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實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實論卷第四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根假名品第四十五

問曰。眼等諸根與四大為一為異。答曰。從業因緣。四大成眼等根。是故不異四大。又佛分別眼。作如是言。眼肉形中。所有堅依堅。名為地種。故知諸根。即是四大。所以者何。但分別堅等。更無有眼。佛欲令人知眼空故。作如是說。若不爾。應眼中別有堅等。若堅等中別有眼。雖分別堅等。則無所益。是故諸根。不異四大。又六種經中說。六種是人。若諸根異四大。則眼等不名成人因緣。因色等成四大。聲亦是成人因緣。但六種中。假名為人。故知諸根不異四大。又比丘問佛。何等為眼。佛答。因四大成色。不可見有對。是名為眼。故知不異四大。是比丘利根有智。於眼等根深生疑。世間皆知見色是眼。乃至亦知觸是身。是比丘。於眼等中。生有無疑。所以者何。或有諸師。說五性為五根。或說一性。是比丘。欲試觀佛法故問佛。佛欲示五根皆屬四大。答言比丘是眼。因四大所成色。不可見有對。若法有實。則非因成。因假名法。更成假名。如因樹成林。問曰。或有人言。色成就名為眼。是實云何。答曰。若成就不成就。四大從業因生。名眼等根。若不爾。是比丘。於眼等根中。疑終不可斷。所以者何。佛為說眼等諸根因四大造。是故此比丘。知無實眼法。故知眼等不異四大。又佛處處分別四大。示眼空故。如說以慧不戲論者。謂觀此身份別六種。堅依堅名為地等。如是厭離五種。但有一識。亦如屠牛喻。象步喻經中分別四大。更無有眼。若別有眼。應更分別。又和蹉等諸論議師。亦作是說。以無過故。應當信受。問曰。五根與四大異。所以者何。眼等眼等入攝。四大觸入所攝。又眼等為內入。四大為外入。眼等為根。四大非根。又眼等是造色成就。四大不爾。故知諸根非是四大。答曰。隨因緣故。即事異說。如信等五根。亦名行陰。若四大從業生。眼等所攝。亦名內入。亦名為根。又四大即是成就。如輪等成車。輪即是車。是事亦爾。問曰。不然。如心清淨名為信。信異心異。是事亦爾。答曰。不然。如因清水珠水即為清水。清即是水。如是得信珠。則心池淨。是心淨即是心。又我等於此論中。不說從心有異信。是故此喻非也。又根是假名於成假名因。不得言異。問曰。亦不得言一。答曰。四大成就中。假名為根。亦不但名四大為根。故知諸根不異四大。

分別根品第四十六

問曰。是諸根中。何大偏多。答曰。無有偏多。問曰。若諸大等。何故有能見色。有不能者。答曰。皆從業生。從業生屬眼。四大力能見色。餘根亦爾。問曰。若從業生。何故不以一根遍知諸塵。答曰。此業五種差別。有業能為見因。如施燈燭得眼根報。聲等亦爾。業差別故。根力有異。問曰。若是業力。何假諸根。但應從業力識能取諸塵。答曰。不然。現見無根則識不生。所以者何。如盲者不見。聾者不聞。現見事中。因緣無用。此非難也。又法應爾。若無諸根。則識不生。外四大等。無根而生。法應假此。又以諸根嚴眾生身。故從業生。如以得穀因緣業故穀生。亦假種子牙莖枝葉次第而生。此亦如是。問曰。心何故不爾。如眼識以眼為根。亦因次第滅心。心但以次第滅心為根。更無有如眼等根處應說因緣答曰。定有五塵。定有五識。心不如是。又心法應爾。但以次第滅心為根。更不須餘。如過去未來法。雖無而意能緣。心法如是。此事亦然。又是事與汝法同。汝法色等塵中。識待根而生。待次第滅心。意識得生。問曰。若意識更無根者。為依何處。答曰。依四大身。問曰。無色界復何所依。答曰。無色界識無所依。法應如是。無依而住。所以者何。相差別故。意識能知有無。若有色則依。無色亦能住。故無色界。亦無依而住。又眾緣合故識生。如經中說因意緣法則意識生。此何所依。非如人依壁等。一切諸法。皆住自性。

根等大品第四十七

問曰。諸外道說。五根從五大生。是實云何。答曰。無也。所以者何。虛空無故。是事已明。是故不從五大生也。問曰。諸外道言。眼中火大多。所以者何。似業因故。因施明得眼。如經中說。施衣得色。施食得力。施乘得樂。施燈得眼。是故眼中火大多。又眼假明能見。離明則不見。故知火大多。又火能遠照。眼有光故。能遠對色。又言。人死眼還歸日。故知日為本性。又眼定能見色。色屬火故。還見自性。如是虛空地水風等。隨根遍多。人死耳根還歸虛空。耳定能聞聲。聲屬虛空。餘亦如是。是故根中諸大。應有多少。答曰。汝言似業因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或見有果不似業因。如說施食得五事報。又若眼中明多。則應不假外明如燈燭等。又若眼假外明故名火多者。則耳等根中。空等亦應多不假外空等。而實假外。是故非因。又水能益眼。如人洗眼眼即明瞭。則應水多。又火能壞眼。如日光等。若是自性。不應自壞。故知非火多也。又天眼離明亦能見色。是故眼不屬火。又月明中。亦得見色。月非火性。又眼法能爾。或有眼待明能見。有不待明而見。如眼得空等因緣。雖不到色而能遠見。眼法如是。不應憶想分別謂火大多。又汝言離明則不見者。若離虛空憶念及色。亦不能見。則虛空等。亦應皆多。又非一切眼皆假外明。如鵄鵂等禽。貓狸等獸。不假外明。亦能得見。故非火多。又火是明照。常有熱相。眼不如是。若汝言眼有光明能遠對色。是事已破。眼無光故。若言還歸於日。眼則是常。又日等非根。眼何故歸。又若日死。日根及日。復何所歸。是故不然。又上天死時。眼何所歸。上無日故。又虛空無作。則無所歸。又諸根無去。以有為法念念滅故。汝言眼定能見色。色屬火故。還見自性。是事不然。無用因故。聲屬空等。亦如是。是故汝言於五根中諸大偏多。是事已破。問曰。有論師言。一根一性。地中求那多故。有香能髮香知。水火風中。有味色觸故。能發味色觸知。是實云何。答曰。我先說不定。地中有香。餘物亦有。是故非因。又諸大合生。不見有地離水等者。若地有香故。能髮香知。亦應髮色等知。以地中具四求那故。問曰。香但是地。有鼻屬地。故獨能知香。答曰。地之求那但是地。有鼻應盡知。又水但有冷觸。火但有熱觸。應以舌眼能知。而實不然。又無陀羅驃故。則無有根。又諸根力用謂與塵合。故知生。和合已破。則無根用。是故無有一性為根。

根無知品第四十八

問曰。諸根為到塵故知。為不到能知。答曰。非根能知。所以者何。若根能知塵。則可一時遍知諸塵。而實不能。是故以識能知。汝心或謂根待識共知。不離識知者。是事不然。無有一法待餘法故。能有所作。若眼能知。何須待識。又若根能知應當分別。是為根業。是為識業。問曰。照是根業。知是識業。答曰。此非分別。云何名照。汝法中。耳等諸根。非是火性。不應能照。若諸根於識如燈者。今諸根更應有照者。如燈則照復有照。如是無窮。若更無照者。但根能照。亦應無根。但識能知。是故照非根業。又根非能知。如燈能照而不能知。必能為識作依。是名根業。是故但識能知。非諸根也。若有識則知。無識則不知。如有火則熱。無火則無熱。當知從火有熱。問曰。經中說。以眼見色。不應取相。耳等亦爾。故知眼能取色。又眼等名根。若不能知。何以名根。又經中說。我諸弟子。於微細事。能知如眼所見。若眼不能見。佛諸弟子。則無所見。是事不可。是故諸根定能取塵。又以根取塵。以識分別。是則根識有異。答曰。經中佛自說。眼是門為見色故。是故眼非能見。以眼為門。識於中見。故說眼見。問曰。亦說意是門。為知法故。可以意為門。而非知乎。答曰。意亦以次第滅心為門。是故意不能知。意識能知。又經中佛說。眼欲好色。眼是色法。無分別故。實不欲也。是識欲耳。又佛說眼所識是色。識能識色。眼實不識。又世間人。以世俗故。說眼能見耳能聞。佛亦隨說。何者但色可見。餘不可見。佛亦說見貪慾等過。又世間言月盡。佛亦隨說。如貧賤人字為富貴。佛亦隨名。佛意不欲與世間諍。如摩伽羅母等。是故當知。隨世語故。佛說眼見。問曰。世間何故作如是語。答曰。隨眼識所因。於是因中。說名為見。如說彼人見此人見。如說人作罪福等諸佛天神見。又如說以左眼見右眼見。又說以日明見月明見。或虛空見。或向中見。若門中見。如煮物中。言此人煮彼人煮。或言以草木薪煮。牛糞煮。油煮酥煮。火煮日煮。實是火煮。餘假得名。如是但識能見。眼得其名。又是語不盡應言以眼門見色。又眼是人所用具。人是假名作者。應有用具。又因眼識見。名為眼見。如床上人笑名為床笑。又眼系識業故。中說識業。如手足等繫在於人。是中人業名為手業。又眼識因眼。因中說果。如言某人燒某聚落。如言食金名食為命。草為牛羊。是皆因中說果。如是從眼生識。能見色故。名為眼見。又識近眼見色。便名眼見。如牧牛近水便言在水。又以眼故。分別眼識。是故眼中置眼識業。如杖婆羅門。又眼能成眼識。是故於中說眼識業。如財物損減。名人損減。財物增長。名人增長。又眼識與眼和合。故能見名為眼見。如木與人合而能打名木人打。如墨染合衣故名墨衣。又諸法互說。如慧業於受等中說。又應言以眼識見色。略中語故。但言眼見。又如藥石隨一受名。汝言若不能見何以名根。今當答。此眼等五法。勝餘色等。故名為根。問曰。眼等五法。與餘色等。此十法俱不知塵。如離眼等則識不生。若離色等。識亦不生。以何為勝。答曰。以諸根故。識得差別。名眼識耳識等。如鼓與桴合而有音。以鼓勝故。名曰鼓音。如地與穀等合而生牙。以穀勝故。名為穀牙。諸識亦爾。隨所依處。得差別名。不以緣故。若說色識。則容生疑。為是眼識。為是緣色意識。又根中有識。塵中無識。又於眼等中。生我癡心。又識所依處。是根非塵。又在自身數中名根非塵。又是人所用具名根非塵。又根是眾生數非塵。又根不通利則識不明。若根清淨。則識明瞭。又以諸根上中下故。識隨差別。以此等緣故名為勝。又根是不共。一塵可得多人共有。又根與識。一業果報。塵不如是。又根是因。塵是緣。所以者何。以根異故識有差別。不以塵故。如種是因。地等是緣。隨種異故。互有差別。因勝緣故。得名為根。汝言我弟子於微細事。如眼所見。是隨俗語。世間人眼中說見。故言如眼所見。如佛說偈。明達近智。如舌知味。舌雖不知。不同瓢杓。意依於舌生舌識故。言舌知味。依眼生識名為眼見。故言佛弟子如眼所見。汝言以根取塵。以識分別是事。已答。根無知故。又汝等不說根思惟知我有差別相。是故諸根不能取塵。又汝等諸知不待根生。所以者何。大及我等。先根而生。又汝大等諸諦。無本性故。則應皆無。汝法本性。變為大等。本性法無。是事已說。是則無根。

根塵合離品第四十九

問曰。汝言識能知非根知。是事已成。今為根塵合故識生。為離故生耶。答曰。眼識不待到故知塵。所以者何。月等遠物。亦可得見。月色不應離香而來。又假空與明故得見色。若眼到色。則間無空明。如眼篦觸眼則不得見。當知眼識不到而知。耳識二種。或到故知。或不到而知。耳鳴以到故知。雷聲則不到而知。餘三識皆到根而知。所以者何。現見此三。根與塵和合故可得知。意根無色故。無到不到。問曰。汝言眼色不到而知。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眼中有光。是光能去見色。光是火物。眼從火生。火有光故。又若不到能見。何故不見一切色耶。以眼光去有所障礙。不遍到故。不見一切。又經中說。三事和合故名為觸。若不到者。云何和合。又五根皆是有對。以塵中障礙故名有對。鼻香中。舌味中。身觸中。眼色中。耳聲中。若不到則無障礙。又現在五塵中知生。是故五識到故能知。若不到能知。亦應知過去未來色。而實不知。又眾緣合故知生。是故眼光去與塵合。以光到色故名和合。聲亦以到耳故聞。所以者何。人在遠處小語則不聞。若聲如色不到而知。小聲亦應可聞。而實不聞。故知以到故聞。又聲可遠聞。若不到聞。則無遠近。又聲以壁障。則不可聞。若不到可聞。雖障亦應聞。又聲遠聞則不了。近聞則了。若不到而聞。則無差別。以到耳故。有是差別。故知音聲到故可聞。又聲順風則了。逆風不然。故知到故可聞。又聲可盡聞。若不到而聞。不應盡聞。如色不到而見故不盡見。故知聲不同色。若不到可聞。則與色同。如色一分見。餘亦待明故見。聲亦應爾。而實不然。是故不到不聞。汝言耳等根塵不到而知。是事不然。聲香味觸。應來到根。若令根去。是事不然以耳等根無光明故但一。火大有光。是故不去。又聲若厚濁物及水等障。耳亦得聞。若有光根。不能如是。故知耳根無光。又耳於闇中。亦能知塵。若有光根。闇則不知。又有光根。待方能知。能見一方。不能一時遍知諸方。如人東向則見東方色。不見餘方。又說意能去。是故到塵能知。如經中說是心獨行遠逝。寢藏無形。又是心散行。如日光照。又是心常動。如魚失水。又是心本隨意行等。是故六塵皆到故知。答曰。汝言光到。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如人遙見杌樹。疑謂是人。若光到者。何故生疑。又太近眼。則不得見。如眼著藥篦則不能見。故光雖去。以太近故。亦不應見。又眼離明。則不能見。太近則明壞。又若光到彼。何故見麁不能細辯。又見色中有方差別。謂東西方色。亦有遠近差別。若眼到故知。則無差別。所以者何。香味觸中。無是差別。是故眼光不到而知。又眼光若先見已。復何用去。若先不見。去何所趣。又近色遠色。一時俱見去。法不爾。是故眼光不去。又若眼光去。中道應見諸色。而實不見。故知不去。又光去者。光則離身。不名為根。如指斷離身則無身覺。又不見有眼。能捨自依。以無比類。則為非因。又此眼光無能見者。則為是無。問曰。有此眼光。以日光明映故不見。如日光中眾星不現。答曰。若爾夜則應見。問曰。色法要假外明。乃可得見。夜無外明。所以不見。答曰。若此光晝夜俱不可得。是則竟無可見。問曰。貓狸鼠等。諸夜行蟲。眼光可見。答曰。是可見色住貓等眼中。如螢火蟲明色在身。非是光也。又如夜行蟲闇中能見。人不能見。然則但彼有光。餘物則無。法自應爾。又汝言若不到能見。應見一切色者。若色在知境。是則可見。如經中說若眼不壞。色在知境。如是則見。問曰。云何名在知境。答曰。隨色與眼合時。名在知境。問曰。若眼不到。有何合時。答曰。是事亦同如汝眼去到色。或有能見。或不能見。如眼到日能見日輪。而不見日業。我亦如是。眼雖不去。若色在知境。是則能見。若不在知境。則不能見。問曰。眼光遠去。以勢極故。不見日業。答曰。若以勢極故。不見細業者。日輪量麁。何故不見。是事不然。又若光到彼能見者。何故見遠日輪。而不見巴連弗等近國邑耶。若汝意謂巴連弗等。不在知境。故不見者。我眼不到。亦以色不在知境。故不能見。問曰。已知諸色在知境故可見。今云何可見。云何不可見。答曰。世障故不見。如過去未來色。映勝故不見。如日光明蔽諸星宿及珠火明等。不顯故不見。如夜中火可見。餘不可見。地勝故不見。如以初禪眼不見二禪色。闇障故不見。如闇中瓶。神力故不見。如鬼等身。厚濁障故不見。如山外色。遠故不見。如餘世界。太近故不見。如自眼睫。次未至故不見。如光中塵可見。光外則不見。細故不見。如樹杌似人不可分別。多相似故不見。如一粒米投大聚中。又如一烏入烏群中。與上相違。名在知境。問曰。云何名眼壞。答曰。風熱冷等。眾病所壞。若風壞眼。則見青黑轉旋等色。若熱壞眼。則見黃赤火焰等色。若冷壞眼。則多見白池水等色。若勞壞眼。則見樹木動搖等色。疲倦壞眼。則見色不了。偏按一眼。則見二月。鬼等所著。則見怪異。罪業力故。則見惡色。福業力故。見淨妙色。熱氣壞眼。則見焰等色。又眾生得眼不成就故。見不具足。又眼生膚翳。蔽故不見。若眼根壞故不見。是名眼壞。與上相違。名為不壞。耳等諸根。亦應隨義分別。問曰。已知五塵在知境故可知。法塵云何名不在知境。答曰。上地故不知。如初禪心不知二禪已上法。根勝故不知。如鈍根心不知利根心中法。人勝故不知。如須陀洹不知斯陀含心中法。力差別故不知。如有意識於此法無力。以是意識不知此法。如攝心意識所知法。亂心意識所不能知。如辟支佛意力所知法。聲聞意力所不能知。佛意力所知法。聲聞辟支佛意力所不能知。如上品法下品意識所不能知。又細微法塵不可得知。如阿毘曇中說。何等心可念。謂了了者。先所經用者可念。非不經用者。如生死人。先所用法能念。未用則不念。聖人若經用。若不經用。聖智力故。皆悉能知。又勝塵故知。如用色界心知欲界法。又倒障故不知。如身見心緣五陰不見無我。無常苦亦如是。又力障故不知。如鈍根人利根障故。令心不知。與上相違。名在知境。問曰。云何名意壞。答曰。狂顛鬼著憍逸失心。或酒醉。或藥迷悶亂心。或有貪恚等煩惱熾盛。放逸壞心。如述婆伽捕魚師等。或那若婆病。能破壞心。又老病死。亦能壞心。若心在善法。若不隱沒無記法中。是名不壞。如是等因緣故。雖有諸塵。而不能知。是故汝言若不到能見。何故不見一切色者。是事不然。又汝言三事和合故名觸者。隨根知塵時。則名為觸。不必相到。所以者何。意根亦說三事和合。是中不以相到故名為觸。又汝言以相到故名有對者。是事不然。以說非對相故。又汝言現在知生者。第六識亦有但知現在。如他心智。又汝言眾緣合故知生者。第六意根中已答。謂隨所知時。名為和合。又因意緣法。意識生。此言則空。以不到故。又以決定故。名和合。眼識但依眼不依餘。亦不無依。但緣色不緣餘。亦非無緣。乃至意識亦如是。

◎聞聲品第五十

汝言人在遠處小語則不聞。故知聲到耳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如汝言人在遠處語。從聲有聲。相續轉微。更不復生。是故不聞。我亦如是。耳雖不到。聲小故不聞。又如汝眼光雖去。但見日輪。不見日業。我亦如是。耳雖不到。聲麁故可聞。細則不聞。又汝言眼光雖遠去。不能至百千萬由旬。雖能徹見水精等障。壁等障則不見。能見日輪。而不見日業。我耳亦如是。聲雖不到。麁故能聞。而不能細辯。又汝言順風則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則無有人能逆風聞。如香逆風則不可聞。聲亦應爾。逆風不應少聞。而實可聞。是故知聲不到而聞。若聲可少聞。以風障故。又聲不可如香為風所吹。何用分別逆順風耶。又汝言聲可盡聞。故知來到不同色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聲法應盡聞。色法不爾。萬物皆有同相異相。是可知塵故同。知盡不盡故異。不以到不到故異。又鈴聲於鈴中可聞。何以知之。如人欲聽鈴音。則以耳就鈴。又聲是求那。是故不去。以諸求那無作業故。問曰。從聲相續生聲求那。如水中波。名為聲去。答曰。是聲與波。何以相喻。水相鼓扇。則有波生。今聲中更有何聲。能生異聲。若汝意謂聲能生異聲者。何故不即於本處生。不餘處生。水水相擊故有波生。若說言人是聲造耳即應是說者。而實不可。是故知聲不說而去。又若鈴聲轉相續生。而鈴非無聲。若聲如波相續生者。先水無波。如是從鈴有聲。鈴應無聲。而實不然。故知聲在鈴中。又捉鈴則聲止故。知聲常依鈴。若聲依鈴亦離鈴者。捉鈴時依鈴聲應滅。離鈴聲應在。又現語言中。無有如鈴相續生者。又聲中有方差別。謂東西方聲。亦有近聲遠聲。若聲到耳。則無是差別。又若聲來者。則天耳無用。所以者何。百千世界聲。云何能來。又如射聲。能中聲處。若聲到耳。應自射耳。若不爾者。不名射聲。又若遠近聲。可俱得聞。又聲念念滅故不生異聲不見念念滅法。能有所生。是故聲不生異聲。如念念滅業不生異業。聲亦如是。念念滅故。不生異聲。若聲生異聲。業亦應生異業。然則業不生業。此言則壞。又汝法中。聲與異聲相違。名不同處。若聲與異聲同處。則不各相違。若不同處。則前聲滅已。後聲自生。是故聲不生異聲。又聲是一法。云何能生異聲。不見一物有能生者。問曰。如合是一能生成物。聲亦如是。雖是一法。能生異聲。答曰。汝見合法是一能有所生。聲亦然者色亦為一。應生異色。香味觸亦如是。然則陀羅驃或有五性三性二性。又同業故。聲與業同相。如說雖聲求那滅與業同。如以指彈刀刀動名業。即亦有聲動不離刀。聲亦如是。以手捉刀。則聲動俱止。故知業不生異業。聲亦不應更生異聲。如汝分別。從初業勢。更生後業。如是亦應從初聲生勢。從勢生後諸業。是中無有異。因業能生勢。而聲不能。又業滅故。不名因陀羅驃。所以者何。先業滅已。後陀羅驃生。聲亦如是。先聲滅已。後聲自生。後聲不應有因。若汝猶謂前聲生異聲者。則聲不名念念滅。所以者何。是聲生時。是第一念。生異聲時。是第二念。異聲生已。是第三念。前聲滅時。是第四念。故非念念滅也。又聲云何與異聲相違。為如毒與毒藥相違。藥與病相違耶。若不爾。則鈴不應有二聲。若一念中。鈴有二聲。則千念中。亦應有二聲。又如無求那陀羅驃與火合故生求那滅本黑色更生赤色。聲亦如是。前聲滅已。異聲更生。若不爾。應一念中鈴有二聲。而實無二。是故不然。又若從聲生異聲者。則不隨因。而實從鈴生聲。則是隨因。又此異聲。應作鈴聲。又此異聲。終不應斷。無斷因故。問曰。從是初聲。轉生微聲。是故有斷。答曰。何故轉生微聲。隨打勢著隨著。有初聲。第二聲分等。亦隨著差別故有。以無打因故。著勢則折。著勢折故。聲則轉微。又若因聲生異聲者。亦應因色生水鏡中色。如是水月鏡像。即名為色。然則衛世師經。一切皆壞。又汝等說從離生聲。是事亦無。所以者何。不從手離生聲。合故有聲。以刀竹等諸分相著。離時相掁。是故有聲。又我等不說從合生聲。所以者何。指與空合。則不生聲。若指不相掁。亦不生聲。是故不從合生。但四大若合若離。則有聲生。如諸大業常在。諸大不捨而去。

聞香品第五十一

問曰。汝言香至鼻聞。是亦不然。所以者何。如聲可遠聞。香在遠處。亦可得聞。汝意若謂從是香物相續生香因。聲相續中。已說其過。答曰。香云何可聞。問曰。微華分去。香亦依去。答曰。不然。若華分去。華分是色。應當可見。而實不見。故知不去。問曰。是華分色微故不見。答曰。香亦細微。不應得聞。問曰。香勢大故可聞。如羹中興渠雖不見色但聞其香。答曰。今現見隨華分色。亦聞其香細分中色。何故不見。又若燒華其香更增。色但有滅。故香非華分。又若香是華分。亦應少聞。而實不然。又若華分去。華應損減。而實不減。何以知之。如一斤欝金常有香去而常一斤。問曰。所損微故。不可得知。如水瓶中去一渧水不覺其減。答曰若常損者。華尚應無。況不覺減。又若華常減。則不可見聞。以常減故。念念生滅。念念滅故。應生異陀羅驃。況不更生異求那耶。而實是華可得見聞。故知華分不去。問曰。若但香去。香亦應盡。以常損故。又香無分故。便應都盡。答曰。我等不使華分隨風。亦不令風吹華香去。但因華香中。更生異香。因此香風。復生香風。來至鼻聞故無斯咎。何以知之。如聞麻中香非華分香。以華熏故。若是華分。何能熏麻。故知此香不在華分。又此華香。若摩若搦。若著熱中。其香則滅。若在麻中。則不可滅。又此華香。但在油中。不在滓中。故非華分。又此香。久在麻中。華中不爾。故非華分。問曰。若非華分。是何物香。答曰。是名麻香。因華而生。不得離麻。如是因華香風。更生異香。是事已明。復次或有熱風冷風可覺。是中水火色不可見。當知風中更生異觸。非吹水火分去。若風中熱觸屬火。冷觸屬水。則不冷不熱觸。應當屬地。如水火色。不可得者。地色亦應細故不可得。若爾風則無觸。是即為過。他人亦可得說如風與水火合故。有冷熱觸。如是風與地合故。有不冷不熱觸。是中無有決定因緣。水分火分。得隨風去。而地分不去。如汝經中有觸。觸身而非地水火。故知風是不可見相。以此言故三觸於風或客非客。所以者何。是三種觸。若非見相則是風。有汝意若謂見水火中有冷熱觸故。非是風分。如是見地中有不冷不熱觸故。亦不應是風分。若先別有風觸不與地合。應言是觸屬風。而初不見。云何當知不冷不熱但是風觸非地分耶。又我等亦說色香味觸但是地物非水等有。汝意若謂見水等中有色等者。與地合故。於水等中。見非水等有。如水中熱相。是中無決定因。水與火合故。有熱相與地合故。無色等相。初不曾見別有水等不與地合。若曾見者。可言是色屬水非是地有。亦應如是分別水等。問曰。何故風中得生異香。而不能生異色味觸。答曰。風法應爾。法有種種不可思議。餘物得生異色味觸。如華熏麻生辛苦味。乳浸阿摩勒。即為甘果。燕支熏摩頭樓伽子種生赤葉。青雜雌黃。則成綠色。青赤色合。變為紫色。如是等。於異物中。生異色味。問曰。汝說風中更生異香。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如無風室中得聞遠香。又香可逆風聞。如波梨質多天樹。故知風中不生異香。但應因香更生異香。答曰。緣有二種香。若風中則更生香風。若無風則因香生香。斯有何咎。汝先言香可遠聞故應不到。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不同色故。若不至而聞。則與色同。不到而聞。又遠覩香煙。則不得聞。到時乃聞。故知不到不聞。又無天鼻故。故知到聞。若不到而聞。應有天鼻如天眼耳。

覺觸品第五十二

問曰。觸亦應不到可知。所以者何。日觸遠住故。答曰。日觸云何可知。問曰。火分從日邊來到身乃知。答曰。若從日有火分來。日沒時火分應在。而實不在。故知不來。問曰。日雖沒而熱猶在。以觸故知。答曰。若爾火則無色。汝經中無無色火。是即為過。問曰。是中有細微色。答曰。火色多而觸少。如見燈色。未覺其觸。問曰。觸定到乃知耶。答曰。定到故知。所以者何。如因香風中有異香生。如是因日更有火生問曰。日沒火色何故不見。答曰。或有火但觸無色。如日沒熱。如熱病人火依於身。如溫室中火滅餘熱湯中火等。皆有觸無色。是故火或有色無色。應當信受。

意品第五十三

汝言意行。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意念念生滅。如風如業。念念滅法。則無去相。又意去者。若知已去。不知已去。二俱不然。若先知已。復何用去。若不知已。去為何所趣。又若心在眼。云何復得到耳。若心生念。我當到耳則為念耳。若欲聞聲。即是念聲。若心在眼。不得生念。餘根亦爾。故意不去。又若人先見城國邑等。今隨本念。不知現在。故意不去。又若法去者。應先近後遠。而今遠近俱念。故知不去。又若法去者。中道應知諸塵。如人行道中知色等物。而意不爾。又如心能知無謂過去未來兔角龜毛蛇足風色赤鹽香等。亦知俱不到故。故知不去。又若心到緣。則不應有無知疑知邪知。而實有之。故知不到。又心緣泥洹。若心到者。則以有為。到無為中。是則不然。還出無為。入有為中。是亦不然。又若生心。有後世。心即到後世。此身應死。不得復還。是故不去。又心念未來。即到未來。不可以現在法為未來也。又心念過去。即在過去。不應以去來法為現在也。故知不去。又從欲心面生異色。恚等亦爾。若心到異處。色不應異。故知不去。又心在緣中。名之為受。是受三種。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心到異處。此則無受。故知不去。又心依於身。如經中說。心依名色。故不離身到餘處去。又身合識。故名為身。若心在異處。身則無識。緣與識合。便名有識。是故不去。問曰。夢中心至餘方。答曰。不然。如夢中所作失不淨等。是皆在身心顛倒故。謂在餘方。而實不去。又夢中所為皆是虛妄。如人夢飲竟不除渴。又夢行欲等。不名為墮。故知夢中意亦不去。又心但在曾所見聞覺知法中。不行異法。若去到者。亦應知異法。問曰。神使意去能到餘方。答曰。是事後破神品中。當廣分別。故意不去。

成實論卷第四

 

上篇:成實論

下篇:四諦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因明正理門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大域龍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此頌是龍樹菩薩...

止觀門論頌

止觀門論頌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教詞典】三種離菩提障

(名數)離菩提障之三種法門。即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

【佛教詞典】賀邏馱

(雜名)梵語。華言池。見翻譯名義集。...

我們要悟的是什麼

問: 經典裡經常講的開悟、頓悟的悟是動詞,悟的對像...

日常生活的十誡

托馬斯 傑弗遜是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的起草人...

愛女的離世,讓我扔掉「鐵飯碗」,捧起「金飯碗」

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從小到大幾乎都生活在順境之...

梵網菩薩戒為何如此殊勝

從教理上來看 天台祖師把佛一代時教分為四種教,叫藏、...

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

頓悟後就能成佛嗎

有一個剛剃度不久的小沙彌,問老禪師:一個禪者頓悟之...

糜子仲為善得福

三國時代,東海朐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財祿乃前世佈施而來,非強力之所能求

人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

看星星開悟的禪師

那天和幾位法師聊天,有人說道,除了世尊就沒有誰看星...

受菩薩戒的居士,能為兒女求婚姻嗎

問: 弟子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想為兒女求婚姻,這...

以平等心接受供養

在舍衛城,人們常常大事舉行供養,供養佛陀親自帶領的...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淨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

【視頻】《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