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八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真心是一字之王。般若之母。云何論說。諸佛常依二諦說法。

答。若約正宗。心智路絕。若離二諦。斷方便門。以真心是自證法。有何文字。凡能詮教。無非假名。故云依二諦說法。金剛三昧經偈云。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論釋雲。此四句。義有總別。別則明二門義。總則顯一心法。如是一心二門之內。一切諸法無所不攝。前二融俗為真。顯平等義。後二融真為俗。顯差別門。總而言之。真俗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故。則是一心。不守一故。舉體為二。又真俗無二一實之法。諸佛所歸。名如來藏。明無量法及一切行。莫不歸入如來藏中。無邊教法所詮義相。更無異趣唯一實義。所言實者。是自心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虛幻。智度論雲。除一實相外。其餘盡成魔事。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凡經論大意。並是顯宗破執。獨標心性。若通達。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心外無法。性無不包。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則一切諸法。無非實相。故知諸義。但一念心。一理應一切名。以理外無名故。一切名即一理。以名外無理。故則是無名之真名。無理之真理。是以一心二諦。體用周足。本約真論俗。從一起多。還約俗論真。從多會一。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起信論明一心二門。心真如門者是體。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唯是一心。如是名為心真如門。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為一心。心生滅門者。是用。此一心體有本覺。而隨無明動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性隱而不顯。名如來藏。楞伽經云。一心者。名如來藏。又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此二門約體用分二。若以全體之用。用不離體。全用之體。體不離用。還念其一。以一心染淨其性無二真妄二門不得有異。故名為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心。既無有二。何得有一。一無所有。就誰曰心。如是道理。離言絕慮。不知何以言之。強為一心也。

問。摩訶衍論雲。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復說同相異相。

答。若同若異。俱一心作故。如海湧千波。千波即海。以眾生差別性故。不能同種。以如來平等性故。不能異種。眾生雖差別。不能自異。如來雖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異故。即異無異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摩訶衍論雲。同相者。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異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金剛三昧論雲。平等一味故。聖人所不能異也。有通有別故。聖人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於異。不能異者。即異於同。又不可說異故。可得說是同。不可說同故。可得說是異耳。說與不說。無二無別也。又云。依甚深教如言取義者。有二種失。一者。聞佛所說動靜無二。便謂是一一實一心。由是撥無二諦道理。二者聞佛所說空有二門。計有二法而無一實。由是誹謗無二中道。又云。如是一心。通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依止故。即是諸法根本。本來靜門。恆沙功德無所不備。謂一切是隨緣動門。恆沙染。法無所不具。然舉染法以望心體。不能遍通。所以經云。若離若脫。若舉心體。望諸淨法。無所不遍。故經言。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總明一心。通於動靜。為染淨所依。別顯動門。染法所依。別顯靜門。淨法所依。亦如起信。於一心立真如生滅二門。若卷若舒。或總或別。皆是一心之體用。如日月之光明。似江河之波浪。真心無寄。不落言思。但約世諦隨緣門中。分其二義。以真心不守性故。隨緣成異。即成異門。以隨緣時不失自性故。隨緣不變。即成同門。雖立同異。常冥一際。古釋。一真心非一非異者。真心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恆不變真性故。與生滅不一。先明不異門有三義。一本從末明不異。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造一切趣生。又經云。佛性隨流成別味。二攝末同本明不異。經云。眾生即如也。又云。十二因緣。即佛性。地論雲。三界唯一心者。第一義諦也。前即末之本。本無別本。唯有生滅。更無別法可相異也。後即本之末。末無別末。故唯有不生滅。亦無別法可相異也。三本末平等明不異。經偈云。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又論雲。唯真不立。單妄不成。此顯本末鎔融。際限不分。故云不異也。次明不一門者。此中非直不乖不異以明不一。亦乃由不異故成於不一。何以故。若如來藏隨緣作生滅時。失自不生滅者。即不得有生滅也。如水失濕性。則不能成大小之波。是故由不生滅。得有生滅。是故即不異故不一也。起信明如來藏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而成辦世出世間染淨等事。

問。論雲。同相者。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異相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此同異二義。為復法爾自作。為復因人所置。

答。法性不動。豈有同異之文。改變從心。自起一多之見。如大乘起信論雲。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脩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業差別故。論釋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門。一者同相門。二者異相門。為明何義故。建立同相門。為欲顯示一切諸法唯一真如。無餘法故。當真如門。為明何義故。建立異相門。為欲顯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別義用不同故。當生滅門。依何契經所建立耶。謂文殊師利答第一經。彼契經中當何說耶。謂彼經中作如是說。佛問文殊。汝久遠來。恆無休息。普遍遊行十方剎中。見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遠來不見餘事。唯見微塵。又佛問言。汝百年中居於輪家。不見種種瓦器相耶。文殊對曰。我唯見塵。不見瓦器。又佛問言。汝實不見地水火風。山川林樹等種種相耶。對曰。我實不見如是等相。唯見微塵。如是如是。世尊問訖。文殊答曰。至一百數。佛問文殊。見微塵耶。文殊對曰。我久遠來不見微塵。爾時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覺一相。能覺一相。即無相法。文殊師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覺。依一相門。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異相門者。彼契經中作如是說。佛告身子。汝見此土。作何心見。身子答曰。我見此土。山川林樹。沙礫土石。日月宮殿舍宅等。種種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別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狹少。心有高下。見如是異。唯汝一人非如是見。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乃至諸法亦復如是。真妄互熏。染淨相待。功德過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別。隨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非實。皆如幻化。

問。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有何所以。

答。甚有功能。深諧事理。一心者。起大乘之信。二門者。破邪見之執。約真如門信妙理決定。約生滅門信業用不立。可謂理事圓通。真俗無滯。釋摩訶衍論雲。心真如門有十種名。一者名為如來藏門。無雜亂故。二者名為不二平等門。無差別故。三者名為一道清淨門。無異岐故。四者名為不起不動門。離作業故。五者名為無斷無縛門。無治障故。六者名為無去無來門。無上下故。七者名為出世間門。無四相故。八者名為寂滅寂靜門。無往向故。九者名為大總相門。無別相故。十者名為真如門。無虛偽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平等義理法門名字。生滅門有十種名。一者名為藏識門。攝持一切染淨法故。二者名為如來藏門。覆藏如來法身故。三者名為起動門。相續作業故。四者名為有斷有縛門。有治障故。五者名為有去有來門。有上下故。六者名為多相分異門。染淨之法過恆沙故。七者名為世間門。四相俱轉故。八者名為流轉還滅門。具足生死及涅槃故。九者名為相待俱成門。無自成法故。十者名為生滅門。表無常相故。如是十名。總攝諸佛一切法藏。種種差別法門名字。又夫真如者。雖在不起不動門。非是凝然不動。寂爾離緣。此落靜塵。生於斷見。斯乃隨緣會寂。約法明真。是以無性因緣。理事一際。因緣無性。隱顯同時。如義海雲。入真如者。謂塵隨心迴轉。種種義味。成大緣起。雖有種種。而無生滅。雖不生滅。而恆不礙一切隨緣。今無生滅。是不變。不礙一切是隨緣。隨緣不變。是真如義。

問。上說一切眾生皆有本覺。常熏無明成其淨用。此真如妙用。諸佛化門。為在真如門中。生滅門中。

答。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則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厭求反流順真。故云用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生善根。佛性力者。即本覺內熏力成其淨用。乃至八相成道。十地行位。並約世諦門收。

問。上立一心真如生滅二門。為復從何門入。疾得成就。

答。但從生滅門入。直至道場。不動塵勞而成正覺。起信論雲。復次為令眾生從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令觀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謂析麁色漸至微塵。復以方分析此微塵。是故若麁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推求餘蘊漸至剎那。相別非一。無為之法。亦復如是。離於法界。終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諸法。應知悉然。猶如迷人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動。而實不動。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門。如上二諦之義。不可一向作一解。亦不可一向作二解。所以仁王經二諦品雲。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勝義諦中有世俗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即名為一義二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無相勝義諦。體非自他作。因緣如幻有。亦非自他作。法性本無性。勝義諦空如。諸有幻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勝義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一亦不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諦。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如影如毛輪。因緣故幻有。幻化見幻化。愚夫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幻悉皆無。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故涅槃經況二鳥雙游者。生死俱常無常。涅槃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諦即中。中即二諦。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游義成。二鳥者。即鴛鴦鳥。雙飛雙止。雙飛即況雙照。雙止即況雙遮。亦是體用理事。不即不離。

問。真諦云何不稱第一義諦。

答。真但對俗得名。未是中道。又通了一切法無我。但是真詮。未窮實性。不通真俗。如中道第一義諦者。非離二邊稱中。即是一切法之實性。遍通凡聖情與非情。故稱第一。亦云無等。以無法可過。故稱第一。以無法可比。故稱無等。此非約勝劣而言。以一切法即真如一心故。所以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古釋雲。諸法既無。故唯心矣。如萬像本空。唯是一鏡。

問。妙明真心。遍一切處。云何涅槃經云。佛性除於瓦礫。

答。能所不同。不可執一。心境一味。不可稱異。若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為性亦殊。若泯緣從性。則非覺不覺。若二性互融。則無非覺悟。華嚴經云。真如無少分非覺悟者。則真如遍一切有情無情之處。若無少分非覺悟者。豈無情非佛性乎。又經意但除執瓦礫無情之見。非除佛性。則性無不在。量出虛空。寧可除乎。又古德雲。覺性是理。覺了屬事。如無情中。但有覺性。而無覺了。如水中但有火性。亦無火照。今言性者。但據理本。誰論枝末。又覺智緣慮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無二。

問。萬法唯心。誠證非一。入楞伽經偈云。三界上下法。我說即是心。離於諸心法。更無有可得。若四維上下皆是自心者。則行住坐臥依何而住。若無依報所居。正報如何成立。

答。有識之身。無情之土。皆是內外四大。悉皆無體。且如地大。唯依風輪。眾微所成。本無自性。但是有情心變。更無異理。安庠動止。皆在心中。似鳥飛空。不離空界。如魚潛水。豈越水源。入楞伽經偈云。若一切唯心。世間何處住。去來依何法。云何見地中。如鳥虛空中。依心風而去。不住不觀察。於地上而去。如是諸眾生。依分別風動。自心中來去。如空中飛鳥。見是資生器。佛說心如是。故知舉足下足。不離自心。如鳥若離空。何以騫翥。魚若離水。豈得浮沉。所以西天祖師彌遮迦。問婆須蜜曰。何方而來。復往何所。答曰。自從心來。欲往無處。又此土五洩和尚。臨終歇食三日而告寂。學人問雲。師何處去。答。無處去。學人何不見。答。非眼所覩。故大集經云。佛言。即四大中求於菩提。不餘處求。求時不見一切諸物。不見者。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一切諸法之性。一切諸法若無性者。即是實相。實相者。非常非斷。名畢竟節。金剛三昧經云。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佛言。汝本不從。來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乃至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淨無上。無有起處。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乃至如彼心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如如之體。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云何無本。以無住故。有本則有住。無住則無本。明知眾生業趣去來。諸聖淨界動止。來是心來。去是心去。動是心動。止是心止。畢竟無有去。來動止而可得。不離法界故。則未有一法非心所標。是以文殊師利化善財童子。現三千世界滿中台觀。善財觀之。忽然不現。世界皆空。問世界來去之處。文殊答言。從來處來。卻歸去處去。即是清淨法界中來。卻歸清淨法界中去。故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生滅去來。皆如來藏。斯乃窮跡達本。見法明宗矣。又如瑠璃光法王子云。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乃至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故知群動無二唯一妄風。風賴眾緣。本無依處。若能諦觀風力無依。頓悟唯心不動。則本覺妙明。恆照法界。故云十方諸佛。傳此一妙心耳。風力既無依。萬法皆無主。來從緣有。去逐幻空。唯本覺心。本無生滅。所以法華經。但說一乘。開示於此。般若經。唯言無二付囑於此。涅槃經。佛性平等。廣喻於此。華嚴經。法界無盡。顯現於此。無邊妙旨。同歸宗鏡矣。

問。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既立一心為宗。云何復雲無心是道。

答。心為宗者。是真實心。此心不是有無。無住無依。不生不滅。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為一切萬物之性。猶如虛空體。非一切。而能現一切。只為眾生不了此常住真心。以真心無性。不覺而起妄識之心。遂遺此真心妙性。逐妄輪迴。於畢竟同中成究竟異。一向執此妄心。能緣塵徇物。背道違真。則是令息其緣慮妄心。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雲無心是道。亦云冥心合道。又即心無心。常順本覺。未必滅心取證。卻成背道。然雖即心無心。又不可。故起。此妄識心對境而生。無體可得。如海上波。隨風斷續。境界妄風不起。分別。識浪不生。密嚴經云。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焰。以諸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覺。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及所量事。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則非有。所知無者。則是無境。能知無者。則是無心。妄心幻境既空。一道真心自現。故知但心不起。萬法無生。才有起心。即成住著。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一切住即是非住。但是思想移來。次第相續。故有生耳。乃至若正思惟。一切皆是無住住也。故知一切萬法。皆從思生。凡有思惟。皆是邪思惟。若無思惟。即是正思惟。故云若正思惟。一切皆是無住住也。無住住者。乃萬法之根本矣。

問。若云心同境空。了不可得者。如今介爾心起。果報非虛。一念善心。遠階佛果。一念惡想。長劫受殃。豈同外色前塵。性是無記。依心假有。體畢竟無。若緣念心。即應是有。

答。此一念心。亦不孤起。依他假有。內外皆空。此一念瞥起覺了能知之心。如阿難妄執在其七處。世尊一一推破。俱無所在。然因依之處。不過此七。世人同執。熏習堅牢。若非大聖子細推尋。情見無由可脫。此七處既破。則一切處皆無。可以即今現知。無勞更執。如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乃至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瞭。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瞭。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瑠璃合。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闇。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闇。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闇之時。此闇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闇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闇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闇。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闇。名見內者。無有是處。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法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如上所推。即今生滅身中。妄心無寄。現量所知。分明無惑。可謂頓悟真心。直了無生矣。

宗鏡錄卷第八十三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華嚴一乘十玄門

華嚴一乘十玄門 大唐終南太一山至相寺釋智儼撰承杜順...

略論安樂淨土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洞山大師語錄序 東西道邈。二三親傳。傳也已漸。真間...

三聖圓融觀門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夫上聖觀人設教,言不虛陳,...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佛說息諍因緣經

佛說息諍因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爾時佛告摩訶剎頭...

【佛教詞典】通覆

(術語)謂白事而通達其志也。小補疑會曰:覆,通作復...

【佛教詞典】內記

(職位)禪家方丈之書狀侍者曰內記。...

拜佛時除了念佛外,可以觀想阿彌陀佛光明嗎

問: 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的聲音之外,可不可...

常懷敬畏之心

有句老話說的是:舉頭三尺有青天。還有:頭頂三尺有神...

心態不同,結果也不同

遇到不順利時,你通常怎麼想?或者說,你覺得哪一種思...

臘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

鋤草斬蛇

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

【佛學漫畫】緣起性空·從一支筆說起

緣起性空·從一支筆說起...

大安法師:一顆出離牢獄的道心

我們的生命也像一種投資。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

淨土宗歷代祖師傳記

淨土宗第一祖慧遠大師 大師法名慧遠,俗姓賈,是雁門郡...

發心與發願是一回事嗎

發心也就是發願,只是願更為強烈與堅決,更具有目標性...

淨土法門的特別之處

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被稱為特別法門,所謂勝異...

要得在世不造過者,只有參禪一法

參禪人沒有過:日用中一切時參,一切處參,一切事參,...

佛法,一種終極智慧

一 佛,就是覺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給予你啟發和幫助的人...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