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彌陀經疏

唐海東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阿彌陀經疏

唐海東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將釋此經,三門分別:初述大意;次釋經宗致;其第三者,則入文釋。

第一述大意者,夫眾生心之為心也,離相離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無相不融,何有東西之處?如海之故無性是守,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因染業,隨五濁而長流;或承淨緣,絕四流而永寂。若斯動靜皆是大夢,以覺望之無流無寂。穢土淨國本來一心,生死涅槃終無二際,然無二之覺取之良難,迷一之夢去之不易。所以大聖垂跡有遐有邇,所陳言教或褒或貶,至如牟尼善逝現此穢土,誡五濁而勸往;彌陀如來御彼淨國,引三輩而導生。今是經者,斯乃兩尊出世之大意,四輩入道之要門,示淨土之可願、讚妙德而可歸。妙德可歸者,耳聞經名則入一乘而無反,口誦佛號則出三界而不還,何況禮拜專念讚詠觀察者哉!淨土可願者,浴於金妙蓮池則離有生之染因,游玉樹檀林則向無死之聖果,加復見佛光入無相、聞梵響悟無生,然後乃從第五門出,回轡生死之苑、憩煩惱之林,不從一步普游十方世界,不舒一念遍現無邊三世,其為樂也可勝度乎!極樂之稱豈虛也哉!

言「佛說」者,從金口之所出,千代不刊之教。「阿彌陀」者,含實德之所立,萬劫無盡之名,能所合舉以標題目,故言「佛說阿彌陀經」也。

第二辨經宗致者,此經直以超過三界二種清淨以為其宗,令諸眾生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以為意致。何者名為二種清淨?如論說言,此清淨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乃至廣說故。然入此清淨有其四門:一、圓滿門,唯佛如來得入此門,如《本業經》說;二、一向門,八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攝大乘論》說;三、純淨門,唯有第三極歡喜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解深密經》說;四、正定聚門,唯無退者得入此門,無邪定聚及不定聚,如兩卷經說。通論極樂世界,具此四門。今此經宗二種清淨,正示第四正定聚門不定聲聞及說凡夫亦得生故。論說二乘種不生,決定種性不得生故。《聲王經》說: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實報女。論說女人不生彼者,無實女故,知變鳥此亦如是故。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寔是化生假為父母。如彼經言:若四眾能正受彼佛之名號,以此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

又彼經言: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而《觀經》說: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當者,當知彼佛有眾多城,隨眾大小城亦大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俱住之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說身高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眾俱住處故。如兩卷經及此經中,池中蓮華大小懸殊,隨池有大小其華亦大小,當知城身大小亦爾,其餘相違准此而通。或說,《聲王經》中說有父母,是顯彼佛所住穢土。是義不然。所以然者,彼經既說,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言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悉是淨土相故,不異《觀經》之所說故。當知彼經所說提婆達多及魔王等,悉於淨土變化所作,不由此等為非淨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且止乘論還釋本文。

此下第三入文解釋。文有三分:序、正、流通。序分之中有其六句、於中前二是其標句,其後四事證成前二。言「如是」者,總舉所聞之法,表有信順之心。言「我聞」者,別提能聞之人,表無違諍之意。下四則引二對證成,明憶聞時處,成能聞之不謬。既有大師大眾,證所說之可信,於中委悉如常可知。

第六序大眾,有三:先聲聞眾、次菩薩眾、後雜類眾。聲聞眾中,舍利弗者,此雲身子。目揵連者,此雲讚誦。迦葉者,此雲飲光。迦旃延者,此雲扇繩。摩訶拘絺羅者,此雲大膝。離婆多者,此雲假和合。周利槃特伽者,此雲蛇奴,或云小道。難陀,此雲慶喜。阿難陀,此雲歡喜。羅睺羅,此雲覆障,或云宮生。憍梵波提,此雲牛呞。賓頭盧,此雲耆年,頗羅墮,此雲利根。「迦留陀夷」,此雲黑上,此是悉達未出家時師也。劫賓那,此雲房宿。薄拘羅,此雲善容。阿[少/兔]樓馱,此雲無貧,或云如意。

菩薩眾中,「阿逸多」者,此雲無能勝。乾陀訶提者,赤色,餘則可知。

「爾時,佛告」已下,第二正說分。於中有三;一者、正示二種清淨果;二者、勸修二種正因;其第三者,引例證成。初中有二:略標、廣解。中二句,先標依果,後標正報。釋中亦二:先釋依果、後釋正報。

依果清淨之中,義門有二,文相有六。別總功德有其十五義,門二:一、釋名門;二、辨相門。六者,名門開二,相門分四故。別總十五者,別有十四、總成一故。別有十四者,六文之中有其四例:前一各有一,後二各有二,第三文中開三,第四文中分五,是故合有十四功德。

第一文言「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是無諸難功德成就,如論頌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第二文言七重欄楯羅網行樹者,是莊嚴地功德成就。如論頌言「雜華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第三文中有三功德,池水金沙者,是莊嚴水功德成就。如論頌言「諸池帶七寶,淥水含八德,下積黃金沙,上耀青蓮色」故。階道樓閣有金銀等者,是種種事功德成就。如論頌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蓮華如輪青色青光等者,莊嚴妙色成就功德。如論頌言「無垢光焰熾,明淨耀世間」故。

第四文中有五功德:一、妓樂功德,常住天樂故;二、寶地功德,黃金為地故;三、雨華功德,六時雨華故,如論頌曰「金地作天樂,雨華散其間,歡樂無疲極,晝夜未嘗眠」故;四、自在功德,乘通遊行故;五、受用功德,飯食經行故,如論頌曰「供養十方佛,報得通作翼,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然彼土食有二種:一者、內食,如此論說;二者、外食,如餘經說。如兩卷經言,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飯食自然盈滿,雖有是食而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足。今此經言飯食經行者,文相合於受用外食也。

第五文中有二功德,如變化功德化作眾鳥說妙法故。如論頌曰「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三寶,忘想入一心」故。二、大義功德,無惡道等之名體故。如論頌曰「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桉云:經說無有惡道譏嫌,論顯無有人道譏嫌,互舉之爾,義如所說。

第六文中有二功德,如論說言,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虛空中,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二者莊嚴性功德。如論說言,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今言自然間生念三寶心者,正是性心,以依出世善根種子,不待功用自然生故。正念三寶離邪歸正,結道眾行故名正道。念此三寶勝妙功德,迴施一切名大慈悲。

上來合有十四功德,無不超過三界六道,是故總名清淨世界。如論說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或有論說十八圓滿。今此經中依果清淨說此十五,若加後說正報四句,則有十九清淨功德。然經與論有同有異,於中委悉准之可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此下第二正報清淨,於中示顯四種功德:一者、主功德;二者、伴功德;三者、大眾功德;四者、上首功德。

主功德中略出二種:一者、光明無量;二者、壽命無量。准此經文釋阿彌陀,此土譯之應雲無量。又言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者,為遣疑情。有人疑言:壽雖無量,要有始終,未知今者為始為末?今解言:今既所過唯經十劫,當知今後無量劫住故。

第二伴功德者,聲聞弟子皆阿羅漢故。論雲,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生故。」桉云:此言淨華眾者,謂得七種淨華之眾。何等為七?一者、戒淨;二者、心淨;三者、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知見淨;六、行知見淨;七、行斷知見淨。於中廣說出《瑜伽論》。有此七種浮華之眾,從佛正覺華中化生也。

第三大眾功德者,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乃至十念功德生彼國者,入正定聚永無退故。論言,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人天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桉云:皆依如來智海含潤,入正定聚無動轉故。

第四上首功德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乃至阿僧祇說故。言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桉云:一生菩薩十地中勝,如妙山王故。論中具顯八種莊嚴,此經略示四種功德。上來二文合為第一,示顯二種清淨果已竟。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自此已下,第二勸修二種淨因。就中有四:一、勸發願;二、明修因;三、示受果;四、結勸。言第二文中明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助因。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者,顯示大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乃得生故,如〈菩薩地發心品〉文。又諸菩薩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行,功德相應。桉云: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業,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被國。所以得知此為因者,兩卷經中攝九品因以為三輩,三中皆有發菩提心;論中唯顯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國者雖有九品,齊因大乘發心善根,所以等無譏嫌之名也。有人難言:若要發大心方生淨土者,不應生彼而證小果,彼無退具故,若乃退大而證小果,無有是處故。又兩卷經中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若未發大心不得生者,則應亦揀未發心;而不揀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為至心言之所揀,故更不須揀。雖有是破,皆不應理。所以然者,發菩提心既是正因,未發心者直是無因,而非有障,何須揀別?五逆謗法乃是障礙,非直無因,故須揀別。是故此難無所聞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發大心熏成種子,後時退心下地現行,良由先發大心種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國,而退現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國取小果耳。是故彼難還顯自短之耳。

第二明助因者,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故、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功德所成之名號故。一日乃至七日者,勝人速成、劣者遲熟故。《聲王經》說十日誦名者,劣人十日乃成故。或一二日等是下品因,五六七日者是中品因,乃至十日成上品因故。

「其人」已下,第三受執。「我見」已下,第四結勸。上來四文合為第二勸修因竟。

「如我今者讚歎」已下,大分第三引例證成。於中有四:一者、引餘佛說證有可信;二者、釋此經名成有勝利;三者、舉願無違重勸發心;四者、嘆法希結勸信受。初中先辨自所稱讚,後引六方諸佛同讚。「於汝意云何」已下,是第二文,於中有三問,次第三勸信。「若有人發願」已下,是第三文,先示願勢,後勸發願。「如我今者」已下,是第四文,於中有三:先己讚他,次他讚己,其第三者結嘆勸信。

上來三分正說文竟。

「佛說」已下,是流通分。

佛說阿彌陀經疏(終)

往生教觀,真攝心成道之要術也。而小本彌陀不特時所宗尚秦譯,且造疏立章者眾生,有以六方佛已去為流通分。雖近古甞闢之,晚學又乃承用。不遇指南,何從正轍?唐初海東曉法師,不唯以佛說此經已下為流通分,且以執持名號為助因,此尤超然拔萃於諸疏之上。予獲是本,喜不自勝,俟他日刻諸梓與天下共之,則使浪斷經科、臆判正助者,當北面歛衽俯伏而抱愧焉。時慶元四年五月既望,霅川烏戌比丘宗相題跋。


上篇:阿彌陀經通讚疏

下篇:阿彌陀經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法華玄讚義決

法華玄讚義決 淄州大雲寺苾芻慧沼撰 問:菩薩有二,謂...

金光明經玄義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此金...

妙法蓮華經義記

法華經義疏序 欽惟我朝肇自八聰王子,而聖君賢臣靡不...

大般涅槃經疏

科南本涅槃經序 元崇聖院傳天台宗教校經沙門師正述 吾...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

西齋淨土詩

西齋淨土詩 懷淨土詩七十七首(並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註音版】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天台傳佛心印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

佛說初分說經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註音版】釋迦牟尼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

佛說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教詞典】孤落迦

(物名)漿名。八種漿之一。其果狀似酸棗。見百一羯磨...

【佛教詞典】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本煥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緣

首座和尚、班首師父、各位執事、各位護法居士: 你們...

導致疲勞的七種病

如果你感到渾身沒勁,不妨給自己23周時間,改變一下不...

生命中的五顆球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

聖凡二力彰顯淨土景觀

一、聖凡二力彰顯淨土景觀 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之力,流...

被煩惱賊掠奪

從前,有兩個人結伴同行,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個照應。...

出家師父的法名為何要尊稱上下

僧人自稱法號有:釋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門某...

要常常好運氣,須自心覺悟

要常常好運氣,須自心覺悟。明白深解人世間之理,以及...

來去自在的龐居士一家

龐蘊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禪者,他曾在馬祖...

奢華的生活把全人類一網打盡

拚命積累財物的趨勢把人搞得暈頭轉向,失去了冷靜思考...

父母恩 你報了嗎

有一位輕生者被寺裡的一位僧人救起後,仍然堅定地說:...

任憑風浪驟起,閑看花開花落

世事繁雜,良莠不齊,許多事情惹人不得清淨。或許生氣...

病人臨終神志錯亂惡境現前,應如何開導

問: 病人於臨終時,若神志錯亂、惡境現前,比如:看到...

【視頻】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無量壽經》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