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律宗新學名句

宋 惟顯編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佛親集結戒五意(多論)

一現佛不自專輒故二眾量結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眾和令法久住故四為肅將來彷彿成規眾量不重故五諸佛法爾於法有儀故。

十誦聖人無五畏

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大眾畏。

五陰(能覆出世真明之慧亦名五眾)

一色(有形質礙之法)二受(領納所緣)三想(能取所領之緣)四行(造作之心能趣於果)五識(了別所緣之境)。

律中五陰五相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過未現色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

比丘尼五衣

一覆肩二椅支三安陀會四郁多羅僧五僧伽梨。

願師受戒五緣(資持引)

一是大比丘二有所對境三有心四心境相當五律成究竟。

大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請十方佛二誦經咒三說已罪四立誓願五如教明證。

小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能懺二所對三懺心四相應五究竟。

受日五緣

一三寶境界緣二道俗病患生善滅惡緣三父母大臣緣四求為衣缽緣五和僧護法緣。

受戒五緣(業疏)

一能受有五(一是人道二諸根具足三身器清淨四出家相具五得少分法)二所對有七(一界二僧三數滿四盡集五白四法六資緣具七佛法時中)三發心乞戒四心境相當五事成究竟。

五緣留大衣

一恐怖若疑怖二雨若疑當雨三經營大衣四浣染五藏舉。

捨戒五緣(戒疏)

一體是比丘二所對人境三有捨心四心境相當五一說便成。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五蓋(能覆蓋清淨善心為名)

一貪慾(引取無厭)二瞋恚(忿怒強恨)三睡眠(意識惛熟名睡五情暗真曰眠)四掉悔(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曰悔)五疑(癡心乖理猶預不決)。

五嶽(戒疏記引)

一東嶽泰山兗州二南嶽衡山衡州三西嶽華山華州四北嶽恆山恆州五中嶽嵩山洛州。

五毀辱法(增一)

一頭發長二爪長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時宜五多有所論。

又生五過

一人不信言二不受其教三人不喜見四妄言五斗亂彼此。

毗尼五義(了論)

一能生種勝利謂引生世出世善二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三能滅罪障四能引勝義在家者引令出家及到天住梵住聖住無餘涅槃五勝人所行事謂佛乃至凡夫皆行其中。

戒有五義(善生)

一名制能斷諸惡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三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為上至無上道故五名為學調諸根智故。

分通五義(業疏)

一沓婆厭無學知非牢固也二施生成佛道知餘非向也三相召為佛子知無異乘也四捨財用非重知心虛通也五塵境非根曉知識了義也。

沓婆營福五義(戒疏)

一為報恩故二為長養法故三滅少修自高者四折伏弟子憍心五起來世福業故。

儒家五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禮五詩。

五行

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

五逆罪

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法輪僧五出佛身血。

羯磨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誰諸長老忍(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者默然誰不忍者說(綱骨)。

單白五句法

一大德僧聽(綱骨)二緣本雙牒(緣兆)三若僧時到(綱骨)四單牒根本(緣兆)五白如是(綱骨)。

持律得五功德(四分)

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多食五苦(增一)

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數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食不消化。

五拘鄰(受戒犍度)

一阿若憍陳如(亦云拘鄰)二阿濕卑(亦云阿陛)三摩訶摩南(亦云摩訶拘利)四婆提(亦曰跋提)五婆敷(亦名十力迦葉)。

僧祇五果種(壞生戒)

一里核種(桃杏棗柿)二膚果種(梨奈林檎)三殼果種(胡桃榴栗)四[禾*會]果種(松柏子)五角果種(山澤諸豆)。

破戒五過(四分)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佈四臨終生悔恨五死墯惡道。

安居離五過(事抄)

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蟻難四無可依人五無施飲食湯藥。

喜往白衣家五過(四分)

一不囑比丘入村二在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覆處五與女人說法過限。

歌聲說法五過(四分)

一自生貪著二令他生愛三令他習學四俗人生慢五以亂定意。

不嚼楊枝五過(四分)

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陰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漏失戒五過

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夢中失精。

受施五觀(事鈔)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多減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業疏五家僧體

一五陰實法為體二四人假用為體三一多四人為體四但取四人為體五六和德用為體。

古五刑(尚書)

一墨二劓三剕四宮五大辟。

古五刑(戒疏引)

一墨(墨額)二劓(截鼻)三宮(去勢)四割(截耳)五刖(斷足)。

今五刑

一笞二杖三徒四流五死。

五現前(出藏諍)

一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二云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諍者是三云何人現前言議往返者是四云何僧現前應來者來等是五云何界現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

五眼

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

五五百年(大集)

一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禪定堅固三五百年持戒堅固四五百年多聞堅固五五百年斗諍堅固。

男五黃門(四分)

一生二犍三妒四變五半。

女五黃門

一螺二筋三鼓四角五脈。

五穀

一黍二稷三菽四麥五稻。

五穀(輕重儀)

一房谷(粟林)二散谷(床穄)三角谷(諸豆巨勝)四芒谷(稻麥)五[禾*會]谷(麻荏)。

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弟子事師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從後稱譽之。

弟子不承事五事訶責(四分)

一我今訶責汝去二莫入我房三莫為我作使四莫至我所五不與汝語。

持律五事利益(僧祗)

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作依怙五欲游化諸方而無有礙。

邊方曲開五事(四分)

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二著重革屣三數數洗浴四敷羺羊皮等五長衣數滿十日。

成論迷名生法癡隨文增五失

一不信二退勇猛三誑人四謗法五輕於聖法。

五邪(僧網)

一改常威儀詐現異相二說己功德三高聲現威四說己所得激動令施五為求利故強佔他吉凶。

調達五邪

一盡形常乞食二糞掃衣三露坐四不食蘇鹽五不食魚肉。

五種三歸(母論)

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

五種村相(盜戒)

一垣二牆三柵四籬五屋。

五種正食

一飯二乾飯三麨四魚五肉。

受通五種

一善來二三語三破結四八敬五羯磨。

五種作器(輕重義)

一鐵作器(爐冶鉗砧錯等)二陶作器(論繩袋博鍬钁等)三皮作器(盆甕床桄刀剗熨鐵)四竹作器(刀鋸等)五木作器(斧鋸斤剗等)。

五種律師

一誦戒至三十二誦戒至九十三誦廣戒四誦二部戒五誦二部律。

五種脂(四分)

一熊脂二羆脂三豬脂四驢脂五魚脂。

五種床

一旋腳二直腳三曲腳四入梐五無腳。

五種失受食(事鈔)

一往不受徑捉觸二膩勢相連三任運失受四遇緣失受五決意捨失。

二五種受食法(羯磨)

一身與身受二衣與衣受三曲肘與由肘受四器與器受五置地與受一手與手受二手與物受三物與手受四物與物受五遙過與墯。

五種闍梨(四分)

一出家闍梨二羯磨闍梨三教授闍梨四受經闍梨五依止闍梨。

五種蘭若

一盜戒蘭若二離衣蘭若(二里)三僧界有難蘭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四僧界無難蘭若(五里)五提舍蘭若。

尼五種受(業疏)

一八敬二二十眾三遣信四小年曾歸五邊方義立十人。

五種不失界(事抄)

一非法恶心解二僧尼互結三中邊不相解四失界相五空本處。

五種不須答(十誦)

一試問二無疑三不為悔所犯四不受語五詰問。

五種說欲(受欲篇)

一我說欲二與汝欲三為我說欲四現身相五廣說。

五種界形(善見)

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藥有五種(了論)

一依時量二依更量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五依大開量。

五種儀

一偏露二脫屣三禮足四胡跪五合掌。

四分五種村(輕重儀謂之五生種)

一根種(蘿蔔薑芋)二枝種(亦曰莖種柳榴及菜)三節種(蘿勒蓼芹)四覆羅種(此雲雜種蔗竹荻蘆)五子子種(荽桂)。

五種尺量

一南吳尺(短週二寸)二姬周尺(十寸為定)三唐尺(加週二寸)四東山尺(加唐二寸)五潞州羅柯尺(加東山二寸)。

五種長物(多論)

一重寶二似寶三若衣衣財(應量已上)四一切不應量(衣及衣財)五一切谷米。

五種僧物不可賣(五八)

一也二房舍三須用物四果樹五華具。

五種非法(僧祇)

一身口習近住二數犯五眾戒三惡人為友四好諍訟有五(一自高二粗弊此性三無義語四非時語五不親附人)五恭敬年少比丘。

善生五種

一眾生無邊戒亦無邊二大地無邊戒亦無邊三草木無量戒亦無量四海水無邊戒亦無邊五虛空無際戒亦同等。

五種臥法(三千威儀)

一當頭向佛二不臥視佛三不雙申兩足四不向壁及伏臥五不豎膝。

五種受寶犯捨(多論)

一以手受二以衣取三以器取四言著是中五若言與是淨人。

五種分別不得戒(俱舍)

一於某眾生我離殺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三於某處能持護四於某時謂年月日五離某緣除斗戰等。

五種疾滅正法(四分)

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喜忘文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後正仿習放捨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終令法斷滅四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餘善比丘捨置五互相罵詈互求長短。

五種緣令法沉沒(雜含)

一於大師所不敬二不重三不下意四不供養五不依止。

四分五種盜取

一決定取二恐怯取三寄物取四見便取五倚托取。

四分五種盜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盜他心。

師教弟子五事(六方禮經)

一當令疾知二令勝他人弟子三令知己不忘四有疑悉解五欲令智慧勝師。

和尚五種非法弟子懺謝而去(四分)

一我如法和尚不知二不如法和尚亦不知三我犯戒和尚捨不教訶四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懺亦不知。

說戒五種時節(事鈔)

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二食前食後三若晝若夜四若增若減五時與非時。

袈裟五種功德(悲華經)

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此少分恭敬尊重當得解脫。

滅後五種令法久住(善見)

一毗尼是汝大師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種應顯露行籌(業疏謂之撿勘)

一諸比丘作念眾中非法人多彼和尚闍梨如法二諸比丘作念眾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三諸比丘不知如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和尚闍梨如法四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應顯露行五諸比丘知此諍事法語人多即顯露行。

十誦有二五種怖畏

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復度人令不修身戒慧二畜沙彌三與他人依止四與淨人沙彌共住不知三相謂掘地斷草溉水五雖誦律藏前後雜亂。

一不修身戒心智無慾鈍根二與尼相近捨戒還俗三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等無憐愍愛樂心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法故正法疾滅四為衣食故捨練若入聚落五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擾亂。

心論後諸無作五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作故名妙行四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五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

智論五種不淨(各有偈詞戒疏殺戒)

一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二依處不淨(是身為臭穢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卜又不出寶山)三當體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餘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外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諦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

比丘無五受(四分)

一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邊方持律五人五中國十人。

五宗(或名五部五師)

一曇無德(亦云曇摩鞠多此雲法正法密法護等)二薩婆多(亦云薩婆諦婆此雲有)三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四迦葉遺(亦云迦葉毗此雲重空觀)五婆粗富羅(亦云婆蹉富羅此雲著有行)。

五住煩惱

一三界見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無色思惑五無明。

毗尼引生五住(了論)

一在家引令出家二引至天住三引至梵住四引至聖住五至無餘涅槃。

五熟(輕重儀)

一蒸熟二煮熟三煿熟四炙熟五炮熟。

女人五障

一不得作梵王二不得作帝釋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輪王五不得作佛。

非心五證

一心是慮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廣略五心是報法。

非色五證

一色有形段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種別三色可惱壞四色是質礙五色是五識所得。

儒五常

一仁二義三禮四智五信。

五乘

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辟支佛乘五菩薩乘。

五辛

一蔥二薤三韭四蒜五興渠。

五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

犯戒五衰(中阿含經)

一求財不遂二設得衰耗三眾不愛敬四惡名流佈五死入地獄。

善見五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一初一千年得三達智二復千年得愛盡羅漢三復千年得阿那含四復千年得斯陀含五復千年得須陀洹。

了論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一緣起處二緣起人三立戒四分別所立戒五決判是非。

失衣五想心

一奪想二失想三燒想四漂想五壞想。

五藏

一長阿含藏二增一阿含藏三中阿含藏四雜阿含藏五雜藏。

五大精舍(聖賢錄)

一給孤獨園二鷲嶺三獼猴江四庵羅樹園五竹林精舍。

五大河(四分說戒犍度)

一恆河二閻摩那三薩羅四阿夷羅五婆提摩訶。

善見五大賊(釋相)

一非梵行自稱是梵行受諸施者二惡比丘偷善比丘法求名利養三謗諸賢聖偷竊聖法四以僧重物餉致白衣妄取其意五盜取僧物物如己物與人蘭若盜心取隨直多少結。

唐末五代

一梁朱全忠二後唐李克用三晉石敬塘四漢劉知遠五週郭威。

五長戒

一十日衣二月望衣三急施衣四長缽五長藥。

五停心

一多貪修不淨觀二多嗔修慈悲觀三多散修數息觀四愚癡修因緣觀五多障修念佛觀。

五濁(亦曰五滓)

一劫濁(下四聚在此時)二見濁(五利使)三煩惱(五鈍使)四眾生(攬利鈍果報而立名)五命濁(摧年促壽)。

五帝

一金天二高陽三高辛四陶唐五有虞。

受隨二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四者短同五者狹同。

受隨二無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義同三者體同四敵對同五多品同。

沙彌五德(羯磨)

一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親愛無適莫故五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掃地五德(譔集百緣經)

一自除心垢二亦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

自恣二種五德

初自恣五德一不愛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癡五知自恣不自恣二舉罪五德一知時不以非時二如實不以虛妄三利益不以損減四柔軟不以粗獷五慈心不以瞋恚。

安居依止人具五德(了論)

一求聞令聞二已聞令清淨三能為決疑四能令通達五除邪見得正見。

五鈍使(能驅心神流轉三界)

一貪(引取無厭)二嗔(忿怒強恨)三無明(迷感不了)四慢(自恃輕他)五疑(迷心乖理猶疑不決)。

五人開心念背請(十誦)

一獨住二蘭若三遠行四長病五饑時依親裡。

經通五人說(智論)

一佛二聲聞三弟子四諸天五化人。

僧祗五奴(受戒)

一家生二買得三抄得四他與五自來。

卑姓有五(本律)

一拘湊二拘尸婆蘇晝三迦葉四阿提梨夜五婆羅墯。

單五百年(母論)

一初百年解脫堅固二二百年禪定堅固三三百年持戒堅固四四百年多聞堅固五五百年佈施堅固。

五兵

一戈二殳三戟四酋矛五夷矛。

丈夫五病(羯磨)

一癩二癰疽三白癩四幹痟五顛狂。

非女五病(羯磨)

一二根二道合三道小四常漏便利五涕唾常出。

五不正食

一枝二葉三花四果五細末磨食。

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佛本行經)

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起惡三為聖人所訶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

五敷具

一蠶綿二黑毛三白毛四減六年五不揲坐具。

掃佛地得五福(無垢清信女問經)

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已亦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

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

五篇罪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

五方正色

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黑。

五方間色

一緋二紅三紫四綠五碧。

入眾五法(四分)

一修慈愍物二謙下自卑三善知坐處四說於法語五見過修默。

入俗捨五法(毗尼母論)

一入時語小二斂身口意三攝心卑恭而行四收攝諸根五威儀庠序生善。

請依止須具五法(僧祗)

一愛念二恭敬三慚四愧五樂住。

二種五法與人依止(增一)

一言善哉二言好三言起四言去五言與依止一若言能二若言可三若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

五法與看病人衣物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物四能經理湯藥至死若差五能為病者說法。

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十誦)

一者不知犯二者不知不犯三者不知輕四者不知重五者不誦廣戒。

三千威儀事師二種五法

一旦往問訊二師呼即著袈裟往不單身三當掃地具澡水拂拭床席四若有所作若出入行止當報五受經問解得不得不應有恐意一當數往二至戶當三彈指三入當頭面禮四長跪問消息五當還向戶出。

為在家人作師二種五法(毗尼母論)

一非親舊不往返二不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竊語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所求一不應檀越捨止住二不繫心貪利三為別別說法等四不與共娛樂五不用不常欲相見。

母論能諫之人五法不須受

一無慚愧二不廣學三常覓人過四喜斗諍五欲捨道。

世間五寶難得(四分)

一值佛出世二聞佛說法三聞而解之四如法而行五得信樂心。

梵語五翻(續高僧傳)

一秘密故二多含故三此方無故四順古故五生善故。

五無間業(成論)

一趣異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皆遍滿故。

像法時有五滅法(十誦)

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謂己聖二白衣生天出家人入地獄三有人捨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破戒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

經行五益(四分)

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飲食五得定久住。

昔人五藥對五篇(資持)

一滅擯二僧法懺三對首三說四對首一說五責心悔。

涅槃經羅剎乞浮囊五喻

一全乞喻犯四重二乞半許喻犯僧殘三乞少許喻犯蘭四乞指許喻犯提舍五乞微塵許喻犯吉。

五欲(亦名五塵)

一色慾二聲欲三香欲四味欲五觸欲。

五利使(使以驅役為義)

一身見(於五陰中妄計為身)二邊見(互執一邊總六十二)三邪見(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四戒取(於非戒中謬取為戒)五見取(謬計非法生心而取)。

安居五利(事鈔)

一畜長財二離衣宿三背請四別眾五食前食後至他家。

佛行房五利(僧祗)

一我諸弟子不著有為事二不著世俗言論三不著睡眠妨行道四看諸病人五為年少出家見佛威儀起歡喜心。

五力

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資持五例

一定宗二辨教三敘引用四明破立五示闕疑。

六位羯磨受戒

一中國十人二邊方五人三尼中二十人四尼中義立十人五小年曾嫁六遣信。

受欲六緣(事鈔)

一佛二法三僧四塔五看病六病人。

歸命三寶六義(戒疏)

一荷恩二加護三生信四表敬五顯勝六開眾生佛法僧念。

寶有六義(寶性論)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煉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詩有六義(毛詩序)

一風(刺上化下)二賦(布義)三比(取義)四興(感物)五雅(政事)六頌(成功)。

儒宗六經

一春秋二易三書四詩五禮六樂記。

六群比丘(戒疏)

一難途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四闡陀五馬師六滿宿。

親近惡人六過(資持)

一壞名聞二障學道三喪德行四失正信五伐善根六墯惡道。

俗中六藝

一禮二樂三射四御五書六數。

六根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六國

一韓二魏三燕四趙五齊六楚。

六齋日(智論)

一初八日(天王使者下)二十四日(天王太子下)三十五日(天王自下)四二十三日(天王使者下)五二十九日(天王太子下)六三十日(天王自下)。

六師持律(事鈔)

一唯執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當部缺文取外引用三當宗有義文取外引用四此部文義具明而是異宗所廢五兼取五藏通會律宗六終窮所歸大乘至極。

外道六師(涅槃經)

一富蘭那迦葉二末伽梨拘賒梨子三刪闍夜毗羅胝子四阿耆多翅捨欽婆羅五迦羅鳩馱迦旃延六揵陀若提子。

六識

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

相宗六釋

一持業二依主三相違四帶數五鄰近六有財。

六趣(亦號六道)

一天二人三修羅四地獄五餓鬼六畜生。

六種成就

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

六種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六漏盡。

六種蘭若(集僧篇)

一頭陀即上行所依二寄衣即恐怖離衣戒三盜戒即閑靜處四僧界即有難無難五衣界即九十離衣戒六難事即提舍尼戒。

犯殘六種不懺清淨(十誦)

一上座犯殘諸人生慢心念不作即得清淨二大德多知識三多慚愧四病重不能跪懺五住處不滿二十道路遇賊死六眾不清淨往至他方道路遇賊。

十誦六種盜心

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以他名字取四抵突取五受寄取六出息取。

目連問罪報經六聚墯六獄(事鈔)

一吉羅墯等活地獄九百千歲二提舍尼墯黑繩地獄三億六十千歲三波逸提墯眾合地獄二十一億四十千歲四偷蘭遮墯嗥叫地獄五十億六十千歲五僧伽婆尸沙墯大叫喚地獄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六波羅夷墯焰熱地獄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六親(漢書)

一父二母三兄四弟五妻六子。

六塵

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六法。

自然六相

一可分別聚落隨相二不可分別六十三步三無難蘭若五里四有難蘭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五道行界二里六水界十三步。

六足阿毗曇論(發智論為身論)

一法蘊足論二集異門足論三施設足論四識身足論五品類足論六界身足論。

鈍根羅漢待時解脫有六(婆沙論)

一須好衣服二須好飲食三須好臥具四須好處所五須好說法人六須好同學。

盜戒六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

華梵六度

一檀(秦言佈施)二尸羅(秦言好善)三羼提(秦言忍辱)四毗梨耶(秦言精進)五禪(秦言思惟修)六般若(秦言智惠)。

制教六念

一念知日月二念知食處三念知受戒時四念知衣缽有無五念同別食六念康羸。

化教六念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

污家戒六比丘

走入王宮迴避
一聞達
二摩醯沙
改過伏從
三迦留陀夷
四闡陀
現在拒諫
五阿濕[(白-日+田)/廾]
六富那婆嗟
六府(贍病中資持)

一大腸二小腸三胃四膀胱五三焦六膽。

此方翻譯六別(輕重儀)

一單翻二重譯三失譯四雜錄五疑經六偽引。

六方禮佛(六方禮經)

一東方父母事二南方師長事三西方夫婦事四北方親屬朋友事五下方奴婢事六上方沙門道人事。

式叉尼六法

一摩觸二盜四錢三殺畜生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飲酒。

數息六法(戒疏)

一數(攝心在息從一至十)二隨(細心依息知入知出)三止(息心靜慮)四觀(分別推扸)五還(轉心反照)六淨(心無所依妄波不起)。

食有六味(涅槃)

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

比丘六物

一僧伽梨二郁多羅僧三安陀會四缽多羅五尼師壇六漉水囊。

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此雲三十三)三夜摩天(此雲善時)四兜率天(此雲知足)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六和

相和
一身同住
二口同默
三意同忍
體和
四見同解
五戒同遵
六利同均
七覺支

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

阿難結集時懺七吉罪(五百結集)

一不合於佛法中先求度比丘尼二世尊三反請作供養人不作三為佛縫僧伽梨不合腳躡四世尊涅槃三反告之不請住世五世尊索水不與六如來在世時不問雜碎戒七不遮尼令污佛足。

出家學本七科(業疏)

一出家功由菩薩二有益超世三障出有損四明出已乃行凡罪五出已乃行凡福六出家行聖道行七大小相決同異。

小乘七賢

一五停心(多貪不淨多嗔慈悲多散數息愚癡因緣多障念佛二別想念三總想念心無常法無我身不淨受是苦)四暖(如人鑽火前暖後火令修見道已得前相)五頂(在暖忍之間如山之頂一雲如人之頂)六忍(此善根決定更無退動)七世第一(於此世間異生有漏位[宋-木+取]第一)。

儒宗竹林七賢(史記)

一阮藉二嵇康三劉靈四阮咸五向秀六山濤七王戎。

七支業

一淫二盜三殺四妄語五綺語六兩舌七惡口。

然火七事無利(僧祇)

一壞眼二壞色三身嬴四衣垢壞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

盜戒七主(事鈔)

一掌護損失主二寄附損失主三被盜物主四賊施比丘物主五收囚縛賊主六狂人施物主七守視人作主。

七種僧

一一人僧二二人僧三三人僧四四人僧五五人僧六十人僧七二十人僧。

七種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別界四戒場界五受戒小界六自恣小界七說戒小界。

七種自恣

一對五德三說(廣自恣法)二對五德再說三對五德一說四難事作白三說五難事作白再說六難事作白一說七難事驚急直去(略自恣法)。

七種衣不作淨施(十誦)

一僧伽梨二郁多羅僧三安陀會四坐具五雨衣六覆瘡衣七百一供身具。

七種稱量前事

一人二法三事四人法五人事六法事七人法事。

七種不損財施(雜寶藏經)

一眼二色三言四身五心六床座七房舍。

七種闕緣方便(戒疏)

一闕比丘緣二境強三緣差四境差五想差六疑心七善心白。

七聚罪

一波羅夷聚二僧伽婆尸沙聚三偷蘭遮聚四波逸提聚五提舍尼聚六惡作聚七惡說聚。

善見七種精

一青色轉輪聖王二黃色輪王太子三赤色犯淫色多者四白色負重人五黑色輪王大臣六酪色須陀洹七漿色斯陀含。

師資七種共行法(事鈔)

一師被治罰弟子當如法料理二師犯僧殘弟子勸令悔露三師病弟子瞻視乃至差及命終四師不樂住處弟子當移五師有疑事弟子當以法律教六師惡見生弟子教令住善見七弟子當以法食二事將護。

心論初念無作七種名(業疏)

一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二入七眾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善作故名妙行四思願道故名業道五彼最初隨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業者作所起故七名尸羅尸羅者淳善義。

尼七種受法(羯磨)

一八敬二善來三破結四遣信五小年曾歸六二十眾七邊方義立十眾。

食具七罪

一非時提二殘宿提三不受提四內宿吉五內煮吉六自煮吉七惡觸吉。

持犯七種通緣

一是五眾出家二了知是比丘三期心當境四無命難五無梵行難六稱本境七進趣正果。

七眾(亦號七部)

一優婆夷二優婆塞三沙彌尼四沙彌五式義摩那六比丘尼七比丘。

言語風觸七處(智論)

一項二齗三齒四肩五舌六咽七胸中。

四分親厚七心

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作三難忍能作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

俗中父祖七世

一高祖二曾祖三禰祖四父五己身六兒七孫。

七善律儀(成論)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五禪戒六定戒七道共戒。

文七非羯磨

一非法非毗尼羯磨二非法別眾羯磨三非法和合眾羯磨四如法別眾羯磨五法相似別眾羯磨六法相似和合羯磨七訶不止羯磨。

義七非羯磨

一人非二法非三事非四人法非五人事非六法事非七人法事非。

華梵七佛

一毗婆尸(此雲廣說)二尸棄(此雲火)三毗葉羅(此雲一切慈)四拘留孫(此雲金仙人)五拘那含(此雲金色仙)六迦葉(此雲飲光)七釋迦牟尼(比雲能仁寂默)。

涅槃經七分(天親涅槃論)

一不思議通返示分二成就種性遣執分三王法實義分四方便修成分五離諸放逸入證分六慈光善巧住持分七顯相分。

善見事師七法

一太遠恐不聞二太近恐踏師影三上風恐臭氣熏師四高處恐成憍慢五當前礙師觀望六當後回顧喚難七立於十尺計。

七寶(多論)

一金二銀三摩尼(亦曰毗琉璃即須彌山寶)四珊瑚(亦曰頗離即水精也)五硨磲(青白間色之寶)六碼瑙(其色如馬之瑙)七赤真珠(佛地論雲赤蟲所出一雲體赤故也)。

七品慈(涅槃經)

親三品上親(師僧父母)中親(兄弟姊妹同學)下親(惠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三品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下怨(奪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

七滅諍

一現前二憶念三不癡四自言五多人語六罪處所七草覆地。

持犯篇七門

一知犯名字二解體狀三明成就四明通塞五明漸頓六明優劣七雜料簡。

七耀

一日二月三南熒惑四北辰星五東歲星六西太白七中宮土宿。

了論戒護八緣

一如王太子後紹王位二如月光明漸漸圓滿三如如意寶珠隨願皆果四如王一子愛惜紹位五如人一目愛之甚重六如世貧人愛少資糧七如國王三事具足(一財二欲塵三正法)八如病人得好良藥。

行覆藏八緣失宿行法(懺篇)

一往餘寺不白二有客比丘來不白三有緣自出界外不白四寺內徐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同一屋宿七在無比丘處住八不半月半月說戒時白。

四分八位法

一但心念二對首心念三眾法心念四但對首五眾法對首六單白七白二八白四。

如來八音

一極好二柔軟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

八戒

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華香瓔珞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床及聽伎樂八不非時食。

八寒獄(智論)

一頞浮陀二尼羅浮陀三訶羅羅四阿婆婆五睺睺六漚波羅七波頭摩八摩訶波頭摩。

海有八奇特法(四分)

一漸入漸深二潮不過限三不宿死尸四百川來會無複本名五萬流悉歸而無增減六出眾珍寶七大身眾生所居八同一咸味。

比丘尼八敬法

一百歲尼禮初夏比丘足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四從僧受戒五從僧出罪六半月求教授七依僧安居八依僧自恣。

破戒受持戒禮得八輕法(寶梁經)

一作愚癡二口瘖啞三顏貌丑陋四其面側戾見者蚩笑五轉受女身作貧窮婢使六形體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

水有八功德

一清淨二不臭三輕四冷五軟六美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盛苦。

毘舍佉母八願

一與客比丘食二與遠行比丘食三與病比丘食四與隨病藥五與看病食六食粥七給比丘雨衣八給尼雨衣。

八解脫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身作證四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有想非無想八滅受想。

八事失德衣(五分)

一時竟二失衣三聞失四遠去五望斷六衣出界七人出界八白二捨。

師以八事量宜聽弟子出外(師資篇)

一伴是處非二處是伴非三事是伴非四伴處是事非五伴事是處非六事處是伴非七事處伴俱非(已上不聽去)八事處伴俱是(聽去)。

儉開八事

一內宿二內煮三自煮四惡觸五僧食六俗食七水果八陸果(五已下不作餘食法)。

比丘八事隨身(善見)

一大衣二七條三五條四缽盂五坐具六漉水囊七針線八斧子。

八識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傳送識八阿梨耶識。

足食八遮相(僧祇)

一自恣足二少欲足三穢污足四雜足五不便足六諂曲足七停住足八自己足。

八邪

一見邪二思惟邪三語邪四業邪五命邪六精進邪七念邪八定邪。

八種塔(十二因緣經)

佛八重二菩薩七重三支佛六重四四果五重五三果四重六二果三重七初果二重八輪王一重。

八種錢(四分)

一金二銀三銅四鐵五白鑞六鉛錫七木八胡膠。

八種樂(輕重儀)

一金(鐘鈴)二石(磬)三絲(琴瑟)四竹(笙笛)五匏(箜篌)六土(塤)七革(諸鼓)八木(柷敔)。

八種漿

一梨二酸棗三甘蔗四蕤果五蒲萄六捨樓伽七閻浮果八波樓伽果。

八種比丘(注戒)

一名字二相似三自稱四乞求五著割截衣六破結使七善來八受大戒。

八種標相(善見)

一山二石三林四樹五路六江七蟻封八水。

八種因緣(捨功德衣四分)

一去二竟三不竟四失五望斷六聞七出界八共出。

八種勝床(阿含)

一金床二銀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師床七父床八母床。

八種失德衣(了論)

一竟二成就三出離四失五聞六過位七望斷八共㧞除。

八種集僧法

一量影二破竹作聲三打地作聲四作煙五吹唄六打鼓七打犍捶八唱說戒時到。

多論八種無作

一作俱無作二形俱無作三事在無作四從用無作五異緣無作六助緣無作七要期無作八隨心無作。

本律八種說戒

一我等得廣說應廣說二不得廣說可至九十三不得說九十可至三十四不得說三十可至二不定五不得說二不定可至十三六不得說十三可至四事七不得說四事可說戒序八不得說序即從座起去。

八種不須依止(事鈔)

一樂靜二守護住處三有病四看病五滿五歲行德成就六自有智行住處無勝己者七饑儉世無食八行道稱意。

捨界八種心(戒疏)

一有欣厭心二作捨心三決定心四住自性心五久思心六歡喜心七自有心八寂靜心。

八正道

一正見二正思惟(慧)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戒)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定)。

如來八相成道

一下兜率二托母胎三降生四逾城五降魔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

八藏

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八大地獄(阿含)

一想二黑繩三埠壓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炙七大燒炙八無間。

八珍

一米二面三鹽四醋五李六柰七芥八姜。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壽天五北州六佛前後七世智辨聰八諸根不具。

八難餘緣聽略說戒(四分)

一王二賊三水四火五病人六非人七惡蟲八人難謂有人欲執縛比丘。

八熱獄(智論)

一炭坑二沸尿三燒林四劍林五刀道六鐵刺林七咸河八銅橛。

比丘尼八波羅夷

一淫二盜三殺人四妄語五摩觸六八事(一捉手二捉衣三入屏處四共語五共立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七覆藏八隨舉。

圖經八輩

一初果二初果向三二果四二果向五三果六三果向七四果八四果向。

八不淨財(事鈔)

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系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褥釜鑊八象金師床。

天龍八部

一天二龍三夜叉四幹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那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思益經八風

一利(順)二衰(違)三毀(違)四譽(順)五稱(順)六譏(違)七苦(違)八樂(順)。

八福田

一佛田二聖人田三和尚田四闍梨田五僧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人田。

戒本八篇

一波羅夷二僧殘三二不定四尼薩耆五波逸提六提舍尼七突吉羅八七滅諍。

具八法比丘(將被治人往俗家懺悔僧網)

一多聞二能善說法三說已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語六能憶持七無有闕失八解善惡言議。

受前八法

一請師二安置立處三差威儀師四出眾問難五單白召入六對眾乞戒七戒師白和八對眾問難。

八物相貿(僧祇)

一時物二夜分物三七日物四終身物五隨身物六重物七不淨物八淨不淨物。

別眾食九緣

一病時二施衣時三作衣時四道行時五船行時六大會時七沙門施時八衣時(五分)九僧次(多論)。

佛世舍衛九億人(智論)

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

毗尼九義(了論)

一比丘毗尼如故出不淨等三比丘尼毗尼如獨行戒等三二部毗尼如所學淫等四罪毗尼如八緣起等五惑毗尼如三界三品惑等六有願如沙彌十學處七無願如白四竟諸戒並起八時處毗尼如邊地受五等九一切處如殺盜等一切時處皆應共學。

七九治罰法(僧網)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五不見罪六不懺罪七說欲不障道八惡馬治九默擯。

九結

一愛二忿三慢四無明五惱六[病-丙+(ㄙ/木)]七癡八見九取。

九次第定

一初禪定二二禪定三三禪定四四禪定五空處定六識處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有想非無想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九事不應俗家坐

一雖為禮拜心不恭敬二雖往迎逆心不殷重三雖讓令坐而心不實四在不恭敬處令坐五有說法言心不採錄六雖聞有德不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與少八知有美食反設粗者九雖供給與如市易法。

三三合九種(十住婆沙)

一身二口三意四自作五教他六見作隨喜七現報八生報九後報。

九種失依止(四分)

一死二遠去三休道四犯重五師得訶責六八戒場上七滿五夏八見本和尚九還來(和尚目下住)。

九種非法

一自斗諍二斗亂他三前後非一斗諍四親近惡友五與惡人為伴六樂自為惡七破戒八破見九親近白衣。

九眾生居(阿毗曇論)

欲界人天善趣色界前三地及無想無色前三地及非想。

戒本九處三問

一戒序二波羅夷三僧伽婆尸沙四二不定五尼薩耆六波逸提七提舍尼八眾學法九七滅諍。

九想

一張想(肪脹如韋囊盛風)二青瘀想(皮肉黃赤瘀黑青黤)三壞想(風吹日[暻-京+恭]裂壞在地)四血塗漫想(膿血流溢污穢塗漫)五膿爛想(蟲膿流出皮肉壞爛)六啖想(蟲蛆唼食鳥挑其眼狐狗虎狼咀爵攫裂)七散想(筋斷骨離頭手交橫)八骨想(白骨筋連分散狼藉)九燒想(爆裂煙息薪盡形滅同於灰土)。

九瘡(亦名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一二)兩眼(三四)兩耳(五六)鼻兩竅七口八大道九小道。

九代

一漢二魏三晉四宋五齊六梁七陳八隋九唐。

九道

一畜生一餓鬼三地獄四修羅五人六天七聲聞八緣覺九菩薩。

跪坐制九法(三千威儀)

一腳前卻二闊腳三搖動四豎五交六空三衣覆足七□□八累腳九累髀。

病人九法橫死(僧祇)

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

九品拜(周禮)

一稽首(拜頭至地)二頓首(頭叩地)三空首(頭至手謂拜首)四振動(戰慄而拜)五吉拜(拜後稽顙吉事而致)六凶拜(稽顙後拜三年服者)七奇拜(一拜答臣下拜)八褒拜(再拜)九肅拜(俯下手拜)。

九品大衣

上三品(上上品二十五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下品二十一條)中三品(中上品十九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下品十五條)下三品(下上品十三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下品九條)。

九品受戒

五戒十戒具戒(各有上中下三品)。

九品羯磨法(業疏)

心念三法(眾法心念法對首心念法但心念法) 對首三法(小眾對首法眾法對首法但對首法) 眾生三法(白四法白二法單白法)。

持通九品之流(業疏)

上根三品(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中根三品(中上根中中根中下根)下根三品(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

俗中九流

一道流(修身治國)三儒流(宗周孔教)三陰陽流(曆象日月)四法流(賞善罰惡)五名流(正萬物名)六墨流(軌度祭祀)七縱橫流(受命轉福)八農流(播種百谷)九雜流(學通上八)。

九精舍

一祇桓二開眼林三東方四東林五西林六王園七受籌八塔婆九還林。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上篇:俱舍論記

下篇:俱舍論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疏部目錄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序 京兆崇義寺沙門道宣集...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總問辯 問。毗尼之學。重在篤信力行。謹守五篇。人天...

【註音版】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比丘尼受戒錄

比丘尼受戒錄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 弘讚在犙 述 稽夫...

比丘尼受戒錄

比丘尼受戒錄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 弘讚在犙 述 稽夫...

沙彌尼律儀要略

沙彌尼律儀要略 華山隆昌寺司律學沙門 讀體 輯集 梵...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弘演毗尼沙門 (如馨) 纂要 聞夫大...

梵網經合註

梵網合註綠起 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指點真性淵...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

佛說大阿彌陀經

大阿彌陀佛經序 大藏經中,有十餘經,言阿彌陀佛濟度...

佛說阿闍世王經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高峰原妙禪師禪要

高峰和尚禪要 侍 者 持 正 錄 參學直翁居士 洪喬...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佛教詞典】應量語

【應量語】 p1399 瑜伽九十七卷八頁云:云何應量語?謂...

【佛教詞典】二無我智

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

聖嚴法師《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大智度論》卷二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

他善根強跳得過去,你不一定跳得過去

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個案。我們的確看到很多特殊個案不...

忍惡無嗔現大威德力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舍利弗和目連兩位尊...

有病治不好就要發大慚愧心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當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藥來...

明海大和尚: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己錯

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凡遇到任何是非,永遠是自...

出家不是職業,而是生活方式

出家,真的是一種職業嗎? 出家是一種職業,許多人都...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求福者遇佛得度

我總是這麼不如意!為何沒一件事能順我的心,滿我的願...

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在哪裡

佛教經常讓我們親近善知識,人家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如...

題耆羅與那賴的故事

過去有兩位菩薩,志行清淨,心境寂然,無所欲求,光明...

清定上師開示念佛

我們念佛的時候,不是想一個人在念,應該想到法界眾生...

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可從這四點來判斷

歲月靜靜流過,無論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遭遇,我們都應...

【視頻】《普門品》蓮喚居士念誦

《普門品》蓮喚居士念誦

【視頻】《普門品》萬佛城唱誦

《普門品》萬佛城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