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名玄論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後釋本名門

論曰。由體不二之理故。有無二智。由無二之智故。適化無方。適化無方則施教不一。施教不一故稱詔不同。是知不二之門為名本也。上已顯其名本。今次敘其本名。敘其本名。略有二種。第一總論眾教。第二別敘此經。

第一總論眾教。凡有五門。一立名不同門。二轉不轉門。三釋首題門。四具義多少門。五人法不同門。

一立名不同門

眾聖敷經。凡有二種。一者直說不別立名。如大品等。九十章內。無有侍者問名如來答題。良以一部明波若事顯。即知是波若經。不煩別立。二者說經亦立名字。如雲此經名為大般涅槃。良由名義未彰。故須別立。此立名不立名一雙也。就自立名之中。復有二種。一佛自立。如雲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二待問方立。如金剛波若。待善吉問名。如來始答。此謂自他一雙。就自立名中。復有二種。一序品已立。如金光明之流。二就正說方立。眾經多爾。此序正一雙也。待問立名中。復有二種。一說經未竟。隨一義說。即立名字。亦如小波若等。二就說經究竟。方始立名。此經是矣。謂前後一雙也。就說經竟立名。復有二種。一者但立一名。眾經多爾。二者立於多名即淨名等是也。故云一名維摩詰經。二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此一多一雙也。眾經雖多。立名所由。略明十義。問。華嚴一部。何故文無立名。答。此經凡有十萬偈。傳譯未盡。立名當在後也。至長安。見僧曇法師從于闐還。於彼處。見龍樹傳雲。華嚴凡有三本。大本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並在龍宮。龍樹不誦出也。唯誦下本十萬偈三十六品。此土唯有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故知華嚴名數在數分矣。菩提流支雲。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從海宮持出也。

二論立名轉不轉門

三世佛經。立名有二。一名字不轉。二隨佛世異。如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現在釋迦。同有斯號。此經名字不轉。二者隨佛出世。名字不同。如十二部中伊帝目多伽經。拘留秦佛出世之轉名甘露穀。拘那含佛為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釋迦興世稱為契經。蓋是適緣不同。故名隨世異也。

三論標題意門

天竺經題在後。而初皆云悉曇。悉曇雲成就。亦云吉法。而迴後置初。道安名之也。問。眾經何故首題名字。答。欲令因名知法。因法起行。得解脫果。又根欲不同。說教非一。若不別立名題。則諸部不分。為令眾部各分。故別立名題。又諸佛說法。有略有廣。廣謂一部之文。略即一經之題。攝廣為略。為受持故。開略為廣。為解義故。又攝廣為略。為利根人。若聞經名。即解其義。如龍樹等入於海宮。但看經題。具鑒文理。開略為廣。為鈍根人。皆聞名未悟。尋文乃解。是以眾經首題名字。

四論立名具義多少門

自有一義立名。或但從人。或但因法。或單就譬。次二義立名。或人法雙舉。或法譬兩題。或因果合說。次三義立名。如勝鬘為人。師子為譬。一乘大方便為法。華嚴亦然。大方廣為法。佛即是人。華嚴為譬。次四義立名。亦如華嚴。大方廣即眾經之通稱。諸大乘經皆云方等。亦名方廣。如雲大方廣大集經。涅槃亦云方等為甘露。即十二部中。名毘佛略。故方廣之名通稱也。方廣既為通稱。佛華嚴即是別名。謂通別兩義也。就別之中。佛為其人。華嚴為譬。合前通別為四義也。次五義立名。大方廣名含二義。一者對別。即是通義。二者對人。復是法名。足前四義。故成五也。次六義立名。即方廣為法。對華嚴為辟。復為法辟一雙也。合上為六也。次七義立名。加以經字。上六為理。經即是文。謂文理一雙也。如涅槃七善中雲。知法知義知法。即是十二部經。故以經文對上義也。若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即以此七字。亦得為七義立名。以具上七義也。如華嚴題目。作此釋之。自餘眾部。可隨義多少也。問。眾經皆是佛說。何故華嚴獨標佛耶。答。欲顯華嚴教圓理滿。故偏題佛也。問。餘大乘亦皆教圓理滿。何故偏嘆華嚴。答。餘經從半入滿。華嚴之滿。不因於半。故偏嘆也。問。既不因半。何由得滿。答。因有多門。不可一例。因於滿理。故有滿教。亦因滿人。故有滿法。不必待半。有人言。七處八會。是一佛華嚴三昧現此法門。故須標佛也。又華嚴偏題佛者。此是佛初成道說之。故題於佛。自爾之前。未有佛說。從此以後。不須標佛。是故斯經獨標佛也。又華嚴七處八會加菩薩說。客謂是菩薩經。非是佛說。是故釋雲諸菩薩等承佛神力在佛前說。即是佛說。故題佛也。問。既是佛經。何故不題佛說。但標佛耶。答。非佛自言。但加菩薩說。故不題佛說也。問。佛為教主。應在題初。何故方廣居首耶。答。欲示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故先標於法。又如前明佛華嚴三昧。故稱佛華嚴經。則佛與華嚴合為一句。若發趾標佛。則義隔華嚴。故不可也。問。大方廣既是眾經通稱。何故華嚴獨標。答。例如題佛以釋之也。良由教圓理滿。純化大人。又是初成道說。故獨標之。

五論人法不同門

眾經從人立名。凡有四種。一從能說人立名。如維摩等。二從所為人受稱。如提謂經等也。三從能問人立名。如文殊師利所問經等。四從所說人受稱。如無量壽佛經等。以說無量壽佛事。故以標名。就能說人。復有五種。一者佛口自說。二者弟子說。三者諸天說。四仙人說。五化人說。此經即是弟子說也。問。弟子所說。既得單從人受名。如來所說。亦得爾不。答。通義得齊。別則不類。弟子所說。多從人受稱。如來所說。多從法得名。所以然者。佛說經無量。若皆云佛經。則諸部無別。今欲分諸部各別。故從法為名。弟子若從法立名。則師資相監。如直云不思議解脫經。不題淨名者。容謂此經即是佛說。今簡師資不同。故從人受稱。故佛經不從人。為欲別師。弟子不從法。為欲簡人。問。人法雙題。凡有幾義。答。略有二種。一者人法雙題。合為一名。如仁王波若等。二者人法兩舉。開為二名。謂人為一名。即維摩詰所說經。法為一名。謂不思議解脫法門。

第二別敘此經

復有三門。一總釋是人法門。二別釋人門。三別釋法門。

一總釋人法門

問。此經何故人法雙題。答。略有十義。一者道不孤運。弘之由人。題淨名。標說教之主。辨不思議。明所弘之法。二者欲明通別兩義。題淨名。則為明人別。標不思議。辨其法通。所以然者。此經凡二化主。一者佛說。二者維摩說。若但題淨名之人。不題不思議法者。但得維摩之說。便不得佛說。今舉不思議。則具含二說。故人法雙題。三者欲互相顯釋。故人法雙題。所以稱為淨名者。以有不思議解脫德。處穢不染。故稱淨名。即此則以法釋人。次標不思議。舉經之大體。題淨名。辨法起之所由。故舉人釋法也。四者題淨名。尊其人也。標不思議。重其法也。以淨德內充嘉聲外滿。聞其名者。莫不尊仰。下云。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重其法者。既聞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誰不重哉。五者明此經題具足三業不可思議。故人法雙題。維摩詰者。舉人辨其意業。次雲所說。明其口業。次云不可思議解脫。敘其身業。問。何故身業獨云不思議。答。以後貫初。身業既不思議。口意亦爾。故最後說之。又以身業現神通。明不思議事顯。故偏說之。此之三業。即是次第。先明意業察緣。次口說法。後即身現神通。六者人法雙題。即是三事示現。顯淨名謂他心輪。標所說明說法輪。辨不可思議即神通輪。三輪之義。法華玄廣明。今此所用者他心輪。謂知病識藥。說法現神通。應病授藥。又說法輪明聞事不思議。神通輪謂見事不思議。六塵境皆為佛事。但見聞既要。故聖人偏示形色。又說法輪但明音聲為教門。神通具以六塵為佛事。又神通輪多現不可思議跡。說法輪多明不思議本。如借座請飯。皆是神通現之。故是跡也。如說六度四等及不二法門。即是本也。又他心輪知根鑒藥。神通輪則拔苦與樂。說法輪則滅惑生解。滅惑生解。名為利益。拔苦與樂即是安樂。是故眾經皆云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則義無不備。六者題維摩。則明託疾方丈。標所說因病演教。舉不思議。明現神通。一部始終。蘊在於題。七者題維摩。為欲簡異於佛示師資不同。次雲所說者。上雖標弟子。客謂是對揚之人。今明所說。則知是弘教之主。雖知是弘教之主。或恐說淺近法門。故次明不思議解脫也。八者題淨名。欲簡異邪師。邪師內無淨德。外闕嘉名。標不思議。簡異耶法耶。法淺劣近末。非不思議。正法甚深。莫能測度。九者標淨名。明是菩薩簡非二乘。二乘結習不除。不得稱淨。如後品雲。觀諸菩薩華不著者。結習已免。即其事也。舉不思議。簡小乘。明大教甚深不可測度。小乘淺近。易可思議。十者題淨名。嘆高行大士異下位菩薩。舉不思議。顯究竟之宗。簡未了之說。五時之流。謂此經是大乘義猶未了。今明既稱不思議。則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

二別釋人門

復有四門。一釋名。二因無因門。三德位門。四現生門。

一釋名門

外國稱毘摩羅詰。羅什僧肇。番為淨名。道生曇詵。雲無垢稱。真諦三藏雲。具存梵本。應言毘摩羅詰利帝。毘為滅。摩羅雲垢。吉利帝為鳴。合而言之。謂滅垢鳴。初從所得為名。次從所離為目。滅猶是所離。以聲聞天下。故稱為鳴。鳴猶名義耳。言雖廣略。而意無異也。

二因無因門

總論立名。凡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有因緣者。在名既多。則因緣非一。今略明四種。一從生所立名。如六道等。以生天趣故名為天。二從相貌立名。如有黑白長短等相。即以為稱。三從過失立名。如賊盜之流。四從功德為目。如三乘賢聖。無因緣立名者。涅槃雲。低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釋論雲。草名末末利。此雲賊草。不劫盜而受賊名。皆無因緣。強立名字。維摩立名。可具二義。一無因緣強立名字。所以然者。既稱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即是絕名。以心行既斷。名意不思。言語亦滅。故口不議。入法身之位。形不以像測。心不可以智知。豈有名經。但為出處眾生強立名字。故是無因緣也。問。法身既無形名。由佛所感。便有形名。謂即是因緣。何名強立。答。須識強立之義。以法身不可名。而為法身立名。故云無因緣強之名耳。若就物感立名。名因感立。則是有於因緣。故一名中具含二義。問。為法身立名。此名為屬法身。為屬應跡。答。宜兩望之。若為法身立名。則屬法身。此名應物。則名屬跡也。若以無名為本。用名為跡。非是法身為本。應身為跡。故本跡多門。不可一例。問。但法身無名。假為立名。亦生死無名。假立名耶。答。法身體。絕百非。名相不及。可得無名假為立名。生死是名相之法。不可言生死無名強為立名。二者非但法身無名強為立名。亦生死無名強為立名。是故經云。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涅槃非寂靜。既強號涅槃。生死非雜亂。亦假名生死。問。此據何門。二名強立。答。此望於正道。未曾生死。亦非涅槃。故生死涅槃皆是強立。問。得雲生死無名強立為名。涅槃有名非強立耶。答。亦有斯義。生死虛妄。實無所有。故強名生死。對生死虛妄。嘆涅槃真實。故涅槃有實德。依德立名。故涅槃之名。非強立也。問。此據何門。明生死無名涅槃有名。答。此明生死無本。故生死可空。所以無名。涅槃有本。涅槃不空。是故有名。如此經云。身孰為本。貪慾為本。貪慾孰為本。乃至以顛倒為本。既稱倒相。是故無本。以其無本。則無生死。故生死可空。所以無名強為立名。對生死無本。明涅槃有本。涅槃有本。即是佛性。故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是以佛性為佛之本。涅槃有根本。便有涅槃故涅槃有名。非是強立也。問。有生死涅槃俱非強立。答。復有斯義。於生死人有生死故。之生死名。非是強立。於涅槃者有於涅槃。故涅槃之名。亦非強立。此之四門。各據一義。可隨文用之。雖有四句。合而言之。唯成生死涅槃名無名二句。合此二句。以歸一句。蓋是無名無名名。因緣一句義耳。無名名。豈是名耶。名無名。豈是無名耶。故非名亦非無名。非生死亦非涅槃。是以經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泯一句。入於無句。無句而句。故非名非無名。而能名能無名。雖能名能無名。而不動非名非無名。以縱任自在。塵累不拘。即是淨德。有斯淨德。故稱淨名。即此淨德無累。名為解脫。物莫能測。稱不思議。故人法不二。不二而二故統御名人。可軌稱法耳。自上以來。明無因緣故強立名字。今次辨有因緣故立名。無因緣立名。即就法身為論。有因緣立名。據跡而言。維摩既託跡毘耶。現從父母。必有名字。父母見此兒生時。有其淨德。依德立字。故號淨名。次即如來印嘆。兼世人嗟美。以有三義。故立淨名。問。一切菩薩。皆有淨德。何維摩獨受其名。答。如諸菩薩。雖皆有慈。彌勒即以慈德為稱。今亦然矣。又此是在家菩薩。居五塵而不染。處眾穢而常淨。故偏受斯名。問。淨名父母姓字云何。答。汎論凡聖。有二種父母。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以有癡愛。是故受生。謂凡夫因父母也。雖有癡愛。要假男女為緣。方得受生。名緣父母。諸佛菩薩。亦有二種父母。一權實二熏。謂法身父母。實慧虛凝。與陰同靜。故配之如母。權義流動。與彼陽齊。故喻之如父。由斯二慧。法身得生。故名法身父母。生身父母者。如佛喻經說。淨名姓碩。名大仙。王氏。別傳雲。姓雷氏。父名那提。此雲智基。母姓釋氏。名喜。年十九嫁。父年二十三婚。至二十七。於提婆羅城內生維摩。維摩有子。字曰善思。甚有父風。佛授其記。未來作佛。別有維摩子經一卷。可尋之也。

三論德位門

問。維摩是何位人。能真俗並觀。答。方便品雲。淨名得無生忍。不判其淺深。釋但無生並觀。凡有三說。靈味法師云。初地得無生忍。即能真俗並觀。次關中舊說。七地得無生。真俗始並。如肇公雲。七地施極於施而未甞施。戒極於戒而未甞戒。故七地並也。江南舊云。七地雖能並觀。未能常並。至於八地。始得令並。淨名即是八地以上人也。復有人釋雲。淨名文殊。皆往古如來。現為菩薩。如首楞嚴雲。文殊為龍種尊佛。發跡經云。淨名即金粟如來。今明聖跡無方。難可測度。但無生並觀。經有四文。一對地前凡位。但名順忍。故未有無生。亦未能並觀。初地稱為聖位。始得無生。二觀方並。仁王瓔珞經攝大乘論。並有此文。二者初地以上。六地以還。無生尚淺。並義未彰。與順忍之名。至於七地。名等定慧地。故始是無生。名為並觀。問。七地何故名等定慧。答。釋論雲。前三地慧多定小。後三地定多慧少。故定慧不等。今定慧平等。故云等定慧。又一義。此說二慧為定慧耳。六地波若靜鑒為定。以方便動照為慧。六地妙於靜鑒。拙於動涉。故定慧未等。至於七地。名為方便。則二慧具足。名定慧等也。問。定慧既等。何故名無生耶。答。釋論雲。七地具了眾生及法皆悉無生。名無生忍。不偏著有。有心不生。不偏滯於空。空心不起。故慧常方便。方便常慧。空有雙游。無所偏著。故云無生。三者七地雖得無生已能並觀。但猶有功用心。八地於功用心。永不復生。名為無生。而復任運恆並。四者八地雖無功用。猶未究竟。究竟無生。在於佛地。方便品雲。久於佛道。心已純就者。當知是佛地無生。金粟如來。則斯文已顯。以無生具在四處。眾師各偏執一塗。故失其旨也。又取相之流。隨言起著。聞深位則謂定深深。不得為淺深。聞淺位則謂定淺淺。不得為深淺。若定淺。豈可從淺以至深深。若定深深。云何得作淺。今明因緣淺深。無有定相。故淺具淺深。深可得為深淺。淺可得為淺深。故經中凡有四句。一淺為深用。初發心菩薩八相成佛。二深為淺用。往古如來為能仁弟子。三深為深用。即佛為佛化。四淺為淺用。其義易知。問。深為淺用。淺為深用。可是方便。深為深用。淺為淺用。亦是方便耶。答。舊云深為淺用是方便。深為深用則非方便。今明非但深為淺用是方便。深為深用亦是方便。良以道門未曾淺淺深深。皆為化物故。併稱方便也。又有所得人皆云後心是淨名。初心非淨名。今明發心畢竟二不別。非但後心是淨名。初心亦是淨名。所以然者。後心淨諸見。既稱淨名。諸見亦是淨名。問。此經三品破於三見。方便品破凡夫見。弟子品破二乘見。菩薩品破菩薩見。後心淨名可破三見。初心既是淨名。亦應破三見也。答。若後心破三見。初心未破三見。今說破三見。可為後心人耳。初心復何所益耶。又佛在世時。有諸羅漢。弟子品可破之。有彌勒等。則菩薩品可破之。末世無此大小之人。經流像教何所益耶。故知初後心皆破三見。問。初心後心皆破三見。則初後何異。答。是故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初心稱為佛心。是三世佛之種子。則與佛無異。故始名初心佛。終稱後心佛。初心佛亦淨三見。後心佛亦淨三見。但初淨三見則晦。後淨三見則明。故開初後有異耳。又有所得人。皆言凡夫處四生之內。淨名昇六道之外。但凡夫感於淨名。淨名應入生死。故託疾略耶。興以斯教。今明一往非無此義。但恐成凡聖道隔成高下二見耳。復須識一心之內即是眾生亦即是佛藏。於此心中。起三種見。便是煩惱。淨此三見。即是淨名。問。云何一心內具起三見。答。若於此心。起凡夫見。名凡夫也。起二乘見。名二乘也。起菩薩見。名菩薩也。未與波若相應以來。於念念中。多墮三見。便見三惑。若先念起此三見。後念能淨此三見。則前念名為煩惱。後念即是淨名。故經云。眾生身內。既有毒草。即有藥王。迷悟不離。其猶反掌。豈可定謂凡夫局在四生之內。諸佛昇乎六道外耶。故行道坐禪講說懺悔。宜依此門。不爾。於事無益也。問既勸修觀行。今請問研心。若前心起三見稱為垢。後念破三見為淨名者。非但三見名為見。則淨名亦是見。所以然者。前心起三見為有。後念破三見為無。既是有無。名為垢染。何名為淨名。答。不言前起三見為有。後淨三見為無。但了前三見本自不有。今亦不無。故名淨三見耳。問。若了三見本自不有。今亦不無。名淨三見者。此乃息於有無。還染非有非無。何名為淨。又有有有無名之為有。無有無無此即是無。還隨有無。何名離染。答。釋論雲。破二不著一。乃名為法忍。今若能進忘兩是。退泯二非。蕭然無寄。乃名為淨。問。若遣是忘非。乃名淨者。夫有是有非。則名為有。無是無非。始是大無。何名為淨。答。本進彈兩足。退息二非。冀玄悟之賓。蕭然無寄。今遂循環名數。隨逐想心。則取悟無由。若內息情想。無心於內。外夷名相。無數於外。無數於外。則緣盡於觀。無心於內。則觀盡於緣。緣盡於觀。故無緣。觀盡於緣。則無觀。無觀無緣。則紛累都寂。乃名為淨。豈復染無。問。若緣觀都寂。何異滅智灰身。灰身故無緣。滅智則無觀。欲行大道。乃爾小乘。答。緣是生心動念。即是難家。觀謂無生妙悟。名為答者。以無緣則子無所問。以絕觀餘無所通。不應更復修環反覆。問。若緣觀俱寂。問答並遣。則任運成啞。答。天親龍樹盛許啞言。故云汝證我法時。汝爾時自啞。但子猶未達其旨。今略陳之。夫論啞者。言而常啞。辨其言者。啞而常言。言而不啞。所謂凡夫。啞而不言。名二乘觀。故至之緣觀俱寂。而境智宛然。應愈動神愈靜。智愈寂照愈明。寧以啞法目聖心。灰斷榜玄道。

四論現生門

經云開閇一切諸惡趣門。而生六道。以現其身。夫法身無生。而無處不生。以無生故。諸趣門閇。無處不生故。而生五道。生五道則有五生。一息苦生。二隨類生。三者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息苦生者。菩薩以自在力及與願力。受生三界。隨所生處。為息物苦。名息苦生。言隨類生者。菩薩願力自在力。與物同生。教令離惡。化之住善。名隨類生。言勝生者。菩薩自以功德善業。於人天中。受諸勝報。謂壽命色力並皆殊勝。故云勝生。增上生者。初地已上十地王果報。名增上生。最後生者。菩薩學位已窮。受生剎利婆羅門家。得無上道。作一切佛事。名最後生。問。淨名五生之中。何生攝耶。答。據本而言。久成種覺。位在法身。故非五生攝。就跡論者。適化無方。淺深隨物。則具五生。就位而言。此之五生。通遍諸地。約其階級。則前之三生在地前。後之二生則歡喜以上。淨名既得無生忍。則屬後二生但後之二生。受十王果報。名增上生。最後身作佛。稱後邊生。淨名跡居長者報。非十王果報。非作佛身。異最後生。就事言之。謂勝生也。五生之說。地持廣明也。

淨名玄論卷第二(名題中)

 

上篇:淨名玄論

下篇:維摩經義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菩薩沙彌古吳 智旭 新疏 菩薩比丘...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

華嚴經骨目序 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

維摩經義疏

維摩經義疏卷第一 長安弘法寺沙門吉藏撰 玄義開為四門...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

佛說漏分佈經

佛說漏分佈經(出《中阿含》令劫意) 後漢三藏安世高譯...

大方廣如來藏經

大方廣如來藏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註音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

注華嚴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序 唐綿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眾生...

清珠集

清珠集 古靈山普光寺淨願社主釋幻空堂 治兆 輯 自己...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

【佛教詞典】思議九事能引三失

【思議九事能引三失】 p0853   顯揚十七卷七頁云:若...

【佛教詞典】楚石梵琦禪師語錄

凡二十卷。全稱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又作楚石禪...

為何用大地來形容十地菩薩的內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義:一、能生萬物;二、住持不動;...

念佛念到什麼樣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問: 念佛念到什麼樣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有追求...

梵志喪女 焉知非福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為弟子們開示時,有位...

如何看待念佛中出現的種種境界

有居士在拜佛時身體震動,又見到黑暗中有光晃動。大師...

突發腦溢血,念藥師佛化險為夷

藥師法門,又叫延壽法門。當有人死相現前,神識出竅之...

曇鸞大師的往生故事

曇鸞大師,是魏朝時代雁門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曾上五...

父母的教訓和責罰

居則致其敬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無...

無量劫造的罪很多,有沒有銷罪方便法

第九品《稱佛名號品》,我略說一下這一品的題目。前面...

用四無量心對治煩惱

如果學佛者在生活中解行並進,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如何看待所謂的「完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沒有要求...

聖嚴法師《思善、思惡》

我們先要善惡分明,才能開始修行。善惡分明的人,是正...

讀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原文】 宋儒有言:讀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此...

【視頻】《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十善業道經》潮語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