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安法師:一函遍復講記

2017/12/10  大字體  護眼色

大安法師:一函遍復講記

第一部分  背景資料的介紹

應劫而生的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出生於咸豐十一年,往生於1940年,是距離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比較近的一位祖師。印祖出生的時代,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內憂外困的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凋零的時期。隨著西方文化以強勢姿態進入中國,儒家文化日漸邊緣化,中國佛教也備受衝擊。印光大師就是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示現在我們中土。乘願再來的祖師菩薩,有應運、應劫的不同。值太平盛世,是應運而生;值凶年亂世,是應劫而生。印祖應著這個時代的劫難而生,挽狂瀾於既倒,對儒佛道統在中國的傳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代的中國幸虧還有一批像印祖這樣的高僧大德,才使佛教在震旦國得以傳承下來。所以我們今天還能夠聽聞到佛法,要生感恩的心。

印祖早年出家,韜光斂跡,不為外人所知。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將印祖的《宗教不宜混濫論》、《淨土普被三根論》、《佛教以孝為本論》等幾篇論文在《佛學叢報》發表,署名「常慚」。這些文稿以其見地的精純和文字般若的攝受力,一經面世,馬上即引起了教內外的關注。於是,當時一批很有眼光的居士,像徐蔚如、周孟由等,就開始著手收集、整理印祖的文稿,出版了《印光法師文鈔》。這樣一來,印祖的名望開始逐漸被社會各界所廣泛認知,所謂龍天推出。印祖利益眾生的弘法活動,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直至往生。

觀察印祖近三十年的的弘法,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他一生的弘法風格非常平實。於世間法,則推崇儒家文化,於出世間法,則專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作為宗旨。雖然印祖也精通大乘的各宗各派,但印祖從不以大通家自居,而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從弘法形式上看,印祖很少開壇講法,主要是以書信文字的形式,和他自己的真修實幹,來攝受眾生的。

一函遍復》的出現因緣

印祖自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活動之後,依然堅持寫文章,校對書籍。但是與此同時,隨著郵政的便捷,各地向他求教的信件,開始像雪片般地飄來。有的居士給他的信稿多達幾十篇之多,除了請教修行問題,還有很多是請求印祖作序、跋、疏文、碑記等。印祖也非常慈悲,早年所有信眾的信他都親自回復,所以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很晚,然而即便如此,隨著信件的增多,還是顯得越來越難以應付。在有一次校對書籍的時候,印祖的眼睛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他就一度想到香港或是到其他地方去,但是由於印祖的法緣還是在江浙一帶,所以在妙真和尚和很多信眾的懇求下,最終還是留在了蘇州。這樣就使得印祖不得不採取一種方法,來解決每日信眾的若干問題。實際上很多信眾寫信來問的問題,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都有解答。雖然印祖告訴大家只要認真看《文鈔》,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凡夫眾生的習性,他拿到《文鈔》不一定會深入地去看,還是願意寫封信來問這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印祖就寫了這篇《一函遍復》,只要來信沒有特殊情況,就將印好的《一函遍復》作為回信寄出去。

《一函遍復》的文句特點

《一函遍復》這篇文稿作於1932年,即印祖七十二歲那一年。這篇文稿是印光大師晚年的一篇重要的文稿,由於它所肩負的特殊使命,使得這篇文稿具備著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由於《一函遍復》所針對的是廣大的信眾,所以一定要通俗易懂,這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其二,廣大的淨業行人來問問題,問的往往不是很玄妙的理論問題,而是大量要在實踐當中、修行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一函遍復》中,印祖結合著二三十年來的弘法經驗,從實際出發,針對當時淨業行人帶有普遍性的十二類問題,提出了十二條原則。而這十二類問題,也是我們現在的眾生還常常會遇到的。所以,我們現在來討論、學習《一函遍復》,對現實修行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從《一函遍復》的行文安排來看,第一段為引言,對信、願、行,作了一個簡單的概述。引言之後分十二段,具體談修行的方法,包括正行和助行。最後是一個簡短的總結。文句結構非常明晰而簡潔。印祖一生從不談玄說妙,即便是留學回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來了,也是給他講「信因果」、「老實念佛」這些似乎是老僧常談的話語,但平常的話語當中,卻寓示著深刻的佛理在裡面。晚年的印祖,對佛教的教理、修行,以及人情世故,都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也唯有真俗二諦圓融的境界,才能把佛教的道理講得像水一樣的平白。同時,印祖弘法二十年來,對當時那個時期的淨業行人種種的根機、特點,已經是瞭如指掌。因此當我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給我們的感覺就如一位慈悲的老人在教導子孫那樣地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契理契機。

在《一函遍復》的正文前,印祖自己作了一個注,就是:

語雖拙樸,義本佛經,若肯依行,其利無窮。

就是說,《一函遍復》的文句雖然很質樸,但是它的義理是根據佛經來的,不是自己杜譔的。這點很重要。在這篇《一函遍復》裡面,印祖採取的是「述而不作」的方法。

印祖是精通大藏經的,他在文鈔裡面,很多文句的寫作手法,都是糅合著大乘經典、儒家文化,以及祖師們的原則立場,透過他的領會,妙合天然地融為一體。然而雖然文句是直接從佛經裡面出來的,但印祖不會像做學問的那樣,這句話是哪部經說的,打個引號引一段,那個觀點是哪位祖師說的,再打個引號引一下。印祖是把佛言祖語透過他自己的宗教體驗,從心性中自然流露出來,文句義理自然天衣無縫。我們仔細看印祖的每一句話,都是有來歷、有根據的,這是《印祖文鈔》裡面語言的一個特點,經得起考驗。之所以要「義本佛經」,是因為淨土是大不可思議的圓頓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眾生憑自力所能信解的法門。這個世間的眾生不能靠自己的思維去建立一個新的觀點、新的章程。正因為義理是來自於佛經,所以如果能夠依照《一函遍復》的義理去行持淨土法門,就能得到現世吉祥如意,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快速成佛之大利,所以「其利無窮」。

第二部分  略述信願行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所被階品

文稿開宗明義,首先概述淨土法門的本質要點。

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屬於特別法門,又稱為勝異方便,是體現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圓頓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那麼就決定了他所施設的方法是可以「三根普被」的。「三根」就是指眾生的根機分為三類: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器的人一聞千悟,中根器的人要困而學之,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歸。雖然三種眾生的根機不同,但是淨土法門都能夠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彌陀佛這個念佛法門,都能夠得到彌陀的攝受。「利鈍全收」也是表達這個意思,利鈍,是指根機利的眾生和根機鈍的眾生。無論眾生的根機是利是鈍,都能夠收攝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中。所以說淨土法門是釋迦、彌陀兩土世尊所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為一切眾生,都能當生了生脫死,逕登解脫彼岸而設立的勝異方便法門。

難聞難信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在得到人身的這一生,如果有幸遇到念佛往生一法,卻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就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此生交臂錯過,等到下次再得人身,再遇到念佛法門,就不知是多少劫以後的事情了,所以說「可不哀哉」!透過這句感嘆,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印祖希望一切眾生對淨土法門都能夠生信,都能夠依教奉行的殷殷之意。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辜負了自己這一世得人身聞佛法的大好機緣,不要辜負了印祖的一片婆心。

信願前導

念佛法門,是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旨。

信,首先從事相上來說,就是信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間,信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相信這個世間是苦,就會產生厭離心,相信極樂世界是樂,就會產生欣求心。這是從兩土的苦樂的對比去相信。

下面從對自力根機的剖析和佛的願力的角度來講信。信機就是信我現在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斷煩惱,證真常。這一點是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等歷代祖師,都在一直強調的。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絕對不能自負。凡夫都有我執,往往總認為自己了不起,一開始修行就目空一切,認為自己能解決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問題,這實際上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在這裡我們要相信祖師傳達給我們的這句話,我們這些業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決定在當生不能斷盡煩惱、不能了生脫死的。既然通身都是業力的眾生,靠自力不能解決問題,那怎麼辦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斃了呢?下面就談到佛的願力。正是由於阿彌陀佛有同體大慈悲心,他觀察到我們這些業力凡夫靠自力不能解決問題,他才發出四十八大願,這就是「有大誓願」。阿彌陀佛的這四十八大願,就是為救度我們這些自力不能解決生死問題的業力凡夫而發的。所以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只要相信彌陀願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有求往生淨土的願心,就能感通彌陀的願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一定會現前接引,令生西方。在這裡,信自己根機的無助與信彌陀大願的拯救,便構成一體兩面的信心內涵。

信願行的第二個要素就是願。我們要發願。有了信,就會啟發願。願的本質特點包括厭離和欣求兩個方面。

從厭離的角度來看,要快速地離開這個苦難的娑婆世界。這個世間本質上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發大財、子孫滿堂,各方面都順利,它本質上還是苦的。何以故?因為這些榮華富貴都是不長久的、無常的、敗壞的,你遲早是會死亡的。更何況得榮華富貴的人很少,更多的眾生是處在衣食都沒辦法解決的狀態,被種種精神的、情感的、環境的煩惱所逼迫。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獄,我們要有這樣的認知,每時每刻都要想到出離這個苦難的娑婆世界,這是願的第一層意思:厭離。

那麼,有了厭離心、出離心,要出離到哪裡去呢?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是不能久留的,也是不值得留戀的,在這裡我們都是流浪的客旅。極樂世界才是清涼池,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們本有的故鄉。這是願的第二層意思:欣求。

由此欣求心,生起由衷的神往。由此世間的苦難,對照彼土之極樂,欣慕之心自然懇切,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可見,厭離娑婆與欣求極樂就構成願的核心本質內涵。

行為正修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這一段講行。信願行三資糧的行門,就是要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至誠懇切心

這裡注意,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誠懇切」,這四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後開示中,也是特別強調這四個字。最後臨往生的時候留下的話,那也是他一生中最看重、最要說的一句話了。他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並沒有什麼奇特的,你只要至誠懇切去念,沒有一個遺漏的,都能夠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所以至誠懇切地去念,這就是我們帶業往生的必要前提。你只要做到這句話,帶業往生,決定成功。

但問題是,我們很多念佛行人,他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或者雖然知道,但是做不到。知之匪艱,行之維艱。很多佛教淨土理念,眾生是知道的,但是卻無法做到,落實不到日常的行為當中去,做不到至誠心、懇切心,起現行的常常還是虛假的心,或者是世間名利的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以這樣的心去念,他就不能跟佛感通。念佛一法,是要感應道交,才能夠產生作用的。只有以至誠的心、懇切的心、如救頭燃的心、落水呼救的心去念,有這樣的心態出來,才能夠和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感通,得到佛力的護佑。所以要注意以至誠懇切心,來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就是二六時中,你都不要忘記這句佛號,哪怕暫時的忘記都不要,要憶佛念佛。

定散二善行

既然是時時刻刻,無令暫忘,那就要做好平常的散念。一般我們自己家裡都應該有一個佛台,在那裡供奉阿彌陀佛,早晚的時候在佛前禮拜,讀誦淨土經典,這是我們的定課。定課的長短可以隨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工作忙碌,定課就簡短一點,如果工作閑暇,時間比較多,功課時間就立得長一點。立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時間長短,定課一定要有,有了定課就要堅持住,就要專心去念。

在堅持定課的同時,散念也要抓住。在工作或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凡是在做不用腦力的事情時,都要去念佛。對念佛人來說,也許較好的職業其實就是掃地,不用動腦筋。周利槃陀伽就是每日掃地、拂塵除垢,久之忽悟,垢淨惑除,證阿羅漢的。如果你做編電腦程序之類的工作,它需要你投入很大的腦力,大概就很難念佛了。你掃地的時候,掃一下地念一聲阿彌陀佛,掃一下地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就是「不用心的事,均好念」。即使是睡覺的時候,也不要中斷這句佛號,但是臨睡前念,念四字佛號就好了。如果能隨著呼吸念,那就更能攝心了。你帶著這句佛號躺下去,這個時候就不宜出聲念,要轉為默念。

語默兩相宜

這裡面提到默念。在家裡,如果衣冠不整齊,或者在洗澡、抽解的時候;或者到不潔淨處,比如垃圾場,或者農貿市場賣肉攤等處,這時候你也不能因為在不潔淨處你就不念,你還是要保持念佛的念頭,只是這時候是在心裡默念。這時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聲念的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在不潔淨處出聲念,就不是太尊重,從儀禮方面都不是很合適,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善巧地處理。

實際上念佛有四種,除了默念還有大聲念、小聲念和金剛念。大聲念,就是你有多大聲就用多大聲音念出來;小聲念,是自己小範圍聽得到;金剛念,要自己很用心才能聽得到,就是嘴唇微動,舌尖彈著牙齦,音聲在嘴唇間,自己能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心裡默念,是專注在意地當中有音聲之相。這四種念法,有他各自所適用的情況和境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交替使用。如果心很散亂、昏沉的時候,就要高聲念,以衝破昏沉;如果你想坐在那裡,這時候就要金剛念或者默念……

反念念自性

在最後,印祖提出了念佛的一個總的原則,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還是默念,一定要在心裡念得清清楚楚。我們的發音器官是一個硬件,他的軟件是我們的神識。這句佛號是從心裡念出來的,心是一個發音之機,推動它,然後通過咽喉等七處器官發出聲音。所以要心裡念得清清楚楚,聲音才會念得清清楚楚,接下來就是耳根要把這句佛號聽得清清楚楚。心與音聲相聯,以聲攝心,以心攝聲,這叫自念自聽。自己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心就不會往外跑,不往外跑就會自然向內旋轉,向內旋轉就是「反念念自性」。

以前常常有居士問:我走路走在人行道上的時候念佛,能不能左盼右顧?那麼通過印祖的這段開示我們就知道了,除了你注意交通行車之外,其他的就不要東看西看了。如果你一邊走路一邊念,一下子看到廣告,這是什麼廣告?一下子看到霓虹燈,這是什麼顏色?你心裡妄想不斷,那是不行的。如果我們心往外跑的話,很多妄想就來了。

所以要把心攝住,心不往外跑,這樣念佛的念頭就漸漸地純熟、純一,這樣念佛的功德也就最大。自念自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夠使我們的耳根最大限度地把自性的圓通常顯發出來。這裡是用很平白的字眼,說的也似乎是很簡單的方法,但都是印祖一生的經驗之談。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很了不起了,得到念佛最大的受用。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敦倫盡分,心與道合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這是這篇文稿提出的十二個原則當中的第一條:敦倫盡分。一個念佛行人,在世間的行為當中,一定要做一個善人,這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世間福。

「孝養父母」,百行孝為先,在家裡要孝養父母,父母對我們最有恩德,我們要知恩報恩。孝也是建立我們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礎,所以淨業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要知恩報恩。

「奉事師長」,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做人的道德準則和技藝,出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佛法,這些都是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所以,要事奉師長,要恭敬。

「慈心不殺」,要培養慈悲心,不殺生。這裡印祖對慈心不殺的詮釋,就是要吃長素。你能夠吃長素,就從根本上不殺生了。如果還做不到吃長素,可以先吃花素,以後再慢慢過渡到吃長素。吃花素就是在十齋日或者六齋日要吃素,叫花素,這是等而下之了。還有一種人,連花素都很難吃,離不開葷腥菜。那麼再等而下之,即便你斷不了葷腥,也最好不要親自去殺,你就吃三淨肉,到農貿市場買現成的來吃,在家裡不要殺生。這是對慈心不殺的一個勸導。

「修十善業」,這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身業有三:一是不要去殺生,這個上文已經說過;二是不要去偷盜,偷盜就是不與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家不給你,你不要自己去拿;三是不邪淫,除了法律允許的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其他的都屬於邪淫的範圍,不能去做。

口業有四:一是不能講妄語,妄語包括大妄語和小妄語。大妄語是指沒有證到聖果,卻說自己證到聖果,大妄語是比殺盜淫還要嚴重的罪,所以不能去造說大妄語的惡業。小妄語是指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所說見聞覺知都不真實。二是不綺語,綺語是指那些浮華的語言,誨淫誨盜的語言,不能去說;三是不兩舌,兩舌即指挑撥離間,在東家說西家的事情,西家說東家的事情,挑撥關係;四是不惡口,惡口是指那些粗惡的語言,如刀如劍,傷害人的語言,這些不能去說。

意業就是要防止邪念出來,貪慾的念頭、瞋恚的念頭、愚癡的念頭,都要防止,這是修十善業。

除了這些,在世間的五倫關係當中,也要盡到倫常之分。作為父親要仁慈,作為子女要孝順,作為兄長要友愛;作為弟弟要恭敬;作為丈夫要和氣;作為妻子要柔順;作為主人要仁愛;作為僕人要忠心耿耿。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這些角色有你相應的道德上的職責、義務,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好,這是倫常關係。在這些人際關係中,不要去計較別人對我是不是盡分。比如說,你說我要對別人恭敬,那別人不對我恭敬怎麼辦呢?你先不要管這些,先要求自己,先儘到自己的名分,別人是否盡分你都要忍耐。

一個念佛行人如果做到這些:能在家庭盡自己的分,能在社會、單位盡自己的分,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和「倫常」,那麼本身你就在弘揚佛法,人家覺得這個人是道德君子,是一個大善人,這都是因為你是一個念佛人。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說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點點,說:「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這樣子,太糟糕了,這個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能做得好,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就是在以身謗法。

所以善人念這句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臨命終時能夠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呢?由於他的善心能與佛心相合,能夠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臨命終時,現前接引他往生。如果一個念佛人,雖然每天口裡也念著佛號,但是心和道不相應,心不依道,與道相違反,你在倫常關係當中也會做得不到位。在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這些倫常當中不能盡分,不能盡到自己的義務和職責,不能盡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麼這樣的心就跟佛心相違背,也就很難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難往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是平等救度一切眾生,在佛那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如果你能感通的心發生了障礙,就好像有一個絕緣體阻礙著,無法與佛力感通,那麼,即使佛的大悲願力再大,也沒有辦法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體現不出來,那麼臨命終時,你也就不能蒙佛接引,而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業力去輪轉了,所以,一個念佛行人要敦倫盡分。心與道合,心與佛的願力合,他就能夠蒙佛接引,橫超三界。

第二條原則:勸進行者,念佛消災

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必滿所願。

第二段是勸進行者,念佛消災。一個淨業行人,當他自己走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道路後,就會了解到念佛一法真正能夠給予眾生真實大利。既然有這麼大的利益,當然就希望與自己有緣分的家親眷屬、朋友都能夠分享到這份利益。所以就得要「勸進行者」。

對父母我們要行孝道,使他們能夠衣食不愁,安度晚年,這只是世間的孝道。進一步能夠使父母出離生死輪迴,這才是大孝。所以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來勸勉父母念佛,以及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這些關係親密的家人,乃至鄉黨,自己的左鄰右舍,宗族親屬,還有自己的朋友,也共同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這種念佛菩薩名號的利益極大,所以我們就要令生育我們的父母以及跟我們有親屬關係的親友都能得到這樣的利益。

這裡印祖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實際上在文鈔中我們可以看到,印祖常常勸勉大家持念觀世音菩薩,這是有一個背景的。印祖那個時代是一個戰亂不斷的時代,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軍閥混戰以及隨後的抗日戰爭,基本上戰火不斷,那個時代的中國老百姓是最苦難的。而觀世音菩薩是代表著阿彌陀佛慈悲的一面,尋聲救苦,拯救眾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直接感通菩薩的悲願,解決我們的苦難。

但即便如此,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有一個主次的關係,還是要以念佛為主,念觀音菩薩名號為輔。印祖在這裡有一個註解:如果你每天念一萬聲佛號,那就念五千聲觀音菩薩的名號,是這麼一個比例。如果你念兩萬聲、三萬聲,都是按這樣的比例關係來加減。

進一步說,念佛菩薩名號除了可以得到往生之大利,現世也可以消災免難。現在是一個大患難的世道,從印祖那個時代以來,戰爭、水災、乾旱、疾疫、飢餓等,種種的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這是眾生共業所感,是沒有辦法去扭轉的。但是共業裡面也有別業,常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一定能夠蒙佛菩薩的慈悲護佑,逢凶化吉。雖然處在災難的時代,能夠有佛菩薩的護佑,他也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在印祖的皈依弟子中,念佛菩薩名號,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一位叫郭振聲的弟子,在外經商,有一次坐輪船回苏州,他是個大胖子,穿的是很好的皮袍衣服,身上帶了很多錢。他上船不久,就來了一批土匪上來搶東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就開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得非常專心。結果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他,好像這些土匪對他視而不見似的,就這麼過去了,他可是嚇了一身冷汗。這件事情經歷以後他覺得很奇怪,怎麼周邊的人都被搶了,唯有自己沒有被搶,而且自己又是很胖的一個人,又帶了很多錢?出現這些情況都是由於念佛號、念觀音聖號,所以才會逢凶化吉。

更進一步,念彌陀、觀音名號,還能夠消除業障,開發智慧。我們無數劫以來的業障、報障、惑障,都能夠通過至誠念佛菩薩名號來消除。業障消除,我們的福德也就會興隆,智慧得以開發。

最後,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會成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你能夠勸一個凡夫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就了一個眾生成佛。這樣的勸進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這勸人往生淨土的功德,迴向自己求往生,也必定能滿自己往生之願。換句話來說,成就他人就是等於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第三條原則:種種功德,迴向淨土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這一段是迴向淨土。一個淨業行人,凡是讀誦大乘經典,持種種咒、禮佛懺悔這樣的一些修行的功德,以及在世間賑災救災、接濟貧苦等種種慈善的功德,都要「迴向往生西方」。回就是回轉,向就是指向一個目標。通過這一迴向,這些誦經念佛、濟貧賑災的功德,就從有為的福德轉為無為的功德。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做這些修行的事情來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如果一有求來生福報的心,就決定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故?由於你是願求來生福報,就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沒有這個願,你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但是生死輪迴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受業力的牽引,你就還要在六道中輪轉。下輩子投生的時候,今生誦經、禮拜求得的福報就會現前,這是法爾自然的因果。但由於隔陰之迷,往往是迷惑顛倒的,你就會利用這些福報去造業。你的福報愈大,借助福報造的業也造得就愈大。如果你沒有權勢與財富,還沒有機會、沒有可能去造更多的業。一旦你有權有財了,縱情酒色,造的業可就大了。

再一投生就是第三世了,第三世就一定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裡面去。所以淨土宗祖師總是開示我們:一個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旃陀羅、五逆十惡的罪人相比,下地獄只是一步之遙。只有一步之遙,都是要下地獄的。你到了三惡道裡面去,再想出頭,得人身,就不知道又要經過多少劫了。等到三惡道的罪業受完,再浮起頭來得到人身,這時候你再想遇到念佛往生、當生了生脫死的法門,那個困難的程度就比登天還要難了。《無量壽經》上講:有很多菩薩能生起佛法廣大威德異門,然由於沒有聞到念佛往生一法,都有一億的菩薩退轉無上菩提心。我們看現在的地球,六十多億人中又有多少能夠遇到淨土念佛一法呢?所以說這是很難的事情。

我們要了解到,兩土世尊教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我們當生能夠了生脫死的,佛的本懷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但是很多眾生,對於這個真實之利不能信受,不能信解佛的這番本意,難以生起出離之心,還是放縱自己那種對世間五欲六塵的貪戀執著的心,去求來生得人天福報,這就違背了佛的慈悲教敕。這就如同將一顆舉世無價的摩尼寶珠,你不去兌現它的價值,反而把它看輕,用這個無價寶珠換了一根糖吃,換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愚癡的人誦經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就與用無價的摩尼寶珠換一根糖葫蘆吃是一樣的道理。

與很多其他宗教所指向的目標相比,念佛一法的終極關懷是很超越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佛法最終會在這個世間消亡。下裡巴人和者眾,陽春白雪和者寡。眾生越來越貪戀人天福報與五欲六塵,致使求人天福報的哲學與宗教越來越有市場,反過來對出世法的無上佛法卻越來越淡薄,越來越生不起信心。正因為在未來的時代,念佛求人天福報的人會越來越多,跟阿彌陀佛願力相應的人會越來越少,所以印祖才會在這裡如此地苦口婆心,把這一點給我們點示出來。那麼既然跟佛本懷相應的人越來越少,兩土世尊為什麼還要宣說這個念佛法門、還要讓這個法門長久住世呢?畢竟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些跟淨土法門有緣分的眾生,哪怕世間只有一個眾生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兩土世尊都不會放棄在世間弘揚淨土一法。因為在佛的平等心中,救度一個眾生與救度無量眾生,亦是無二無別。

這個世間確實有很多人對念佛是很難接受的。印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他在三十一歲那一年在北京的圓廣寺掛單,有一天他跟另外一個同參在寺院外散步的時候,碰到一個十五六歲的乞丐,向印祖討錢。印祖就從口袋裡面拿出錢來對他說:「你念一句佛號,我給你一錢。」這個乞丐就不念。印祖就說:「你念十句,我就給你十錢。」那個乞丐還不念。印祖就把口袋裡所有的錢全都掏出來給他看,大概有四百多錢,說:「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給你一錢,你盡管念,我把所有的錢都給完為止。」然而那個乞丐一聽,哇的一下哭起來了,就是不肯念,窮到討飯的程度,只要念一句就有錢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給了他一錢,說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所以說這句名號你說要讓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堅決不念。那這樣的乞丐就是不肯念佛,或怎麼也念不出來,可見末法眾生業障之重。

還有一種是自認為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我下輩子就在娑婆世界,童真出家,一聞千悟,轉大法輪。我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普度眾生。這話聽起來也很不錯,但是,在淨土一法這是不許可的,因為這是違背佛的教敕的,也是與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兩土世尊宣揚淨土一法,就是希望我們趕緊出離這個三界火宅,遷移到極樂淨土去。龍樹菩薩說:如果不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想度眾生,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所以我們還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誦經念佛、淨業三福等所有的功德,都至誠迴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往相迴向。等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後,悟證無生法忍後,我們可以再回來度眾生,這就叫還相迴向。如果把還相迴向和往相迴向整合起來,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道,這才是正確的發心。這樣的迴向發願心就落腳在成就大悲心。

第四條原則:專修淨業,自得心開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迴,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

這一段是辨析禪宗和淨土在理上的異同和在修行效果上的差異。

我們常常會遇到同修問禪淨雙修的問題,在這一段就有很明確的答覆了。這裡印祖直接開示:「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就是說作為一個專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獵禪家參究一路了,要把重點放在對念佛一法的深信切願上。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大勢至菩薩已經用他自己的修行經驗向我們證明,專修念佛一法,就可以做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單刀直入就好了,不需要其他的參話頭、修止觀、持密咒等等的方便之法。

禪宗在達摩祖師剛傳到我們震旦國的時候,確實別開生面,以其圓頓直捷,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令當時的上根利智能夠當下得益。而從六祖慧能以後,眾生的根機日益地陋劣,禪宗一派的直指一法,已經不能相應。所以,從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諸位祖師開始,就轉為用機鋒轉語接引學人,其原因就是怕修禪之人以解義為悟,於是就把解義一路堵住,剿滅情識。靠機鋒轉語能夠契入,這個根機也還算不錯了。到了元明以後,人的根機更為陋劣,就改用參話頭的方式。參一句無義無味的話,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什麼?」「拖死尸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的是誰?」等等這些。參話頭,一定要起疑情,這個話頭能夠如貓捕鼠、如雞孵卵,把得住,守得穩,剿滅情識,最後桶底脫落,曉悟本地風光,這是參話頭。

總之,禪家一路以開悟為期,都是不注重信願求往生的。禪宗和淨土這兩個法門的門庭施設、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禪宗是從空門進入,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用的是遮詮的方法。而淨土法門指方立相,從信心與妙有下手,用的是表詮的方法。參究的人縱然念佛,也只是注重在參「念佛的是誰」這個話頭,不是說跟淨業念佛行人一樣,以求往生作為目的,他所指向的目標只是開悟而已,所以這兩個法門不可混淆。

作為一個念佛行人,如果他能信願持名,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後也都能開悟。這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在《禪淨四料簡》裡面給我們做出的開示。永明大師,古德稱為古佛再來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簡》,受到印光大師極大的推崇,稱為「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四料簡》裡面對於禪和淨做了如下的甄別: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有禪是指參禪明心見性者,不是說參參話頭就算有禪了;有淨土也不是只要念佛就是有淨土,是要深信切願求往生才叫有淨土。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大徹大悟,又信願求往生,那這樣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來就很威猛,如果又有兩隻角,那就所向披靡了。這種人了知一切法門的事理因果,能夠觀機逗教,所以現世就能作眾生的大導師,來世就能成佛作祖。這是禪淨都有的,是最好的一種情況,但是這是要上根利智才做得到的。

如果僅僅是有禪,那就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如果只是參禪開悟了,但是他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樣的開悟者,十個人裡面就有九個人蹉路,蹉路就是耽擱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脫死、圓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擱了。這樣的人雖然開悟了,但是他見思惑還沒有斷,就必然會有後有。臨終的時候中陰身現前,在中陰身階段,受業力最重的牽引去投生——「瞥爾隨他去」。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果一個修行人,他修禪沒有開悟,但是他能夠深信切願求往生,那麼結果就是「萬修萬人去」。這「萬修萬人去」是永明延壽大師首先提出來的,也是稱佛本懷的。四十八大願就是保任一切信願持名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持名,感通佛力,無一不帶業往生。那真的就是「萬修萬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華開見佛,還怕不開悟嗎?那不是一般的開悟,那是悟證同時的。

印祖在文鈔的很多地方都談到了禪淨之間的分別,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見地非常地精純。在這裡印祖也說「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這是指有淨土的情況,也是從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裡面延伸出來的。接下來印祖又對有禪進行了更深入的剖析,這就又分為兩種情況:如果開悟了,而且見思惑也斷盡,那是可以了生死的;如果雖然開悟,但是見思惑沒有斷盡,那只要還剩下一分沒有斷,他都不能了生死。因為見思惑沒有斷,所以這個開悟還不足以解決他的生死問題,自力這方面靠不上;同時由於他參究只注重開悟,沒有信願,他也就絕對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這樣靠自力不能解決,佛力又沒有靠上,這兩個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輪迴絕對不可能。歷史上這樣的實例也有很多。

宋代一些很有名的大禪師,比如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這些,在當時都是名震海內。五祖師戒禪師,一轉身成為蘇東坡,大文豪。草堂青禪師轉生成為曾魯公,作了一代宰相,但是跟佛法已經疏遠了。真如喆禪師轉身生到大富貴處,大富貴處是哪裡呢?皇宮裡面,去作皇太子了,就是宋代的宋欽宗。當這個皇帝也很可憐,那時候金兵進逼,他的父親宋徽宗就禪位,把皇位讓給他的兒子——就是宋欽宗,宋欽宗組織兵力去抵抗的時候已經晚了,登位不到兩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倆全都俘虜了。後來被帶到了東北的五國城,就是金兵原來起兵的地方,在那裡備受凌辱,一代皇帝成為階下囚。所以這是一個大禪師轉生的厄運。海印信禪師也是那個時代聲名顯赫的一位大禪師,他有一個護法,是個軍官,叫朱防禦。朱防禦常常給他來送供養,海印信禪師看到供養很豐厚,感覺不好意思,有一天就說,老僧下輩子到你家去。果然有一天,朱家有人看到海印信進了內室,隨即朱防禦家就生了一個女兒,派人去寺裡打探,正好是生女兒的時候,海印信禪師圓寂了。當時這個事情整個杭州城都傳遍了,說海印信投生到朱防禦家做女兒去了。他的同參道友——就是圓照本禪師,在女嬰滿月的時候就專門去看望,那朱防禦就抱著女兒出來,女兒一看到圓照本就笑了,圓照本禪師就叫:海印信長老,你錯了呀!這個女嬰一聽,大哭一聲,就死了。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這就是用功參禪開悟了,但惑業未盡的結果,開悟而沒有了生死,他是必然還要在六道中輪轉的。那我們現在這些人的根機,比起一千年前那些名滿天下的大禪師來,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所以說想靠自力出輪迴很難啊!別說一般世間的修行人自力靠不住,就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在沒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前,他在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願力的加持,才能圓滿佛果。《華嚴》裡面講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呢?所以自視其高,侈談自力,不仰靠佛力的人,雖然他的話語顯得他好像很高超,但實際上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表現,那種貢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導的行持實在是很卑劣的。何謂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轉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兩世三世能否再保持人身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差別不是一般的差別,其功效大小實在是有天淵之別。我們看那些念佛的愚夫愚婦,雖然從自力的角度看他沒有什麼奇特,但是他老實念佛,暗合道妙,感通佛力,常常會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感應現象。印祖在文鈔裡也常常會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那麼這裡我們選兩個愚婦愚夫念佛的例子來看一下:

印祖有一個皈依弟子,是個年輕的商人,家住在雲南的邊陲保山城,是一個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這個年輕人皈依以後就勸他的父母信佛,讓父母吃素念佛。他父母還真的相信了,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士這樣性格的人,很有學問,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經,他學佛之後,開始是從禪宗入手,後來導歸到淨土,他的父親在當地也宣傳念佛一法,但是這宣傳的效果不大。後來沒幾年這個年輕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親心疼,因為兒子的死亡感覺很痛苦,她就服毒了,服毒之後結跏趺坐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聲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從容。這樣一下子就驚動了當地。一個大修行人要臨終這樣的結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況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藥的情形下。一下子對當地民眾的震動非常大,於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都產生信心了。

還有一個例子,也是一個居士,由於家裡的糾紛搞得進退兩難,他想想這個世間太沒有意思了,就跳河死了,死亡之後大家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在水裡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裡「走」的。

你看這兩個愚夫愚婦,都是屬於橫死。但是由於求往生的念頭非常強烈,得到了佛力加持,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不可思議的現象,靠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這兩個愚夫愚婦念佛,其最後的結局,比起五祖戒禪師、草堂青禪師那些大修人,不會輸給他們啊!甚至比他們還超勝。這就是一個靠自力、一個靠佛力的原因,這裡面的懸殊可以說是天淵之別。所以印祖告訴我們,要認真地體察這裡面的義理。

正是有鑒於靠自力修禪開悟不能了生死這樣的一個事實,所以從唐宋以來,尤其元明以來,禪宗的祖師大德、善知識們都轉為專修、兼修或者潛修淨土。如圓照本禪師、真歇了禪師、中峰明本禪師、楚石梵琦禪師這些人,雖宏禪宗,偏讚淨土,都對念佛方面有很殊勝的開示。但是一般的修行人,當他開始修行的時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執著,甚至當有人跟他說靠佛力的時候,他都會嘲笑,他認為這是「心外求法」、是「著相」,他認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修念佛一法,要等到他對靠自力有了刻骨銘心的教訓之後,才會回過頭來死盡偷心地靠佛力。當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時候,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這時候他對於宗門教下靠自力的這條道路,自然就會放下。

就像夢東禪師——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原來是參禪的,應該說他參禪也是開悟了的,當時在中國的北方他的禪風還是很盛的。後來是由於一個生病的因緣,發現這些參禪的功夫用不上勁,他就想到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就開始念佛。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時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他體會到:宋代的永明延壽大師——禪宗的祖師都會歸淨土,我何許人也,敢不念佛?他有了這一念的覺悟,於是就廢棄參禪,專門念佛,他對那些跟他修習參禪的弟子說:「現在我專修淨土,你們想念佛的就留下,想還要參禪的可以到其他的叢林去參學。」他把自己參禪寫的很多開悟的偈子都燒掉,由夢東禪師轉變為徹悟大師,他的徹悟是怎麼徹悟的?他有一個偈子說:「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作為一個沙門、比丘,他要解決人生一大事,他在選擇法門當中確實艱難備至,對種種法門都要去考量、都要去抉擇,世間的和出世間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後才發現——「不念彌陀更念誰?」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最殊勝、最直接、最圓頓、最上乘。徹悟大師有了這種覺悟,所以他在《徹悟禪師語錄》裡面說: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就是說,當這個信心一旦建立之後,那參學已畢。就不需要再參學了,剩下的就是老實念佛。

不單是徹悟大師,淨土宗的很多祖師,像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都是從宗門教下轉過來專修淨土的。雖然印光大師沒有以禪宗善知識來標榜,但是,印光大師也是懂禪宗的。有記載,有一位參禪的居士去跟他對機鋒轉語,這位居士下來後感覺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師是懂宗風的。而且如果印祖不通禪宗,那《淨土決疑論》是寫不出來的。大家仔細看看《淨土決疑論》就可以發現,他對宗門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雖然通禪宗,但是鑒於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印祖從來不以禪宗善知識標榜。現在不像古時候,人的根機利,善知識如林,參禪可以得益。現在人的根機越來越陋劣,善知識稀缺,參禪難以解決問題,所以這些祖師大德才要專門提倡念佛往生一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較之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更直接、更圓頓!這個觀點,不是說是用思惟去卜度、去揣摩出來的,這是歷代禪宗、淨土宗祖師在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結論,是用他修行的實踐來證明了的。所謂因時制宜,法須逗機。末法時代靠彌陀大悲願力橫超三界,這是眾生唯一的一條出離生死輪迴的光明大道。

第五條原則:明辨偽經,念佛最善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係後人偽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稟明於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偽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

這一段講明辨偽經。

自古以來,在佛教的傳揚過程中,一直都伴隨著一些民間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種種的相似法的干擾。那些沒有智慧的人,由於知見顛倒,他還會去相信。所以在這裡,印光大師就特別指出一些常見的不應該做的事情。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見,不可以傚彷那些愚癡的人,去做一些像還壽生、寄庫這樣的荒謬的佛事。

還壽生這種佛事是從一部叫做《佛說壽生經》的偽經裡面流傳出來的,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呢?說在冥間、閻王爺那裡,有一些鬼要投生,想投生到人道、投到富貴人家,就好像做買賣、做生意,要有本錢一樣,他得先到陰間去借一些錢,這樣才會投到好的地方。借了本錢,是越早還越好,那些陰司的人就催他要還這個錢,不還錢就要遭到這樣那樣的災禍。所以,就要還壽生,讓人讀這部經,燒很多紙、很多元寶去還。雖然這部偽經裡面說的這個事很荒謬,但是很多愚癡的人就相信它。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寄庫。寄庫就是願死後做鬼,為了能在鬼道裡面享受富貴,所以他就事先燒很多的紙房子、紙的高樓大廈、很多很多的錢,準備好這些作為以後的用度。如果僅僅是燒這些也就罷了,更有甚者,把做種種佛事也作為以後做鬼的享受,進一步還有一種觀點說:你念佛,念一句佛號就會有一塊元寶,念得愈多,以後做鬼的時候用的元寶就愈多。這些都是屬於寄庫的範圍。這些都是一些民間很愚癡的人,想出這些事情來,而且很執著去做這些事情。

這裡印祖說還壽生經不是真的佛經,是後人偽造的,既然是虛假的,那麼你去讀誦,去遵照奉行,也就得不到什麼真實的利益。寄庫,是發願死後做鬼,所以預先置辦那些做鬼的用度。你有了願做鬼的心,那這個願就是跟鬼道相應,而不是跟阿彌陀佛要攝受我們往生淨土的願相應,不相應就不能感應道交,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

印祖在這裡提出來的都是那個時代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告訴大家,如果你還沒有做還壽生、寄庫之類的佛事,就千萬不要去做。如果已經做了這個佛事,以後也不要再做了。那以前做過的怎麼辦呢?印祖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個挽救的方法,就是用至誠的心在佛面前稟白:弟子某某,只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做的寄庫等在陰間用的資財,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濟那些孤魂野鬼。你既然做了也不要浪費,你就佈施給那些孤魂野鬼,這就一舉兩得了。這樣,你這一念的迴心就不會成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

所以迴向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念佛行人所發的願,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阿彌陀佛發願是要攝受我們往生,我們就發願求往生,這兩個願一感應道交就能解決生死問題。迴向發願屬於智慧的範圍,我們要去了解淨土經典,了解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了解往生的條件,就是為了使我們的信願有一個明確的指向,沒有任何的含糊。當我們對這個信願有了一個正確的觀念以後,自然就會離開這些愚癡的做法。

進一步地,印祖在這裡列出了那個時代流行的一些偽經,除了《佛說壽生經》之外,還有《血盆經》。《血盆經》的全稱叫《目連正教血盆經》,它是說有一次大目犍連到陰府去,發現地獄有一個血盆池,有很多女人在那裡遭受苦難。原因是說那些女人的經血,生小孩的血,觸犯了地神、諸聖,所以死了以後就要到地獄受苦。大目犍連很悲痛,就問獄主怎麼辦?獄主說要這些女人孝順父母、皈依三寶,要做血盆齋,要念血盆經,如此等等,才能解決到地獄受血池的痛苦的問題。這部經還很多人相信,於是就作血盆齋、血盆法會等等這些。傳到日本,日本人也還挺相信這部經。但是它是偽經。像其他的《太陰經》、《太陽經》、《佛說眼光經》、《灶王經》、《佛說父母恩重胎骨經》、《佛說分珠經》、《佛說妙沙經》等等這些,都是無知的人偽造的,千萬不要去念。

現在我們在寺院也常常接到一些佛經,一看就是來路不正的。你有流通法寶的這種發心很好,但一定要有智慧的眼光去抉擇。一般入藏的經是可靠的,尤其是經過高僧大德鑒定上呈朝廷批准的藏,比如《龍藏》,入了《龍藏》的比較可靠。那像其他的後人編的藏,這都可作參考,但是要以經過時間考驗的正統大藏經為準。現在大陸也有一些乩壇的,比如地藏菩薩又臨壇說了些什麼……都是一些跟佛教義理不相關的話,這些都不要去印。即便是說得相應的,從乩壇上記錄下來的也不要去流通。本來流通佛經是功德無量的,但你流通一些偽經、邪經,疑誤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業也是很大的。所以當把握不準的時候,你就不要輕易去流通它,因為還有很多公認的大乘經典可以去流通。印祖也在這裡也列出了一些,像《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心經》、《金剛經》、《藥師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確實是佛經的,你可以去念,可以去大量流通。

放著這些大乘的經典你不信,反而去信《壽生經》、《血盆經》、《灶王經》那些妄人瞎造的偽經,這本身你的知見就很糟糕。而且不但信,還去把它落實於行動,一定要做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這些佛事,那種熱熱鬧鬧、吹吹打打的場面,如同兒戲,一看就是很可笑的事情。可是那些愚癡的人不這麼想,他覺得不做這些佛事我怎麼消災啊?我怎麼解決下地獄的問題啊?他認為做個破地獄的佛事他就不會到地獄裡面去了,他就可以安心了。即使是有明白道理的人跟他說這些是偽經,是假的,他都不相信。

現在眾生的智慧確實很陋劣了,他會相信一些邪的東西,對那些正法的東西往往反而不相信。如果誰能夠治點兒病,搞點兒感應,會算點兒卦,會給你說說家裡的吉凶禍福,一下子大家就趨之若鶩。所以就有一些人利用這個心理來斂財,自己以凡濫聖,在暗地裡說一些好像很神秘的話,公共場所他還不說,因為這些一說出來,明眼人就會知道他是假的。所以他就在信眾裡面傳這些話、流通一些小冊子,粉飾自己,神化自己,把自己說得來歷不凡。有時候別人給我們看看這些小冊子,我們都覺得很可笑,但也很可怕。很多人由於追求這些東西,他就被某些人所控制。

有一個信眾曾經跟我說,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廣告,說有一位從海外來的大師,要傳一個什麼法,因為好奇,他也就去了。去了之後發現那裡紀律非常嚴格,一進去所有的手機都要沒收,不能跟外面通話,然後嚴格地在那裡洗腦。他一看那個規矩嚇壞了,趕緊找個機會開溜。在海內外信仰傳揚的過程當中,這類的地下的東西,還是不少的。所以這個時代要求得一種精神品質的上升,要修行,這個明理、這種智慧、這種遇到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就太重要太重要了,否則你一步錯,步步錯,一旦被這些外道邪魔所控制,就一發不可收了。末法時代出現邪教、外道的土壤,會越來越豐厚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也將會愈來愈熾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說這些話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我們希望大家去看祖師的東西,看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正知正見的書。這些書本身很平實,沒有講什麼玄妙的東西,也不會去渲染神通之類的,可能會有人覺得這類書平淡無奇,但是正法確實是王道蕩蕩啊!只有正法才能給我們光明、給我們解脫!如果你去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這一念不正的心就會感召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邪眾跟你為伍,你一不小心陷入其中,就不可收拾了。所以要相信佛言祖語。

那佛事要怎麼做呢?在這裡印祖說,須知做佛事——就是消災、延壽、薦亡這些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這也是別具慧眼才說得出來的話。有時候印祖的一些弟子向他稟告,說由於家裡面有什麼事,想做水陸法會,來問印祖能不能做。印祖常常都勸他,不要做水陸法會,好好念佛。但是現在的眾生,他喜歡熱鬧,喜歡複雜,喜歡搞些形式化的儀式。他認為這很不錯,於是就有這方面的專業團隊出現,內壇、外壇,弄出很多名目來。你做這些超度的事情,必須要發大菩提心、持戒很精嚴的人來做。如果是一個以經懺佛事為生的團隊來做這些佛事,效果會怎麼樣那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倒不如至誠念佛迴向,這樣效果更好。

而且做那些經懺的佛事,念經時念得飛快,你自己也都跟不上,甚至可能都有一些做經懺做得很老練的,念著念著他給你跳過去一段繼續念,這些種種的情況都是有的。做經懺的人如果沒有真心地去做,最後他的下場也不會好。蓮池大師在《竹窗三筆》講了一則公案,說地獄裡面有一個很黑暗的地獄,有一些做經懺的僧人在那裡。每過很長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道像閃電一樣的亮光過來,這些在黑暗當中的僧人就在那裡趕緊利用這亮光誦經,再來了再誦。為什麼呢?就是在陽間做經懺時,他跳過去一段沒有給人家念。那你就在地獄裡面補吧!補完了才能出來。

所以,印祖說,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這也是肺腑之言,要相信。你用做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的那些錢,請有戒行、有正念的僧眾來念佛則利益更大,所以就不要去花那些冤枉錢。而且這些有正念的僧眾念佛,你也可以跟著念,親屬之間天性相關,容易感應。如果念經念得很快你可能跟不上,但念六字洪名你總能跟得上嘛,歷歷分明,所以功德最大。

這樁事情,印祖處處說,弘一律師也很讚歎,也提倡以念佛代替做種種佛事,但真正把它落實下來的人不是太多,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落實下來。這句佛號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那些消災、延壽、薦亡種種的利益也都可以在念佛當中得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是阿伽陀藥。大家要有信心——唯念佛功德最大。

第六條原則:慈心不殺,戒葷茹素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

這一段講慈心不殺,吃素念佛。

這一段開示很平淡,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很容易。印祖在一生的弘法當中,他很痛心地看到這麼一個事實,就是很多修行學佛的人,他懂得很多,然而行動上跟不上。很多人都是在口頭上做活計,空度了一生。佛法是要實踐的,不是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的,你有一分實踐,就能對治一種煩惱,開發一分智慧。

念佛之人要吃長素。為什麼要吃長素呢?由於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薩道,圓成佛果。那麼成佛的種子是什麼呢?是大慈悲心。從佛法角度講,吃素是為了培植我們的慈悲心,我們的生命形態比動物高級,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它,不能以強凌弱,甚至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去傷害它們。進一步要思惟到,一切海陸空的眾生,下至蜎飛蠕動都是有佛性的,跟我們是形殊體不殊既然都同樣具有佛性,那麼它早晚也有作佛的一天,甚至比我們更早成佛,那麼對這些未來諸佛,我們怎麼能殺而食之呢?而且我們現在是借助宿世的微善、戒力得到了人身,這些飛禽走獸一切的眾生,是因為一念的無明造作諸多的惡業,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了。但是這些動物多生多劫以來,也曾經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和我們是互為父母子女的關係,我們怎麼忍心殺而食之呢?所以本著慈悲心的因緣,我們要吃長素。

一般我們講放生,它只是通過這種形態傳達慈悲心。放生只是治標的方法,根本的方法在於吃素,能吃素,就是不放之大放了。如果所有人都吃素,不吃肉了,這些屠夫、獵人,這些屠宰場,自然就沒有市場。沒有這個需要,他自然也就不去捕捉,不去屠殺了。如果你還在吃肉,他就必然會捕捉和屠殺的。社會上有些屠夫,把宰豬作為一門職業,以賺錢養家。但是要知道,今生你作為人殺了這頭豬,這頭豬的宿業報完了,下輩子它可能轉為人道了,那你今生造業多了,你下輩子就變為豬了,於是變為人的豬又殺變為豬的人。就是你殺我、我殺你,生生世世相互殘殺。古時的那些屠夫還信點因果,他們往往在殺豬之前,按著豬頭,扯著豬的耳朵,要跟這頭豬說四句話:「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我不殺,你向吃肉的人去要債。」意思是你不要向我要債,是由於他人要吃,我沒有辦法才殺的,你向吃肉的人要債去。他說完這就殺,實際上這裡面他的責任也推卸不了,殺豬的和吃肉的都有責任,都要共同承擔殺生的責任。

這個世間的戰亂,都是由於殺生所導致的。現在的眾生為了貪圖口腹之慾,什麼都敢吃,甚至連猿猴乃至嬰兒都敢吃,說是大補。真是荒謬殘忍之極!當這個殺業越來越重的時候,爭端、戰爭也就越來越頻繁,慢慢就會演變為刀兵劫。我們看有時候一個地方出現一場變亂,一批人無緣無故地就死去,似乎是偶然的,但裡面是有原因的。一個人要殺另外一個人,往往是莫名其妙,見到對方就陡然起殺心,這就是由於相互殘殺業力起作用的結果。你一日吃素,天下一日的殺業就和你無關。如果是一個吃長素的人,他沒有殺業,那就是碰到惡獸猛蟲,碰到敵兵,他都會對他起善心,不會去殺害你。所以這也是惡業相互感應,你沒有惡業就不會遭遇這個。雖然是在戰亂當中,共業裡面也有別業。所以今生我們就要斷除殺業的惡性循環,不再去殺它們,這樣我們保護其他的生命,實際上最終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命。

吃肉的時候你可能覺得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以為這是美味佳餚,但是吃進去之後是什麼感覺呢?我們在座的諸位學佛的人應該都有經歷,就是頭腦不清醒,脾氣暴躁,慾望很重。因為你吃什麼像什麼,你吃了狗肉就有狗性進去了,你吃了牛肉這個牛性就進去了。如果一輩子都在吃,吃了很多豬、牛、雞、鴨,你想想,雖然外表還是一個人,但是構成身體的肉大多是動物的肉,為什麼人有時候叫獸性發作?他吃了這麼多的動物肉,身體心裡都是充滿著飛禽走獸的性質。他就會不講道理,瞋恨心就會很大。那他下輩子會到哪兒去,他感應到哪一道裡面去,那不需要問人的。

進一步,從當下直接的利益來看,吃素也是有利於健康,因為素菜是光合作用,接受陽光的照射時間最長,最有能量,反而那些肉都是很陰暗的東西。豬天天在一個很陰暗的地方長大,再加上現在這個時代,養豬已經不像原來的傳統社會的養豬方法,現在的豬用飼料裡面加了很多的添加劑,像激素、抗生素之類的東西,由於眾生喜歡吃瘦肉,現在還有一種添加了瘦肉精的飼料,這個瘦肉精都是有毒的,老人吃了會增加冠心病,青少年吃了視網膜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上次我碰到一個專門搞豬飼料的企業家,我就問:你們這飼料加沒加什麼東西?他說沒有辦法,盡管我是學佛的也沒有辦法,要加。現在人口這麼多,大家要吃,原來一頭豬要十個月長成,現在一頭豬四個月就要長成,就要吃啊。

病從口入,這個豬肉裡面多少毒素都被我們吃進去了。不但人工飼養的不安全,現在江河湖泊、海水都被污染了,吃魚也不安全。很多國家發展的核技術,那核廢料都向大海傾瀉,這些核廢料的輻射又被大海里魚蝦等很多的水族吸到身體裡面,而且種種化學污染物進入魚類身體後,又會百千倍地放大。這些具毒的魚蝦被人打撈上來吃,一吃就吃到人的身體裡面。為什麼現在眾生的怪病越來越多,有很多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同時在殺豬宰羊的時候,那種豬的掙扎、憤怒、瞋恨就會分泌成毒素,也滲在肉裡面了。現在更殘酷的是,屠宰的時候,殺豬、殺狗、殺雞都不避開,讓其他的那些豬狗看到殺的場面,它就更恐懼、更害怕,分泌的毒素更多。有時候吃得更是殘忍,吃火鍋啊,那都要吃活物——海陸空的。那條魚上桌,那魚尾巴還在跳啊!你想想,這得有多少毒素分泌出來呀?當然,這個時代就是蔬菜也會有毒,農藥化肥這些是不可避免的。經典中講,這個時代是一個飲苦食毒的時代,那是真實不虛的。但是蔬菜與肉相比,它好處理得多。越是在生物鏈低端的,毒素的積累就會越少,你多浸泡一下就差不多了。這樣的一種飲食方式才是淨業行人正當的飲食方式,才是合理化的飲食方式。

除了人為產生的毒素,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是導致我們眾生疾病猛增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我們生存的環境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差異,從無所不在的無線電波磁場對身體的輻射,到司空見慣的MP3、MP4對耳根的損害,這些對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傷害都非常大。但是更致命的,是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威脅到全人類生存的問題。

現在我們看到:隨著對野生動物的捕殺、環境的污染,造成了生態的嚴重失衡,各種地球生物種類正在急劇地減少。由多種生物所構成的一個生物鏈,是相依共存的,如果生物鏈裡面急劇地減少了很多物種,必然會破壞原有的穩定性,那對處在生物鏈上層的人類來說也是絕對是不利的。為什麼現在我們的瘟疫越來越多?原來的病菌是在森林裡面的那些動物身上所寄存的,它跟那些動物在長久的流變過程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那些動物對病菌有抵抗性,對它不產生傷害。但如果人類把這些動物都殺死了、滅絕了,吃掉了,那這個物種一斷絕,原來寄存在動物身上的病菌,就會轉移到人身上來了。由於人體對它是陌生的,是沒有免疫能力來防衛的,就不能共存,於是就會產生種種奇奇怪怪的疾病。這個地球上的物種需要我們的保護,保護了物種就是保護了人類。

除了保護物種,還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為什麼現在對環境的破壞這麼嚴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貪慾太強,慾壑難填呀!地球作為對我們有恩德的父母,能夠滿足我們一切生存的需要,但是滿足不了人的貪慾。如果大家都是高消費,慾望非常高,我們這個地球真是不堪重荷。這個時代,生存資源越來越匱乏,各個國家都在提倡節約,中國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西方國家也同樣感覺到資源的緊張,所以說是需要地球全人類來共同節約資源的。當資源越來越匱乏的時候,為了爭奪資源,必然會引發大大小小的戰爭,那眾生就苦了。問題是怎麼節約資源呢?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所以說節約資源的根本在於控制人的慾望。

一個吃長素的人,他的心態自然就會很平和,就會清心寡慾,隨著慾望漸淡,他生活消費的需求也自然就會下降。這一下降他就會覺得生存的壓力不是太大,吃素這一點就使他的生活全方位改善了、放鬆了,解脫了很多煩惱。他整個的生命品質、心理品質都會有一個本質上的提升。素食的好處有很多,吃素不僅身心會很輕安,即使有什麼腸胃問題,通過吃素也能夠解決。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吃長素,對於個體身心兩方面的安定,整個社會的穩定、長治久安,對於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價值。實際上也是佛教貢獻給全人類的最寶貴的財富。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要以身作則,奉行一種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不追求高消費,不追求奢侈的生活,要把惜福節儉的佛教傳統,貫穿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才是合理的,合理化正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要素。

最後,我們吃素,除了要在行為上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在心態上斷除這種貪慾的心。如果不斷除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有很多修行人,他修行了一輩子,就是吃素,等到他臨命終時的時候他就不行了。他要吃雞,要吃肉,而且這個念頭非常強烈,你不滿足他還不行。這都是業障現前,說明他貪圖口腹的欲心還沒有斷,還潛藏在內心。所以我們要通過吃長素,把慈悲心的種子真正地培植出來。吃長素,諸佛歡喜,龍天擁護。你天天吃大魚大肉,善神就會離你而去。沒有學佛之前吃肉會覺得那些東西真的是很好吃,會覺得肉味很鮮美,等到真正吃素之後,再去重新聞那個味道,原來那個味道非常臭,臭不可聞啊!這時候就會想:為什麼原來我還覺得那很香美呢?現在為什麼感覺這麼臭呢?這麼臭的東西別說我花錢買,就是白送送給我,我也不要啊!原來我們的心轉化了,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改變。我們認為這些肉很臭,說明我們通過吃素念佛,我們有一點清淨心了,用我們的清淨心反觀,原來那是污穢不堪的。有了這個清淨心,慢慢就能開發智慧,反之就會昏亂。以清心寡慾的心來誦經念佛,他也就了解如來真實義。吃葷的人昏頭昏腦,他看這些佛經,聖人的東西他就看不懂,如看天書。

所以說無論是從大乘佛法的慈悲心、還是從我們與眾生的關係、因果的輪迴、自身的健康,乃至為子孫後代著想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等多方面來看,吃素都包含著深刻的學問。佛在《楞伽經》裡面講,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這是真實不虛的呀。

所以,吃素是宇宙人生和諧幸福的根源之一,更是我們念佛行人的一個原則。所以我們要吃長素,從事相上不食肉開始,漸漸地達到從心理上永斷。

但印祖也很慈悲,如果一個人真的不能吃長素呢?也確實有很多人吃長素是很困難的,他已經吃慣肉了,不吃肉就不能下飯,再加上受世間一些觀念的影響,他如果接受這個觀念還真的就會感受到吃素沒勁、乏力,其實這都是由自己的念頭決定的。如果這念頭克服不了,真的是吃不了長素,那就循序漸進。從六齋日或十齋日開始。六齋日是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是六齋日。為什麼叫六齋日呢?因為每個月的白半月,也就是上半月,初八,四天王會派遣使者,來巡視南閻浮提,觀察世間一切眾生身、口、意三方面的善惡情況,十四是派遣太子來視察,十五是四天王自己親自帶人來視察;黑半月,就是下半月了,也是如此,二十三使者下,二十九太子下,三十日四天王親自下來。如果發現眾生在這些日子,皈依、供養三寶,佈施貧苦,吃齋,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六度,或者自己誦經、為他人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乃至奉事父母師長,就是行這些世間、出世間的善法,四天王和天人就會很高興,就會一一上報給帝釋天。

帝釋天就會根據世人的善行,增加他的壽命和福祿,而且還會派善神來保護他,不受水火盜賊瘟疫的侵擾。那反過來,如果在這些日子譭謗三寶,做殺盜淫妄的事情,或者忤逆不孝,那四天王和天人就不高興了,同樣也會一一如實上報給釋提桓因。那麼他的壽命福祿就會減損,也沒有善神保護了,那麼瘟疫、惡鬼這些也就得便了。所以這六齋日要盡量地多行善,多修行,對我們的福德智慧有好處。十齋日是在《地藏經》裡面提到的,是在六齋日的基礎上,加上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這就叫十齋日,《地藏經》上也說這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只是每月的齋日。如果是月小,就依次往前推一天,即是二十九、二十八日。

那麼除了這些齋日,一年還有三個齋月——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齋月又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因為在忉利天王宮殿裡面有一面鏡子,到了正月、五月、九月的時候,這面鏡子正好對著我們南閻浮提,於是南閻浮提眾生的一舉一動,行為都在那面鏡子當中清楚明白地顯現出來。所以這三齋月要吃長素,要做種種的功德。在古代的時候,印度的曆法和中國的農曆很相像,都是採用陰陽合歷,就是依據月亮的盈虧,再參照四季變化補入閏月。所以我們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轉換。祖師大德也開示,就是一般的居士在家過夫妻生活,也盡可能避開這些齋日和齋月為好,所以記住這些日子是有必要的。這就叫循序漸進——漸漸地減少,如果你從六齋日、十齋日開始吃,從三齋月開始吃,你上了軌道,就會慢慢地離開那些肉的味道,慢慢達到永斷的目的。

如果循序漸進還不能解決問題,非要完全吃肉,那就等而下之,你至少不要在家裡殺,去買現成的。每個人都希望家裡吉祥如意,每個家庭都希望五福臨門,如果天天在家裡殺羊、宰豬、殺雞,你的家就成屠宰場了。成了一個屠宰場,那就是一切怨鬼聚會的地方。這些怨鬼都到了你家了,那你家裡就不安了,人容易生病,容易倒霉,一切吉祥氣氛都沒有了。所以其不吉祥也大矣!所以,千萬不要在家裡殺生。

通過這一段,我們發現印祖的開示也都是對機而說。上根利智,當下就斷,吃長素;中根就漸減以至永斷;下根即使離不開肉,至少不要在家裡殺生。那這種開示就是非常靈活有空間的,不是那麼剛硬的。對於上根之人,你非得要吃素不可;對於很多煩惱習氣特別重的中下根機的人,那也要有一些循循善誘的方法。印祖也常說,若唯契於理,而不契機,於彼無益,便成閑言語矣。你說了他做不到,那他也就得不到太多的利益。所以,印祖教化眾生的這些善巧的方便,也是值得我們在弘法中學習的。

第七條原則:臨終助念,化解障難

念佛之人,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並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於父母,實有益於現生眷屬,後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

這一段是有關臨終助念的開示。前面在第二條原則裡面,印祖已經講過,一個念佛行人,要勸自己的親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段,是對臨終時的一些關鍵的注意事項,給我們做進一步的開示。

作為一個念佛行人,他的孝道不僅要體現在奉養父母衣食這些世間法上,更要體現在勸自己的父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出世間的法上。自古以來,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們,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宋代有一位宗賾禪師,是一位禪宗的大德,但同時對念佛一法也特別有信心,兼修淨土。在《淨土十要》的附錄裡面也收錄了一篇《宗賾禪師蓮華勝會錄文》,這裡面還有一個公案。當時宗賾禪師啟建了一個蓮華勝會,也好像我們的一個佛教念佛團體一樣的,大家自願參加。主要的宗旨就是一天規定數量念佛,他有一個表格,要登記下來。然後大家就集中,有定期的集會。念佛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就是西方淨土的象徵。他是發了這一念的心,組織了這麼一個念佛團體。結果呢?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穿著白衣,頭戴烏巾,相貌非常清美的男子過來,說:「法師組建蓮華勝會,我也要報名參加,是不是可以?」

宗賾禪師說:「好啊,報名參加我就歡迎啊,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普慧。」宗賾禪師就把這個記下來:普慧。剛記下來,這位普慧男子又跟他說:「家兄也要報名參加。」宗賾就問普慧:「令兄叫什麼名字呀?」普慧說叫普賢。說完這些話就不見了。宗賾禪師醒過來以後,覺得這個場景依然非常清晰,他就問長老,結果得知這個普賢、普慧原來就是《華嚴經》中的兩位大菩薩!

我們弘揚佛法,就一定會有賢聖前來加被。宗賾禪師組建這個蓮華勝會,就是感得了華嚴會上普賢、普慧兩位菩薩大士的幽讚。那麼這個事情傳開了以後,遠近向化,很多人因此就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都是由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引發的。

宗賾禪師幼年的時候,父親早亡,出家以後,只有母親在世,所以等到宗賾禪師在長蘆做了寺院的住持以後,他就把母親迎到寺院來,除了奉養母親衣食之需,還勸母親也念佛,求生淨土。他母親開始住在寺院還不是很習慣,總是想回老家,老是念不下去,常常還會想她的兒子。宗賾禪師為了想讓她一心念佛,就很長時間避開不見他的母親,就為了讓她安心念佛。這樣經過兩三年的時間,他的母親才慢慢地定下心要念佛。念佛以後她就在佛號當中找到了安心,找到了生活的充實和快樂,這樣就在寺院住了七八年。最後預知時至,在宗賾禪師的助念之下,帶著微笑往生了。所以宗賾禪師作為一位出家的比丘,為大家做出了榜樣:勸親念佛,往生淨土。

那麼,我們現在既然已經念佛了,平日裡一定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讓父母也發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如果要讓父母臨終決定有把握往生,平時就要把臨終助念的利益、注意事項,以及一些不如法的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跟家親眷屬講清楚。

但是有時候家庭成員關係比較複雜,在家裡你只是子女成員之一,上面還有哥哥、姐姐、七姑八姨等等。這些人裡面也許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的,在信仰上各有不同。到父母臨命終的時候,這些人都來幫忙,大家意見不一致,誰說的話算數呀?這次我們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的父親正好往生,居士林的同修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去幫忙助念。結果家屬通知了:不需要助念,我們要按照道家的方法來處理後事。那位居士在家裡是老三,他作不了主啊!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處理這些糾紛,我們就可以考慮在他沒有生病之前,事先立好一個協議,要他親自簽字:我的後事按照佛教臨終助念的方法來處理,交給誰來負責。如果他的子女是正信的佛教徒,他也放心交給子女,那就很好。或者對一個助念團、助念小組很信任,那就委託給助念小組來解決這個問題。賦予了他處理後事的權利,那一切的家親眷屬到時候就沒話說,就不至於臨命終時被周邊的人瞎張羅、幫倒忙。瞎張羅是非常危險的,就有可能會破壞往生的正念。所以就要求要了解一些臨終助念的方法。

臨終助念有一個原則,斷氣八小時之內,不要去移動他的身體,家親眷屬等一切人也絕對不能在他旁邊哭泣。如果助念,至少要八個小時。在這八個小時之內佛號不要斷,八小時以後再來處理這些事情。

有一些因為不懂幫倒忙的,人一斷氣馬上就開始張羅著換衣服,就開始號啕大哭,這些都是對亡者極為不利的。要知道亡者在臨命終時他是什麼樣的情況,這時候盡管他已經斷氣了,但神識還殘留在身體上。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只要他的身體沒有冷透,那就還有神識在。你一動他的身體,他還有疼痛,一有疼痛就會起瞋恨心,這個瞋恨心一來,那可能就到三惡道裡面去了,或者變成一條大蟒蛇了。佛經裡面講,阿耆達王在生前修建塔寺,供養三寶,做了很多功德。就因為臨命終時,旁邊的侍者手裡拿的扇子,不小心掉下來落到了臉上,阿耆達王起了一念瞋心,就墮為了蛇身。

至於哭就更不應該了。本來人都是舍不得家親眷屬的,家親眷屬在旁邊一直這麼哭,就更讓他有一種眷戀之心,情愛之心。這個心一起來,那是不能解脫生死的。說有一個學佛的居士,夫妻感情非常好。他死的時候,妻子就在旁邊哭,盡管他平時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這時候面對妻子的哀哀痛哭,他就舍不得走了,舍不得走這下子到哪兒去了呢?變成了一條蟲子,鑽到他妻子的鼻子裡去了。他在這邊斷氣了,他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那裡哭,哭著哭著一把鼻涕下來,這個蟲子就掉下來了,妻子看到了就要上去踩一腳。這時候,有一位有神通的比丘,說你注意注意,這條蟲就是你的丈夫啊。這個妻子還很奇怪,說我丈夫生前誦經持戒,怎麼死後會變成蟲子呢?比丘就告訴他,你哀哀痛苦,你的丈夫因為舍不得你,就到你鼻孔裡面做了一條蟲了。

可見臨命終時這一念是非常非常關鍵的,這時候就像爬山,有人推一把,他就能夠上去了;有人在下面拉他,他就摔倒了。就算你平時修行得很好,也做了很多功德,如果臨終時失了一心求往生的正念,起了瞋恨心、情愛心等等,這些與三惡道相應的心,那就很可能墮到三惡道裡面去。反過來就算平常不怎麼念佛的人,就像《觀經》裡面中品、下品往生的那些,他只是行世仁慈,甚至造作五逆十惡重罪的人,臨終時有大因緣,能遇到善知識為他宣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起了願生的心,一心求往生,都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在父母臨命終時,一定要遣除這些違緣,令他始終保持正念。如果這些子女、眷屬都是佛教徒,都能夠念佛,那還好辦。反過來如果這些人都不念佛,不吃素,這就很麻煩。比如有一個子女,天天都是喝酒、吃肉、吃蒜蔥什麼的,臨命終時他在旁邊,他一來那些善神趕緊會跑,惡神都會過來,那對父母是絕對不利的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平時要讓子女們也常常念阿彌陀佛名號。如果能這樣勸勉家親眷屬,不僅有利於父母往生,對現在的這些家親眷屬也實在是會有極大的幫助和利益,而且這些家親眷屬也有他們的子孫後代,這就利益甚深了。

在阿彌陀佛的無量光裡面,有一道是見佛光。只要至心稱念彌陀名號,就能夠在臨命終時透過這束光見到阿彌陀佛。這也就是第十九願——「臨終接引願」的展示。如果父母臨命終時遇到了種種惡緣,我們一定善巧方便,令其產生信願,感通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只要阿彌陀佛現前了,那一切問題就好解決。阿彌陀佛的光明一加持,一切內在的魔障、外在的障礙,就都能夠解決。

現代西方醫學界也在研究和發展臨終關懷這個課題,主要針對瀕臨死亡的患者和老年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這導致我們產生一系列錯誤行為。例如,得了絕症,分明是不能治療、治不好的病,還要傾家蕩產花費很多的金錢去治療,讓患者臨終時還渾身插滿管子——實際上這是絕對不能解決問題的,對臨終者造成身心上的極大痛苦並帶來無尊嚴的死亡。所以,西方的臨終關懷看到這些,就終止治癒療法,將部分重點轉向關懷臨終者的精神和情感。但是,西方的臨終關懷僅僅停留在有限的精神撫慰的層面,最終無法給予病人以究竟的安心立命之歸屬,這裡的歸屬就是指死後到哪裡去的問題。

淨土法門,為臨終關懷提供了一個最重要、最究竟的理念——你只要信阿彌陀佛,你就會得到大安心、大安慰、大自在。有這個信心,再來念這句名號,這才是最好的臨終關懷!

這樣的臨終關懷也是最好的止痛劑。例如,晚期癌症病人病重時非常疼痛,可能每小時就要打一針嗎啡,才能解決疼痛問題。但是嗎啡打多了會加劇患者神識的昏迷顛倒,其實是很不好的事情。如果這時候他專心在佛號上,他的家親眷屬也幫他念,這句名號就能解決他的痛苦。因為名號裡有無量光,他能夠通過念佛把無量光顯發出來、把自身的心光顯發出來,他就超越了疼痛。因為當下有一個不疼痛的東西,他把不疼痛的自性透過名號顯發出來,他就能超越疼痛,最後非常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間。

所以,我們做子女的對父母的臨終關懷,要預先安排好、考慮清楚。解除周邊關係的障礙,幫助父母保持正念。這就是一個子女為父母行大孝,也是成就一個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去成佛的一件殊勝的佛事。這一點大家可以看《飭終津梁》和印祖在《續編》卷下,「雜著」裡面寫的《臨終三大要》,有關助念注意事項——怎麼輪班,怎麼提起亡者的正念,都有好些方法,包括開示,開示些什麼內容。印祖的《文鈔》裡面都有,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第八條原則:臨產助念,觀音聖號

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殞命者。又有生後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於將產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執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上一段講臨命終時的助念,這一段繼續,講臨產時助念觀音聖號的利益。

當我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真的是能感覺到印光大師這種悲心懇切的菩薩心腸。本來作為一位出家的比丘師父,這些事情他沒有必要去談論。談論了可能還會被人譏嫌,說你一個出家人,怎麼連人家女人生孩子的事情,你都要管呀?所以很多人都為了避嫌不談。那印祖為什麼要在這裡鄭重其事地談這個問題呢?本來印祖也不打算說這些,但是後來發現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女人因為生孩子難產而死亡的情況。這些菩薩祖師,他都是以眾生的苦難為心的,既然眾生有這種苦難,需要幫助,印祖也知道這個方法,那就要把它說出來,說出來就能救很多的眾生,這時候就不能顧及那些忌諱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印祖對眾生的這種慈悲心,真的是像一個老祖父對他的子女、孫女一樣的慈愛。印祖在《文鈔續編發刊序》裡面也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情懷,要「教人生有恃怙,死有歸宿,產無厄難,子不橫死,以盡我心」,是這樣的一種婆心。

繁衍後代,這是人類很重要的一個活動,有婚姻就會有後代。而生育生命的這樁事情,就是由女人承擔的。十月懷胎,一朝生產,把小孩生產下來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有的時候遇到胎位不正等情況,可能還會難產,幾天都不能順利產下來,所以這個過程真的是痛苦不堪的。自古以來很多人就把自己的誕生日稱為母難日,因為母親這一天要受苦受難。不但受苦,甚至還有生命危險,說不準這一關闖不過去,就一命嗚呼了。有的是小孩生下來做母親的就殞命了,有的是因為生不下來,母子俱殞命。還有的是雖然最終把小孩生下來,母子俱在,但是這個過程沒有轉化好,就發生母親血崩、或者子女有種種慢性、急性驚風這些生理上的危險。從《地藏經》也可看到,在女人生產的時候,有一些惡鬼、冤家債主,這時候都會趁機來傷害、報復,發生種種不利的情形,所以這個時候是很危險的。

這裡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地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要解決女人臨產的痛苦和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你這時候要朗聲大念。印祖說得很細,你這時候不要心裡默念。一則默念心裡的力量小,感應的佛菩薩的力量自然也就小,這是佛教當中的有關心性的一些基本原理。大家要知道,一切都來自感應,你能感的心有多大,你得到的所應的利益就有多大。就像這口鐘懸掛在那裡,你去撞它,用力撞,它聲音就很響;用的力小,聲音就小;如果你不去撞,那就沒有聲音。就是這麼一個關係。所以這時候你要高聲大聲朗聲大念,這樣感應到的觀世音菩薩救度的力量也才會大。而且再一個原因,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全身都在向外用力,送子出來,這時候如果你是心裡默念,默念就會向裡面走,就可能導致閉氣,反而會有很大的弊端。基於這兩個原因,這時候一定要朗聲大念。

如果這時候能夠至誠懇切地念,決定可以離開一切痛苦,以及產後血崩、子女驚風等等這些不良的、負面的情況。縱然是難產到了極處,人都快死了,如果教這個產婦以及在旁邊照應的人同聲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如果是在醫院生產,家裡的男性家屬一般是不能在產房的,而且就算是女性家屬,也不是輕易都能進去的,進不去的話在別的房間也一樣可以念,用共同的心力來感得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護——如果這樣去做,印祖在這裡用很肯定的語氣來說,那決定不需一刻鐘的功夫,就能使這個產婦安然平穩地把小孩生下來。

前面雖然講,在不潔淨處念佛要默念,出聲則不恭敬。但是在生產的時候,這些裸露不乾淨,是不得已的情形,不是說故意去表達褻瀆、無禮。在這種情況下,佛菩薩是不會怪罪你的,你盡管放心大膽地高聲念就好。但是那些外道不明白這些道理,不知道因事論理的這種善巧方便,他就會固執地執著於恭敬一法,會說:哎呀,你這時候不能念吶,這時候不乾淨呀……怎麼怎麼回事。這都是不明事理,不能變通,不知道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由於有這些外道散佈這種觀念,就使得一班念佛的老太太,把生小孩看作是很可怕的事情。即使自己親生的女兒、自己的兒媳婦生孩子,她都不敢去看,甚至有的還說會被那個血一衝,她自己念佛修行的功夫要被沖掉了,要前功盡棄了。所以她就離開家裡一個多月,特意避開。她連看都不敢去看,更何況叫她去念觀世音菩薩了。

前面也講過,現在這個末法時代,這些偽經、外道,很有市場,信的人很多。包括現在很多人對念佛都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觀念,說念佛要淨口,不淨口就不能念。他的淨口就是指吃素,說吃素才能念佛,你如果不吃素,那念佛就會有罪過,而且這個觀點傳得還很廣。你能吃長素當然更好了,你不能吃長素,吃花素乃至於就吃三淨肉,照樣可以念佛嘛。經典上沒有說,你不吃長素就不能念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菩薩是讓大家念得愈多愈好。佛法是佛菩薩從大慈悲心裡面流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體會佛法,要體察佛心在什麼地方。要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以尋聲救苦為心,是以救度苦難的眾生為心,他不會計較眾生做不到的事情。產婦在臨產的時候裸露,這是出於生理上生小孩的這個過程的需要,是迫於無奈,這種情況不能與那種故意肆無忌憚的行為去相提並論。你只要有一顆至誠懇切的心,至誠去念,那不僅沒有罪過,而且能令這母子都種大善根,跟觀世音菩薩結上法緣。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能夠利益產婦這麼巨大,所以印祖必須要把這樁事情說出來。

當時還有一樁事情印祖也是常常說,就是毒乳殺兒女,這也是古今的高僧、名醫沒有說過的,但是印祖看到很多嬰兒因此生病,有的就是那麼莫名其妙的病死了,所以印祖也把這樁事情說出來。這樁事情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人生氣的時候會分泌毒素,為什麼我們憤怒的時候臉會發紅,脖子青筋暴露,這些都是因為分泌毒素了,中毒了的表現。這個事情在現在的醫學試驗當中也得到了證明。讓一個憤怒的人對著一個試管呼吸呼吸那個水,然後把這個水注射到松鼠身上,都會把那個松鼠毒死。這個毒性就有這麼大。如果哺乳的婦女在家裡跟丈夫吵架,她一生氣就會分泌毒素,這時候乳汁裡面就會有毒。父母一吵架,小孩看到了就會哭,這一哭做母親的往往就會抱起小孩哺乳,一哺乳的話,這個小孩就遭殃了。所以千萬不要在生氣的時候哺乳小孩,最好乾脆就不要生氣,一個婦女要養成一種柔順的、柔和的性格,這對自己,對小孩都會有好處。

最後印祖特意強調,讓產婦在這樣的時候念觀音聖號,這個義理,不是印祖自己自立章程的,這是依據《藥師經》說出來的。《藥師經》裡面說藥師佛對一些身心疾苦的眾生有大悲願,他發了十二大願,其中有一願就談到這個問題,母子生產的時候念藥師如來名號就能令母子安然無恙。印祖在這裡只是變通了一下,就是改念藥師佛為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更有緣分,觀音名號人人皆知,而且觀世音菩薩名號確實也具足著這樣的功德,所以專門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

第九條原則:女子禮誦,恭敬圓融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崖理。世人多多隻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這一段講關於女人禮誦的情況。這一段和上一條原則是有關聯的,都是關於女人一些特殊的生理情況的處理,但是兩者的情況又不完全一致,所以在這裡就要分開來談。

這一段我們體會到印祖的那個時代,有些外道的觀念沒有什麼道理,但是卻很有市場,講得很多人都相信。這裡談的就是女人月經期間能不能禮拜持誦的問題。首先,談到女人從十二三歲到四十八九歲,這段時間有一個生理上的現象,皆有月經。有的外道說當月經來的時候不可以去拜佛、念佛、誦經。很多女眾聽了這個言論就相信了,她真的就不去禮拜持誦了。所以在這裡印祖就要把它撥正,讓很多女居士端正自己的知見。這些個觀點在那個時代一定是非常流行的,如果不流行的話印祖不可能在《一函遍復》裡面去談。

對於這個觀點,印祖這裡給出的結論是:這個話很不通情理。不通情就不能夠根據眾生的實際情況,從眾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通理,就是對佛理不通達。為什麼說它不通情理呢?因為修行最怕的就是一曝十寒。修行要有一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水在那裡一直滴、一直滴,它才能夠把這石頭滴穿。修行一定要發長遠心,不能隨便去中斷。作為一個念佛行人,你的功夫同樣也不能間斷,要淨念相繼。可是如果說女人月經期間不能禮佛、念佛,那每個月都有月經,月經短的兩三日,長的可能要六七日方止。你每個月都要有這麼長的時間不去憶佛念佛,那這功夫就荒廢了,等再撿起來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生疏。你因為這麼一個生理上的小毛病,竟然就把自己的修行中斷、荒廢掉了,那這損失就太大了。而且萬一在月經期間你要往生那怎麼辦呢?所以說這個觀點是沒有道理的。那麼正確的態度就是:女人當月經來的時候,可以少一點禮拜,這主要是從她的生理方面考慮,這時候身心可能不安寧、不舒服,所以運動量比較大的功課可以適當減少。但是少禮佛,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禮佛。其他的比較安靜的功課,像念佛號、誦經,都要照常進行,不能中斷。

那麼這裡的情形和上一條原則中講的生產時的情形還不太一樣。生產的時候那是無法可設,所以也就不用顧忌什麼,和平常一樣朗聲大念就好。這裡還沒有達到那麼嚴重的程度,所以就要盡量做到如理如法,處理好這些不淨。印祖在這裡列舉了幾點,比如要常常洗換穢布。如果手接觸了穢布,在做功課之前你要把手洗乾淨,不能用不乾淨的手去接觸佛經,包括焚香等等,這些都得要注意。

為什麼印祖在這裡要強調這些注意事項呢?實際上這裡印祖強調的是恭敬心的問題。修行佛法一定要有恭敬心。對於這一點,印祖非常重視,為此還特地寫了一篇《竭誠方獲實益論》來論述這個問題。雖然在《一函遍復》中印祖沒有把恭敬心單獨列做一條,但是並不是沒有說,它是滲透在字裡行間的。印祖在《與徐福賢女士書》這封書信裡面,第一次提出來這個著名的論斷:「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這段話後來在《印光法師文鈔》的很多地方也都出現過,大家最好能夠把它背下來。

為什麼印祖要不斷地說、反覆地說這些話呢?就在於這些話語很難落到我們這些眾生心裡去。既然入不到你的心裡去,而這一段話又非常重要,所以就得不斷地說,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你聽進去,接受下來,最終變為自己的行為方式。有的人讀《印祖文鈔》有一種感覺,覺得有很多都是重複的。不錯,是有重複的,甚至有的話語還重複了很多次,但是這個重複不是囉嗦,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正是祖師的大慈大悲之處。

這段話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用的也都是很直白的語言,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聽不進去、就是做不到呢?這是這個時代眾生的一個特點,末法時候的眾生都是沒有恭敬心的。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但是到了戰國的時候,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三禮就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到了以後,禮崩樂壞,中國的三禮基本上就成了絕學了。孔子一直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為什麼孔子對禮那麼重視?常常帶著學生在杏樹下演習一些禮儀的儀軌。恭敬之心,禮也。禮的精神是體現恭敬。那試問我們現在中國包括海內外對這些禮的一套誰懂啊?所以,這個時代是沒有恭敬心的。聽說韓國現在有一些儒家的團體,還按照古禮來演習演習,能夠演習一下,有那麼一個形態、形式,都是好的,因為它是表達恭敬的。

在《佛說正恭敬經》裡面談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老師、和尚阿闍梨要恭敬到什麼程度呢?每天要到那裡去請安,如果師父不想見,他都必須在門口頂禮三拜。如果要請法,要跪在那裡請法。師父講話你不能坐,跪在那裡聽,聽完了之後再頂禮出來,還要退著走,走到快看不到的時候,再向師父頂三拜禮,徐徐離開。侍奉師父,不能和師父併列同行,甚至不能踩著師父的影子,一切事情都要稟白師父同意後才能去做。自己的師父有什麼毛病缺點,如果徒弟在背面說了師父的壞話,哪怕只說了一句,都要到地獄裡面遭受六十小劫的苦報等等。這部經典一說,阿難尊者就哭了,因為末法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依照經典做得到的。由此阿難尊者就發了大願,我來做個示範,我依教奉行。末法眾生都難做到這樣的恭敬,那麼做不到,這種褻慢之罪就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印祖在這裡是沒有把它的後果說出來。這個後果就是下地獄啊!可是大家想想,這個時代徒弟對師父的恭敬會到什麼程度呢?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之人,要對佛法僧三寶,發出至誠的恭敬心。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不是說三寶喜歡你去恭敬,而是你有恭敬,你自己才能得到利益。在《雜寶藏經》裡面還講過一個例子: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優婆夷,她對三寶很恭敬,每半月就要到僧團請一位比丘到她家裡來應供,那一天她就會準備精美的食物,來供養比丘師父。一般按照儀規,居士作財供養,衣食供養後,比丘就得作法供養。但請僧是按僧次來請的,不能自己想請誰就請誰,要由僧團去安排,按照戒臘一個一個排下來,有一天她到寺院請僧的時候,就排到了一位老比丘。那位老比丘沒有什麼水平,不會講法,開始不想來,但那個執事僧非要他來不可,說輪到你了,你必須去,沒辦法他就去了。老比丘在那裡接受完供養之後,優婆夷就端了一個小床,就坐在那裡打坐。局面一擺就很清楚了,現在應該是你老比丘進行法供養的時候了。

老比丘一看她閉上眼睛在那裡打坐,他想我也不會講法,趁她閉眼的時候,他就偷偷地溜回了寺院。但是優婆夷還是很恭敬地在那裡等聽法,一邊等她一邊就在內心思惟:身無常、心無常。這一思惟,一下子證到初果了。她就很歡喜,以為今天能得到法上的利益,都是由於請到了這位老比丘師父,是他的恩德,所以她就來找這位老比丘要報恩。老比丘一聽優婆夷來找他,覺得不好,是不是我偷偷跑了她來找我的麻煩的呀,他就到處躲。那優婆夷就到處找,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後沒有辦法,只得跟她見面。見面之後優婆夷就向他頂禮,五體投地地頂禮說:師父,我太感恩你了,太感激你了,由於你跟我講法,我得到了初果的利益。老比丘一聽,真的他生起慚愧心了。你看人家一位女居士都證到了初果,自己出家這麼多年,什麼都沒有得到,沒有消息。所以他由這個大慚愧心生起大精進心,精進修行,三個月以後,他也證到了初果。

所以能否得法上的利益跟一個人的恭敬心有絕對的關係。有時候我們講法的法師也有這種感覺,到一個地方講法講得怎麼樣,實際上不取決於自己,而取決定聽眾。聽眾的至誠心恭敬心多一點,那講得就會好一點,聽眾散慢一點,恭敬心弱一點,那講得就會差一點。所以這個法師不是客觀的法師,實際上這個講法的法師是你們心裡面變現出來的法師。你以恭敬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正法;你以邪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邪法;你以淺薄的心變現出來的就會給你講淺法,是這樣一個道理。所以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實施恭敬一法。

但是佛法又是法法圓通的,他不是呆板的、機械的、僵化的條條框框。我們世間法也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佛法是講根本智和方便智。如果沒有方便智是度不了眾生的,這個方便就是針對具體的情況,因時、因地、因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這就叫圓通圓融。外道不知道變通,它只會執著於一個僵化的道理,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然而在末法時代,這個世間的人偏偏就都喜歡信那些外道說的相似法,由於這些人他不知道佛法的正確理念,所以就導致一些念佛行人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透過這段開示,使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佛法靈活方便的這個大原則,這樣就可以由事相上提升到一種方法論上。只要掌握了佛法的精神、原則和理念,那麼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可以是種種不一的。

第十條原則:稱念觀音,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一段講勸念觀音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脅侍之一,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這位菩薩,他的由本垂跡是不可思議的,按有關經典記載,他也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號正法明。他的慈悲誓願中,有一點最能表達他的慈悲的,就是尋聲救苦。《楞嚴經》觀音菩薩圓通章,他的這個入流亡所,斷六結、證三空,就契入到耳根圓通。耳根圓通的表現,就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證到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由於他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所以在觀世音菩薩的天冠上,就有一尊立佛,這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的表達。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在觀世音菩薩的身光裡面,有著六道苦難的眾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光身光裡面,所以一切苦難的眾生都在觀音菩薩的心內。為什麼叫觀世音?因為苦難的眾生在呼喊救命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能觀照到世間呼救的音聲,給予救度。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僅可以示現正報的身,還能示現依報的身,變現為草原、橋樑、高山、湖泊等,來救度眾生。

我們知道了觀音菩薩這樣的神通廣大,十四種無畏,無作妙力,三十二應,又有大威神願力,千手千眼,具大慈悲,所以我們遇到天災人禍,種種困擾我們的事情的時候,就要投靠觀世音菩薩,至誠懇切念菩薩的名號。印祖在這裡列舉的,像碰到刀兵災,就是戰爭的時候,碰到水災、火災的時候,碰到饑饉災的時候,碰到蟲蝗遍佈的時候,碰到瘟疫、各種傳染病風行的時候,碰見乾旱、水澇的時候,這些都是自然災害了。現在這個時代,像海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破壞力極大,颶風都是動輒達到十七級,曠世未聞的級別了,還有沙塵暴,持續的高溫、乾旱。碰到這些自然災害的時候,還有賊匪,各種江洋大盜、土匪,要搶劫你的時候,冤家債主要殺你的時候,惡獸要追趕你的時候,毒蛇要吞噬你的時候,惡鬼來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來蠱惑我們的時候,以及宿世的怨業病,被小人陷害等等。這裡列出了這些,這個「等」就包含人生當中種種的憂患困苦,碰到這些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就要依靠佛菩薩的力量,至心稱念菩薩的名號。

在念名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發出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為什麼要發這個心呢?當我們碰到這些苦難的境況時,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要明瞭,這些都是我們的罪過所導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感。我們要解決這些苦難,首先就要從根源上有一個好的發心,要形成一個新的、善的業力,以對治這種惡的業力,所以要改過遷善、自利利人,要把這樣的心發出來,發出來之後,再就是至誠懇切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念不間斷,這樣也就能感應上觀世音菩薩早已成就了的十二種大悲願力、三十二應、種種神通妙用,只要一感通,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威神馬上就能兌現出來,就能蒙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護佑,來解決一切苦厄。這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的,《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些經典大家都可以去看。

但是如果自己仍然存著一顆不善的心,你心沒有改變,雖稱念觀音名號,但這只不過是種下了未來的善根,現世不能得到感應。所以這裡面感應的道理是非常深奧奇妙的,裡面包含著甚深的義理,絕對不是迷信。這要用心來感心,不是說你還是一個躁妄的、罪惡的心就能感通得了的。就好像五逆十惡的人求往生,他也當下要轉變,要有信願持名的心,才能感通彌陀願力。如果他對阿彌陀佛願力根本就不相信,還是用五逆十惡的心在那裡頑固地堅守,那也是不能往生的。這都是有它的道理在裡面的,我們為什麼要發善心呢?這是由於觀世音菩薩只成就人的善念,絕對不會成就人的惡念,如果他成就人的惡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既然是成就人的善念,我們就要把善念發出來,改過遷善,這就是善念。如果你只是聽說念佛菩薩名號具有這樣的好處、那樣的好處,而不把自己的心念轉變過來,總是希望自己惡事的成就,那是絕對不能感應的。比如你聽說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廣大靈感,這個禮拜正好我策劃要去搶銀行,然後就到觀世音菩薩那裡去求,送點水果香蕉,希望觀世音菩薩成就我,把銀行的錢搶到手,搶到了一百萬就給菩薩五十萬,好不好啊!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會跟你是同夥,是不會有感應的。所以不要發這樣的顛倒心,就是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心態一定要轉變過來。

對於一個念佛行人來說,明白了這個感應的原理之後,就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的心念和行為上,最要緊的就是下面這幾句。「敦倫盡分」。「敦」,就是行持。「倫」是五倫關係、倫常,君臣、父子、夫婦、朋友、兄弟這五倫關係有一個常道,常就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敦睦倫常,就是每個人必須奉行的身份角色與道德職責。盡分,就是盡到自己的本分職責。閑邪存誠,即是看護好心念,防止自己的邪心惡念出來,保存我們真誠的心。這都是中國儒家聖人給我們最好的啟示,也就是身口意三業都向善的一面靠,這樣就會成就一位盛德君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戒律的精神,一切惡的行為不要去做。那麼儒家的闡釋就是「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實行自己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眾生的事情你都要去做,這就是儒家以仁道為己任的一種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眾善奉行的一種弘毅精神。這是印祖常常說的四句話,是對我們行為的一種規範。

下面進一步,「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這些話都很直白,但是都是真理,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實際上就很難做得到,但做到了就了不起。不僅是從行持上防非止惡,從心地上也要如此。你要存好心,不要存壞心。「存好心」就是時時刻刻存利益眾生的心,舍己利人的心,奉獻自己的心,只要眾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的心,看到眾生受苦自己不忍之心。就是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仁愛之心,這是「存好心」。「說好話」,你的話都是心裡的狀態,你存了好心,有了仁愛之心,你才能說出讓眾生喜歡的話,讚歎的話,利益他人的話,利益佛法的話。如果這些不能得利益的話,你就不要去說。「行好事」,你一切行為都得讓大家能有一個正面評價,大家歡喜得利益的事你才去做。對那些你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得到的好事,你就認認真真地去做,包括一些慈善事業,修橋補路,給養貧困等事情,這些你有能力你就做。如果你沒有能力,自己的吃飯都成問題,那你也要發這個善心,你就勸那些有能力的人去做,你能夠勸他去做,這個善事做成了,也有你一份口業勸善的功德在裡面。

或者你沒有去勸,忽然看到有人在做一件善事,你就發歡喜心,出讚歎語,說你真了不起,你能做這個事情,真是大善人,真是功德無量。你去鼓勵他,這也是你的善心,也是你的口業功德。這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對治眾生的嫉妒心。很多人往往是自己不想做,或者沒能力做,但是看到別人做了什麼善事,他還會生嫉妒心,說一些風涼話,甚至是攻擊性的語言。人家做個善事,他去嘲諷人家,你有什麼了不起啊,你又出什麼風頭啊,諸如此類的。把人家說得頭都抬不起來,然後他就很高興。最後做善事的就會想,你看看,我做點善事人家都說我,說我出風頭,甚至還懷疑我佈施的錢是偷來的、是搶來的,那算了,我不做了。這都是不好的行為,所以要「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有什麼好處呢?就好像有一個人在賣香,盡管你沒有參加這個賣香的交易,但你在旁邊站著,你也沾染了這個香的味道。所以你只要隨喜,這個做事的功德也有你一分福報在裡面的,這是無本得利的事情。眾生卻不去做,這就是愚癡。反過來說,自己不能去做,見到他人做就生起嫉妒之心,這種嫉妒就是一個很惡的心,由這個嫉妒心他就會想方設法去障礙人家,不讓人家去做。這種心就很奸詐,就很險惡,他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叫小人,小人總是想方設法去阻礙人家做善事,散佈流言蜚語。有很多做善事的人受到各種各樣的誹謗,都是這些出於嫉妒心的小人說出來的。那麼我們在人生的生活際遇當中,聽到這些誹謗的話,就不要輕信。在這個時代,本身大家都很難發起善心做善事,所以我們就更要努力護持這種善心。對一個善人,哪怕他有一點善心發起來,都要千方百計鼓勵他往前走,而且我們要參與進去,共同來完成。這才是一個君子的心行。如果是小人的心行,絕對現生就會折福折壽。你障礙別人實際上反過來是障礙自己,你誹謗別人最後真相大白,人家知道是你說的誹謗的話,人家就會瞧不起你,以後你的話人家根本就不會相信。折了自己的福德,折了自己的壽命,得不到好結果,這不是小人冤枉作小人嗎?而且真的大善人要做大善事,會得到諸佛菩薩的護佑,會得到龍天護法的護念,你想障礙也障礙不了的,他會克服障礙把事情做圓滿。正因為我們眾生很容易就會有這種小人的嫉妒心和行為,所以印祖在這裡痛切地告誡我們不要去犯。

作為一個念佛行人,一定要真實,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能做「假招子」,假招子就是過招他來玩虛的,假的,弄虛作假,弄虛作假的目的是沽名釣譽,因為虛榮心很強,想得到一點虛名,甚至從中牟一些利,這些都要切忌。一個念佛行人,做的善事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積陰德,佛菩薩會知道,會給我們很好的果報。你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也沒關係,保持正常狀態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實際上你沒有真實去做善事,你卻說你做了這個善事那個善事,去沽名釣譽,就會使天地鬼神都很討厭你,厭惡你了。佛菩薩是慈悲的,不會舍棄、厭惡一個眾生,他不會找你的麻煩,但這些護法鬼神可就不答應了,他就要找你的麻煩了。所以有這個毛病的念佛行人要很好地改正,如果沒有的話也作為勉勵,不要去犯。所以這就是把一個念佛行人所必須的改惡修善、真誠心,為我們點示出來。因為這個時代的眾生是容易虛假的,外現精進賢善之相,內懷虛假,我們一下子沒有注意這個念頭的話,就容易弄虛作假,但騙得了凡夫的眼睛,卻騙不了天地鬼神的眼睛。佛菩薩也是六通具足,也是騙不了的。所以真正合算的還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事,這才是最好的行為。

第十一條原則:恪守婦道,孝敬慈愛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愛兒女,虐待婢僕。或屬填房,虐待前房兒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僕,教養恩撫前房兒女,實為世間聖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淨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這一段講女人應孝、敬、慈、愛。

印祖在一生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教化女人。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為什麼呢?有賢德的女人,能成為賢內助,幫助丈夫完成正當的事業。賢善的女人,才會成為賢母,有了賢母才能培養賢善的子女。然而女人從她自身的煩惱來看,有諸多需要教化的地方,就是有她先天的劣根性。佛陀在世的時候,本來是不許可女人出家的,就連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要求出家,佛開始都不同意。何以故?女人自身的煩惱很重,女人出家會令正法縮短五百年。最後是阿難再三懇請,佛陀以八敬法作要求,才允許了女人出家。這八敬法確實是對治女人很重煩惱的藥方。佛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重男輕女一說。他對一切女人也是看作如同自己的子女,怎麼會輕慢呢?只是因為女人的煩惱重,所以對她下的藥就要重一些。女人是容易傲慢的,一旦她有點地位,有點財富,覺得自己了不起的時候,那種傲慢之心,比天都高,這就是她自身的煩惱。所以對這樣的傲慢心就得要降伏它,一定要令她謙卑,所以就要用八敬法,百歲的比丘尼見了新戒比丘,也得頂禮,這實際上是對她煩惱的降伏。降伏了她的煩惱,就能開發她的自性。

確實有的時候,有些道理女人是不明白的。心眼小,容易嫉妒,好樂虛榮,這些都是女人身上出現的明顯的毛病。這裡用「或」列舉了一些,「或不孝公婆」,作為女人她往往就有分別心,對自己的父母特別好,對她丈夫的父母就很疏遠,不孝順。由於女人不孝公婆這個問題,就會使家庭很不和睦,進而導致很多其他的問題。

「欺侮丈夫」,如果丈夫的社會地位財富比她高很多,還能夠把她控制住,一旦忽然有段時間她走運了,她的地位比丈夫高了,那你看她在家庭內就耀武揚威了,就不把丈夫看在眼裡了。這些都是女人通常會出現的毛病。

然而對自己的兒女,她就溺愛,百依百順。現在子女到高校讀書,上了大學了,有些做母親的還要在校園旁邊租個房子,來侍奉她的兒女。或者兒女要吃餃子,她自己包好餃子坐飛機去送,這都屬於溺愛的範疇,是沒有智慧的行為,這種過度的溺愛對兒女實際上就是一劑毒藥。

「虐待婢僕」,她處在女主人的地位,對於家裡的僕人就加以虐待。

或者是屬於填房,那麼人家前妻肯定會留下兒女了,她就屬於後母。一般的女人做後母,她總是要虐待前房的兒女,厚愛自己生的小孩。

所以這些點出來的都是女人致命的弱點,而且是女人通常容易出現的毛病。正因為女人的煩惱很重,所以女人不能做五種王:不能做梵天王,不能做忉利天王,不能做魔王,不能做轉輪聖王,不能以女身成佛。如果她做國王了,那她自身先天的劣根性就更會暴露出來,害己害人。所以作為女人要對自己心理上的這種煩惱,心量的狹隘,智慧的短淺等各方面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對女身要有一種厭離心,要轉化這樣的一種毛病。

怎麼轉化呢?你對你的公婆要孝敬奉養。很多女人,她會自然地孝養她的父母,但是對她丈夫的父母她卻不孝,就是有很強的分別心。歷來婆媳關係處理不好,很大的方面是來自於做兒媳婦的人,特別是現在的知識女性。我們常常看到,比如有一些夫妻,丈夫是從農村考大學考上去的,做媳婦的就很瞧不起她農村的公婆,那做兒子的很想孝順他的父母,但是這裡面妻子這一關就過不去,於是就出現有的男同胞痛苦得年三十晚上都到火車站去過的情況,這都是因為做妻子的不孝公婆的問題,導致做丈夫的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有苦難言。

敬丈夫,要恭敬丈夫。女人在《周易》裡面屬於坤卦,坤要得到元亨,一定要貞順——貞而且要順,對乾卦柔順,才會有好日子過,才會吉祥。如果做女人的不恭敬自己的丈夫,那她也就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然後要用聖賢的智慧教法來教兒女;對家裡的僕人,要慈惠,要關懷她,給她一些好處,讓她感覺到你的恩德;對前房的兒女,都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以恩情去撫養、去教養他們。我們中國歷史上確實有少部分很好的女性,她對於前房的子女比對自己的子女還更關懷。有這樣的女人,但是少。盡管少,但她們值得一切女人去學習。

能做這些,實際上就是在行世間的聖賢之道。你能在行為當中去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僕、教養恩撫前房兒女,你就走在希聖希賢之正道上,也是佛門教導眾生,敦行根本之法——道德的根本。你能具有這樣的功德,你就會得到別人的恭敬,名譽、福德、智慧、壽命都能得到增益。你修念佛求生淨土一法,那也絕對順風颺帆,臨命終時絕對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觀經》九品往生章,中品下生的一個條件就是「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世間的種種行為,有因必定有果。所以,自己如果種下了孝公婆、敬丈夫、慈婢僕、教兒女這些善因,以後就一定能受到孝敬慈愛之果。有時候因果現世就會受到報應:如果你做兒媳婦的時候,你不孝公婆,那麼等你到了中年、到了老年,你的兒子娶了媳婦了,兒媳婦也不孝順你。所以,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前面講的「世有女人,不明至理」,這個至理是什麼?至理就有這兩句話的內涵,你對別人好,實際上就是對自己好,你害別人就等於害了自己。自他不二,眾生同體。女人要了解這個道理。為什麼要把這個提出來,往往女人心量小,她只關心自己,自私。所以孔子也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確實女人有這些方面的煩惱,所以要有同體感,有仁愛心,這樣才會盡到一個女人的職分,才能夠期待佛天善神共同來了解自己的行為。

所以印祖在這裡是這樣苦口婆心地教化那些女人,要把自己的一些毛病、缺點認清楚,要痛改。作為女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自己的身體,天天梳妝打扮,有這種自愛、自憐之感,實際上女人跟男人的身心是不能相比的。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轉女成男,那是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之後,才能夠離開女身的,很不容易啊!淨土法門,則對轉女成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便,你只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就能在阿彌陀佛的蓮華里面轉女成男。等你從蓮華里面出來,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大丈夫相。所以作為一個女人,能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了知轉女成男之殊勝,佛力加持之恩德,那你今生真的是撿到了一個大便宜。聽聞到以後,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示,孝敬慈愛。把它落實在行為當中,能做到這四個德性,你才能成為真正的念佛行人,才能夠得到念佛法門的實際利益。

第十二條原則:兒童教育,謹之於始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一段講有關兒童教育的問題。

印祖是一個出家人,專修淨土的祖師,卻對婦女的教育、兒童的教育,寄予了這麼深切的關懷。所以說,我們修淨土的人,也在莊嚴我們現在這個世間,那這種莊嚴得真正從實際行為去做。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明天,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的。

兒童的教育的關鍵,是要對他進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上的具體規範。

小孩子到他懂事的時候,你就得去教他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

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比如以前按照中國的傳統,每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幫父母端茶,這就是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可是現在顛倒了,小孩像是小皇帝,坐在上面,做父母的為他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你就要教育他——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所以要理順長輩、晚輩之間的關係,不能顛倒。孝順父母是培養小孩知恩報德的心理,是奠定人格的重要基石。

「悌」是處理什麼呢?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但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悌是培養恭敬並推而廣之。

「忠」,「忠」是處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了,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貪官污吏,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從小沒有教育好。

「信」,是朋友關係,朋友之間要講信譽。這個「信」字,一邊是個「人」,一邊是個「言」,人言為信,言而無信,何以為言?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

《論語·顏淵》有這樣一段記載,叫做「子貢問政」。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回答: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子貢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可以去掉足兵。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那子貢進一步又問,足食和信這兩者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舍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就是很嚴峻了。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呢?孔子說了一句話:「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整個人格就會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生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的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看到這一段,對聖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

所以自古以來做人都是很有尊嚴的,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有的事情用人格來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然而信植根於誠,有真誠心才會表現為信。現在這個社會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係了。經濟領域的坑矇拐騙,假冒偽劣等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現在的人格都瓦解了,你再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我們現在的這些不肖子孫竟然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觀淪落到這種程度了,我們都愧對祖先、愧對孔夫子呀。所以要進行誠信的教育,一個人一定要有信。

「禮」,就是禮貌、禮敬。要有禮的精神,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

「義」,正義,公平。我們看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係,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由「義」衍生出社會公正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廉」,就是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提升。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

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後,覺得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你知道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麻木不仁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更無藥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慾裡面、仇恨裡面,這樣他就不會有恥。不但不以為恥,還反以為榮。你看現在有些人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還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他都把這種行為當成一個炫耀的東西。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所以這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無藥可救了。

所以這八德是非常重要的,這八個字也就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古人就叫「忘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心」字省掉,就叫「亡八」,那當然就有點罵人的意思了,你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這八個字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教育,要從一開始就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現在大家都覺得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提出要回到原點。要從教育注意分數與功利轉向人格與理想教育上,才是回到原點,回到教育本位。

然後進一步教小孩子了解「因果」和「輪迴」的道理。因果和輪迴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從小要就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兩個核心的真理教給孩子,要讓小孩子知道因果,雖然因果是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但是只要有因,就一定會有果。我們在六道中輪轉,受苦或者享樂,都是我們自己行為所感召的果報,所以不能做壞事。同時還要讓小孩子明白,我們自己的舉心動念,都是跟天地鬼神,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的,是同體的。你起一個邪的念頭,做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盡管好像沒有其他人看到,但其實天地鬼神佛菩薩是知道得一清二楚——「舉頭三尺有神明」,佛菩薩有神通,鬼神有報通,他們看我們的念頭和行為,就像拿著鏡子看面相一樣的清楚。

對著這面鏡子,你的容貌是丑是美,那是纖毫畢現,沒有辦法去掩蓋、去逃避的,所以不要存僥倖的心理。這個觀念如果能深深地紮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他能夠對「不善行為一定會遭到惡報」這樣的觀念深信不疑,他就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時候,敬畏感就會出來了。這個敬畏感一出來,他就不敢胡作非為,就會自然而然地向善良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去努力。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範自己。這樣才是止惡勸善的真正的根據。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迴的觀念,那他必然就會胡作非為、肆無忌憚了。「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他這些觀念就會自然出來。如果說你貪污受賄,你的這種行為馬上就會有報應,就要到地獄裡面去受罪,他這時候就害怕了。正是由於他認為沒有地獄,沒有三惡道,我不拿白不拿,不享受白不享受,他才會出種種違法悖理的行為。

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迴,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失去了根本,沒有這個作為基礎,社會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時候即使口頭上說要講道德,那都是做表面文章的。因果和輪迴對於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建立,對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祖師大德都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印祖對這個問題也多有闡述,印祖說如果國民不信因果,那就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以及佛菩薩一起來到這個世間,也是沒有辦法教化的。他不僅不信,他還會嘲笑。

所以一定要在小孩那種天真的心靈當中早早地植下這個觀念,一定要做到先入為主,在內心深處建立起這樣的觀念,把他的敬畏感引發出來,那就好辦了。如果你這個觀念沒有植下去,一旦等到他的心被種種功利主義的東西佔據了,甚至撥無因果了以後,你再跟他說這個,他哈哈大笑,說你是封建迷信。我們現在真的是感到一種深深的憂慮,當這個五濁惡世被一種邪知邪見所籠罩的時候,那真可謂是學說之禍國殃民,其危害是沒有辦法去形容它的。

還要教育小孩,不許打罵其他的人,哪怕地位比自己低賤的小孩子,都不許打他、罵他。要恭敬尊長,對長輩要畢恭畢敬,要有禮貌。

「卑以自牧」,這是《周易》謙卦裡的一句話,也是印祖常常引用的話,「卑」就是謙卑,「牧」就是像放羊一樣的。牧什麼呢?傲慢。要把自己的傲慢控制住。謙卦在《周易》裡面,它的卦象就是山在地下,上面是一個坤,下面是一個艮,坤代表地,艮代表山。地下有山,這就叫謙之象。很有內涵,內斂不外露。古人都很厚道,懂得要韜光斂跡的道理。即便自己有十分的優點,最多說有三分。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一樣了,現代人有三分的長處,他可能可以把它說到十分。這是一個包裝的時代,大家都把自己包裝得富麗堂皇,頭銜什麼的一大堆。每個人一說起來,我有這個本事,我有那個本事,我這樣那樣,都是這樣炫耀的。現在想找幾個平淡一點的、謙卑一點的人,可是不好找了。

一個謙卑的人就像水一樣,這叫「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一個特點,它是往低窪的地方流的。為什麼往低處流?因為水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往低窪的地方流的話,它就會最終平起來。所以水善於處在人不願處的地方,這才是修道人的樣子。反過來一些浮躁的人,沒有什麼內涵的人,他有點兒優點馬上就張揚出來,這種人一接觸多了大家就知道他裡面並沒有東西。生活的辯證法往往是這樣的,你愈驕傲,到處炫耀自己怎麼樣,人家就愈會把你看得很輕,但是你愈謙卑,人家反倒愈會對你讚歎。你處處謙卑,你的人格就會慢慢地完善,你的人際關係也會搞得很好。所以一定要教小孩「卑以自牧」。

再就是務須敬惜字紙。聖人造字,字為世間之至寶,由古聖先賢所造,傳說「倉頡造字」,每個字都有著天地智慧信息。我們要尊重這個字,尊重這個字的人就會有智慧。如果褻瀆這個字,他慢慢地就沒有智慧了,到下輩子可能就不認識字了。對有字的紙,你要去愛惜它,不能隨便丟到垃圾桶裡,一定要把它收撿好,然後統一處理,最好用一個乾淨的爐子焚化,然後把灰裝好,送到大江大河裡面去,或者找個乾淨的地方掩埋好。這是表明你在敬惜字紙。這些都是古人之風,在現在這個社會談這個話題好像大家都聞所未聞。

彭紹升居士曾經介紹過一個幫他做事的看門人,說他原來是一個很貧賤的人,基本上到了討飯為生的程度。但是這個人有個優點,就是常常去撿那些有字的紙,把它撿起來保護好,所以就常常被人稱讚。彭紹升居士當時正好有一個修行的精舍,需要一個看門的人,就把他找來了。找來後,他也就跟著念佛,一方面做他的事,一方面念佛。他原本是一個不識字的人,這樣過了三年之後,慢慢地他識字了,而且慢慢地還能作詩了。你看他敬惜字紙,當生就得到了智慧。

所以這一點要教小孩,實際上我們大人往往都沒有做到,那就要從自身做起,以身示教。

愛惜五穀。這些五穀、糧食,一定要愛惜,不能糟踐浪費,浪費這些糧食就是暴殄天物,那是最損福報的。即便你再有錢,就算你是億萬富翁,你也沒有資格去浪費糧食。這在我們華人是要注意的了,我們華人也許是好客,也許是為了面子,一請客就是很多很多菜,實際上又吃不了多少,最後都浪費了。我們以後不要這樣,如果吃不完的要把它打包回去,繼續吃完它,一定不能浪費。現在有些高校的大學生,有時候吃饅頭,吃一半他就不吃了,往泔水桶裡面一扔,讓人看了很痛心。所以千萬不要這樣,要學會愛惜五穀。

愛惜衣服、什物。要常常想哪怕一件衣服、一頓飯都來之不易,還有各種資生用具,也都要愛惜它,要使它用的時間長久一些。現代社會是一個新潮的社會,很多傳統的觀念正在從人們的思想中淡出。比如穿衣服,很多人穿衣服已經不再是從御寒的角度出發,他是從那種新的款式、流行色方面考慮。今年流行這個款式就追這個款式,明年流行那個流行色就趕緊追那個流行色。所以你看他的衣櫃裡面有很多的衣服,有時候一些貴婦人的皮鞋都是幾百雙、幾千雙。這些都不是愛惜啊,這都會損福報。

護惜蟲蟻,就是愛惜生命。昆蟲、螞蟻,你都不能去踐踏它,要愛護它。一個人從小對昆蟲螞蟻都能夠去愛惜,他就有慈愛之心,長大了也就絕對不會去犯上作亂,也絕對不會去殺人放火。他連昆蟲都那麼愛護,他怎麼會對人產生一種歹意噁心呢?這都是很細微的道德觀念,但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現在對小孩子的教育已經很少講這些了,不但不講,甚至還會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現在有人說生吃昆蟲有營養,有時候我們就看到,甚至會把小孩吃螞蚱作為廣告來在報紙雜誌上宣傳。你讓小孩從小就為了一點營養生吃蟲蟻,這是一種怎樣殘忍的行為?如果這一念植入了小孩的心裡,以後隨著他長大慢慢再放大,那後果就可怕了。

還有現在讓青少年去創作那些武俠卡通,特別是那些暴力性的東西,小孩有時候還創作得津津有味,這些都是很不吉祥的。一定要培養小孩這種仁慈的心,不忍的心,這就要從培養小孩護惜昆蟲、螞蟻開始。但有時候我們會對那些護惜昆蟲螞蟻的人還會嘲笑。你比如像東郭先生,他走路都怕踏著螞蟻,就有人嘲笑他,好像走路踩死螞蟻才是正當的。這些觀念都要改變,如果能救螞蟻,自己就能增福報。

在佛門有這樣一則公案:有一個沙彌,他的師父是證阿羅漢果的,有一天他在定中觀察到他的這個沙彌弟子,七天後壽命就到了,他想讓這個弟子死在家裡,就跟那個沙彌說,你去看望一下你的父母,等到第八天的時候再回來。這個小沙彌不知道師父吩咐他回家幹什麼?但也聽話,他就回家了。結果在回家的路上,正好遇到決堤,水沖了一個螞蟻窩,很多的螞蟻在那裡即將被水淹死,這個沙彌一看,就趕緊進行搶救,脫下衣服把洞裡的螞蟻引度到安全的地方,救了很多螞蟻。這事情他也沒有當回事,救完之後他就回家了。

回家到第七天他並沒有什麼事,然後第八天就回來了。他的師父很奇怪,就又入定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什麼因緣,原來小沙彌救了千萬條生命。由於救千萬條生命的功德,就把他短命的這個定業給轉過來了。所以說護惜蟲蟻能夠延長我們的生命,你去殘害這些螞蟻昆蟲,會縮短我們的壽命。所以要護惜蟲蟻,這同時也是在培植我們的仁愛之心。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我們看到祖師的這些話,就好像是在說現在了。現在很多家庭給他的小孩吃這個零食、那個零食,吃得一個個都是胖子,肥胖的小孩很多,這一胖什麼毛病都來了。而且現在的零食多有化學添加劑,吃了對身體有危險。所以不要吃那些零食,你一日三餐吃好,保證正常的營養就可以了。而且如果你讓小孩培養出貪嘴之心的話,一旦他的貪心出來了,以後種種的問題也會出來,如果你不給他錢,他就會偷,就會去搶,就會想出很多歪點子。所以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雖然吃零食是件小事,但實際上它是很多家庭的小孩身上都有出現的問題,所以印祖在這兒要把它點出來。

如果能這樣教育小孩,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決定就能夠成為賢善君子,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樑之材。於他自己,於家庭,於國家都有利益。出了一個國家棟樑之材,光宗耀祖,父母臉上也有光。現在的父母最感自豪的就是有一個出息的小孩,別人常常誇獎他,你的小孩很出息,這時候可能就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候了。如果你的小孩蹲進了監獄,那做父母的就沒有臉見人了。但如果小時候你不進行這些教育,放縱他的那種劣根性,一概不教訓他,那這種人長大了之後,不是平庸之輩,就是匪類,做土匪做賊了。這些匪類都是社會的敗類,國家法律要制裁的。到了成了匪類的時候,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你做父母的這時候要後悔,也悔之晚矣!

所以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最基礎的、最早的時候開始。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媳婦,你就得要教育她,她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兒嬰孩,教育兒女,在嬰兒的時期,就要開始教育,你進行善的教育,他就養成一種善的習性、習慣,從一開始就踏上了正路,如果開始就邪了,那步步都邪。你等他形成了邪惡的習慣以後,這時候再想去矯正它,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從開始的時候就得謹慎地教育。兒童教育,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它也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治亂,你教育好了小孩,國家、天下就大治;你的小孩沒有教育好,都是匪類,都是那種噁心殘暴之人,那麼,天下也就大亂了。所以國家的興衰,天下的治亂,首先是從家庭教育是否搞好開始的。對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對他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上的規範。

那我們看現在的兒童教育,重點是放在什麼方向呢?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一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人格的教育在現在的大中小學佔的比例已經是愈來愈微薄。每個做家長的都應該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學校的教育更多地是側重在知識技能的教育上,那麼有關道德人格的教育,你自己在家庭就得承擔起來,你不能放棄不管。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顛倒的,很多的家長就只注意自己孩子的成績:你考得怎麼樣啊,又考了多少分啊,怎麼又低了幾分哪。他天天就關心這個。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他的老師關心的。你要關心你的小孩的這種德性、人格。這是目前的學校教育可能不大關注的問題,而這也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要把小孩教育好,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出好的榜樣,小孩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你要教小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你作父母的就要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父母,如果你對老人一點都不孝,天天對老人呼來喚去,然後自己住好房子,讓父母住在很差的房子裡。那這些情況你的兒女也都看在眼裡,等你老了的時候,他們也會這樣對你,也會讓你住到很差的房間去。所以這個孝不是僅僅在口頭上講,你自己還要真正做出來。

現在家庭教育的糟糕之處在於,很多父母他自己就沒有以身作則,於是他也就更不知道怎麼教育下一代,形成惡性循環。然後又有望子成龍之心,怕小孩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於是給小孩加了很多很多的負擔,給小孩報許多特長班,又是鋼琴班,又是英語班,又是電腦班等等。現在家教也都是些知識技能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能想到請一個有道德的人教孩子道德的家長,大概是很少的。

我們每個佛教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當中,盡量按照印祖在這裡的開示去做,讓小孩從小接觸聖人的教育:《三字經》、《弟子規》,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讓他接觸、背誦,這樣就會在他的內心播下聖人所立的做人的標準、賢善的種子,他就會一生受用無窮。進一步再對他加以因果的教育、輪迴的教育,讓他相信,讓他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佛,在彌陀名號光明的護持之下,他就能夠走在人生的正道上。如果他能正信三寶,成為念佛行人,你作家長的就可以放心了,他絕對是一個世間的善人。也許他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也絕對不可能做出被關進監獄那樣的事情。

第四部分  結 語

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覆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復,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為復,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為略說。後有信來,以此見寄。縱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至過勞也。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豎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

感時述意,略陳緣起

前面印光大師對一個淨業行人,在修行中的種種注意事項、基本原則,都給予了很精要的開示,最後略述一下《一函遍復》的緣起,以及在結尾再次地殷殷囑咐學人,要專注於信願往生這一件大事。

這裡印祖慨嘆,「光」,就是印光法師自稱,「光老矣」,我已經老了。這時候印光法師已經是七十二歲的一位老人了。「精神日衰」,精神一天一天地衰弱,已經沒有更多的力氣來一一答覆這麼多的來信了。由於「郵路大通」,尤其江蘇靠近上海一帶,郵路更是尤其發達。印祖從五十二歲龍天推出,接引眾生,弘法利生以來,他的知名度就愈來愈高了,海內外通過寫信向他請教或求授皈依的非常多。所以印祖說「誤聞虛名」,就是自己是徒有虛名,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道德,一人傳虛,萬人傳實,遠近的信眾誤聽虛名,所以就屢屢來信,這當然是印祖自己謙虛的說法了。

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眾生碰到種種的修行問題都寫信來問印光大師,一個人去一封信,大陸的、海外得有多少信眾?所以印祖每天收到的信是要用麻袋來裝的。原來他沒有出山之前,知名度還不高的時候,只是少數人通過特別的渠道,知道印祖有道德,給他寫信,那個時候他的信不多,他還可以回信。等到了用麻袋來裝信的時候,他怎麼回呢?如果一概不答覆這些信——印祖很慈悲,又覺得這樣就辜負了人家不斷寫信討教的誠意,如果要每封信都回,那又真的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啊!別說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就是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人,也是沒有辦法應付這麼多的信件。

所以印祖就想了這麼一個善巧方便,很多來信就是問修行嘛,那麼印祖就把關於修行的主要綱要、原則,寫成一封長信。這封長信裡面就含攝了有關如何修持淨土法門,如何在生活當中建立道德人格,怎麼待人接物,怎麼孝養父母,乃至於怎麼教養子女,這些大家常問的重要的問題,都挑其要點在信裡來加以闡述。寫好之後就把它印出來,只要你有信來,我就拿這封長信給你寄過去。縱然有一兩個人有特別的事情要請教,印祖就在來信上簡略地寫一些開示,然後寄回。這樣就可以既使得彼此的情意都能夠溝通,信眾的求法也能得到滿足,印祖也不至於過於勞累。這封信就起這樣的作用。

所以這封信也就是阿伽陀藥了,什麼都包含著,而且非常精煉,提出的都是原則性的問題。但是這些原則性的義理,你只要能夠舉一反三,善巧地加以使用,它就利益無窮。

印祖原來寫書信還是很古奧的,引經據典,《尚書》的話,《周易》的話,有時候看了還不是很好懂。到了他寫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再來看,那語言寫得就像白話文一樣,很平白,一般文化的人都能看懂。要寫得非常白,使所有人都能看懂,同時又能夠把儒佛兩家的最深奧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印祖的慈悲,也是印祖的智慧。

惟願眾生,信願念佛

印祖從來不以大通家標榜自己,他常常說自己就像是一個在十字路口殘疾的人,自己雖然一步都不能行,但倘若有問路的,他還可以給你指一條正確的路。印祖是以這個自居的。所以如果有的信眾想要通宗通教,要作大通家,那你就去請教那些高豎法幢的大通家法師。印祖他是「開專賣店」的,專門指示你如何念佛求往生,是這麼一個目標。大通家是印祖歷來不贊成的。要知道,就是到了對一切經教都通達的地步,也未必就能當生了生脫死。而且往往通宗通教的人,反倒不容易信淨土。因為淨土一法是特別法門,是佛的果地上的大不可思議的法門,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觀念。

就像這次有一位居士的提問,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受自己惡業的報應,好像不符合因果律。確實,他看到了問題的核心。淨土法門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遭受自己宿世惡業的報應。雖然我們多生多劫的輪迴,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三惡道的惡業種子,但是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不僅沒有三惡道這個事實,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四十八大願的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裡面提到的,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三惡道。你即使帶著三惡道的種子去,在極樂世界沒有受報的地方,三惡道的種子不起作用,等於就沒有了,那你就得不到三惡道的果報啊!這一點就超越了通途教法的因果觀念。另外,像「帶業往生」、「一經往生便是阿鞞跋致菩薩,疾速成佛」、「往生條件只要信願稱名,感通佛力,萬修萬人去」等問題,如果通宗通教者用通途教理來加以揣摩,往往難以信受。

所以從一開始就得在這不可思議的層面,接納這不可思議的念佛一法,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如果發起「真為生死」的心,想要在今生了斷生死輪迴,就必定要注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在這個末法時代,離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法,想在當生了生脫死的,可以說,沒有一個人。

所以印祖在《文鈔》裡面就不斷地苦口婆心地說這句話,可能修其他通途教法的人聽到這話會不高興,他認為他的那種宗門教下的修行能解決生死問題。實際上他是沒有了解這個時代的特點,也沒有深刻地去了解自己的根機,往往在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我們作為淨業行人,要聽祖師的話,要把《一函遍復》常常熏習,落實到我們的行為當中。世間人都是說得多、做得少,但一個淨業行人一定要解行並進,知行合一。一切佛法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顯出它的力量,在口頭上,在字面上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印祖一生示現的就是平實的家風,實實在在地去幹。他一句佛號念了六十年,就轉凡成聖,成為一代祖師了。

印祖的道盛德隆,如日中天,普照大地。一部《印光法師文鈔》,就是引導我們末法眾生,在無明長夜當中出離生死輪迴險路的智慧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印祖文鈔視為佛言佛語來遵信,因為他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有佛經的依據的,同時又是通過他的真修實幹,現量證明了的。我們只要依教奉行,就能當生解決了生脫死之大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夢參老和尚:修行的資糧

道的時候要有助道因緣,什麼是助道因緣呢? 你修道的...

聖嚴法師《現代人的修養工夫》

佛法認為心靜可以產生智慧,可是當生活不順利,不論是...

《十種逆境為道場》譯文

【原文】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

在家佛弟子該如何修行誦哪些經

問: 在家佛弟子該如何修行?早晚課該誦哪些經?時間...

蓮池大師警策

傷足自規(四條)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

憨山大師開示學道十要

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為生死...

四種毫無意義的修行

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論》中用十四個比喻來說明什麼...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則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則仍不能將佛性發揮出來。 佛...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淨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五願】 生者皆得宿命願: 【設...

女人臨產的禁忌

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殞命者。又有...

無所障礙,是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說的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

大安法師:六道輪迴就是一個大夢

莊子有一天做夢,夢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過來之後...

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

聽完《金剛經》之後,如果能夠相信它、接受它,還能說...

商人聞法

佛陀從遠方的跋耆國遊行教化到毘舍離國,住在獼猴池旁...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

修行的各種障礙都有哪些

修行地藏法門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然而...

一生受苦很多,是不是前世修的不好

問: 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如果按照因果來說,是因為...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四種因果

原文: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

積累資糧與消除業障的五個方法

學會讚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

素食是冷卻地球的最佳選擇

科學界現已形成共識:全球暖化有可能毀滅人類,而人類...

如親四怨的冤家

什麼叫做如親四怨呢?大概意思就是說看上去好像親人一...

滅除人我對待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

別被不重要的目標阻擋了人生的方向

人的一期生命,掐頭去尾,老天爺剛好把中間的五十年留...

日常生活俗事太多該怎麼修

原文: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

【佛教詞典】怨靈

(術語)持怨仇念之亡靈也。...

【佛教詞典】願

(術語)梵曰尼底Pranidhana,譯曰願。志求滿足也。法...

【視頻】《心經》解放唱誦

《心經》解放唱誦

【視頻】天因法師《瑜伽菩薩戒》

天因法師《瑜伽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