙潭寺的時候,專門宏揚天台宗的止觀法門。當時天衣寺的持法師正好托缽到境內,於是入寺聽講,很震驚地說:‘這是我從來未聽聞的講經。’於是恭敬地問訊禮拜然後才離去。

當時有一位湖州人薛氏,她的媳婦早死,時常現形在家中,家人於是為媳婦齋請供養千僧,為她誦《金剛般若經》。並請有朋演說經典的要旨。結果死去的媳婦藉著別人的口說:‘感謝翁婆的一卷經,我現今已經得解脫了。’公公問:‘我們請了千名僧人一起誦經,為何只說一卷呢?’媳婦回答:‘有朋法師所誦的那一卷就是了。’

後來又遷到能仁寺。晚年主持延慶寺,開座講經日益興盛。南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十二月三日,坐在「青玉軒」屋內,請門下的修行者諷誦《觀無量壽佛經》,誦到「真法身觀」時,命令大眾稱念佛名,然後留下偈頌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惟月

惟月。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諸暨縣化城。惟月通達明瞭戒律之學,專門修習淨土法門。有一天,有一位不認識的僧人來迎接,過了兩天後,稍有疾病,急忙呼叫同住的僧人道寧說:‘我見到阿彌陀佛身高八丈,停留在虛空當中,我可以走了。’說完之後即往生。(佛祖統紀)

宋 思敏

思敏。不清楚他的出身,依止靈芝元照律師,增受戒法,專心修習淨土法門,二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忽然得病,請大眾諷誦《觀無量壽佛經》半個月。誦完經後過三天,見到化佛充滿整個室內。臨命終時大聲念佛,聲量超出眾人之上,在酷暑的大熱天裡,停留龕柩七日,仍然異香濃郁充滿室內。(佛祖統紀)

宋 慧亨、孫居士

慧亨。字清照,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依止靈芝元照律師學習戒律,後來居住在杭州的延壽寺,專修淨土法門,如此精進修行達六十年之久。每次與人應對,必定以努力念佛來勸勉大眾。曾經建造寶閣,設立西方三聖像,極為清淨莊嚴殊勝特別。

當時有一位名為江自任的居士,有一天忽然夢見一個寶座從虛空中降下,並說慧亨律師當升坐此寶座。正當此時蓮社的社友孫居士,預先向慧亨稟白告別將要往生,接著就在家中結起手印坐化往生。慧亨於是前往孫家燒香問訊,回到寺院後立刻就告訴他的徒弟說:‘孫居士已經走了,我也要去了。’因此集合大眾念佛,為大眾說偈頌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說完後即端坐往生。(佛祖統紀)

宋 行詵

行詵。不清楚他的出身。受具足戒的時候,誦《四分比丘戒本》,三日就能夠通達透徹,學戒律於大智律師(靈芝元照),居住明慶寺二十年。有一天忽然臥病在床,於是設立西方阿彌陀佛聖像,令弟子們稱念佛號。幾天後,突然起身要索取三衣,並自己持誦《阿彌陀經》,接著高聲念佛,隨即端坐往生。(佛祖統紀)

宋 用欽

用欽。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錢塘的七寶院,依止大智律師學習戒律。聽聞大智律師開示大眾說:‘生時宏揚戒律,死後往生淨土,出家修行學道,如此就全部完成了。’用欽聽完之後,就標定心志求生淨土,專一心念不再退轉。每日訂課念佛三萬聲,並曾經神遊西方淨土,見到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以及種種殊勝的景像。有一天告訴侍者說:‘我明天要往西方去了。’隨即集合大眾念佛,等到黎明天亮時,即合掌向著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惟渥

惟渥。浙江錢塘人。平日閉門隱居謝絕雜務,曾閱讀大藏經三次。《華嚴》、《法華》等經,總共誦持兩萬卷。晚年誦《阿彌陀經》二十藏(十萬零九百六十卷)。有一天晚上,忽然得疾,面向西方端身正坐,結起手印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仲明

仲明。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山陰(江蘇吳縣城北)的報恩寺,一向不受戒律的檢束。有一日忽然得到疾病,於是問他的同學道寧說:‘我的心識散亂,有什麼藥可以治?’道寧答說:‘只要隨著呼吸念佛,這就是最好的藥。’仲明於是依照這個方法念佛,到了第七天非常的疲睏。道寧又教他觀想佛像。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忽然說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來了,過一會兒又說:‘阿彌陀佛來了!’然後就閉目往生。(佛祖統紀)

宋 沖益

沖益。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錢塘的淨光寺,曾經刺血書寫淨土七經,又以金粉書寫《法華經》,刻西方三聖像。依照止觀坐禪的方法,稱念阿彌陀佛。有一天感得疾病,不服任何藥物,而燃香對著佛前懺悔。請大眾一同稱念佛名,諷誦《阿彌陀經》,誦到「西方世界」四字時,突然氣盡往生。(佛祖統紀)

宋 本空

本空。字虛堂,俗姓徐,明州奉化人(浙江奉化),母親夢見神異的光明環繞著屋子而懷孕。本空年少的時候,就吃素食並且時常持誦經典。年十四歲出家,追隨智湧然法師,受業學習天台宗的教觀。南宋孝宗淳熙年間(西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年),主持資教寺,後來遷往白蓮寺,廣大地弘揚宗門教法。平日以往生淨土為正念。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西元一一九二年)三月三日,告別大眾而坐在座椅上,書寫偈頌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法因

法因。字刳心,俗姓顧,明州(浙江)慈溪人,學法於草庵道因法師,凡是道因法師所說的法,都能夠窮盡其中的要旨,當時的人稱他為小因。法因曾經住持廣壽寺三十年,潛心修行淨土法門,並且晝夜不斷地講經弘法,從來不曾攀緣權貴的族姓人家。有施主來佈施,如果無法拒絕,則只收受少分的供養。他所居住的房舍,有人勸他重新整修,法因回答說:‘這個身體尚且都是無常,又何必去勞心外在的事物呢?’

南宋光宗紹熙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八月,示現疾病,在禪定中見到極樂淨土的觀音、勢至兩大菩薩。告訴左右的徒弟說:‘我現在看到的法華道場,和平常所見到的大不相同。我將要走了。’然後就集合大眾誦《觀無量壽佛經》,稱念佛號。有人請他遺留偈頌,因此書寫說:‘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然後挺身端坐,結手印而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智廉

智廉。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上虞縣的化度寺,天性厚道朴實,是非好壞從不掛在口中。週遍各地參訪禪宗道場,晚年時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南宋寧宗慶元元年(西元一一九五年)秋天八月,毫無病苦,忽然告別大眾說:‘我夢中見到阿彌陀佛,身長七八尺,身紫金色相好莊嚴,放白毫光,一切大眾圍繞而為說法,阿彌陀佛說:「諸善人等,應當生起大信心,修習一切善法,來生我國極樂世界。」說完之後即隱沒不見,我既然已經見到了佛,往生淨土是必然的事了!’因此書寫偈頌曰:‘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裡。’書寫完畢之後,轉身向著西方,結手印而往生,時年八十二歲。(樂邦文類)

宋 慧明

慧明。字無晦,浙江杭州鹽官人,出家於祥符寺。依止上竺寺慧光法師二十年之久,徹了通達一心三觀的要旨。晚年居住在菁山常照寺,修行淨土法門,每日課誦整部的《法華經》。另外,《楞嚴經》、《圓覺經》等經典,也循環輪流地諷誦。持念阿彌陀佛聖號,每天數以萬計。

南宋寧宗慶元五年(西元一一九九年)春天,示現疾病,召集徒眾囑咐說:‘我學大乘,求生淨土,今天必定可以滿足我的心願了!’弟子們請慧明作偈頌,慧明斥責說:‘我已經濱臨死亡,難道還要再作一些謎語嗎?’不得已而揮毫書寫:‘骨頭只煨過五字。’然後盤腿端坐而往生。此時大眾都聽到天樂從西方而來,徘徊在頭頂上的虛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火化,得五色舍利子無數。(樂邦文類)

宋 了義

了義。號木訥,鐘離少師的曾孫,年十五歲,中進士。經過金陵(南京)時,去參見保寧圓璣法師,聽聞開示佛法之後即有所了悟,因此立即跟隨璣公出家剃度。隨著他所到居住的地方,都命名為「昨夢」。念念憶想西方極樂世界,未曾間斷。祥公前往黃檗山時,帶著了義一起前往。有一天晚上,祥公夢見了義來告別說:‘我要西歸了。’又看到佛菩薩授給了義金台。過三天後,了義焚香靜坐,含笑而往生。

了義曾經參訪五台山,那時忽然覺得自己跟隨在眾菩薩之後經行,有紫綬、金章,兩個人在他後面相隨,了義詢問他們的名字。有一名僧人引導了義到大殿旁,看到玉牌上有金字書寫王古、葛繁兩位居士的名字。這兩人都是修習念佛法門的人,他們往生的事蹟也都完整地記載在本傳之中。(佛祖統紀)

宋 慧誠

慧誠。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錢塘的資聖寺,平日持誦《金剛經》,禮拜西方阿彌陀佛時,曾經神遊極樂淨土,親自面睹阿彌陀佛的真容。不久之後在山谷之中,堆積木柴為龕柩中,稱念佛號,引火自焚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祖南

祖南。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南嶽(湖南衡山),刺血書寫《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先後花了二十七年之久。生平長時稱念佛名,期願能夠往生極樂淨土。由於刺血寫經精進念佛,到最後血液乾枯消瘦見骨,然而念佛之聲仍然不絕。有一天到方丈室,升坐高座而後往生,身體中湧出舍利,隨時拾取隨即又生出舍利。 (佛祖統紀)

宋 睎湛

睎湛。山陰人(江蘇吳縣城北),少年時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儒生,後來忽然厭世出家,與姓瑩的修行人,建造無量壽佛殿於寺院蓮社,一生專修淨土法門,坐的時候從不背對西方。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即常常見到西方三聖像。有一天夜裡,面向西方誦經,端身正坐結手印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法持

法持。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化度寺,修習彌陀懺法三年。燃二指供佛,以增受戒法。曾建造西方三聖像。平日持誦《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以及如意輪咒。期望能夠減短在娑婆世界的壽命,早日得生極樂世界。有一天,稍有疾病,在佛前哭泣祈禱,願阿彌陀佛慈悲垂手接引。念佛的音聲高亢,百步之外都可以聽聞得到。這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丈六金身,站在蓮池之上。然後自言自語說:‘我已經得中品往生了。’接著正身端坐,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了宣、善榮

了宣。俗姓潘,明州奉化人(浙江奉化),學習道業於南湖寺,專精研究天台宗一心三觀、十乘觀法的義理。閱讀大乘經典,無不通達明瞭。修習法華懺法,達二十七年。與釋善榮熟悉親善,凡是一切的精進修行,必定與善榮一同共修。善榮曾經以金字書寫《法華》、《楞嚴》、《維摩詰》、《圓覺》等經典,了宣都幫助他完成。有時也佈施錢財請人手畫觀世音菩薩聖像。兩人一起結下誓願,要同生淨土,並且隨順因緣在各地勸化誘導眾生,由此而跟隨著念佛修行的人日漸增多。

有一天,了宣前往善榮的寢室說:‘我的歸期已經迫近了,將來當在西方淨土再會面。’善榮笑著說:‘我也正要找你互相討論計劃呢!’了宣於是集合大眾告別,命令大眾誦經,稱念佛號,並書寫偈頌說:‘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室利。’然後合掌而往生。那時正當炎熱的夏天,停龕柩七日,面容顏色仍然紅潤,口中流出少許的涎液,異香撲鼻,當時為南宋寧宗嘉泰元年(西元一二○一年)五月十日。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

了宣入寂往生三年後,善榮把經典佛像,分送佈施給親舊老友。臨終前諷誦《普賢行法經》、《阿彌陀經》,令大眾助念佛號,自己則跏趺正坐說:‘我去赴宣公的約會了。’說完之後,即灑脫地往生。(佛祖統紀。明高僧傳)

宋 曇懿

曇懿。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錢塘的淨住寺,以醫術來濟度眾生。晚年時禮拜《法華經》,修習念佛三昧。把平時積蓄的錢財取出,供佛齋僧,建造佛像並設立澡堂浴僧,如是不斷地修福長達二十年。後來稍有疾病,拒絕服用醫藥,請七位比丘僧助念佛號,來幫助他往生淨土。第二天,看到蓮華大如房屋。又過一天,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接近床榻向他問安,等到當天夜半的時候,大眾聽到他念佛的聲音漸漸微弱,仔細一看,已經安然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太微

太微。不清楚他的出身。兒時即投靠浙江錢塘的法安法師出家。第一次教授他《阿彌陀經》,便能夠背誦。等到受具足戒之後,發願閉門念佛,誓為永不退轉的僧人。有一天在後山散步時,忽然聽到笛聲而豁然開悟,因此收藏一支笛子以自娛。有一位姓淩的管理訴訟文書的官員,也修習淨土法門,稱太微法師為淨土鄉長。有一天淩某敲門說:‘淨土鄉弟來拜見了。’太微回答說:‘可以等到了淨土再相見,今日念佛正忙著呢!’隔天早上,大家都在奇怪他為什麼不去吃早齋,因此前往探視,只見笛、缽、禪椅等物,都已經先被火燒燼了,而太微則跏趺坐在地上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思聰

思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於浙江錢塘的法安寺,年少時喜歡作詩。等到閱讀大乘諸經典後,有所體會,於是停止妄念歸心淨土。每日讀誦《法華經》兩部,並持念佛號,從來不曾談論世間俗事。有一天,忽然告訴弟子說:‘昨天夜裡見到阿彌陀佛和諸菩薩眾前來接引。’弟子說:‘只恐怕是魔來試探,又怎麼能夠知道是真是假呢?’思聰說:‘等到我往生以後,只要看看我的胸前,就可以驗證而知了。’過了兩天晚上,命弟子擊磬念佛,思聰滿心歡喜地說:‘佛來了!’然後突然往生。仔細一看他的胸前,有一個如同手掌大小的紅潤而鮮明的紋彩,就像蓮華的形狀一樣。(佛祖統紀。西湖志)

宋 淨觀

淨觀。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於浙江嘉興的寂光庵,修習淨土懺法十多年,有一天告訴弟子們說:‘我在稍後的二十七日就要走了。’等到指定日期的前兩天,見到紅色蓮華。第二天,又見到黃色的蓮華遍滿虛空,有化身童子坐在蓮華上。第三天,進入龕柩端身正坐,併命令大眾念佛,不久之後即坐脫往生。(嘉興縣誌)

宋 利先

利先。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嘉興縣新城的法慧寺,每日諷誦《法華經》,併兼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每天到了半夜,念佛的音聲更加虔誠悲切,期願能夠早日脫離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晚年,一再地感得吉祥的夢境。有一天,忽然得疾,命令大眾一起唱念佛號,面向西方注目遙望,正身端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師安

師安。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浙江吳興縣烏鎮的普靜寺。精通《華嚴經》的要旨。平日修習彌陀懺法,一心觀想西方淨土達二十年之久,朝暮精進而不懈怠。一生多病苦,臨命終時,忽然精神爽朗異於平常,告訴弟子們說:‘佛菩薩已經降臨,我要走了。’然後端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如寶

如寶。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霅川(浙江吳興縣)的覺華寺,他聽說古代大德有以浴僧的功德,迴向往生淨土的,因此建立浴室,供給大眾僧沐浴。如此經過二十年之後,又建立西方阿彌陀佛聖像,誓願求生極樂淨土。年八十一歲時,請大眾飲茶道別,此時突然聽到一陣鐘聲響起,大眾正在驚異的時候,如寶即結跏趺坐,恭敬合掌面向西方,專注凝望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顯超

顯超。山東博州人,承受金總持三藏法師的傳法,持誦穢金剛咒法,濟度病人解除怨業。總計所得的佈施有五萬緡,全部捐入永壽寺常住。後來在病中,見到佛菩薩前來迎接,蓮華遍滿虛空,歌聲音樂間雜地演奏。弟子們懇切地哀求,希望他能夠繼續住世,救度苦難的眾生。然後淨土的瑞相,漸漸地隱沒消失,因此又住世十五年,持咒救人。有一天,忽然聽到天樂聞到異香,阿彌陀佛以及清淨聖眾,都顯現在虛空當中,接著就面向西方端坐往生。(佛祖統紀)

宋 有開

有開。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霅川(浙江吳興)的千步寺,專修淨土法門,日夜從不忘失往生淨土的信願。在某年年初元旦時,忽然請大眾念佛誦經,誦到「西方世界」時,就閉目往生。(佛祖統紀)

宋 道生

道生。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蘇常熟的興福寺。曾經建造丈六高的阿彌陀佛聖像,獲得縣令梅汝能佈施錢財來裝飾彩繪,完成之後即集合大眾諷誦經典,在佛像前至誠地發願,陳述求生淨土的心意而至痛哭流淚。然後辭別佛像回到臥房,書寫偈頌之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若觀

若觀。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吳興縣烏鎮的嘉會寺,結集十萬人,一同稱念佛號,每人各念十萬聲佛號。並彼此約定先往生淨土的人,能夠依次地互相接引。平日誦持《法華經》、《金光明經》二部經,總共滿數十萬部,誓願與一切眾生,共同莊嚴往生淨土的功業。有一天,向人索筆書寫偈頌,然後跏趺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瑩珂

瑩珂。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霅川(浙江吳興)的瑤山。有酒即飲毫無節制。有一天,突然反省到自己的清淨戒行有所敗壞缺損,以後恐怕將會墮入惡道之中。因此向同住的僧人,借取戒珠禪師所編的《往生傳》來閱讀,心中大有感動啟發。於是選擇一間清淨的屋室,面向西方敷設坐位,斷絕食物精進念佛。

經過了三天,夢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士告訴他說:‘你的壽命還有十年,應當要精進自勉。’瑩珂因此稟白阿彌陀佛說:‘娑婆世界濁惡不淨,容易失去正念,我所願的是能夠早生淨土,親近奉事極樂聖眾。’阿彌陀佛說:‘你的心願既然如此,我三天後來接你。’到了那一天,命令大眾誦《阿彌陀經》。突然說:‘阿彌陀佛及清淨大海眾都來了!’然後安然往生。(佛祖統紀)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霅川的祇園寺,平常修習極樂淨土的觀想,日夜精進而不間斷。後來在病中,集合大眾誦《彌陀經》,才一誦完,即盤腿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戒度

戒度。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棲心寺,研究學習《四分律》。晚年居住於浙江餘姚的極樂寺,一心一意西歸淨土,唱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以表明他往生的心志。有一天在病中,作文章告別士大夫及故舊道友,命大眾誦《觀無量壽佛經》,誦到「法身觀」時,突然高聲念佛,盤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祖輝

祖輝。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明州城中的佛閣裡,凡是遇到人只說阿彌陀佛,鄞縣的軍尉王用享夫婦恭敬地奉事供養他。有一天,祖輝到王家告別說:‘我明天要走了。’到了明天,送行的人都聚集前來,祖輝就進入龕柩端坐,要了一顆甜瓜,把甜瓜全部吃完之後,即唱念佛名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如鑒

如鑒。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明州的塔山,兩度閱讀藏經,長年持誦《妙法蓮華經》。專一心志稱念佛名,日夜精進而不懈怠。晚年居住在茅篷,有一天忽然得疾,請隔壁庵院的僧人助念佛號,自己則面向西方盤坐,含著笑容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祖新

祖新。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四明山的福原寺,平日布衣粗食,節制身行精簡苦修,居住於方氏庵,又另外在福原寺創建淨土院,造西方三聖像,挖掘池塘種植蓮華。每月的八、十八、二十八日這三天,集合僧俗二眾繫念阿彌陀佛。

有一天,前往告別福原寺的方丈說:‘我於二月十五日,將要西歸極樂世界,特地前來禮拜辭別,我想要化緣一碗面,以充實我飢餓的空腹,可以嗎?’方丈隨順他的要求。祖新吃完面之後,直接前往淨土院的佛像前頂禮說:‘祖新將要走了,特別前來敬別聖像。’然後回到方氏庵告別大眾說:‘我將要去了,希望諸位仁者要精進地一心念佛,使我們早一點再相會。’隨即趺坐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來了!’接著就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文慧

文慧。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嘉禾(福建建陽縣)的青龍寺,善長作詩。後來專心修習淨土法門,到老時更加精進。有一天得疾,聽聞空中有聲音說:‘中品中生。’接著就往生了。(佛祖統紀)

金 祖朗

祖朗。俗姓李,河北薊州人。九歲時出家,禮拜燕京(北京)大聖安寺的圓通國師為師父。金世宗大定年間(西元一一六一~一一八九年),依次地住持崇壽、香林等寺院。金宣宗真祐年間(西元一二一三~一二一六年),皇帝賜號「圓通大師」。祖朗每日持念阿彌陀佛數萬聲。年七十四歲時,將要命終,預先告訴他的徒弟說:‘我此生的因緣已經盡了。’他的徒弟都感到很驚訝。七天後,口裡佔著偈頌說:‘你這個臭皮袋,常帶來禍患病害,繼承祖師又無能力,只有念佛才有個依靠,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說說看還有不壞的嗎?’過一段時間後又說:‘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然後盤腿坐化而往生。(湛然居士集)

元 妙文

妙文。俗姓孫,蔚州人(山西靈五縣)。九歲出家,二十一歲到達燕京(北京),依止大德明公法師,學習圓頓之道。後來居住在河北薊州的雲泉寺,精進勤儉省食節用,穀倉有多餘的糧食,遇到荒災時就拿出來賑濟饑民,河北人都稱讚他的德行。妙文法師曾經多次主持講座,廣大地宏揚大乘佛法,努力演說圓教的思想。晚年時,退位隱居以安逸養老,專修念佛三昧。元仁宗延祐六年(西元一三一九年),示現疾病,令弟子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洪名,此時突然起身跏趺而坐,手結三昧印,接著就安然地坐化往生,時年八十三歲。(佛祖通載)

元 善住

善住。字雲屋,江蘇蘇州人。終日閉關在一個室內,六時精進念佛,後來雖然病苦了很久,然而始終不改精進念佛的心志。臨命終時,異香滿室,著有《安養傳》、《谷響集》流行於當世。(往生集)

元 旨公

旨公。字別宗,浙江杭州人,戒律德性甚為嚴謹,創立觀室於山西龍山的南邊,修習念佛三昧。雖然經過戰亂流離,也不曾暫時中斷修行。臨命終時,毫無疾苦,沐浴之後正身端坐而往生。(往生集)

元 性澄

性澄。字湛堂,俗姓孫,會稽人(浙江紹興)。母親夢見日輪從空中墮下而生性澄。四歲時,就拿起筆來畫佛像。拿佛經給他,立刻就能夠持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元一二七六年),投靠在石門殊律師座下剃髮受具足戒。後來依止佛鑒銛公,學習天台宗的教觀。元成宗大德九年(西元一三○五年),住在杭州的東竺寺,大德十一年(西元一三○七年),吳越(江浙一帶)大旱災,為民眾祈雨,大雨立刻就落下。

有一年饑荒,有些民眾死了而卻無能力收斂尸體,性澄就幫助他們掩埋遺體,並作水陸大法會普度他們。元英宗至治元年(西元一三二一年),朝廷傳遞詔書召請入京城,迎請居住於清塔寺,校正大藏經,賜號為「佛海大師」。接著住持上天竺寺,最後歸隱於佛果寺,堅定心志修習淨土。性澄曾經修一心三觀法門七個晝夜,屢次獲得祥瑞的感應。

後來,在某個月的初一,大眾依例前往問訊禮拜時,性澄急忙作揖回禮說:‘老僧過去若非趕緊歸隱修習淨土,我的佛道幾乎就要半途而廢了。今日雖然還有時間,但明日恐怕再沒有光陰可以消磨遊玩了。’說完後一再地檢視察看他的衣缽,以表示生死無常。大眾為他助念佛號,性澄制止說:‘佛要自己念,明天早晨,大家應當前來告別。’天剛亮時大眾早已群集而來,性澄即於當時端坐而往生,年七十八歲。(明高僧傳)

元 蒙潤

蒙潤。字玉岡,俗姓顧,浙江海鹽人。年十四歲,出家於白蓮寺,依止古原法師。每次當他禮拜伽藍神像時,塑像都撲倒在地。古原法師教授他天台的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等書,立刻即能了解其中大意。古原法師入寂往生之後,即師事竹堂傳法師。後來因為精進苦學而得疾病,修習「請觀音懺法」七七四十九天,疾病即痊癒,同時心智也更聰明銳利。不久之後主持了浙江海鹽的德藏寺,每日講說《法華經》。接著遷居南竺演福寺,最後退居在龍井的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由于歸依學習的人日漸眾多,於是又復出主持下天竺寺,率領大眾修習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示現種種的瑞相。

蒙潤居住下天竺寺三年之後,有一天,呼弟子實法、明策等人前來,開示天台止觀安心的要旨,然後說:‘我此生因緣已盡,現在是往生的時候了。’接著突然稱念佛號數百聲,安然地往生。蒙潤生平努力修行,晝夜精進而不間斷,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為一期,總共修習有七次。又修習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等懺法,以七七四十九天為一期的,沒辦法盡知他修習的次數。(明高僧傳)

元 明本

明本,俗姓孫,浙江錢塘人,年十五歲即決心要出家。因此禮佛燃臂,發誓堅持五戒,每日課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典,夜裡常常經行而不睡眠。後來參學天目山的高峰原妙禪師,因此隨著高峰禪師剃度。經過再三的諮問決疑,終於大徹佛法根源明心見性。高峰禪師入寂之後,明本即雲遊天下棲泊於江湖之間,所到之處學者聚集而來,不久就回到天目山,在高妙禪師的塔下建築茅屋居住。

元成宗大德十年(西元一三○六年),出來主持師子院,學者稱他為「中峰和尚」,不久又辭去寺務。有許多達官貴人,多想要延請他主持浙江境內的名山古剎,明本一概堅決推辭而不擔任。元仁宗也想要召請他,亦不可得,因此賜號為「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金色的大袍袈裟,改師子院為「師子正宗禪寺」。

明本既弘揚單提向上直指人心的禪宗,又時時推舉宣揚淨土法門。曾經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著有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廣大地流通於世間。又曾經作「報恩院記」說:

‘秉持一心為禪,覺照萬法為觀。所謂的本心,是圓滿湛然虛靈寂靜,涉入萬法而無執礙,不可以形相求取,不可以言語表達。舒展開來則萬法即之而彰顯種種相貌,收攝起來則萬法依之而泯滅了不可得。凡夫昏迷不明此心,引起生死輪迴,在其中苦樂浮沉,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因此非得有禪那的修行,否則不能夠契合諸佛的本心;非得發明妙觀,否則不足以破眾生的無明煩惱。《圓覺經》以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三觀,互相推演為二十五輪。《觀無量壽佛經》,則以一尊阿彌陀佛分觀於十六處。

剛開始修觀時要先端坐在寂靜的屋內,專注觀想於西方。如此存心專注而不休息,最後所觀的境界與能觀想的心都一起泯滅。所以說於二十五輪當中只要在一輪中見真諦,那麼一切的妙觀都澄澈清明。十六觀中只要一處的觀想功成,則諸佛的相好也都圓滿具足。這時如同面對著台上的明鏡,又如同帝釋天網的明珠。種種萬象顯現於鏡面而沒有所照的相可得,千種光明聚集於一珠而沒有能收攝的跡像。

如果能夠如是觀想者,即能見到阿彌陀佛清淨願王,他白毫的光芒直貫天上,深青透紅的眼睛澄清透澈如同大海,具有熾盛巍巍的光明,和殊勝特別的無量相好。阿彌陀佛週遍法界的無量光明,化現為眾香蓮台七寶行樹,樓閣宮殿流泉池沼,及一切種種的莊嚴飾具。到那時修習三昧的修行者,無論是見是聞,或者是在覺在知的時候,一語一默,一動一靜,皆與無作的清淨妙觀,相應而和合了。然後就以此妙觀為本,於一切的時刻,都能散作無邊莊嚴的佛事,以此來報國家的恩德,則國家年歲能保持無邊的長久。以之來報親恩,則父母能超脫有漏煩惱的纏縛。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怨家親屬,同時都能得到解脫,像這樣的報恩,難道是有所限量的嗎?’(因此念佛即是最好的報恩)

明本曾經率領志同道合的修行人,每年遇到佛誕之日,以及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在觀世音菩薩聖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中一個願說:‘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彌勒菩薩,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元世祖至治三年(西元一二六六年),居止在天目山的東岡。八月十三日,親手書信以告別所有的護法及徒眾。第二天清晨起來,書寫偈頌說:‘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然後放下筆,安坐而往生,時年六十一歲。就在那天有白色的虹光直貫山頂,開露龕柩三天,仍然面貌如生。(中廣錄。行錄。發願文)

元 優曇

優曇,俗姓蔣,安徽丹陽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歲,出家於廬山東林寺,後來住在安徽丹陽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西元一三○八年),皇帝下詔解散淨土蓮宗,優曇於是生大恐懼說:‘我承受淨土教法,將近三十年了,如今淨土法門要亡於我這一代嗎?’於是在佛前發誓,必定竭力復興淨土之教。因此著作《蓮宗寶鑒》十卷,現今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惕策勵的。其中一段說:

‘凡是修習淨土的人,必然意志堅定而明顯地,是為了要與生死為敵,不是隨便說了便罷。應當思惟憶念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必須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才行。如果還是半進半退,似乎相信又好像有些懷疑,那麼到了最後臨終時,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又怎麼能夠脫離生死輪迴。

若是信得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極樂淨土,便從今日起,發起大勇猛心,發起大精進心,不論會佛法或不會佛法,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堅定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同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的,扶搖震撼不動。專注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者默念、專念、繫念、禮拜而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孵蛋,常令暖氣接連相續,這即是淨念相繼。更加上智慧的觀照,則知道淨土即是自心,這乃是上根利智之人進修的工夫。

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使遇到苦樂逆順的境界現前,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絲毫一念的變異心,沒有一念的退惰心,沒有一點雜亂妄想之心,直到這一生的盡頭,永遠不起別的念頭,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如此用功,那麼歷劫以來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而然消滅於無形,一切的塵勞妄想習氣煩惱,自然而然清淨無餘。就算親見阿彌陀佛,也不離開自己本覺的那一念,只要功業成就修行圓滿,再加上彌陀的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往生上品蓮台。’

另一段說:‘若是念佛的人,煩惱塵垢尚未清淨,每當惡念生起時,必須要自己仔細檢點。是否有慳貪心、嗔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對立的心,以及種種逆順境界,隨著染著貪戀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惡念起來的時候,必須趕緊高聲念佛,收攝心思歸於正念,切不可令恶心相續,當下就要讓它消滅得乾乾淨淨,永不再令它生起。

反之,所有的深信心、至誠心、發願迴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種種的善心,應當常常守護不失。

除此之外,更要遠離不淨行,斷除違犯戒律威儀的惡事,雞狗豬羊,千萬不要畜養,打獵捕魚,也不可做。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中,所有的諸上善人,那是由於捨棄惡緣,修行善業,才能夠得生淨土,獲不退轉。念佛的人,要常隨著佛的德行學習,所以應該以去惡從善為要務才是。’

又有一段說:‘凡是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想要往生淨土,就要時常思惟這個娑婆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如果沒有親自聽聞到佛法,則此世捨身來世又受身,將不斷地輪轉於三界四生六道之中,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而我今日有緣,可以聽聞正法,得以修習淨土法門,應以阿彌陀佛為唯一的心念,捨此報身,必當往生極樂淨土,入於淨土的蓮華胎中,受種種的快樂,永遠脫離生死的痛苦,永不退轉菩提之心,此乃是大丈夫平生最偉大的一件事業。

當有疾病的時候,正要努力向前,放下身心的罣礙,不要生起疑慮和不信任的心,只須要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專心憶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數的化佛,現在面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令他聲聲不絕。並於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如果有其他的妄念起來,只要急稱佛號,這樣子就能在念念之間,除滅罪障。只此一念堅定念佛的心,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如果命未該盡,也可以使身心安寧。

慎勿妄生起留戀世間的心,如果該活的時候自然會活下來,應當死的時候就必須要死,只要趕緊修辦往生的資糧,何須疑慮自己會死會活?如果能夠了解這層道理,往生就如同脫去破舊的衣服,以穿著上好的服飾,一旦捨去凡夫之身,便登如來解脫之地,這難道不是很偉大殊勝的事嗎?’

還有一段說:‘要真切地相信修行之事,的的確確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專注心意一心正念,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我本師。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化身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醫治生死之良藥。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出三界之捷徑。只此當下一念阿彌陀佛,即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能通達唯心淨土。

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心念中,莫教它遺忘失落,要命他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沒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穩快樂也如是念,病苦煩惱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清楚明白而不昏昧無知,那麼又何必向外對人詢問,求覓解脫生死的歸程呢?’

《蓮宗寶鑒》一書完成後,週遍地諮請諸方大德印證,沒有一個人能夠更動其中的一個字。然後上書元仁宗,乞求恢復淨土教法,皇帝因而答允,並令他為淨土教主,賜號「虎溪尊者」。元文宗至順初年(西元一三三○年),入寂往生。(鎮江府誌。蓮宗寶鑒)

元 宏濟

宏濟。字同舟,俗姓姚,浙江餘姚人。幼年出家於鄉里的寶積寺。年十六歲剃髮染衣受具足戒,持誦《四分律》甚為精勤。後來依止半山全法師學習天台教觀,經過一段時間後,即能完全通達其中的要旨。曾經修習《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法。有一天在禪定中看見四明法智尊者,授予他犀牛角制的如意,自此以後辯才日益增進。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前往住持萬壽(江蘇江都縣東)的圓覺寺。

第二年,鹽官(浙江寧海)的海岸堤防嚴重毀損,居民生活於恐慌不安之中,丞相也極為憂心,因此迎請宏濟到海岸邊,啟建水陸大齋會。宏濟法師入於慈心三昧,拾取海沙持誦大悲咒,遍撒於當處,足跡所到之處,海岸立即回復堅固,人們因此稱嘆他的神異。後來居住過集慶寺、顯慈寺、圓通寺等寺院。晚年又回到故鄉的寶積寺,專修念佛三昧。不久得疾,因此召集弟子們,開示唯心淨土之說,有人尚未通達,宏濟大聲的說:‘生死難處。’(六道的生死輪迴實在難以令人安處)然後往生,當時為元順帝至正十六年(西元一三五六年)三月十日,時年八十六歲。(護法錄)

元 必才

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浙江)臨海人。母親趙氏,信奉佛法極為恭敬,夢到一位清淨僧人入廳堂來,醒了之後即生下孩子。年十二歲時,依止報恩寺的瞿法師出家。不久之後,進受具足戒。後來受業學習於玉岡潤法師,廣博地閱覽一切經典,深入明瞭天台教觀,玉岡法師讚歎地說:‘這孩子大概是靈山會上的人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繼承玉岡法師主持浙江海鹽的德藏寺。不久後又經歷住持杭州的興福寺、演福寺。

必才法師為人安定穩重沉默寡言,專精修習觀行。每次講演經典義理,都能貫徹通達縱橫無礙,凡是聽講的人無不傾心佩服。元順帝賜號「佛鑒圓照」。

有一天,頭部和眼睛都脹痛,必才於是告訴大眾說:‘我的因緣盡了。’因此焚香面對於西方,高聲稱念阿彌陀佛,念了整整一晝夜,然後又告訴大眾說:‘你們不要以為精進修持會毫無證驗,我淨土的因緣今已成熟,念佛三昧已經現前了。’接著就要求沐浴更衣,並要人為他寫書信告別相識的朋友,然後合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火化時,有五色的光芒,從龕柩中發出。火化之後,色身不壞的部分有二,一是舌根如紅蓮華一般,另一則是牙齒如潔白明亮的美玉貝殼,另外還有無數的舍利子。(明高僧傳)

元 悅可

悅可。字中庭,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蘇嘉定的西隱寺,建築十六觀堂,以修習淨土法門,元仁宗延祐年間(西元一三一四~一三二○年),賜號「廣慧大師」。至元順帝至正年間,毫無病苦地坐化往生。火化之後,牙齒和舌根不壞。(蘇州府誌)

元 維則

維則。字天如,俗姓譚,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出家後,繼承法脈於中峰明本禪師。元順帝至正初年(西元一三四一年),住在蘇州的師子林禪院。皇上一再地詔請他前往京城要向他問法,維則都以疾病推辭不去。維則既已契悟禪宗單傳直指的頓法,又推崇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的旨意,兼宏淨土的教法。著作《淨土或問》,破除一切疑惑,策勵大眾精進修行淨土法門。現在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策而切要的部分:

有人問:‘一生一世造惡業,臨命終時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又可以永不退轉,那麼我還可以做一些世間的俗事,等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答曰:‘苦哉!苦哉!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這樣一類的話。五逆十惡的凡夫,於臨命終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因而知道要念佛。像這樣子僥倖的事,一萬個之中也沒有一個。

《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命終沒辦法念佛:

一、未必能夠遇到善友,那麼就沒有勸導他念佛的人。

二、業障病苦纏身,沒有多餘的心力來念佛。

三、中風而無法言語,不能念佛。

四、臨終時狂亂顛倒喪失心志而無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災橫死,來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獸,驚慌恐懼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惡友破壞他念佛的信心,而不願念佛。

八、昏迷而導致死亡,無法念佛。

九、軍隊戰爭中陣亡。

十、從高山上墜落死亡。」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平常能夠聽到、看到的。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這些狀況。不論是宿世的業報所招,或是現在的業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現前,就沒有辦法迴避。平日若沒有念佛的工夫,只要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種事故,就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沒有辦法定下心來念佛。即使是善知識、活佛,也救他不得。接著便是隨著所造的業力,趨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到那時候,要聽聞佛名也聽不到了。

即使是沒有這些惡緣,安然地病死,臨命終也難免如風刀支解身體,四大分離時,就如同生龜脫殼一樣,痛苦逼迫,內心害怕恐怖張惶,這樣也沒有辦法念佛。再說,就算是無病而死,但是因為世俗的因緣未了,世間的俗念還放不下,由於貪生怕死的念頭,擾亂了心情,更加上財產尚未分明白,後事未辦,妻子啼泣兒女哭號,百種的憂愁苦惱一起在內心煎熬,這樣子也沒有辦法念佛。還有,假使未死以前,只有一些少許的病痛在身,也難免疼痛苦楚,叫喚呻吟,到處求醫生問藥方,祈禱懺悔消災解厄,妄想不斷,雜念紛飛,這樣要念佛也沒有辦法。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年紀較大,衰老的相貌現前,但是也做事困難行步龍鐘,心中哀愁感嘆憂悲苦惱,只是專注在這個衰老的色身上,做種種的掛念思量計較安排,那也沒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壯之時,恐怕狂心未歇,俗務牽纏,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紛紛亂亂,如此也沒辦法念佛。

最後就算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間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斷不了妄念,只要有一些境界現前,自心的這個主人翁,就隨著他外境顛倒妄想,這樣還是沒辦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論老病之時,或是少壯清閑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掛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況是臨命終之時,種種業障痛苦現前呢?更何況是你還放不下,還要做些世俗事業,你真是癡人!說了一些癡話,敢保你是錯用心了!

況且諸般世事如夢如幻,好似過眼雲煙,那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廣造伽藍寺院,增建常住,攀緣名位,結交高官富豪,自以為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律。難道你不曾聽說,有為造作的功業,多諸過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獄已經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瞭,那麼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臨命終兩眼一閉,受盡種種痛苦之時,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為的,盡是一些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在地獄熱鍋湯下增柴火,刀山劍樹上增刀槍等,自我損傷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萬劫難復,這麼悲哀的事,即使是鐵石心腸的好漢聽了,也要落淚。祖師大德如此苦口勸你,那裡允許你臨終時再來念佛呢?

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圍繞眼前,日夜歡樂享受,怎奈前程有限,無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也不會看人的面子。況且就大家眼見得到耳聽得到的,前街後巷,親戚眷屬,朋友兄弟之間,強壯的後輩,死去了多少。世間人大多都說要老了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死心禪師如此苦口婆心勸人,那裡允許你等到臨終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就如同石火電光一樣,眨眼便過去了。趁著現在還沒衰老尚無病苦,抖擻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時間就念一天的佛號,有一時的閑工夫,就修一時的淨業。到時由他命終,我淨土的資糧早已經預先辦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經穩當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後悔難追了。’

有人問:‘如果定力未成,臨命終時,念頭無主茫然無知,只要一眨眼的時間,等到再張開眼時,就已經千里萬里去了。又或者平日牽連執著一點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個月一個月,擺脫不掉,應當以何策來對治它?’

答曰:‘嗚呼!此是天下學者的通病也,當你正念間斷的時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麼想要達到無間斷的淨念,就永無成就的一天。我聽說古人有三種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報恩。第二是決志。第三是求驗。

第一,所謂的報恩。既然是修習淨土法門,應當要思念報恩。佛恩、國恩尚且不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師長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豈非重大。從你出家以來,便說要報答重恩,離鄉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聽說他們死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許墮在三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自救尚無辦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師長。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經典說:「不孝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之業。

況且你又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現成的。因此你應當勤修淨業,以圖報答信施之恩,祖師大德說:「此是施主從妻子兒女身上,減損刻苦而拿來供養的。如果道眼未明,則所受用的滴水寸絲,也須當畜牲牽犁拖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酬償債務就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之業也。

第二,所謂的決志。如果想要專修,心志就必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等到看經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講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還要做幾首詩,情執掛在兩頭,心念分向四路。祖師說:「只要毫釐的繫念執著,就是三途的業因。只要一剎那的情執生起,就產生萬劫的牽絆枷鎖。」而你卻心志毫無確定,情念紛亂多端。由於情念多端,而間斷了正念,那麼只要一念間斷的心,便是三途牽絆枷鎖的業。

況且當我們守護戒根時,如果心志不能決定不移,或者身口二業,念念向外馳求。經教中說:「寧以烊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況現在諸戒不能嚴守,邪心紛亂妄動。由此妄動的心念,間斷了真實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的心,又何止是熱鐵烊銅之業而已呢?

再加上對於斷除憎愛之心,意志不能堅定而不動搖。往往於虛名浮利之上,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如果屬於我,便生起貪愛,名利如果歸屬他人,則生起憎恨嫉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現在卻因此愛憎之心,而間斷淨土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

第三,所謂的求驗。既然學習專修淨土法門,應當要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即將臨終,那裡還有幾天的日子可過。必須在現今目前,便要親見阿彌陀佛。就好像廬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三度見佛。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念佛一聲,即有一化佛從口中飛出。像這種靈驗的事蹟,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就不困難,反之若是間斷的心念一生起來,那就決定無法見佛。既不能見佛,即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就難生淨土。既不能往生淨土,必定墮於惡道,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惡道之業。

以上三種方法,應當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離於佛,使佛不離於我們的心念。一但感應道交,現前即可見佛,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現前。然後推展悲願,廣大地度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蘇州府誌。淨土或問)

元 善繼

善繼。字絕宗,俗姓婁,浙江諸暨縣人。母親夢見一位神僧交給她一朵蓮華,因此而有了身孕。善繼出生之後即能夠說話,每次見到母親念佛號,便合掌跟著唱和。元成宗大德年間(西元一二九七~一三○七年),剃度出家,第二年,進受具足戒。不久之後追隨天竺寺的大山恢法師,學習天台宗的教觀。後來前往南竺寺,拜見湛堂澄公,澄公極為器重。元順帝至正年間(西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主持天台山薦福寺,隨後又遷往能仁寺。晚年,專修淨土法門,一心繫念阿彌陀佛,晝夜精進而不中斷。有一天,忽然告訴大眾說:‘吾將歸矣!’然後端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舌根不壞。(明高僧傳)

元 子文

子文。字宗周,明州(浙江)象山縣人,受業學習於北溪聞法師,稍後出來主持寶雲寺。廣博通達天台教觀,奉持戒律甚為嚴謹。與人說話,好像說不出口一樣,但是到了陞座說法的時候,則滔滔不絕毫無滯礙。

有一天,講《十六觀經》圓滿之後,即就座告別大眾,表示將要入滅。有人啟稟子文說,和尚後事仍未囑咐,為何那麼快就要走了。子文說:‘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技倆。’大眾更加懇切地要求他住世。子文法師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一一的條列計劃之後,即合掌稱念西方阿彌陀佛的聖號,迴向發願完畢以後,立刻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異香襲人,整整一日才散去。(明高僧傳)

元 盤谷

盤谷。字麗水,浙江海鹽縣人,為人志氣高超性情豪邁,廣博通達經典史籍,講說《華嚴經》大意於杭州的慧因寺,義理透徹辯才無礙,七眾弟子皆傾心佩服。後來到江蘇松江縣,建立精舍,精勤修行淨土法門,每日課誦阿彌陀佛聖號。年紀七十多歲時,身心毫無病苦,預先告知往生日期,然後正身端坐而往生。(明高僧傳)

附錄:山堂法師念佛修心術

諸大乘經典,勸人往生淨土,因地有兩種,一是「定」,二是「散」。

第一個是「定善」。是指即心觀想阿彌陀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教主伴侶,都是唯心所造本自具足的。我之心性當下即「空」故,阿彌陀如來本空。我心即「假」故,阿彌陀佛宛然顯現。我心即「中道」故,阿彌陀佛絕待不可思議。或者觀想蓮華開合,而我則居住在蓮華之中。蓮華閉合表即空,華開表即假,色聲香味形體相同,即表示中道。

故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乃是釋迦如來親自開示唯心三昧,圓妙常住的觀體。了知彼極樂淨土眾生、佛陀、依報、正報、色法、心法,都是我自心本性具足的功德,一切境界即為能觀想的本心。心外無佛,自性之外無有土,如此觀照不已,便可證得無生法忍。

第二個是「散善」。用清淨真實的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不亂,繫念阿彌陀佛。一日至七日,聲聲不絕,念念無間。經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種只是依靠事相憶想彼國,而沒有空假中三觀,稱為「散善」。因此從事三種淨業(淨業三福,見注),只要迴向發願往生淨土,都可得生極樂世界。

祖師智者大師說:‘根有利鈍,因此修行有「定」、「散」之別。’觀佛三昧名為「定」,修其他的善業稱為「散」。散善的力量較微弱,不能滅除五逆之罪,而《觀無量壽佛經》說明的是觀佛三昧,因此可以滅五逆十惡罪往生。由此可知不論是定善是散善,或鈍根或利根,皆是往生淨土之因,都可以趨向無生,永無退轉!

※註:淨業三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念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者,名為淨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慧律法師文章列表

念佛要有韻調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就是把東西給抓住,這個地方...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問: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師答: 大家都知道...

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嗎

問: 日常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名號嗎? 大安法師...

惡緣太多,發願捨壽求往生行嗎

問: 頂禮大安恩師,弟子依止您修學淨土己七八年了。...

明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明朝聖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

怎樣才能求生淨土

淨土宗有三經一論:曰《無量壽經》、曰《觀無量壽佛經...

傳喜法師:念佛有哪些方法,如何念才有功德

問: 念佛有哪些方法?持名念佛怎樣才有功德? 傳喜法...

倓虛大師親述念佛往生的故事

關於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臨命...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必須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滅及理體上的不生...

慧律法師《安詳之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

師父您出家時家人反對嗎

問: 師父您出家的時候家人反對嗎? 慧律法師答: 反...

慧律法師:佛教徒對風水要持什麼樣的態度

佛教徒是採取中道的態度。這風水對我們凡夫來講確確實...

十種真正出家的好和尚好出家人

在諸大德高僧傳裡頭,有十種真正出家的好和尚、好出家...

修人天善與往生淨土有何關係

問: 修人天的善,對於我們培養往生淨土的福德資糧,...

明朝高僧紫柏大師

紫柏大師是明朝四大師之一,名真可,字達現,晚年自號...

佈施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佈施,就是指將財物、身體、智慧、佛法等等施與他人,...

一念清淨心為何會墮入到三界輪迴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火宅。 這個是根本無明。我們...

如何在臨命終時落實信願心

念佛就能往生嗎? 清朝續法法師曾著文論述念佛人的一百...

「上香」意義的省思

農曆乙未羊年新春期間,是善信上香祈福的大好日子,尤...

閱讀佛經的注意事項

佛經為世出世間無上法寶,看佛經確實應以至誠恭敬之心...

平時念佛與臨終念佛的利益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

誹謗弘揚正法之僧有何果報

問: 請問師父,如果有人惡意誹謗弘揚正法之僧,這有...

人生就是一場戲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

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緣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反...

【佛教詞典】滅業

(術語)可得涅槃滅果之業事也。性靈集二曰:三諦之滅...

【佛教詞典】九種慢

【九種慢】 p0090 俱舍論十九卷十頁云:然本論說,慢類...

【視頻】淨律寺開山方丈照因老和尚圓寂佛事(含荼毗樹喪)

淨律寺開山方丈照因老和尚圓寂佛事(含荼毗樹喪)

【視頻】妙境法師《對反應飲食不好的回應》

妙境法師《對反應飲食不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