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莊嚴菩提心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簡體字  大字體  護眼色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人俱。菩薩萬人,其名曰:智光菩薩、法光菩薩、月光菩薩、日光菩薩、無邊光菩薩、跋陀婆羅等十六正士,如文殊師利本所修行。復有六十菩薩,如彌勒菩薩本所修行,此賢劫中菩薩摩訶薩等。爾時,世尊與無央數大眾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思無量義,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以種種寶華而散佛上,散佛上已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唯願世尊,哀愍聽許。」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恣汝所問。」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菩薩修菩提心者非於眾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見,法亦無有得者。何以故?眾生空故。」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薩當云何修行?」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心、眾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能如是解名為菩薩。然於是中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得,以世俗言辭故說有菩提。然菩提實不可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亦無造菩提者,亦無有眾生,亦無造眾生者,亦無有聲聞,亦無發聲聞者,亦無辟支佛,亦無發辟支佛者,亦無有菩薩,亦無發菩薩者,亦無有佛,亦無成佛者,亦無有為,亦無造有為者,亦無無為,亦無造無為者,是中已得、今得、當得皆不可得。」

佛告:「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所應說者,吾今當說:菩薩發菩提心有十法。何等為十?發第一心,成就眾善本,譬若須彌山以眾寶莊嚴;發第二心,行檀波羅蜜,譬若大地長養眾善法;發第三心,行屍波羅蜜,喻若師子王能降伏眾獸,滅除邪見故;發第四心,行羼提波羅蜜,喻若那羅延堅固不可壞,滅除煩惱故;發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羅蜜,現行眾善法喻若天華,如意說法故;發第六心,行禪波羅蜜,喻若日光明滅除眾闇故;發第七心,行般若波羅蜜,諸願得滿足,喻若商賈客得離眾難故;發第八心,行方便波羅蜜,滅除諸障礙,喻若月盛滿清淨無穢故;發第九心,欲滿足本願,游淨佛國土樂聽深妙法,滅除貧窮故;發第十心,喻若虛空其智無窮盡,譬如轉輪王成就一切種智故。善男子,如是能發十種心名為菩薩,亦名摩訶薩,亦名無為眾生,亦名無障礙眾生,亦名已得度眾生,亦名不思議眾生,然於此中亦無有心亦無菩提。

「復次,善男子,復有十三昧護持菩提心。何等為十?發第一心,法寶三昧所護持;發第二心,堅固三昧所護持;發第三心,不動三昧所護持;發第四心,不退三昧所護持;發第五心,寶華三昧所護持;發第六心,日光三昧所護持;發第七心,一切義三昧所護持;發第八心,智照三昧所護持;發第九心,諸佛現在前三昧所護持;發第十心,首楞嚴三昧所護持。

「復次,善男子,菩薩初地相,能見三千佛剎土滿中億千那由他伏藏;二地能見三千佛剎土坦然平整,以眾寶暐曄莊嚴;三地能見諸力士為降伏怨敵;四地能見四方有諸風輪來,有種種妙華遍布其地;五地能見眾妓女,以眾寶瓔珞其身,上有憂缽羅華天冠、膽匐華天冠、婆師迦華天冠、阿提目多伽華天冠而為嚴容;六地見眾寶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滿,其池四邊有七寶階道,底布金沙,自見己身在此池中嬉戲娛樂;七地見其左右有諸地獄,而從中過無諸艱難;八地自見兩肩上有師子王,形容端嚴頭上有幡,有大威力降伏眾獸;九地見轉輪聖王,百千大臣、剎利、居士而自圍繞,以正法化無量眾生,見虛空中有眾寶蓋垂覆其上;十地見佛色身,身真金色放大光明,大眾圍繞而為說法。善男子,如是十種相應善分別成就十地,以三昧力故。

「復次,善男子,初地生勝進陀羅尼;二地生不壞陀羅尼;三地生安隱陀羅尼;四地生難沮壞陀羅尼;五地生功德華種種莊嚴陀羅尼;六地生智圓明陀羅尼;七地生增益陀羅尼;八地生無分別陀羅尼而為上首,八萬四千陀羅尼同共俱生;九地生無邊陀羅尼而為上首,六十二億那由他陀羅尼同共俱生;十地生無盡陀羅尼而為上首,億千恆河沙陀羅尼同共俱生。

「復次,善男子,初地行檀波羅蜜,二地行屍波羅蜜,三地行羼提波羅蜜,四地行毗梨耶波羅蜜,五地行禪波羅蜜,六地行般若波羅蜜,七地行方便波羅蜜,八地行智波羅蜜,九地行成就眾生滿足波羅蜜,十地行諸願滿足波羅蜜。如是諸波羅蜜,於諸地中皆悉成就。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有十種。何等為十?一曰信根,二曰定根,三曰大慈,四曰大悲,五曰我喜,六曰彼喜,七曰發一切願,八曰持一切眾生,九曰四攝,十曰親近諸佛法。是名十種法成就檀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行屍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離八難。二曰成就佛功德。三曰離聲聞地。四曰離辟支佛地。五曰身清。六曰口清。七曰意清。八曰莊嚴心。九曰斷地獄緣。十曰所祈得滿足行。此十法即成就屍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行羼提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忍力,二曰踴躍,三曰成就眾生,四曰於甚深法能忍,五曰無彼我,六曰斷瞋恚,七曰不惜身,八曰不惜命,九曰捨癡,十曰觀法身平等。如是十種法成就羼提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毗梨耶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精進根,二曰精進力,三曰正勤,四曰正念,五曰以身助眾生,六曰以心口隨生,七曰行處不退轉,八曰除懶惰,九曰降伏惡知識,十曰集一切智。是名十法成就毗梨耶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定根,二曰定力,三曰等定,四曰遊戲諸禪,五曰三昧,六曰三昧報,七曰不毀眾善法,八曰滅除煩惱怨,九曰於正法捨,十曰定陰。如是十法成就禪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慧根,二曰慧力,三曰正見,四曰正念,五曰陰方便,六曰分別界,七曰聖諦,八曰無障智,九曰迴邪見,十曰無生法忍行。如是十法得成就般若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方便波羅蜜有十法。何等為十?一曰同眾生行,二曰持眾生,三曰大悲,四曰無厭,五曰離聲聞、辟支佛行,六曰入波羅蜜,七曰如實分別器量,八曰扶助善心,九曰入不退轉地,十曰降伏眾魔。是名十法成就方便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波羅蜜義?行勝進滿足,是波羅蜜義。成就第一智,是波羅蜜義。不在有為、不處無為,是波羅蜜義。生死大患善能覺知,是波羅蜜義。本所未覺今悉了知,是波羅蜜義。無盡法藏廣能示現,是波羅蜜義。善除障礙,是波羅蜜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等不望報,是波羅蜜義。解一切眾生界,是波羅蜜義。滿足無生法忍,是波羅蜜義。成不退轉,是波羅蜜義。修淨佛國,是波羅蜜義。成就眾生,是波羅蜜義。處於道場覺一切智,是波羅蜜義。降伏眾魔,是波羅蜜義。成就諸佛一切種智,是波羅蜜義。破諸異見,是波羅蜜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成就滿足,是波羅蜜義。成就十二行法輪,是波羅蜜義。如是,善男子,波羅蜜義甚深無量,我但為汝略說之耳!」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師子奮迅光,即從坐起,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如上所說,甚深希有諸佛功德,譬如甘露充足一切。」

佛告天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菩薩摩訶薩聞是經典,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何以故?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宿植德本乃能得聞是經,非是少功德人之所聽聞!若有暫聞此經讀誦書寫,此人捨是身已常見諸佛,見諸佛已能於佛所轉妙法輪,即得無盡陀羅尼印,亦得解一切眾生心行陀羅尼,亦得日光普照陀羅尼,亦得淨無垢陀羅尼,亦得一切諸法不動陀羅尼,亦得金剛不壞陀羅尼,亦得甚深義藏演說陀羅尼,亦得善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亦得虛空無垢遊戲無盡印陀羅尼,亦得諸佛化身陀羅尼,況復聞已如說修行!善男子,若有菩薩得如是法,則能於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化作佛身,而為眾生演說妙法,然於法相不動亦無去來,雖成就眾生,無有眾生而可得者,常為說法而無所說,恆現受生而無生滅,雖現來去無來去相。」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三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思無量義菩薩,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舍...

大悲經

大悲經卷第一 梵天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佛說解憂經

稽首歸依正等覺  能度無邊大苦海  恆以甘露潤群生...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為基礎,以方便為究...

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提心呢

我問大家,菩薩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

白露節氣的養生方

白露適合於養腎,古話說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

同念佛號,猛獸害蟲彼必遠去

猛獸、毒蛇、蝗蟲之類,均由人心兇惡,故致傷人。若向...

遵循生活的規則

一年夏天,有位爸爸準備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海邊戲水。前...

聖嚴法師《省思自我,消融自我》

首先,我們要發現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我。如果我們能...

如果認為未來比較重要,那你應該學吃虧

我記得懺公師父在私底下對我們弘法的法師開示,他經常...

淨業行人臨終時是否也要受四大分離之苦

問: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但病苦纏身,臨命終...

有了這個觀念,就能消解憤怒的情緒

相信因果,就會有對一種生命的際遇那種逆來順受。以前...

【佛教詞典】三自性各有二種

【三自性各有二種】 p0210 攝論二卷七頁云:此三自性,...

【佛教詞典】上行菩薩

上行,梵名 Vi?ista-cāritra。即法華經所載從地踴出菩...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