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復次云何表業。謂略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業。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徙至餘方。不應道理。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於此活命事重複起心欲樂忍可。爾時說名不律儀者。由不律儀所攝故。極重不如理作意。損害心所攝故。但成廣大諸不善根。然未成就殺生所生。及餘不善業道所生諸不善業。乃至所期事未現行。後若現行。若少若多隨其所應。更復成就諸不善業。如生不律儀家如是。隨是何人。隨由何事起決勐心。廣說應知。此人乃至不律儀思未舍已來。常得說名不律儀者。於日日分彼不善思廣積集故。彼不善業多現行故。當知非福運運增長。

復次此邪惡願思。恆與不信懈怠忘念散亂惡慧俱行。能受彼業能發彼業。從此已後由種子故及現行故。處相續中現在轉時名不律儀者。乃至由舍因緣未舍未棄。此中若於惡業後不愛果。不信不解亦不隨入。是名不信。若隨所欲於彼惡業憙樂而轉。不能勤勵息滅彼業。是名懈怠。若與過失相應。於有罪法不能如實明記有罪。是名忘念。若散亂染污心相續不安住轉。是名散亂。若顛倒心相續而轉。於諸過失見勝功德。是名惡慧。由惡尸羅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行不善不信等現在轉時。名惡戒者。若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得有律儀。隨轉差別者。謂有堪受律儀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儀。或復有一唯自然受。除苾芻律儀。何以故。由苾芻律儀非一切堪受故。若苾芻律儀。非要從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應一切隨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聖教便無。軌範亦無。善說法毘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芻律儀無有自然受義。

問若除苾芻律儀。所餘律儀有自然受者。何因緣故復從他受。答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若於他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恥。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受。故從他受。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又若起心往趣師所慇勤勸請。方便發起禮敬等業。以正威儀在師前住。又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身表語表業。意表業者。謂二前行。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若遠離思與不律儀相違。由遠離增上力故與五根俱行說名律儀。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殺。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離殺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若盡壽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復次律儀當知略有八種。一能起律儀。二攝受律儀。三防護律儀。四還引律儀。五下品律儀。六中品律儀。七上品律儀。八清淨律儀。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當定受。如是遠離。是名能起律儀。若正攝受遠離戒時。名攝受律儀。從是已後此遠離思五根攝受增上力故。恆與彼種子俱行。於時時間亦與現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攝善思。如先所受律儀防護而轉。由此思故或因親近惡友。或因煩惱增多。隨所生起惡現行欲。即便慚羞速能舍離。勿彼令我違越所受當墮惡趣。是名防護律儀。若時失念諸惡現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懇自責發露所犯蠲除憂悔。後堅守護所受律儀。是名還引律儀。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此無漏律儀若得阿羅漢果時。但由能治清淨勝故勝。不由所治斷勝故勝。如是八種總立唯三。一受律儀。二持律儀。三清淨律儀。前二是受。防護還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靜慮無漏是清淨攝。

問何故世尊建立苾芻近事近住三種律儀。答由三因故。謂佛所化有三種類。或有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或有能行離惡行行非離欲行。或不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依初所化類建立苾芻律儀。依第二所化類建立近事律儀。何以故。非居家迫迮現處塵俗。而能一向相續圓滿護眾學處。依第三所化類建立近住律儀。何以故。由此不能究竟行俱離行。但當勸進攝受。二因勿彼自謂重擔所鎮。謂前三支修離惡行。其後四支修離欲行。離非梵行俱修二種。

問苾芻近事近住律儀。當知各由幾支所攝。答苾芻律儀四支所攝。何等為四。一受具足支。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麁學處。是名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芻具苾芻戒。自此以後於毘奈耶別解脫中所有隨順苾芻尸羅。若彼所引眾多學處。於彼一切守護奉行。由此得名守護別解脫律儀者。是名受隨法學處支。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軌範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隨護他心支。軌範具足所行具足。如聲聞地已說。若於微細罪中深見怖畏。於所受學諸學處中能不毀犯。設犯能出。謂由深見怖畏及聰睿故。是名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何等為三。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遠離妄語。是第二支。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何等為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離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遠離妄語是第三支。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伎樂塗冠香鬘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時堅守正念。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何以故。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今於此中若苾芻尼律儀。若正學勤策勤策女律儀。皆在出家品所攝故。當知攝屬苾芻律儀。若近事女律儀墮在家品故。相似學所顯故。當知攝屬近事律儀。問何故世尊於苾芻律儀中。制立苾芻勤策二眾律儀。於苾芻尼律儀中制立苾芻尼正學勤策女三眾律儀。答由彼母邑多煩惱故。令漸受學苾芻尼律儀。若於勤策女少分學處深生喜樂。次應授彼正學所有學處。若於正學多分學處深生愛樂。不應率爾授彼具足。必更二年久處習學。若深愛樂然後當授彼具足戒。如是長時於少學處積修學已。次方有力能受廣大眾多學處。然後於苾芻尼律儀能具修學。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增離金銀。非於近住律儀耶。答由彼勤策在出家眾攝。夫出家者於二種處極非淨妙。一者墮欲樂邊。嬉戲嚴身所行所受皆隨所樂。二者蓄積財寶。為除斷初非淨妙處。施設遠離歌舞伎樂乃至非時而食。為斷第二非淨妙處。施設遠離執受金銀。由彼金銀一切財寶之根本故。又最勝故。問何故於勤策律儀中。遠離歌舞伎樂及塗冠香鬘。制立二支。於近住律儀中合為一支耶。答諸在家者於此處所非不如法。諸出家者極不如法。是故於在家者就輕總制為一學處。云何令彼若暫違犯尋自懇責合一發露不由二種。諸出家者於此一處就重別制以為兩支。云何令彼若起違犯便自懇責二種發露不但由一。

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戒。又彼眾中好人難得亦難觀察。問何故此二雖受歸依亦能隨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彼雖能護所受律儀。而不應數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苾芻苾芻尼等亦復不應親近攝受若摩若觸。如是種類又亦不應如近事男而相親善。是故彼類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受護所有學處。當知福德等無差別。

復次云何非律儀非不律儀。謂除如先所說律儀不律儀業。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當知一切皆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業所攝。

問諸有律儀若由自受。若由他受。若從他受若自然受。如是所受律儀所獲福德。為有勝劣差別不耶。答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當知無有差別。

問由幾因緣雖樂欲受苾芻律儀。而不應授。答苾芻律儀略由六因。一意樂損害。二依止損害。三男形損害。四白法損害五系屬於他六為護他故。若有為王之所逼錄。或為強賊之所逼錄。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彼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存活。是諸苾芻活命甚易。我今應往苾芻眾中。詐現自身與彼同法易當活命。彼由如是諂詐意樂既出家已。雖懷恐怖守護奉行隨一學處。勿諸苾芻與我同止。知我犯戒便當驅擯。然彼意樂被損害故。不名出家受具足戒。如是名為意樂損害。若復有人作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活命。要當出家方易存濟。如諸苾芻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終當修梵行。如是出家者不名意樂損害。雖非純淨非不說名出家受具。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是故依止被損害者。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若扇搋迦及半擇迦。名男形損害。不應出家受具足戒。當知因緣如前已說。又半擇迦略有三種。一全分半擇迦。二一分半擇迦。三損害半擇迦。若有生便不成男根。是名全分半擇迦。若有半月起男勢用。或有被他於己為過。或復見他行非梵行男勢方起。是名一分半擇迦。若被刀等之所損害。或為病藥若火咒等之所損害。先得男根今被斷壞。既斷壞已男勢不轉。是名損害半擇迦。初半擇迦名半擇迦亦扇搋迦。第二唯半擇迦非扇搋迦。第三若不被他於己為過。唯扇搋迦非半擇迦。若有被他於己為過。名半擇迦亦扇搋迦。若造無間業污苾芻尼。外道賊住若別異住若不共住。是名白法損害。不應為授具足戒。所以者何。彼由上品無慚無愧極垢染法。令慚愧等所有白法極成劣薄。若諸王臣若王所惡。若有造作王不宜業。若被債主之所拘執。若他僕隸若他劫引若他所得若有諍訟。若為父母所不開許。是名系屬於他。不應為授具戒。若變化者為護他故不應為授具戒。所以者何。或有龍等為受法故自化己身為苾芻像求受具戒。若便為彼授具戒者。彼睡眠時便複本形。既睡悟已作苾芻像假想苾芻。若守園者若近事男。率爾往趣見彼身形如是變已。便於一切真苾芻所起憎噁心。謂諸苾芻皆非人類。誰能敬事施彼衣食。勿令他人得此惡見。是故為隨護他。不應為彼受具足戒。由此六因不應授彼苾芻律儀。又除闕減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鄔波拕耶住清淨戒圓滿僧眾。問由幾因緣不應授彼近事男律儀。答略由二因。一意樂損害故。二男形損害故。若意樂損害者。當知一切不應為受。若男形損害者。或有為受。然不得說名近事男。不說因緣前已具辯。若近住律儀。當知唯由意樂損害不應為受。何以故。或有隨他轉故。或有為得財利恭敬詐稱。欲受近住律儀。然彼實無求受意樂。當知是名意樂損害。若無如所說不應受因緣。當知應受如前所說所有律儀。

問有幾因緣苾芻律儀受已還舍。答或由舍所學處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舍眾同分故。苾芻律儀受已還舍。若正法毀壞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苾芻律儀。先已受得當知不舍。所以者何。由於爾時穢劫正起。無一有情不損意樂能受具戒。況當有證沙門果者。若近事男律儀。當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斷故。棄舍眾同分故。受已還舍。若正法隱沒時。如苾芻律儀道理。當知近事男律儀亦爾。若近住律儀。當知由日出已後。或由發起不同分心。或於中間舍眾同分。雖已受得必復還舍。

復次云何無想定。謂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由出離想作意為先故。諸心心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無想定。此是假有非實物有。當知差別略有三種。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淨。威光赫奕形色廣大如餘天眾。定當中夭。若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雖甚清淨光明赫奕形色廣大。然不究竟最極清淨。雖有中夭而不決定。若上品修者。必無有退。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為清淨威光赫奕形色廣大。又到究竟最極清淨必無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殞沒。

復次若由此因此緣。所有生得心心所滅。是名無想。

復次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貪未離上貪。或復已離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故。諸心心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滅盡定。此定唯能滅靜轉識。不能滅靜阿賴耶識。當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此定差別略有三種。下品修等如前已說。若下品修者於現法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雖現法退。然能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有學聖者能入此定。謂不還身證。無學聖者亦復能入。謂俱分解脫。前無想定非學所入亦非無學。何以故。此中無有慧現行故。此上有勝寂靜住及生故。又復此定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由是稽留誑幻處故。

復次虛空云何。謂唯諸色非有所顯。是名虛空。所以者何。若處所行都無所得。是處方有虛空想轉。是故當知此唯假有非實物有。

復次云何非擇滅。謂若餘法生緣現前。餘法生故餘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越生時故彼於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所以者何。此無有餘自相可得故。此法種類非離系故。復於餘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若學見跡。於卵濕二生北拘盧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於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由學見跡。甞不於後有起希願纏發生後有。唯除未無餘永害愛種子故。

問何因緣故名心不相應耶。答此是假想。於諸事中為起言說。於有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俱非。如是廣說安立道理一切當知。

如是已說六種善巧。謂蘊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應知是諸善巧廣建立義。

復次嗢柁南曰。

 自性義差別  次第攝依止

問何等是色自性。答略有十一。謂眼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又總有二。謂四大種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變礙相。

問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種。謂依眼等六觸所生。此復二種。若色為依名身受。無色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問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答由相異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轉相異。問若眼等根其相異故非皆身相。依彼諸受由是因緣應非身受。答餘有色根不離身故就彼為名。此復何過。問若不離身故無過者。意根亦爾不離身轉。依意根受應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無心受耶。答諸有色根定不離身。意即不爾故無有過。所以者何。生無色界有情意根離身而轉。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獨名心受。故總說二。謂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問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無相想。三狹小想。四廣大想。五無量想。六無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間想。二出世想。狹小想者。謂欲廛想。廣大想者。謂色廛想。無量想者。謂空識無邊處廛想。無所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無相想者。謂有頂想及一切出世間學無學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問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此行相由五種類令心造作。一為境隨與。二為彼合會。三為彼別離。四能發雜染業。五令心自在轉。又此行相略有三種。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無記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問何等是識自性。答略有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識有三種。一領受差別。二採境差別。三分位差別。領受差別有三。採境差別有六。分位差別有三。如是識蘊差別總有十八自性。應知是名諸蘊自性。復次蘊義云何。為顯何義建立諸蘊。謂所有色若去來今乃至遠近。如色乃至識亦爾。如是總略攝一切蘊。積聚義是蘊義。又由諸蘊唯有種種名性諸行。當知為顯無我性義建立諸蘊。

復次云何色蘊差別。略由六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識執不執故。四由識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邊際故。事者。謂所有諸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相者。略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變礙相是色共相。識執不執者。若識依執名執受色。此復云何。謂識所託安危事同和合生長。又此為依能生諸受。與此相違非執受色。識空不空者。若識不空名同分色。由此與識等義轉故。若識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續而隨轉故。想所行者。謂緣色想略有三種。一者色想。二有對想。三別異想。色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據方處相。三積集住相。如是三相隨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為色想。能取行礙名有對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別異想。是名想所行差別。邊際者。謂色邊際略有二種。一墮下界。謂欲廛色。二墮中界。謂色廛色。當知此中就業增上所生諸色。說無色界無有諸色。非就勝定自在色說。何以故。由彼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當知此色名極微細定所生色。

復次云何受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觀察故。五由出離故。事者。謂領納及順領納法。相者。謂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緣諸所有受皆說名苦。是名受共相。生者。謂一切受。十六觸所生。何等十六。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有對觸增語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愛觸。恚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觸及有對觸。由分別境故建立增語觸。由領納境故建立順樂受等觸。由染淨故建立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是名受生差別。觀察差別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於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為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三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是名觀察差別。出離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想界出離舍根。是名出離差別。

復次云何想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顛倒故。四由無顛倒故。五由分別故。事者謂取所緣相及隨順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種。如前應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別。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隨逐無明起不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計常取相而轉。是名想倒。如於無常計常。如是於苦計樂於不淨計淨於無我計我。此想顛倒。諸在家者能發心倒。一分出家者能發見倒。是名顛倒差別。此想顛倒復有差別。謂於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於境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執著者。於顛倒事堅執忍可開示建立。是名見倒。無顛倒差別者。謂諸聰睿有所曉了。隨智慧明起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知無常。苦知是苦。不淨知不淨。無我知無我。正取相轉。是名想無顛倒。心無顛倒。見無顛倒。是名無顛倒差別。分別差別者。略有五種想分別相。一境界分別。二領納分別。三假設分別。四虛妄分別。五實義分別。若於境界取隨味相。名境界分別。執取境界所生諸受。名領納分別。若於自他取如是名如是類如是姓等種種世俗言說相。名假設分別。於諸境界取顛倒相。名虛妄分別。於諸境界取無倒相。名實義分別。如是總名想蘊分別差別。復次云何行蘊差別。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雜染故。四由清淨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謂於行蘊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謂立生等不相應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顯現故。由雜染者。謂於雜染諸行建立煩惱及隨煩惱。由清淨者。謂於清淨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謂如前說五造作相為境隨與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觀所緣論釋

觀所緣論釋 護法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註音版】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

佛說文殊師利行經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譯 我豆那掘多,...

【佛教詞典】無分別智

梵語 nir-vikalpa-jāna。又作無分別心。指舍離主觀、...

【佛教詞典】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

【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 p0652   大毗婆沙論二...

良言一句三冬暖

春回大地,百花競秀,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喜逢新春佳...

聖嚴法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

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

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

放掉無謂的固執

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餬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裡...

到禪堂裡來,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發心

唐朝有一位在家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居士,叫龐蘊。龐蘊有...

十二因緣--輪迴中的連環鉤鎖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

改命需先認命

有一頭牛在田裡犁地,好多年了。每每它抬頭的時候,看...

艱難的回歸路

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日子過得比較艱難,這個經...

比爾蓋茨: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主席...

真正的高貴

三個人喝同一口井水,一個人用金盃玉盞盛著喝,一個人...

人生之意義

我們大家活在這個世上,天天有人生,天天有人死。長壽...

一碗飯與一念間

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師父,我們在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祺雲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祺雲法師唱誦

【視頻】《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悟勝法師恭讀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悟勝法師恭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