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義疏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義疏卷第三

胡吉藏撰

方便品第二之一

有四重門:一、來意門,二、釋名門,三、同異門,四、通別門。

問:

此經玄音始唱嘆佛智甚深,多寶讚善稱大慧平等,故文雖七軸宗歸一乘。今以何義初明方便?

答:

將欲顯一乘為真實,必須前明三乘為方便,若不前明三乘為方便,即不得顯一乘為真實。故此經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也。《注經》云「既唱擬一之端,宜前辨分三之意」,並其證也。

釋名門者,外國稱傴和拘捨羅,傴和稱為方便,拘捨羅名為勝智,謂方便勝智也。但方便之名有離有合。所言離者凡有三義: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云方便。此釋通於大小,不專據三乘。二者、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籍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此亦通於大小,非專據於三乘。三者、履嶮得安稱方,稟教獲利稱便,五濁之嶮非三乘則不安,故云履嶮得安,稟三乘教則便獲利,故以教為方以益為便,教益雙舉故云方便。此亦通於大小,非專據三乘。次合釋者凡有三義:一者、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

問:

無三說三,云何名善巧?

答:

由無三說三眾生遂得實益,故名善巧。

問:

既得實益應名為實,云何乃言方便?

答:

就益而言亦得稱實,今望理實無三假名說三,據理望教故名方便。

二者、說於三乘為令眾生悟入一乘,故此三乘為趣一乘之由漸,故名方便。如下文雲「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故說三乘為一乘之方便也。三者、合前二義圓成一旨,所以無三說三者,欲令因三悟不三,是以二言合成一意也。

問:

三乘方便有幾種?

答:

凡有三種:一、身方便,如現作二乘及垢衣長者、樹王之佛。二、口方便,則無三說三,謂虛指門外明有三車。三、意方便,則二思惟也:一、思惟尋念過去佛;二、思惟我出濁惡世。此則上同古佛下順眾生,二種因緣起方便智,謂意方便也。

同異門者,

問:

舊亦明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與今何異?

答:

今序經始終凡有四意:一、以三乘為方便以、一乘為真實。所以立此義者,昔稟教之人執三為實,不知三是方便,為欲行之故,明三是方便、一為真實,令捨三以入一乘也。二者、稟教之徒雖復捨三遂封一實,麁惑雖去細染尋生,為對彼故明三之與一皆是方便、非三非一乃稱為實。三者、稟教之流乃識二是方便,更封兩非為理極,是故今明三一為二、非三非一名為不二,二與不二皆是方便、非二非不二乃是為真實。四者、二與不二乃至非二非不二猶是四句,未免名言,併稱方便,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乃為真實也。乘方便、乘真實既有四階,身方便、身真實亦有四句也。一、以短為方便、長為真實。二者、以長短並為方便、非長非短為真實。三者、長短為二、非長非短為不二,二與不二並是方便、非二非不二乃名真實。四者、二與不二非二非不二猶是四句,未離名言,併名方便,如來法身四句斯忘百非皆絕乃稱真實。故〈壽量品〉釋法身雲「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具足十不」,如彼文說之。

通別門者,據別而言,正以三乘為方便,就通論之,方便是善巧為義,善巧通今昔也。今欲融會三一之所由,稱嘆諸佛之善巧,所以然者,昔辨三教、今說一乘,前後相違義成鉾楯,則物不生信,故會釋雲,所以昔三今一者,蓋是深照物機善巧施教,故不相違也。故方便是三一之總名,今昔之通稱,是以命初題「方便品」。但此義難明,今以四句顯之:一者、昔開今覆。謂昔開三、今覆三。二者、昔覆今開。謂昔覆一、今開一。三者、今昔俱覆。昔覆一、今覆三。四者、今昔俱開。昔開三、今開一。所以有此四句者,皆是如來知機識法善巧為緣,無相違背,故悉名方便。所以方便通今昔也。次舉無方便四句對顯之:一者、昔緣執三覆佛一,不知說三為開一。二者、今緣執一覆佛三,不知雖一不失三。三者、執自性三覆佛因緣之一三。四者、執自性一覆佛因緣之三一。如此昔執皆是無方便,故無方便亦通今昔也。

問:

何文明方便通今昔耶?

答:

下三請文雲「諸佛第一方便」,夫三乘是方便不名第一,一乘是第一不名方便,今言第一方便,則知是諸佛善巧智名第一方便,有此巧智故能說一三也。

問:

亦得雲一乘名方便,故言方便品以不?

答:

亦得爾也。故《勝鬘經》云「一乘大方便」,即是諸佛大善巧。《勝鬘》明一乘而題稱一乘大方便,《法華》開宗之首亦宜用一乘為方便也。

問:

何故用一乘為方便耶?

答:

如《百論》依空捨福,而《論》文雲「用無相捨福」,釋言以是方便則能捨福,若捨有而滯空不名為方便,捨有不著空故名為方便。《智度論》云「破常而著無常名無方便無常,破常不著無常名有方便無常」,又云「破二不著一是名為法忍」。今亦爾,為破二乘故明於一,亦不令著一,故此一名方便。所以然者,生死以取相為源,入道用無著為本,故下文雲「我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問:

《勝鬘》、《大品》及此經皆明方便,有何異耶?

答:

凡有四句:一、合乘合慧,如《勝鬘》合五乘為一乘,故云合乘;若權若實總名大方便,故名合慧。二、開乘開慧,如《法華》云「照一為權、照一為實」。三、開乘合慧,亦如此經序昔二今一,故名開乘;此之三一皆是如來知機識法善巧方便,故名合慧。四、合乘開慧,如《大品》總說一切乘皆入大乘,如〈會宗品〉雲「若佛法菩薩法二乘法皆入摩訶衍」,故名合乘也。就大乘中自開空有二慧,故名開慧。

問:

《大品》已明一切法皆入大乘,與《法華》何異?

答:

《大品》已會於法但未會人。會法者,欲明大乘無法不攝,故《大品》云「若有實語攝一切善法者,波若是也」。未會人者,但二乘人至《大品》時大機未熟,故未會人。《法華》則人法俱會,會人故同名菩薩,會法名為一乘。又《攝大乘論》云「有二種會,一、顯會;二、密會」。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大乘,《顯會》者如法華會人也。又有二會:一、理會;二、教會。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實相,實相既無二,豈有三乘異耶?七卷《金光明經》云「法界無二故乘無有三」,但未會三教,故不名教會。《法華》理、教俱會。

問:

三乘是方便,亦得名為實不?

答:

凡有四句:一者、於昔為實、於今為權,謂對今一以望昔三是也。二者、今昔俱實,昔以三為實,今以一為實。三者、三一俱權,望正道為論,未曾三一,三一皆為開道名為道門,故皆權也。四者、今實昔權,今以一為實,於昔為非實義名為權。

問:

人天乘亦是方便以不?

答:

若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指黃葉為真金亦是方便,若直說五戒十善感人天身,不名方便。

次開文句者,從此品去至〈分別功德品〉格量偈以來十五品半經,名為正說。大開為二,凡有十種:一者、從初品至〈法師品〉凡有九品,明乘方便、乘真實;次從〈寶塔品〉竟後有六品半經,明身方便、身真實。昔日三乘謂乘方便也,今明一乘謂乘真實也。昔日生滅之身謂身方便也,今無生滅身謂身真實也。

所以雙開此二者,釋迦一化凡有三時:一者、雙說;二者、雙覆;三者、雙開。言雙說者,佛初成道《華嚴》之會,為諸大士說究竟法、明圓滿身,故長者居師子坐羅列寶物,即是其事,故說雙說。但小器未堪,故鹿苑之會隱一明三、覆本開跡,是以長者止於傍使更遣餘人,脫珍御服著弊垢衣,即是其事,謂雙覆也。至《法華》之會俱開二權、雙示兩實,謂雙開也。初之雙說謂根本法輪,次之雙覆謂支末之教,後之雙開謂收末歸本。此之三門非但釋迦一化,總攝一切諸佛教門。《法華》結會終始具足三門,但對昔雙覆故言雙開耳。

二者、大明佛化凡有三門:《法華》之前攝一切邪歸五乘之正,謂攝邪歸正門。此經初分會五乘之異同歸一道,謂攝異歸同門。此經後分明法身之果,謂引因趣果門。此之三門無教不收、無人不化,斯經對昔但有二門,若結會終始具三門也。如《玄義》序之。

三者、大明佛事凡有三輪:一、知他心,二、現神力,三、說教門。此之三輪無佛事而不收、無群生而不化,但初分經會五乘之教歸於一乘,謂說法輪。後分之經明延促自在脩短適化,則神通輪。故前文雲「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後章經云「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則其證也。

四者、大明佛德凡有三種:一者、法身;二者、波若;三者、解脫。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無境不照名為波若,無累不盡故稱解脫。所以佛德但明三者,法身、波若無德不圓,解脫一門無累不盡。但德無不圓復開為二:一者、法身;二者、智慧。如世間人有身有智。又法身為體,智慧為用。又內智無不照為波若,外感無不應,功由法身也。又為對生死但有於三:以對生死報障故說法身;對生死業障故說解脫;對煩惱障明於波若。又總十二因緣不出三道:謂苦道、業道及煩惱道。如來登中道第一義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故永免三道、具於三德。又對二乘三德未圓,明如來三德圓。又有法身明如來身業,有於波若辨如來口業,辨於解脫顯如來意業,如〈四相品〉說。今此經亦具明三德所以稱妙,以凡夫二乘不具三德故名為麁,但初分經明於波若,後分之說辨於法身,斯二無累即是解脫。

問:

後分明法身其文可見,初分云何辨於波若?

答:

如前雲,釋迦玄音始唱嘆佛智甚深,多寶稱善讚大慧平等,即是其事。

問:

何處有明解脫德耶?

答:

〈譬喻品〉雲「二乘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者,但免三界分段及見思之惑,若具斷五住備傾二死名一切解脫。正用此法簡異二乘,令捨保三歸於一極。

五者、總談大小諸教,不出因果法門。但大乘因果凡有二門:一、通因通果;二、別因別果。通因通果者,通明十方三世諸佛同行不二之因,同得一極之果。初分經文正明斯法,謂通因通果。次明別因別果者,別明釋迦久已成佛,過去行長遠之因,未來證不滅常住之果,後段經意正明斯法,謂別因別果也。

六者、總明諸佛不出權實二智、真應兩身。照三乘之智為權,鑒一乘之智為實。初分之經正說斯二智。王宮現生、伽耶成道為應身也;無始無終非生非滅為真身也。後段之經盛談斯義,故辨於二身。

七者、此經秤妙法者,即是一乘。故〈譬喻品〉雲「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但乘有二種:一、所乘之法;二、能乘之人。具能乘所乘則乘義始圓。初分辨所乘之法,即是法妙;次〈現塔〉以去明能乘之人,謂人妙也。何以知然?如〈方便品〉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則所乘之法也。〈見塔〉以去正釋如來常無常義,故辨能乘之人。如此人法更無二體,則一正觀兩義說之。統御之義為人,可軌之義為法,然正觀未曾人法,為眾生故強稱人法也。

八者、總論眾生迷倒凡有二種:一者、迷因;二者、迷果。初分之經破於迷因,後分之經斥於迷果。所言迷因者,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則指大因為小果,封教之徒遂執小果以為究竟,不知小果則是大因,故是迷因。今明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還指小果為彼大因,破其自保究竟之執,故是破迷因也。後分之經斥迷果者,如來之身實無生滅,凡夫二乘謂是生滅無常,故破彼迷情辨法身常住,所以斥迷果也。

問:

昔說大因為小果,今還指小果為大因者,亦得昔說法身為生滅,今還指生滅為法身耶?

答:

斯義不類。昔覆相說如來身有為生滅,今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故辨生滅為應跡,無生滅為法身。但封教之流執跡迷本,故開真應兩身,而小果大因更無二法,與此非類也。

九者、總收惑倒凡有二種:一者、自倒;二者、他倒。初分之經斥於自倒,後分之經破於他倒。自倒者,二乘之人實非究竟,以顛倒故自謂究竟,故身子云「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則其事也。後分之經破於他倒者,如來果德於二乘為他,自惑己身既入無餘,謂如來身亦同灰斷,故是他倒。今二段之經雙破兩倒,初段之經顯二乘非究竟除其自倒,後段之經明法身常住破其他倒。既自他倒除則一切惑盡,便改小志發於大心。又初段經破其自倒,令二乘人知彼涅槃非是常住,則破其常倒,後段經文破其他倒,顯如來常身破其無常之倒。二倒既除則應期悟道。

問:

初分經破常倒,備破四倒不?

答:

具破也。二乘之人自謂彼涅槃為常則有樂淨,雖無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故知初經具破常等四倒。後分經備破二乘人,謂佛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亦具破四倒。此經始終既具破八倒,則是說涅槃竟,所應悟者並皆得道。燈明佛不須說涅槃,意在於斯。但釋迦為鈍根之人未悟,更廣說《法華》後為說《涅槃》之教耳。

問:

前文何處破常倒耶?

答:

〈譬喻品〉雲「但盡生死其實未滅」,既稱未滅,豈是常耶?後破無常者,其文易顯。

問:

二乘俱迷因果自他兩倒,是何惑耶也?

答:

其人四住已傾,但有無明故生斯謬。

十者、大明說法凡有二門:一者、直說;二、相成說。初分之經名為直說,直說者,明理無二極唯一道清淨,故稱為妙。是故文雲「唯有一門而復挾小」。所言一者,無九十六種之別,亦無五乘之異,唯有一道清淨,故名為一;至妙虛通秤之為門;不容凡夫愛見之心故名為挾;亦不受二乘斷常之見,秤之為小。初分之經正明一道清淨,斥凡夫愛見二乘斷常,故名直說。後分之經稱相成說者,前雖言一道清淨,未知此一為是無常、為是常住?若是無常猶同九十六種,還同四乘之異,乃是麁法不名為妙;以一道清淨常恆不變故,超前兩異,故名為妙。然所體之法既其是常,能證之人亦是常住。故《涅槃》云「諸佛所歸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仍以後常成前獨一,妙義始彰,故為相成說也。

此之十義皆是大判為言,其前章非無後意,後章非無前意,但一往示其起盡從多為論,故作此分之。

問:

開為二段如上十門,如其不開云何識教?

答:

經名「妙法蓮華」者,始終皆辨中道不二正觀故名為妙;無得無依、無所染著故云蓮華。凡夫著有、二乘滯空、菩薩著中道,如是一之與三、常無常乃至一毫取著皆是麁法,不名為妙,並為染累非是蓮華。今但令得一正觀則具一切佛法,正觀微妙故名妙法,至人用此為身名為法身,諸佛以此為性故名佛性,獨一自在名為一乘,無境不照稱為波若,無累不寂名為涅槃,故云「波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故學者但須觀心清淨,是以文雲「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謂開佛知見」,佛知見者則正觀也。雖有十義,今且依乘方便乘真實、身方便身真實以開二段文也。

問:

初段明乘真實者,為正明因、為正明果?

答:

初段略說、廣說及後證說,並嘆佛慧,則正明果乘義也。所以然者凡有二義:一者、果乘德無不圓累無不盡故稱為妙,可喻蓮華。蓮華者以其台葉具足如德無不圓,清淨無染如累無不盡,故云「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故以果乘為正。因乘德猶未圓累未盡故不得稱妙,闕斯兩義故不得喻如蓮華也。二者、初分之經正明二乘果是方便,故明一佛乘為真實,則令捨小果求大乘果,故明果乘為正也。既明一佛果乘,則以二乘之果攝屬因乘,令彼修於佛因以求佛果也。

就前後二段各開四別。初文四者:第一、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第二、執動疑生申疑致請;第三、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第四、辨流通。所以有此四段者,今日時眾宜大機已動,應開一乘之說,但執三來久未得廣明,且略開三顯一以動執生疑也。稟教之流忽聞非常之說,故執動疑生、申疑致請。執動有可除之義,疑生有可解之理,既其有請故受請廣說,破彼三執、斷其一疑、生於信解,此一週說竟。欲遠被未來,故次辨流通。

示文處者,從此品初盡長行與偈第一段也。從「爾時大眾中」竟身子三請,第二文也。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竟〈授學無學人記品〉七品半,第三文也。〈法師〉一品,第四文也。

就初文為二:第一、因嘆二智髣髴開宗;第二、分明略說。所以前髣髴開宗、後分明略說者,正言一實之理不可直說,三執不可頓排,今欲悟物以斷疑,故嘆佛二智非二乘所知。嘆佛二智則髣髴顯實,明二乘不知則髣髴開權。前章既以髣髴,故後稍漸分明,但未得廣陳,所以略說。

就初段又二:第一、長行;第二、偈頌。長行有二:初、寄言嘆二智;二、止言加嘆二智。初又二:一、嘆諸佛二智;二、嘆釋迦二智。初嘆諸佛二智又二:前經家序佛從定起及出對揚之人,次正嘆二智。「爾時世尊」者,佛入三昧所作事訖,今是說法時至,故從定起也。三業而言:入定,意業利益;放光是身業利益;今欲明口業利益,故從定起也。「安祥」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祥者,動寂無礙也。故《論》云「顯如來定力自在無人驚動,故稱安祥」。「告舍利弗」者,出對揚之人也。

問:

何故不告菩薩也?

答:

聲聞自保究竟,今欲斥之,是故告也。菩薩無有此患,故不告菩薩。

問:

何故不告緣覺?

答:

《法華》之會無緣覺果人,雖有緣覺因人,不及利根聲聞,故不告也。

問:

此經開宗告身子,與《大品》何異?

答:

《大品》密告,以密令小人而學大也。此經顯告,顯令聲聞修菩薩道,故顯告也。

問:

若爾,何得《智度論》云《大品》非秘密《法華》為秘密?

答:

《大品》不明二乘作佛,但明菩薩作佛,其義易解,如用藥為藥,故不名秘密。《法華》明二乘作佛,望昔為難解,如用毒作藥,故稱秘密。

問:

此經就誰為難易?

答:

《大品》望昔教,阿難易解,以菩薩是大人,還明大人作佛,故阿難解之,所以《大品》付囑阿難。《法華》明二乘作佛,異於昔教,於聲聞難解,故《法華》不付囑阿難。

所以告聲聞者,依《法華論》意凡有五義:一、令聲聞人修行大因;二、令取大果;三、令聲聞人修行大因與於大果心不怯弱;四、者為欲令餘人善思念,故明佛對小心尚令作佛,餘人豈不求作佛耶?五者、令聲聞人不起所作已辦心,故前令取大果,今令棄小果。

問:

何故不告餘聲聞獨告身子?

答:

身子根緣先熟最初領悟,又是逐佛轉法輪大將。又今說平等第一智慧,宜對智慧之人。又根緣所宜故也。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第二、正嘆諸佛二智也。無有人請而佛自說者,有二義:一者、示如來大悲純至,機動則說不待他請。肇公雲「真友不待請,如慈母之赴嬰兒」。二者、欲顯理深玄無人能問,故自說也。如下偈云「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也。所言智慧者,經說不同,或但一果智謂如實智,以因中惑猶未盡、所照未真實,果地惑無不淨故智無不實也。或開二智照空為一切智,鑒有為一切種智,此從所照二諦為名,以法莫離於真俗,故智唯開於二也。或開三智,如此經〈囑累品〉說「佛智、如來智、自然智」。佛智一切種智也,如來智即一切智也,自然智則無功用智。上之二智任運而知,不須作意故稱自然。又云四智,如〈譬喻品〉說,前三同於上,第四稱無師智。無師智者,上三智不從師得也。此四智是經之正宗,故稱諸佛智慧也。

就文為三:初、雙標;次、雙釋;後、雙結。「諸佛智慧」者,標佛實智也。「甚深無量」者,嘆佛實智,然凡夫二乘及以菩薩不能測量佛智源底,故名甚深,亦不能測量佛智邊岸,故稱無量。如《無量壽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法華論》明甚深有五種:一、義甚深,謂佛果德有無量義。二、體甚深,謂平等法身無有差別。三、內證甚深,謂佛證於法身與法身相應名內證也。四、依止甚深,十方佛同依止法身故。五、無上甚深,無上菩提是佛所證。果德要具此五也。又甚深者,四句莫得其底故曰甚深,百非不測其邊故曰無量。

問:

應但言深,何故云甚深?

答:

深中之甚故云甚深。然如來妙觀未曾愚智,為對二乘之愚強嘆為智;亦非深淺量與無量,為對二乘之流不能測量故云無量。故《華嚴》云「法界非有量亦復非無量,牟尼悉超越有量及無量」也。

又偏嘆佛二智者,意欲明唯佛智究竟、餘智未究竟,此是顯究竟以密斥二乘非究竟也。《論》又云「為諸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所以嘆佛智也。又說法有二門:一、嘆藥門;二、授藥門。今略說是嘆藥門,後廣說是授藥門。

問:

佛德無窮,何故偏嘆智慧?

答:

一乘以萬德為體,於萬德之內慧為其主,故偏嘆慧也。

「其智慧門」,第二、標權智嘆權智也。「其智慧」者則牒上智慧也,「門」者權智。說一切教為通佛智,故以一切教為佛智慧門,故正取一切教為門。如〈藥草喻品〉雲「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其證也。又教能通生觀解,為解為門。然教能生實解,與實解為門;亦令識權,與權解為門。「難解難入」者,始不能知為難解,終不能悟為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者,出不解之人也。上嘆佛智甚深,為欲顯一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乃至二乘不能知,為欲斥二乘也。二乘所以不能知者,如來於一說三,為令因三通一,故三為一門;二乘遂住於三,不能因三以悟一,是故不能知三也。二乘既不解三,又不入一,則住在門外,故下偈云「在門外立」。

問:

上既明難解難入,何故但言不能知耶?

答:

二乘尚不能知說三以表一,何況能因三以入一耶?

「所以者何」下,此第二雙、釋諸佛二智也。所以實智甚深無量、權智難解難入者,以行因既積故果深妙、難解難入也。亦應對二乘,所以不解者,殖因既近果智便鈍故不能解也。此文二句:初句明值佛既多,次句明修行久積。修行久積中二句次第:初句正明修一切行,次句明雖復修行而精勤勇勐。前句明所策之行,次句則是能策之勤。「名稱普聞」者,德樹於內故名流於外。又所以知備修眾行及精勤勇勐者,以修行諸行時名稱普聞,故證知爾也。又依《攝大乘論》明四種修者,「供養無量百千諸佛」者,值佛既多經時必久,謂長時修也。「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者,無一行而不修,謂無餘修也。「勇勐」者,修行之時心不悠悠至到勇勐,謂尊重修也。「精進」者,念念善法相續,不令餘念間之,謂無間修。前是頓方便,今是常方便也。此之四修則是內德,以內德既備故外名普聞。

「成就甚深」下,第三雙、結二智。前結實智隨宜所說,次結權智。所以復須結者,以義有三門,謂標、釋、結,方乃具足故也。「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下,依《法華論》,上來明妙法功德門,謂如來所證妙法甚深、難解難入;今嘆如來法師功德,以佛成就諸功德,故能化眾生。二者、上嘆諸佛二智,今第二嘆釋迦二智也。所以前明諸佛、後辨釋迦者,示悟物以漸也。前辨諸佛開宗,後明釋迦隨順,則使執三之流不生疑謗。就文亦三:一、嘆權智;二、嘆實智;三、重嘆權智。

問:

今嘆釋迦二智,與上何異?

答:

凡有三義:一者、上略嘆二智,今廣嘆眾德,初略後廣為解義故。二智是一乘之主,故初略嘆二智;果乘無德不備,故後廣讚眾德。二者、嘆諸佛,明從實起權;嘆釋迦,以權通實。三者、嘆諸佛,舉因釋果;嘆釋迦,舉果釋果。

「吾從成佛已來」者,嘆權智也。前嘆權智凡有二義:一、如上釋諸佛從實起權,今從權起實。二者、遂文勢相接,上略明權智辨難解難入,故今廣釋權智明難解難入之意也。「吾從成佛已來」者,此言成道,凡有二義:一者、王宮現生伽耶成道,從此已來施方便。二者、依下經文,明久已成佛,從此已來施於方便,此明用權智之時節也。

「種種因緣」者,第二、正明用權智也。「因緣」謂三乘人所度因緣也。明其入道不同、由籍各異,故云「種種」也。「種種譬喻」者,凡有二義:一者、為三乘人各說譬喻,如《智度論》云「佛於三藏中為諸聲聞說種種譬喻,但不說揵闥婆城喻,乃至為諸菩薩廣說十種喻」等也。三藏中所以不說揵闥婆城喻者,為三藏不說一切法本性空,乾城喻辨能成之因、所成之果本無所有,故三藏中不說也。而《成實論》亦有此喻者,引菩薩藏中譬就小乘法中釋耳。二者、三乘人合喻,如三鳥出網、三獸度河也。「廣演言教」者,上喻今法也。「無數方便」者,上之法譬皆是善巧故名方便。又上法譬皆是口業,今明身業現神通,意業密化,謂無數方便也。《法華論》云「方便者從生覩率天乃至現大般涅槃故」也。又云「無數方便示現外道邪法顯其過失,示現正法功德」。又有四種方便:一、令入諸善法;二、令斷疑;三、令入增上勝智;四者、依四攝法攝取眾生。明八相是正方便,今是示邪方便也。「引導眾生令離諸著」者,此明用權意也。所以用無數方便者,為令眾生離著故也。以眾生染著三界,欲令離之故說三乘,不言實有三乘究竟,汝還遂保執三乘究竟,故不解佛意,故上云「難解難入」也。又我設方便本令離著,今遂保執三乘,此則是著於無著,故不識佛意也。《法華論》云「著有四種:一、著界,則著三界。二者、著地,謂從著初禪乃至非非想及滅盡定。三者、著分,謂在家分出家分。在家分者謂著己同類作種種業及邪見故,著出家分者著名聞利養種種煩惱諸覺故也。四者、著乘,謂著小乘及大乘也。」「所以者何」下,釋權智也。以內德既圓故外用善巧能利物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下,第二、嘆實智也。上以方便標知見故是權智,今直稱知見廣大深遠,名為實智。初句標知見下以四義嘆之:照無不遍稱「廣」,超二乘之表為「大」,豎不見其底曰「深」,橫莫究其邊稱「遠」。「無量無礙」,舊云四等為無量,四辨為無礙,今依《法華論》說無障無礙。上標知見,次以二門嘆之:一、廣大深遠嘆智無不圓;二、無障無礙嘆累無不盡。「力無所畏」者,從品初至此文,雖有諸佛及以釋迦,但是嘆智慧義也。從此文下具嘆一切諸德,非獨智慧甚深,一切諸德亦甚深無量。所以具嘆一切德者,有二種義:一者、以眾德為乘。今欲讚歎一乘,故備嘆一切諸德。二者、惑者聞嘆佛智甚深,謂餘德不爾,故稱嘆餘德皆是甚深,非二乘所知也。十力是佛內德故初嘆之,以知根識藥故說十力,以內了十境故外說無懼,故次顯無畏。「力無畏」者,嘆佛智慧。「禪定解脫三昧」,嘆佛功德。「禪」謂四禪,「定」謂四無色定,「解脫」則八解脫,「三昧」則是空無相無願。此之四門則是次第,初得四禪,次得四空定具足八禪,次得八解,以得八解之定故能證三空門也。然此中諸科皆是一體,隨義分之。功德積聚故名為禪,斂攝不散稱之為定,萬累都夷故名解脫,其心正直故云三昧。「深入無際」者,上別列八科諸德,今總嘆之。於一一德佛皆窮其邊底,餘人不知其際畔故云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者,上正嘆八科德猶未盡,故今總結嘆也。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下,第三、次重嘆權智也。接上文生,上明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內德既圓故外巧說法,外巧說法有二種:一者、巧說法,二、巧稱機。「言辭柔軟」,上嘆四無礙智,今讚五種音聲。與上嘆權智異者,前明說權意,謂令離諸著,令其不著小則是捨小;今讚佛巧說之德,令其欣大也。「舍利弗!取要言之」下,如來非但有巧說一能,取要言之具一切希有勝用也。

「止舍利弗」下,第二、寄止言如嘆二智也。上雖稱嘆甚深無量,猶涉名言,未窮稱嘆之美;至人之智心行已斷言語又滅,嘆所不能嘆,乃窮嘆美之極,故寄止言嘆名加嘆二智也。又止言者,則卷束上文歸無名相也。上開諸佛二智、釋迦權實,美實智為甚深,嘆權智為難解,此皆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說耳。然諸法實相未曾有諸佛之與釋迦、深與不深、權之與實。故《波若》云「諸法非深非妙乃至非智非愚、非權非實」也。又止言者,欲令大眾於法起尊重心,生後三請故。又欲令五千之徒離法座故。又依《法華論》云「示法器眾生心已滿足故」,此意明大利根菩薩聞上所說,已得了悟不須更說,故止言。依此意,略說一週正為菩薩,以菩薩利根聞略說則便領解;聲聞根鈍未能了悟,是故三請聞廣說方解。故略說通為大小二乘,而菩薩前解,廣說偏為聲聞。古亦有此一釋。

就文為兩:一、標止言,二、釋止言。初如文。「所以者何」下,第二、釋止言,為二:初、明法妙,眾生不解,故不可言。次、明唯佛能解,故不須言。不言之意唯此兩也。

問:

由來雲此經照三乘為方便,照一乘為實智,體終是有法,何得名絕言耶?

答:

他雲,一乘之智絕三乘之言也。難曰:雖絕三乘之言,猶有一乘之言,何名絕言?又若一乘絕三乘之言名絕言者,三乘亦絕一乘之言,應是絕言。若三一不得互絕,亦應牛馬不得互無也。今所明者此中正嘆佛智,故下文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故如來之智非有非無、不三不一,離人離法、絕觀絕緣,一切名言所不能及,故名絕言。《大品》云「佛初成道常樂默然不樂說法」。所以不說者,肇師雲「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以是義故不可言也。

「唯佛與佛」下,第二、明唯佛解故不須言。《釋論》云「若兩佛相對則無所言」,則其事也。「諸法實相」者,《法華論》云「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此亦名實相亦名佛性」。正法,正觀之異名也。「所謂諸法如是相」者,前標實相謂一相門,此下十事標差別相門。所以明此二門者,明諸法不出差別、無差別二境,諸佛之智亦不出差別、無差別二智。知無差別名一切智,則如來智;照於差別名一切種智,則是佛智。今既嘆佛智,故舉境顯之。

問:

何以得知差別、無差別二義耶?

答:

後偈文具顯兩義。「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謂差別門也。「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此無差別門也。今言差別、無差別者,差別宛然而無差別,故云不壞假名而說實相;雖無差別而宛然差別,故云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如此了悟,唯是佛能,故嘆佛智也。

問:

前句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今稱所謂相性,還是釋前實相,云何言前是無差別、後是差別耶?

答:

前標實相、後明性相者,欲明差別、無差別,故舉差別釋無差別也。

問:

此文十句明何法耶?

答:

通而言之,即明一切法皆具十門。故《智度論》顯一切法皆有九種,與此大同。《法華論》略明五法,通一切法。今依後偈文,且就佛因果明於十法,故偈云「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故知約佛因果,明性相義也。佛因果,通具萬行萬德,今且寄波若因果顯之。「如是相如是性」者,波若以無著為「相」。無著之相體不可改,故稱為「性」。波若以正觀為「體」也。波若有斷惑之功故名為「力」。波若有照境之用故稱為「作」。從習無所得觀生故稱為「因」,則四緣中因緣也。由實相境發實相智名之為「緣」,則四緣中緣緣義也。「如是果如是報」者,有人言,一體義異耳。遂因力為果,詶因義為報。依毘曇義,果通報別,有為無為皆稱為果,報但有為;果通有漏無漏,報但有漏;果通三性,報但無記。依《涅槃經》云「無漏之法但從因生,更不作因名之為果;有漏之法更能生果稱之為報」。《攝大乘論》云「生義名果,熟義名報,共用為果,獨用為報」。今且依佛因果義釋者,波若為因,薩婆若為果;五度為因,福德莊嚴為報。又佛德詶因為果,更起應用義為報。又法身為果,報身為報。故《涅槃》云「涅槃無因而體是果,則是法身本有;修因所得故稱為報」。「如是本末」者,波若為因名本,薩婆若為果名末;亦得雲由薩婆若故說波若,故薩婆若為本、波若為末。故《智度論》云「波若為佛生因,佛為波若說因」。《十地經》云「如是十地義諸佛之根本」,則十地為本,佛為其末。又言「如是十地義從佛智慧出」,則佛為本,十地為末也。「究竟等」者,攝上因果歸於非因非果不二之理。故〈藥草喻品〉雲「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偈文為二:初、頌寄言嘆二智;次、頌止言加嘆二智。長行寄言嘆二智為二:初、嘆諸佛;次、嘆釋迦。今偈轉勢頌之,開為二別:初二偈,頌嘆佛二智;次兩偈,釋嘆二智。初兩偈開為四雙釋之:一者、初偈嘆諸佛二智,次偈嘆釋迦二智。二者、初偈總嘆佛德,次偈別嘆佛德。故偈云「佛力無所畏」,此明佛實智,「及佛諸餘法」謂佛權智,以權智唯為化他故名餘法。三者、初偈嘆至人,故云「世雄不可量」,次偈嘆極德,謂「佛力無所畏」也。四者、初偈嘆無差別智,謂內外並冥、緣觀俱寂;次偈嘆差別智明於境智,如十力照十境等。

「本從無數佛」下,第二兩偈,舉因釋果。二偈為二:初偈舉諸佛因以釋諸佛果,次偈舉釋迦因以釋釋迦果。又初偈舉因釋果,明果深妙眾生不解;次偈舉因釋果,明唯佛能解。又初偈正辨於佛所行因,故果義甚深;次偈明行因得果,故果義微妙。

「如是大果報」下,第二、頌上止言加嘆二智。長行前標止言、次釋止言;今但頌釋止言。長行釋止言為二:前明眾生不解,次辨唯佛解;今還頌此二。有十三偈半,開為四章:初一行偈,頌唯佛能解章門;次一偈半,頌眾生不解章門;三有九行半,釋眾生不解章門;次一行半,釋唯佛能解章門。長行前明眾生不解,後明唯佛能解。今偈欲接前偈文,故前明唯佛能解。上半標所解之法,下半出能解之人也。「如是大果報」者,頌十事中果報二句也。性相頌因中二句也。果中有法報二身,因中有外相內性也。

「是法不可示」下,第二,明眾生不解。上半出所不解之法,下半明不解之人。而言是法不可示者,則上大果報之法,言辭相寂滅,故不可示也。上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開因果二,然開因果二為欲令悟非因非果不二,故云寂滅。下半明不解之人也。「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此半行偈為欲釋疑及斥二乘也。言釋疑者,前偈明唯佛能解,次偈云除佛已還一切眾生悉不能解。眾生何由悟佛智耶?是故釋雲,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能信解耳。至佛之時乃名證解,此如《涅槃經》云「十地菩薩名聞見佛性,唯佛得名眼見佛性」,佛性則是諸佛智慧。故《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也」。言斥二乘者,既言唯菩薩能信,則顯二乘不能信也。欲令二乘改不信以得信也。

「諸佛弟子眾」下,第三、逐近前釋眾生不解章門。就文為三:第一、明聲聞人不解;二、明緣覺不解;三、明菩薩不解。三聖尚不解,何況六趣?故自忘言。又最初偈以明六趣不解,故今但辨三乘不解。合而言之,三乘六趣九道眾生並不能知佛智也。所以然者,如來之智非聖非凡、絕緣絕觀,故聖凡眾生不能解也。就聲聞不解開為三章:初、明鈍根聲聞不解;次、明利根聲聞不解;三、明利鈍共思量亦不解也。初,「其力所不堪」者有二種義:一者、對前菩薩能信解,今總序利鈍一切聲聞不能信解,故云其力所不堪。二者、欲明鈍根聲聞不能解於佛智,故云不堪。次兩段,如文易知。「辟支佛利智」下,第二、明緣覺不解。聲聞具舉利鈍,緣覺但舉利者。《智度論》云「鈍根緣覺不及舍利弗等」,故不須舉之。「新發意菩薩」下,第三、明菩薩不解。就文為二:初、明始行菩薩不解,如文。「不退諸菩薩」下,第二、明不退已上菩薩不解。亦得開為二人:初、明小乘人不解,小乘之內有聲聞、緣覺。次、明大乘人不解,大乘之中有初心之與終行。並上六道,合十人也。

問:

二乘及菩薩何故不解也?

答:

前已釋之,今當更說。二乘所以不解者,以斷常有所得心豈解諸佛不斷不常無所得正觀也?

問:

二乘亦有不斷不常,云何言皆是斷常?

答:

二乘乃無凡夫外道斷常,若望諸佛菩薩,裁起心則墮斷常。故《中論》云「若有所受法則墮於斷常」也。言菩薩不解者,直雲「因人不知果」,其言易信。今明如《涅槃》云「十住菩薩有所住故見不了了,諸佛如來無所住故見則了了」。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第四、釋唯佛能解章門。「無漏不思議」者,上明二乘無漏者,猶是《成實》、《毘曇》無漏,今總上二乘及菩薩皆名有漏,以有所得心未淨故;今無此諸漏,故云無漏。不思議者,心行斷故不可思,言語滅故不可議,以佛智慧不思議故,凡聖大小所不能解,則釋上義也。下半偈明唯總別二佛所能解也。

「舍利弗當知」下,第二大段、分明略說。對前髣髴故云分明,形後廣文稱為略說。此文接上來者,上明九道眾生不解佛智,十方佛能解,恐二乘人自絕不生信受,故今略明權實二智令其生信,故有此文來也。

就文為二:初、就諸佛以顯一;次、約釋迦以開三。二章各三。

初章三者:第一、半行,標諸佛說同;次、半行,勸信;後、半行,正顯實。「諸佛語無異」者,以理既不二,教表於理故教亦無異。又佛恐時眾疑昔三今一語有差別,是故今明佛語無異。又昔說於三非是真實可有迥異,今一乘既是真實則語無迥異也。「當生大信力」者,昔信三乘名為小信,今信一乘名為大信也。「要當說真實」者,諸佛說法適緣不同,或始終俱小、或初後並大、或始小終大、或初大後小,究竟而言,在於後時必定說大,以無有永住四乘、必當成佛,是故在後要說一乘。斯事則決定,故言要當也。

次、約釋迦以開三者,初一偈明所對之人,次半行正開權,後半行釋開權意。言「處處著」者,則三界處,以眾生著三界處,故假說三乘引之令出,蓋是為出三界故明三乘,不言道理有三說於三也。又有此文來者,時眾疑云:道理既無三,何故說三?則釋云: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故說三也。

「爾時大眾中」下,第二大段、執動疑生申疑致請。就文為二:第一、明生疑;第二、明請說。

初文有二:前明疑眾,如文。「各作是念」下,第二、明眾疑。就眾疑為三:一、牒今;二、騰昔;三、今昔互相疑。「何故慇勤稱嘆方便」者,上佛具嘆權實、今偏疑方便者,正用方便破二乘執三乘是實故也。又欲前明開方便門、後示真實相,故前疑方便也。又逐近生疑,上偈文最後雲「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今接此文,故前疑方便也。「而作是言」者,此牒上內證實智也。「有所言說」者,牒上智慧門難解也。此二句牒上所不解之法。「一切聲聞辟支佛」者,牒上不解之人。「佛說一解脫」者,第二、牒昔也。昔說三乘同斷煩惱、得有餘一解脫,同滅身智、得無餘一解脫也。「而今不知是義所趣」者,第三、正明今生疑。疑有三:一、疑教;二、疑人;三、自疑。疑教者,今昔互相疑也。昔說三乘所得同,今說大小乘優劣異;昔說三乘所得同大小俱真實,今說大小優劣異,大實小是權。未知昔非而今是,為今非而昔是,為今昔俱非,為今昔並是?故云「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二、疑人者,所說之教既相違,能說之人應是魔也。三、自疑者,疑所得法,如身子云「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也。

問:

上具動三乘之執、生三乘之疑,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下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今何故唯二乘生疑、不明菩薩疑?

答:

以此文責光宅,既明別有偏行六度菩薩,足二乘為三者,何故不明菩薩疑耶?若言略故不說者,菩薩正為偏執之大,何故略大而存小耶?又下三週中皆明三根聲聞得悟,不明菩薩受解,以此推之,知無偏行六度之人也。今所明者,二乘人昔有自保究竟之執,忽聞三非究竟是故生疑,所以此中列之。菩薩之人無有此執,是故今文不列菩薩疑也。

問:

若爾,何故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耶?

答:

下明菩薩疑者,《玄意》中已釋此義,非是自執究竟聞非究竟是故生疑,但疑如來昔何故說三、今何故說一?以菩薩疑與二乘疑異,聞上略說疑心已除,故此中不列。又上偈中唯告二人:一者聲聞,二求緣覺眾,故但二人生疑。

「爾時舍利弗」下,第二、身子騰疑致請。

問:

現瑞何故彌勒生疑?正說之中身子騰請?

答:

現瑞通表說一經因果之義,唯佛能了,故窮學未知,所以疑也。正說中偏對身子,是執異之端,故生疑致請也。

問:

何故須請耶?

答:

《法華論》明有三種義:一者、欲令大眾推覓甚深佛境界故。二者、欲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三者、欲令增上慢人離席而去故也。然始終為論,有三止、三請。言三止者:第一、嘆法深妙,通明九道眾生不解,唯佛能解故止。九道者,六道及三乘人也。第二、明凡夫人天驚疑故止。第三、明增上慢二乘人誹謗故止。此謂人天乘及聲聞、緣覺四種眾生,聞說一乘不能信受。所以然者,人天起愛、二乘起見,愛見障隔正觀,故不信一乘。又人天著生死樂、二乘著涅槃樂,皆是保於小樂、不堪受佛樂,故須止也。又人天滯有、二乘著空,二見在心不堪受中道法,是故止也。

問:

上何故明九道眾生不解故須止,今但明四乘不解故須止耶?

答:

上嘆佛智甚深,除佛以下九道眾生悉不能測量佛智,是故須止。今將說一乘,四乘眾生不能信受,是故須止。

言三請者:第一、有疑故請。第二、明大眾過去世種善根,聞即不生疑,故請說。第三、明大眾現在有堪聞之德,聞必信受,是故致請。然既有三請,三止則應不說,但初止在於請前,故唯有二止;詶第三請則便說也。

三請二止則為五段。就初請文凡有二別:初、辨生疑;次、明正請。生疑之中前明眾疑,次自疑,如文。「而白佛言」下,申疑致請,則為二別:長行與偈。長行中,前申疑,次請決。就申疑中,前申自疑,後申眾疑。申自疑中,前疑今,次疑昔。

問:

何故稱為第一方便?

答:

唯佛獨有善巧。十地已下雖有化物之能,未窮善巧之極,餘人所無故稱第一。又佛乘為第一,昔說三乘為令悟一,則與第一為方便,故名第一也。

問:

前明疑中何故初明眾疑、後序自疑?今申疑中前自疑、後騰眾疑耶?

答:

上明欲示先人後己。今辨要先自解縛然後解他人。

「今者四眾」下,第二、騰眾疑也。「唯願世尊」下,第二、請決。為二:初、正請。「世尊」下,騰所請事。正以甚深是故請耳;若是淺近我亦知之,不請說也。就偈文為二:初八行,頌生疑;次頌請決。初文又二:前三行半,牒所疑事;次四行半,正明生疑。「慧日大聖尊」者,請說之中皆有三嘆三請,初文明慧日大聖尊者,嘆佛有堪決疑之德。日有二義:一、能滅無明之闇;二、能顯一實之理也。此眾會中凡有三聖:一、五通諸仙,謂下聖也。二、諸羅漢等,謂中聖也。三、法身菩薩,謂大聖也。佛於三聖中最大,故言大聖尊。若非大聖,無以能決三聖之疑也。如像沒泥要須象拔之。「久乃說是法」者,上嘆決疑人,今嘆法為希有也。「自說得如是」下,正牒所疑事也。初、牒自說、自嘆二種章門;次、釋二章門。「自說得如是」等三句,牒自說章門也。「不可思議法」者,牒自嘆章門也。「道場所得法」下,釋二章門也。初有五句,釋自說章門;次有三句,釋自嘆章門。初半行偈,明佛自說實智;「我意難可測」下,明佛自說權智。「無問而自說」者,此句結成上義也。以初從定起時無人能問佛權實二智,故佛自說也。自嘆三句中,初句明自嘆因,下兩句明自嘆果。佛初從定起自說所得權實二智,自嘆所行因果。身子欲為大眾釋佛自說自嘆之意,明佛初從定起時無人能問、無人能嘆,是故如來自說自嘆也。

「無漏諸羅漢」下,第二、次辨生疑。又開兩別:初、頌眾疑;次、頌自疑。頌眾疑內又開三別:初一行,頌聲聞眾疑;次半行,頌緣覺眾疑;「諸天龍鬼神」下,頌凡夫眾疑。此三眾則為次第,聲聞眾中有羅漢人,故前頌之;緣覺但有出家因人,是故第二;天龍既劣前二眾,故後列之。「於諸聲聞眾」下,第二、頌自疑,若望昔教則是究竟法,望今則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下,第二、頌請決。亦開為二:初一行,明聲聞緣覺二眾別請。「時為如實說」者,昔說既其不實請,今如實為說。「諸天龍鬼神」下,第二、合明三眾樂聞請說也。「欲聞具足道」者,昔說二乘既為半字名不具足,今請說一乘滿字教門稱為具足。

「爾時佛告舍利弗」下,此第一止也。

問:

但應一止,何故再稱止止?

答:

《智度論》云「喜之至也,重稱善哉!」今止之極也,再言止止。又二乘人不解故一止也,人天乘不解故一止。又悟理者將理惑教故一止,未悟理者將教惑理故一止。又依文判者,佛自釋雲「以天之與人皆當驚疑」,故重言止也。

問:

驚疑有幾種?

答:

《法華論》云「總一經始終有五種:一者、損驚怖,謂小乘人執小乘涅槃究竟、謗大乘涅槃,以損於大,名損驚怖。二、多事驚怖,大乘人聞佛道時長行廣,起取小乘果心也。三、顛倒驚怖,則是外道計有我我所,聞此經人法二無我生驚怖心。四者、悔驚怖,如身子悔證小乘果,則此悔心名為驚怖。五者、誑驚怖,謂增上慢人作是念云:何佛誑惑我等耶?名誑驚怖。」此五攝大小凡聖內外事盡也。

「舍利弗」下,第二、請說。前、長行,次、偈。長行,前、正請。「所以者何」下,釋請。重言唯願說者,還答上重言止也。二乘能信故稱一唯願,人天堪受又稱唯願。又已悟者因理識教稱一唯願,未悟者藉教悟理又稱一唯願。人天例此可知。「所以者何」下,舉過去世久殖善根以釋請也。就偈文為二:初句正嘆,下三句正請。言「法王」者,於今昔權實自在無礙,故稱為王。「唯說願勿慮」下,正請也。初句標請,下兩句釋請。

「佛復止舍利弗」下,第二止請也。前長行,次偈。長行,前、標止。但有一止者,意正主增上慢比丘不能信受,故但有一止也。「若說是事」下,釋止。前顯凡夫三善道驚疑故止,次辨增上慢四眾將墜大坑故止。雖舉二人,意在增上慢也。大坑有三:第一、謗法邪見坑,二、謗法業坑。此二為因。三、無間地獄坑,此一為果。如來將說,是故將墜,如其正說必當正墜。偈頌為二,初句標止,三句釋止。偈再言止止者,一止止天人,一止止增上慢。又一止明法妙,一止為鈍根。三句釋止為二,初、明法妙,二句、明鈍根。

「爾時舍利弗」下,第三請。前長行,次偈。長行,前、標請,次、釋請。重言唯願者,佛為天人驚疑及增上慢起謗故重止者,今為二人故應說之:一者、如我能解故應為說,二者、自我之外諸餘大眾亦能信解故唯願說之。「今此會中」下,釋請。前明「如我」者,身子上根應前得悟也。「等比」者,身子以外等取中下根人及凡夫比,例亦能信也。「世世已曾從佛受化」者,釋上如我等比能信解也。過去因淺尚受佛化,況現在因深必堪信解也。又不信者少、順教者多,以多言之故應說也。又如來具有口密及以神通,以口密言之則同坐不聞,以神通辨之宜令避席,進退而言不得不說也。

偈分為二:初句、稱嘆,第二、正請。「無上兩足尊」者,既為兩足之尊,必應為天人說;如其不說,何名兩足尊耶?「願說第一法」者,第二、正請。就文為二:第一、標請;第二、釋請。言「願說第一法」者,標請也。佛乘於三乘之內為第一也。「我為佛長子」,第二、頌上釋請。就文開為二:初二行,頌上身子與大眾堪能信解;第二一行半,明身子大眾渴仰欲聞。就初文又三:半行,頌身子親能信解;又半行,以頌大眾亦能信解;一行,舉古況今釋身子大眾能信解義。長行舉世世受化故請,偈舉世世化物釋請。「我等千二百」下,第二、明身子與大眾渴仰欲聞,亦開三別:初半行,雙牒兩眾;次半行,重請說;後半行,明樂聞法故生大歡喜。聞說一乘並皆成佛,故三根聲聞及分別功德諸大士皆明大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下,大段第三。有此文來者,今此以六雙序之:一者、上明略說為利根菩薩,今廣說通為三乘人,謂所為人利鈍一雙也。二者、上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今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謂廣略一雙也。三者、上總動執生疑,今別說斷疑生信,謂總別一雙也。所言總動執生疑者,總動三根人執並令生疑;所言別斷疑生信者,別為三根人三週說法,令三疑斷、三解生。動執生疑則易,故但有一說;斷疑生信則難,故有三週說也。四者、上就稱嘆門說,今就授法門說。良醫治病要具二門:一、嘆藥門;二、授藥門。諸佛說法亦有二門:初、讚歎一乘門,今正說一乘門,謂嘆授一雙也。五者、上密顯一密開三,謂密說門,今明顯開三顯明一,謂顯說門,則顯密一雙也。六者、總判諸佛說法儀式,凡有三門:一、但自說,如《大品經》,現瑞眾集既竟,無有人問而佛自說。二者、一向因他說,如《涅槃》等經,現瑞眾集已竟,要待他問然後乃說。三者、亦自說亦因他說,如《十地》等經,初自說十地名,後因他請廣說十地義。此經亦爾,初明自說,今是因他說,謂自他一雙也。

問:

初何故自說,後何故因他說?

答:

《十地論》云「初若不自說,不知為說不說?」故要須自說。後欲令大眾慇勤三請,故因他說。又欲示法深妙無能問者,是故自說。如身子云「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故十二部中用無問自說經以開宗也。後因他說者,欲令大眾尊人重法故待請方說。

就此大章開為三段:第一、法說;第二、譬說;第三、亦法亦譬說。所以有此三說者,法為譬本故前明法說;未解法說故舉喻顯之,故次明譬說;各聞法譬猶未得解,具辨二門方乃取悟,故〈化城〉之前名為法說,〈化城〉之後稱為譬說。又示諸佛內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辨,能於一義作種種說,所說雖多不出法之與譬及亦法亦譬。又眾生悟入不同故適化多種,或有樂從法說門入,或有樂從譬說門入,或有樂具從二門入。又初說生大乘聞慧,次說生于思慧,後說生於修慧。又初說上根人得悟,次說中根人得悟,後說下根人得悟。所以然者,上根人一聞則解,中根人再說方悟,下根人三說始解也。

問:

以何惑障三根不解?

答:

此非九十八使。何以知之?羅漢之人四住惑傾而猶未解一實,故知非九十八使也。五住之中正是無明住地,二障之中為智障惑。就此惑中開為三品:輕品之惑障於上根,次品之惑障於中根,重品之惑障於下根。

問:

此惑云何障三根耶?

答:

由有此惑迷於權實,故不識三乘是權、一乘為實,亦迷一乘本有、二乘本無,故名障三根也。

三說義中別自有科,如彼廣說。就法說中開為四段:第一、從此文去竟〈方便品〉正明法說;第二、〈譬喻品〉初一長行一偈明上根人領解;第三、從「爾時佛告舍利弗」竟「為諸聲聞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經,佛所護念」,明如來述成;第四、從「舍利弗!汝於未來世」竟「盡迴向佛道」,明授上根人記。

就初又二:第一、正為上根人法說;第二、從「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下,勸弘經。初正說令發菩提心,勸弘經令其修菩薩行。如《華嚴》善財童子詣善知識所皆明二事:一雲發菩提心,二修菩薩行。此經稱教菩薩法,亦具二事:初法說,令改小信大,謂發菩提心;後明既得如實悟,還令如實說,令修菩薩行。又初說滅其小執生於大解,謂智慧門;後令弘經則是修慈悲,謂福德門。此經令二乘人具修大乘福慧,故名教菩薩法。

就初為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為二:一、緣起;二、正說。緣起有三:初、許說誡聽;二、簡不淨眾;三、嘆淨眾。初有三句:初句明不得不說。以請既會理稱機,佛若不說則乖理失機,故云「豈得不說」。「汝今諦聽」下,第二、誡聽也。「諦聽」令生聞慧,「善思」令生思慧,「念之」令生修慧。又「諦聽」令離散亂心如不覆器,「善思」令其悟解如不臭器,「念之」令其憶持如不漏器。「吾當為汝」下,第三、許為說也。

「說此語時」下,第二,簡不淨眾也。就文亦三:第一句、正明罪人退席。「所以者何」下,第二、釋起去所由。凡有二義:一者、罪根深重;二者、有增上慢。又有二義:一者、大乘中有失;二者、小乘中有失。所言「罪」者,定執小乘謂為究竟,乖大乘理故稱為罪。故《涅槃經》云「求二乘者名為不善」。所言「根」者凡有二義:一者、過去修習小乘故稱為根;二者、因此執小遂生謗大故名為根。所言「深重」者,為釋疑故來,若封執小乘遂障隔大者,三根聲聞亦執小乘應隔於大,何故五千獨去而三根住耶?是故釋云:五千罪根深重,十方諸佛不能拔濟,是故退席。三根之人雖習小乘,罪根輕淺故獨住也。

「及增上慢」者,第二,上明執小有障大之失,此明於小乘內自復有失,實未得小乘道果,謂得小乘道果故名為失。又罪根深重者,明過去世失,以於過去障他聽說大乘,是故現在不聞正法;及增上慢謂現在之失,於現在世值釋迦佛修習小乘,未得小果謂得小果,復謂此果以為究竟,不受大法故名為失。又以此失簡諸餘聲聞,諸餘聲聞但有執小之失,無有未得小果謂得小果,是故餘人在坐、五千退席。未得道諦謂得道諦,未證滅諦謂證滅諦,故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則釋上增上慢義。「有如此失者」,總結上二失也。「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者,第三句,以住即有二損,故佛不制之。一者、聞則起謗墮惡道,二者、未來當作障隔大乘因緣。

「爾時佛告舍利弗」下,第三、嘆淨眾。文有四句:一、嘆淨眾;二、毀不淨眾;三、誡聽;四者、受旨。《智度論》云「枝葉不堪為用,如五千人無法器用,雖能聞一乘,不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紹佛業,是故無用。貞實堪有柱樑之用,如淨眾是法器,聞經堪有紹佛業用」。「舍利弗如是」下,毀不淨眾,上明住則有二損,今明去有兩益:一、現在無起謗法之罪,未來不招苦報。二者、聞上略說作未來信解因也。復誡聽者有二義:一者、五千起席大眾擾動,故重令諦聽。二者、既是淨器,堪聞法故令諦聽也。次、受旨,如文易知。

問:

五千之徒既不堪聞《法華》,何故不從定起則以神力令其起去?

答:

初從定起則以神力令其起去,便不得聞於略說作未來得度因緣,若聞於廣說則起誹謗現在無益,以佛明見三世,故有遣不遣也。又初嘆佛二智,身子未請,無因緣故不得遣之。今待請後許說,宜須簡眾方始得遣也。

問:

若佛知住起謗故不為說者,《釋論》明喜根、勝意二人,勝意執小、喜根悟大,遂為勝意說大乘,而勝意便誹謗墮大地獄,未來因此畢苦果而得解脫。今何不為說耶?

答:

去住俱起誹謗者則應為說,如喜根知勝意聞說與不說終自起謗,故為其說,法作未來得度因緣也。今去則有益、住則有損,故遣令去也。以理言之可有三句:一、聞而起謗故不為說,如五千之徒。二、聞必起謗而為說,如常不輕也。三、知其起謗亦說亦不說,如五千是也。初為生未來善,故令其聞略開三顯一;畏其現在謗,故不為廣說也。

問:

聞略說何故不起謗?

答:

有三種人:一者、上根,菩薩聞略說則解。二、中根,則聲聞人,聞略說生疑,疑是解津堪聞廣說。三、下根,謂五千之徒,聞略說冥然不解,聞廣說則起疑謗。又有三品人:一、俱不聞廣,略謂下品人也。二、聞略不聞廣,謂中品人也。三、廣略俱聞,謂上品人也。

問:

如《華嚴》五百聲聞,雖復在座不見不聞,今何不爾耶?

答:

適緣不同,可得兩經互現,而今明眾起去者,欲證佛語不虛。上既言皆當驚疑,及增上慢人將墜於大坑,故今明五千之徒則其人也。二者、欲增住眾敬心,明預聞之徒殖因已久宜應欣慶。又罪重之人不堪聞法,則是嘆法深妙。然此眾可具二義:一者、或是實行之人;二者、是化眾,如《涅槃》現童子及金剛神也。

問:

何因緣故,同稟小乘教有得聞《法華》信解,有不聞耶?

答:

可具四句:一者、始習學大乘終亦聞大乘,此人懸信。二者、始習大乘,中志斯意,故初為其說小,小心稍改故終為說大,此人聞《法華》亦信。三者、本學大乘而後聞說大乘便退取小,如《大品》六十菩薩成羅漢。又至《涅槃經》,雖聞有佛性而猶成羅漢。以此例之,聞《法華》亦有成羅漢者,如此之人聞大亦信也。四者、有始學小乘而終聞說大,此人多不生信,以其習小乘日久,若聞大乘乖其本心故不生信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下,前第一明緣起,則是淨器;今第二、正說,明授妙法也。非淨器無以受妙法,非妙法無以授淨器,故此二種必須相稱。就正說文凡有四門:初、辨一乘真實門;二、明二乘方便門;三、示得失門;四、勸信受奉持門。所以明此四門者,靈山之會大機已熟應聞大法,故辨一乘真實門;既示今一乘為真實,宜開昔三為方便,故辨三乘方便門。初門明今一乘真實,後門序昔三為方便,蓋是明一化始終理無不極,若能信一實三權則是得非失,如其不信則是失非得,故有第三得失門也。得失之理既彰,次勸捨失從得信受奉持,故有第四勸信門也。又有此四門者,一乘真實門謂根本法輪,諸佛出世但為明一大事因緣,謂一道清淨則根本法輪也。但眾生薄福鈍根不堪受一道,是故於一佛乘方便說三,謂支末法輪。既從一起三還欲令籍三通一,若能知三為歸一則是得非失,如其保三不受一是失而非得,故得失門明收末歸本法輪。既序始終一化三輪事周,然後始得勸物信受,故有第四勸信門也。

就一乘真實門又開三別:一、釋迦自說一乘真實門,亦云自開宗門;二、引諸佛證釋門;三、明釋迦順同門。所以有此三門者,釋迦當今教主故前自開宗,恐物不信故引諸佛為證,證明事竟然後始得順同也。就初章之內又開三門:一、讚歎門;二、不虛門;三、顯教意門。所以有此三門者,讚歎令生信解,不虛抑其誹謗,開解杜惑。緣由既竟,故正明顯教意也。初文二句,一法、二譬。「如是妙法」者,此顯一部之旨歸,則是先明一乘真實,題以示之也。妙有二種:一者、體妙,謂非一非三言忘慮絕。二者、用妙,非三非一,不知何以美之,為對昔三強嘆為一。故《注法華經》云「非三非一盡相為妙,非大非小通物為法」也。蓋是什肇舊宗,非今新釋也。「時乃說之」者,嘆法希逢,增敬信之情也。遠而言之,如後文說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近而言之,釋迦一化四十餘年之所未說今始說之,故知希有。「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者,此譬上時乃說之言也。河西道朗云:「此言靈瑞華,又云空起華。天竺有樹而無其華,若輪王出世此華則現。」明眾生若應聞一乘教成法輪王者,諸佛世尊乃說是經,故靈瑞華為輪王之相,《法華》為成佛之徵。「舍利弗!汝等當信」下,第二、明不虛門。將明昔三今一則言似相違,恐物不信,是故今明佛語不虛,勸物信受。「舍利弗!諸佛隨宜」下,第三、明顯教意門。上之二句乃是緣由,今此一章始明正說。就顯教意復開二別:一、明眾生不解教意門;二、明唯佛能解教意門。「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者,此標二章門也:初、標隨宜所說門;次、標意趣難解門。諸佛說法隨二種說:一、隨現實說;二、隨機宜說。說一乘者,謂隨理實說也。說三乘者,謂隨機宜說也。理實無三而說三者,隨機宜說也。「意趣難解」者,上明隨宜所說教,今明教所表理也。言三意若三,斯不名難解,良由言三意不三,言近而意遠,是故意趣難解。又意若住不三,亦不名難解,今言不三者,明其非是三,非謂是非三,斯則心無所寄乃契玄宗,故名難解。「所以者何」下,釋上二門也。初、釋隨宜門;次、釋意趣難解門也。「我以無數方便」者,或邪或正、或順或違,悉是善巧故名方便。又悉令悟入一道清淨示種種化,為一道作緣由階漸,故名方便。「種種因緣」者,所以示邪正不同、違順等化者,是良由眾生根性非一、入道各有由籍故也,故云「種種因緣」也。「譬喻言辭演說諸法」者,上明無數方便總明八相成道之正,及示九十六術之邪,或作調達、善星之違,或示阿難、羅雲之順,故總明一切善巧。今別明說法一事。說法之內不出二門:一者、種種譬喻;二者、種種言辭。從「無數方便」至「種種說法」,總攝釋迦一切教也。「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者,此釋意趣難解章門也。如來說一切教,為令眾生悟入一道。故下文雲「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稟三乘教者思量分別於三,終不解三教意也。又五乘以五心分別,終不解言五意不五,故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有所得心名思量分別,故《攝大乘論》云「分別是菩薩煩惱也」。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者,上來明眾生不解教意門,此第二、明唯佛能解門。亦初、標唯佛能解。「所以者何」下,釋諸佛能解。釋意云:諸佛唯為一大事故出現世,是故說一切教皆為顯一也。「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下,前舉一大事以釋教意,今次傳釋一大事,將欲釋之故提起為章門也。次、明開示悟入四句釋章門也。釋此四門不同,今略明三義;一者、依舊解雲,初開佛知見謂明道理,次後三句悟前道理髮生三慧,故有示悟入也。二、就《法華論》釋之。所言「開」者,明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能更無餘事,故言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淨故。如來知見者,謂如來能證如實義故。如〈壽量品〉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此則如來法界也。所言「示」者,明同義,謂聲聞、辟支佛及佛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三乘佛性法身更無差別故。所言「悟」者,明不知義,以二乘人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今欲令知故言悟。所言「入」者,為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詳論此意,四門則為次第:初明開佛知見,則嘆佛知見為無上;雖嘆佛知見為無上,或謂獨佛有此知見二乘所無,是故第二次明三乘人同有佛性法身,但佛悟佛性故名法身,二乘猶隱故稱佛性;雖三乘人同有佛性法身,但二乘人不知唯有一乘無有二乘,今欲令知故次說悟佛知見;既知唯一佛性無有二乘則證不退轉,故次說入佛知見。《論》又兩番釋後三句:所言示者,為諸菩薩有疑心者令知如實修行故。又復入者,未發菩提心者令發心故,已發心者令入大法故。又復入者,令捨聲聞果入大菩提故。又復悟者,令外道眾生生覺悟故。此釋意與前異者,前四句並約化聲聞,今意明化菩薩及外道。此經正化聲聞,次化菩薩並及外道,化此三人則總收一切令同歸佛乘也。今次依《智度論》及《涅槃經》,言雖有四句不出二門,初之二句明能化門,後之二句明所化門。能化門中有大開之與曲示,所化門中有始悟之與終入,故此四門無義不攝。所言開者,眾生佛性名佛知見,佛性亦名一乘。《涅槃經》言「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莊嚴畢竟者謂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為眾生故說佛性名之為開,既為眾生說則是為眾生開,所以開佛性者,令眾生除無明煩惱、使得清淨。開佛性,則是德無不圓,使得清淨謂累無不盡。所言示者,曲示五性差別之義,故名為示。如《涅槃》云「掘出金藏故,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故名示也。所言悟者,大開曲示二門既竟,今次知有佛性名之為悟,修行證之故稱為入。知有佛性謂十信以上也,證入佛性謂妙覺地已還也。舉始及終位無不攝。次、結章,如文。

問:

已知開示悟入,云何名諸佛知見?

答:

上已略明,今次廣述。蓋是波若異名、正觀別目。今依此經則是四智:一者、一切智;二、一切種智;三、自然智;四、無師智。言一切智者,知六道眾生本來寂滅、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言一切種智者,雖知本來寂滅,於眾生常不寂滅,故於道未始二、於緣未始一。於道未始二,故六道常法身;於緣未始一,故法身常六道。六道常法身,名為一切智;法身常六道,名為一切種智。任運知此二法,名為自然智。此三不從師得,稱無師智。此之四智,為三世諸佛心,一切眾生宜應恆以此四為觀行,則是初心佛也。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者,上明唯為一道故出世,今明唯教一人也。

問:

諸佛教化五乘眾生,云何唯教菩薩一人耶?

答:

雖說五教為顯一理,雖教五人亦為成一人,是為言託於五、意在於一。又所求之道既一,求道之人亦一,故言但教菩薩也。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者,上明說於一理、為教一人,據口業也。今明諸有所作者,謂動靜四儀及以三業一切所作,皆為顯一理、悉為教一人也。「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者,所以有此文來者,為釋成上三句義也。良由道理唯一、道理無三,是故諸佛唯為一事故出世、唯為教一人,乃至諸有所作皆為顯一事也。此文有二句:第一句明道理唯有一,故諸佛依於一理但說一乘,故云「但以一佛乘為眾生說法」也。「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者,上明道理唯有一佛乘,今明道理無有餘乘。餘乘者則緣覺、聲聞乘也。緣覺乘為第二,聲聞乘為第三,故言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問:

何故知然?

答:

數之次第謂一二三,上既言但以一佛乘,是故今明無有第二乘、第三乘,此是從上數以至下,故為次第。所以前明佛乘有者,為欲釋成上唯有一事,故前明唯有一也。文相歷然,不應更有異釋。有人言:若二者,聲聞、緣覺二乘也;若三者,謂三乘之中大乘也。有人言:若二者,大、小二乘也。有人言:若二者,人、天乘也;若三者,謂三乘也。此悉非解,不須破之。「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者,所以有此文來者,上明唯有一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時眾謂釋迦獨作此判則不信受,是故今引十方諸佛為證,非獨我明唯有一乘無有餘乘,十方諸佛亦如是說也。

「過去諸佛」下,第二、引證門說。就文為二:初、別引三世諸佛為證;次、總引三世諸佛為證。一一門皆具三句:一、化主;二、教門;三、稟教人。此三則是良醫、妙藥及以病人。又化主則佛寶,教門為法寶,稟教人則是僧寶。就教中有二句:初、總序一切教也。《法華論》云「因緣者,謂三乘法,三乘法但有名字無有實義也。譬喻者,如從牛出乳,乳喻小乘;從乳出醍醐,醍醐喻大乘也。」「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第二句、明教所表理也。稟教人亦二句,始則聞五乘等教,終則得於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上別明三世諸佛教意,今總明三世諸佛教意。所以有此文來者,上釋迦開宗門明但為教一人、唯為顯一理;三世佛教門未作此說,故今明之也。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下,此第三、明順同門,以三世諸佛既作此說,釋迦順而同之亦作此說,以理既無二故諸佛道同,若不信釋迦之言則違三世佛教,罪之太也;若信釋迦之言則信三世佛說,則福之深也。為明勸信故辨順同也。就文為兩:初、明顯一;次、明破二。顯一之中,初、明教門;次、辨教所表理。「知諸眾生有種種欲」者,五乘欲樂不同也。「深心所著」者,習五乘欲深,是故著於五乘也。「隨其本性」者,習欲既深則便成性,性不可改隨而說之。「以種種因緣」者,上明知機,今明順機說教也。「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者,上明教門,今謂教所表理也。「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者,上明有一,今明無二也。二乘不知唯有一,是故明有一;不知無有二,是故今破二。又欲發後方便說三,是故先明道理無三也。但此經破二凡有三門:一者、用一破二。如前雲「唯有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後偈亦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為以一破二。二者、以二破三。則如今文「尚無二乘何況有三」,二乘者緣覺也,三乘者聲聞也。緣覺為勝於理尚無,聲聞為劣豈當得有?此意明至理尚不可有二,何況有三耶?又作此破者,法華之會乃通為三乘而正破聲聞,故〈譬喻品〉雲「為諸聲聞說大乘經」,是以今舉無緣覺之勝指斥聲聞之劣,此名以二破三也。三者、以三破二。明於一佛乘方便說三,三既是權,二豈是實耶?前之二門以無斥有,後之一門以權破實。

「舍利弗!諸佛出於世」下,第二、明三乘方便門。所以有此文來者,有近、遠二義。所言遠者,上之三門既明一乘是真實,則宜辨昔三為方便,蓋明今昔始終權實兩教意也。次明近相生者,從前以一破二及借二破三,時眾疑云:道理唯一,尚無有二何況有三者。如來是體理之人,初出世則應宣說唯有一理無有三乘,何因緣故道理有一而不說一?無有三乘而說三耶?豈非無而言有、有而言無,欺誑我耶?是故釋云:雖道理有一無三,但為汝等五濁障深不堪受一,是故諸佛方便說三;過在眾生,咎非諸佛也。令二乘人深自悔責歸仰如來。

二者、為釋成上道理唯一。以由五濁故方便說三,故知道理唯一也。就文為三:初、總標諸佛出五濁世;次、別列五濁名;三者、釋。「劫濁」者,謂惡時也。

問:

何故先明劫濁?

答:

《法華論》云「正為釋疑。疑云:諸佛於何時中說三乘是方便?為斷彼疑,諸佛出五濁惡世,謂劫濁等,故初明劫濁也」。又劫濁通,於劫濁中分五濁耳。若以法辨時,應言濁劫;今以時目法,故云劫濁耳。次、「煩惱濁」者,成前劫濁及眾生濁也。次眾生濁,後明見濁者,眾生必起煩惱、不必起見,欲明前是在家起愛眾生、今是出家起見外道,故明見濁。故下偈中皆先明愛後辨見。具起愛見者,去三小劫近,是短命眾生,故後辨命濁。經列此五,則次第也。煩惱與見正是濁體,此二成眾生,故名眾生濁。故經云「心垢故眾生垢」也。

問:

五濁與三障何異?

答:

三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此義則重,故有三障者不得入於聖道;五濁則通,故諸佛為五濁眾生說三乘教。

問:

既有業障,云何無業濁?

答:

如《毘尼母經》云「亦說業濁沒於見濁,屬煩惱濁攝」,今明則眾生濁是業濁也。所以然者,既有愛見煩惱則起身口意三種惡業,故名業濁。何以知然?若但意地有諸煩惱不起身口業者,非惡眾生,不名眾生濁也。故知眾生濁則是業濁。

問:

五濁俱障一三,何故說三不說一?

答:

一深三淺,雖有五濁得說三乘,然有四句:一者、有五濁障一乘,則昔聲聞人不堪聞一乘是也。二者、五濁不障一乘,謂凡夫人有五濁得聞一乘教是也。

問:

同有五濁,何故有得聞一乘、不得聞一乘?

答:

雖同五濁,但有一乘機則聞,無則不聞。

三者、無五濁得聞一乘,則法華會聲聞是也。

四者無五濁不聞一乘,謂不聞法華聲聞是也。

問:

同無五濁,何故有聞不聞?

答:

雖同無五濁,但有一乘機則聞,無則不聞。

問:

有一乘機則聞、無則不聞,云何五濁障一乘不障一乘耶?

答:

五濁必障一乘,但一乘機強、五濁障弱,是故得聞。

問:

三根聲聞大通智勝佛所已聞一乘則有一乘機,得阿羅漢後何故不聞《法華》?

答:

雖有一乘機,但三執既強、一乘機弱,要待聞諸方等經陶練其心,方堪聞《法華》也。

問:

云何名濁?

答:

濁是不淨義,譬如濁水不能見物,眾生心濁不能知見一乘理,故名濁也。(《薩遮尼健經》有十二濁:一示現劫濁、二示現時濁、三示現眾生濁、四示現煩惱濁、五示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七示現不淨國土濁、八示現難化眾生濁、九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現魔濁、十二示現魔業濁)

「劫濁亂時」者,釋五濁義而起三乘教。五濁之中偏言劫濁亂時者,以近三小劫時眾生煩惱並皆增盛,故言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者,出垢重事也。貪是三毒中一毒,慳嫉是十纏中二纏,所以別舉此三者,凡有二義:一者、此三既重但在欲界,故偏說重也。二者、慳貪是貧窮業,嫉妬是下賤因,貧窮業中惜自物故慳,引取他物故為貪;下賤業中忌他外財為嫉,忌他內正報為妬。貧窮下賤之因,尚不得人天乘,何況佛乘?以佛乘是富貴乘故也。於五乘中最上故為貴,具足萬德故為富,故下文雲「豪貴如是有大勢力」,大富長者即是如來。「成就諸不善根」者,上別明一使兩纏,即是在家眾生,謂煩惱濁,即〈譬喻品〉雲毒蟲也。今總明二不善根及諸纏垢,即出家外道,謂見濁,〈譬喻品〉中惡鬼也。「故諸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者,上明五濁增盛不堪受一,故今明方便說三也。

「若我弟子自謂」者,第三、示得失門。上來明道理唯一,次明五濁方便有三,權實有無皎然可信,如其不信即是惡人,故次明得失。然能被之教不出實之與權,稟教之人亦唯有得之與失,斯事攝一化事竟矣。就文為二:前明失,次明得。得失各有二人,合成四人也。失中二人者,第一是未得小乘謂已得小乘,不信《法華》,第二已得小乘果而小乘果非究竟自謂究竟,不追求大,亦名為失。初是凡失,後是聖失,此二總攝一切失事盡也。「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等」者,上明一乘是真實、三乘是方便,今失此二意,蓋明執小是實、迷三是權也。此明未得小乘究竟果謂得小乘究竟果,此敘小乘中之失,即五千之徒是也。「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者,此文辨不知同歸一乘,即迷於一乘真實也。是敘大乘中之失也。不聞者,不聞教也。不知者,不知理也。上五千人不聞廣說一乘真實,故云不聞不知也。「此非佛弟子」下,前兩句牒謂情,今此文判得失也。五千之徒未得小乘究竟謂得究竟,保執小乘則小乘不攝,而不聞不知但教化菩薩,此人迷大則大乘不攝,故非佛弟子,以非佛弟子明非內凡夫,下明非七聖人也。「又舍利弗」下,第二、明聖失也。亦有三句:初句、明已得羅漢,自保究竟執三乘教,不識權也。「不進求」下,第二、明不識一乘真實也。「當知此輩」下,第三句、判得失也。羅漢望大乘,實非究竟自謂究竟,自謂究竟故不進求佛道,當知亦是增上慢人也。

問:

今明增上慢,與前增上慢有何異?

答:

上已釋竟。今更明異者,初人有二種增上慢:一者、未得小究竟謂得小究竟,是小乘增上慢;二者、保此妄情復不進求大乘,謂大乘增上慢也。後人已得小果,但小果望大乘,非究竟謂究竟,但有大中增上慢,無小中慢也。

問:

何以得知有兩人耶?

答:

後文明人異於前人,是故知二人異也。又前文判凡失,非佛弟子、非阿羅漢辟支佛,故知是凡夫失也。後文判失,直云是增上慢也。其既是羅漢,不得非佛弟子及非羅漢,但自謂究竟不志求佛,故與其增上慢名也。

問:

此的是何物人耶?

答:

通說一切自謂究竟羅漢,而正主三根聲聞是也。故舍利弗雲「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乃至迦叶中根亦作此執,現〈信解品〉及〈化城品〉也。

問:

凡夫人未得羅漢自謂究竟,聖人實得羅漢亦自謂究竟,兩人何異?

答:

兩人未聞《法華》,自謂略同,若聞《法華》則五千凡夫不生信受,聖人則生信,故文雲「若實得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也」。

「所以者何」下,第二、舉得釋失即明得也。亦有二人:初、明佛在世羅漢為得;次、明佛滅度後羅漢為得。初佛在世羅漢得者,凡有二義:一者、斥凡;二者、擊聖。言斥凡者,明若實得羅漢,聞一乘必信受,則知第一人不信《法華》,非羅漢也。故是舉得以斥初失。言擊聖者,明實得羅漢必信此法,如其不信便非羅漢。即用此文擊第二實得羅漢人,令捨小果進求大道也。「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者,第二、明佛滅度後羅漢得,前亦是聞《法華》羅漢得,今是不聞《法華》羅漢得也。此文為釋疑故來。疑者云:叵有羅漢亦不聞不知但教化菩薩事以不?又有阿羅漢不信權實以不?因前二文生此二疑也。是故釋云:佛在世,羅漢聞《法華》必信,唯除滅度後現前無佛,此之羅漢不信一乘,故《法華論》云「亦為釋疑。疑云:從佛聞法起謗心,云何佛不成不堪說法人?為斷此疑,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故起謗耳。所以者何?釋上羅漢不信一乘義也。以佛滅度後《法華經》難聞難解,阿羅漢作佛此人難得。」《智度論》云「《法華》明羅漢作佛,義最甚深,羅漢作佛唯佛能解,論者正可論其餘事」。龍樹尚云不解,故知唯佛能解。所以此人難得,以不值人法兩緣故。此羅漢不信一乘,《涅槃.現病品》云「如佛所說阿羅漢,一切皆當至涅槃,如此甚深佛行處,凡夫下愚不能知」,故羅漢作佛最為難解,唯佛知之,故稱難得也。「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者,此文亦為釋疑故來。疑者云:此羅漢既不得值《法華》及解義人,何時當信一乘耶?是故釋云:此羅漢生三界外淨土中,更遇餘佛,聞《法華經》方得決了。決了者,知三一有無及權實也。

問:

佛滅度後,羅漢不值解義人,直聞《法華經》亦得信解不?

答:

此事難明。設使遇經,不值解義人者,亦不得了了分明解也。是故文雲「若遇餘佛方乃決了」。

「舍利弗」下,第四、勸信奉持門。所以有此文來者,凡有三義:一者:釋疑。疑云:初說三乘後說一乘則成妄語,云何可信?為釋此疑故勸信。二者、上示一乘真實、三乘方便及顯得失,今次明勸信,即令捨失從得信受奉持。三者、近接上生,若遇餘佛便得決了文生,終無有畢竟永住羅漢,必須聞《法華經》後當作佛,汝等大眾及今值佛復得聞經,早須信受也。

問:

上已明勸信,與今何異?

答:

上直明勸信,今明法之權實、人之真偽既竟,勸物信解受持,故與上為異。

法華義疏卷第三

永仁甲午姑洗盡日,因中觀宗師之勸化,彫《法華義疏》之第三。庶幾比丘尼正禪藤氏娘幽儀,乘此寶車直到淨剎,乃至四恩三有利潤無窮而已。

   都幹緣沙門  素慶 謹志

 

上篇:法華義疏

下篇:法華游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大般涅槃經集解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一(序經題) 皇帝為靈味寺釋寶亮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卷上 大乘 基撰 讚曰。今為有情...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註音版】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佛制比丘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 大宋元豐三年夏首餘杭沙門元照於天宮...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佛說罵意經

佛說罵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罵意。十方蟲...

佛說佛大僧大經

佛說佛大僧大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王捨國。國有富...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

【註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羅尼念誦法(麗藏本)

(麗藏本)...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佛教詞典】想顛到

(術語)三顛倒之一。凡夫對六麈之境,而思想顛倒,生...

【佛教詞典】九種不還

(名數)於前五種不還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種般,各...

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

依著這個神咒就能離苦得樂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這個《...

念佛時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妄念是黑暗

問: 請法師開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可否觀想無量光是...

拜佛行為不是偶像崇拜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

糞窟夫妻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清晨,佛陀...

修行人沒有障礙

在東林寺念佛堂外,聽過一位師父和大家講他出家的感想...

常當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

打坐是最高級的奢侈品

非常的慶幸我們各位都非常的有福報,為什麼這麼講呢,...

如果選擇逃避,問題永遠都解決不了

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候,要躲到那裡去...

山中一晝夜,人間幾十年

這個沒有時空相,我們看虛雲老和尚開示的時候,他講一...

文殊菩薩——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覺母智難量 左持利劍煩惱斷 右執青...

聖一法師方便開示

問答輯 問:有人說參禪是上根利智所修,淨土則三根普及...

【視頻】早課(開成禪寺)

早課(開成禪寺)

【視頻】華嚴字母(悟明)

華嚴字母(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