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夫上聖觀人設教,言不虛陳,按指發揮,觸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聖表法之二義,遂著三聖圓融觀。一毛之智觀,難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綱要,惟冀遠識,虛己而求之焉。

三聖者: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大覺應世,輔翼塵沙,而《華嚴經》中,獨標二聖為上首者,託以表法,不徒然也。

今略顯二門:一、相對明表;二、相融顯圓。

且初門中: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起言想,且說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

然二聖法門略為三對:

一、以能信、所信相對:謂普賢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云:「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者,表依信發故。善財始見,發大心者,當信位故。《經》云:「文殊菩薩出生一切菩薩,無休息故。」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見,及所信所證無二理。故無初普賢,信可始生?理唯極見,故文殊居初,普賢居後。

二、以解、行相對: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言:「普賢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慈氏云:「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又云:「文殊常為一切菩薩師」故。又云:「文殊師利心念力」故。

三、以理、智相對: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一毛廣大即無邊者,稱法性故。普賢身相,如虛空故。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明依於理而發智故。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慈氏云:「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故。文殊於諸經中,所說法門多顯般若旨故。又云:「從文殊師利智慧大海所出生」故。見後文殊,方見普賢,顯其有智,方證理故。是以古德,銘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不視身相者,表極智甚深,心、境兩已,信、解雙絕故。又,理開體用,智分權實故,以文殊二智,證普賢體用。此之一門,古德親問,三藏言:「有《經》說,未傳此方。」又,此一門,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體用,普賢理寂,以為心體,文殊智照,為大用故。

第二、相融顯圓者,亦二:

先、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謂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極智,極智反照,不異初心;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前方便之智,不離智體故;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從無身相而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

次、普賢三事自相融者:理若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理無行外之理;由理顯行,無理外之行故。隨所證理,無不具一證一切證,故見普賢一毛所得法門,過前不可說倍,又是即體之用故。「毛」、「孔」法門,緣起無盡,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

二者、二聖法門互相融者:謂要因於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來藏,非菩薩故。次、要藉於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則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於理,智與理冥,方曰真智,則理、智無二。故《經》云:「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

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觀窮數極,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又,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即體用無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即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異,名普賢帝網之行。故〈普賢行品〉,反上下諸經,廣顯理事圓融,為普賢行;非獨事行,名普賢行。既二聖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攝智屬理,唯一心法界故,舉一全收。

二聖法門既相融者,則普賢因滿,離相絕言,沒因果海,是名毘盧遮那,光明遍照,唯證相應故。〈法界品〉中普賢之後便偈讚佛德者,顯果相也。品初,如來自入三昧,現相無言,表所證絕言;而普賢開顯,放光令悟,表能證絕言;而文殊開顯者,即斯意也。

若合三聖法門以為經目者:普賢是「大」,所證理體,無不包故;文殊是「方廣」,理上之智,為業用故。又,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為所證故,文殊、普賢二俱華嚴萬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華」用「嚴」。本寂體故,舍那即「佛」。通圓諸因,證上體用,故說即為「經」。因言顯故,既包題目無遺,則攝《大經》義盡,亦一代時教,不離於此理智等。

然上理智等,竝不離心:心、佛、眾生無差別故。若於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出現品〉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故。而即一之異,不礙外觀,勿滯言說。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三聖及十方諸菩薩,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聖必圓矣。

三聖圓融觀門(畢)

貞享二年乙丑仲秋念一蓂於南都邸舍抄之


上篇: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下篇:華嚴法界玄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西方發願文解

△初總序歸敬三:初標主、二明願、三請加 ○初標主 稽...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

高峰和尚禪要 侍 者 持 正 錄 參學直翁居士 洪喬...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乘入道次第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 沙門智周撰  稽首無等善調御  能...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 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

佛說魔嬈亂經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佛教詞典】胎金顯密

(術語)一金為顯,以智顯故。胎為密,以理深密故。二...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我們生命的真相

我們要思惟到,我們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這種得人身之...

只要話頭得力,不拘動靜,自然不被他轉

問:古人云:參究,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今之學者,要...

三類冤業

冤業一般講三類。第一個是你有命債,叫殺冤。你今生為...

為善福隨,為惡禍追

在釋迦牟尼佛駐錫舍衛國弘法的時期,國中有一位名叫兜...

具此三心者,必生極樂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聖嚴法師《柔順的扁擔才能負重》

我曾經看過鄉下人家做竹扁擔,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

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限度

日常生活中,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限度,才能達到滿意的效...

難陀捨愛出家的故事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同父異母的弟弟,全稱是孫陀羅男陀。...

相貌丑陋莊嚴的前因後果

一個人長相很丑陋,來自於什麼原因?來自於他瞋恨,有...

八種開發智慧的方法

今晚我們講如何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夠增長智慧...

冶開老和尚是怎麼開悟的

選佛場,一念淨心成正覺,看誰能在這裡把世間一切的萬...

【視頻】佛陀成道日法寶節法會(佛光山唱誦)

佛陀成道日法寶節法會(佛光山唱誦)

【視頻】《般舟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