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一法師方便開示

聖一法師  2010/07/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問答輯

問:有人說參禪是上根利智所修,淨土則三根普及,此話對否?

答:參禪不分上中下根,也是三根普及,最主要有下列三點:

1、內宿業外魔障: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種子在靜的時候湧出來,是名業,屬於心,有戒有慚槐心就可以抵得住,戒對自己來說,慚愧心對別人來說,故大眾同住易生慚愧心。另外一種是屬於外境,有時是佛菩薩來試驗,有時是魔,更有魔王入別人凡夫身來騷擾行者,總之外境到來,不論是好是丑,也不要著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初發心人很少遇到外境障,一定是修行有多少功夫才招這些外境界。

2、長遠心:世人喜歡有為法,不願從無所得下長遠心。

3、死板人易著有為法,不知禪宗是活的,無有定法,近人通通用一話頭,執一死話頭。

下手處單提一句佛號,看其出處就可以。

問:什麼叫做話頭?

答:話頭是自己,自己研究自己,不明白就是話頭,疑情斷斷續續是小疑,生死心切才可起大疑。自己研究自己,眼可看萬物不難,眼看自己才難,口可念佛不難,念自己才難,故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返聞聞自性則不分別,不理他人非,常自見己過,若不返聞,則見人非,不見己過,自己看自己則忘了自己,忘了自己則忘時間,一切法空,離一切法即正慧,即話頭。

問:為什麼提話頭的時候,妄想好像暫時壓下,但另有一些微細妄想跟在後面?

答:粗妄想能使人造業,流轉生死,所謂提起話頭即壓下粗妄想,但仍有幼妄想在,幼妄想不會令人造業,故幼妄想不會令人流轉生死,只是遮障真如,遮障法身,令人不得見真面目。

問:怎樣叫做開悟?

答:見到本來面目後是開悟,但無明未破,故水邊林下長養聖胎,悟後更要修。

問:何謂無明?

答:如人熟睡,夢中可以作主,但無夢時,那個主何在?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古人云:破無明如破牢關。

問:上來(禪七)開示與虛雲老和尚的一念未生究竟有無牴觸?

答:所謂妄想執著不能自證,指的是第六識妄想及第七識執著,現在以第七識用功,話頭便相續無間斷。

問:第七識起用時的所謂話頭不也是妄想嗎?

答:在迷就是執,我們只要令第六識的妄想不起,妄想不起就是不生不滅,所謂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但不能令第七識(話頭)停止而去看一念未生,你只要在妄想不起時繼續看那句話頭,相繼不斷的看下去,自然便會看到一念未生以前。

問:我曾聽過這一位高僧說:每早醒來時留意一下你的第一念是什麼,是糊里糊塗,是一片混沌還是正念分明,那時你便知道自己的境界是什麼。我現在每早醒來時,不用作意,更不用提,那句話頭便自然現前,這是否表示我已有進步呢?

答:這是善根,故所以古來叢林大清早起來第一件事不是洗口洗臉,更不是跑香,是坐香,就是為了保持這一念不失,若洗臉跑香等,這一念便失去了。

問:有時話頭一提時,便連綿相續,若歇而未歇,輕如鴻毛,似有還無,在此情形下,是否不應再提,就這樣看下去?

答:不應再提,如此看下去便能看到一念無生,若妄想起時,才把話頭再提。

問:既然觀音菩薩所修的耳聞圓通與參禪那麼相似,為什麼古來祖師不提倡修耳聞圓通而用參話頭?

答:耳聞圓通以色陰為下手處,破色、受、想、行,均有一個‘我’在,‘我’最難破,參話頭沒有一個‘我’,直參到底,故古來祖師不用耳聞圓通而用話頭。

問:打禪七時,晚香有所謂智慧麭,聞說虛雲老和尚極力主張持午,不知打七時可有開方便?

答:他在南華寺主七期間,根本就沒有麭吃,有時晚上有施主拿食物供眾,別人吃,他不吃。

問:何謂十二入?

答:六根加六塵名十二入,六塵入六根(如色入眼)叫外六入,眼入色等名內六入,即六根緣六塵,六根屬情土,六塵是境屬無情,如見黃金(境)而生愛叫情,因情而取而作業。六根六塵同時而有,如蝸牛兩角,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六塵無情,六根有情,無六塵六根起不了作用,無六根亦不知有六塵,如睡時眼不知色。

問:有人參禪時觀妄想心,此法可行否?

答:妄想遮障佛性,觀妄想心也屬觀心,但較困難,妄想狡猾,變化無窮,觀無心比較易,無心即無妄想心,話頭一提,正念現前即是無心,亦即是無念。

問:何謂三千里路逢人不可錯舉?

答:有亦不著,無亦不著,此時才是正式話頭。正念即是話頭亦即無念,但還有我,最後如泥牛入海,無妄想無話頭、無我、無虛空。

問:止觀與參禪有何異同?答:參禪包含止觀,止觀不含參禪,止觀也可見性——止妄想,觀一切法,法法皆是真如,故可見性。

問:破五陰是否必定要由色開始而至識?是否要歷劫去破?

答:不一定,最好由想陰下手,一念不生全體現,狂心頓遏。

問:禪者,淨中之禪,淨者,禪中之淨,請問此話怎解?

答:心淨無妄想,因淨而能參禪,心則明,便是禪,故謂淨中之禪;參禪用起功來,無妄想,得淨境,佛自念,故稱禪中之淨。

問:何謂實相念佛?

答:念佛而見實相叫實相念佛。

問:妙法連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為什麼藥王菩薩燃身需時千二百歲,但燃臂卻需七萬二千歲?

答:燃身表破我執,破六根六塵,我執是幻覺;燃臂表破法執,破有無二法,破有見真諦,破無見俗諦,我執只有一,法執則無量無邊,我執一剎那間破,法執要漸破。

問:我一向是參話頭的,最近早上醒來時,我發覺我正在念佛,佛號連綿,相續不斷,若想提話頭時,話頭很快被佛號代替,兼且話頭要著力去提才有,提了之後,話頭是一句一句的若斷若續,而佛號則不用著力而連綿不斷,很平和的念下去。

答:佛號也可作話頭,所以我常說參禪參得好的人,念佛也一定好,話頭看得越清楚,念佛也跟著念得更加清楚,你現在只管照顧這一個微細的佛號,以此為主,原來的話頭為賓,宗門上稱這種修行方式為賓主,在教下則稱為正行及助行,所以古來祖師以參禪為主行,挑水破柴踏碓為助行。

問:但是當我提本來的話頭時,發覺有疑情在,現在照顧佛號,以佛號為話頭,疑情便沒有了。

答:那是粗的疑情,你當然覺得他存在,那個連綿不斷的佛號是微細的疑情,應該照顧那個微細的疑情,一直看下去,看到一念無生。

問:當我作務時,或是坐香時,發覺那句微細的佛號與妄想同時存在,於是立即停止妄想去看那句佛號,怎料一看之下,佛號變得粗起來,我知道粗不及細,但若要看那句細的佛號,除非連呼吸也無,否則一動,佛號轉粗,變了有覺有觀。

答:古人有所謂大死一番,大活一番,一般的把妄想止下來不叫大死,要連妄想的根也斷除叫大死一番,妄想死得透,真如活過來,叫大活一番,妄想盡,真如活。現在一定要慢慢挨過去,所以長遠心最重要,佛號既微細,呼吸跟著一定會微細的,挨過了之後,便是另一番境界。

(附:曉峰禪師云:若論參禪事,全生全死者速,半生半死者遲,何以故,全生全死者,正念易回,半生半死者,妄念難息,以此,乃有遲速之別。)

問:何謂坐斷兩頭?

答:心與境是兩頭,能與所,根與塵亦是兩頭,心境雙忘,無能無所,根塵脫落,便是坐斷兩頭,亦即前後際斷。

問:有人說,念佛是自他(佛)兩力,修行容易,參禪則單靠自力,沒有佛力加被,是否如是?

答:不是,參禪靠自力,亦有佛力,兩樣力都有,佛力冥中加被,喻如太陽普照大地眾生,無論你是工商仕農,一樣照你,不會只照農人,不照工商仕人,佛力亦如太陽,加被一切眾生,又如一朵鮮花,沒有陽光不能盛開,參禪亦如是,沒有佛力冥中加被,不能開悟,故無論修何種法門,眾生單靠自力是修不了的,一定要有佛力的加被。

論參禪

※學禪這件事,有始有終,大徹大悟名之為終,古人云:‘飽參事畢’,那時便是終,始則是發心時。

※參禪若有疑情在,食飯遊玩也心不在焉,因為疑情在心內是沒有間斷的,欲歇而未歇,欲得而未得,疑情在心內無間斷,令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學禪難得起疑情,古人云:修行無別修,只有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時休。

※現在學禪亦難,難在摸不到路頭,摸到之後,用功相應,一逼之下,妄想就來,業障亦起,便駭怕人,每每一下子被業障及妄想打退心,是什麼道理呢?好比一塊地,你要是不理它,若去清掃它,越掃越塵土飛揚,以為不掃更好,因為不掃便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只要有一個堅固心,一個長遠心,最後勝利屬於你。

※若果我們知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家請你吃飯你也沒空去吃,叫你打妄想,你也沒空去打妄想,只怕妄想未打完,生死便已來了。

記復仁和尚

最初住持這紀念堂的復仁和尚,他住持這紀念堂時我年紀還輕,便來幫助他,一年打四個八個或十個禪七,他當時年紀差不多八十歲,患有嚴重胃病,雖然如此,我從未聽到他說個苦字。他老人家在禪定中是否開悟我們不知道,但定力是有的,有時大眾來聚會,全港的大德高僧聚在一起,我以旁觀者來觀他們,所有的出家人都被風吹動了,只有他如如不動,他的形像好像未曾到法會一樣,好像還在坐禪一樣,如如不動,我知道他老人家有禪定的功夫,後來他就是坐在這禪堂內圓寂的,那時剛好十二點,在香港大德高僧中,能夠不睡床,不入醫院,坐著圓寂的惟復仁和尚而矣,可知現在善知識了了無幾。

論證道(節錄自證道歌講義)

佛教的正宗是說悟道,悟道要證,如何證,從緣悟道名之為證,從緣悟道永無退失,所以靈雲禪師參禪參了卅年,春天看桃花而悟道,云:‘三十年來尋劍俠,幾回落葉又抽技,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因此溈山老人證他從緣悟道永無退失,故從緣悟道,名之為證。

得道何以要證?威音王佛以前可以無師自悟,威音王佛以後得道則要證明,所以歷代祖師,都是互相證明,就是楞嚴經內二十五圓通,也要求佛證明。

論念佛

※念佛不是念佛的名號,是念佛的功德,講明這是佛的萬德洪名,叫你念這個萬德的洪名,若果你懂得念這個萬德洪名,你只要念到如來的一德,阿彌陀佛也立即趕快來接你。如來有慈悲喜捨、有六波羅蜜、有十力、四無所畏、有戒定慧真香,你有如來一德,觀音菩薩也來迎接你,所以我們念佛也是未能得到實在的利益,有念佛的因,未曾有念佛的果啊!

※念佛者,念佛名中之德也,我們切要弄清楚呀!你若念念念佛的功德,功德會現前,如來的功德便到你身上,你身上便有如來的功德,感應道交,如磁攝鐵,臨命終時,焉能不生淨土呢?所以修因則易,證果則難。

論學教(一九八九年十月於浙江南海普陀山佛學院開示)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同學:

今日有緣,大眾聚會,我非常高興,但無物贈送,惟有略談佛法大義,聊作供養。

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一言以蔽之,說五蘊(陰)而矣,識得五蘊空時,生死便了,你看整部心經,二百餘字,其大意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得見諸法空相,便是菩薩究竟涅槃,也是三世諸佛阿耨菩提,五蘊是什麼呢?就是眾生,離五蘊無眾生,五蘊空時,眾生度盡即證菩提,此是諸佛出世的宗旨,一經如是,部部皆然。又看彌陀經,雖然教我們求生淨土,親睹如來,也要離五濁,五濁者五蘊也,色蘊質礙是劫濁、受蘊感覺是見濁、想蘊虛妄是煩惱濁、行蘊作業是眾生濁、識蘊含藏種子是命濁,五濁空淨土現,睹彌陀見佛性,所以彌陀經教人念佛,念到離五濁生淨土耳。

就是具說諸法,廣談性相的楞嚴經,教人會四科融七大、解六結、越三空,也是破五蘊,四科者:五陰(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五陰者——心色和合是名眾生,六入——開心合色,十二處——開色合心,十八界——心色俱開說五陰眾生,七大者——前五大是色,後二大是心,心色和合名眾生;會四科融七大歸如來藏,即是空五蘊見佛性矣。

楞嚴經教人破五陰,觀音菩薩耳聞圓通章解釋得很清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從耳根中的聞性下手,即是七大中的見大,‘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與靜皆屬色陰,入法性流時色陰便空,古人說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便是這個境界。‘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所聞塵盡,能聞根亦空,此是破受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所覺根塵盡,能覺六識亦空,此時破想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所空十八界是世間法,能空出世智即聖解滅,此時破行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自體生滅是第八識,生滅同時滅,寂滅現前,此破識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是五蘊空時佛性起大用,上求下化的境界。

楞嚴經解六結越三空皆是破五蘊的名詞,六結者:動、靜、根、覺、空、滅,二空者:第一是人空,即六結中動、靜、根、覺四結解,五蘊中色受想三蘊空,便證人無我;第二法空,六結中空所空滅即空結解,五蘊中行蘊滅;第三空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六結中即滅結解,五蘊中識蘊破,此時證入如來藏獲首楞嚴三昧。

法華經開權顯實,亦不過開破五蘊之權智,顯示佛性之實智,過五百由旬到寶所,開佛知見見佛境界,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凡夫五蘊未空,蓋覆佛性,故名五百由旬,二乘雖破色受想三蘊,過三百由旬,終止化城,此城非實,再破行識二蘊,過二百由旬,即到寶所。法華經在娑婆世界最後而說,前來諸經未曾開權,今日法華顯實,故云法華經最為第一,經中之王,世尊在華藏世界對菩薩只說了一部華嚴經,更無別經與之比鄰,故不讚第一,法華經是開佛知見,華嚴經是見佛境界,二經伯仲而矣。

至於唯識宗,廣說八識名相,令人認識八識無性,轉八識成四智菩提,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上來八識就是五蘊,前五識是受蘊,五識對五塵是色蘊,第六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是識蘊,離八識無眾生;轉者空也,轉八識成四智菩提,豈不是眾生度盡而成佛道?唯識宗的要旨是五法,所謂名、相、妄想、真智、如如,名相空見如如,妄想空證真智,教人遠離名相妄想見真智如如而矣。

小乘經四阿含處處談五蘊故不論,大乘經乃至最高般若部亦不過廣說五陰之相虛妄,破凡聖情執而矣。總括如來一代時教,教我們空自己的五陰,見自己的佛性,全性起修,登華藏世界,入華嚴的聖境。

各位同學,我最初學經時,是將每部經一段一段的讀,甚至背到爛熟,隨讀隨思惟,思惟其義,第一次讀完時未有多少味道,第二第三次讀時,讀前知後,讀後知前,讀中間時知前後,整部經中大意顯現在目前,至於經中的名相,看看教乘法數便了,此外,要嚴持戒律,更要隨時隨地多用功,或坐禪、或念佛、或持咒,不知不覺一念相應,頓斷疑情,便解經中的奧義。

青年人身心力強,莫如二十至三十歲時,是修行人的黃金時代,切莫辜負空過這十年的大好光陰啊!

祝各位努力精進,前途光明無量,留詩一首,以作紀念,詩曰:

學而時習好用功 溫故見新是真宗

著力十年磨鐵杵 男兒三十便成龍

八關齋戒開示(一九九○年一月八日)

光陰迅速,人命無常,萬物皆變異,佛教認為萬物都是無常,於是有無我觀,佛經裡句句皆說無我,如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蘊為我,五蘊都空,那裡有個我呢?無我便無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執著便會難過,就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執著,便如割肉似的;蓮池大師未出家時除夕打碎祖傳的白玉杯,就十分難過,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無常。’他便覺悟過來,出了家,所以這個苦並非本來有的,而是本空,因執而成。

又如晚上走路,見地上有繩,便驚恐起來,皆因你當它是條蛇,後來看清楚是條繩便不復恐怖,我們的錯覺多得很,人家講話,你的耳朵便豎起來聽,但聽一句忘了後句,以為人家講你便生煩惱,佛教叫人不要偷,偷聽別人講話是犯戒的,而且聽頭不聽尾,每每生出無限煩惱。

修行第一講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寶,原來三寶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稱三皈戒。

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稱為三皈依戒,三皈依便是戒的體,從體起用便應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殺、盜、淫、妄、酒五條戒;欲想生天要修十善:從皈依之體起十善之用,這便生天了。若你沒有三皈依戒,地獄、餓鬼、畜生便有你份兒,三皈依能度你出三途苦嘛;但是有些人怕入地獄卻不肯皈依三寶,分明說道: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所以三皈依是戒體,從體起用受種種戒。

在家居士沒有機會出家,我佛如來有方便之門,可以出一日一夜的家,不用剃頭髮,受八關齋戒,便是‘從今朝至明朝,如諸佛不殺生,某甲一日一夜亦如是不殺生’,諸佛是盡壽不殺生,我們不能盡壽的,世間中的事情還未曾放得下,不過一日一夜放下來可以不殺生。

如諸佛一日一夜不殺生便出了不殺生的家,若你不出家一定會殺生的,過去涅槃會上有個在家人不知殺了多少生,每日殺無數隻羊,後來皈依舍利弗,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家便是出這殺生的家。

又‘如諸佛不偷盜,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別人給你的不名為偷,不與而取方名偷,世界很多東西是不與而偷來的,如偷聽、偷看、偷名偷利乃至偷心不死,不出三界。過去有位比丘在蓮花池邊打坐習定,眼不見耳不聞,怎料一陣清風吹來蓮花香飄進鼻孔,鼻嗅香而心亦嗅,覺得蓮花真香,花神立即出現而呵斥曰:‘比丘,為何偷我的蓮花香?汝是習定之人怎可以偷香呢?’這比丘無言以對,自知不對,梵語三昧是正定,偷香便失定;沒多久,有個農夫來到,採了蓮藕,摘了蓮花,取了蓮子,蓮池給弄壞了,比丘待農夫走後便問花神:‘剛才我是嗅了你的蓮花香給你罵了一頓,現在農夫把你的蓮花統統摘去,蓮藕根也給拔掉,為何汝不罵他呢?’花神答道:‘比丘,你穿的是清潔白衣裳,有一點染污便不好看了,所以要罵,那個在家人糞穢蓋頭,罵他作麼?’比丘聽了花神的教訓以後都緊記清淨不再偷。

出家人出什麼家呢?世上的偷與我們無關,便是出了偷的家。

第三條講清淨,人人都愛清淨,身要清淨,心要清淨,身體不清淨心中一定不能清淨,我們的勝義根是清淨的,何不用這勝義根迴光返照呢?何必用這浮塵根來貪著六塵之觸害至身心皆不清淨,出家便是出這不清淨污染之家。

第四條是妄語戒,什麼是妄語呢?所謂自己騙自己,自相矛盾,心中見,口卻說不見,口不對心,口中雖說不見,心中卻知道自己見,這便自己欺騙自己,打妄語的人先行欺騙了良心,然後再蒙著良心欺騙別人,如人用手來遮天,大叫‘啊我看不到天了!’一隻手又怎能遮天呢,旁觀者還看見天,只不過你用手來遮你的眼罷,所以打妄語的人口不對心,心口不能相應,問君何日悟道呢?悟道是心與口相應,打妄語的人身口意三不相應,必定有一個假的,用此假妄來修行,又怎能悟道呢?一真一切真,一妄便一切妄,縱使修種種苦行,這妄因將來必定結妄果。出家便是出妄語之家,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便是真真出家,此丘盡形壽,菩薩則盡壽,諸佛如來盡命壽,你不能盡壽,可一日一夜如諸佛不妄語,出一日一夜的家。

第五條不飲酒,酒能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叫無明酒,飲酒增加無明,若這人脾氣不好,給他飲酒,便會毒上加毒,可能使他殺人,他的無明已經重,再加上酒,便如火上加油,所以菩薩不能酗酒,比丘戒不能飲酒,八關齋戒則一日一夜不飲酒,將來漸漸積功累德,由一年乃至盡壽不飲酒,如諸佛清淨不飲酒,這便出無明酒的家。

第六條不戴香花蔓,不以香油塗身,其實我們的身體九孔常流不淨,那裡有香呢?本來是臭的,故稱臭皮囊,我們不應起我執我見,本來此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卻要塗上香水去掩飾它,這是虛偽的,塗的不過在外邊,裡面的屎尿又怎樣塗抹呢?你看有錢人口口皆是香羔,吃的時候又香又膩,但排泄出來都是臭的,在印度的人用香油,在香港的人用香水,用香水塗身就嗅到香氣,不但自己嗅到香氣,也令別人嗅到香氣,香是助結使生起的緣,本來貪瞋癡慢結使在臥眠中,一嗅香結使便起來,煩惱亦隨生,無定力的人便隨煩惱破戒作業,出家就是出這個香油塗身的家。

第七條是不跳舞,不唱歌及不往觀聽,我們住的地方是火宅,妙法蓮華經說:大富長者入火宅度眾生。火宅裡有很多火,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來逼迫眾生,你竟然快樂地在火宅中跳舞,我們在三界牢獄裡受苦,好比監獄裡的犯人,那個會跳舞作樂,三界火宅內,苦不可言,那裡還有閑情去跳舞唱歌呢?有些愚癡的人在跳舞唱歌,但有的更愚癡,自己不跳不唱卻看別人跳舞唱歌,彼此相牽入火坑,所以如來清淨不唱歌不跳舞,一日一夜如是出這歌舞之家。

第八條不坐高廣大床,釋迦牟尼佛在金剛座上以草為座,只可結跏趺坐,不可以睡覺,後來歷代祖師以繩床來打坐,四隻腳上架繩,如是初夜、中夜、後夜,勇猛精進,但念無常,是不坐高廣大床。什麼是高廣大床,這床不但一人可睡,多人亦能,便是廣,這床過份高,令自己貢高我慢,我們學佛出家,一日一夜不坐臥高廣大床,便是出這貢高之家。

還有第九條所謂齋戒,八條戒一條齋,齋屬體,體即中道,佛法事事中道,行住坐臥不離中道,食飯也不離中道,什麼是中道?無過限,無不及,便是中道,世人就是過份,早餐、午餐、晚餐,廣東人更甚,晚上還吃宵夜,這就過份了,印度的外道苦行不食自饑,就是不及,所以無過限無不及名之謂中,食飯合符中道,過中不食與佛看齊,事事與佛看齊便是中道的齋體。

佛在世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鐘,插一枝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稱中午,所以稱過中不食,又名過午不食,午時不過名之為中。

過午不食,心裡很恬靜,減少妄想、減少慾念、減少昏沉、增加辯才、很容易入定,原來過中不食之戒有如是美好功德,合符中道,與佛相齊故名齋。

在家弟子未有機會出家,不防受八關齋戒,出一日一夜的家,受八關齋戒講明是一日一夜的,從今朝至明朝,天亮時,戒的勢力便盡,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來管理,戒盡以後,他們便離開,若想延續,也要每日每日受,方不與出家戒相雜亂。

各位,時間無多,總而言之,佛法出家在家平等,眼所見,耳所聞,無非助道之緣,既然如此,大家不要空過光陰,不要空過自己的精神,努力用功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靜波法師:千佛懺法會開示

第一常懷感恩之心 大家辛苦了,在這樣炎熱的天氣裡大...

佛經中關於居士應該遠離淫女(妓女)的開示

1、《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復應語言。善男子。...

【推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行持語錄 這部份開示,是從一九七八年冬季開始,至...

淨慧法師寄語2012

今天是2012年的第二天,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祝與會的...

本煥老和尚:講話的是誰

大家看到本煥也不打香板,也不站著講話,要坐著講話,...

淨慧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按照這次活動的安排,今天下午是傳授三皈依和五戒。這...

佛源老和尚禪七開示

禪七第一天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

淨慧長老與企業家機鋒對答三則

本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在柏林禪寺時,記者...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曾國藩的教子之道

曾國藩(1811-1872)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

憍梵缽提得牛呞病的緣由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人世間最無私的就是父母的愛,人世間最難以報答的就是...

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壞的,而是被後悔心破壞了

佛陀說六根跟六塵接觸,那個感受跟想像是沒有體性的。...

時時存著一顆善良與慈悲的心

早齋時,僧值師表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一男子在寺院...

戒德具足,堪做世間之福田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次向...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靜 只需拈花一笑,萬千心事盡在其中。往...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這個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接受「還不圓滿」的自己

在過往的經驗中,你肯定會遇到相當多不容易、讓你很傷...

極樂世界的鳥是怎麼來的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

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他是要選擇求生淨土的,這是一個反...

生死的體驗及觀察

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阿彌陀佛聖誕日的由來

永明延壽禪師是宗門下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也是淨土宗...

崔婆往生記

宋代山東東平府梁家僱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壽昌無明禪師:皮囊歌

臭皮囊,不久長,人生切莫逞豪強。 為王為宰為民卒,一...

【佛教詞典】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p1090 雜集論十三卷十九頁云:雲...

【佛教詞典】生報

這一生造業要到來生才受果報,為三報之一。...

【視頻】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萬佛聖城)

南無觀世音菩薩(萬佛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