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拕南曰。

 立等二諦等  以觸為緣等
 有滅等食等  最後如理等

別嗢拕南曰。

 立苦聚諦觀  攝聖教微智
 思量際觀察  上慢後甚深

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別。一從前際中際得生。二從中際後際得生。三於中際生已隨轉及趣清淨。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謂如有一。宿非聰慧無明為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由此為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隨轉不絕。能為後世續生識因。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為助伴。現前而起。既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識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依轉故。由是說言名色緣識。俱生五根。說名為色。無間滅等說名為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此二總名隨轉依止。由是故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如是。名為從其前際。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卵生濕生除在母腹。有餘差別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別。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由罪業故。生惡趣中。由不動業。生色無色。云何名為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一者領受內異熟果。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行為緣故。令識轉變。當知此識於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名色種子。復為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六處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觸種子隨逐。此觸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當知是名於其中際後有引因。由識為先受為最後。遍能牽引諸自體故。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為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此有無間既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為最初。受為最後。或漸次生。或復頓生。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愛。愛為緣故。次生於取。取為緣故。轉成其有。有為緣故。當生得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能生後際緣起諸行。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為因。能於二種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由彼斷故。即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由此斷故。於現法中。由離無明證慧解脫。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亦得離系。由離貪故。證心解脫。又即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由無明觸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為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於現法中如是諸行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為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恆領受離系諸受。無有繫縛。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恆相續住。壽量若盡。能執持識。舍所執身。命根亦舍。從此已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又彼諸識與一切受。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更不續。亦無餘滅。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究竟寂靜常住妙跡。為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為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流轉清淨。

復次安立九相。後有苦樹能生當有。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苦樹。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此非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恆溉灌。令如前說能感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慾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取等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業。於現法中為其所繫。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為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若於能順諸煩惱法。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欝茂。於現法中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以此為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他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爾時為欲歷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一者觀察細因緣故。二者觀察麁因緣故。三者觀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緣。亦名為生。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後生為麁。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麁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現法老死麁生為因。云何名為非不決定。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如是名為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即此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併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長世。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復有二種補特伽羅。何等為二。一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相續久住。二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眾。非利益行。為然自他大苦火聚。攝受聽聞邪法為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草及乾牛糞。由是因緣。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為喜足。遂復觀察後際集諦因緣所攝現在眾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又為漸次觀彼後際集諦依處。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即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何以故。觀察如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為求諸漏永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仙同所游履。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歷觀四諦。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為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為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為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為依利他行故。三彼為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勐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具教智故。名為明瞭。具證智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麁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舍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所以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麁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麁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舍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是名三際。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嘆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舍。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甕。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舍命來常處恆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抉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麁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係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係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丑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云何離係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系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係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云何名為有係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系。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系。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系。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係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復次嗢拕南曰。

 異世俗勝義  法爾此作等
 大空與分別  自作為其後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系故。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系。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抉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系。如前趣等。廣說應知。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依處。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云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云何為二。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大乘六情懺悔

大乘六情懺悔 釋元曉撰 若依法界始遊行者。於四威儀無...

自在王菩薩經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教詞典】出離依

為「耽嗜依」之對稱。即指與善心相應之喜受、憂受、舍...

【佛教詞典】戒修二類所感果

【戒修二類所感果】 p0694   俱舍論十八卷十七頁云:...

聖嚴法師:隨時要有面對無常的心裡準備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有面對無常的心理準備,走完第一...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學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歷練,心...

欲修三昧,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

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

康熙與普陀山結緣的故事

據《普陀山誌》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

父親的蓮花在夏日裡綻放——劉春喜居士往生記

我的父親劉春喜居士,於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二日在廬山東...

無你無我

有僧人問京兆興善寺的惟寬禪師:道在什麼地方? 惟寬...

為什麼不講念自性佛,而要念阿彌陀佛

問: 佛既然心作心是,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講念自佛,即...

心靈哲學小故事

禮物 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

念佛禪與佛七的不同

念佛禪與佛七最大的不同,在於無相或是有相。佛七,要...

【母愛深似海】一次打獵的經歷

有一位老和尚給我講述了年輕時一次打獵的經歷: 一九七...

聖嚴法師: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什麼是「二邊」?好、壞是二邊;你、我是二邊;眾生與...

有情眾生的四個層次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甚至一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

【視頻】《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女聲讀誦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女聲讀誦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