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解脫道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解脫道論卷第九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通品第九

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於第四禪。能起五神通。所謂身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天眼通。身通者變義天耳者越人耳義。他心智者了他意義。宿命者憶前生義。天眼通者過人眼見。問幾種變阿誰修變。云何應起變。答變有三種。謂受持變。作變。意所作變。云何受持變。彼坐禪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長乃至梵世。此謂受持變。云何作變。彼坐禪人捨自性身現童子形。或現龍形。或現梵王形。如是等此謂作變。云何意所作變。彼坐禪人從此身化作餘身。隨意所造一切身份諸根具足。此謂意所作變。復次變有七種。所謂智變定變聖變。業果報所生變。功德人變。明術所造變。方便變。問云何智變。答以現無常為斷常想。成智辯變。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成智辯。此謂變智辯。如長老薄拘羅。長老僧吉栗者。長老部吼多波羅。此謂變智辯。問云何變定辯。答以初禪斷諸蓋成變定辯。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變定辯。長老舍利弗多。長老先時婆。長老昆檀若。欝多羅優婆夷沙摩婆底優婆夷。此謂變定辯。問云何聖辯。答若比丘樂於不耐。當住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當住非非耐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樂於不耐及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取。問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處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住非不耐想。答於不愛念及愛念處。或以慈令滿。或以界取。問云何於非不耐及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及不愛念處。或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離二句住捨念現知。答此比丘以眼見色。成不歡喜不憂。成捨住念現知。如是於一切門。此謂聖辯。問云何從業報生變。答一切諸天一切諸鳥。有人者有惡趣生者。飛行虛空作變。此謂從業報生變。問云何有功德人變。答轉輪王。樹提長者。闍提長者。瞿師羅長者。復說有五大功德人變。此謂有功德人變。問云何明術所造變。答持明術人。讀誦明術。能飛行虛空。或現作象。或變作馬。或變作車。或變作步。現種種軍。此謂明術所造變。問云何方便變。答以出離斷貪慾。以羅漢道斷一切煩惱。如陶師等其業具足。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變。此謂方便變。問云何誰修變辯。答於虛空為九。或於虛空為五。一切入以作第四禪自在。是其修變辯。復說色界第四禪以作勝故。是其修變辯。復說四禪二自在。是其修變辯。問云何當起變。答此比丘修欲定勝行相應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慧定。亦如是欲者欲樂作變。定者心不亂。彼坐禪人欲樂變變意修行定。受持四種精進。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為不忘。為更起為修滿。此謂勝行成就者。唯彼三法為滿語言。六分成就。如意足者。為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復次是欲定勝行成就。此謂如意足。為得如意。以初義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進令起成精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若彼方便遲若退若驚怖。彼心遲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驚怖作捨相。彼成心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若無有煩惱心。歡喜分別饒益不饒益。修行諸法。是其修時。復此法是不修時。彼成分別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修四如意足。以作自在心。其身隨心其心成隨身。彼坐禪人於時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心變。以由心身變。以由身心受持。以由心身受持。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於著成住。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成最輕。其身成最軟最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以修心成身輕。以輕故入第四禪。安詳念出能分別虛空。以智受持。如是於虛空此身當起。以智受持。於虛空成起。如風吹綿縷。於是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何故其來作觀。當起怖畏。若有怖其禪成退。是故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以次第當行。最初以一尺漸漸上以觀。復依彼相作精進一尋。以此方便次第隨其所樂當起。問彼坐禪人於虛空或從禪退。彼從虛空轉當落地耶。答不然。是從其先坐處起若遠行。退者還至先坐處。其見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彼坐禪人。如是次第作觀。至受持自在作。不一種變。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現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身行無礙猶如虛空。於地或沒或出猶如在水。於水上行猶如行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手摸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於梵世。以一成多者。以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萬等。以變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以智受持。我當多成多。如小路阿羅漢。以多成一者。欲轉多為一。以智受持。我當轉多成一。如長老小路阿羅漢。或現或不現。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虛空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已轉成轉以智受持。此當成虛空。已成虛空。彼坐禪人於虛空。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或現者何義開。或不現者何義。不開。彼坐禪人不開令開。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此何義。於地令作出沒猶如在水。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於第四禪。安詳出轉地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水彼坐禪人於地成出沒。猶如性水。於水上行。心不障礙。猶如行地。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轉水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地。已成地彼坐禪人。於水行不障礙。如行性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於是三行步行風行心行。於是坐禪人得地一切入定。於虛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風一切入定。受持風如綿縷如風行。以心行令滿身心。或樂想或輕想。以著身身已輕。以心行行如飛鳥。如是以心行。行已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禪人有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以是修行心入第四禪。安詳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當成近手。彼成近手。彼坐禪人或坐或臥。以手摸捫日月。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樂行梵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於遠受持近。於近受持遠。或多受持少。或少受持多。以天眼見梵天色。以天耳聞梵天聲。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禪人三行。以二行行於梵世。是法於一切受持變(受持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變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已著身已著身已著成住。如是坐禪人現修其身。成最軟最輕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坐禪人已如是修行。心成軟堪受持。令滿身心。彼坐禪人若樂除自形色。作童子形。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轉童子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童子形。如是作意成童子形。如是龍形。鳳凰形。夜叉形。阿修羅形。帝釋形梵形。海形山形林形。師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步軍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步行軍。如是作意成步行軍。問受持變作變何差別。答以受持變不捨形色受持。以作變捨形色。此謂差別(作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意所造變。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禪安詳出。於其身內作意。猶如空瓶。彼坐禪人如是作意。於空自身內隨其所樂為變化。隨其當成轉。已轉以智受持。隨其當成。如是作意。成隨相似。以此方便多作變化。作變化已成行。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隨意所造。一切身份具足。諸根不少若神通人於此逍遙。彼所化人亦復逍遙。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現出煙焰。若問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臥。亦出煙焰。亦問亦答。是其神通所造變化。彼所化人。亦以隨作如是等(意所造變已竟)。

云何散句變所造色。於至時分別。是時彼不現。未至時分別於其間樂說。彼受持成不現。若不作分別時。念念不現。於化人無壽命根。所化飲食。事變種智。成九事。小事大事不可說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內事外事內外事(散句已竟)。

問天耳誰起云何當起。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從自性耳起天耳界。復說云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亦起。問云何當令起。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遠聲作意聲相。或近聲作意聲相。若大聲作意大聲相。若細聲作意細聲相。若東方聲作意聲相。如是於一切方。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淨。令心行增長。彼坐禪人以天耳界清淨過人耳聞兩聲。所謂天聲人聲。或遠或近。於是先師說。初坐禪人先聞於自身眾生聲。從此復聞身外眾生聲。從此復聞依所住處眾生聲。如是次第作意增長。復說初坐禪人。不能如是先聞自身眾生聲。何以故。不能聞細聲。以自性耳非其境界。初坐禪人遠螺鼓等聲。彼聲依自性耳。以天耳智應作意於聲相。令起天耳智。或細聲或大聲。或遠聲或近聲。唯天耳應取。於是初坐禪人不應作意於最可畏。何以故。於可受聲應說欲愛。於可畏聲應說驚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現在事外事。若失自性耳。天耳界亦失。於是得聲聞自在。聞千世界聲。從彼緣覺最多。如來聞無數(天耳已竟)。

問他心智誰能起云何應起。答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應起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動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安詳出。從初以光令滿其身。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識起。如是知。以自心變見色變。此色從喜根所起。此色從憂根所起。此色從捨根所起。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意色如酪酥色。若與憂根相應心現起。成如紫色。若與捨根相應心現起。成如蜜色。若與愛慾相應心現起。成如黃色。若與瞋恚相應心現起。成如黑色。若與無明相應心現起。成如濁色。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心現起。成如清色。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分別色變。爾時以光令滿他身。以天眼見他心意色。彼以心變分別色變。以色變分別心變。如是分別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別。唯取心事。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或有愛心知有愛心或無愛心知無愛心。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若無瞋恚知無瞋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無量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外事。彼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無色處眾生心。唯佛境界。若聲聞得自在。知一千世界心。從此緣覺最多。如來無量(他心智已竟)。

問憶宿命智誰能起。幾種憶宿命智云何應起。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憶宿命智。復說云何色界處。答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得起幾種憶宿命。答三種憶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於是多持生者。以四行憶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見彼分相故。諸根分明故。攝彼性故。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於彼最勝彼憶七宿命。諸天諸龍諸鳳凰。以生所成憶宿命。於彼最勝憶十四宿命。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問云何應起憶宿命。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從現坐處。於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意。或以口。憶一切事。如是於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憶彼一切。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心心數法現生。依初心心數法得生。以心相續生。現觀因緣。憶識流轉。兩俱不斷。於此世生。於彼世生。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憶宿命不一種。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初坐禪人於此生已憶一切。若坐禪人不能憶彼生。彼不應捨精進。更重令起禪。已起禪善哉令自在。如磨鏡法。善哉已得自在。現憶如初。於彼成憶。若自從一生。出彼心成憶。彼最樂已見方便。不可憶畜生生。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想。無想性故。長老輸毘多於彼最勝憶宿命智。七種小大不應說過去內外。內外於過去已所得道果。或國或村當憶。彼成過去想。憶宿命智。從智憶陰相續。憶宿命智。從此外道憶四十劫。過彼不能憶。身無力故。聖聲聞憶一萬劫。從此最大聲聞。從彼最大緣覺。從彼如來正遍覺。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餘唯憶自宿命。少憶他宿命。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餘次第憶。正遍覺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不入三昧常憶。餘唯入三昧(憶宿命智已竟)。

問天眼誰起。幾種天眼云何能起天眼。答光明為九。或光明為五。或光明一切入事。於第四禪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幾種天眼者。答二種天眼。業果報所成。修行所成。於是典藏天眼。從果報所成。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修行所成者。修行四如意足。云何能起天眼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光一切入。入第四禪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無礙無所著。現修行心成有光明。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無闇障礙。過日光明。彼坐禪人如是心修行。以光明令滿於內。作意色形。以智令滿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見內光明色。此謂天眼。彼坐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見眾生或終或生。或麁或妙。或善色或丑色。生於善趣。生於惡趣。如業所作。如是一切眾生。於是若能起天眼。此煩惱彼所應斷。所謂疑不正憶。懈怠睡眠。慢邪喜惡口。急疾精進。遲緩精進。多語種種想。最觀色。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見色亦失。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若已斷此煩惱。若復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小。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見色亦小。是故世尊說。是時我小定。是時我小眼。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見小色。是時我無量三昧。是時我無量天眼。我以此無量天眼。我知無量光明。我見無量色。於是初坐禪人非可愛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說過天眼五種事。所謂小事現事內事外事內外事。依天眼生四智。未來分智。自所作業智。如行業智。業果報智。於是以未來分智。於未來色當起知之。以自所作業智。見他人所造業。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以如行業智。見人生趣。以此業此人先生此知之。以業果報智。至此時至此趣。至此煩惱。至此方便。此業應熟。此業不應熟。此業應多受。此業應少受知之。於是聲聞得自在。見一千世間。從此緣覺見最多。如來見無量(天眼已竟)。

於是此散句。以天眼為見色。於一種修行定。唯見色不聲聞。若以天耳為聞聲。於一種修行定。唯聞聲不見色。若為見聞二俱修行定。亦見亦聞。若為見聞知他心。修行於定。亦見聞知他心。若為見一方。修行於定。非見餘方。不聞不知他心。若不少修行於定。於一切方。亦見亦聞。亦知他心。五神通。世間神通。有漏色界系凡夫共。若善神通。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五神通。不於無色界生(解脫道說神通道已竟)。

解脫道論分別慧品第十

問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何功德。慧者何義。幾功德為得波若。幾種波若。答意事如見。此謂波若。復次作意饒益不饒益。作意莊嚴。此謂波若。如阿毘曇中說。云何波若。是波若是慧是智。是擇法妙相隨觀。彼觀聰明曉了分別。思惟見大易悟牽正智。慧鉤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燈慧實。不愚癡擇法正見。此謂波若。如達為相。擇為味。不愚癡為起。四諦為處。復次了義光明為相。入正法為味。除無明闇為起。四辯為處。何功德者。波若無量功德。當以略聞此偈。

 以慧淨諸戒  入禪亦二慧
 以慧修諸道  以慧見彼果
 波若為勝善  慧眼最無上
 慧退是穢污  慧增長無上
 慧破諸外論  非世至所著
 有慧人最妙  顯說善語言
 此世及彼世  解脫聞苦樂
 諸義及精進  勇勐有慧人
 悉見此諸法  因緣諸語言
 教誡及名色  彼即四諦語
 是有慧境界  以慧除眾惡
 愛瞋恚無明  以智除生死
 除餘不可除

問慧者何義。答智義。能除為義。幾功德為得慧者。十一功德。尋修多羅義。多善事。清淨居。止觀。四諦。作分明處。心停住常在禪。無蓋心。離無智慧人。修行智慧人樂著。幾種慧者。答二種三種四種。問云何二種慧。答所謂世慧出世慧。於是聖道果相應慧。是出世慧。餘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結有縛是流是厄是蓋是所觸是趣是有煩惱。出世慧者。無漏無結無縛無流無厄無蓋無所觸無趣無煩惱。三種慧者。思慧聞慧修慧。於是不從他聞。若自作業智。若得隨諦相應智。於功乃明處。此謂思慧。於此處從他聞得慧。此謂聞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復次三種慧。來曉了去曉了方便曉了。於是現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長。於是慧此謂來曉了。復作意此不善法增長。善法成退。於是慧此謂去曉了。於此一切方便慧。此謂方便曉了。復次三種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謂聚慧。於四道慧。是謂不聚慧。於四地及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此謂非聚非非聚慧。四種慧者。自作業智。隨諦相應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於是十處正見。是謂自作業智。若見陰或無常或苦或無我。如是相似忍。此謂隨諦相似智。於四道慧。此謂道分智。於四果慧。此謂果等分智。復次四種慧欲界慧色界慧無色界慧無系慧。於是欲界善有記慧。此謂欲界慧。色界善有記慧。此謂色界慧。無色界善有記慧。此謂無色界慧。於道果慧。此謂無系慧。復次四種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於四道及於四果慧。此謂法智。彼坐禪人以此法智。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智。久過去亦智。未來亦智。此諦智此謂比智。知他心此謂他心智。除此三智餘慧。此謂等智。復次四種慧。有慧為聚非為非聚。有慧為非聚非為聚。有慧為聚亦為非聚。有慧非為聚非非為聚。於是欲界善慧。是慧為聚非不為聚。於四道慧為非聚不為聚。於色界及無色界善慧。是慧為聚亦為非聚。於四地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是慧非為聚。亦非為非聚。復次四種慧。有慧有為厭患非為達。有慧為達非為厭患。有慧為厭患亦為達。有慧不為厭患亦不為達。於是慧為厭欲。不為通達神通。及不通達四諦。此謂慧為厭患不為達。現得厭欲。以慧達神通非達四諦。此謂波若。為達非為厭患。於四道慧為厭患亦為達。餘慧非為厭患亦非為達。復次四種慧。義辯法辯辭辯樂說辯。於義智此謂義辯。於法智此謂法辯。於說辭慧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於因果智義辯。於因智法辯。於法辯樂說辭辯。於智智樂說辯。復次於苦及滅智。此謂義辯。於集及道智。此謂法辯。於說法辭。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知法者。所謂脩多羅祇夜闍柯羅界伽陀優陀那伊底(都地反)。

跋多伽闍多伽阿浮多達摩鞞佛略此謂法辯。知彼此義。此所說法是其義。此謂義辯。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於眼智。此謂法辯。眼智為見。此謂義辯。於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四種慧。苦智。苦集智。苦滅智。於是道等分智。苦相應智。苦智。苦集相應智。集智。苦滅修行相應智。具足智。道智(解脫道分別慧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九

 

上篇:解脫道論

下篇:三彌底部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緣生論

緣生論序 原是一心。積為三界。癡流漫遠。苦樹欝高。...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

大乘起信論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夫聲同則應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如...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教詞典】出世

云何出世?幾是出世?為何義故觀出世耶?謂能對治三界...

【佛教詞典】無盡意菩薩

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無盡慧菩薩、無量...

念誦地藏菩薩名號能離一切障緣

淨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現前的體...

很恐懼死亡,該怎麼辦

問: 妹妹身體不好,總恐懼死亡怎麼辦?為什麼她放不...

兩鬼爭尸的故事

優波鞠多尊者,有一天,有一個人,有個年輕人,要拜他...

求天求地,不如求你自己

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人類自古以來就敬天...

10個生存之道

1、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

對別人產生反感厭惡,是我們過去的惡業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折射。佛教中說,依報隨...

掃除塵垢得解脫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槃特尊者告...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誰

障礙我們見到本有佛性的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其實分別心...

守財奴的感悟

有一個守財奴,非常吝嗇,從不曾佈施過一毛錢。他對自...

被心中的鎖鎖住了

中國古語說:蒼蠅不釘沒有縫的蛋。也就是說,蛋是自己...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

佈施滿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經》云:有善男女,佈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善音居士讀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道證法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