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夫上聖觀人設教,言不虛陳,按指發揮,觸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聖表法之二義,遂著三聖圓融觀。一毛之智觀,難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綱要,惟冀遠識,虛己而求之焉。

三聖者: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大覺應世,輔翼塵沙,而《華嚴經》中,獨標二聖為上首者,託以表法,不徒然也。

今略顯二門:一、相對明表;二、相融顯圓。

且初門中: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起言想,且說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

然二聖法門略為三對:

一、以能信、所信相對:謂普賢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云:「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者,表依信發故。善財始見,發大心者,當信位故。《經》云:「文殊菩薩出生一切菩薩,無休息故。」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見,及所信所證無二理。故無初普賢,信可始生?理唯極見,故文殊居初,普賢居後。

二、以解、行相對: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言:「普賢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慈氏云:「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又云:「文殊常為一切菩薩師」故。又云:「文殊師利心念力」故。

三、以理、智相對: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一毛廣大即無邊者,稱法性故。普賢身相,如虛空故。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明依於理而發智故。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慈氏云:「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故。文殊於諸經中,所說法門多顯般若旨故。又云:「從文殊師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見後文殊,方見普賢,顯其有智,方證理故。是以古德,銘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不視身相者,表極智甚深,心、境兩已,信、解雙絕故。又,理開體用,智分權實故,以文殊二智,證普賢體用。此之一門,古德親問,三藏言:「有《經》說,未傳此方。」又,此一門,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體用,普賢理寂,以為心體,文殊智照,為大用故。

第二、相融顯圓者,亦二:

先、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謂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極智,極智反照,不異初心;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前方便之智,不離智體故;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從無身相而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

次、普賢三事自相融者:理若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理無行外之理;由理顯行,無理外之行故。隨所證理,無不具一證一切證,故見普賢一毛所得法門,過前不可說倍,又是即體之用故。「毛」、「孔」法門,緣起無盡,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

二者、二聖法門互相融者:謂要因於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來藏,非菩薩故。次、要藉於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則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於理,智與理冥,方曰真智,則理、智無二。故《經》云:「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

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觀窮數極,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又,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即體用無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異,名普賢帝網之行。故〈普賢行品〉,反上下諸經,廣顯理事圓融,為普賢行;非獨事行,名普賢行。既二聖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攝智屬理,唯一心法界故,舉一全收。

二聖法門既相融者,則普賢因滿,離相絕言,沒因果海,是名毘盧遮那,光明遍照,唯證相應故。〈法界品〉中普賢之後便偈讚佛德者,顯果相也。品初,如來自入三昧,現相無言,表所證絕言;而普賢開顯,放光令悟,表能證絕言;而文殊開顯者,即斯意也。

若合三聖法門以為經目者:普賢是「大」,所證理體,無不包故;文殊是「方廣」,理上之智,為業用故。又,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為所證故,文殊、普賢二俱華嚴萬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華」用「嚴」。本寂體故,舍那即「佛」。通圓諸因,證上體用,故說即為「經」。因言顯故,既包題目無遺,則攝《大經》義盡,亦一代時教,不離於此理智等。

然上理智等,竝不離心:心、佛、眾生無差別故。若於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出現品〉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故。而即一之異,不礙外觀,勿滯言說。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三聖及十方諸菩薩,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聖必圓矣。

三聖圓融觀門(畢)

貞享二年乙丑仲秋念一蓂於南都邸舍抄之


上篇: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下篇:華嚴法界玄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

博山警語序 警乃醒覺之義。或云驚也。譬有賊瞰巨室。...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並序)(清省庵)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元帝師苾芻拔合思巴集 敬...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世間...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並序 隋祖智者說摩訶止觀。約...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佛說三品弟子經

佛說三品弟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 比丘僧善導撰 敬...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轉有經

佛說轉有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諸受

(術語)苦樂舍等之三受五受也。...

【佛教詞典】極浮散

【極浮散】 p1196 顯揚七卷十四頁云:極浮散者:如有一...

佛為優陂夷說齋戒法

昔日,佛在舍衛國弘化。當時,城東有一位婦女的孩子名...

對網絡弘法的開示

一、網絡媒體是雙刃劍 日嘎上師說:這幾年,隨著互聯網...

必須知道的中國13尊大佛

1.東方:靈山大佛 江蘇的靈山大佛,釋迦牟尼立像,青...

何必在意小過

做人一定要學會承擔,也一定要學會處之淡然。世間許多...

淨土文摘

念佛加行 修淨土法門的,除念沸外,應該做到二種加行:...

淨慧法師《心經與玄奘法師的殊勝經歷》

各位大德: 今天講一個持誦《心經》的功德感應。 現在...

佛弟子應如何選擇才不會被誤導

問: 在科技發達的傳媒時代,佛教的雜誌五花八門,身為...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問: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麼意思? 成...

我們為什麼會沒有安全感

去年寫過一篇關於安全感的問提,在和很多的居士交流中...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在一切修清淨心的行門當中,念佛一法是最為直接、最為...

包容二字重千斤

似乎,這是個計較的時代,分秒必計較、絲縷必計較、顆...

聖嚴法師《誰惹誰生氣》

有些人認為自己內心沒有問題,卻又常常生氣,常常難過...

【視頻】《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

《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

【視頻】《梁皇寶懺》女聲讀誦

《梁皇寶懺》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