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達默法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卷中

紅螺比丘 達默 造鈔

資福沙門 達林 參訂

△二別序。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目倡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鈔】發起者。起發一經由致。令眾得益也。先明科意。別解此經無發起序。又觀經文。亦無發起因緣。何乃立發起序。故曰淨土妙門云云也。淨土妙門者。以究竟極果。與眾生作因。故曰妙門。非九界自力能知。故曰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也。倡者。宣也。又佛智下。明發起因緣。四益。即四悉檀因緣。如梵網下。引例也。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智者大師講經。立此段偈文作發起序。例此經。亦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中分三。初明召告意。二正釋經文。三結出序義。

△今初。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從未道徹)。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

【鈔】三根普攝者。若約四教。藏通二教。攝小不攝大。攝利不攝鈍。別圓二教。攝大不攝小。唯此一門。三根普攝。利鈍全收也。故後文雲。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徹祖曰。須知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為宗。二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四以超情離見為宗。全佛即心。乃唯心之宗。全心即佛。乃唯佛之宗。絕待者。心性豎窮橫遍更無有外。佛亦豎窮橫遍更無有外。各皆無外。是為絕待。圓融者。心性遍處。不妨佛性亦遍。一切法性亦遍。佛性遍處。不妨心性亦遍。一切法性亦遍。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共為一宗。正絕待便圓融。正圓融便絕待。乃絕待圓融之宗。超情離見者。但約心佛絕待。已超凡情。已離聖見。若約心佛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所及。乃超情離見之宗。總此四句宗旨。乃一句阿彌陀佛正宗宗旨。故曰不可思議也。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法門無量。不出四門。謂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今以唯佛之宗。圓收有門。唯心之宗。圓收空門。圓融之宗。圓收亦有亦空門。絕待之宗。圓收非有非空門。是為圓收一切法門。又以唯心之宗。圓超有門。唯佛之宗。圓超空門。絕待之宗。圓超亦有亦空門。圓融之宗。圓超非有非空門。是為圓超一切法門。又正圓收便圓超。正圓超便圓收。圓超圓收同時無礙。只此一句阿彌陀佛。故曰甚深難信。特與大智慧者而談也。正智庸愚兩不思議者。正智。則思議究竟。故不思議。庸愚。則直不用思議。非此二人。不免思議也。初明召告意竟。

△二正釋經文分五。初釋西方。二釋依報。三釋正報。四重釋二有。五釋現在說法。初又二。初正釋。二破疑。

△今初。

【解】西方者。橫互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十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鈔】橫互直西。互者。通也。謂橫通直西。言與此界平也。標示現處者。乃阿彌陀佛示生之國。乃同居土也。東西南北各一洲者。須彌山東有洲。名弗婆提。此雲勝身。身形殊勝故。山南名閻浮提。此雲勝金。山西名瞿耶尼。此雲牛貨。以牛為貨故。山北名郁單越。此雲勝處。勝三洲故。一鐵圍山所繞者。謂四洲外有大海。海外有山。名小鐵圍山。其山純鐵。圍此四天下也。名一四天下者。鐵圍山圍大鹼水海。海內四洲。中間有七金山。圍香水海。海中間須彌山。山腰四王天。山頂忉利天。上有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為欲界。再上入色界初禪三天。此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者。即一千初禪天。上有一二禪天所覆。名為小千世界也。千小千。即一千二禪。上有一三禪天所覆。名為中千世界。千中千。即一千三禪。上有一四禪天。一四空天所覆。名大千世界。共有百億四天下也。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始是極樂世界也。正釋竟。

△二破疑。

【解】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妙答從來答者反添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鈔】釋西方竟。

△二釋依報又三。初正釋世界。二別明淨薉。三指歸同居。

△今初。

【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辯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國。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鈔】世界者。世。謂三世。界。謂十方。橫豎交徹。故稱世界。如下廣釋。後文明苦樂中釋也。正釋世界竟。

△二別明淨薉。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淨薉(訛謬悉正)。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薉。五濁輕者淨(西方是同居淨以凡夫例聖故)。

【鈔】此同居土淨薉之相。五濁者。性水本清。因塵勞而成濁。塵勞無體。依性水而有相。一者劫濁。四濁增劇為體。熾然不停為相。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惱亂逼迫為相。三眾生濁。三緣和合為體。輪迴不息為相。四見濁。五利使為體。邪知謬解為相。五命濁。壽暖識三為體。催年減壽為相。輕重分淨薉者。如三途濁重則土薉。人道濁輕則土淨。人道又薉。天道淨。欲天薉。禪天淨。娑婆一總是薉。苦空無常故。極樂一總淨凡夫例聖故。

【解】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薉。體空巧度證入者淨(西方是方便淨以小乘迴心故)。

【鈔】此方便淨薉相。方便土九人生。謂藏二乘。通三乘。別三賢。圓十信。皆已斷見思。未破無明。寄居方便耳。若是藏二乘。稟析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證入者。所見則薉。法執重故。觀智拙故。若是通三乘。稟體空觀。斷見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證入者。所見則淨。法執輕故。觀智巧故。又通教薉。不達中道故。別教淨。了達中道故。別教又薉。不達即中故。唯圓十信所見則淨。已伏無明故。言析空體空者。以四大五蘊分析此身。覓我我所不可得。故曰析空。體空則非但我空。法亦如幻。當體本空。故曰體空也。極樂是方便淨以小乘迴心故。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薉。一心三觀證入者淨(西方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

【鈔】實報土。乃別十地。等妙二覺。圓教四十一位菩薩所居。次第三觀者。乃別教所修。謂十信修析空。伏見思。十住修體空。斷見思。入方便。十行修假觀。破塵沙。十向修中觀。伏無明。初地破無明。證法身。始入實報。以智不圓融故。所見土相則薉。一心三觀者。乃圓教菩薩所修。謂觀一念心了不可得。謂之空。能所宛然。謂之假。雖能所宛然。而性常自空。空假不二。謂之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一心三觀。此觀若成。則能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故初發心住。即破無明。證三德。而入實報。以觀智圓融。所見土相則淨也。極樂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薉。究竟滿證者淨(西方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

【鈔】此土。乃如來所居之土。若約別妙覺。於本教雖稱究竟。而但斷十二品無明。猶是分證位。故曰分證者薉。無明未盡故。究竟滿證。乃圓妙覺也。盡無明源。乃究竟清淨圓滿大覺也。極樂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別明淨薉竟。

△三指歸同居。

【解】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以經中是同居境故以上善俱會故)。

【鈔】橫具上三淨土者。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土。菩薩在同居。即實報土。聲聞在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橫具上三。方便橫具上二。實報橫具上一。又寂光橫具下三。實報橫具下二。方便橫具下一。故後文雲。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也。二釋依報竟。小字。乃成時大師批語。

(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薉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鈔】(一切微塵具足佛土者。萬法唯心。微塵亦唯心。心淨故土淨。心薉故。土薉。任運之理。故曰法爾具足。極樂雖云修德。亦是性所本具。不出性外也)。

△三釋正報教主三。初明單復三身。二明超情離見。三指示生化身。

△今初。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鈔】單三身中。言所證理性者。即如如理也。自性清淨法身也。實相之體也。三德秘藏中法身德也。能證功德智慧者。即如如智也。自受用報身也。實相之宗用也。三德中般若解脫二德也。功德。乃解脫德。智慧。即般若。亦名福慧二嚴。所現相好色像者。即圓滿報身色像乃至隨類化身色像。復三身。言復者。重複也。自性清淨者。性德法身也。即上所證理性。以性本自淨。故曰自性清淨法身。即眾生本源自性天真佛性。此身通因果。離垢妙極者。乃修德法身也。離垢者。離五住之垢。斷德究竟空。妙極者。極三智之妙。智德究竟謝。修德功畢。性德圓顯。故曰離垢妙極法身。此身唯屬果。自受用者。即彌陀智斷二德究竟實果。智德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斷德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也。他受用者。即地上菩薩。隨其心量。所見剎塵相好。化身復者。示生謂示現八相。應現謂應物示現。如月印水故。佛界。謂現佛界之身。隨類。謂隨九界而示現也。單復三身竟。

△二明超情離見。

【解】雖辯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此論性德)。

【鈔】此段恐人不得意。而生三一之情見。故破之也。謂雖說三身之單復。皆是隨情而論也。究竟實理。兩不成雙。一亦不單。無三一之戲論也。恐人又執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若遇四悉檀因緣。不妨說三說一。本有開合之義也。不縱橫不並別者。涅槃經云。云何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別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羅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章安釋雲。西方伊字。有新舊∴。此舊伊字。縱橫如烈火。如點水。各不相續。可喻他教三德。X22p0845_01.gif此新伊字。細畫相連。不縱不橫。喻圓教不思議之三德。今不縱橫並別者。乃取圓教意也。說三身而非氵點水之縱。說一而非灬烈火之橫。說一而非並。說三而非別。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不可思議者。思。謂心思。議。謂言議。不可以定一思議。不可以定三思議。不可以定非三非一思議。不可以定而三而一思議。此乃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約三世。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則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成百句。佛身本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故曰不可思議也。

△三指示生化身。

【解】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此論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見故)。仍復即報即法也(以佛身隨橫四土現故)。

【鈔】問。今雲阿彌陀佛。乃單復三身中屬何身也。答曰。今雲阿彌陀佛。正指示生化身。恐疑非法非報。故又曰仍復即報即法也。三身不離。喻如珠體珠光珠影。而不相離。雖不相離。不妨各隨機見也。三指示生化身竟。大科釋正報竟。

△四重釋二有。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四悉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世界悉檀)。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為人悉檀)。簡非干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魔)。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非邪)。破魔邪權小故(對治悉檀)。

○(非權。破華嚴合論之訛。非邪。破末世積迷之習。此二料簡。尤大有關係)圓彰性具。令深證故(第一義悉檀)。

【鈔】干城。即乾闥婆幻現之城。曠野深山多有。及蜃樓海市等。皆妖氣所現。陽焰。即春時平地所起陽氣。遠看似水。近看則無。非權現曲示者。李長者華嚴合論。謂西方是權現。曲為小根所示。非緣影虛妄者。破末世眾生。以第六意識所緣法塵之影。以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謂西方在心外。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化城也。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偏。謂藏教之偏真。但。謂別教之但中。謂西方二有。乃圓教之妙有。非偏非但也。破魔邪權小。故為破惡益。圓彰性具令深證者。西方依正二報。皆我心中本具之物。若不往生。不能得其受用。若往生時。本具之物全顯現。故曰入理益也。

△五釋現在說法。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對此土釋迦不久住彌勒未生無現佛可依)。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鈔】此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彼土彌陀現在說法。是故應當發願往生也。釋現在說法竟。大科正釋經文竟。

△三結出序義。

【解】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此字指一體三寶)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是真指南)。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鈔】結出序義者。結出發起之義也。夫發起。必發起一經之由致。一經之致。不出五重玄義。故指五重。一一點出也。佛法僧同一實相者。佛法僧乃住持三寶。實相乃一體三寶。而言同者。佛是究竟實相。法是能詮實相。僧是分證實相。故曰同也。唯一佛界為所緣境者。謂心性唯攀緣佛境。唯以佛界為緣起。不雜餘事者。心性不落九界也。夫心本不生。生必隨緣。若隨佛界之緣。則全體是佛。若隨九界之緣。全體即九界。若隨菩薩法界。尚是棄金擔麻。況六凡三塗。可不慎乎。故曰真指南也。法華為純一無雜之教。此經正與法華同味。而不同時。言雖略。五重之意周矣。經文大科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語如山嶽不可動移)。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

△初又二。初征釋。二廣釋。

△初又二。初征。二釋。

△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

△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鈔】淨土之樂。乃絕待不思議樂。無苦可待故。夫樂者。對苦而顯。淨土無苦。何得稱樂。乃對娑婆極苦。而顯淨土極樂也。

△疏中分四。初略明眾生。二總論苦樂。三別明苦樂。四結指同居。

△今初。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淨宗不思議在此)。

【鈔】眾生。略具三義。一眾處受生。二眾法相生。五陰四大也。三煩惱亂生。極樂眾生具二義。無受生義。等覺者。與佛齊等。即補處菩薩以還皆可名者。謂上自等覺。下至人民。皆名眾生也。以下下例上上者。例。概也。謂人民與等覺。概是一生成佛者也。

△二總論苦樂。

【解】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眾苦極樂映釋)。

【鈔】娑婆。此雲能忍。此土眾生能忍受苦故。此三苦。亦名三受。苦受乃苦苦者。謂此身已是苦果。再加苦受。故曰苦苦。樂受是壞苦。不久住者。對苦之樂。不能久住。久住又轉為苦矣。不苦不樂受乃行苦。性遷流者。謂行陰遷流。終歸變滅故。此之三苦。約事局於三界。約理通於四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即苦苦。方便化城。不得久住。即壞苦。實報寂光雖離生死涅槃之苦樂。究竟念相未盡。變易未離。即行苦。極樂四土永離三苦。受用同佛故。不同此土對苦而言樂也。

△三別明苦樂二。初正釋四土。二點示行妙。

△今初。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鈔】一往而分別者。未是詳悉而言也。分段者。此土分段生死。分。謂分限。壽量有延促。段。謂塊段。身量有大小。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盛苦。前七為別。後一為總。彼土翻此諸苦。而成諸樂。故名極樂。

【解】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鈔】彼國方便土聖人。皆稟圓教體空觀。巧度證入者。皆大乘菩薩故。四土圓融故。無藏通二乘沉於偏空。滯於寂滅之苦。此土二乘。有被偏空涅槃所滯礙。不發大心。故為苦。彼土翻此。但受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熟眾生等樂。

【解】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鈔】彼國實報土。皆稟圓教一心三觀證入者。智圓融故。無別教隔別不融之苦。故但受無礙等樂。

【解】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鈔】究竟等者。究竟寂光土。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法身滲漏。真常流注者。乃指別妙覺。約別教雖稱究竟。約圓教猶是分證之位。猶有滲漏流注之苦。法身滲漏等者。菩薩不思議變易生死也。無明未盡。故十二因緣未盡。因緣未盡。故法性之水。滲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稱性等樂也。正釋四土竟。

△二點示行妙。

【解】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方是極樂淨宗)。

【鈔】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者。謂正稱名時。便以佛善根為己善根。以佛福德為己福德。故云同佛也。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隨雲持名能生。可見執持名號。乃多善根多福德。福善多。故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此非生淨土後圓淨圓受。乃正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淨受。念念相應念念淨受。故曰行妙也。三別明苦樂竟。

△四結指同居。

【解】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鈔】遜者。讓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要讓極樂同居殊勝奇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其苦樂。優者。勝也。收機最廣。故優入。下手最易。故從容。念念即佛。故橫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說苦樂之意。正在同居厭苦求樂。舍染歸淨耳。經文初約能受用釋竟。

△二約所受用釋(此亦轉釋上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故。下廣釋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以嚴際畔)七重羅網。(以嚴空界)七重行樹。(以嚴露地)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鈔】極樂莊嚴。當閱大彌陀經。及十六觀經。茲不具錄。

△疏中分三。初總釋勝境。二別明四土。三問答破情。

△今初。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內因外緣)也。

【鈔】文分二節。初略釋經文。表者。顯也。以果顯因也。七科。即三十七科道品。釋在後文。七科不出戒定慧。欄楯表戒。防過失故。羅網表定。以定覆心故。行樹表慧。道樹高遠故。四寶者。彼土寶實無量。但言四寶。表四德也。此土同居方便。唯有四倒。故曰凡聖四倒。彼土同居。人人實具四德。常者。無量壽故。樂者。但受諸樂故。我者。無量光故。具八自在我故。淨者。淨土無染故。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以一塵身。遍大千界。三能示大身。輕舉遠到。四能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八身遍諸剎。猶若虛空。下文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即此八大自在我也。皆四寶下。明勝境因緣也。自功德深者。多善根之因深。他賢聖遍者。多福德之緣強。此皆一句萬德洪名之所現也。總釋勝境竟。

△二別明四土分二。初明四土橫豎。二明四土圓融。夫若約性德。則非橫非豎。今言橫豎。乃約修德。雖分性修。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若約此土往生。或稱名號。或作觀想。或生同居。或生上三。總名橫超。若約彼土同居進入上三。則有橫有豎。根性不等故。若利根則橫入。鈍根則豎進。橫入則修圓頓止觀。則論相似分證之別。豎進則修次第止觀。則有即空妙假之分。雖分橫豎。橫豎皆圓。非前三教。故教觀綱宗。約化儀教。立三種止觀。今但約頓漸二種。不定止觀亦在其中。

△今初。

【解】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鈔】此明同居土因果也。以二感為因。土體為果。此土唯橫無豎。此等莊嚴。總指四土依正二報。增上善業。別指同居。乃專稱名號所感。亦是修圓教五品觀行所感也。專稱名號。為增上善業者。以念念即佛。乃我成佛之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也。但言增上者。以增上緣。總攝前三緣也。善業者。中道無漏善業也。五品觀者。謂隨喜。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行為能感之因。同居淨土為所感之果也。緣生勝妙五塵為體者。緣生。謂因緣所生法也。勝妙者。非娑婆之粗惡也。五塵。謂色聲香味觸也。體者。國土之體質也。

【解】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鈔】此明方便土因果也。因則有橫有豎。豎則即空觀智所感。橫則相似三觀。言即空者。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圓教即中即假之空。相似三觀者。乃一心三觀。證入相似位者也。妙真諦者。非是偏真。乃不思議真也。無漏五塵者。無見思漏。塵沙漏。無明漏。乃中道無漏五塵也。

【解】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鈔】此明實報土因果也。妙假觀者。不思議假觀。即中即空之假也。約豎而論也。分證三觀者。一心三觀之分證位也。約橫而論也。妙俗諦者。不思議俗諦也。即中即真之俗也。無盡五塵者。隨拈一塵。皆具一切塵。謂一一塵中一切塵。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塵。一一塵中一切剎。一切剎塵亦復然。(云云)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鈔】此明寂光土因果也。即中觀者。即空即假之中也。不思議之中。約豎而論也。究竟三觀者。一心三觀之究竟位也。約橫而論也。妙中諦者。不思議中諦也。即真即俗之中也。稱性五塵者。稱性圓融。不可思議之五塵也。初明四土橫豎竟。

△二明四土圓融。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此論性依此起修)。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此論修全修在性如是方是極樂淨宗)。下皆仿此。

【鈔】欲令易解作此分別者。作此四土次第分別。同居是緣生。方便是即空。實報是妙假。寂光是即中。若據實理。四土無不圓融。故曰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等也。無非因緣所生者。四土唯一同居土也。無不即空者。四土唯一方便土也。無不即假者。四土唯一實報土也。無不即中者。四土唯一寂光土也。所以下。引圓融之境。證圓融之理也。真俗圓融者。三諦圓融也。人民表因緣所生法。同居土也。聲聞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薩表即假。實報土也。佛表即中。寂光土也。若非圓融之理。何以有此圓融之境。凡聖同在一居而無礙。故曰圓融。不可限量者。不可以次第三智而作限量也。下文有顯理處。皆仿依於此。別明四土竟。

△三問答破情。

【解】問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鈔】此恐人不達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見。設此問答以遮之也。夫寂光原不在三土外。亦不在三土內。以寂光本無所在故。即三土之理體也。所以答雲。一一莊嚴。全體寂光理性。一一理性。具足三土莊嚴。經云。諸佛住處。名常寂光。若約如來分上。全三土而成寂光。若約眾生分上。全寂光而成三土。自是業之差別。何關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見同居。不見上三。聲聞但見下二。不見上二。菩薩見下三。分見寂光。唯佛圓見四土也。寂光若在三土勝妙莊嚴外。與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別也。經文二約所受用釋竟。大科初征釋已竟。

△二廣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

△初又二初釋生(妙)處。二結示佛力。

△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鈔】琉璃。梵語。此雲青色寶。又云不遠。去波羅柰城不遠故玻璃。或云塞頗胝迦。此雲水玉。又云白珠。似水晶。有赤有白。

△疏中分四。初總標異此。二明八功德水。三明充滿其中等。四明華輪等。

△今初。

【解】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絕待之樂為濁世眾生須對待而論)。

【鈔】不同此方土石者。非但金寶與土石不同。亦乃凡聖迥別。此方是凡夫有漏染業所感。彼土乃聖人無漏淨業所成。又是彌陀願力莊嚴。此土如牢獄。彼土如天宮。豈可相比。言金銀七寶等者。彼土寶實無量。且順此方凡情所重。而言七種。乃至八功德水。亦順此方凡水言其似而已。此土天宮之寶水。尚不可思量。況聖人之域。豈可以凡情測度。也。以彼土隨拈一法。皆是彌陀三身四德。毫無差別故也。下皆仿此。

△二明八功德水。

【解】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泳-永+宿]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飢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

【鈔】十六觀經云。八功德水。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請波羅蜜。無量壽經云。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疏雲八功德者。若論寶水功德。其實無量。且順凡情略顯八種。一澄清異此方渾濁者。彼土寶水。非但自體澄清。還能澄清一切眾生身心。故經云。開神悅體。蕩除心垢也。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蕩除心垢。自體渾濁。復能渾濁一切也。二清冷異寒熱者。彼土之水。非但自體清涼。復能清涼一切。浴此水者。離一切熱惱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除惱。自體寒熱。復又寒熱一切。三甘美異咸淡劣味者。彼方之水。非但自體甘美。復又甘美一切。飲此水者。離苦得樂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離苦得樂。自體咸淡劣味。(海咸。河淡餘水味劣)復又咸淡一切。四輕軟異沉重彼方之水。非但自體輕軟。復又輕軟一切。浴此水者。身心皆輕安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輕安。自體沉重。復又沉重一切。五潤澤異[泳-永+宿]腐褪色。彼方之水。非但自體潤澤。復又潤澤一切。飲此水者。無有不得利益。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悉檀。自體[泳-永+宿]腐褪色。復又[泳-永+宿]腐一切([泳-永+宿]者。臭也。腐者。爛也。褪色者。日久色變也)六安和異急暴者。彼方之水。非但不急暴。自體安和。復又安和一切。經云。微瀾迴流。安詳徐逝。聞此水聲。皆得法忍。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說法。自體急暴。復又急暴一切。七除飢渴異生冷者。彼方之水。非但除色身飢渴。復除法身之飢渴。飲此水者。能得無量三昧辯才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法喜。自體生冷。復又生冷色法二身。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者。彼方之水。非但長養色身諸根。復能長養法身諸根。謂信進念定慧。此方之水。非但不長養二身。復又損壞諸根。並及沒溺而死。沴戾而病也。(沴者。不和戾者。違戾)二明八功德水竟。

△三明充滿其中等。

【解】充滿其中。異枯竭氾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鈔】充滿其中。異枯竭氾濫者。彼方之水。非但充滿。復能善隨人意。經云。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腰。即至於腰。乃至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此方之水。非但不隨人意。不是枯竭。便是氾濫。枯竭則不能得其用。氾濫則復更損壞一切也。底純金沙異污泥者。彼土池底。或是金沙。或銀沙。或一寶沙。乃至無量寶沙等。此方池底。純是污泥。目不可睹。鼻不可聞也。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者。非但登東西四岸。乃登四德之岸。入四土之法會。見四身之佛。聞四教之法也。三明充滿其中等竟。

△四明華輪等。

【解】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妙)知。

【鈔】華輪者。池中蓮華大如車輪也。車輪。乃金轉輪王金輪寶。輪王有四種。謂金。銀。銅。鐵。金輪王掌金輪。王四天下。有七寶千子。出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純以十善化導。金輪寶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蓮華而言。若據十六觀經。及寶積經中。無量壽如來會。所明大小。實不可限量。由同居眾生。身相不等故也。極樂蓮華光色無量者。非但蓮華無量。乃至光亦無量。色亦無量。此亦略言者。非但蓮華略言。乃行樹羅網寶池。金沙德水等。若光。若色。若依。若正。一一皆略言。以此經乃刪繁取要故也。略嘆蓮華四德者。蓮華功德亦無量。非止微妙香潔四德也。質而非形者。質乃七寶之體質也。非形。謂非定大小之形。隨心如意也。無礙曰妙者。即隨心如意。故不可思議也。非形則非塵者。既隨心如意。全體唯心。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故曰非塵故潔也。蓮胞既微妙香潔。所生之身。亦微妙香潔也。經文初釋生處竟。

△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中分三。初約佛釋。二結生釋。三約不二釋。

△今初。

【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此義約佛)。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鈔】嚴。有能嚴。所嚴。大願。乃智慧莊嚴。大行。乃福德莊嚴。此二為能嚴。稱性功德。性為所嚴。性有三諦。同居乃俗諦性。未見真理故。方便乃真諦性。未達中道故。實報寂光乃中諦性。已破無明故。願有總別。總則四種宏誓。別則四十八願。及十大願等。今以總攝別。不出四宏。四宏對四諦。四諦分四教。則有四教四宏。依願起行。行亦分四教。今以藏教願行。莊嚴同居淨土。通教願行。莊嚴方便淨土。別教願行。莊嚴實報淨土。圓教願行。莊嚴寂光淨土。又以前三教則莊嚴次第四土。以圓教則莊嚴圓融四土也。此二種莊嚴。必在眾生邊修。故能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也。今以同居普攝藏教凡聖。以方便普攝通教凡聖。以實報普攝別教凡聖。以寂光普攝圓教凡聖。今以同居普攝四教凡夫。以方便普攝藏通聖人。別圓凡夫。實報普攝別圓聖人。寂光唯攝圓教聖人。今以次第四土。普攝次第凡聖。若以圓融四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專稱名號。圓融凡聖。令往生也。初約佛釋竟。

△二約生釋。

【解】復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此義約生)。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誰解承當)。

【鈔】此約眾生。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也。四十八願。乃多善根之因。六度萬行。乃多福德之緣。佛以此願行。與眾生莊嚴四種淨土。又以此願行。莊嚴成一句洪名。是故信願持名者。全攝佛四土。乃我四土。全攝佛願行成我願行。故得念念之中圓淨四土。圓證三身。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也。皆是已成。非今非當者。乃我心中彌陀。與我早已嚴成。非待我今成當成。喻如父王成就天下。但候太子登極也。約生釋竟。

△三約不二釋。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性相圓明撤盡法門邊畔界限)。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會上二義秪是一義)。

【鈔】此則指上佛生二義。圓融成一義也。阿彌莊嚴作增上本質者。與眾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境也。緣有四種。謂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也。增上者。有增上力用也。境有三種。一性境。二帶質境。三獨影境。性境有二。一無本質境。即彌陀大圓鏡智。及我等第八識。所變身土莊嚴。即此本質境。又是增上緣也。二有本質境。即前五識所變五塵之境也。帶質境亦二種。一以心緣心。名真帶質。二以心緣色。名似帶質。即依經作十六。觀等也。獨影境亦二種。一無質獨影。如緣龜毛兔角等。二有質獨影。即依經作觀等也。帶起眾生自心莊嚴者。托此增上緣之本質境。變起自心中種種莊嚴也。帶有二種。一挾帶。根本智證真如是。二變帶。即變起相分是。夫自心本具四土莊嚴。無緣不能自起。今托佛之本質境之增上緣。自第八識變起無本質境。前五識變起有本質境。第六識變起似帶質境。皆是自變而緣。故曰自心種種莊嚴也。全佛即生者。全佛本質莊嚴。乃眾生本質莊嚴。全佛帶質莊嚴。乃眾生帶質莊嚴。全他即自者。佛乃眾生心中之彌陀。我是佛心內之眾生。佛與我互相攝入既爾。與一切菩薩。一切人民。攝入亦然。故曰成就如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經文初別釋所受竟。

△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

△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空中)常作天樂。(下是)黃金為地。(中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上嚴空界。下嚴金地)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疏中分二。初合科義。二釋經文。

△今初。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

【鈔】眾生五根。受用此五種淨塵。故云五根五塵明受用也。

△二釋經文分四。初釋常作天樂等。二釋曼陀羅華等。三釋即以食時等。四釋飯食經行。

△今初。

【解】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但可順此方比擬不可隨此方情見)。

【鈔】常作天樂者。此土五塵。以天為極。故曰天樂天衣天食等也。然彼土音樂。非天可比。無量壽經云。世間帝王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妓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此稱天樂者。一者。順此方凡情。二者乃第一義天之樂也。以佛國土中。隨拈一法。皆彌陀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黃金為地等可知。

△二釋曼陀羅華等。

【解】曼陀羅。此雲適意。又云白華。衣裓。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鈔】妙經四華者。法華經云。爾時世尊。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摩訶曼陀羅者。此雲大適意。曼殊沙。此雲柔軟。大柔軟。表四因位者。四華表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種真因菩薩位也。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者。以妙華供佛。表顯真因皆趨向於佛果也。何故供養他方佛。表顯果德遍在一切處也。餘文可知。

△三釋即以食時等又三。初明神足難思。二明事事無礙。三明法門甚深。

△今初。

【解】食時。即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鈔】神足不可思議者。六通中有神足通。亦名神境通。亦名如意通。有三種。一能到。謂身能飛行。如鳥無礙。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此沒彼出。彼沒此出。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二轉變。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三聖如意。化現無方。應變不測。此乃自力神足。尚不可測。況借如來神力。豈可思議。故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逾者。越也。非過時而還本國也。

△二明事事無礙。

【解】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鈔】上文神足。乃約事釋。今乃約理顯。神足非作意通。乃法爾如然。法性之理也。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者。謂隨拈一法也。淨土中隨拈一法。皆究竟清淨真如。真如無分別。無分劑。攝盡十方無盡三寶。皆在是一法之中。十方三寶。亦究竟清淨真如。真如無分別。無分劑。攝盡極樂無盡三寶。一法既爾。法法皆然。故得跨步彈指。互相貫徹無礙。由貫徹無礙。故得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供佛還國。在於同時無礙也。故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三寶影現中。我身影現三寶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三明法門甚深。

【解】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鈔】娑婆如牢獄。不隔而隔。極樂如天宮。隔而不隔也。釋即以食時等竟。

△四釋飯食經行。

【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鈔】飯食經行者。意顯不假安排做作。不勞舉拭淨洗。無有障道塵緣。但有金地經行。華樂娛樂。勝緣助道耳。經文初正明竟。

△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鈔】經文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鈔】眾生五根。各有利鈍。如香積佛國眾生。舌根利。故香積如來以香飯作佛事。又有以天衣作佛事者。乃身根利。此方眾生耳根最利。故釋迦佛以音聲作佛事。故佛頂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故此經別就彌陀法音。廣明其受用。若究實論。極樂圓攝法界機。五塵皆圓皆妙。皆能出生一切法門。非止音聲一塵也。

○又二初別明。二總結。

△初中二。初化有情聲。二化無情聲。

△初又二。初鳥音法利。二征釋略顯。

△今初。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中分二。初釋鳥音。二釋法利。

△今初。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鶖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谷-禾+卵]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託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鈔】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者。非但多。而且美。十六觀經云。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琦禪師。即元朝楚石梵琦禪師。姓朱。寧波象山人。云是春鶯者。西齋詩云。舍利即春鶯。修眉漆點睛或然者。亦未可定也。妙音鳥未出[谷-禾+卵]時者。大論雲。如迦陵頻伽鳥。在[谷-禾+卵]中未出。聲超餘鳥。正法念經雲。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者。梵雲耆婆耆婆迦。此翻生。勝天王經云。生生。或翻命。法華雲。命命。雜寶藏經。名為共命。心識各別。同一報命也。此等諸鳥。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相似。名雖相似。體卻不同。乃如意珠王所生寶鳥。原是彌陀化身也。初釋鳥音竟。

△二釋法利又三。初釋道品。二釋等法。三釋念三寶。初科又二。初正釋。二料簡。初又七。初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聖道分。

△今初。

【解】五等根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鈔】四念處者。念為能觀之智。處為所觀之境。而有四教。此正明藏教念處者。以厭離門中正當用故。佛臨涅槃再三囑付故。正當用者。能斷娑婆愛慾。愛慾不斷。難得往生。喻如乘馬。先須解韁。開舟先須拔錨。錨不拔。舟豈能開。韁不解。馬焉得行。愛慾不斷。焉得往生。念佛人多。往生者少。正為愛慾不斷故也。佛臨涅槃囑付者。佛臨涅槃。阿難問佛。佛在世時。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答雲。依四念處住。一身念處者。謂觀身不淨。有七種不淨觀。一種子不淨。此身最初。乃一念愛慾心生。二受生不淨。謂受生時。攬父母赤白二渧。識投其中受生。三住處不淨。謂在母腹。生髒下。熟髒上住。四食啖不淨。胎中唯食母血故。五初生不淨。從產門出。血衣同下。臭穢狼藉。六舉體不淨。薄皮之內。膿血遍滿。屎尿盈腹。蛆蟲遍體。九孔流溢。七究竟不淨。死後胖脹爛壞。狗拖豬扯。骨肉縱橫。常作此觀。能斷娑婆貪愛。能成極樂淨業。乃厭離門中第一妙行。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二受念處者。謂觀受是苦。受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三心念處者。謂觀心無常。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故。四法念處者。謂觀法無我。法。謂五陰等法。無我我所。

○再觀淨土清淨四念處。能啟極樂欣求門。一身念處者。謂觀淨土之身究竟清淨。對娑婆七種不淨。略明七種清淨。發菩提心。為種子清淨。投於七寶蓮胎。為受生清淨。端坐蓮台之上。為住處清淨。禪悅法喜。為食啖清淨。華開見佛。為初生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身。為舉身清淨。一生成佛。為究竟清淨。二受念處者。淨土之受。純是不思議樂受。謂六根受於六塵。皆得無量福德智慧。三昧辯才三心念處者。謂觀淨土之心。唯真常之心。謂無貪愛。無瞋恚。無愚癡。既無三毒。則唯一平等真常之心。四法念處。謂觀法有我。淨土五陰。皆具八大自在我故。四念處竟。

△二四正勤。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鈔】正勤者。謂正精進也。已生惡者。見思惑也。未生惡。謂塵沙無明。未生善。謂道種智。一切種智。已生善。謂一切智也。

○淨土正勤者。一句佛號。心心不舍。念念不忘。無有間斷。即正勤也。

△三四如意足。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鈔】如意足者。所願皆遂故。又名四神足。能發神通故。欲如意者。於所觀境希嚮慕樂也。精進如意者。於所觀境精而不雜。進而不退也。心如意者。亦名念如意。於所觀境一心正住也。思惟如意者。亦名慧如意。於所觀境。心不馳散也。

○淨土如意足者。欣求極樂。即欲如意。直進不退。即精進。句句分明。即心如意。及思惟如意也。

△四五根。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鈔】正道。即四念處觀。能破四倒。名為正道。助道。即其餘事助。即佈施持戒等名為助道。文並易知。觀苦等四諦名慧根者。謂十六行觀也。前四念處。總具四諦。此別顯四諦。何為總具。謂所觀身受心法。為苦諦。能觀之不淨苦無常無我。即道諦。四倒。即集諦。四倒不起。即滅諦。何為別顯。四諦各顯四觀。四四成十六觀。故為別顯。當觀法數。

○淨土五根者。信此一句佛號。乃九品蓮華之藕根也。念念不息。名精進根。更不他念。即念根。一心不亂。即定根。娑婆苦集斷。極樂道滅成。即慧根。

△五五力。

【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鈔】五力者。謂五根增長。能破五障力用也。信根增長等者。謂諦觀分明。正信自增。邪信自破。四倒不生。故曰破煩惱也。精進根增長等者。身精進破身懈怠。口精進破口懈怠。心精進破心懈怠。成辦出世身口意大事也。念根增長等者。四念處增長。破四倒之邪念。成就出世不淨智。苦智等。四智功德也。定根增長等者。能破欲界亂想。發得世間事禪。四禪。四空等。或發出世間理禪。六妙門。十六特勝等。名定力也。慧根增長等者。能遮其見思之通惑。通惑者。三乘同斷故。又能遮其塵沙無明之別惑令不起。別惑謂獨菩薩斷。二乘不斷故。發真諦無漏智慧也。

○淨土五力者。一心不亂。不被娑婆所動也。

△六七菩提分。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常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鈔】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者。梵雲菩提。此雲正覺。即上文發真無漏智。念念不離。故曰覺分也。智慧觀諸法等者。諸法。即五蘊等真法偽法也。與無漏智相應。即真法。不相應。名虛偽法也。精進修諸道法等者。道法。即道品也。若與無漏智相應。名有益真法。若不相應。即無益苦行也。若心得法喜等者。若與無漏智相應之喜。即真法喜。即法喜亦不許著。若與四倒相應者。名顛倒之喜。若斷除諸見煩惱等者。即斷身邊等見惑也。真善根。即無漏智也。若舍所見念著等者。所見念著。謂所見。所念。所著之境。即見惑所取身相我相等相也。虛偽不實者。此境本無。因念著故似有。乃意識所變影像。故曰不實也。若發諸禪等者。即四禪八定。乃世間禪。故曰虛假。不生愛見者。愛即思惑。見即見惑。皆名妄想。若修出世道等者。此七科道品。即出三界道品也。若心沉沒。即定過於慧。若心浮動。即慧過於定。皆不能發真。定慧均平。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能發真也。

○淨土覺分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淨土覺分也。

△七八聖道分。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為利養。一詐現異相奇特。二自說功德。三佔相吉凶。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鈔】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者。乃聖人所行正道也。無漏聖法。故言正。通至涅槃。故言道。修無漏行觀等者。無漏行觀。即苦集滅道十六行觀。修此觀只有上升。不能下漏。故曰無漏行觀。慧眼分明。故曰正見也。以無漏心相應等者。無漏心。即四諦智。總名為一切智心。思惟動發者。發動四諦觀。覺知籌量四諦之境。為令四智增長。斷惑證真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等者。四邪命食。一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二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三仰口食。謂仰觀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種植田園。和合湯藥。此四邪心求利。以活身命。故曰邪命。離此四邪。專行乞食。真語實語。攝諸口業。住於正語也。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等。謂尚無不殺不盜不淫。何況而有殺盜淫業。故曰清淨正身業也。以無漏慧通除等者。上二別除身口。此則通除三業。以五邪命。通三業故。以無漏慧除。故曰清淨正命也。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等者。謂修精進行時。無我慧在前。令我執不起。名涅槃道正精進也。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等者。謂行正道助道。總以無漏慧為正念也。以無漏慧相應入定等者。入定之前。先舉無漏慧。能發無漏定也。

○淨土正道者。一句佛號。乃淨土直道也。

△二料簡又二初料簡四教。二料簡四土。

△今初。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皆有訂訛之功)。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鈔】道品者。四諦中之道諦也。如來說法。不出四諦。此乃世尊利他妙智。因病設藥也。若見思病重。為說生滅四諦。若見思病輕。為說無生四諦。若無明病重。為說無量四諦。若無明病輕。為說無作四諦。智者大師判為四教四諦也。藏教者。三藏教也。四阿含為經藏。毗尼為律藏。阿毗曇為論藏。此謂小乘三藏。約事立名。後三教乃大乘。約理立名。此教唯詮生滅四諦。及十二因緣。事六度等。通教者。大小皆通。鈍根人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為通。乃大乘初門。詮無生四諦。十二因緣等。別教者。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為別。獨菩薩法。詮無量四諦。十二因緣等。圓教者。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悉皆圓融。故為圓教。詮無作四諦。十二因緣等也。生滅四諦者。苦諦則生。住。滅。三相遷移。集諦則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道諦則對治易奪。滅諦則滅有還無。淨土眾生。亦復如是。若小種先熟者。定聞生滅四諦。稟生滅道品。自屬藏教。故曰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也。無生四諦者。苦諦如幻如化。無逼迫相。集諦如幻如化。無和合相。滅諦涅槃如幻如化。無生相。道諦與集諦如幻如化。無二相。若是通教機。定聞無生四諦。稟無生道品。故曰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也。無量四諦者。苦有無量相。十界果報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若是別教機。定聞無量四諦。稟無量道品。故曰若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道品也。無作四諦者。四諦皆真如實相。無作無為。故曰無作。苦諦則陰入皆如。無苦可離。集諦則塵勞本清淨。無集可斷。道諦則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滅諦則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若圓教機。定聞無作四諦。稟無作道品。故曰依無作四諦而修。為圓道品也。料簡四教竟。

△二料簡四土。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方是極樂淨宗)。

【鈔】半字法門者。喻小乘偏理而不圓滿也。淨土濁輕者。淨土本無濁。因娑婆眾生生彼國。故有輕濁也。似不必用者。若為小乘種先熟則暫用。若無小乘種。則不必常用也。大乘初門者。別圓二教之初門故。同居淨土多說者。同居土眾生具見思惑。故說無生道品也。獨菩薩法者。唯菩薩所行也。同居方便多說者。上二土不用也。圓道品四土皆聞者。四土圓融故。故是極樂宗旨也。如是則同居具四教。方便但別圓。實報唯圓教。寂光無教無不教。料簡竟。釋道品竟。

△二釋等法。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鈔】文分二節。初正釋文。二明開合。初正釋。四攝者。一佈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以此四法。攝取眾生也。六度者。佈施度慳貪。持戒度破戒。忍辱度嗔忿。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十力者。如來十種智力也。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業智力。三知定智力。四知根智力。五知欲智力。六知界智力。七知至處智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盡智力。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於一切法盡知盡見。二漏盡無畏。五住究盡故。三說障道無畏。障道法盡知盡說。四說苦盡道無畏。盡苦道能知能說。此四攝六度等。皆具四教。恐繁不錄。二明開合。攝法雖盡者。謂道品中具足諸法。諸法中具足道品也。機緣不等者。四教四機。四悉為緣。故曰不等也。種種開合名義不同者。若藏教機。則開生滅道品。及四攝六度等。無量法門。若通教機。則開無生道品。及四攝六度等。無量法門。別圓亦然。演暢者名開。不演名合。又若是好廣機緣。則廣演三十七品。成無量法門。若是好略機緣。則合演道品。成六度四攝等。名亦不同。隨名顯義。義亦有異。總而言之。隨所樂聞。無不演暢。曲盡其宜。無方不至。故令聞者圓念三寶。圓發三心。圓斷三惑也。二釋等法竟。

△三釋念三寶又二初正明二料簡。

△今初。

【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此三句各具四益詳見下釋念三寶中)。

【鈔】此正明念三寶因緣也。灼見者。往生淨土。親見彌陀三身也。若藏通二機。灼見彌陀應化身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聞藏通道品法喜入心。真諦法味充足。故念法。與藏通聖賢同聞共稟。同居土中一心修證。故念僧。若別圓二機。灼見彌陀報法二身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聞別圓道品法喜入心。俗中二諦法味充足。故念法。與別圓聖賢同聞共稟。方便實報土中。一心修證。故念僧。正明竟。

△二料簡。

【解】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鈔】此簡別能念所念也。能念即三觀者。簡能念也。謂藏教析空。通教體空。別教次第。圓教一心也。所念三寶下。簡所念則不同。有別相三寶。有一體三寶。及四教三寶。三諦三寶。權實三寶。如上文以四教四土料簡道品。應可知。別相三寶者。法報應化。為四教佛寶。教理智斷。為四教法寶。三乘聖賢。為四教僧寶。一體三寶者。真如覺了為佛寶。全體軌則為法寶。理智和合為僧寶。四教意義者。別相一體。各分四教。別相可知。一體者。以能觀之智為佛寶。以所觀之理為法寶。能所和合為僧寶。意者。一體也。義者。別相也。三諦者。藏通乃真諦三寶。別教乃次第三諦三寶。次第隔歷。又為俗諦三寶。圓教乃一心三諦三寶。一心圓融。又為中諦三寶。權實者。前三教是權。圓教乃實。別相是權。一體是實。前三教一體總為權。唯圓教一體乃是實也。更簡四土者。同居具一切。方便簡藏通。實報簡別教。寂光又簡別相。無念無證。無三無一。復能普現一切也。疏義三釋念三寶竟。經文初鳥音法利一科已竟。

△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中分三。初問答破疑。二問答顯益。三點示標指。

△今初。

【解】征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名字法界不可思議如此)。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鈔】此破惡名之餘疑也。經中征釋略顯。實法之疑已決。而無惡道之名尚隱。故問雲。白鶴等。豈非惡道之名字。何云尚無惡道之名耶。答雲。五陰既非罪報。即假名亦非惡名。非罪報即善報。非惡名即善名。善報即究竟五陰功德。善名即究竟假名功德。故曰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也。一一名字者。佛假名。乃至白鶴等假名也。詮者。以假名詮顯實法也。究竟功德者。如來證窮十法界功德也。所謂究竟白鶴等者。既佛證窮法界性。一究竟一切究竟。在佛為究竟佛。在白鶴為究竟白鶴。亦即究竟舍利。究竟蛣蜣等也。無非性德美稱者。十界五陰。皆是法界本具功能德用。十界假名。亦性具美稱。豈娑婆惡道之假名。故曰名字法界不可思議也。初問答破疑竟。

△二問答顯益。

【解】問化作眾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此經悉檀皆是第一義中具下三悉)。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鈔】文並易知。鳥即彌陀者。鳥即法界藏身。令聞法者悟入法界藏身。無一法不具。無一法不造。得入理益也。此釋悉檀。皆是第一義中具下三悉者。迥異他經故。他經具四教四悉。此經純圓教四悉。圓教乃第一義諦之教。佛乃第一義諦之人。於圓教中乃分證四悉。故是第一義中具下三悉也。分證四悉。釋在下文。問答顯益竟。

△三點示標指。

【解】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可謂法界標指)。

【鈔】法界標指者。直指法界之語也。法界者。當人自性也。此中顯等者。依報妙一科之中。顯極樂六塵之境也。微風。乃觸塵。樹網。乃色香味三塵。音。乃聲塵。假。即假法。乃法塵。實。即實法。總前五塵。此六塵中隨拈一法。當其全體即彌陀三身四德。毫無差別。既是佛三身四德。亦眾生三身四德。亦我三身四德。毫無差別。故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為圓融法界標指。又為第一義諦悉檀也。經文二征釋略顯竟。大科化有情聲竟。

△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中分二。初明念三寶因緣。二明念三寶四益。

△今初。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鈔】情與無情。盡是彌陀之妙體。風動樹網。全吐廣長之舌相。如來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解。然雖各解。終歸一體三寶。明念三寶因緣竟。

△二明念三寶四益。此四益。此土有橫有豎。橫則利根一人。豎約鈍根六即。彼土唯橫無豎。以往生淨土。一生定成佛故。故今但論分證四益也。

【解】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鈔】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者。總標親證一體三寶。圓獲四益也。凡夫有二觀行為外凡。相似名內凡。乍破無明。創聞佛性之理。自然踴躍普遍通身。故別教名歡喜地也。乍入聖位。與一體三寶氣分相應。自是菩提心開發。故圓教名發心住也。由此分破無明煩惱。約斷德名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即三德三身等。約智德名入理益也。又前文念三寶。灼見慈威等三句。各具此四益。以見佛。聞法。共稟。在同時故。又此四益。意雖在圓。其實四教皆通。具四教道品故。四教俱圓故。當案四教六即說之。經文二化無情聲竟。大科初別明竟。

△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中分二。初正明唯心妙境。二訶破愚迷。

△今初。

【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性相圓明)。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佛性修皆是性生是修)。亦可深長思矣。

【鈔】令深信者。藏通別三教之信。皆是淺信。此乃圓融事事無礙之信。故曰深信。一切莊嚴者。四土莊嚴也。願行所成者。四教願行所成也。以此為因。種智所現者。乃至果成一切種智所現。此明佛心所變相分莊嚴。全莊嚴乃佛心也。皆吾人淨業所感者。以此為因。唯識所變者。乃至果成唯識所變。此明眾生心所變相分莊嚴。全莊嚴乃眾生心也。佛心生心。互為影質者。亦可雲佛境生境。互為影質。全境即心故。此謂佛之莊嚴。為本質境。而卻在眾生心中。為獨影境。眾生莊嚴。為本質境。而又在佛心內。為獨影境。佛乃眾生心內彌陀。名為自性彌陀。眾生乃佛心內人民。喚作自性眾生。故曰自性眾生誓願度。乃至自性佛道誓願成。一人如是。眾多亦然。隨拈一塵一法。皆是此境。法性法爾如是。非關造作。四土皆然。非但實報也。如眾燈下。更以喻明。如眾燈之明。各遍一室。似一而不分。卻是各燈各明。佛心眾生心。共變四土莊嚴。似一而不分。卻是各人各莊嚴。然同業同相分。似難分。但看人見是水。鬼見是火等。別業別相分。則唯心唯莊嚴。事事無礙之境。易可知也。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全心成境。全境即心也。如全冰成水。全冰即水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全性具莊嚴。而起成修德莊嚴。全修德莊嚴。而還在心性中。不出心外。心性本無外故。如全海成波。全波在海。不出海外。故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亦可深長思者。此理微妙。非邪智淺智可知也。

△二訶破愚迷。

【解】柰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離土談心定是緣影妄想)。初依報妙竟。

【鈔】鼠即。乃鼠鳴聲。譬呵譚有不達妙有者。鳥空。乃鳥鳴聲。譬呵譚空不達真空者。誚者。譏誚。古人之陳喻。故曰之誚也。世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離此不思議淨土。別執緣影妄想。以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何類鼠鳥之譚也。緣影妄想者。第六意識所攀緣之影。以識如鏡。所緣如影。乃無體法塵也。即今人所謂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以為本來面目者是也。楞嚴經云。縱離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一迷為心。決定撥西方在心外也。經文二總結竟大科初依報妙竟。

△二正報妙二。(深契佛心)初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

△初中二。初征。二釋。

△今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持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鈔】如來征釋名號者。此經的確開示執持名號以為妙行。故特徵釋之。欲人深信萬德洪名。即不思議境。一心執持。自具十乘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故曰無復疑其有貳也。

△二釋二。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確妙)。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速須信入)。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鈔】此懸示名號功德不可思量。令人一心執持無疑也。阿彌陀正翻無量者。翻梵成華也。無量者。本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故不可言說。真如門意也。雖不可說。而不礙言說。故本師約生滅門。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以壽義。收盡不可說一切無量。以光義。收盡言說中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者。心性寂而常照也。壽則豎窮三際者。心性照而常寂也。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者。橫中有豎。豎中有橫。即圓融法界之體。法界體者。即心性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乃十界之大綱宗。實相之正體也。故古德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即法界也。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則彌陀三身四土。乃此一念變作。如舉墨成畫。全畫即墨。舉體作名號。則全名號乃此一念變作。如舉墨書字。全字亦是墨。名號即本覺者。即心即佛也。始覺合本者。能所不二也。始本不二。生佛不二者。唯此現前一念心性也。現前一念。常與佛號相應。則一念相應一念成佛。念念相應念念成佛。不隨九界之緣故也。

△今初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中分二。初釋佛光無量。二明佛光無礙。初又三初約證釋二約願釋三簡三身。

△今初。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一切諸佛之心要)。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鈔】心性寂而常照者。明所證理體也。辯體中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此即彌陀所證實相。不變而常自隨緣也。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故為光明也。徹證心性無量之體者。明能證之智德也。徹證者。以一心三觀。證一心三智。從名字證。乃至究竟證。心性無量智德之體圓顯。故光明無量也。一切諸佛之心要者。即此現前一念之心性也。

△二約願釋。

【解】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可悟心佛)。

【鈔】此科明隨四悉檀因緣立別名也。若但約證釋。則諸佛體同。不能立其別名。立別名者。必假因緣。不然。則墮無因之過。因緣者。為眾生作四悉因緣也。彌陀為法藏比丘者。世界悉檀也。發四十八願者。為人悉檀也。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者。對治悉檀也。今果成如願者。第一義悉檀也。可悟心佛者。點示入理益也。

△三簡三身。

【解】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方是極樂淨宗)。故別名無量光。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鈔】文分二節。初正簡。然三身下。明隨益也。法身光明無分際者。無相故。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故。報身光明稱真性者。自受用報身。稱合法性也。應身光明不等者。應機而現。隨機隨處隨時不等故。由旬者。無正翻譯。乃輪王巡狩一停之舍。如此方館驛也。唯彌陀普照者。阿彌應身。普照四土也。四土圓融故。三身一體故。故別名無量光。乃是極樂圓融淨宗也。二明隨益。三身不一不異者。佛身不可思議。離戲論故。三身皆是法身故。為眾生隨四悉之益。作此一異分別耳。初釋佛光無量竟。

△二明佛光無礙。

【解】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例下壽命確極不然佛光皆照十方何勞頌祝)。

【鈔】佛光在佛分上原無礙不礙。所言礙無礙者。皆在眾生分上論也。若眾生不念佛。故與佛緣淺。緣淺故障深。故礙。今由念佛眾生。與佛緣深。緣深故障淺。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三身光明也。有三種世間。一正覺世間。二九界有情世間。三依報器世間。經文初約光明釋竟。

△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中分二。初正釋壽命。二重釋光壽。初又二。初釋佛壽無量。二釋生壽無量。初中三。初約證釋。二約願釋。三簡三身。

△今初。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鈔】心性照而常寂者。明所證理體也。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照而恆寂。此即彌陀所證實相。隨緣而常自不變也。雖隨染淨緣。其體自如如。故為壽命也。徹證心性無量之體者。明能證之斷德也。徹證者。以一心三止。證一心三解脫。從名字證。乃至究竟證。心性無量斷德之體圓顯。故壽命無量也。

△二約願釋。

【解】法見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鈔】此亦明隨願因緣立別名也。法身無始無終者。不生不滅故。報身有始無終者。有始覺故有始。稱法性故無終。此亦證道皆同。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者。願長則壽延。願短則壽促。機長則壽延。機短則壽促。或願長機短。則促長令短。或願短機長。則延短令長。各隨四益。或延促其壽。或延促其機。故曰不等。佛有延促智故。法藏下。明隨願力因緣立別名也。

△三簡三身。

【解】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鈔】阿僧祇等。皆算數名者。乃算數別名也。別名有十。謂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此乃佛菩薩。所知算數。尚非二乘所知。況凡夫也。實有量之無量者。乃應身之無量。非法報二身之無終之無量。阿彌陀有涅槃故。觀音菩薩次成佛故。然三身下。破情計也。即此應身。即法即報。即無量之無量也。釋佛壽無量竟。

△二釋生壽無量。

【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鈔】人民指等覺以還者。彼國唯佛為王。觀音勢至皆人民。故前文雲。以下下。例上上也。若以上例下。概為人民。若以下例上。則概為等覺。故後文雲。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也。皆無量等者。等無邊阿僧祇也。初正釋壽命竟。

△二重釋光壽又三。初總明。二別明。三結勸。

△今初。

【解】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鈔】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者。豎窮橫遍名號。本於眾生現前一念心性建立。以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曰生佛平等也。能令持名者同佛無異者。理具種子。發成現行之果也。總明竟。

△二別明又二。初明光義。二明壽義。

△今初。

【解】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鈔】此明持無量光之因。證無量光之果也。生極樂即生十方者。極樂。即華藏世界。生華藏世界。即橫生四土。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見毗盧遮那佛。即圓見三身。能自度。即頓破無明。則五住圓斷。故前文雲。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二明壽義。

【解】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一生補佛。不至二生。

【鈔】此明持無量壽之因。證無量壽之果也。此即圓證三不退果也。二別明竟。

△三結勸。

【解】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鈔】此結歸現前一念心性也。離心無名號者。譬如無水何以成冰也。離名號不能證心者。如離冰何以成水也。願深思之。特勸後賢也。經文初征釋名號竟。

△二別釋主伴二。初別釋。二結示。

△初又二。初主二伴。

△今初。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疏中分二。初論三身成劫。二明十劫之意。初又二。初總標。二別論。

△今初。

【解】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鈔】成就有六種。謂信。聞。時。主。處。眾。此乃極樂世界六成就中。主成就也。主既成就。一成一切成也。

△二別論又二。初論劫。二論成。

△今初。

【解】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

【鈔】文分二段。三身皆具事理。初段約事論。二段約理論。法身無成不成者。不可思議。故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者。萬行之因圓。萬德之果滿。名得菩提。故論成。應身為物示生者。為眾生故。示現八相成道。故論成。論成。故皆可論其劫數也。梵語劫波。此雲時分。有小中大三種。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此約世界成壞論劫數也。又法身下。約理論也。法身因修德顯者。離垢妙極法身也。法身理雖本具。要假修顯。如金在礦。須假火功。金體方顯也。修德有二。謂般若。解脫也。以般若照理斷惑。照理究竟名智德。斷惑究竟名斷德。以此二德。莊嚴法身。名離垢妙極法身。約修德邊論。亦可論成論劫。非定不論成劫也。報身別無新得者。理所本有也。既屬本有。亦無成不成。應身如月印川者。即法報二身之影現。別無自體故。亦無成不成。皆不應論劫。非定可論成論劫也。會此理事二論。才離情計遍執。自既離報。若遇悉檀因緣。可以為人破其執也。

△二論成。

【解】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鈔】成道。有通有別。通則通於四教。別則別指示生。本跡。有通有別。通則有六重本跡。別則別指法華已今二門也。六本跡者。一者理事。真諦之理為本。俗諦之事為跡。二者理教。理含事理為本。說事理教為跡。三者教行。現事之教為本。稟教修行為跡。四者體用。因行證體為本。從體起用為跡。五者權實。最初實得為本。中間權施為跡。六者已今。跡門已說為跡。本門今說為本。本地並不可測者。即法華今說本門。並不可測也。且如釋迦。壽量品謂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補處慈尊尚不能測。誰能測也。阿彌陀佛成佛者。且約極樂示現之跡而言。非指本門也。即是下。謂雖言示生化身。亦即法即報也。雖言成。即上文謂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論成。非偏論也。初論三身成劫竟。

△二明十劫之意。

【解】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二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鈔】言於今十劫。佛有二意。一意者。顯前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未央者。無量壽未至一半。正在盛旺之時。普勸速求往生。不可緩也。二意者。又顯法門殊勝。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十劫中成就者甚多也。經文初主竟。

△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習小行。臨終迴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蓋藏通二淨。不聞他方佛名。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

【鈔】文二。初明非實聲聞。二明實是菩薩也。二乘者。聲聞緣覺乘。他方者。除極樂外。娑婆及他方世界也。定性。謂已斷見思。決定趣向無餘涅槃。故不得生也。若先習小乘道品。而未斷見思。臨終才聞淨土法門。功德殊勝。即回小向大。發願求生。發願求生。即大誓願也。生彼國已。佛順先習小機。說藏通道品。令斷見思。與羅漢位齊。假名羅漢也。如別教斷見思之類。實是菩薩。非實聲聞也。蓋藏通下。明實是菩薩。不聞他方佛名者。佛於藏通二教。不說他方事故。不說故不聞也。今聞彌陀名號等者。謂臨終聞淨土法門者。前世已是大乘之機。今習小行。乃暫時岐路。非久被系。並及今日我等聞彌陀名號。信願求生者。一總屬別圓二教菩薩也。經文初別釋竟。

△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上重重無盡總歸極於一聲名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鈔】文二。初明已成。能令下。今成當成也。佛及聲聞等。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者。謂佛等是果。願行為因。因為能成。佛等果為所成。因中願行。各分能所。約願。則願為能發。苦諦之生為所度。滅諦之佛為所求。約行。則行為能行。道諦之七科為所行。集諦之惑為所斷。法藏比丘願行。攝眾生願行。眾生願行。又攝法藏願行彼此互相攝入。成此事事無礙之因。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者。因中法藏無礙之因。成就彌陀無礙之果。果中種智一現一切皆現。現此自他影像。眾生無礙之因。成就聲聞等無礙之果。果中唯識一變一切皆變。變此自他影像。互相成就此事事無礙之果也。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者。自是他心中之自。他是自心中之他。自心中之他。他則非他。他心中之自。自亦非自。佛是眾生心中之彌陀。聲聞等乃佛心內之眾生。佛心內眾生。全眾生即佛。眾生心中之佛。全佛即眾生也。自他不二者。自他唯此現前一心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能令下。明今成當成。以此已成為本質境。增上緣。能令我等。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如是而求。持亦念念而如是持。自然必定念念中如是成就也。經文二正報妙竟。大科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卷中


上篇: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下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無門關

禪宗無門關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說道有門。無阿...

千手千眼大悲懺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出觀) 一切恭謹。(眾隨...

金光明最勝懺儀

金光明最勝懺儀 宋傳天台教觀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切恭敬...

淨土生無生論

淨土生無生論 幽溪沙門傳燈撰 稽首能仁圓滿智,無量壽...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祭灶儀規

《平興寺佛事儀軌》祭灶儀規 1、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

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瞿夷本生

(本生)本起經上談本生云:昔定光佛出世時有謂為儒童...

【佛教詞典】法潤

(人名)紀傳不詳。日本明匠略傳引三國高僧碑曰:法潤...

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如何合理分配來之不易的財富

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辭世,留...

吃肉就是度這些眾生,這種說法對嗎

餘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

八種方法使淨土法門成就

在過去好多祖師大德,為眾生示現一生勤苦辦道,一生成...

佛是不是真的涅槃了呢

佛對待我們一切眾生,就像對待子女一樣,用他的法乳,...

善導大師睡眠念佛法

善導大師有一段文字,是淨土夢修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若...

要保護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秋天是胃病的好髮季節,要保護好胃就要吃好早餐。 一...

富那奇墮餓鬼道的因緣

昔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一日,舍利弗與大目...

阿彌陀佛佛號裡包含了哪些信息

問: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裡包含了哪些信息?是否包...

何謂煩惱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轉...

供養地藏菩薩,所住的地方就能得這十種利益

這些未來和現在眾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潔之地南...

【視頻】隨念三寶經(聆志居士念誦)

隨念三寶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

《佛說吉祥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