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名玄論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後釋本名門

論曰。由體不二之理故。有無二智。由無二之智故。適化無方。適化無方則施教不一。施教不一故稱詔不同。是知不二之門為名本也。上已顯其名本。今次敘其本名。敘其本名。略有二種。第一總論眾教。第二別敘此經。

第一總論眾教。凡有五門。一立名不同門。二轉不轉門。三釋首題門。四具義多少門。五人法不同門。

一立名不同門

眾聖敷經。凡有二種。一者直說不別立名。如大品等。九十章內。無有侍者問名如來答題。良以一部明波若事顯。即知是波若經。不煩別立。二者說經亦立名字。如雲此經名為大般涅槃。良由名義未彰。故須別立。此立名不立名一雙也。就自立名之中。復有二種。一佛自立。如雲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二待問方立。如金剛波若。待善吉問名。如來始答。此謂自他一雙。就自立名中。復有二種。一序品已立。如金光明之流。二就正說方立。眾經多爾。此序正一雙也。待問立名中。復有二種。一說經未竟。隨一義說。即立名字。亦如小波若等。二就說經究竟。方始立名。此經是矣。謂前後一雙也。就說經竟立名。復有二種。一者但立一名。眾經多爾。二者立於多名即淨名等是也。故云一名維摩詰經。二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此一多一雙也。眾經雖多。立名所由。略明十義。問。華嚴一部。何故文無立名。答。此經凡有十萬偈。傳譯未盡。立名當在後也。至長安。見僧曇法師從于闐還。於彼處。見龍樹傳雲。華嚴凡有三本。大本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並在龍宮。龍樹不誦出也。唯誦下本十萬偈三十六品。此土唯有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故知華嚴名數在數分矣。菩提流支雲。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從海宮持出也。

二論立名轉不轉門

三世佛經。立名有二。一名字不轉。二隨佛世異。如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現在釋迦。同有斯號。此經名字不轉。二者隨佛出世。名字不同。如十二部中伊帝目多伽經。拘留秦佛出世之轉名甘露穀。拘那含佛為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釋迦興世稱為契經。蓋是適緣不同。故名隨世異也。

三論標題意門

天竺經題在後。而初皆云悉曇。悉曇雲成就。亦云吉法。而迴後置初。道安名之也。問。眾經何故首題名字。答。欲令因名知法。因法起行。得解脫果。又根欲不同。說教非一。若不別立名題。則諸部不分。為令眾部各分。故別立名題。又諸佛說法。有略有廣。廣謂一部之文。略即一經之題。攝廣為略。為受持故。開略為廣。為解義故。又攝廣為略。為利根人。若聞經名。即解其義。如龍樹等入於海宮。但看經題。具鑒文理。開略為廣。為鈍根人。皆聞名未悟。尋文乃解。是以眾經首題名字。

四論立名具義多少門

自有一義立名。或但從人。或但因法。或單就譬。次二義立名。或人法雙舉。或法譬兩題。或因果合說。次三義立名。如勝鬘為人。師子為譬。一乘大方便為法。華嚴亦然。大方廣為法。佛即是人。華嚴為譬。次四義立名。亦如華嚴。大方廣即眾經之通稱。諸大乘經皆云方等。亦名方廣。如雲大方廣大集經。涅槃亦云方等為甘露。即十二部中。名毘佛略。故方廣之名通稱也。方廣既為通稱。佛華嚴即是別名。謂通別兩義也。就別之中。佛為其人。華嚴為譬。合前通別為四義也。次五義立名。大方廣名含二義。一者對別。即是通義。二者對人。復是法名。足前四義。故成五也。次六義立名。即方廣為法。對華嚴為辟。復為法辟一雙也。合上為六也。次七義立名。加以經字。上六為理。經即是文。謂文理一雙也。如涅槃七善中雲。知法知義知法。即是十二部經。故以經文對上義也。若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即以此七字。亦得為七義立名。以具上七義也。如華嚴題目。作此釋之。自餘眾部。可隨義多少也。問。眾經皆是佛說。何故華嚴獨標佛耶。答。欲顯華嚴教圓理滿。故偏題佛也。問。餘大乘亦皆教圓理滿。何故偏嘆華嚴。答。餘經從半入滿。華嚴之滿。不因於半。故偏嘆也。問。既不因半。何由得滿。答。因有多門。不可一例。因於滿理。故有滿教。亦因滿人。故有滿法。不必待半。有人言。七處八會。是一佛華嚴三昧現此法門。故須標佛也。又華嚴偏題佛者。此是佛初成道說之。故題於佛。自爾之前。未有佛說。從此以後。不須標佛。是故斯經獨標佛也。又華嚴七處八會加菩薩說。客謂是菩薩經。非是佛說。是故釋雲諸菩薩等承佛神力在佛前說。即是佛說。故題佛也。問。既是佛經。何故不題佛說。但標佛耶。答。非佛自言。但加菩薩說。故不題佛說也。問。佛為教主。應在題初。何故方廣居首耶。答。欲示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故先標於法。又如前明佛華嚴三昧。故稱佛華嚴經。則佛與華嚴合為一句。若發趾標佛。則義隔華嚴。故不可也。問。大方廣既是眾經通稱。何故華嚴獨標。答。例如題佛以釋之也。良由教圓理滿。純化大人。又是初成道說。故獨標之。

五論人法不同門

眾經從人立名。凡有四種。一從能說人立名。如維摩等。二從所為人受稱。如提謂經等也。三從能問人立名。如文殊師利所問經等。四從所說人受稱。如無量壽佛經等。以說無量壽佛事。故以標名。就能說人。復有五種。一者佛口自說。二者弟子說。三者諸天說。四仙人說。五化人說。此經即是弟子說也。問。弟子所說。既得單從人受名。如來所說。亦得爾不。答。通義得齊。別則不類。弟子所說。多從人受稱。如來所說。多從法得名。所以然者。佛說經無量。若皆云佛經。則諸部無別。今欲分諸部各別。故從法為名。弟子若從法立名。則師資相監。如直云不思議解脫經。不題淨名者。容謂此經即是佛說。今簡師資不同。故從人受稱。故佛經不從人。為欲別師。弟子不從法。為欲簡人。問。人法雙題。凡有幾義。答。略有二種。一者人法雙題。合為一名。如仁王波若等。二者人法兩舉。開為二名。謂人為一名。即維摩詰所說經。法為一名。謂不思議解脫法門。

第二別敘此經

復有三門。一總釋是人法門。二別釋人門。三別釋法門。

一總釋人法門

問。此經何故人法雙題。答。略有十義。一者道不孤運。弘之由人。題淨名。標說教之主。辨不思議。明所弘之法。二者欲明通別兩義。題淨名。則為明人別。標不思議。辨其法通。所以然者。此經凡二化主。一者佛說。二者維摩說。若但題淨名之人。不題不思議法者。但得維摩之說。便不得佛說。今舉不思議。則具含二說。故人法雙題。三者欲互相顯釋。故人法雙題。所以稱為淨名者。以有不思議解脫德。處穢不染。故稱淨名。即此則以法釋人。次標不思議。舉經之大體。題淨名。辨法起之所由。故舉人釋法也。四者題淨名。尊其人也。標不思議。重其法也。以淨德內充嘉聲外滿。聞其名者。莫不尊仰。下云。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重其法者。既聞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誰不重哉。五者明此經題具足三業不可思議。故人法雙題。維摩詰者。舉人辨其意業。次雲所說。明其口業。次云不可思議解脫。敘其身業。問。何故身業獨云不思議。答。以後貫初。身業既不思議。口意亦爾。故最後說之。又以身業現神通。明不思議事顯。故偏說之。此之三業。即是次第。先明意業察緣。次口說法。後即身現神通。六者人法雙題。即是三事示現。顯淨名謂他心輪。標所說明說法輪。辨不可思議即神通輪。三輪之義。法華玄廣明。今此所用者他心輪。謂知病識藥。說法現神通。應病授藥。又說法輪明聞事不思議。神通輪謂見事不思議。六塵境皆為佛事。但見聞既要。故聖人偏示形色。又說法輪但明音聲為教門。神通具以六塵為佛事。又神通輪多現不可思議跡。說法輪多明不思議本。如借座請飯。皆是神通現之。故是跡也。如說六度四等及不二法門。即是本也。又他心輪知根鑒藥。神通輪則拔苦與樂。說法輪則滅惑生解。滅惑生解。名為利益。拔苦與樂即是安樂。是故眾經皆云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則義無不備。六者題維摩。則明託疾方丈。標所說因病演教。舉不思議。明現神通。一部始終。蘊在於題。七者題維摩。為欲簡異於佛示師資不同。次雲所說者。上雖標弟子。客謂是對揚之人。今明所說。則知是弘教之主。雖知是弘教之主。或恐說淺近法門。故次明不思議解脫也。八者題淨名。欲簡異邪師。邪師內無淨德。外闕嘉名。標不思議。簡異耶法耶。法淺劣近末。非不思議。正法甚深。莫能測度。九者標淨名。明是菩薩簡非二乘。二乘結習不除。不得稱淨。如後品雲。觀諸菩薩華不著者。結習已免。即其事也。舉不思議。簡小乘。明大教甚深不可測度。小乘淺近。易可思議。十者題淨名。嘆高行大士異下位菩薩。舉不思議。顯究竟之宗。簡未了之說。五時之流。謂此經是大乘義猶未了。今明既稱不思議。則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

二別釋人門

復有四門。一釋名。二因無因門。三德位門。四現生門。

一釋名門

外國稱毘摩羅詰。羅什僧肇。番為淨名。道生曇詵。雲無垢稱。真諦三藏雲。具存梵本。應言毘摩羅詰利帝。毘為滅。摩羅雲垢。吉利帝為鳴。合而言之。謂滅垢鳴。初從所得為名。次從所離為目。滅猶是所離。以聲聞天下。故稱為鳴。鳴猶名義耳。言雖廣略。而意無異也。

二因無因門

總論立名。凡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有因緣者。在名既多。則因緣非一。今略明四種。一從生所立名。如六道等。以生天趣故名為天。二從相貌立名。如有黑白長短等相。即以為稱。三從過失立名。如賊盜之流。四從功德為目。如三乘賢聖。無因緣立名者。涅槃雲。低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釋論雲。草名末末利。此雲賊草。不劫盜而受賊名。皆無因緣。強立名字。維摩立名。可具二義。一無因緣強立名字。所以然者。既稱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即是絕名。以心行既斷。名意不思。言語亦滅。故口不議。入法身之位。形不以像測。心不可以智知。豈有名經。但為出處眾生強立名字。故是無因緣也。問。法身既無形名。由佛所感。便有形名。謂即是因緣。何名強立。答。須識強立之義。以法身不可名。而為法身立名。故云無因緣強之名耳。若就物感立名。名因感立。則是有於因緣。故一名中具含二義。問。為法身立名。此名為屬法身。為屬應跡。答。宜兩望之。若為法身立名。則屬法身。此名應物。則名屬跡也。若以無名為本。用名為跡。非是法身為本。應身為跡。故本跡多門。不可一例。問。但法身無名。假為立名。亦生死無名。假立名耶。答。法身體。絕百非。名相不及。可得無名假為立名。生死是名相之法。不可言生死無名強為立名。二者非但法身無名強為立名。亦生死無名強為立名。是故經云。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涅槃非寂靜。既強號涅槃。生死非雜亂。亦假名生死。問。此據何門。二名強立。答。此望於正道。未曾生死。亦非涅槃。故生死涅槃皆是強立。問。得雲生死無名強立為名。涅槃有名非強立耶。答。亦有斯義。生死虛妄。實無所有。故強名生死。對生死虛妄。嘆涅槃真實。故涅槃有實德。依德立名。故涅槃之名。非強立也。問。此據何門。明生死無名涅槃有名。答。此明生死無本。故生死可空。所以無名。涅槃有本。涅槃不空。是故有名。如此經云。身孰為本。貪慾為本。貪慾孰為本。乃至以顛倒為本。既稱倒相。是故無本。以其無本。則無生死。故生死可空。所以無名強為立名。對生死無本。明涅槃有本。涅槃有本。即是佛性。故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是以佛性為佛之本。涅槃有根本。便有涅槃故涅槃有名。非是強立也。問。有生死涅槃俱非強立。答。復有斯義。於生死人有生死故。之生死名。非是強立。於涅槃者有於涅槃。故涅槃之名。亦非強立。此之四門。各據一義。可隨文用之。雖有四句。合而言之。唯成生死涅槃名無名二句。合此二句。以歸一句。蓋是無名無名名。因緣一句義耳。無名名。豈是名耶。名無名。豈是無名耶。故非名亦非無名。非生死亦非涅槃。是以經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泯一句。入於無句。無句而句。故非名非無名。而能名能無名。雖能名能無名。而不動非名非無名。以縱任自在。塵累不拘。即是淨德。有斯淨德。故稱淨名。即此淨德無累。名為解脫。物莫能測。稱不思議。故人法不二。不二而二故統御名人。可軌稱法耳。自上以來。明無因緣故強立名字。今次辨有因緣故立名。無因緣立名。即就法身為論。有因緣立名。據跡而言。維摩既託跡毘耶。現從父母。必有名字。父母見此兒生時。有其淨德。依德立字。故號淨名。次即如來印嘆。兼世人嗟美。以有三義。故立淨名。問。一切菩薩。皆有淨德。何維摩獨受其名。答。如諸菩薩。雖皆有慈。彌勒即以慈德為稱。今亦然矣。又此是在家菩薩。居五塵而不染。處眾穢而常淨。故偏受斯名。問。淨名父母姓字云何。答。汎論凡聖。有二種父母。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以有癡愛。是故受生。謂凡夫因父母也。雖有癡愛。要假男女為緣。方得受生。名緣父母。諸佛菩薩。亦有二種父母。一權實二熏。謂法身父母。實慧虛凝。與陰同靜。故配之如母。權義流動。與彼陽齊。故喻之如父。由斯二慧。法身得生。故名法身父母。生身父母者。如佛喻經說。淨名姓碩。名大仙。王氏。別傳雲。姓雷氏。父名那提。此雲智基。母姓釋氏。名喜。年十九嫁。父年二十三婚。至二十七。於提婆羅城內生維摩。維摩有子。字曰善思。甚有父風。佛授其記。未來作佛。別有維摩子經一卷。可尋之也。

三論德位門

問。維摩是何位人。能真俗並觀。答。方便品雲。淨名得無生忍。不判其淺深。釋但無生並觀。凡有三說。靈味法師云。初地得無生忍。即能真俗並觀。次關中舊說。七地得無生。真俗始並。如肇公雲。七地施極於施而未甞施。戒極於戒而未甞戒。故七地並也。江南舊云。七地雖能並觀。未能常並。至於八地。始得令並。淨名即是八地以上人也。復有人釋雲。淨名文殊。皆往古如來。現為菩薩。如首楞嚴雲。文殊為龍種尊佛。發跡經云。淨名即金粟如來。今明聖跡無方。難可測度。但無生並觀。經有四文。一對地前凡位。但名順忍。故未有無生。亦未能並觀。初地稱為聖位。始得無生。二觀方並。仁王瓔珞經攝大乘論。並有此文。二者初地以上。六地以還。無生尚淺。並義未彰。與順忍之名。至於七地。名等定慧地。故始是無生。名為並觀。問。七地何故名等定慧。答。釋論雲。前三地慧多定小。後三地定多慧少。故定慧不等。今定慧平等。故云等定慧。又一義。此說二慧為定慧耳。六地波若靜鑒為定。以方便動照為慧。六地妙於靜鑒。拙於動涉。故定慧未等。至於七地。名為方便。則二慧具足。名定慧等也。問。定慧既等。何故名無生耶。答。釋論雲。七地具了眾生及法皆悉無生。名無生忍。不偏著有。有心不生。不偏滯於空。空心不起。故慧常方便。方便常慧。空有雙游。無所偏著。故云無生。三者七地雖得無生已能並觀。但猶有功用心。八地於功用心。永不復生。名為無生。而復任運恆並。四者八地雖無功用。猶未究竟。究竟無生。在於佛地。方便品雲。久於佛道。心已純就者。當知是佛地無生。金粟如來。則斯文已顯。以無生具在四處。眾師各偏執一塗。故失其旨也。又取相之流。隨言起著。聞深位則謂定深深。不得為淺深。聞淺位則謂定淺淺。不得為深淺。若定淺。豈可從淺以至深深。若定深深。云何得作淺。今明因緣淺深。無有定相。故淺具淺深。深可得為深淺。淺可得為淺深。故經中凡有四句。一淺為深用。初發心菩薩八相成佛。二深為淺用。往古如來為能仁弟子。三深為深用。即佛為佛化。四淺為淺用。其義易知。問。深為淺用。淺為深用。可是方便。深為深用。淺為淺用。亦是方便耶。答。舊云深為淺用是方便。深為深用則非方便。今明非但深為淺用是方便。深為深用亦是方便。良以道門未曾淺淺深深。皆為化物故。併稱方便也。又有所得人皆云後心是淨名。初心非淨名。今明發心畢竟二不別。非但後心是淨名。初心亦是淨名。所以然者。後心淨諸見。既稱淨名。諸見亦是淨名。問。此經三品破於三見。方便品破凡夫見。弟子品破二乘見。菩薩品破菩薩見。後心淨名可破三見。初心既是淨名。亦應破三見也。答。若後心破三見。初心未破三見。今說破三見。可為後心人耳。初心復何所益耶。又佛在世時。有諸羅漢。弟子品可破之。有彌勒等。則菩薩品可破之。末世無此大小之人。經流像教何所益耶。故知初後心皆破三見。問。初心後心皆破三見。則初後何異。答。是故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初心稱為佛心。是三世佛之種子。則與佛無異。故始名初心佛。終稱後心佛。初心佛亦淨三見。後心佛亦淨三見。但初淨三見則晦。後淨三見則明。故開初後有異耳。又有所得人。皆言凡夫處四生之內。淨名昇六道之外。但凡夫感於淨名。淨名應入生死。故託疾略耶。興以斯教。今明一往非無此義。但恐成凡聖道隔成高下二見耳。復須識一心之內即是眾生亦即是佛藏。於此心中。起三種見。便是煩惱。淨此三見。即是淨名。問。云何一心內具起三見。答。若於此心。起凡夫見。名凡夫也。起二乘見。名二乘也。起菩薩見。名菩薩也。未與波若相應以來。於念念中。多墮三見。便見三惑。若先念起此三見。後念能淨此三見。則前念名為煩惱。後念即是淨名。故經云。眾生身內。既有毒草。即有藥王。迷悟不離。其猶反掌。豈可定謂凡夫局在四生之內。諸佛昇乎六道外耶。故行道坐禪講說懺悔。宜依此門。不爾。於事無益也。問既勸修觀行。今請問研心。若前心起三見稱為垢。後念破三見為淨名者。非但三見名為見。則淨名亦是見。所以然者。前心起三見為有。後念破三見為無。既是有無。名為垢染。何名為淨名。答。不言前起三見為有。後淨三見為無。但了前三見本自不有。今亦不無。故名淨三見耳。問。若了三見本自不有。今亦不無。名淨三見者。此乃息於有無。還染非有非無。何名為淨。又有有有無名之為有。無有無無此即是無。還隨有無。何名離染。答。釋論雲。破二不著一。乃名為法忍。今若能進忘兩是。退泯二非。蕭然無寄。乃名為淨。問。若遣是忘非。乃名淨者。夫有是有非。則名為有。無是無非。始是大無。何名為淨。答。本進彈兩足。退息二非。冀玄悟之賓。蕭然無寄。今遂循環名數。隨逐想心。則取悟無由。若內息情想。無心於內。外夷名相。無數於外。無數於外。則緣盡於觀。無心於內。則觀盡於緣。緣盡於觀。故無緣。觀盡於緣。則無觀。無觀無緣。則紛累都寂。乃名為淨。豈復染無。問。若緣觀都寂。何異滅智灰身。灰身故無緣。滅智則無觀。欲行大道。乃爾小乘。答。緣是生心動念。即是難家。觀謂無生妙悟。名為答者。以無緣則子無所問。以絕觀餘無所通。不應更復修環反覆。問。若緣觀俱寂。問答並遣。則任運成啞。答。天親龍樹盛許啞言。故云汝證我法時。汝爾時自啞。但子猶未達其旨。今略陳之。夫論啞者。言而常啞。辨其言者。啞而常言。言而不啞。所謂凡夫。啞而不言。名二乘觀。故至之緣觀俱寂。而境智宛然。應愈動神愈靜。智愈寂照愈明。寧以啞法目聖心。灰斷榜玄道。

四論現生門

經云開閇一切諸惡趣門。而生六道。以現其身。夫法身無生。而無處不生。以無生故。諸趣門閇。無處不生故。而生五道。生五道則有五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者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息苦生者。菩薩以自在力及與願力。受生三界。隨所生處。為息物苦。名息苦生。言隨類生者。菩薩願力自在力。與物同生。教令離惡。化之住善。名隨類生。言勝生者。菩薩自以功德善業。於人天中。受諸勝報。謂壽命色力並皆殊勝。故云勝生。增上生者。初地已上十地王果報。名增上生。最後生者。菩薩學位已窮。受生剎利婆羅門家。得無上道。作一切佛事。名最後生。問。淨名五生之中。何生攝耶。答。據本而言。久成種覺。位在法身。故非五生攝。就跡論者。適化無方。淺深隨物。則具五生。就位而言。此之五生。通遍諸地。約其階級。則前之三生在地前。後之二生則歡喜以上。淨名既得無生忍。則屬後二生但後之二生。受十王果報。名增上生。最後身作佛。稱後邊生。淨名跡居長者報。非十王果報。非作佛身。異最後生。就事言之。謂勝生也。五生之說。地持廣明也。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上篇:淨名玄論

下篇:維摩經義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阿彌陀經義疏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並序)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一乘...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序 此疏自智者演說。章安記錄。古來...

仁王般若經疏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併序(〔宋、時〕) 東都沙門(寶臣...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一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註音版】佛說稻稈經

佛說稻稈經...

佛說佛十力經

佛說佛十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佛說孝子經

佛說孝子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

【註音版】佛說戒香經

佛說戒香經...

四明十義書

重刻四明十義書序 圓宗觀道曠遠深絕。必須稟宗匠之開...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朝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教詞典】死生通

死生通者,謂依止靜慮於觀有情死生差別威德具足中,若...

【佛教詞典】九種清淨

【九種清淨】 p0093 顯揚三卷十七頁云:清淨者:謂九種...

陰鬼變佛光—念佛不怕陰鬼

一句「鬼話」,人心惶惶,花草變色 有一天,一個念佛會...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警察講述他所經歷的因果靈異案件

我要說的是,我們警察大部分是很信因果報應和科學所不...

切勿為了睡眠,將一生空過

佛陀教誡,「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晝」...

千億天神皆願供養這種修行人

東山佛學書院是由東山高中的副校長,與教務主任、訓導...

聖嚴法師《超越生命中的關卡》

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我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 生命的...

螞蟻三昧

燒香的時候,突然看見一隊螞蟻,從莊嚴的佛像爬過,它...

疑誤眾生當墮無間獄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學佛後為什麼更倒霉了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慾瞋恚...

怎樣求得平安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

轉苦為樂

人世間有很多人都能夠忍苦耐勞,即使在非常艱苦的生活...

供養佛陀的發霉玉米糰

為善就好像掘井一樣,只要井掘開了將水汲出來同樣會再...

【視頻】《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

《觀音大士讚》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圓覺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