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廣闢賢愚之路。張八教網。遍摝人天之魚。何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門。則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聲聞於化城。兒行。誘凡夫於天界。兼但對帶。俯為差別之機。開示悟入。唯證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俱顯一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覺之原。如法華玄義雲。一心五行。即是三諦三昧。聖行。即真諦三昧。梵行。嬰兒行。病行。即俗諦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圓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二十五無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又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真際。和光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啞。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悲應之。婆婆啝啝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子床。寶機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駃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不並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圓應眾機。如阿脩羅琴。若漸引入圓。如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無差別。為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頓人。見如此。說此一心法門。橫通竪徹。攝盡恆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為萬法之宗。遂稱無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經疏雲。如王子飼虎。尸毘貸鴿。皆捨父母遺體。非捨己身。己身者。法性實相是也。釋論雲。持戒為皮。禪定為血。智慧為骨。微妙善心為髓。為他說戒。能遮罪修福。無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羅蜜者。是施己皮也。說諸禪定。神通變化。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是施己血也。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應是肉也。說甚深法相。諸佛行處。不一不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將此充足飢餓眾生。況餘飲食。餘飲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諦之髓耳。法華經云。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義也。是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真心施於己髓矣。又此一心宗。若全揀門。則心非一切。神性獨立。若全收門。一切即心。妙體週遍。若非收非揀則遮照兩亡。境智俱空。名義雙絕。可謂難思妙術。點瓦礫以成金。無作神通。攪江河而為酪。轉變自在。隱顯隨時。或卷或舒。能同能別。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秘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經云。文殊言。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華嚴經頌云。若於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一切境界。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至入涅槃。皆悉明瞭。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若波羅蜜。思益經云。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眾生。邪見外道。徒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暫出。故密嚴經偈云。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知。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鑽酪者。嘗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楞伽經偈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於妄想鏡中。愚夫見有二。法集經云。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願見涅槃。應觀虛妄分別寂滅之心。如是之處得於涅槃。是名勝妙法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告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我今為是啟問如來。云何為心。云何為地。乃至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眾生願。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眾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眾生。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眾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眾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眾。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勐軍。戰勝旍旗。此法即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即是最勝法幢。此法即是擊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師子王。此法即是大師子吼。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利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水流。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遍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心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一切聖賢。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大智度論。問雲。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說是種種道。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虛空。故知越此弘修。絕進步之地。離斯方便。無成佛之期。乃至從初得道。畢至涅槃。於中能化所化。師弟始終。本末同時。機應一際。俱不出自心矣。如台教雲。心王即如來。心數即弟子。但眾生剎那相續。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心王十數邪。一切法邪。魔眷屬也。心王十數正。則一切法正。今時學道行人。須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當內起慧數思惟分別。因此發半滿智慧。自行化他。即同舍利弗。莊嚴雙樹也。如是一一約心數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顯由心也。若能諦觀心性。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來。具足莊嚴娑羅雙樹也。若觀行心明者。見心王。即是法王。心數即大弟子。莊嚴雙樹之義。猶如眼見。問。台宗觀心語密。疏豈盡心。還原集雲。法華經云。受持行誰經。稱揚何佛道。華嚴經云。色經論。受想行識經論。若隨自意語。亦得雲。眼經論。耳鼻舌身意。貪瞋癡經論。所以然者。經云。知眼無生無自性。說空寂滅無所有。六根同此經。經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經論。耳。空法。即是耳。經論。諸界亦爾。道理必須實照。不可虛談為自欺也。行住坐臥。受持陰界入。為行誰經。於色上發智。即是受行色經。乃至隨一切處。悟即是受持一切處經。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動故。即是其義。若堅信深思。則如法住。經云。如法住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稱揚何佛道者。瓔珞經云。實智性為法身。若見實性。即是稱揚法身佛。聞身有實性。即於陰界入。得空三昧。六度七覺。三賢十地妙覺等。以報前功。即是稱揚報身佛。得前諸法。應眾生身。即是稱揚應身佛。此則於身內。一念見三佛。眾生不觀察。雖近而不見。大集經云。無出之出。是名佛出。無禪之禪。是名正禪。無脫之脫。是名正脫。魔逆經云。魔請文殊解縛。文殊雲。無人縛汝。汝自想為縛也。魔即語云。我畢竟永不解脫。經云。本自無縛。其誰求解。若使法界有繫縛者。我即解脫。此真實不生不滅也。當於心行中求。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恐生邪見。藥反成病。知離名為法。覺法名為佛。知離者。色性離。受想行識亦自離。從一性空法。而假出三寶之名。黃蘖和尚雲。爾若擬著一法。印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來。印著空即空界無想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與虛空不一不異。虛空不空。本印不有。見十方虛空世界諸佛出世。如電一種。觀一切蠢動。如響一種。千經萬論。只說汝之一心。一切法不生不滅。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滿。結自心華。世界緣興。始於識浪。如昔有東國元曉法師。義相法師。二人同來唐國尋師。遇夜宿荒。止於塚內。其元曉法師。因渴思漿。遂於坐側。見一泓水。掬飲甚美。及至來日觀見。元是死尸之汁。當時心惡。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聞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知美惡在我。實非水乎。遂卻返故園廣弘至教。故知無有不達此者。頓息遊心。任負笈攜囊。廣歷三乘之學肆。縱尋師訪友。遍參法界之禪扃。若欲絕學棲神。究竟應須歸於宗鏡。如大涅槃經云。佛言。云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釋曰。大乘者。所言大者。即眾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無內。無一塵而能入。至大無外。無一法而不含。所言乘者。以運載為義。能運行人。直至薩婆若海。是知此海不遙。心寶常現。則趙璧非貴。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滄波。卞和虛傳荊岫。若入宗鏡。不動神情。剎那之間。其寶自現。何須遍參法界。廣歷叢林。當親悟時。實非他得。如寒山子詩云。昔年曾入大海中。為探摩尼誓懇求。直到龍宮深密藏。金關鎖斷鬼神愁。龍王守護安身裡。寶劍星寒勿處搜。賈客卻歸門內去。明珠元在我心頭。杜順和尚偈云。遊子謾波波。巡山禮土坡。文殊只者是。何處覓彌陀。石鞏和尚弄珠吟雲。如意珠。大圓鏡。亦有中人喚作性。分身百億我珠分。無始本淨如今淨。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勞逐物浪波波。隱顯即今無二相。對面看珠識得麽。

問。一切萬法皆唯識性者。云何有虛有實。立色立空。真俗二諦之門。性相雙通之道。

答。森羅影現。皆唯心之本宗。差別跡分。盡唯識之妙性。唯識之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即遍計所執。二者真實。即圓成實。於前唯識性。所遣清淨。於後唯識性。所證清淨。又有二種。一者世俗。即依他起。二者勝義。即圓成實。於前所斷清淨。於後所得清淨。又相即依他起。該有為之門。性即圓成實。通無漏之道。又色。即依他起之相。空。即圓成實之性。斯則虛實真俗。性相有空。徹本窮原。皆唯識性矣。慈恩雲。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是以佛心如海。無一流而不入。佛心如鏡。無一像而不生。佛心如珠。無一寶而不雨。佛心如地。無一種而不成。萬像現於法身。諸義生於般若。則一文一字。一念一塵。皆入不二之法門。盡住不思議解脫矣。如金剛三昧經云。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於一味。則攝諸味。無行經偈云。菩提非菩提。佛陀非佛陀。若知是一相。是為世間導。故知能了此一際無相之宗。可為明為導。為師為匠。普救群迷。不憩化城。直至寶所。故經云。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現無量神力。又華嚴經出現品雲。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乃至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眾生。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釋曰。大千經卷者。即如來智慧。在一微塵中。即是全在一眾生心中。一切微塵。皆亦如是。即一切法界眾生皆含佛智。以情塵自隔。不能內照。空埋金藏抂蔽靈台。如鬪沒額珠。醉迷衣寶。不因指示。何以發明。故先德雲。破塵出卷者。恆沙佛法。一心中曉。是知水未入海則不醎。薪未入火則不燒。境未歸心則不等。但以宗鏡收之。萬法皆同一照。是非俱泯。逆順同歸。無一心而非佛心。無一事而非佛事。未見剎那頃。不是如來得菩提時。無有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故先德雲。心非境外故無得。境非心外故無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難入。如肇法師云。即事無不異。即空無不一。極上窮下。齊以一觀。乃應平等也。台教雲。如地無差別。草木若干。若干無若干。無若干若干。又如約心論法。約法論心。心有諸數。法無諸數。心不離法。法不離心。無數而數。數而無數耳。所以起信論雲。復次真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真如者。古釋雲。遣妄曰真。顯理曰如。觀和尚拂此義雲。無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則真非真矣。無法不如。何稱理可顯耶。故如非如矣。斯則無遣無立。為非安立之真如矣。此釋甚妙。故信心銘雲。良由取捨。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捨。今無遣無立。道自玄會矣。豈有真妄當情乎。如百論序雲。儻然靡據。而事不失真。蕭焉無寄。而理自玄會。反本之道。著於茲矣。可謂無心合道。理事俱通。又真如自相。唯離念境界。則不可以有無思。故云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何者。若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無故。則有外無無可與有俱。今無即有故。則無無外有可與無俱故。亦有亦無。相違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有無。遮彼有無。有俱非句。今有即無。何有非無。今無即有。何有非有。故雙非亦寂。故知言亡四句。無句可亡。了此無句。即真亡矣。

問。一心平等。理絕偏圓。云何教中。又說諸法異。

答。隨情說異。雖異而同。對執說同。雖同而異。將同破異。將異破同。雖同雖異。非異非同。如雲捉子之矛。刺子之楯。亦如騎賊馬逐賊。以聲止聲。所以雲。朝四暮三。令眾狙而喜悅。苦塗水洗。養嬰兒以適時。皆是俯順機宜。善權方便。如莊子云。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曰是也。注雲。夫四之與三。眾狙妄生喜怒。非之與是。世人競起愛憎。聖人還以是非。止世人之是非。狙公又將四三以息眾狙之三四。達人於一。豈一勞神明於其間哉。大涅槃經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求覓良醫。良醫既至。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告女人。兒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方乃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言。我乳毒塗。不可復觸。其兒渴乏。欲得乳母。聞毒氣便捨遠去。其藥消已。母乃洗乳。喚子與之。是時小兒。雖復渴乏。先聞毒氣。是故不來。母復告言。為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既消。我已洗竟。汝便可來。飲乳無苦。其兒聞已。漸漸還飲。經合。譬意。譬無我等。猶如毒塗。說如來藏。如喚子飲。或時說我。或說無我。皆為適機。如彼塗洗。如義海雲。謂塵事相是異。剋體唯法是無異。只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以不失體故。只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以不壞緣。方言理也。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能說諸法異。如森羅雖異。不能自異。虛妄雖同。不能自同。以無體故。法法常生。以無用故。塵塵恆寂。皆是世間分別。眾生妄情。於平等法中。自生差別。向無二相處強立多端。猶若畫師邈成高下之相狀。或如金匠。鍛出大小之器形。萬法體常虛。但唯自心變。大莊嚴論偈云。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凸。如是虛分別。於無見能所。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云何不須怖畏。以自心變故。如畫凹凸。由自手畫故。

宗鏡錄卷第十一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雲智慧。稱波羅蜜多者...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雲智慧。稱波羅蜜多者...

【註音版】佛說四輩經

佛說四輩經...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念佛者

(術語)稱彌陀名號願淨土往生之人也。觀無量壽經曰:...

【佛教詞典】八位胎藏

嬰兒在母胎中的八個時期。 一、受胎後七日間,叫做羯羅...

大臣鑄銅鐘

戰國時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宮奢鑄造一座大銅鐘。好的銅...

酒對大腦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酒被喝下去,一分鐘直接擴散至胃壁內,至達腦部。酒精...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和「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衝突嗎

問: 《佛說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

任在一切處辦道十年,不如叢林辦道一日

參禪人,要知以禪為道,辦道即參禪是也。此一大法,塵...

色慾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的

很多事情並不是想像中的美好的。很多時候的美好,都是...

印光大師論孝道

一、孝圓攝世出世間善法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一切諸善...

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剛開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從善念要提升到一...

王女的覺悟

印度波羅奈國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膚色金黃耀眼,頭髮紺...

爭強好勝

朋友得知意大利鄉間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內的燈具,特...

曾國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茲蓋古人學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人人都可以輕鬆背楞嚴咒

許多人都知道持頌楞嚴咒是很殊勝的,但往往一提起楞嚴...

人為物役,就是物的奴隸

物常是指與人相對的他物,也可以是指外境。人為物役的...

【視頻】《普門品、大悲咒、觀音聖號》女聲木魚唱誦

《普門品、大悲咒、觀音聖號》女聲木魚唱誦

【視頻】《大乘百法明門論》聆志居士念誦

《大乘百法明門論》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