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解脫道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解脫道論卷第九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通品第九

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於第四禪。能起五神通。所謂身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天眼通。身通者變義天耳者越人耳義。他心智者了他意義。宿命者憶前生義。天眼通者過人眼見。問幾種變阿誰修變。云何應起變。答變有三種。謂受持變。作變。意所作變。云何受持變。彼坐禪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長乃至梵世。此謂受持變。云何作變。彼坐禪人舍自性身現童子形。或現龍形。或現梵王形。如是等此謂作變。云何意所作變。彼坐禪人從此身化作餘身。隨意所造一切身份諸根具足。此謂意所作變。復次變有七種。所謂智變定變聖變。業果報所生變。功德人變。明術所造變。方便變。問云何智變。答以現無常為斷常想。成智辯變。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成智辯。此謂變智辯。如長老薄拘羅。長老僧吉栗者。長老部吼多波羅。此謂變智辯。問云何變定辯。答以初禪斷諸蓋成變定辯。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變定辯。長老舍利弗多。長老先時婆。長老昆檀若。欝多羅優婆夷沙摩婆底優婆夷。此謂變定辯。問云何聖辯。答若比丘樂於不耐。當住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當住非非耐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樂於不耐及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取。問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處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住非不耐想。答於不愛念及愛念處。或以慈令滿。或以界取。問云何於非不耐及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及不愛念處。或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離二句住舍念現知。答此比丘以眼見色。成不歡喜不憂。成舍住念現知。如是於一切門。此謂聖辯。問云何從業報生變。答一切諸天一切諸鳥。有人者有惡趣生者。飛行虛空作變。此謂從業報生變。問云何有功德人變。答轉輪王。樹提長者。闍提長者。瞿師羅長者。復說有五大功德人變。此謂有功德人變。問云何明術所造變。答持明術人。讀誦明術。能飛行虛空。或現作象。或變作馬。或變作車。或變作步。現種種軍。此謂明術所造變。問云何方便變。答以出離斷貪慾。以羅漢道斷一切煩惱。如陶師等其業具足。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變。此謂方便變。問云何誰修變辯。答於虛空為九。或於虛空為五。一切入以作第四禪自在。是其修變辯。復說色界第四禪以作勝故。是其修變辯。復說四禪二自在。是其修變辯。問云何當起變。答此比丘修欲定勝行相應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慧定。亦如是欲者欲樂作變。定者心不亂。彼坐禪人欲樂變變意修行定。受持四種精進。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為不忘。為更起為修滿。此謂勝行成就者。唯彼三法為滿語言。六分成就。如意足者。為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復次是欲定勝行成就。此謂如意足。為得如意。以初義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進令起成精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若彼方便遲若退若驚怖。彼心遲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驚怖作舍相。彼成心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若無有煩惱心。歡喜分別饒益不饒益。修行諸法。是其修時。復此法是不修時。彼成分別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修四如意足。以作自在心。其身隨心其心成隨身。彼坐禪人於時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心變。以由心身變。以由身心受持。以由心身受持。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於著成住。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成最輕。其身成最軟最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以修心成身輕。以輕故入第四禪。安詳念出能分別虛空。以智受持。如是於虛空此身當起。以智受持。於虛空成起。如風吹綿縷。於是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何故其來作觀。當起怖畏。若有怖其禪成退。是故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以次第當行。最初以一尺漸漸上以觀。復依彼相作精進一尋。以此方便次第隨其所樂當起。問彼坐禪人於虛空或從禪退。彼從虛空轉當落地耶。答不然。是從其先坐處起若遠行。退者還至先坐處。其見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彼坐禪人。如是次第作觀。至受持自在作。不一種變。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現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身行無礙猶如虛空。於地或沒或出猶如在水。於水上行猶如行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手摸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於梵世。以一成多者。以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萬等。以變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以智受持。我當多成多。如小路阿羅漢。以多成一者。欲轉多為一。以智受持。我當轉多成一。如長老小路阿羅漢。或現或不現。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虛空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已轉成轉以智受持。此當成虛空。已成虛空。彼坐禪人於虛空。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或現者何義開。或不現者何義。不開。彼坐禪人不開令開。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此何義。於地令作出沒猶如在水。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於第四禪。安詳出轉地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水彼坐禪人於地成出沒。猶如性水。於水上行。心不障礙。猶如行地。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轉水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地。已成地彼坐禪人。於水行不障礙。如行性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於是三行步行風行心行。於是坐禪人得地一切入定。於虛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風一切入定。受持風如綿縷如風行。以心行令滿身心。或樂想或輕想。以著身身已輕。以心行行如飛鳥。如是以心行。行已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禪人有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以是修行心入第四禪。安詳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當成近手。彼成近手。彼坐禪人或坐或臥。以手摸捫日月。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樂行梵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於遠受持近。於近受持遠。或多受持少。或少受持多。以天眼見梵天色。以天耳聞梵天聲。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禪人三行。以二行行於梵世。是法於一切受持變(受持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變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已著身已著身已著成住。如是坐禪人現修其身。成最軟最輕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坐禪人已如是修行。心成軟堪受持。令滿身心。彼坐禪人若樂除自形色。作童子形。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轉童子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童子形。如是作意成童子形。如是龍形。鳳凰形。夜叉形。阿修羅形。帝釋形梵形。海形山形林形。師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步軍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步行軍。如是作意成步行軍。問受持變作變何差別。答以受持變不舍形色受持。以作變舍形色。此謂差別(作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意所造變。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禪安詳出。於其身內作意。猶如空瓶。彼坐禪人如是作意。於空自身內隨其所樂為變化。隨其當成轉。已轉以智受持。隨其當成。如是作意。成隨相似。以此方便多作變化。作變化已成行。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隨意所造。一切身份具足。諸根不少若神通人於此逍遙。彼所化人亦復逍遙。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現出煙焰。若問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臥。亦出煙焰。亦問亦答。是其神通所造變化。彼所化人。亦以隨作如是等(意所造變已竟)。

云何散句變所造色。於至時分別。是時彼不現。未至時分別於其間樂說。彼受持成不現。若不作分別時。念念不現。於化人無壽命根。所化飲食。事變種智。成九事。小事大事不可說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內事外事內外事(散句已竟)。

問天耳誰起云何當起。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從自性耳起天耳界。復說云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亦起。問云何當令起。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遠聲作意聲相。或近聲作意聲相。若大聲作意大聲相。若細聲作意細聲相。若東方聲作意聲相。如是於一切方。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淨。令心行增長。彼坐禪人以天耳界清淨過人耳聞兩聲。所謂天聲人聲。或遠或近。於是先師說。初坐禪人先聞於自身眾生聲。從此復聞身外眾生聲。從此復聞依所住處眾生聲。如是次第作意增長。復說初坐禪人。不能如是先聞自身眾生聲。何以故。不能聞細聲。以自性耳非其境界。初坐禪人遠螺鼓等聲。彼聲依自性耳。以天耳智應作意於聲相。令起天耳智。或細聲或大聲。或遠聲或近聲。唯天耳應取。於是初坐禪人不應作意於最可畏。何以故。於可受聲應說欲愛。於可畏聲應說驚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現在事外事。若失自性耳。天耳界亦失。於是得聲聞自在。聞千世界聲。從彼緣覺最多。如來聞無數(天耳已竟)。

問他心智誰能起云何應起。答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應起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動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安詳出。從初以光令滿其身。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識起。如是知。以自心變見色變。此色從喜根所起。此色從憂根所起。此色從舍根所起。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意色如酪酥色。若與憂根相應心現起。成如紫色。若與舍根相應心現起。成如蜜色。若與愛慾相應心現起。成如黃色。若與瞋恚相應心現起。成如黑色。若與無明相應心現起。成如濁色。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心現起。成如清色。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分別色變。爾時以光令滿他身。以天眼見他心意色。彼以心變分別色變。以色變分別心變。如是分別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別。唯取心事。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或有愛心知有愛心或無愛心知無愛心。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若無瞋恚知無瞋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無量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外事。彼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無色處眾生心。唯佛境界。若聲聞得自在。知一千世界心。從此緣覺最多。如來無量(他心智已竟)。

問憶宿命智誰能起。幾種憶宿命智云何應起。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憶宿命智。復說云何色界處。答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得起幾種憶宿命。答三種憶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於是多持生者。以四行憶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見彼分相故。諸根分明故。攝彼性故。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於彼最勝彼憶七宿命。諸天諸龍諸鳳凰。以生所成憶宿命。於彼最勝憶十四宿命。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問云何應起憶宿命。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從現坐處。於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意。或以口。憶一切事。如是於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憶彼一切。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心心數法現生。依初心心數法得生。以心相續生。現觀因緣。憶識流轉。兩俱不斷。於此世生。於彼世生。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憶宿命不一種。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初坐禪人於此生已憶一切。若坐禪人不能憶彼生。彼不應舍精進。更重令起禪。已起禪善哉令自在。如磨鏡法。善哉已得自在。現憶如初。於彼成憶。若自從一生。出彼心成憶。彼最樂已見方便。不可憶畜生生。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想。無想性故。長老輸毘多於彼最勝憶宿命智。七種小大不應說過去內外。內外於過去已所得道果。或國或村當憶。彼成過去想。憶宿命智。從智憶陰相續。憶宿命智。從此外道憶四十劫。過彼不能憶。身無力故。聖聲聞憶一萬劫。從此最大聲聞。從彼最大緣覺。從彼如來正遍覺。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餘唯憶自宿命。少憶他宿命。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餘次第憶。正遍覺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不入三昧常憶。餘唯入三昧(憶宿命智已竟)。

問天眼誰起。幾種天眼云何能起天眼。答光明為九。或光明為五。或光明一切入事。於第四禪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幾種天眼者。答二種天眼。業果報所成。修行所成。於是典藏天眼。從果報所成。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修行所成者。修行四如意足。云何能起天眼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光一切入。入第四禪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無礙無所著。現修行心成有光明。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無闇障礙。過日光明。彼坐禪人如是心修行。以光明令滿於內。作意色形。以智令滿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見內光明色。此謂天眼。彼坐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見眾生或終或生。或麁或妙。或善色或丑色。生於善趣。生於惡趣。如業所作。如是一切眾生。於是若能起天眼。此煩惱彼所應斷。所謂疑不正憶。懈怠睡眠。慢邪喜惡口。急疾精進。遲緩精進。多語種種想。最觀色。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見色亦失。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若已斷此煩惱。若復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小。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見色亦小。是故世尊說。是時我小定。是時我小眼。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見小色。是時我無量三昧。是時我無量天眼。我以此無量天眼。我知無量光明。我見無量色。於是初坐禪人非可愛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說過天眼五種事。所謂小事現事內事外事內外事。依天眼生四智。未來分智。自所作業智。如行業智。業果報智。於是以未來分智。於未來色當起知之。以自所作業智。見他人所造業。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以如行業智。見人生趣。以此業此人先生此知之。以業果報智。至此時至此趣。至此煩惱。至此方便。此業應熟。此業不應熟。此業應多受。此業應少受知之。於是聲聞得自在。見一千世間。從此緣覺見最多。如來見無量(天眼已竟)。

於是此散句。以天眼為見色。於一種修行定。唯見色不聲聞。若以天耳為聞聲。於一種修行定。唯聞聲不見色。若為見聞二俱修行定。亦見亦聞。若為見聞知他心。修行於定。亦見聞知他心。若為見一方。修行於定。非見餘方。不聞不知他心。若不少修行於定。於一切方。亦見亦聞。亦知他心。五神通。世間神通。有漏色界系凡夫共。若善神通。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五神通。不於無色界生(解脫道說神通道已竟)。

解脫道論分別慧品第十

問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何功德。慧者何義。幾功德為得波若。幾種波若。答意事如見。此謂波若。復次作意饒益不饒益。作意莊嚴。此謂波若。如阿毘曇中說。云何波若。是波若是慧是智。是擇法妙相隨觀。彼觀聰明曉了分別。思惟見大易悟牽正智。慧鉤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燈慧實。不愚癡擇法正見。此謂波若。如達為相。擇為味。不愚癡為起。四諦為處。復次了義光明為相。入正法為味。除無明闇為起。四辯為處。何功德者。波若無量功德。當以略聞此偈。

 以慧淨諸戒  入禪亦二慧
 以慧修諸道  以慧見彼果
 波若為勝善  慧眼最無上
 慧退是穢污  慧增長無上
 慧破諸外論  非世至所著
 有慧人最妙  顯說善語言
 此世及彼世  解脫聞苦樂
 諸義及精進  勇勐有慧人
 悉見此諸法  因緣諸語言
 教誡及名色  彼即四諦語
 是有慧境界  以慧除眾惡
 愛瞋恚無明  以智除生死
 除餘不可除

問慧者何義。答智義。能除為義。幾功德為得慧者。十一功德。尋修多羅義。多善事。清淨居。止觀。四諦。作分明處。心停住常在禪。無蓋心。離無智慧人。修行智慧人樂著。幾種慧者。答二種三種四種。問云何二種慧。答所謂世慧出世慧。於是聖道果相應慧。是出世慧。餘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結有縛是流是厄是蓋是所觸是趣是有煩惱。出世慧者。無漏無結無縛無流無厄無蓋無所觸無趣無煩惱。三種慧者。思慧聞慧修慧。於是不從他聞。若自作業智。若得隨諦相應智。於功乃明處。此謂思慧。於此處從他聞得慧。此謂聞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復次三種慧。來曉了去曉了方便曉了。於是現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長。於是慧此謂來曉了。復作意此不善法增長。善法成退。於是慧此謂去曉了。於此一切方便慧。此謂方便曉了。復次三種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謂聚慧。於四道慧。是謂不聚慧。於四地及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此謂非聚非非聚慧。四種慧者。自作業智。隨諦相應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於是十處正見。是謂自作業智。若見陰或無常或苦或無我。如是相似忍。此謂隨諦相似智。於四道慧。此謂道分智。於四果慧。此謂果等分智。復次四種慧欲界慧色界慧無色界慧無系慧。於是欲界善有記慧。此謂欲界慧。色界善有記慧。此謂色界慧。無色界善有記慧。此謂無色界慧。於道果慧。此謂無系慧。復次四種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於四道及於四果慧。此謂法智。彼坐禪人以此法智。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智。久過去亦智。未來亦智。此諦智此謂比智。知他心此謂他心智。除此三智餘慧。此謂等智。復次四種慧。有慧為聚非為非聚。有慧為非聚非為聚。有慧為聚亦為非聚。有慧非為聚非非為聚。於是欲界善慧。是慧為聚非不為聚。於四道慧為非聚不為聚。於色界及無色界善慧。是慧為聚亦為非聚。於四地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是慧非為聚。亦非為非聚。復次四種慧。有慧有為厭患非為達。有慧為達非為厭患。有慧為厭患亦為達。有慧不為厭患亦不為達。於是慧為厭欲。不為通達神通。及不通達四諦。此謂慧為厭患不為達。現得厭欲。以慧達神通非達四諦。此謂波若。為達非為厭患。於四道慧為厭患亦為達。餘慧非為厭患亦非為達。復次四種慧。義辯法辯辭辯樂說辯。於義智此謂義辯。於法智此謂法辯。於說辭慧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於因果智義辯。於因智法辯。於法辯樂說辭辯。於智智樂說辯。復次於苦及滅智。此謂義辯。於集及道智。此謂法辯。於說法辭。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知法者。所謂脩多羅祇夜闍柯羅界伽陀優陀那伊底(都地反)。

跋多伽闍多伽阿浮多達摩鞞佛略此謂法辯。知彼此義。此所說法是其義。此謂義辯。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於眼智。此謂法辯。眼智為見。此謂義辯。於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四種慧。苦智。苦集智。苦滅智。於是道等分智。苦相應智。苦智。苦集相應智。集智。苦滅修行相應智。具足智。道智(解脫道分別慧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九

 

上篇:解脫道論

下篇:三彌底部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方便心論

方便心論一卷 後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明造論品第一  ...

三身梵讚

三身梵讚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

諸教決定名義論

諸教決定名義論 聖慈氏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勝軍化世百喻伽他經

勝軍化世百喻伽他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密林寺三藏...

佛說文殊悔過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滿願子經

佛說滿願子經 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摩鳩羅無...

法句經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無常品...

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五王,國界相近,...

【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佛言:...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佛教詞典】說法妙

(術語)法華跡門十妙之一。如來說大小偏圓之法,咸使...

【佛教詞典】舍衛

地名,為古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華譯為好名聞,因其國...

只要話頭得力,不拘動靜,自然不被他轉

問:古人云:參究,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今之學者,要...

守戒的僧人

釋尊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傳法的時候。一天,許多化緣歸來...

為善福隨,為惡禍追

在釋迦牟尼佛駐錫舍衛國弘法的時期,國中有一位名叫兜...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

忍辱勝過怨恨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 所謂忍辱勝...

求福報的因與緣

求福報的因與緣 其實我們怎樣求福報,大家要知道。 有...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是冤家,親是親友。債主,就是...

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聽的人。器量狹小的人,就像...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從佛教教義角度看有無相應說法...

如何讓身口意能夠清淨

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己,找自己的缺點,《楞伽經》云...

相貌丑陋莊嚴的前因後果

一個人長相很丑陋,來自於什麼原因?來自於他瞋恨,有...

一人與萬人敵,在今人則不行

用功的人,謂一人與萬人敵。這一句話,在古人最好,在...

【視頻】《佛說佛地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佛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