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五

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品類足說。初靜慮云何。答初靜慮所攝善色受想行識。乃至第四靜慮云何。答第四靜慮所攝善色受想行識。勿令生如是疑靜慮唯善。欲顯靜慮非唯是善故作斯論。以靜慮通善染無覆無記故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乃至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此中愛名為味三摩地。名初靜慮等即愛相應。諸三摩地名味相應靜慮無色。問何故但說與愛相應非餘煩惱。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亦應說餘煩惱。謂應說有身見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取我我所耶。出當言取我我所耶。答於能取當言入。於所取當言出。廣說乃至無明相應初靜慮入當言愚耶。出當言愚耶。答於能愚當言入。於所愚當言出。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說亦如是。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舉愛為門。令知餘煩惱亦爾。有說。此中說相似者。謂愛與定相似非餘煩惱。所以者何。定於所緣流注相續愛亦如是。復次定於所緣審諦而取愛亦如是。復次定於所緣繫心不離。愛亦如是。復次定於所緣攝受而轉愛亦如是。復次定能長益諸根大種。愛亦如是。諸餘煩惱無此相故不說相應。問味是愛非靜慮等不應言入。以於定有入言故。靜慮等是定非愛。不應言味。以於愛有味言故。何故二法更互得名。答由此二法展轉相應更互受名斯有何過。謂定愛相應故亦可名味。愛定相應故。亦可言入。此中入出者入出有五種。一地。二行相。三所緣。四異類心。五剎那。地入出者。謂初靜慮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前時。名入第二靜慮。出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時。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出無所有處。如順次入出。如是逆次入出及順逆超入出亦爾。行相入出者。謂無常行相等無間。苦行相現在前時。名入苦行相。出無常行相。餘行相亦爾。所緣入出者。謂緣色定等無間。緣受定現在前時。名入緣受定。出緣色定緣。餘定亦爾。異類心入出者。謂欲界心等無間。色界或不繫心現在前時。名入色界或不繫心。出欲界心。色界心等說亦爾。如欲界等心。學等心亦如是。餘善等心隨應亦爾。剎那入出者。謂初剎那等無間第二剎那現在前時。名入第二剎那。出初剎那。餘剎那亦爾。於五入出中此依剎那入出而作論。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者。有作是說。此中說味相應定。流注相續現在前時。皆以前剎那為所味是所緣故。後剎那為能味是能緣故。於能味當言入者。謂後後剎那。味相應靜慮無色現在前時。名於能味已入。於已起位方成能味故。於所味當言出者。謂前前剎那味相應靜慮無色。已謝滅時名於所味。已出於已滅位方成所味故。問愛相應定能緣三世。何故唯說緣過去耶。有說。此依多分而說。謂有情類法爾。多緣曾所受順境生愛味故。有說。過去定於相續中已作饒益。現在定從彼而起追戀生愛。有說。此中依入出定而為問答。未來定未名入出。現在定名入未名出。過去定名入已出。今欲顯於已出位生味故。但說緣過去。有餘師說。此中說淨定無間起味相應定。淨定為所味是所緣故。味相應定是能味是能緣故。餘如前說。評曰。應知初說為善。此中入出皆依味定而作論故。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文唯說愛相應定。今欲顯定亦與餘煩惱相應故作斯論。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初靜慮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初靜慮。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乃至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皆味相應耶。答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此中味相應靜慮無色。皆有覆無記者。能障聖道及聖道加行故名有覆。不招異熟果故名無記。餘煩惱者。謂見疑慢無明。此諸煩惱與不染污靜慮無色。展轉相續而現在前。令瑜伽師名愛上靜慮。見上靜慮。疑上靜慮。慢上靜慮者。亦有餘纏隨煩惱垢共相應義。煩惱勝故但說煩惱。頗有不入初靜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品類足說。初者謂次第隨順。相續連合中數為初故。復次次第隨順。相續連合入諸定時此最初故。諸契經中亦說九次第定。或有生如是疑。若不入初靜慮等。便不能入第二靜慮等。今欲令彼生決定解。不入初靜慮等。亦能入第二靜慮等故作斯論。頗有不入初靜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云何入。謂從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或第二靜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前。此中有說。欲界善心等無間。唯能入未至定。有說。亦能入初靜慮。有說。亦能入靜慮中間。尊者僧伽伐蘇說曰。亦能入第二靜慮如超定者。從初靜慮等無間。超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如是亦應從欲界善心等無間。超初靜慮入第二靜慮此不應理。欲界善心非定心故。不可得說與諸定心同其勢力。頗有不入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云何入謂從初靜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有說。亦從第二靜慮近分等無間。第三靜慮現在前。頗有不入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耶。答入。云何入。謂從第二靜慮。或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近分。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有說。亦從第三靜慮近分等無間。第四靜慮現在前。如是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云何入。謂從識無邊處。或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或非想非非想處。有說。亦從無所有處近分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此中遮剎那。不遮相續。不遮分位。不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謂入此定前剎那。不入彼定。非餘剎那亦不曾入故。相續等於此不遮。由斯理趣應知。亦有遮二遮三乃至遮七。謂頗有不入初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謂依未至定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命終生第三靜慮。或從上地歿生第三靜慮。即於彼第三靜慮現在前。乃至頗有不入四靜慮下三無色。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謂依未至定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定現在前。此依遮剎那乃至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說其有亦不遮眾同分。或亦不遮分位。義亦無違應准前說。

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乃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耶。答生。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契經說。先此入定後生彼中。乃至廣說。或有生疑。要入彼定方得生彼。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不入彼定亦得生彼故作斯論。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答有諸有情先入彼定。後生彼中。有諸有情不入彼定而亦生彼。契經說入定生彼者。阿毘達磨說不入定生彼者。如是則二說善通。問若不入彼定亦得生彼。何故世尊唯說入定生彼處耶。答有諸外道。謂梵天等非修定得故。世尊說先此入定後方生彼。令決定信果由因得。復次有諸有情耽著現在少分欲樂。不樂當來離欲勝果。世尊為彼毀呰欲樂讚離欲果。彼有情聞已忻樂請說所因故。佛為說先入彼定後生彼處。復次有諸有情。聞說上界離欲勝果不生信解。佛意欲顯若能入彼根本定時現受勝樂。令知彼果更為勝妙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生彼中。復次有瑜伽師能入彼定。雖樂生彼。而不現入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方生彼。復次有瑜伽師。雖厭欲界苦求離欲樂。而於離欲法懈怠不修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生彼處。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彼若未離初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梵世。或上地歿生彼天中。問不起彼定云何生彼無異熟因故。答順後次受業為異熟因故得生彼。頗有不入第二靜慮。生極光淨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不入第二靜慮。彼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極光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頗有不入第三靜慮。生遍淨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入第三靜慮。彼若未離第三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遍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如是乃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隨一。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不入非想非非想處命終。必生非想非非想處。此中遮剎那。遮相續。遮分位。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

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依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勿有生疑唯依根本定能盡諸漏非未至等。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依九地皆能盡漏。謂七根本未至中間餘近分地。雖不能盡而亦能斷故作斯論。然得有二種。一現前得。二成就得。此中依現前得而作論。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者。決定已離欲界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生梵世。若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第二靜慮。未離第二靜慮染。彼命終生極光淨。即彼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隨一。離第二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遍淨。若即依前三地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三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已離三界染故。若得第二靜慮。非第三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極光淨。或遍淨。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第二靜慮。非第三靜慮者。決定已離初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彼命終生極光淨。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入第三靜慮。未離第三靜慮染。彼命終生遍淨。即彼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第三靜慮。非第四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遍淨。或廣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第三靜慮。非第四靜慮者。決定已離第二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第三靜慮染。彼命終生遍淨。若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第四靜慮。非空無邊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廣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第四靜慮。非空無邊處者。決定已離第三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第四靜慮染。彼命終生廣果。若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空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空無邊處。乃至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者。決定已離第四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空無邊處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若依未至定。乃至空無邊處隨一。離空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七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識無邊處。乃至或無處。所謂現前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者。決定已離空無邊處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識無邊處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若依未至定。乃至識無邊處隨一。離識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無所有處。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八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若得無所有處。非非想非非想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無所有處。乃至或無處。所謂現前得無所有處。非非想非非想處者。決定已離識無邊處染。而上地不定。於中若未離無所有處染。彼命終生無所有處若依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隨一。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若即依前九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由斯理趣應知亦有得二得三乃至得七。遮亦如是。答理無異故不具說。問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此中何故不問。彼命終生何處耶。有說。亦應說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梵世。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謂現前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者。彼決定在欲界而離染不定。謂彼若未離欲界染。命終還生欲界。若依未至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生梵世。即彼若依未至定。離初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極光淨。乃至若依未至定。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若依未至定。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彼不應問答欲界。以此是定蘊。正問答定及定果。欲界非定非定果是故不說。問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等。彼命終亦生欲界等。此中何故不說。有說。亦應說彼生一切下地。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是定蘊正顯生定地。若說生下則有生欲界不定地過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得諸定而死生者。諸生下者退捨諸定是以不說。問諸生上者於命終時。亦捨諸定何故則說。答諸生上者雖有所捨猶名勝進。況有所得。諸生下者雖有所得尚名退墮。況有所捨。今是定蘊正顯勝進是故不說。問契經但說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云何知有靜慮中間。及未至定依之盡漏。答世尊。說有三三摩地能盡諸漏。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餘經又說。初靜慮名有尋有伺。第二靜慮以上名無尋無伺。若無靜慮中間更說何等名無尋唯伺。由此知有靜慮中間依之盡漏。又契經說佛告苾芻。我不唯說依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等能盡諸漏。然由慧見亦能盡漏。此經則顯有未至定依之盡漏。又未離欲染聖者。未得靜慮而見聖諦。若無未至定依何得起聖道永斷諸漏。由此故知有未至定依之盡漏。問何不即說初靜慮等能盡諸漏而說依耶。有說。靜慮有先曾得。若世尊說初靜慮等能盡諸漏。則無知者。謂得靜慮皆已盡漏。是故佛說依靜慮等。起無漏道方能盡漏。有說。諸定唯是奢摩他要毘缽舍那方能盡漏。故說依定應須起慧。有說。諸定多是曾得勿有戀著不欲進修。故說依之進求勝道不應生著。問如契經說。非想非非想處俱行修念等覺支。餘經復說。乃至想定能正通達能辯聖旨。前經亦說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如是二說豈不相違。答初經說能引發。後二經說即依彼。又初經說方便。後二經說成滿。問若爾何故說俱行耶。答於前後義俱聲亦轉。如世尊說。曼馱多王起此想俱即便墮落。又經復說起此想俱。彼諸有情即便殞歿。又餘經說。毘摩質多羅王。起此心俱尋見自身被五系系。此皆前後而說俱聲。修覺支經應知亦爾。問若法初靜慮為因。彼法是初靜慮果耶。設法是初靜慮果。彼法初靜慮無因耶。答諸法初靜慮為因。彼法是初靜慮果。有法是初靜慮果。彼法非初靜慮為因。謂三界結斷。及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乃至第四靜慮亦應作此問答。於無色定唯應說結斷。問諸捨初靜慮地心。得第二靜慮地心。皆初靜慮地心滅。第二靜慮地心起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離梵世染。不入根本地。爾時捨初靜慮地染污心。得第二靜慮地不染污心。而非彼滅此起。第二句者。謂非離染次第入定時。第三句者。謂初靜慮歿生第二靜慮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問諸捨第二靜慮地心。得初靜慮地心。皆第二靜慮地心滅。初靜慮地心起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起欲界纏退第二靜慮時。第二句者。謂逆次第入定時。第三句者。謂生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問諸捨初靜慮煩惱。彼得第二靜慮地善法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初靜慮。靜慮中間。入見道四心頃。第二句者。謂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入見道時。及聖者離上七地染時。第三句者。謂離靜慮染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問諸捨第二靜慮地功德。彼得初靜慮地煩惱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退上地對治。及上地所修第二靜慮地功德時。第二句者。謂上地歿生欲界及梵世時。第三句者。謂極光淨歿生欲界及梵世時。及起下地煩惱。退第二靜慮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於餘定隨其所應。亦應作此問答分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卄/幹]喻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

【註音版】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佛所行讚

佛所行讚卷第一(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造 北涼天竺三...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序 藥師如來本願經者,致福消災之...

菩提心義

菩提心義(海運)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發起之相。具在...

佛說琉璃王經

佛說琉璃王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三慧經

三慧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

集諸經禮懺儀

集諸經禮懺儀卷上 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一切恭敬 ...

【佛教詞典】滅界

謂擇滅非擇滅。是名滅界。復次諸有色法。總名色界。除...

【佛教詞典】屋里人

(雜語)謂人人本具之心性。蓋以家屋喻身體,主人公喻...

生命可以透過努力,作很大的改變

「忍辱」跟「精進」,它們兩個也不是什麼功德,但是它...

為止口業,止語三年

原文: 德美,姓王,清河臨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

娑婆眾生吃飽不是奔走塵務,就是昏沉睡眠,都是輪迴的業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

臨終前身體四大的變化

說到人的死亡,其實人天天隨時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

給人感動也是一種佈施

有一個婦人,年輕時就歡喜打牌,幾乎到了一天不打牌,...

瞭然不生——了了分明,當下就是無生

子二、別明破陰 分五:丑一、圓破色陰超劫濁;丑二、圓...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

人如群牛

在《法句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往昔佛陀曾在王捨...

《易經》智慧:人的命運,藏在這三個字裡

時因時乘變,待時而飛 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被蝦戲...

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

能把自身看輕事情看開,辦道就容易了

辦道這一法,說難也難,說易亦易,難與不難是對待法。...

消災吉祥神咒的功德利益

「消災吉祥神咒」消災吉祥神咒它是大藏經當中藏字,藏...

【視頻】《妙法蓮華經》僧眾版

《妙法蓮華經》僧眾版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智海長老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智海長老唱誦